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师——如何保护三皈依戒体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iWen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iWen

嗡阿热巴扎那得
注册
2013-07-04
消息
1,039
荣誉分数
205
声望点数
73
下边我们再讲一讲,我们来之不易的皈依体怎样保护它。我们前面讲了,那么它失掉,是怎么样失掉的呢?如果你把自己发的誓言违背了,就是说把哪怕犧牲生命也不放弃三宝这一条放鬆了,你认爲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弃三宝而把自己的命留下来的话,这一条你违背了,那么你的皈依体也就没有了。另外一个,你虽然没有说要放弃三宝,但是你把其他的,跟三宝合不拢的、跟三宝相违的外道(神庙等等),你认爲他的功德跟三宝一样,这个念头一起,皈依体也就没有了。所以说,我们这裏再重复一下,我们来之不易的皈依体,是可以使我们离锎一切痛苦的根本,这个要好好保护。保护的方法我们前面说过了,但是它坏掉的那些因缘你也要知道,就是说你假使在生命危险的时候你要放弃三宝的,那么你的皈依体就没有了,你爲保自己的命情愿放弃三宝,那皈依体就失掉了。那么你虽然没有遇到危险的事情,没有要放弃三宝的心,对三宝还是要。

但是另外还要一个,认爲这唡个是相同的——我们中国以前这个思想就很普遍的了,什么三教同源了等等,三教看齐的;也有很多学佛的,又学道、又学儒家,认爲三个都是一样的,都是好的,好的程度层次也是一样高的,那完了,你皈依体早就没有了。我们说佛是最高的,前面我们就说过了嘛,能够使我们脱离苦海的,导引我们到清净的佛的最高的法身的,那是三个宝,佛法僧嘛。你认爲还有一个其他的可以跟他併驾齐驱的、相同的,那你就违背了你的誓言了,你的皈依体马上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很危险。我们中国古代很多人就有这个思想,认爲三教是同样的了,还有些是自称爲五教圣人的,把佛教、道教、儒家之外又加上基督教、伊斯兰教,他说五教他都相信,他是五教的圣人,那么这样的人是不是佛教徒呢?根本不是佛教徒,也可以说你是外道!你信得太複杂了,佛教在你的眼光裏仅仅是跟其他的同等的看待的,那你根本不是佛教徒,我们佛教徒就是说佛教在我们眼光裏是至高无上的,哪怕犧牲生命也不能捨弃的,这个才能够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

所以在这裏呢,我们就要把这一些给大家讲清楚,因爲这是做一个佛弟子最基本的知识,如果这些知识没有呢,我们是不是佛弟子自己还不知道,可能早就不是佛弟子了,还在居士林等等地方混,甚至於出家人还在寺庙裏混,这个很危险。如果出家人的僧团裏边有一个非佛教徒的出家人,他是贼住了,那是折福很厉害的。这个就是说我们做佛教徒的,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四)由不寻求其余皈依处而皈依----进入圣教之门——皈依 [益西彭措堪布]



  就是通过知道内道与外道的本师、教法以及学法者的优劣差别,心里把佛法僧三宝定为皈依处,从今以后不再把任何和三宝相违的外道本师、教法及其追随者作为皈依处。



  内外道在大师、教法和学法者方面确实有差别。内道的大师佛陀圆满了功德,远离一切过失,外道的大师没有解脱的功德,并且还被烦恼束缚;内道的教法是解脱的正道,完全可以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外道的教法不能走向解脱,了脱生死;内道的修法者具有如理修行的真实功德,外道徒都是行持邪道,不具有解脱道的功德。通过比较之后,我们就知道这两种是不可能同时作为皈依处的,我们要选择其中能给我们带来真实利益的一种,来作为我们的皈依处。



  打个比方,有两条路,朝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并且都有各自的向导和行人,我们要向上走,如果还去走向下的路,跟随向下的向导及行人,这样能不能达到目标呢?显然永远也不能达到。



  如果皈依三宝以后,还信奉外道的创始人、认为他的教法很殊胜,而且把学外道的人作为道友,三皈依就不得清净。即使我们天天都修行也很难获得真实利益,因为我们邪正不分,肯定没有解脱生死的希望。所以这一点不容含糊。我们的皈依处唯一是佛法僧三宝,再不允许夹杂其他。
 
