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恒均:鲁迅与胡适,缺一不可

lfe634

灰體輻射
注册
2011-10-07
消息
6,106
荣誉分数
3,502
声望点数
373
杨這篇很好,轉載分享一下。
鲁迅与胡适,缺一不可
杨恒均
http://www.yanghengjun.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67

近读曹长青先生长文《鲁迅是打不到的巨人》,觉得耳目一新,甚至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鲁迅和胡适,无疑是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与公共知识领域的两个图腾,也是对整个中国文化界甚至政界影响最深的两位公共知识分子。但过去几十年里尤其最近这段,把两位巨人对立起来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我非常认同这样的看法,虽然这两位生前身后都被对立起来,追随他们的人也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两人生前还有嫌隙,但从一个更大的框架看,他们其实是一块硬币的两个面,不但相辅相成,而且缺一不可。

鲁迅是投向黑暗的标枪,嫉恶如仇,战斗到最后还丢下一句“一个都不宽容”;而胡适则是引进光明的普罗米修斯,从善如流,主张“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鲁迅从教育部愤而辞职后,一生都同权力保持绝对的距离,长期生活在爬格子的清贫中,直到死亡;而胡适则从一开始就同权力“勾肩搭背”,一有机会就出任他批评的独裁蒋介石政府的要职,从接受蒋介石资助到出任驻美大使,一直与权力共舞。

鲁迅在当今政治光标中无疑会被归纳为“左”,且长期得到毛泽东的推崇,但毛也好像亲口讲过,“如果他活到今天,要就是闭嘴,要就是进监狱”,更重要的是,鲁迅揭露的那些黑暗恰恰依然笼罩着“左倾思潮”占上风或者最终取胜的国家。从这一点来判断,鲁迅一直是“打不倒的巨人”,是他作为文学与思想巨匠的成功,却同时也是民族和国家的悲哀!他一生中试图刺破的黑暗依然存在,有时甚至象雾霾一样更加浓重。他当时只塑造了一个阿Q形象,而如今,阿Q几乎都多到可以成立一个“阿Q共和国”了……

与此相反的是胡适的越来越“成功”,被学界从新认识,拔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其实也是同国家、民族有关的,远非他一己之力可以做到。根源在于他一生中试图引进的“光明”终于照亮了部分中国大大地,他的思想变成了政治实践,并且避免了中国台湾地区的社会剧烈变动,完成了国民党政权平和的转型……中国大陆过去二十多年来愈演愈烈的反思鲁迅、从新认识胡适风潮,都源都在于此。大多知识分子是从“成败论英雄”的:鲁迅揭露的黑暗依然故我,胡适引进的光明部分照亮了大地。

我深受鲁迅先生影响,几乎读过他所有的文章,且不止一遍。在我的文字中,至少有一半是受他影响并被打上了烙印的。这部分文字被不少读者看出来“有鲁迅之风”,也是我最受读者欢迎的那部分。相反,我几乎没有读过多少胡适,但后来我却更加认同他的那种文字、文风、理念与处事方式。这说起来有些奇特,所以得说明一下。

我不是科班出身,一直受到中国大陆的正统教育,是读鲁迅长大的。后来学习国际政治,也几乎是只读马克思与海外政治学著作。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出国的时候,还几乎连一篇胡适的文章都没有仔细读过。不过到了国外的这十几年里,(由于无聊和无书可读)我几乎读了那些影响了胡适的大多外国学者的原著(有的是节选本,有些是为了学英文),等到胡适热兴起后,我发现胡适的文字几乎全部是从西方宝贵的文库里可以找到的,而且人家都比他说的还要经典,还要透彻。所以我虽然认同胡适的思想,但读他的书始终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惊喜与额外的收获。

可鲁迅就不同了。这么多年下来,我虽然也读了不少海外文学、评论与杂文,也多次从价值理念与制度建设层面批评过鲁迅“只会批判而缺少建设性”,可我不得不承认,鲁迅是唯一的,而且是中国的!鲁迅对我们所处国家甚至当今时代的黑暗揭露至今无人超越,而胡适的大多闪光的思想都是“抄袭”自西方经典的。说到这里,我得再次强调,我更倾向于胡适的温和理性与改良思想。不过话说回来,没有鲁迅那随时冒出足能点燃革命的思想火花,改良何来动力?

而我则无可救药的徘徊在鲁迅与胡适之间,这并不是望自己脸上贴金,而是我既受鲁迅影响,对黑暗一个也不宽恕,更受胡适的老师们影响,不但宽容,更学会妥协。从我的座右铭“嫉而如仇、从善如流”中就可以看出我无法逆转的“悲剧人生”与矛盾心态。口号有如心灵鸡汤,朗朗上口,随处可见。“嫉恶如仇”与“从善如流”固然都很好,但世间哪里能有几个真正做到两者兼而有之的?

