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头去喽

新人是说今天是二月二?

有这个习俗
 
二月二 龙抬头
2016-03-10 星星点点

ImageUploadedByCFC 21457631493.386083.jpg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也称青龙节,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传说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龙抬头的日子,此日青龙被春雷唤醒,主管人间云雨的龙王就要抬起头来,开始兴云布雨,沐降甘霖,恩泽人间生灵。

“龙抬头”也指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龙抬头,虽然它不像中秋、国庆、春节那样有法定节假日且广为人知,但却是汉民族颇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年,尤其在一些比较守旧的地方,自腊月初八就正式开始,直到来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才算真正结束。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另一说法是:龙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儿,因此总是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从海底抬头出来,望着失去女儿的方向,以寄思念。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二月初二这天有许多习俗。“二月二,吃豆豆”,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为了纳吉,二月初二这天的食物也与“龙”相关,面条不叫“面条”,称作“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龙角”;米饭称作“龙子”;煎饼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
 
然而二月初二这天最亮丽的风景线却是:无论是走在乡间集市,还是城里的大街小巷,许多人都在排队理发!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人们认为在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做"剃龙头"。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因而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儿童理发,叫剃"喜头",能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带来好运,预示一年有好的开始。寓意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每个日子,不同的时节,不管怎样的风俗,不管怎样的解读,核心不变的均是围绕着心中的信仰和美好的祝福、希望而展开。二月二龙抬头,吉运好兆头!在这里,祝福所有的朋友鸿运抬头,盛运启航!

ImageUploadedByCFC 21457631990.659705.jp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