最后编辑:
智敏上师(摘自多宝讲寺网站)

家世和主要经历

  敏公上师,俗姓施,名祖寿,籍贯浙江杭州,于1927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父施霖,母张太夫人,皆杭州人。施霖1892年生于浙江杭州,13岁即考取庠生(秀才),早年在江浙等地当法官,中年辞退公职,在复旦大学等校任教授,被称为民法教育的泰斗。母张太夫人,其父曾任云南某地知府,太夫人贤慧知礼、恪守妇道。
  1941年,祖寿15岁,阅《论语》“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有悟,乃一改虚浮习气,有志于学。同年接触佛书,茹素戒荤、厌弃电影等世俗娱乐。1944年,十八岁,入上海大同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学习。1948年至1951年,师从法相家范古农居士研习法相唯识之学。1951年,进源丰织造厂任会计。
  1953年,海公上师至上海讲法,敏公上师听后,法喜充满,生起极大信心。遂于1954年,上五台山清凉桥,依上清下定上师剃度出家,次年依上定下慧和尚受比丘具足戒,从此在海公上师座下学修十三年。 
  文革中,上师受到迫害,双小腿冻坏,不得已截肢致残。面对这极大的身心痛苦,上师忍人所之难忍,行人之所难行,对佛法之信心不退,弘法利生之心不减。遣返回家,誓不还俗,坚持出家僧人必修之诵戒、安居、持戒修行,念修功课背诵不断,将多年所学之佛法,身处逆境而实修。
  八十年代,党和政府拨乱反正,落实宗教政策,敏公上师展转执教于汉地多所重要佛学院,辛勤培育了大量僧才。当时百废待兴,佛教人才处于青黄不接之际,上师为文革后汉传佛教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应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妙湛老和尚的邀请,到南普陀佛教养正院任教,开讲《俱舍论颂疏》。1985年,应莆田广化寺圆拙长老的邀请,到福建佛学院任教,兼佛学院第一任教务长。1987年,复至四川宝光寺,复办已停办四十余年的宝光佛学院。1990年至1991年,任浙江省温州市妙果寺首座。
  1992年,师之剃度恩师上清下定上师请师住持浙江三门髙枧多宝讲寺。定公上师者,三门髙枧人也,早年官至国民政府将军,中年弃俗出家,依海公上师学法,进步神速,建立上海金刚道场,八十年代后住持成都昭觉寺,于大般若宗之弘扬,厥功甚伟。时高枧乡乡村二级机构亦出面诚请,为报师恩,为满众生善愿,亦为实现自己弘法利生之夙愿,敏公上师乃移锡高枧,出任多宝讲寺住持。当时之讲寺,仅存一摇摇欲坠之大殿,并有几间残破的中学校舍。上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数年之内,多宝讲寺初具规模。1992年至2004年,上师在三门多宝讲寺弘扬大般若宗之教理,依古圣先贤之圆满教法修道之次第及清净传承,弘演、教授显密经论几十种,内容遍涉戒定慧三学。当时上师七十高龄,仍讲学不辍,有人问上师:“您年纪大了,腿又不方便,何必那么辛苦?找个地方好好保养身体,才是要务。”上师回答:“我不忍心看着这么多年轻的学僧想学正法却找不到正法和说正法的人,毕竟自己以前亲近善知识听了一些清净佛法,现在想尽量把这智慧光明之炬传下去!”听者动容。
  1995年,四川康定县南无寺住持大吉上师授予敏公金刚上师位。大吉上师曾任康定县政协副主席、县人大副主任,教证功德具足,爱国爱教。敏公上师对于大吉上师极为尊敬,初见即泪流,无法自抑。大吉上师亦将所学之法倾囊相授。同年,敏公上师应邀赴澳大利亚弘法,讲授《俱舍》各品大要数月。2007年,经过十五年辛勤的建寺育僧,终于培养出多宝讲寺第一批安居十夏的比丘,并对其中的宗宙法师、宗振法师授予和尚位。2008年,又授予宗宙法师传法上师位。