如果处处“嫉恶如仇”的鲁迅动不动就去“从善如流”,他的“脱离了愤怒”哪里能够持久?随着年岁渐长,鲁迅晚年的小说与文字也试图脱离讽刺阿Q的模子,减少一些刻薄与“不妥协”,甚至开始写英雄人物,给社会来点正能量,可惜就没有多少人看了。更可惜的是,鲁迅英年早逝。不过,活不到1949年之后,看不到今天的中国,也是他作为文学与思想巨人的幸运吧?!

胡适的处境何尝不是一样?一个处处要接受独裁蒋介石资助和等待召唤的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学术思想影响当局作出正确的政策调整,不但“嫉恶如仇”时要处处小心,甚至他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在同这些“恶”混在一起。胡适就职中华民国的各种职位时,也是蒋氏政权侵犯人权、打压异议、镇压民主人士最严厉的时期。但这并没有减少胡适作为一位文化与思想巨人令人尊重的一面。

鲁迅与胡适都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刺破黑暗为的是透进光明,嫉恶如仇才能从善如流。用鲁迅来打压胡适,和抬高胡适来贬低鲁迅,都是要不得的极端思维,是可叹、可悲的。但更可叹、可悲的是,由于对言论的打压与控制,我们早就没有了揭露黑暗的鲁迅;由于利益集团的“家天下”与鼠目寸光,我们也看不到生于这个时代的胡适们能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在一个既无鲁迅又无胡适的时代,我们凭吊文化巨人,也凭吊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多艰……

杨恒均 2015年9月17日
 
杨這篇很好,轉載分享一下。
鲁迅与胡适,缺一不可
杨恒均
http://www.yanghengjun.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67

近读曹长青先生长文《鲁迅是打不到的巨人》,觉得耳目一新,甚至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鲁迅和胡适,无疑是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与公共知识领域的两个图腾,也是对整个中国文化界甚至政界影响最深的两位公共知识分子。但过去几十年里尤其最近这段,把两位巨人对立起来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我非常认同这样的看法,虽然这两位生前身后都被对立起来,追随他们的人也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两人生前还有嫌隙,但从一个更大的框架看,他们其实是一块硬币的两个面,不但相辅相成,而且缺一不可。

鲁迅是投向黑暗的标枪,嫉恶如仇,战斗到最后还丢下一句“一个都不宽容”;而胡适则是引进光明的普罗米修斯,从善如流,主张“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鲁迅从教育部愤而辞职后,一生都同权力保持绝对的距离,长期生活在爬格子的清贫中,直到死亡;而胡适则从一开始就同权力“勾肩搭背”,一有机会就出任他批评的独裁蒋介石政府的要职,从接受蒋介石资助到出任驻美大使,一直与权力共舞。

鲁迅在当今政治光标中无疑会被归纳为“左”,且长期得到毛泽东的推崇,但毛也好像亲口讲过,“如果他活到今天,要就是闭嘴,要就是进监狱”,更重要的是,鲁迅揭露的那些黑暗恰恰依然笼罩着“左倾思潮”占上风或者最终取胜的国家。从这一点来判断,鲁迅一直是“打不倒的巨人”,是他作为文学与思想巨匠的成功,却同时也是民族和国家的悲哀!他一生中试图刺破的黑暗依然存在,有时甚至象雾霾一样更加浓重。他当时只塑造了一个阿Q形象,而如今,阿Q几乎都多到可以成立一个“阿Q共和国”了……

与此相反的是胡适的越来越“成功”,被学界从新认识,拔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其实也是同国家、民族有关的,远非他一己之力可以做到。根源在于他一生中试图引进的“光明”终于照亮了部分中国大大地,他的思想变成了政治实践,并且避免了中国台湾地区的社会剧烈变动,完成了国民党政权平和的转型……中国大陆过去二十多年来愈演愈烈的反思鲁迅、从新认识胡适风潮,都源都在于此。大多知识分子是从“成败论英雄”的:鲁迅揭露的黑暗依然故我,胡适引进的光明部分照亮了大地。

我深受鲁迅先生影响,几乎读过他所有的文章,且不止一遍。在我的文字中,至少有一半是受他影响并被打上了烙印的。这部分文字被不少读者看出来“有鲁迅之风”,也是我最受读者欢迎的那部分。相反,我几乎没有读过多少胡适,但后来我却更加认同他的那种文字、文风、理念与处事方式。这说起来有些奇特,所以得说明一下。

我不是科班出身,一直受到中国大陆的正统教育,是读鲁迅长大的。后来学习国际政治,也几乎是只读马克思与海外政治学著作。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出国的时候,还几乎连一篇胡适的文章都没有仔细读过。不过到了国外的这十几年里,(由于无聊和无书可读)我几乎读了那些影响了胡适的大多外国学者的原著(有的是节选本,有些是为了学英文),等到胡适热兴起后,我发现胡适的文字几乎全部是从西方宝贵的文库里可以找到的,而且人家都比他说的还要经典,还要透彻。所以我虽然认同胡适的思想,但读他的书始终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惊喜与额外的收获。

