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中国人为什么要“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lfe634

灰體輻射
注册
2011-10-07
消息
6,106
荣誉分数
3,502
声望点数
373
p.s. 最近網路上轉得多,但已經是五年前的文章了。歡迎討論。其實我不同意作者把缺乏真誠歸咎於 "中国儒家文化的阴性" 的說法。

中国人为什么要“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http://blog.ifeng.com/article/9820051.html
作者:许锡良
2011年1月25日星期二

破解中国文化之谜,最有效的捷径就是分析中国传统的格言警句。而这些格言警句,一是集中在《论语》之中,另一就是集中在《增广贤文》中。这两本书,都是格言警句汇编。只不过前者囿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后者则是历经千年,由生活实践经验中提取。相对来说,《增广贤文》由于是中国人的经验汇总,更能够说明现实中的中国社会实情。

接触这部书是我读初中的时候,家里有家传的石刻印本,也算是家传的古书了,虽然那时对那些繁体字常常看不太懂,但是,也有能够看得懂的部分。比如什么“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 一字值千金”、“逢人且说三分话 ,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等等。这些格言警句其实前后并没有什么联系,都是东一言,西一句。没有逻辑,也不成体系,事实上只是一个语录大杂本而已。不过,一翻开这些语录,就遇到关于说话要谨言慎行的告诫。年轻人是很难懂得的,随着阅历加深,其实《增广贤文》都是中国社会民间的生存经验与智慧的高度概括。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读后确实感觉不爽。因为,这意味着真诚与直率都是负面的。后来才知道这是由于中国儒家文化的阴性特性决定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论城府,讲机心,要策略的。因为权力之剑高高悬在每个人的头上,稍有不慎,就会给自己带来牢狱血光之灾。在专制社会,大兴文字狱,告密,酷刑,阴谋,特务,是与每个人的生存密切联系着的。所以,中国人自古就不是以口才论人,也不是以智慧论人,而是以“仁”论人,而所谓仁,就是孔子的标准,即“刚、毅,木讷近仁”,相反,口才好,能说会道,思维清晰,表达清楚,那反而是坏事,因为,孔子同样有过结论:“巧言令色,鲜矣仁”。因此,中国科举考试,选拔状元,一是看字写得好不好,二是看八股文章是不是合意,三是看才貌双全。中国儒家的传统标准里,一个人演讲能力强,就是巧言令色,这样的人就被怀疑没有道德。因此,选拔官员,也常常是以沉默寡言、肥头大耳,印堂发亮为标准。甚至这个标准在当今中国也仍然适用。在中国自古以来,鲜有思维敏捷,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人能够当上大官,但是从来不缺乏那种少说话,多作揖,多跪拜的官场要人,这种现象引发了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无限感慨,许下了一个稀奇古怪的心愿,是这样的:但愿生儿愚且钝,平平庸庸到公卿。其实苏轼先生不明白一个道理,对于帝王的家天下,聪明智慧的人始终是一个威胁。脑袋瓜子笨点,最好灌满一脑袋瓜子浆糊,这样使唤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中国之所以不同于古希腊就在于,古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与法治社会,解决问题之道都是通过投票选举抉择,而要争取选民,事先必须争取选民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古希腊时就有所谓智者派专门招收学生,传授演讲辩论技巧。真正的逻辑学发源于古希腊,集大成于亚里斯多德,这绝不是偶然的。因为,有那种制度,就有那种需要,有那种需要,一种学问与技能就会得到相应的发展。中国数千年的专制社会,根本没有议会这样的表达途径,都是一个人专断独裁。因此,所谓逻辑学、论辩技巧,修辞学这些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许多人因为聪明智慧,能言善辩,最后无端丢掉了脑袋。

因为,演讲才能对于中国来说,不但多余,而且还常常是有害的。因为“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因此,千年中国遵循“宁可乱吃,不可乱说”的古训,虽然也有“病从口入”一说,但是,乱吃顶多吃出个病来,而乱说可就有牢狱之灾,甚至杀头株连九族之罪。

