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佛教的结集

缘生人

缘灭
注册
2012-11-19
消息
244
荣誉分数
37
声望点数
38
结集,是佛教的名词,意为合诵或会诵。即由佛教徒集会,对佛陀学说进行会诵,经过讨论、甄别、审核,最后用文字确定下来,成为经典。这种会议称为结集。关于佛教史上的几次结集,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文献的记载并不一致,但综合两传文献,可以认为,佛教史上先后共有四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佛陀灭度后,为使正法传至后世,大迦叶尊者招集五百阿罗汉,请阿阇世王为施主,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中,结集了世尊的教法。这次结集由“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诵出佛经,再由“持律第一”的优婆离尊者诵出戒律,最后由“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尊者诵出论藏。五百罗汉听闻,都认可后,便确定下来。当时,并未落为文字,师徒以口耳相传而已。这就是第一次教法的结集。

另外,在王舍城南方的毗玛那婆嚩哇山中,上百万菩萨另行结集大乘经典。由金刚手菩萨主持结集经藏,由弥勒菩萨主持结集律藏,由文殊菩萨主持结集论藏。此即清辨论师所著《中观心要八十颂释》中说:“大乘为佛所说,而根本的结集者,为普贤、文殊、秘密主(即金刚手)、弥勒等大菩萨。非如我等的根本结集者为声闻大众。因大乘之语教,非彼等(声闻)的行境。”所集分藏于龙宫、天宫等处,在大乘教法当兴的时候,由有缘的菩萨取出,流传至人间。如龙树至龙宫取出《华严经》,无著菩萨入定至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在人间传讲等。

第二次结集:第一次结集后一百年左右,毗舍离的出家人将十种本来戒律不允许之事,规定为如法。如盐和姜可以贮存,供日后食用;午后,太阳的影子超过两个指头仍可进食;吃完一次,还可以换个地方再吃;制作座具可以随意大小;出家后仍可继续学习俗家时的学问等。如此擅自改动戒律,不利于佛法的弘传,以耶舍为首的七百比丘,便在毗舍离进行结集,重申经律不可更改。此次结集参加者多为长老比丘,故称“上座部结集”。

对于上座部结集,毗舍离的非法出家众不服,便招集上万人另行结集,再次确定十事如法。由于参加这一结集的人数很多,因而被称为大众部结集。从此佛教僧团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此后,派别日益增多,以至于分为十八部。其所持教义、学说和所守戒律各有不相同处,之间互相辩驳诤论也与日俱增,佛法因之逐渐衰落。

以上是南传佛教关于第二次结集的说法,北传佛教著作《异部宗轮论》中则说,上座、大众两部分裂的原因不是因为“十事”,而是因一位叫“大天”的比丘提倡五种邪说。  

第三次结集:第二次结集后二百多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统一印度,他崇奉佛教,每日在鸡园寺中供养上万修行人,其中也混有一些外道,因而经常引起争端。于是,以目犍连子帝须为首的一千僧众,在华氏城进行第三次佛陀教法的结集,重新整理佛教经典,并编辑了一部《论事》。“论事”就是争论的问题,其中整理出不同派别的论点,予以肯定或否定,正反面各五百条,合计一千条。现在仅存一百十六条,都是目犍连子帝须所反对的论点。以上是南传佛教的记载,在北传佛教中,则无任何文献记载此事。

第四次结集:北传佛教的典籍记载,在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大概2世纪人)时期,还进行过一次结集。这次结集是在以胁尊者为首的五百人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进行的,他们对经、律、论都作了注释。对经、律的注释已经失传,唯有对论的注释保存下来,即是《大毗婆沙论》。这是北传佛教的说法。

南传佛教则把19世纪在斯里兰卡举行的五百僧人结集,称为第四次结集。这次结集首次把巴利语三藏辑录成册。

此外在唐朝时,藏王赤松德赞做施主,迎请莲花生大师为上首的印度五百位有实修证量的大成就者,将当时五印度所有经典翻译成藏文,并一一作了甄别,确定。这其实也是一次佛陀教法的结集,但因南传、北传佛教界近代才知此事,故一直未受重视。
 
阿羅漢有二種:

1,慧解脫阿羅漢:雖已見法開悟,但未證神通.