可鲁迅就不同了。这么多年下来,我虽然也读了不少海外文学、评论与杂文,也多次从价值理念与制度建设层面批评过鲁迅“只会批判而缺少建设性”,可我不得不承认,鲁迅是唯一的,而且是中国的!鲁迅对我们所处国家甚至当今时代的黑暗揭露至今无人超越,而胡适的大多闪光的思想都是“抄袭”自西方经典的。说到这里,我得再次强调,我更倾向于胡适的温和理性与改良思想。不过话说回来,没有鲁迅那随时冒出足能点燃革命的思想火花,改良何来动力?

而我则无可救药的徘徊在鲁迅与胡适之间,这并不是望自己脸上贴金,而是我既受鲁迅影响,对黑暗一个也不宽恕,更受胡适的老师们影响,不但宽容,更学会妥协。从我的座右铭“嫉而如仇、从善如流”中就可以看出我无法逆转的“悲剧人生”与矛盾心态。口号有如心灵鸡汤,朗朗上口,随处可见。“嫉恶如仇”与“从善如流”固然都很好,但世间哪里能有几个真正做到两者兼而有之的?

如果处处“嫉恶如仇”的鲁迅动不动就去“从善如流”,他的“脱离了愤怒”哪里能够持久?随着年岁渐长,鲁迅晚年的小说与文字也试图脱离讽刺阿Q的模子,减少一些刻薄与“不妥协”,甚至开始写英雄人物,给社会来点正能量,可惜就没有多少人看了。更可惜的是,鲁迅英年早逝。不过,活不到1949年之后,看不到今天的中国,也是他作为文学与思想巨人的幸运吧?!

胡适的处境何尝不是一样?一个处处要接受独裁蒋介石资助和等待召唤的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学术思想影响当局作出正确的政策调整,不但“嫉恶如仇”时要处处小心,甚至他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在同这些“恶”混在一起。胡适就职中华民国的各种职位时,也是蒋氏政权侵犯人权、打压异议、镇压民主人士最严厉的时期。但这并没有减少胡适作为一位文化与思想巨人令人尊重的一面。

鲁迅与胡适都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刺破黑暗为的是透进光明,嫉恶如仇才能从善如流。用鲁迅来打压胡适,和抬高胡适来贬低鲁迅,都是要不得的极端思维,是可叹、可悲的。但更可叹、可悲的是,由于对言论的打压与控制,我们早就没有了揭露黑暗的鲁迅;由于利益集团的“家天下”与鼠目寸光,我们也看不到生于这个时代的胡适们能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在一个既无鲁迅又无胡适的时代,我们凭吊文化巨人,也凭吊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多艰……

杨恒均 2015年9月17日
写的不错,谢谢分享。
 
照我说,缺谁都可以,地球照样转。
嗯嗯,智慧疏途同歸,只是有些思考者提供較短的捷徑吧。
我很喜歡聖經上的兩句話:人往往"看不見自己眼裡的梁木,卻對弟兄說,讓我除掉你眼裡的木屑"。"在什麼事上論斷人,就在什麼事上定自己的罪,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
 
嗯嗯,智慧疏途同歸,只是有些思考者提供較短的捷徑吧。
我很喜歡聖經上的兩句話:人往往"看不見自己眼裡的梁木,卻對弟兄說,讓我除掉你眼裡的木屑"。"在什麼事上論斷人,就在什麼事上定自己的罪,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

另外一个说法是:人人都不可少(不只是名人!),都有别人代替不了的事,你必须自己做的。
 
杨這篇很好,轉載分享一下。
鲁迅与胡适,缺一不可
杨恒均
http://www.yanghengjun.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67

近读曹长青先生长文《鲁迅是打不到的巨人》,觉得耳目一新,甚至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鲁迅和胡适,无疑是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与公共知识领域的两个图腾,也是对整个中国文化界甚至政界影响最深的两位公共知识分子。但过去几十年里尤其最近这段,把两位巨人对立起来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我非常认同这样的看法,虽然这两位生前身后都被对立起来,追随他们的人也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两人生前还有嫌隙,但从一个更大的框架看,他们其实是一块硬币的两个面,不但相辅相成,而且缺一不可。

鲁迅是投向黑暗的标枪,嫉恶如仇,战斗到最后还丢下一句“一个都不宽容”;而胡适则是引进光明的普罗米修斯,从善如流,主张“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鲁迅从教育部愤而辞职后,一生都同权力保持绝对的距离,长期生活在爬格子的清贫中,直到死亡;而胡适则从一开始就同权力“勾肩搭背”,一有机会就出任他批评的独裁蒋介石政府的要职,从接受蒋介石资助到出任驻美大使,一直与权力共舞。