逢人且说三分话,其意思就是话只说三分。说三分话的人,就有七分城府,如是只说二分话,则有八分城府,而从来一声不吭的人,就城府十足了。在中国城府深浅,常常就看其说话的多少,特别是在公共场合说话的多少。中国社会官场险恶,人际关系复杂。处处充满机心玄奥,一不小心就被人告了密,再一不小心就进了监狱,甚而至于掉了脑袋。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如此险恶,你能不小心吗?谁也不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与一世英名开玩笑。毕竟人只有此一生,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因此,很有必要做到“未可全抛一片心”。

相比而言,老外就要简单得多。他们人际关系也简单,凡事按照规则办,怎么规定的,就怎样办,没有什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一说,都死板得很。法律就是法律,不可灵活处理,谁来都一样。权力被死死盯梢着,动弹不得,因此,要乱用权力也不容易。这样大家反而活得简单容易了。要玩城府与机心,确实即使是美国总统也就相当于中国幼儿园大班的水平。无论当街啃一棵老玉米棒子的小布什,还是用脚搭住枰盘,以增加人家体重的坏小子奥巴马,其实都是简单直率的人。

不高兴,就立即满面乌云,高兴起来满面春风,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由于过于年轻,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就交由这样的人来治理,这要是在中国真是不敢想像。简单、直率、豪放、粗浅的美国人,不但没有什么麻烦,相反,因为大家都简单,反而省去了许多繁文缛节,每个人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说也就怎样做。做个议员,发表讲话,还要作电视直播,生怕你言不由衷,言行不一。说话表态都是公开的,反对谁,支持谁,不赞同什么,都要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让他的选民听清看清,因为大家都忙,没有时间听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更没有时间与心思去分析圣人与伟人的微言大义。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完事大家还要忙活。这就是美国人的生存方式。

可是,中国人呢?鲁迅曾经概括得非常好。他在其文《世故三昧》一文中说中国:“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还说:“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鲁迅还说,在中国复杂的地方就在于,有人只说不做,有人只做不说;有人这样说,却那样做;有人那样做,却这样说,还有人这样做,竟然也就这样说的。情况非常复杂。因此,在中国,学会做人简直是每个出生在中国的人的首要任务,不会做人,就不会有事做,更不会有官做,不会做人,常常就像李斯看到的偷吃点茅厕粪便还要仓惶逃遁的老鼠,而会做人的人,则如在满满的官仓里的硕鼠,大摇大摆,旁若无人地吃着粮食谷物。而会不会做人,有时全靠嘴一张,舌头是软的,向左卷与向右卷都可以的,关键是看哪边油水多。在中国做人难,难就难在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当说不说,叫失语;不当说却说了,叫失言。话语是银,沉默是金是不错的,但是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善于把握住这个分寸。

最后还是借用《增广贤文》中的句子来结束本文:“莫信直中直 ,须防仁不仁。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自恨枝无叶 莫怨太阳倾。”不过过于迂回曲折了点,最顶用的还是这句,我根据中国现实的经验作了一些改动:“害人之心不可少,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中国,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简直处于战争状态,做人做事岂有不难的?
 
p.s. 最近網路上轉得多,但已經是五年前的文章了。歡迎討論。其實我不同意作者把缺乏真誠歸咎於 "中国儒家文化的阴性" 的說法。

中国人为什么要“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http://blog.ifeng.com/article/9820051.html
作者:许锡良
2011年1月25日星期二

破解中国文化之谜,最有效的捷径就是分析中国传统的格言警句。而这些格言警句,一是集中在《论语》之中,另一就是集中在《增广贤文》中。这两本书,都是格言警句汇编。只不过前者囿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后者则是历经千年,由生活实践经验中提取。相对来说,《增广贤文》由于是中国人的经验汇总,更能够说明现实中的中国社会实情。

