佛教徒如何面對口舌是非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iWen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iWen

嗡阿热巴扎那得
注册
2013-07-04
消息
1,039
荣誉分数
205
声望点数
73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見解不同,對許多事物有不同的看法;當無法以體諒包容的心去看待時,便容易產生磨擦、互相批評,種種是非於焉產生。報紙經常報導父子、夫妻、朋友因為口角衝突而互相傷害,甚至殺害;言語傷人的力量可見一斑。古人說:「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佛法也強調身、口、意三業清淨,方得建立圓滿的人格--可見慎守口業之重要。

所謂口業清淨,便是去除四種不好的語言習慣:
一、惡口--粗惡、誹謗、令人煩惱的話;例如髒話或尖酸刻薄的言語。
二、兩舌--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等破壞他人和合的話;例如用不當言語,挑起雙方的仇恨、猜忌。
三、妄語--虛妄、欺騙、不實在的話;例如不肖商人將劣貨謊稱為上等商品賣出。
四、綺語--華而不實,令人心生邪想的話;例如黃色笑話或言不及義、賣弄口才的話。

說上述四種不清淨的語言,未來必定招感惡報:惡口者常聞惡聲,並多諍訟。兩舌者易眷屬乖離、親族弊惡。妄語者多招誹謗、口氣臭、常為他人所騙,縱說實語人不信受。綺語者語無人信、表達無法清晰、令人明瞭。

明白這些道理後,應當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斷除口業的根源。一句話、一個行為,其實都是心念的呈現。當念頭充滿貪、嗔、癡時,所說的語言便不清淨。所以生活中,要時時刻刻保持覺性,經常思索、檢討自己的言語是否恰當。避免說明事情時,妄加感受或情緒,而引起不必要的傷害,甚或破壞了和諧的關係。

當我們面臨各種口舌是非時,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念?讓心不隨境起舞,從而造作惡業,讓自己也落入口舌是非中,是生活中重要的課題。我們可以從四個不同的方向來思惟;當觀行成就,面對種種境界自能忍心不動,從而感化他人。

一、對境不起心

煩惱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心念作不了主,心隨境轉,讓外境控制了我們的喜怒哀樂。只要常常訓練這念心,保持清淨,不隨便起心動念,提升覺察、覺照力,定力日久功深,面對是非、順逆境界自然能忍心不動。即使起心動念,也能很快返照,不至於唸唸相續。

二、對一切惡口的眾生發起慈悲心

眾生出於無知而造口業,日後自受惡報。今日我們得聞正法,明白因果的道理,更該起一份慈悲心看待,學習諸佛菩薩不忍眾生苦,一次又一次教化眾生,身語意業永無疲厭的精神。

三、 深念世間無常幻化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本是生滅法,沒有一件事永恆存在;有形有相、無形無相的事物皆不免無常。惡念、惡口也終究是無常。回想我們從小到大經歷過的順、逆境界,當時那念快樂、哀傷、氣憤的心如今早已了不可得;反觀現在所處的是非逆境,本質亦虛妄不實,也終將煙消雲散。

四、 反省檢討,虛心接受

他人所言是真實的,便要真心改過;如果是不實的,心也要放下,莫要耿耿於懷,一味地責怪或排斥。唯有平心靜氣看待自己,虛心接受,人格才能真正提升、進步。世間萬事皆有其因緣,苦樂順逆境界都是業力的呈現。《達磨二入四行觀》中的報冤行提到:「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若能如此思惟,便能甘心承受,當下自在;即使受到冤枉,也不會怨天尤人。
 
面對誹謗


見寅法師


9b11861fdb96735d3f8c7da73d7bee77.jpg



「名利」二字,人之所執,世間長求。殊不知名利皆從外得,妝點在他人口舌,幻化於聚散離合,必也隨外緣逝去,終非為自己所有。世人不知警醒無常之患,檢討自己內心所執,卻每怪罪他人興謗造禍,雖說他人訕謗,口業惡重,而常言亦云:「傷人以言口,甚於劍戟。」刻薄之人更是「一言折盡平生福」,在在提醒我們,感人言之可畏,對他出言輕重,宜自警惕。另一方面來說,卻反觀自心,人生不免有順逆境來磨,經云有「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風常相圍繞,但當境風鼓動之時,是誰如棉絮般,不能自主地狂舞春風?實是自心狂,非是境狂。狂在心中有欲望、貪求,乃至內心深處有不自覺的好惡分別,若無勝負之心,何須計較得失?該面對的是,自己的爭強好勝。心中無求,對境則坦然不爭;無欲則剛,口舌之劍又豈能傷?