鲁迅在当今政治光标中无疑会被归纳为“左”,且长期得到毛泽东的推崇,但毛也好像亲口讲过,“如果他活到今天,要就是闭嘴,要就是进监狱”,更重要的是,鲁迅揭露的那些黑暗恰恰依然笼罩着“左倾思潮”占上风或者最终取胜的国家。从这一点来判断,鲁迅一直是“打不倒的巨人”,是他作为文学与思想巨匠的成功,却同时也是民族和国家的悲哀!他一生中试图刺破的黑暗依然存在,有时甚至象雾霾一样更加浓重。他当时只塑造了一个阿Q形象,而如今,阿Q几乎都多到可以成立一个“阿Q共和国”了……

与此相反的是胡适的越来越“成功”,被学界从新认识,拔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其实也是同国家、民族有关的,远非他一己之力可以做到。根源在于他一生中试图引进的“光明”终于照亮了部分中国大大地,他的思想变成了政治实践,并且避免了中国台湾地区的社会剧烈变动,完成了国民党政权平和的转型……中国大陆过去二十多年来愈演愈烈的反思鲁迅、从新认识胡适风潮,都源都在于此。大多知识分子是从“成败论英雄”的:鲁迅揭露的黑暗依然故我,胡适引进的光明部分照亮了大地。

我深受鲁迅先生影响,几乎读过他所有的文章,且不止一遍。在我的文字中,至少有一半是受他影响并被打上了烙印的。这部分文字被不少读者看出来“有鲁迅之风”,也是我最受读者欢迎的那部分。相反,我几乎没有读过多少胡适,但后来我却更加认同他的那种文字、文风、理念与处事方式。这说起来有些奇特,所以得说明一下。

我不是科班出身,一直受到中国大陆的正统教育,是读鲁迅长大的。后来学习国际政治,也几乎是只读马克思与海外政治学著作。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出国的时候,还几乎连一篇胡适的文章都没有仔细读过。不过到了国外的这十几年里,(由于无聊和无书可读)我几乎读了那些影响了胡适的大多外国学者的原著(有的是节选本,有些是为了学英文),等到胡适热兴起后,我发现胡适的文字几乎全部是从西方宝贵的文库里可以找到的,而且人家都比他说的还要经典,还要透彻。所以我虽然认同胡适的思想,但读他的书始终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惊喜与额外的收获。

可鲁迅就不同了。这么多年下来,我虽然也读了不少海外文学、评论与杂文,也多次从价值理念与制度建设层面批评过鲁迅“只会批判而缺少建设性”,可我不得不承认,鲁迅是唯一的,而且是中国的!鲁迅对我们所处国家甚至当今时代的黑暗揭露至今无人超越,而胡适的大多闪光的思想都是“抄袭”自西方经典的。说到这里,我得再次强调,我更倾向于胡适的温和理性与改良思想。不过话说回来,没有鲁迅那随时冒出足能点燃革命的思想火花,改良何来动力?

而我则无可救药的徘徊在鲁迅与胡适之间,这并不是望自己脸上贴金,而是我既受鲁迅影响,对黑暗一个也不宽恕,更受胡适的老师们影响,不但宽容,更学会妥协。从我的座右铭“嫉而如仇、从善如流”中就可以看出我无法逆转的“悲剧人生”与矛盾心态。口号有如心灵鸡汤,朗朗上口,随处可见。“嫉恶如仇”与“从善如流”固然都很好,但世间哪里能有几个真正做到两者兼而有之的?

如果处处“嫉恶如仇”的鲁迅动不动就去“从善如流”,他的“脱离了愤怒”哪里能够持久?随着年岁渐长,鲁迅晚年的小说与文字也试图脱离讽刺阿Q的模子,减少一些刻薄与“不妥协”,甚至开始写英雄人物,给社会来点正能量,可惜就没有多少人看了。更可惜的是,鲁迅英年早逝。不过,活不到1949年之后,看不到今天的中国,也是他作为文学与思想巨人的幸运吧?!