2,俱解脫阿羅漢:不但見法開悟,也俱足神通.


佛陀在世的時代,門下弟子有五百阿羅漢,三分之二是慧解脫阿羅漢


小乘分四果羅漢

初果羅漢叫斯陀含,中文的意思是預流果,斷了五個見惑,但是,根本思惑還沒有解脫,因餘習未斷,所以要七還人間.

二果羅漢叫須陀含,是一還果,思惑的根根拔出來一點,死後再來一次世間.

三果羅漢叫阿那含,是不還果,不回到人世間來了,直接從天上證四果入涅槃.

四果羅漢叫阿羅漢.

在聲聞四果中,阿羅漢居於極果,依阿含經、四分律等所載,四果是﹕

初果須陀洹 (Srotaapanna),入流預流之義,斷盡三界見惑,預入聖道法流。

二果斯陀含(Sakrdgamin)一來之義,於欲界九品思惑中,斷盡前六品,後三品猶在,須更來欲界,一番受生。

三果阿那含(Anagamin)不來之義,斷盡欲界後三品思惑,更不來欲界受生。

四果阿羅漢,為無學之義,斷盡色界,無色界,四智 已圓,已出三界,已證涅槃,無法可學。


聲聞四果之說,是現在最通俗之一說,另有大乘四果之說,即初地生如來家,是須陀洹果,八地得授記,是斯陀含果,十地得受識,是阿那含果,佛地是阿羅漢果。此一說法諸家採用較少。


阿羅漢既是聲聞四果的極果,也是佛弟子中修證最高的階段,除上述四智已圓之外,還成就了八解脫(,具備了三明、六通。所謂三明是指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 身如意通、漏盡能,由於這三明、六通的含義,使宋以後的羅漢像創作者,刻意表現,誇張效果,以便極力符合廣大神通,能人所不能。

至於四智及八解脫的含義,是一種境界,比較抽象,因此在藝術的創作上,除了將羅漢塑成出家人比丘的面貌,以表示四智中的梵行已立之外,其他含義的表現,均無法具體的顯示出來。

由於羅漢果大都是由佛在世時的弟子所證得,這些弟子都是現比丘形像----光頭赤足,身披袈裟者,因之,歷代藝人手下的羅漢像都呈比丘像。

證入阿羅漢之聖者,超出三界,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已經圓融無礙,已無法可學,故稱為無學。

大乘義章解釋阿羅漢有四種含義:
1.佛能斷一切惡法,所以叫做「應」。
2.如來能夠應證寂滅涅槃,所以叫做「應」。
3.如來能夠感化一切眾生,所以叫做「應」。
4.如來已經斷絕一切的過錯,內心清靜,所以能夠接受物資供養。
 

入見道.斷三界四諦下八十八,使分別惑盡,得須陀洹果。

次斷三界九地俱生四惑.謂貪瞋癡慢,上二界除瞋.三界共有十使.分九地斷。每地九品.共有八十一品.三界共斷。欲界九品,斷至五品,名二果向。
第六品盡,名一來果.謂一往天上、一來人間.或反於此.
斷下二品名三果向.斷三品盡名不還果.更不來於欲界故。
次斷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修惑.斷至七十一品名阿羅漢向。斷七十二品盡阿羅漢果。

阿羅漢果是我空,法未空。

我空就不受五蘊.此時惡業現前,有苦相而無苦受。無苦受就瞋心不起。
看到美女,也會讚賞,但不起欲想.因為五蘊已空。
有餘依涅槃︰是諸聖人斷盡煩惱.止有餘殘苦依身在.由證無為煩惱障盡,離諸囂動寂靜安樂,故號涅槃。
無餘依涅槃︰是諸聖人厭苦欣寂.灰身滅智.餘跡既泯.故名涅槃。
 
最后编辑:
宣化上人:阿罗汉的神通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阿罗汉者’:怎么叫阿罗汉呢?方才说的四果阿罗汉,到这种阿罗汉的位置上,不需要再学了,这叫无学位;初果到三果,都叫有学位。四果阿罗汉又叫证道位,二果和三果叫修道位,在这地位是修道,初果叫见道位。

在本经后边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特别要小心,不要相信自己的意念,你自己的意念不可以相信的。证四果阿罗汉乃可信汝意,你什么时候证得四果了,那时候才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