接触这部书是我读初中的时候,家里有家传的石刻印本,也算是家传的古书了,虽然那时对那些繁体字常常看不太懂,但是,也有能够看得懂的部分。比如什么“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读书须用意, 一字值千金”、“逢人且说三分话 ,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等等。这些格言警句其实前后并没有什么联系,都是东一言,西一句。没有逻辑,也不成体系,事实上只是一个语录大杂本而已。不过,一翻开这些语录,就遇到关于说话要谨言慎行的告诫。年轻人是很难懂得的,随着阅历加深,其实《增广贤文》都是中国社会民间的生存经验与智慧的高度概括。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读后确实感觉不爽。因为,这意味着真诚与直率都是负面的。后来才知道这是由于中国儒家文化的阴性特性决定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论城府,讲机心,要策略的。因为权力之剑高高悬在每个人的头上,稍有不慎,就会给自己带来牢狱血光之灾。在专制社会,大兴文字狱,告密,酷刑,阴谋,特务,是与每个人的生存密切联系着的。所以,中国人自古就不是以口才论人,也不是以智慧论人,而是以“仁”论人,而所谓仁,就是孔子的标准,即“刚、毅,木讷近仁”,相反,口才好,能说会道,思维清晰,表达清楚,那反而是坏事,因为,孔子同样有过结论:“巧言令色,鲜矣仁”。因此,中国科举考试,选拔状元,一是看字写得好不好,二是看八股文章是不是合意,三是看才貌双全。中国儒家的传统标准里,一个人演讲能力强,就是巧言令色,这样的人就被怀疑没有道德。因此,选拔官员,也常常是以沉默寡言、肥头大耳,印堂发亮为标准。甚至这个标准在当今中国也仍然适用。在中国自古以来,鲜有思维敏捷,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人能够当上大官,但是从来不缺乏那种少说话,多作揖,多跪拜的官场要人,这种现象引发了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无限感慨,许下了一个稀奇古怪的心愿,是这样的:但愿生儿愚且钝,平平庸庸到公卿。其实苏轼先生不明白一个道理,对于帝王的家天下,聪明智慧的人始终是一个威胁。脑袋瓜子笨点,最好灌满一脑袋瓜子浆糊,这样使唤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中国之所以不同于古希腊就在于,古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与法治社会,解决问题之道都是通过投票选举抉择,而要争取选民,事先必须争取选民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古希腊时就有所谓智者派专门招收学生,传授演讲辩论技巧。真正的逻辑学发源于古希腊,集大成于亚里斯多德,这绝不是偶然的。因为,有那种制度,就有那种需要,有那种需要,一种学问与技能就会得到相应的发展。中国数千年的专制社会,根本没有议会这样的表达途径,都是一个人专断独裁。因此,所谓逻辑学、论辩技巧,修辞学这些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许多人因为聪明智慧,能言善辩,最后无端丢掉了脑袋。

因为,演讲才能对于中国来说,不但多余,而且还常常是有害的。因为“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因此,千年中国遵循“宁可乱吃,不可乱说”的古训,虽然也有“病从口入”一说,但是,乱吃顶多吃出个病来,而乱说可就有牢狱之灾,甚至杀头株连九族之罪。

逢人且说三分话,其意思就是话只说三分。说三分话的人,就有七分城府,如是只说二分话,则有八分城府,而从来一声不吭的人,就城府十足了。在中国城府深浅,常常就看其说话的多少,特别是在公共场合说话的多少。中国社会官场险恶,人际关系复杂。处处充满机心玄奥,一不小心就被人告了密,再一不小心就进了监狱,甚而至于掉了脑袋。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如此险恶,你能不小心吗?谁也不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与一世英名开玩笑。毕竟人只有此一生,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因此,很有必要做到“未可全抛一片心”。