胡适的处境何尝不是一样?一个处处要接受独裁蒋介石资助和等待召唤的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学术思想影响当局作出正确的政策调整,不但“嫉恶如仇”时要处处小心,甚至他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在同这些“恶”混在一起。胡适就职中华民国的各种职位时,也是蒋氏政权侵犯人权、打压异议、镇压民主人士最严厉的时期。但这并没有减少胡适作为一位文化与思想巨人令人尊重的一面。

鲁迅与胡适都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刺破黑暗为的是透进光明,嫉恶如仇才能从善如流。用鲁迅来打压胡适,和抬高胡适来贬低鲁迅,都是要不得的极端思维,是可叹、可悲的。但更可叹、可悲的是,由于对言论的打压与控制,我们早就没有了揭露黑暗的鲁迅;由于利益集团的“家天下”与鼠目寸光,我们也看不到生于这个时代的胡适们能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在一个既无鲁迅又无胡适的时代,我们凭吊文化巨人,也凭吊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多艰……

杨恒均 2015年9月17日

我觉得鲁迅最大的本事就是揭露中国人的劣根性。
鲁迅成不了世界文坛的巨人,因为他的小说跟托尔斯泰这样的文学家巨匠根本儿没法儿比,而“我的后院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这样的散文,根本就是拿不出手的文章。

文革受教育的那一代人,到现在还对鲁迅这么崇拜,只能说明文革时文化太缺乏了,除了能看鲁迅全集之外,几乎看不到别的好作品。
 
文革受教育的那一代人,到现在还对鲁迅这么崇拜,只能说明文革时文化太缺乏了,除了能看鲁迅全集之外,几乎看不到别的好作品。
魯迅我讀的不多,讀過的,當時年紀小也不懂得看文章本身的好壞。胡適一些名言倒是從小聽的,產生對民主自由科學的嚮往。
台灣有一位寫 醜陋的中國人 的作家柏陽,在大陸似乎知名度也挺高。有人願意把自己民族的黑暗指出來都是挺好的。我又想到民國時代李宗吾的 厚黑學,比起魯迅、柏陽那更是"高級黑"。
我覺得啦,指出缺點的表象比起挖出缺點的原因,與比起提出建議治根與力行實踐,都是相對容易的事情。但總是跨出了艱難的第一步,罵也沒少挨。

據李敖說柏陽當年拍國民黨馬屁,但還是被白色恐怖波及,翻譯漫畫時一不小心影射了領袖,挨關了。也許和大陸文革時莫名其妙被戴帽子迫害的文人有些相似。
柏陽還跨行歷史,寫了一部白話的資治通鑑,目標讀者應該是青少年或不想讀文言的成人。
但就我比較了解的部份,柏陽的思想與考證水平都相當糟糕,證據不足時自行腦補的比例很高,就是自己瞎感動一番的那種文青型啦。但也許他故意是想借這書宣傳一些正能量什麼的,但他有時迂腐得根本在幫倒忙。給年輕人看或許湊合吧,但我不推薦這部書。
 
最后编辑:
魯迅我讀的不多,讀過的,當時年紀小也不懂得看文章本身的好壞。胡適一些名言倒是從小聽的,產生對民主自由科學的嚮往。
台灣有一位寫 醜陋的中國人 的作家柏陽,在大陸似乎知名度也挺高。有人願意把自己民族的黑暗指出來都是挺好的。我又想到民國時代李宗吾的 厚黑學,比起魯迅、柏陽那更是"高級黑"。
我覺得啦,指出缺點的表象比起挖出缺點的原因,與比起提出建議治根與力行實踐,都是相對容易的事情。但總是跨出了艱難的第一步,罵也沒少挨。

據李敖說柏陽當年拍國民黨馬屁,但還是被白色恐怖波及,翻譯漫畫時一不小心影射了領袖,挨關了。也許和大陸文革時莫名其妙被戴帽子迫害的文人有些相似。
柏陽還跨行歷史,寫了一部白話的資治通鑑,目標讀者應該是青少年或不想讀文言的成人。
但就我比較了解的部份,柏陽的思想與考證水平都相當糟糕,證據不足時自行腦補的比例很高,就是自己瞎感動一番的那種文青型啦。但也許他故意是想借這書宣傳一些正能量什麼的,但他有時迂腐得根本在幫倒忙。給年輕人看或許湊合吧,但我不推薦這部書。
柏杨是我大学时的偶像,他的《丑陋的中国人》的演讲,醍醐灌顶,一针见血,当时特别特别的佩服他。他的《资治通鉴》,我看过几本,觉得很通俗也插入了他的很多自己的诠释,看着很新鲜。李宗吾的《厚黑学》,也是很喜欢的一本书。

现在的人,大概都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书,没人会读柏杨的《资治通鉴》了。
 
柏杨是我大学时的偶像,他的《丑陋的中国人》的演讲,醍醐灌顶,一针见血,当时特别特别的佩服他。他的《资治通鉴》,我看过几本,觉得很通俗也插入了他的很多自己的诠释,看着很新鲜。李宗吾的《厚黑学》,也是很喜欢的一本书。