证得四果阿罗汉的圣人,他没有欲爱,欲爱都断了。四什么证明他证得四果?因为四果的圣人,他走路的时候脚不沾地,离开地总有三分那么高,因为这样子他才不会把虫蚁踩死。他不像我们人走路,会踩死虫子、蚂蚁,他不会踩虫蚁的,由这就证明他是证果了。不单是证四果能这样,证初果就能这样子,所以说‘能飞行变化’:证四果阿罗汉的人,他愿意到什么地方去,就可以到什么地方去,能变化无穷。所以我在台湾时,那位广钦老修行,我请他到美国来,他就指指他的心,说他随时都可以来的。来是可以来,他自己知道他来了,旁人还没有知道他来,除非开眼的人,可以看见他来了。

可是证了四果阿罗汉,不单精神能到任何的地方去;就这个肉体也可以去的。随便可以去,不需要买飞机票,就可以在虚空里旅行,所以能飞行变化。阿罗汉有十八变,这些变化都是不可思议的。

‘旷劫寿命’:旷劫就是长远的劫,也就是无量劫。证得四果阿罗汉,愿意活多久,都可以的,没有问题的。他这身体坏了,实在老了,他又可以换一个身体。他换身体,也很容易的,所以叫旷劫寿命。

证得四果阿罗汉的人,那时候就生死自由了,真正得到自由了,愿意活著,就活著;愿意死,什么时候都可以死。愿意站著死,就站著死;愿意坐著死,就坐著死;愿意走路死,就走路死;愿意睡觉死,就睡觉死。很自由的,没有任何人能管得了他,所以叫旷劫寿命,又叫无生,无生就是这个道理。无生,也不灭了,不生不灭了。

‘住动天地’:阿罗汉所住的地方,无论天神地只都受他的感动,都受他的教化,这叫住动天地。他住在什么地方,都有天龙八部常来护法。若有一个阿罗汉在这个地方上一住,那地方就很平安了,没有狂风、暴雨、地震、山崩、海裂、海啸,这种种的灾难都没有了。因为护法善神时时都拥护他,令他一切都得到吉祥。但有时也会有不吉祥的事情,这都是业感所现,偶尔有这个情形。因为在因地修行不圆满,在果地的时候就会受到磨难,所以说‘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有的时候阿罗汉也没有饭吃,化缘乞食也没有人供养,这就因为在因地的时候,只知道修慧,不知道修福,所以证阿罗汉果后,很没有福报,很少人供养。

住动天地,又有一个说法,说阿罗汉的一行一动,无论他做什么,天地都为之震动。那么以上这是阿罗汉简单的解释。

方才听到说阿罗汉住的地方没有一切的灾难,有人生出一种怀疑,怀疑阿罗汉住的地方不平安,这个我不答覆你。我现在举出中国虚云老和尚,他一生的感应。他在南华寺住的时候,日本用飞机投炸弹,投了几个都不响,没有爆炸。有人说这是碰上了,就是碰上,你也要碰得上啊!你若碰不上,那又怎么讲呢?所谓碰上就是恰恰遇著那个炸弹不会爆炸,是这么样的意思,但是旁人怎么没有碰上?怎么单单南华寺那儿碰上?

还有,虚云老和尚在云南云栖寺传戒的时候,那树上都开莲华,那么他没有到的地方,怎么没有开莲华呢?那草叶、菜叶上都现出佛像来,这一种的感应力量,人还不认识,逐以为这只是一时的祥瑞。虚老在南华寺时,死了几百年的柏树,又活了,又生出枝桠来,这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好像那白狐狸也来皈依,这一切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情形。不过当时一般人还都不太认识,等虚老圆寂了,人人才都赞叹,都说虚老是证果的圣人,是菩萨再来。啊!人就是这样子,对面就会错过去,错过去,又后悔了,人就是这么样一种奇怪的动物,愚痴的动物。
 
http://www.buddhistweb.org/category/books/xmbk/sllhlgw

(一)因竭陀尊者



顶礼圣尊因竭陀,居于底斯大雪山,

一千三百罗汉绕,手持香炉及拂尘,

加持上师久住世,加持佛法遍兴盛。

顶礼圣尊因竭陀,他居住于冈底斯雪山 ,被一千三百位阿罗汉围绕,手持香炉和拂尘。愿因竭陀尊者赐予加持,令具德上师长久住世,令佛法如意宝周遍兴盛于十方。

此处说因竭陀尊者住在冈底斯雪山,《法住记》中说,因竭陀尊者住在广胁山。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因竭陀尊者具有无碍的神通,他可以分身住于任何地方。

