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腰斩」令古人死不瞑目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凤凰卫视9月1日消息,新新闻杂志8月30日刊载马家辉文章《「后现代腰斩」令古人死不瞑目》全文如下:


是日也,想谈中国大陆电视剧「走向共和」。这出长达59集的电视剧从百日维新谈到洪宪帝制,光绪慈禧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统统出场,人物生动,情节紧凑,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时,全国观众反应热烈;岂料,因叫好而回放,因回放而惹祸,播至半途,中宣部突然下旨腰斩,不准共和,随之惹起全国争议。


对于腰斩理由,有人说是因为情节嘲讽慈禧垂帘听政,似在影射江泽民;有人谓是因为过于肯定李鸿章,令江泽民不满意;更有人指是因为过于美化袁世凯,令胡锦涛不高兴,总之,不同的历史情节触碰了不同的政治现实区域,因而惹祸。中国古代确有腰斩之刑,李鸿章袁世凯何辜,生前在庙堂之上保住头颅,死后却在屏幕之上遭横腰斫死,如此「后现代腰斩刑法」,足令古人死不瞑目。


或许,晚清混沌,恰恰正如今天中国,几乎每个现代中国人都可从历史角色里寻得投射目标,谁是李鸿章谁是张之洞,谁为袁世凯谁是谭嗣同,我们暗暗替自己定了位,前世今生,电光火石之际,隔代人物相认于屏幕影像之上,由这角度看,「走向共和」是历史剧也是现代剧,这是喜剧也是悲剧,这是,好剧。


一剧之好,说来说去最重要的终究在于制作精致。「走向共和」第一幕的三分钟拍得清脆俐落,尽显全剧功力:话说李鸿章低头品尝鲈鱼,五滋六味,啧啧有声,幕僚在旁报告国情世事,没能取得他认真的注意,战争风云也好,天灾生死也罢,全比不上味蕾享受来得重要,中国人的心胸很窄但胃肠很宽,窄难容人于一沙一石于一个极轻微极轻微的冒犯,宽却足以把世情烦嚣一口吞进并消化于胃液翻腾,吃食之事大矣哉。


然而镜头一转,幕僚忽然回报,准备用做献给慈禧的鸟儿三天不肯进食了,李鸿章抬头大惊,讨好权力魔杖之事乃普天下第一大事,怎么办怎么办;数十集剧情于焉开展,锣鼓喧天,诸神出场,血色黄昏染红了中国大地。


「走」剧的主要人物之一是李鸿章,当然顺带提及其婿张佩纶,个中故事其实可作动人延伸。张佩纶乃晚清第一才子,他的著作,稳占当时的「销畅书排行榜」第一位,连他的穿著打扮都「士大夫争效之」,李鸿章以女嫁他,岂无因哉。李鸿章吐血病逝于1901年,张佩纶得其遗刀,撰诗记曰:敛尽中原百战锋,晚经锤炼壮军容,昆吾大食终何用,神笔凄凉老折冲。这是张佩纶生命里的最后一首诗,岳父死后两年,他去世。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这是李鸿章的最后一首诗。岳婿两人,随着古旧中国的月落星沉隐退为朦胧的图案背景,直至今天,借着电视剧的灯光幻影重新显灵,岂料仍不获见容于现代中国,剧被腰斩,李与张以及一众清末民初的古人,活了一回却「死」了两次,时也命也,又岂是等闲之事?
 
很深刻。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然而最近国内已没有多少人再谈及了,因为,比这更现实的话题还来不及谈呢!:blink: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