现在的人,大概都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书,没人会读柏杨的《资治通鉴》了。
明朝的那些事兒 前幾年看了,覺得非常精彩。也許是我對明朝的了解程度實在太低了,就史料部份完全挑不出毛病。單就思想而言,我覺得 當年明月 先生避免了先輩思想裡較常見的 "正邪對立" 的世界觀,比如他說楊漣是個 "純粹" 的人,並依然受到這樣的精神感動。如果他大罵宦官是壞人我會看不下去,當然推崇宦官是厲害的勝利者又更倒胃口。現下比較"大俗"的歷史作品喜歡宣傳"狼性"、叢林法則,採用崇拜強者、屌絲逆襲、笑傲天下這樣的套路,宦官、東林黨在他們看來都是爭權的狼而已。倉廩實而知禮義,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崛起當然要經過這一個階段。
 
历史看多了觉得特没意思,资治通鉴满篇都是不仁不义,无法无天,帝王术,权术,残忍血腥的内容,我还是喜欢《明朝那些事儿》这种演义版本的历史,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我都喜欢,2012年的时候看完《明朝那些事》,我写过一个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7本,看到最后一个字,停在最后一页,不忍释卷。

“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历史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千里明月,一望数千年,看尽人世蹉跎。

那月是冰冷的,肃杀凄凉,她不曾阻止过任何悲剧的发生,不曾改变过任何阴谋的实现,不曾宽慰过任何绝望的质疑,不曾提示过任何危机的来临。每一个人都从黑暗中走来,又回归黑暗。仿佛是划过夜空的烟火,有人夺目璀璨,有人仓促短暂。我们来过,我们将留下什么?一些人的成功注定是另外一些人的失败;一些人的得意注定是另外一些人的失意;一些人获得财富和权力注定是另外一些人的困窘和逝去。


但那月又是炙热的,无边月色中,她用清澈通透的眼凝望着世人,慈悲而怜悯:究竟是怎样的力量让渺小卑微的人类屡屡爆发出超越生死的能量?不畏生死强权,舍生取义;知不可为而为之;于艰难绝地忍耐坚持;于凄凉无助中从不放弃;于荒漠废墟间再建繁华。作为人类,我们如同挡车的螳螂,仿佛洪水滔天下的蚁群,历史记载了生之壮丽和死之悲凉,如果你肯听一定能听到那绵长悠远的回音,如果你肯看一定会看见无边月色下如血如歌的记忆。


粪土当年万户侯,当大多数人都已遗忘,一个年青人将激情重新植入百年前的文字,他在局促狭窄的房间中日复一日的书写,用真诚和热情叙述人之不屈,人之无悔,人之无常,人之无奈。他是一个载体,犹如不曾离开的那轮明月,瞭望着这片土地轮番上演的希望与绝望,在那只笔下一切又都活了过来,那些记录着梦想,才华,野心,报复,现实,信仰,气节,忍耐,欲望,权谋和生存的种种过往都和它们的主人一起活了过来。


“不要以为渺小的,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

强者和弱者之间唯一的差别,只有信念是否坚定。”-----------当年明月


每一册书的最后一页都有一张小小的明朝皇帝年表,罗列了16位大明皇帝的姓名,年号和在位时间,他们中有布衣和尚,有铁血将军,有残疾人士,有阴影儿童.........上天将若干不同天赋,不同才智,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成长环境的人如撒骰子一样任意抛出,于是,顽主来了,囚徒来了,木匠来了,道士也来了.......贵为大明天子掌控生杀大权,讽刺的是没有几人具备主宰国运的实力。


与随机抽样的天子人选不同,能臣大吏各个都是千挑万选,学富五车的不世之才,他们饱经风霜,忍辱负重,维系社会运转,安邦济世。多年宦海沉浮,官场磨砺,最终熬出头的权臣莫不是老谋深算,老奸巨猾。强势霸气的帝王尚可知人善任,而孱弱的皇帝难逃为人所用。作为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平衡点宦官是不肯缺席的,他们自夹缝中燎原,没有道德底线,没有欲望边界,不通圣贤之道却深谛人心,他们在皇帝面前俯首帖耳,在朝廷内外呼风唤雨权倾一时。游戏的核心是“利益”,手段是“权谋”,所有的参与者都缠绕其中,难以独善其身的理由只有一个:为了生存。


“所谓霸业就是几具有名的尸体躺在无数具无名的尸体上”。

的确,在历史的故纸堆里只有大奸,大善,大智,大勇,大义,大恶者,所谓普罗众生和劳苦百姓从来就没有姓名,没有声音,没有样貌,没有观点,他们只能被剥夺,被主宰,被鱼肉......他们只是有名的花朵下无名的粪土。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乱世,离去者,是上天抛弃的,留存者,是上天眷顾的。”


上天或许根本就不在乎你是谁,玩的就是心跳,他唯一好奇的是人性的极限。

所有的人都将被毫无选择推入人性的试验场。


第一类人,我叫他们错位者,因为悲剧的源头在于错位:对的人在错的时代,则时运不济,百无一用;错的人在错的位子,则危害四方,误国误民.;错的人在对的时间,则奸邪当道,天理不在。