十六罗汉的住世,对佛法兴盛有重要意义。据史料记载,释迦牟尼佛圆寂前,目犍连、舍利子提前趣入涅槃,随后,许多阿罗汉也纷纷趣入涅槃。世尊观察到,如果自己圆寂后所有的阿罗汉都趣入涅槃,佛法很快会在世间隐没。于是世尊要求因竭陀等十六位阿罗汉不入涅槃,常住世间,护持佛法。



因竭陀尊者本来没有香炉和拂尘,他到了冈底斯雪山后,山神向他供养了拂尘,非人向他供养了香炉。尊者接受了香炉和拂尘,并将其加持为自己的标志。只要见到或者忆念尊者的香炉和拂尘,就能获得戒律的芬芳,生起证悟的智慧,断除六种根本烦恼和二十种随烦恼。



在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都见过因竭陀尊者。据说阿底峡尊者和弟子在转绕冈底斯雪山时,有一天中午听到楗椎声。阿底峡尊者说:“这是因竭陀尊者在用斋,我们也去吧。”于是带领弟子前去用斋。



阿底峡尊者在查叶尔巴寺时,有一天吩咐绛曲仁钦:“今天有十六位客人要来,你多做些饭。”绛曲仁钦说:“要准备这么多人的饭,我一个人忙不过来,让仲敦巴帮帮我吧。”阿底峡说:“仲敦巴去迎请客人了,没时间帮你。”绛曲仁钦没办法,只得自己做饭。到了中午,仲敦巴带来了十六位印度僧人,他们就是十六罗汉。用餐完毕,十六罗汉和阿底峡尊者一起念经回向。从那之后,阿底峡尊者规定,每月十五号和三十号都要供养、祈祷十六罗汉。



还有一次,一位老僧人到查叶尔巴寺拜见阿底峡尊者。后来,这个老僧人变成了一个年轻僧人,跟当地的僧众一起学习了两年,之后又突然消失了。僧众们问他是谁。阿底峡尊者说,这就是因竭陀尊者,他已经返回冈底斯雪山了。



阿底峡尊者在聂塘时,有一次也来了一个印度僧人,他用梵语跟阿底峡尊者交谈了很久,之后就消失了。事后有人问那个僧人是谁。阿底峡尊者也说是因竭陀尊者。



以后如果你们去朝拜冈底斯雪山,或许也能见到因竭陀尊者。不过,冈底斯雪山位于尼泊尔和中国边境,那里驻扎有边防军,所以去的时候要小心。



以前我们学院有一位秋巴堪布,1990年法王去印度朝圣时,他因为没有护照,就准备从冈底斯雪山偷渡去印度朝圣。秋巴堪布和另两个人结伴,从冈底斯雪山往尼泊尔走了很远一段路程后,堪布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尼泊尔,再也不用担心了。”于是他坐在一块磐石上,放声高唱金刚歌。其实那时他们还没出边境,他的声音惊动了边防军,结果边防军把他们抓了起来,在监狱里关了两个月。



秋巴堪布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说话嗓门特别大。1987年我们跟随法王去五台山朝圣,秋巴堪布在五台山一边转绕大白塔,一边大声念文殊菩萨和布玛目扎尊者的祈祷文,我们从善财洞都能听到他的声音。还有一次,他在学院西边的大幻化网坛城讲《佛子行》,我们在摩尼宝区东边都听得一清二楚。



下面介绍一下因竭陀尊者的生平。《毗奈耶经》中记载,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个名叫善贤的长者,他是裸体外道的施主。善贤婚后不久,他的妻子就有了身孕。一天,释迦牟尼佛路过善贤家,善贤问世尊:“我妻子腹中的孩子是男是女?”世尊说:“是男孩。这个孩子具足无比福德,能光隆你的家族。将来他会在我的教法中出家,最终获得阿罗汉果。”世尊授记后便离开了。