相比而言,老外就要简单得多。他们人际关系也简单,凡事按照规则办,怎么规定的,就怎样办,没有什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一说,都死板得很。法律就是法律,不可灵活处理,谁来都一样。权力被死死盯梢着,动弹不得,因此,要乱用权力也不容易。这样大家反而活得简单容易了。要玩城府与机心,确实即使是美国总统也就相当于中国幼儿园大班的水平。无论当街啃一棵老玉米棒子的小布什,还是用脚搭住枰盘,以增加人家体重的坏小子奥巴马,其实都是简单直率的人。

不高兴,就立即满面乌云,高兴起来满面春风,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由于过于年轻,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就交由这样的人来治理,这要是在中国真是不敢想像。简单、直率、豪放、粗浅的美国人,不但没有什么麻烦,相反,因为大家都简单,反而省去了许多繁文缛节,每个人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说也就怎样做。做个议员,发表讲话,还要作电视直播,生怕你言不由衷,言行不一。说话表态都是公开的,反对谁,支持谁,不赞同什么,都要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让他的选民听清看清,因为大家都忙,没有时间听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更没有时间与心思去分析圣人与伟人的微言大义。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完事大家还要忙活。这就是美国人的生存方式。

可是,中国人呢?鲁迅曾经概括得非常好。他在其文《世故三昧》一文中说中国:“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还说:“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鲁迅还说,在中国复杂的地方就在于,有人只说不做,有人只做不说;有人这样说,却那样做;有人那样做,却这样说,还有人这样做,竟然也就这样说的。情况非常复杂。因此,在中国,学会做人简直是每个出生在中国的人的首要任务,不会做人,就不会有事做,更不会有官做,不会做人,常常就像李斯看到的偷吃点茅厕粪便还要仓惶逃遁的老鼠,而会做人的人,则如在满满的官仓里的硕鼠,大摇大摆,旁若无人地吃着粮食谷物。而会不会做人,有时全靠嘴一张,舌头是软的,向左卷与向右卷都可以的,关键是看哪边油水多。在中国做人难,难就难在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当说不说,叫失语;不当说却说了,叫失言。话语是银,沉默是金是不错的,但是关键在于你是不是善于把握住这个分寸。

最后还是借用《增广贤文》中的句子来结束本文:“莫信直中直 ,须防仁不仁。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自恨枝无叶 莫怨太阳倾。”不过过于迂回曲折了点,最顶用的还是这句,我根据中国现实的经验作了一些改动:“害人之心不可少,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中国,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简直处于战争状态,做人做事岂有不难的?
这个有什么好讨论的....:eek::eek::eek:
感觉和“画人画皮难画骨”是一组,反正属于古老的中国式的生存智慧,没有什么好不好,j就看你身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如果周围都是没有利益冲突的朋友当然可以坦诚率真一点,否则,还是谨言慎行,搞明白了状况再开口。
 
如果周围都是没有利益冲突的朋友当然可以坦诚率真一点,否则,还是谨言慎行,搞明白了状况再开口。
上面的原作者把儒家與集權+人治連在一起,因為儒家本身是尊崇禮 (崇秩序,君臣的本質是綱常秩序),
我不能說他完全沒道理。集權+人治的效果不一定好,所以都是要小心免得被整死。
但我想把這個 "未可全拋一片心" 往一個比較中性的自然現象解釋,那就是每個人都不一樣 (廢話)。

我的想法是,真诚絕對是好事,直率就得看對象的心理。

比如前陣子推薦那個 "朝三暮四" 的寓言的成年解讀,猴子只看得見眼前的三或四,晚上、明天多給牠們都是沒用的。
所以養猴的老人學乖了,還要把自己多給猴子吃果子的真誠包裝成猴子可以了解的表達方式,就是多給的在眼前。
在不了解對方的情況下,即使沒有利益衝突,直率很可能會被誤解成價值觀有巨大的衝突。最糟糕的情況就是被誤會成死敵,打成反革命、進行迫害什麼的。