  2008年至今,敏公上师驻锡上虞多宝讲寺,接引四方学众。
经藏,对四宗经典作了系统的研究。所谓四宗者,即说一切有部、经部、瑜伽行部和中观。在三门多宝讲寺,系统讲述了《俱舍论》、《五蕴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二十论》、《摄大乘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
  对《俱舍论》,师尤致力焉,自言极为欢喜,也“最为得意”。早在1962年,在五台山清凉桥,为青年僧人讲说此论一遍,80年代后复在多处弘扬。上师对俱舍精研有年,造诣可谓深矣。弟子整理上师著作,见其所用之书,写满注释,复有数十页笔记,抄录各家之注释,可见用功之一斑。在佛学院授课时,极受欢迎,讲台上摆满了录音机。所著《俱舍论颂疏集注》和《俱舍论集注》即将出版。
  上师重视《俱舍》,以世亲菩萨此论,包含根本乘教理之基础。当时印度,不论道俗,皆推重学习研究,犹能开智,名为“聪明论”。由《俱舍》则能通达唯识,由唯识则能通达中观。玄奘大师重译、弘扬《俱舍论》,有其因也。《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云:“虽源出婆沙,本诠论藏,若能究根界之旨,穷世圣之源,辨因果于真俗,祛执滞于人我。乃十二部经思已过半。八万法门,由而可知。”
  敏公上师年青时,从范古农居士学习法相唯识。范古农居士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佛学大家,在上海创办法相学社,讲授《大乘五蕴论》、《大乘广五蕴论》、《百法明门论》、《二十唯识论》等。在清凉桥,则随海公上师学习戒律、《科颂》、《现观庄严论》、《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阿含经》等。
持戒精研,于别解脱戒、菩萨戒严格护持,犹如眼目,又以身作则,尊师重道。就其护持别解脱戒而言,青年时曾得肺病,有人告以秘方,需伤害鳝鱼,上师宁舍生命,亦不愿杀害动物以自活。于公家财物,纤毫不取。与女众交往,恪守佛制,不单独与之见面说话。数十年持斋,过午不食,至今不变。生活简朴,不求奢华。
  就其护持菩萨戒而言,上师之兴建道场、摄受弟子等事业,皆菩提心之流露。犹可赞叹者,忍受寒暑病痛,讲经说法,整理而成的文字稿,蔚为大观。上师诲人不倦,或有求见求教者,一般都予以接见引导;或有来函请益者,以前一一予以亲笔回复,弟子已整理出二册书信集,虽年事已高,也必令弟子回复。
  就其尊师重道而言,上师恭敬善知识,堪为师表。作为一个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决然上五台山,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依止海公上师十三年,亦难得矣。上师对剃度恩师定公上师、大吉上师的恭敬之心溢于身口。在《怀念剃度恩师》一文中,上师忆念定公上师之恩德,自谓“处今五浊恶世环境之下,受各种不良习气之熏染,不知将堕落至何等地步!…… 幸蒙恩师,悉心安排,步步提携,渐次纳入正道”。当上师从大吉上师手中接过所赐的加持品,双手举过头顶,眼泪就会不造作地流下来。
  敏公上师不仅自己精严持戒,而且劝人持戒,赞叹持戒,并建设具有持戒环境之僧团。所住持之多宝讲寺,亦以持律道场闻名于教界之内。上师常常开示,戒律是观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而不是自己做到一点,就去说别人不对。若自己做不到,要起惭愧心,不能舍弃之,说这条戒不要了。
 