后来,善贤将此事告诉了一个裸体外道,外道通过打卦发现世尊的授记完全正确,他想:如果释迦牟尼的预言实现了,佛教的声誉就会提升,我们宗派的威望则会降低,我应该让善贤弄死这个孩子。于是他骗善贤:“释迦牟尼说的话半对半错,他说你妻子怀了男孩没错,不过他后面说的不对,这个孩子出生后会给你的家族带来不吉祥,你家会被大火烧光。”



善贤一听特别害怕,就不想要孩子了。他先让妻子吃堕胎药,但因为胎儿的福德力,所以堕胎没有成功。然后他又用力揉妻子的肚子,想把胎儿压死,还是没有成功。最后,善贤一狠心,干脆杀死了妻子。



外道得知此事后兴高采烈,到处宣传:“释迦牟尼授记,善贤的妻子将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后会光隆家族,并且能出家证得阿罗汉果。现在善贤的妻子死了,孩子也不可能有了,释迦牟尼的预言落空了!”



善贤把妻子的尸体送到尸陀林时,佛陀知道度化众生的因缘到了,带领僧众和影坚王来到尸陀林。善贤将尸体放在柴堆上,点燃了木柴,这个时候,奇迹出现了——大火燃起来后,尸体其他部分都被烧毁,唯独肚子没被烧毁,随后肚皮裂开,从中出现一朵青莲花,莲花中坐着一个庄严的孩子。见到这种情况,大众都感觉稀有。



世尊让善贤把孩子带回家抚养,可是善贤深信外道的说法,认为这个孩子会给自己的家族带来灾难,坚决不肯抚养孩子。世尊就让影坚王收养孩子。影坚王问:“这个孩子叫什么名字?”世尊说:“他是火里产生的,就叫火生(即因竭陀)吧。”于是影坚王就收养了火生。



后来,火生的舅舅得知妹妹的死因,便要求善贤把火生带回家抚养,否则就要告他谋杀妻子。善贤很害怕,就向影坚王索要火生。影坚王说:“这个孩子是世尊让我抚养的,如果世尊同意,我自然会把他还给你,否则我是不会还给你的。”善贤便向世尊祈求,世尊同意了他的要求,于是善贤把火生带回家。



火生长大以后,依靠宿世的福报,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富翁。影坚王的太子是未生怨王,未生怨王登基后,对火生的财富生起了妒忌,要求他分一半财产给自己。火生对钱财本来就没什么贪执,再加上影坚王曾经抚养过自己,就爽快地说:“何止一半,我愿将所有的财富献给大王。”于是他把家产全部奉送给未生怨王。



不久,火生白手起家,又成了大富豪。未生怨王再次产生妒忌心。这一回,他不好意思开口索要,就派人偷火生的财产。火生知道后,心想:未生怨王连亲生父亲都敢害,更何况其他人?为了谋取财产,他肯定会对我下毒手。世尊曾授记,说我将会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干脆我出家修行吧。于是火生放弃了世间的一切,到世尊面前出家为僧。出家后,火生精进修持,很快证得阿罗汉果。



众比丘问佛陀:“以何因缘,火生童子和母亲一起被火焚烧却不死?以何因缘,他即生福报如此广大?以何因缘,他能出家并且获得圣果?”世尊解释说:“毗婆尸佛时代,有一个长者和一个国王因为供养佛陀而展开竞争,最后长者取得胜利。国王心中不服,为了不让长者供佛,他下令禁止全国出售木柴。可是长者很有福报,买不到木柴,索性用自家的檀香木烧饭供佛,并且口出恶语:‘以我家的檀香木,足以焚烧国王和他的母亲。’供佛后,长者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财富圆满,最终获得解脱。’当时的长者就是现在的火生童子,因为供养佛陀,他生生世世财富圆满,最终在我的教法下获得解脱;因为恶口骂人,他五百世和母亲被火焚烧,今生依然遭到这种报应。”



大家想一想:连因竭陀这样善根深厚的人,尚且逃不过宿世的因果,何况我们这些人呢?所以,今后说话做事一定要小心。其实,学习因果公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自己有这种经验:每次看到《百业经》中的公案都会非常恐怖,在一段时间内,说话做事特别谨慎,生怕造下恶业。