現在我覺得最好的交流原則是在真誠的前提下,在大致了解對方的價值體系後,盡量挑人家愛聽的說,盡量不踩對方的紅線。當然這樣很累,也挺噁心自己,也許練習多了就不累、不噁心了。
而面對心胸比較開闊的,性格比較溫和、知識面比較廣、學習比較快的人,比較不容易被他們誤會,因此盡量多說想法,甚至專攻對方的思想漏洞也可以。我想莊子與惠施就是這樣的朋友。有這樣 "友諒、友多聞" 的朋友是幸福的。能製造身邊 "友直" 的朋友也是幸福的。
 
最后编辑:
这个许锡良他咋不拿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来说事儿啊.:)
 
许锡良:生命的意义
编辑的话:人的生命意义问题,始终摆脱不了这样一个二难选择:是做一个忧愁的苏格拉底还是做一只快乐而满足的猪?作为人,其真正价值就是追问生命的意义,按照自己生命的尊严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当我追问生命的意义的时候,我内心就有一股电流流过心头。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人,他就是那个终身不得志,只以副教授退休的弗洛伊德。他曾经在临终这样写信给自己的情人玛丽亚:“当一个人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时,他就得病了,因为无论意义还是价值,客观上都不存在。一个人这样做,只能说明他示得满足的原欲过剩。”这就是说健康的人不必追问生命的意义。因为,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充满活力的,他的欲望都是能够满足的。只有当生命处于病态的时候,他才会回过头来问一问生命存在什么意义与价值。因为生命健康地存在就是意义与价值。如果还要企图追问追加在生命上的其他意义,那么他就是不够自信,不够健康的表现。

  这样说,是不是有点绝对了一点?也许吧。但是,或许这样说,也道出了人性弱点的某些秘密。历史上凡是那些表现出强大健壮体魄,有着非凡能力的人,常常是现实世界的强大行动者,在真实的生命世界里博弈,而不是在闺阁花前柳下不断地哀鸣祷告。他们从来没有认真地倾听过自己一次自己内心灵魂的声音。我们没有听过一个政治强人发出过一次来自心灵的声音。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充篇都是狂妄的叫嚣。他当年的一个咳嗽,就能够让一个国家灭亡。让成千上万的智慧的犹太人焚尸灭迹。政治强人从来不写那些“月满西楼”之类的诗词。像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声音应该是来自生命的深处,来自灵魂的激荡。但是,正因为一个人开始能够写出这样的生命之诗的时候,其实意味着在现实政治中他是一个失败的生命。那些有着异常健壮体魄的人常常不必对自己的灵魂作出如此动听的哀婉凄绝的倾诉。他们直到生命的临终前的一刻,也仍然是想到权力与财富的。张文质先生是一个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着持续追问精神的人,他最近有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我的老师问我:那些达官贵人的孩子有一个是教师、医生或者哪怕是一个律师也好啊,有吗?我说,应该没有吧。他们不需要证明心灵、身体和法律的价值,只扑向权力和财富。大概如此吧。”从这个简短的对话,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李后主李煜式的诗人。有着绝世的才华,对心灵有着特殊的敏感与悟性,他的生活是柔弱而温和善良的。但是,他没有强力的体魄与行动这是肯定的。其实,这个道理是很浅显的。在中国,达官贵人的子弟为什么不去做教师、医生,甚至连律师也不愿意做?因为,前二者都是关注生命的职业,前者要善于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后者关注并修复灵魂的载体——肉体生命。而律师职业,在一个根本没有法治的社会里其实也纯粹只是一种挣钱的工具。如果有更好的争取权力与财富的捷径,又何必要去当个律师来费口舌在权贵的夹缝中讨生活呢?还不如直接扑向权力与财富。那是一只饿虎才能够做得出来的事情。而饿虎简直就是强力的代表。这样的人直到死也不会追问或者不需要追问一下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
  活着其实是个难题。当然,这是相对于人来说,而不是相对于其他智力相对低下的动物来说。人的生命意义问题,始终摆脱不了这样一个二难选择:是做一个忧愁的苏格拉底还是做一只快乐而满足的猪?在西方,追问生命的意义的人是精神贵族。这样的人,常常有着巨大的家族遗产,或者有着丰厚回报的悠闲职业。或者有着超脱于世俗功利的人生境界对的追求的精神气质。有真正宗教的地方,才有生命的意义真问题。人之所以追问生命的意义,活着的价值,完全是因为人有一个任何别的动物都没有的智慧大脑。人满足肠胃,只要行动上的强力就可以了。但是,要满足智慧的脑袋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却必须有着特别的闲情与悠闲。人如果一直生活在生与死的边缘,为胃而活,那么,他就无暇他顾。因此,行动上的强力者,那些从来不曾追问生命的意义,最害怕的就是被他统治的人去追问生命的意义。任何政治行动强力者,都是害怕宗教,更害怕他的子民信仰宗教。为什么这样说?柏克是一位灵魂的大师,他曾这样分析说“你们的独裁者们是用恐怖手段来统治的。他们知道,谁畏惧上帝,谁就对别的东西无所畏惧。于是,他们就把那种惟一能够产生真正勇气的畏惧从头脑中斩草除根。”就因为这句话,我对英国的柏克是充满敬意的。他一语道出了任何独裁者的奥秘。回头想想希特勒那样迫害智慧而坚定的犹太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犹太人有坚定虔诚而执着的信仰,因为对上帝的敬畏而产生的面对死亡的勇气,激怒了这个独裁者。使他务必除尽而后快。