由于智敏法师事迹之示现,可令世人得知今日中国佛教尚有不为人知的龙象,解行俱佳的僧伽应世,这是龙天护佑,大心菩萨再来,是中国佛教之幸,也是人民之幸!
  ——上净下良长老(中国佛教会名誉理事长)
 
今初。如《涅槃經》云:“若歸依三寶,是謂正近事 ,終不應歸依,諸餘天神等;歸依正法者,應離殺害心;歸依於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說有三,謂不歸餘天,於諸有情捨離損害,與諸外道不應共住。

按照《涅槃經》所說:“如果皈依佛法僧三寶,就是真實的三皈居士,始終不應皈依其他天神等;皈依正法之後,應當遠離殺害眾生的心;皈依僧伽之後,不應和外道共住。”經中所說的學處有三:① 不皈依餘天;② 對一切有情捨離損害;③ 不應與外道共住。

以下具體闡述所應遮止的學處:

其中初者,謂於世間,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執為畢竟歸處,況諸鬼趣、山神、龍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寶,歸心彼等。若於彼等請其助伴,現前如法所作事業,則無不可,如求施主為活命伴,依諸醫師為治病伴。

遮止應學中的第一條學處“不歸餘天”,是指在世間,對於大自在天或遍入天等諸天,尚且不能執為究竟的皈依處,何況是對更為低劣的鬼趣、山神、龍等,這是說不可不信三寶而歸心於其餘諸天鬼神等。如果是請諸天鬼神幫助成辦暫時如法的事業,那就沒有不可以的,比如:請求施主作為自己存活的助伴,或依靠醫師作為治病的助伴等,都不是此處所遮止的。但如果以他們為究竟皈依處,則會捨棄三寶,或者將使皈依心退失,所以必須遮止。

“不歸餘天”,是指不應將其他諸天神鬼等執為究竟的皈依處,但可將他們作為暫時的助伴。此處應當辨別究竟歸處與助伴的差別:以餘天等作為究竟皈依處,和決定不以其作為暫時助伴,都是錯謬。“畢竟”與“現前”就是“究竟”與“暫時”,分清究竟與暫時是此處的關鍵。

理證:皈依佛者(有法)不歸餘天(所立),因為至心皈依佛之後,又對餘者皈依,則不能一心皈依佛的緣故(能立)。

第二,謂於人及畜等,若打若縛,若禁穿鼻,實不能負強令負等,意樂加行損害有情,悉應遠離。

此句是舉例說明應當捨離損害有情。

第二條應遮學處——捨離損害,就是對人類與畜生等鞭打、捆縛、囚禁、穿鼻或不堪負載重物而強迫其負重等,一切損害有情的意樂和加行,都應當遠離。

佛教是平等慈悲一切有情的聖教,因此而有別於外教,如果皈依佛陀的教法之後,仍有損害有情的意樂與加行,則從根本上違背佛教的教義。因此皈依聖教法之後,應當捨離損害有情的意樂與加行,進而必須發起利益有情的意樂與加行。此處尚須簡別:若以菩提心、大悲心攝持,為了利益有情而示現威猛行為,則是以大慈悲饒益有情,不是損害有情。

理證:

一、皈依法之後,損害有情不合理,因為正法是極為寂靜的自性,而損害不是寂靜狀態的緣故。

③ 皈依法之後,損害有情不合理,因為正法是以慈悲所安立的緣故。

第三,謂與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不應共住。

第三條應遮學處——不應與外道共住,不應共住的對象是“不信三寶為可歸宿而毀謗者”,就是不相信三寶能作為皈依處而毀謗三寶的惡友。如果與其共住,極易退失對三寶的信心,而且容易引生邪見,乃至與他們共同行持邪行。

不應共住的對象並不是單指外道,佛陀宣說《涅槃經》時,針對印度當時的情況而特別提及外道,實際上,無論外道或非外道,凡是不信三寶而毀謗者,自己又無能力度化他,就不能與他共住。從小乘戒律乃至金剛乘之間,都是如此宣說。

理證:

皈依僧後,不能與外道及毀謗三寶者共住,因為他們將皈依三寶者視為怨敵或下劣迷信者的緣故。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三)
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智敏法师对"三教一家","五教合一"的看法