学习这个偈颂后,大家要经常祈祷因竭陀尊者及其眷属,愿他们加持具德上师长久住世,加持佛法如意宝遍地兴盛。尤其是在特殊的场合,比如到了神山圣地,或者参加殊胜的大法会,这个时候更要精勤祈祷,这样不仅有利于佛法的兴盛,自己也会获得无量功德。
 
有关华严经的起源,佛教有一个基本一致的讲法,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悟道以后称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他所怔悟到的就是华严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广大幽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人根器不足,不能够受持,所以佛陀就向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宣讲此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其中的一位是龙王(大龙菩萨),他后来把《华严经》汇集起来,珍藏到龙宫里面。

佛陀活动的年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到了公元二世纪的时候,南印度出现了一位名叫龙树的菩萨(大善知识),他出身于婆罗门种姓,自幼聪慧过人,博闻强记,各种世间技艺无不通晓。后来出家学佛,又很快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经典,然后自认为已经博通三藏,而且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也不过如此。

就在他准备自立宗派的时候,龙王(大龙菩萨)出现了,邀请他到龙宫阅读所收藏的佛经,龙树菩萨于龙宫中见到《华严经》,由此认识到释迦牟尼佛确实具有无比圆满的智慧。当时看到华严经有上中下三种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 其上中二本都不是凡人的心力能够受持,于是他只把下本十万偈的《华严经》带出龙宫,在世间广布流传。而实际上流传的经本只是下本的略本,我们见到的最完备的唐译八十华严也只有四万五千偈。
 
因發大悲心而受啟發的 無著菩薩
 無著菩薩之天資獨厚,深具夙慧,凡所修學經論,過目即能理解。後修禪定,而得離欲,曾反覆思維「空義」,總不能深解辯析,恨不得要自殺。有一位賓頭廬阿羅漢,聞知此事,特來為他說「小乘空觀」,他依教修觀,便得深入。無著雖學得了小乘空觀,但是還不滿意,因為還有不少疑團,仍未得到圓滿解答。
  於是他便上山入關修持,祈願能得見彌勒大士(梵Maitreya,意譯「慈氏」)。無著刻苦精進地修持及祈願,前後經過了十二年,但過程中曾產生三次退心。第一次是六年後生了一念:「要得見佛是沒可能的事,我還是放棄吧!」于是便破關下山了,在下山路上,無著見到一個人在磨鐵杵,無著便問他在幹什麼,那人回答:「我要把鐵杵磨成一支針。」他受感動又回到山上的關中,重新投入艱苦的修持。
  可是,在接下來的三年裡,無著仍未得到任何成績,他便又生起了一念:「我何必浪費時間呢?見佛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又再破關下山去了。這一次,他碰到一個正在以羽毛刷拭一塊巨石的人。無著問那人在幹什麼?那人回答:「這大石把陽光擋住了,我正在把它磨小,令陽光可以照到我的房中。」。無著心想:「這個人對如斯可笑的事,況且不屈不撓,我卻如此不濟,只因小小的挫折便退心了!!」他便心存羞愧地又一次回到山上的關房。這樣地又過了三年,無著仍然未得見彌勒化現。
  最後他又再一次退心了,又再離開了關房。在下山的路上,他看到一只垂死的老狗,狗的身體已經開始腐爛,傷口佈滿了發出惡臭的蛆虫。無著對這只狗生起了悲心,便由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給狗吃,又欲把狗身傷口上的眾多蛆虫除去。無著心想:「這些蛆虫的身體十分脆弱,如果我用我的粗手指去移動牠們,肯定會把牠們弄傷。」所以他便想以舌頭輕輕把蛆虫舐起,再把牠們放生,但這些蛆虫看起來實在太可怕了,無著只好跪下來,閉起眼睛,俯身以舌舐虫。
  在俯下去時,無著卻感到舌頭碰到地面,他便張開眼睛,赫然發現狗已不見了,莊嚴的彌勒大士卻正站在他前面。無著在激動之餘,問大士說:「我一心地祈請大士向我示現,歷經十二載,為何大士總不示現?」,大士答:「從你入關祈請的第一天起,我便時時刻刻在你身邊,但你因為業障之力,總不能見到我。在十二年間,你精進地修持,所以淨化了大部份業障,再加上因為你剛才能發起大悲心,便破除了一切業障,得見佛身!」
  見到了 彌勒大士,無著便虛心求教。 彌勒甚是歡喜,便把他帶到兜率淨土(梵Tusita)中,為他講解大乘寶觀及〈慈氏五論〉等,這使他如撥雲見日,許多疑點盡釋了。從此,他就根據 彌勒大士的教導,專修「大乘空觀」,遇到自己不可解時,便上升到兜率淨土,向大士頂禮請教。 彌勒一一為他開示,還給他詳細說大乘經義。他隨聽悟,把大乘經論基本上通達了,就正式開始宣講大乘。
  無著大師以後又進一步修習「日光三摩地」,經刻苦地修學,終于得到了勝果。自此,凡過去不能了悟的,皆能通達,凡所見所聞所閱的經典,悉能永記不忘。對當年 釋迦佛所說的《華嚴經》等諸部大乘經,尚有未徹底明瞭的,經 彌勒在兜率內院一一再為他解說,使他完全了解,並能記憶受持。他在本國造了一個大講堂,專門為眾宣講一切大乘經義。據《大唐西域記》傳說, 無著菩薩上昇兜率天從 彌勒菩薩受學《瑜伽師地論》。 無著菩薩所作的《攝大乘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顯揚聖教論》,是最先嘗試將唯識思想組織化的論著。彌勒、 無著菩薩亦同被視為唯識學派的創始人,與 世親菩薩並稱為「唯識三大論師」。
 