  因此,回头想弗洛伊德临终前的话也许是一个反话。也就是说,那些从来没有真正倾听过来自自己心灵深处的人才是真正的病态。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从原始的丛林中走出过来。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摆脱过一次丛林法则。作为人,其真正的价值就是追问生命的意义,按照自己生命的尊严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因此作为德国的哲人,康德是伟大的。因为他终身把一个大写的人,充满尊严的人高高地举在头上。但是,黑格尔却是病态的。
 
最后编辑:
许锡良:生命的意义
编辑的话:人的生命意义问题,始终摆脱不了这样一个二难选择:是做一个忧愁的苏格拉底还是做一只快乐而满足的猪?作为人,其真正价值就是追问生命的意义,按照自己生命的尊严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当我追问生命的意义的时候,我内心就有一股电流流过心头。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人,他就是那个终身不得志,只以副教授退休的弗洛伊德。他曾经在临终这样写信给自己的情人玛丽亚:“当一个人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时,他就得病了,因为无论意义还是价值,客观上都不存在。一个人这样做,只能说明他示得满足的原欲过剩。”这就是说健康的人不必追问生命的意义。因为,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充满活力的,他的欲望都是能够满足的。只有当生命处于病态的时候,他才会回过头来问一问生命存在什么意义与价值。因为生命健康地存在就是意义与价值。如果还要企图追问追加在生命上的其他意义,那么他就是不够自信,不够健康的表现。