被上天抛弃的人们,坚毅如朱由检(崇祯),谋略如徐文长(徐渭),耿直如夏言,传奇如徐海,强干如胡宗宪,仗义如汪直(王直),博学如解缙,风流如唐伯虎.......可惜生不逢时,时运不济,大起大落,或死于非命,或潦倒江湖,令人扼腕;


被上天眷顾的人们是成功者,如朱元璋,朱棣,张居正,李如松,戚继光,杨慎,王守仁,徐霞客,郑和甚至是姚广孝这样的阴谋家就要幸运得多,毕竟他们在自己生活的年代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建功立业,善始善终,不虚此生。


第三类我将他们标记为“无畏者”,因为他们无所畏惧,死得其所,即便他们知道在有生之年没有可能等到得见天理的那一天。他们是“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对手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 上天无法界定他们,只有成全他们,因为公道自在人心,他们注定难有善终,但因为他们拥有的震撼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终得青史永驻。



在明朝的历史上,这张无畏者的名单上写着这样的一些名字:


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

被灭十族的方孝孺

孤身平叛的王守仁;

韬光养晦隐忍不发的徐阶

逆流死谏的杨继盛

死战不退的李如松

与宁前共存亡的袁崇焕

大明孤臣黄道周

临危受命的孙承宗

回天无力的杨涟

...........


这个名单应该可以列得很长,很长,很长!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的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巴顿

对于忠于自己信念的人,最好的死亡莫过于用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的信仰。


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混乱,坚持自己的信念,我佩服这样的人!



当年明月在后记中写道:“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有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弱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看历史就是看人性,历史的悲剧就是人性的悲剧。



幸运的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人性弱点的局限,总有一些异类,他们活着不是只想着吃肉,而是愿意啃骨头。他们可以放下个人的利益恩怨,为天下苍生担起责任;他们可以为气节和尊严,"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于谦诗句)。当人超越了人性弱点的局限,才可以称之为伟大,正是因为有这些伟大的人们存在过,抗争过,坚持过,历史才不再苍凉,历史才特别精彩,值得一看再看。
 
历史看多了觉得特没意思,资治通鉴满篇都是不仁不义,无法无天,帝王术,权术,残忍血腥的内容,我还是喜欢《明朝那些事儿》这种演义版本的历史,作者的立场和观点我都喜欢,2012年的时候看完《明朝那些事》,我写过一个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7本,看到最后一个字,停在最后一页,不忍释卷。

“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历史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千里明月,一望数千年,看尽人世蹉跎。

那月是冰冷的,肃杀凄凉,她不曾阻止过任何悲剧的发生,不曾改变过任何阴谋的实现,不曾宽慰过任何绝望的质疑,不曾提示过任何危机的来临。每一个人都从黑暗中走来,又回归黑暗。仿佛是划过夜空的烟火,有人夺目璀璨,有人仓促短暂。我们来过,我们将留下什么?一些人的成功注定是另外一些人的失败;一些人的得意注定是另外一些人的失意;一些人获得财富和权力注定是另外一些人的困窘和逝去。


但那月又是炙热的,无边月色中,她用清澈通透的眼凝望着世人,慈悲而怜悯:究竟是怎样的力量让渺小卑微的人类屡屡爆发出超越生死的能量?不畏生死强权,舍生取义;知不可为而为之;于艰难绝地忍耐坚持;于凄凉无助中从不放弃;于荒漠废墟间再建繁华。作为人类,我们如同挡车的螳螂,仿佛洪水滔天下的蚁群,历史记载了生之壮丽和死之悲凉,如果你肯听一定能听到那绵长悠远的回音,如果你肯看一定会看见无边月色下如血如歌的记忆。


粪土当年万户侯,当大多数人都已遗忘,一个年青人将激情重新植入百年前的文字,他在局促狭窄的房间中日复一日的书写,用真诚和热情叙述人之不屈,人之无悔,人之无常,人之无奈。他是一个载体,犹如不曾离开的那轮明月,瞭望着这片土地轮番上演的希望与绝望,在那只笔下一切又都活了过来,那些记录着梦想,才华,野心,报复,现实,信仰,气节,忍耐,欲望,权谋和生存的种种过往都和它们的主人一起活了过来。


“不要以为渺小的,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

强者和弱者之间唯一的差别,只有信念是否坚定。”-----------当年明月


每一册书的最后一页都有一张小小的明朝皇帝年表,罗列了16位大明皇帝的姓名,年号和在位时间,他们中有布衣和尚,有铁血将军,有残疾人士,有阴影儿童.........上天将若干不同天赋,不同才智,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成长环境的人如撒骰子一样任意抛出,于是,顽主来了,囚徒来了,木匠来了,道士也来了.......贵为大明天子掌控生杀大权,讽刺的是没有几人具备主宰国运的实力。