兜率天,梵名Tuṣita,巴利Tusita,藏文Dgah-idan,又译作睹史多天、兜驶多天等,意译为妙足天、知足天、喜足天、喜乐天。为欲界六天的第四层天。而在佛教典籍中,此天的内院即是弥勒菩萨的弘法度生之处。人间四百年,为兜率天一昼夜;兜率天人寿为四千岁, 相当于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其身长二里;执手热恼便息。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又在此天之人,对于自身及外界感受,生喜乐知足之心,故名喜足。
 
妙莲老和尚:兜率天比西方极乐世界更容易去吗?

有位莲友特地从台北来山请问我:“多年前老和尚在台北打佛七、讲开示,大家念佛都念得很好。可是最近有位法师说:‘你们求生西方干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在十万亿国土外,这么远的佛国你怎么去?而念弥勒菩萨求生兜率天,就在我们上方的欲界天,你们念佛要求生西方,真是舍近而求远!’被他这么一讲,大家念佛都不怎么精进,甚至都不想求生西方了,怎么办?”

我就回答他:“不错!西方极乐世界离此十万亿佛土,而兜率天就在我们上方的欲界天。极乐世界虽远,但阿弥陀佛有大愿力,临终一刹那间就接引我们去西方,所谓‘屈伸臂顷到莲池’;而兜率天虽在欲界天,但弥勒菩萨并没有发愿要接引我们去喔!”《弥勒上生经》就说:“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所以不如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光明力,只要众生念佛就摄取不舍。

我讲个比方,从台湾去美国是很远,如果美国大总统派一架飞机来接我们去,那多么快!飞过太平洋不过十多个钟头嘛!我们要从埔里到台北,虽然仍是在台湾,但凭我们两条腿走十多个钟头,能到台北吗?不行喔!你看到美国、到台北,哪个远?哪个近呢?

佛灭度后九百多年,有三个道友:无著、世亲、师子觉,三个人志同道合,同时发愿求生兜率天。其中无著、世亲是兄弟,无著是哥哥,世亲是弟弟,他们在当代都是大名鼎鼎的大论师。

师子觉先往生,当他要往生时,两兄弟就告诉他:“你到了兜率天以后,要回来跟我们讲一声喔!”师子觉说:“好!我去去就回来报告你们。”结果一去数年,一点信息都没有!

当无著病重,无常到来,世亲就说:“哥哥,你上去见了弥勒菩萨,就要回来告诉我,不要同师子觉一样,去了就不回来。”无著说:“好,我一定马上回来!”无著往生到兜率天,见了弥勒菩萨,听他说一座经,马上就回来。

世亲说:“怎么你回来得这么慢呢?”