  这样说,是不是有点绝对了一点?也许吧。但是,或许这样说,也道出了人性弱点的某些秘密。历史上凡是那些表现出强大健壮体魄,有着非凡能力的人,常常是现实世界的强大行动者,在真实的生命世界里博弈,而不是在闺阁花前柳下不断地哀鸣祷告。他们从来没有认真地倾听过自己一次自己内心灵魂的声音。我们没有听过一个政治强人发出过一次来自心灵的声音。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充篇都是狂妄的叫嚣。他当年的一个咳嗽,就能够让一个国家灭亡。让成千上万的智慧的犹太人焚尸灭迹。政治强人从来不写那些“月满西楼”之类的诗词。像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声音应该是来自生命的深处,来自灵魂的激荡。但是,正因为一个人开始能够写出这样的生命之诗的时候,其实意味着在现实政治中他是一个失败的生命。那些有着异常健壮体魄的人常常不必对自己的灵魂作出如此动听的哀婉凄绝的倾诉。他们直到生命的临终前的一刻,也仍然是想到权力与财富的。张文质先生是一个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着持续追问精神的人,他最近有一段话很有意思,他说:“我的老师问我:那些达官贵人的孩子有一个是教师、医生或者哪怕是一个律师也好啊,有吗?我说,应该没有吧。他们不需要证明心灵、身体和法律的价值,只扑向权力和财富。大概如此吧。”从这个简短的对话,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李后主李煜式的诗人。有着绝世的才华,对心灵有着特殊的敏感与悟性,他的生活是柔弱而温和善良的。但是,他没有强力的体魄与行动这是肯定的。其实,这个道理是很浅显的。在中国,达官贵人的子弟为什么不去做教师、医生,甚至连律师也不愿意做?因为,前二者都是关注生命的职业,前者要善于倾听来自心灵的声音,后者关注并修复灵魂的载体——肉体生命。而律师职业,在一个根本没有法治的社会里其实也纯粹只是一种挣钱的工具。如果有更好的争取权力与财富的捷径,又何必要去当个律师来费口舌在权贵的夹缝中讨生活呢?还不如直接扑向权力与财富。那是一只饿虎才能够做得出来的事情。而饿虎简直就是强力的代表。这样的人直到死也不会追问或者不需要追问一下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
  活着其实是个难题。当然,这是相对于人来说,而不是相对于其他智力相对低下的动物来说。人的生命意义问题,始终摆脱不了这样一个二难选择:是做一个忧愁的苏格拉底还是做一只快乐而满足的猪?在西方,追问生命的意义的人是精神贵族。这样的人,常常有着巨大的家族遗产,或者有着丰厚回报的悠闲职业。或者有着超脱于世俗功利的人生境界对的追求的精神气质。有真正宗教的地方,才有生命的意义真问题。人之所以追问生命的意义,活着的价值,完全是因为人有一个任何别的动物都没有的智慧大脑。人满足肠胃,只要行动上的强力就可以了。但是,要满足智慧的脑袋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却必须有着特别的闲情与悠闲。人如果一直生活在生与死的边缘,为胃而活,那么,他就无暇他顾。因此,行动上的强力者,那些从来不曾追问生命的意义,最害怕的就是被他统治的人去追问生命的意义。任何政治行动强力者,都是害怕宗教,更害怕他的子民信仰宗教。为什么这样说?柏克是一位灵魂的大师,他曾这样分析说“你们的独裁者们是用恐怖手段来统治的。他们知道,谁畏惧上帝,谁就对别的东西无所畏惧。于是,他们就把那种惟一能够产生真正勇气的畏惧从头脑中斩草除根。”就因为这句话,我对英国的柏克是充满敬意的。他一语道出了任何独裁者的奥秘。回头想想希特勒那样迫害智慧而坚定的犹太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犹太人有坚定虔诚而执着的信仰,因为对上帝的敬畏而产生的面对死亡的勇气,激怒了这个独裁者。使他务必除尽而后快。

  因此,回头想弗洛伊德临终前的话也许是一个反话。也就是说,那些从来没有真正倾听过来自自己心灵深处的人才是真正的病态。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从原始的丛林中走出过来。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摆脱过一次丛林法则。作为人,其真正的价值就是追问生命的意义,按照自己生命的尊严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因此作为德国的哲人,康德是伟大的。因为他终身把一个大写的人,充满尊严的人高高地举在头上。但是,黑格尔却是病态的。
这篇文章里用了不少例子,中国的例子好像只有一位,后主李煜---是什麽样的人,不用多说了:):):D:D
 
那些从来没有真正倾听过来自自己心灵深处的人才是真正的病态。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从原始的丛林中走出过来。
來個照樣造句:
那些从来没有真正倾听其他人心灵深处的人才是真正的狹礙。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从原始的信仰中走出过来。
 
來個照樣造句:
那些从来没有真正倾听其他人心灵深处的人才是真正的狹礙。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从原始的信仰中走出过来。
你读的还挺认真,:good::zhichi: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