“多闻能遮恶”。通过多闻之后,才能知道、简别什么事是坏的,什么是善的。善的要多做,坏的恶的就要遮止。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这么说:“一切宗教都好,都是教人做好事,不要做坏事。”这个话,有的人么,认为:很对!宗教都好。所以社会上有“三教一家”,“五教圣人”一类的,就出来了。中国过去就有把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说是一家的;近代更有把五大宗教合起来,自诩五教圣人,说这五种宗教都好,体系也是一致的。这样的人,把完全不同体系的学说,竟以主观努力,强为调和,混为一谈,真可以说是糊涂透顶了的。说到底,这种人除了在名词上找到某些似乎相似之处外,可以说三教、五教、那一教都没有搞清楚。到底什么叫佛教,更是认识不清了。佛陀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假使说儒教、道教也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话,一佛世界,一佛教化已足,释迦牟尼佛就没有必要再出现于世了。儒、道二教,也应一教已足,不必二教同时教化了。已经有了正法了嘛!大家照这个法去修就可以了。正因为,无论道家、儒家,都没有般若的智慧,不能出离生死,它们都是世间法,有漏的,流转生死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一切法自性空,生死流转也是执着才有,而本性是空,所以世间能出离、生死可还灭。依他们的方法,那再怎么去修,仍旧在三界里面打滚,且莫说三界,只好说,仅在欲界里打滚,还得要受很多的苦,连色界无色界还没法去呢!三界里面欲界最苦,欲界里面天人善趣的时间短,恶趣的时间极长,那么生在里面流转,苦是受不完的多。所以,慈父佛陀,悲愍众生,出现于世,转大法-轮,就是教我们彻底离苦,怎么能说是一样的呢?完全是各不相同的!若坚执一样,试问学道教的,有哪一个证了阿罗汉果的?更不要说成佛了。老子证了阿罗汉果没有? 没有!庄子证了没有?也没有!道家的祖师老前辈都没有证,后来的怎么会超过他们的前辈祖师呢?阿罗汉尚且都证不到,成佛更谈何容易!我们再举一个历史公案,在东汉时,汉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臣僚,奏曰:“西方有神,名之曰佛,其形高大,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蔡愔等往天竺,问佛道法,迎请高僧……结果请来了二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并带来了佛经,这是历史上佛法第一次进入中国。但我们中国一向是崇尚道教,那道教就不服气,他们说,你们请了印度的高僧来了,但我们的道,比他们的高,要求比法。两位尊者亦不害怕,对汉明帝说,他们要比就比好了,于是筑了两个高坛,这一边,把佛经叠起来,整整齐齐的摆好。那一边,道家的书也摆在一起。然后当场试经,用火来烧。先烧佛经,两位尊者有神通,佛经一点也烧不掉。次后烧道籍,尽管道士们画符念词,道家的书还是烧起了,最后烧完了,烧成灰了,没见了!老道没有办法,顶不住了,只好认输。佛教就这样开始,在中国兴起来了。如果道教的经跟佛教一样的,可以成佛的话,它怎么烧得掉呢?道士修了也该得神通嘛!他的书也该烧不掉!但是,事实上是烧掉了。这就是说佛教、道教高低绝对不是同一的。儒教更不同,它不讲出世修行,只是世间教育一类的,它提倡忠孝,讲仁义道德。教世间行善,是对的,但是它每逢过年祭祀祖先,就要杀掉活的畜生来祭,所谓三牲,杀牛、马、羊三种畜生,杀了祭祖,这是说皇帝太庙里祭祖,每个皇帝每年都这么祭,这个他们认为极好,孝嘛!是实行孝道。但是从佛教的眼光看,杀生,好不好呢?把活活的生命杀掉祭祖,是给他们祖先增福,还是累害了他们呢?为了他们杀生,他们就背上了杀生的罪。固然,是子孙杀,杀者有罪;但是为了他们祖先而杀,累使他们祖先也背上了罪,两方面都要堕落受苦,这是孝敬父母、报父母恩吗?他们没有三世业报智力(佛陀十力之一),痴,不懂!