无著说:“我不慢啊!我听弥勒菩萨说一座经就赶回来了!”结果已过了三年。四天王天一昼夜就是人间五十年了,何况是兜率天?

无著又说:“师子觉并没有生到兜率天内院,而是生到兜率天外院,那里五欲充满,天女很多,他一生到那里就被情欲所迷。所以从生到兜率天以来,都没有见到弥勒菩萨。”无著往生内院,师子觉生在外院,世亲呢?他造往生论,往生极乐世界,所谓:“我做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你们不要以为弥勒菩萨只在兜率天,也在西方极乐世界喔!只要生西方就能见到弥勒菩萨,哪还要到兜率天去?最怕生到兜率天外院就糟了!

我们先生到西方,到弥勒佛降生龙华三会,我们到那时回到娑婆世界来恭贺他、听他讲经,都是坐上位了,贵宾了嘛!因为你是西方极乐世界来的菩萨,现在弥勒菩萨生西方比我们跑得早、跑得快喔!我们要赶快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極樂世界[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介紹的是佛教术语。關於与「極樂世界」名称相近或相同的条目,詳見「極樂世界 (消歧義)」。
極樂世界梵文:सुखावती,Sukhāvatī),音譯為須摩提,又稱“西方極樂世界”、“安樂世界”、“西方淨土”、“阿彌陀佛淨土”,是佛教阿弥陀佛成佛時,依因地修行所發四十八大愿所感之庄严、清净佛國淨土



國土殊勝[编辑]
阿彌陀經》載明彼佛土以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另外,同經亦載,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又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瑠璃、玻瓈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瑠璃、玻瓈、硨磲、赤珠、碼碯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彼國又有阿彌陀佛所幻化之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令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釋迦牟尼佛於淨土諸經中,將極樂世界介紹給本土眾生,說其位於此界西方,依於阿彌陀佛於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所發之四十八大願而成,已歷十劫時間,距此娑婆世界有十萬億佛土之遙(一佛土涵蓋一三千大千世界,相當十億個銀河系)。雖相隔如是不可思議,然而在念佛往生之人,因有佛菩薩威德神力方便接引,一彈指頃即可到達,各依所作業品而皆往生,於彼土進修佛道。據華嚴經中說,在極樂世界過一天一夜,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過了一大。(一大劫乃宇宙經過成住壞空非常久遠之時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中,法藏比丘發願曰: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三輩九品往生[编辑]
極樂世界依修行,可分為上、中、下生三輩,而各輩中又有上、中、下三品,因此可以稱為三輩九品。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曰 :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迴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佛教劫的概念,分為小劫、中劫、大劫3種的,算法如下:

自壽自十歲,百年增一至八萬四千歲為止,然後再百年減一至十歲為止,如是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經成、住、壞、空,四中劫為一大劫,即一世界成毀的時間。

——《大智度論
即1小劫可換算為1679萬8000;20小劫為1中劫,即3億3596萬年;4中劫為1大劫,即13億4384萬年。

也有以佛與辟支佛出世與否來計算的,分為「大劫」(mahākalpa)和「中劫」(antarakalpa)兩種,「小劫」同「中劫」。這種算法的「劫」沒有固定長度,但80中劫即等於1大劫,若按以上算法推度,此一大劫為268億7680萬年。[1]
 
大劫大灾[编辑]
现在大劫为贤劫,上一大劫为庄严劫,下一大劫为星宿劫

每大劫必终于一灾,每经过终结于火灾的七大劫,之后的一大劫终结于水灾,每经过六十三大劫(五十六个火灾大劫夹七个水灾大劫)之后一大劫终结于风灾,三大灾总共六十四大劫一个循环。

火灾烧至初禅天

水灾淹至二禅天

风灾吹至三禅天 每大劫有各二十小劫

四劫[编辑]
增減劫[编辑]
  • 增劫:從人壽十歲初始,每一個一百年增壽一歲起算,漸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這段期間稱為增劫,一個增劫即是半個小劫
  • 減劫:從人壽八萬四千歲時開始,每一個百年減壽一歲起算,遞減至人壽十歲便死,這段期間稱為減劫一個減劫也是半個小劫
三災[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