  有道是:「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禍福本是相對並起,一旦你在意了名聲,必要面對褒貶之風;一旦享受於擁有,就逃不了離別之苦。不識清淨心本具,空於兩頭追逐,總是過與不及,故耽於享樂,厭離醜惡,盡是人之所欲,卻在來去得失之間,無一處洽然,這正是我們的妄心、貪欲、習氣,隨境緣而動盪不已。當知名利之欲,即是我執之病。貪名之徒,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執著於周遭對自己的肯定,病在自卑與慢心。逐利之徒,眼見世間外財絢麗,不知無常暗摧逼迫,病在欲望與佔有。名是臉皮,利是身欲,此中盡是貪瞋癡慢的滋味,卻惑成活生生的我。故《六祖壇經》云:「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却增我法,不離四相。」為私利來爭勝負、強出頭是一種我慢習氣,昔日蘇東坡以為悟得禪機而洋洋自得,說道:「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卻被佛印禪師批上「屁」字,怒氣沖沖地渡江興師問罪而來,真正是一屁打過江,心被境轉,不能自在作主。道理雖然明白,但事上還是有煩惱執著,終究還是要面對自己的習氣,修行就是要把自己的問題修正過來。

  吾人在面對誹謗時,第一步要先冷靜忍耐,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何況事實真相未明?這不僅指表面上的真相,還有因果的真相;凡事有其果,必有其因。表面上的真相,總有不同的角度和解讀立場,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終究沒有永遠的善惡標準。世人莫不以眼見為憑,但科技發達,男女相尚可整容妄作,人心微微,知人知面不知心,眼見如何盡信真?昔日梁武帝大興佛法,卻被侯景篡亡,亡國有因,非作善損之,有說梁皇與侯景的宿世業緣,但縱使世人不識因果的真相,卻無礙因果的昭然。誠如<誌公警世偈>云:「六道輪迴苦,孫子娶祖母,牛羊座上客,六親鍋內煮。」<溈山警策>亦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若論真相,我們豈能輕忽業力的作用?真相尚不易弄清,世人卻枉為真相受苦,例如名伶阮玲玉的捨世,留下了「人言可畏」的遺憾。

  《六祖壇經》云:「忍則眾惡無喧」,忍是息諍藥,這就是處世的高度智慧,因為洞悉了一切相皆是虛妄;說真說妄都有其立場,但「真不立,妄本空」,銅板沒有兩面不會響,真妄也是相對而立的妄見,何苦向外求真?謠言止於智者,公道自在人心,但求無愧於心,何須逐此虛幻名份而自困戲局?是以孔子也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到無求品自高,昔日廣欽老和尚被誣告偷了香油錢,面對眾人怒眼冷漠,老和尚不辯解也不怨懟,安住在自己的修行上,真正做到不被境風所轉,最後還其清白,這一默千金所展現的修行氣度,成為後代所傳唱、景仰的典範。

  故真相不在雄辯,贏得一時虛名又如何?就算站得住理,何必得理不饒人,於人、於事、於自己修行,並無助益。佛法說「廣結善緣」,就是要我們識達業福。面對誹謗這樣的逆緣,莫不是過去我們也造了口業,曾經毀謗他人?若能對此感同身受,生慚愧心,甘心甘受,就能逢苦不憂,進而體會眾生之苦,常以柔軟語讚美他人,就能廣結善緣。看得開是解脫,樂在隨緣消舊業,看不開則冤冤相報,苦在冤結愈結愈多。導師 上惟下覺大和尚常教導我們:「功德歸三寶,好事給別人,壞事自己檢討反省。」實是我們在修行上受用的座右銘。面對順逆境的考驗,正好藉境練心,若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常起觀行,就能產生覺照的力量,幫助我們提起正念,洞悉禍福的無常,勇於面對內心的真正煩惱,努力將佛法的道理落實,承擔業力,看破放下,修行才能得到受益。
 
达真堪布仁波切:如何面对危害三宝的人

p34814377.jpg


原文转自达真堪布仁波切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3f4e890102wcfs.html

有的人说:“他人怎样对我都可以,我不会因此生起嗔恨心。但是,如果有人诽谤佛法僧三宝,有人毁坏佛塔、佛像、佛经,我心里就忍受不了,会生起嗔恨。”

世上肯定有很多对佛法僧三宝有邪见,甚至诽谤的人,肯定也有很多对三宝的所依进行毁坏的人,但他们都是可怜的众生,我们应该悲悯他们,不应该嗔恨他们,更不应该去伤害他们。这些行为都是因为众生无明、被烦恼控制所导致的,这些烦恼也是通过外缘而生的。我们应该思维这些道理,明白这些真相,去制止自己内心的嗔恨,不能因此而造业。

佛法僧三宝以及佛塔、佛像、佛经等三宝所依,都已经远离了一切损害。谁也毁坏不了它们,谁也伤害不了它们。作为三宝弟子,如果发现有人造这样的恶业,我们应该尽量地去劝阻——能劝就劝,能阻止就阻止。

若是实在劝不动、阻止不了的时候,我们应该暂时远离这种人,但心里不应该嗔恨这些众生,反而应该可怜他们,对他们发慈悲之心。第一,心里默默发愿:将来成佛的时候,能度化他们;第二,把自己所修的善根都回向给他们,愿他们早日对三宝生起信心,能早日解脱。我们应该这样默默发愿,不应该嗔恨他们,更不应该去报复或伤害他们。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