与随机抽样的天子人选不同,能臣大吏各个都是千挑万选,学富五车的不世之才,他们饱经风霜,忍辱负重,维系社会运转,安邦济世。多年宦海沉浮,官场磨砺,最终熬出头的权臣莫不是老谋深算,老奸巨猾。强势霸气的帝王尚可知人善任,而孱弱的皇帝难逃为人所用。作为皇帝和文官集团的平衡点宦官是不肯缺席的,他们自夹缝中燎原,没有道德底线,没有欲望边界,不通圣贤之道却深谛人心,他们在皇帝面前俯首帖耳,在朝廷内外呼风唤雨权倾一时。游戏的核心是“利益”,手段是“权谋”,所有的参与者都缠绕其中,难以独善其身的理由只有一个:为了生存。


“所谓霸业就是几具有名的尸体躺在无数具无名的尸体上”。

的确,在历史的故纸堆里只有大奸,大善,大智,大勇,大义,大恶者,所谓普罗众生和劳苦百姓从来就没有姓名,没有声音,没有样貌,没有观点,他们只能被剥夺,被主宰,被鱼肉......他们只是有名的花朵下无名的粪土。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乱世,离去者,是上天抛弃的,留存者,是上天眷顾的。”


上天或许根本就不在乎你是谁,玩的就是心跳,他唯一好奇的是人性的极限。

所有的人都将被毫无选择推入人性的试验场。


第一类人,我叫他们错位者,因为悲剧的源头在于错位:对的人在错的时代,则时运不济,百无一用;错的人在错的位子,则危害四方,误国误民.;错的人在对的时间,则奸邪当道,天理不在。


被上天抛弃的人们,坚毅如朱由检(崇祯),谋略如徐文长(徐渭),耿直如夏言,传奇如徐海,强干如胡宗宪,仗义如汪直(王直),博学如解缙,风流如唐伯虎.......可惜生不逢时,时运不济,大起大落,或死于非命,或潦倒江湖,令人扼腕;


被上天眷顾的人们是成功者,如朱元璋,朱棣,张居正,李如松,戚继光,杨慎,王守仁,徐霞客,郑和甚至是姚广孝这样的阴谋家就要幸运得多,毕竟他们在自己生活的年代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建功立业,善始善终,不虚此生。


第三类我将他们标记为“无畏者”,因为他们无所畏惧,死得其所,即便他们知道在有生之年没有可能等到得见天理的那一天。他们是“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对手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 上天无法界定他们,只有成全他们,因为公道自在人心,他们注定难有善终,但因为他们拥有的震撼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终得青史永驻。



在明朝的历史上,这张无畏者的名单上写着这样的一些名字:


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

被灭十族的方孝孺

孤身平叛的王守仁;

韬光养晦隐忍不发的徐阶

逆流死谏的杨继盛

死战不退的李如松

与宁前共存亡的袁崇焕

大明孤臣黄道周

临危受命的孙承宗

回天无力的杨涟

...........


这个名单应该可以列得很长,很长,很长!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就是在最后的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巴顿

对于忠于自己信念的人,最好的死亡莫过于用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的信仰。


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混乱,坚持自己的信念,我佩服这样的人!



当年明月在后记中写道:“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有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弱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看历史就是看人性,历史的悲剧就是人性的悲剧。



幸运的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人性弱点的局限,总有一些异类,他们活着不是只想着吃肉,而是愿意啃骨头。他们可以放下个人的利益恩怨,为天下苍生担起责任;他们可以为气节和尊严,"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于谦诗句)。当人超越了人性弱点的局限,才可以称之为伟大,正是因为有这些伟大的人们存在过,抗争过,坚持过,历史才不再苍凉,历史才特别精彩,值得一看再看。
我的天,这么认真的读这样的通俗著作啊。。。。
回头交一篇《战争与和平》的读书笔记上来。。。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自己的同胞。--魯迅
對這句話有什麼想法?我覺得這句話都是馬後砲引用,類似易中天在百家講壇 "悲劇呀" 的截圖,但對現實預測力不夠。
t019cb68ca87291c9a3.jpg
 
总有一些异类,他们活着不是只想着吃肉,而是愿意啃骨头。他们可以放下个人的利益恩怨,为天下苍生担起责任;他们可以为气节和尊严,"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于谦诗句)。当人超越了人性弱点的局限,才可以称之为伟大,正是因为有这些伟大的人们存在过,抗争过,坚持过,历史才不再苍凉,历史才特别精彩,值得一看再看。
是的,有些牛人的一生是為了人類而活,而不是為自己活的。當然智商、知識不夠的話也可能是自己瞎激動一番...
我想人讀史都是想找些偶像來瞻仰學習,人當下的程度就決定了他喜歡的歷史偶像是誰。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