如果平心静气,不带丝毫偏见地去把五大宗教的教义,一一深透的去研究一番,不难看出,最精深博大、慈悲平等,而且和科学最符合的只有佛教了。所以说三教合一、五教一家,这些理论实在是荒谬透顶的。弄到后来,什么一贯道、******等非儒非释非道的东西都跑出来了,这些都是害人非浅的邪门外道。所以,我们如果真正的想遮止一切恶业,修集一切善法,只有从佛教里面去探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佛教对善恶的标准是绝对客观(科学)的,它绝不是从教主的主观愿望出发,而来决定孰善孰恶的标准的。佛教里面讲什么是善呢?做了这个事情,依客观上的因果—或者说依据宇宙的自然法则,能够感受到乐报的,那就是善法;如果做了那种事情,客观的规律,将来要感受苦报的,那就是恶法。这样,不是根据人们的主观意志所决定,而是根据客观自然发展的规律来决定的,那应该说是最正确的真理了。这个真理只有智德圆满的佛陀才能说得出来。我们凡夫的眼光,目光短浅,看不到那么远,那么细,过去、未来的不知道,现在的也只能看到五官所能认识的这一点点。眼睛看到的光波只能是从紫外线到红内线中间那一段,紫外线以外,红内线以内的就看不到了;耳朵听得到的声波也只有一段频率的声波,再高的,再低的都没法听到了。那么,我所接触的,眼耳鼻舌身所接触的外境,都是有限的,还有很多的,就没法去认识了。因此反映到我们的思想范畴,也是有限的,我们的考虑能力因此也受到限制,再加上我们有一个牢不可破的执着,认为一切法是实在有的。一切法本来没有自性,依缘起而显现,而凡夫总是执着以为它是有自性的,于是哲学上多元论,一元论,唯心论,唯物论,有神论,无神论,泛神论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个执着,是一付带歪曲性的有色眼镜,我们从这付眼镜来观察世界,结论都是歪曲的,都是带着变掉原色的。所以,我们凡夫的智慧来观察世界,永远是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的,只能够近似或者说靠近客观真理,可以靠近一点,就很不错了,完全符合是不可能的。但也不是不可知论,由戒生定,从禅定中生起般若智慧,照破实执无明,以真现量观察,是可以知其真相的。
 
外道所說的五教三教合一,可能成立嗎?
作者:如本法師講述

宗教的教義,有共通點與不共通點之處,不能一概而論,教義有深淺高低之別,五教三教合一,始終是無法達成共識的。

何謂共通點呢?就是每一個宗教在根本立場上,都以行善斷惡為正宗,行善斷惡是每個宗教所共識的,若離此觀點,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所厭棄。

何謂不共通點呢?就是各宗教都有各宗教的根本立論法則,在思想上懸殊甚大,甚至格格不入。譬如:基督教主張一神論,創造論,認為人類與宇宙世界是上帝所創造的,人類與宇宙世界的存在是上帝的存在而存在,上帝不存在,人類與宇宙世界就免談了,不但基督教如此而立論,其它的宗教亦必如此而立論,譬如回教阿拉的真神,也主張宇宙是它所創造的;印度教的大梵天王也主張宇宙是它所創造的,中國的古老文化,盤古開天地之論調也是如此一般,這些宗教都是主張一神論,或稱為創造論。

佛教(梵語Buddha-sasana)立論有別於其它任何宗教,佛教能正覺人生與宇宙的真相,是故,佛教是覺者的宗教,不是一神論或創造論的格式所能相提並論的,佛教正覺人是無始無終的,非上帝或真神所創造,更不是道所化育的,宇宙的存在是由六道眾生廣造諸業,因而業力感召所成的,是因六道眾生的存在而存在,若六道眾生全部都淨化解脫,那麼宇宙亦必然消失而不存在了,佛教主張不二法門,講緣起性空,中道實相義諦,是其它宗教所沒有的。

基於各宗教之教義截然不同,欲五教三教合一,是為甚難,永遠無法成立,智者應如是知,如是見,不然儱侗含糊的信仰,易陷入和事佬,混淆視聽,道聽塗說,莫衷一是之感,豈不悲哉!若欲證成無上菩提,終無是處。
 
何謂共通點呢?就是每一個宗教在根本立場上,都以行善斷惡為正宗,行善斷惡是每個宗教所共識的,若離此觀點,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所厭棄。
即使如此,不同宗教的善恶观,也还是有相当的差异的
 
其实,世界即使不是神创造的,也还有一个问题,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存在?这个问题优先于世界的来源。
只要承认世界是存在的,那么必然的结论就是有神论的宗教,解脱必然要依靠神的力量。
只有佛教说,世界如果说存在,这个存在也是依心识而显现,而这个心识呢,又是错乱的。
如果彻底的说,佛法讲的是,在我们认为的任何的存在模式上说,这个世界压根不存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