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索达吉堪布】无始以来的串习极其可怕,如果随顺分别念,自然而然趋入恶道

佛法不同于世间法。如果是世间的小说、动画片,那我们了知也可以、不了知也可以。世间有很多书看似很玄妙,实际上没有什么价值,看完以后最多带来暂时的感官刺激,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


而佛教的经论则不同,它们具有甚深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知道其中的道理。

可惜的是,现在的人经常将无价值和有价值的书籍平等对待。看了课本里的一个故事和经论里的一个公案后,很多人觉得两者没有什么差别,都只是一个故事。


其实这种认识大错特错,不管就今生还是来世而言,二者所出生的效益都有天壤之别。因此希望有些人分清佛法和世间法的差别。


有些人以前看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世间杂书,这些书中充满贪嗔痴的内容,看完后心里产生了各种迷乱的分别念,以致进入佛门后在学法过程中依然深受其害——看到任何教证、公案都提不起信心,觉得这和世间书籍的内容没有什么差别。


因为有这样的邪见,所以他们认为佛教的道理知道也可以、不知道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敷衍了事,只要能混过去就可以了。这样非常不好。希望大家摆正学法的心态,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正确掌握每一个偈颂的内容。


640


世间有许多吸引人的书,看了这些书后,人的心很快会受到染污。凡夫人容易受环境、教育、朋友的影响,如果因此而经常串习非法方面,则白天夜晚都会显现迷乱的景象,这就很难有解脱的希望了。


《念佛三昧宝王论》云:“恶欲想女,梦见于女;善欲想佛,梦见于佛。”如果我们经常生贪欲,忆想某个女人,晚上睡觉都会梦到她;


相反,如果我们经常生善念,经常观想佛菩萨,梦境中都会出现佛菩萨的形象。可见平时的串习多么重要。


如果一个人白天想的、做的都是不如法或者与解脱无关的事,晚上睡觉自然会梦到这些,临死时也会现前这些景象。


作为凡夫人,一定要强迫自心不要入于邪道,如果随顺自己的分别念,由于无始以来的串习极其可怕,许多人自然而然就会趋入恶道,根本不会走解脱之路。


解脱就像登山一样困难,堕落则像下山一样容易,所以我们要远离堕落之路,走上解脱的光明大道。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97课节选
 
济群法师:用佛法看人生
2013年10月25日 09:41
来源:济群法师网 作者:济群法师
rdn_5269cb879abe8.jpg


用佛法看人生(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问:人生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呢?

答:人生最大的难题就是认识自己,转迷为悟。

问:人生苦短,怎样追寻自己又避免伤害身边的人呢?

答:追寻自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也不是自我中心,为什么会伤害到身边的人呢?

问:怎样才能改变一生?

答:修学佛法,止恶行善,自然能改变命运。

问:生活在俗世中,虽潜心向佛,但总有无可奈何的牵绊,比如额外的工作要求,额外的感情要求。有时很苦闷,不知如何平衡。

答:平静接纳现有的一切,客观审视想要的一切,然后用智慧和慈悲去处理。

问: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得失?

答:得失都是结果而已,学会接纳。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问:生活里有很多无能为力、已成定局的事,怎样才能从容接受?怎么才能解除心底的痛苦?

答:用缘起的智慧看问题,不要活在自己的设定中。

问:身处物欲纵横的时代,自己应该怎样爱护别人? 

答:要去了解,什么才是对别人真正的爱护。

问:怎样对抗世俗生活的虚无感?

答:学习佛法,找到生命真正的出路和意义。

问:学佛有什么益处,开悟后能解脱生死轮回吗? 

答:学佛可以帮助我们解除生命内在的迷惑烦恼,让我们生活得更自在,更幸福,最终解脱生死轮回。
 
《透过佛法看世界》:换个视角看人生
2014年09月26日15:43 新浪读书 微博
U11368P112DT20140926154145.jpg

  人人都渴望心灵的安顿和自由。然而,由于个体的局限性,我们对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有所偏差,这导致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导师之一,希阿荣博堪布的最新力作,《透过佛法看世界》,也许就能提供给我们不同的视角看待人生,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自从希阿荣博堪布的心灵随笔《次第花开》问世后,很多读者通过短信、微博、邮件等方式向堪布提出各种人生的困惑,希望得到指导。《透过佛法看世界》这本书,收集了一百八十个常见问题,由希阿荣博堪布亲自作答并撰写序言。

  “对许多人而言,佛法不仅意味着一种精神寄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宽广而有深度的视角,让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而这份了解将最终带来平静和喜乐。”希阿荣博堪布在本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在这个技术和生活形态巨变的时代,人们的烦恼也更剧烈,甚至由于困惑和矛盾,陷入抑郁症的阴影。凡是接触过希阿荣博堪布的人,都会被他的笑声和喜乐所感染。《透过佛法看世界》这本书,在字里行间,亦透露出希阿荣博堪布,一位大圆满成就者的慈悲、智慧和自在。

  智慧和慈悲与每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在《透过佛法看世界》中,希阿荣博堪布带给我们更宽广的视角看世间万象,视野的拓展就是智慧的提升。而关于慈悲,堪布这样开示:“慈悲并不是单纯的忍让,首先,它需要有一颗柔和、开放、勇敢的心,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去分担和付出。其次,慈悲是心也是行动,给予、帮助、关怀、自律、坚忍……这一切都需要行动的魄力,不是懦弱的人所能做到的。”“智慧不会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你可以从慈悲开始,试着去理解、体谅、帮助,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发展智慧的方法。”

  当我们遇到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怎么办?当我们失去亲人时怎么办?当我们内心生起无法平息的愤怒、悲伤时怎么办?人生中遭遇的种种难题,在这本书里似乎都有了答案。正如著名作家麦家对这本书的评论:《透过佛法看世界》带给我的是平静,平静的哲学和平静本身。世界最初和最后的答案都藏在这里,无关气候,波澜不兴。

  作者简介

  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德格,幼年即开始跟随家乡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学佛法。二十一岁到世界最大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继续修学佛法。二十四岁,获得堪布学位。之后在五明佛学院传讲显密法要,同时协助法王如意宝管理佛学院各项事务,全力护持四众学员的闻思修行。

  堪布还在德格玉隆阔建立了扎西持林闭关中心、养老院、医院、学校,并对周边众多寺庙的发展给予护持,支持帮助培养僧才。

  多年以来,堪布不辞辛劳地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发起、组织规模宏大的放生和其他各类共修活动,以正式授课、现场开示、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接引、指导佛弟子闻思修习佛法,深受海内外佛子的尊敬和喜爱。

  堪布对佛法的开示精妙而平实,由其开示、随笔结集出版的《次第花开》、《寂静之道》、《生命这出戏》、《透过佛法看世界》,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佛教类书籍中的畅销书。
 
透过佛法看世界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more.asp?lm2=2543
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内容简介

  自从《次第花开》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了解希阿荣博堪布,并通过短信、微博、邮件等方式向堪布提出各种在生活及佛法修行上的疑问,希望得到指导。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的常见疑问,因此我们对这些本自独立的问题进行了编辑和归类。

  《透过佛法看世界》包含七个部分,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书中大部分问答为首次公开发表,以前在媒体采访或通过菩提洲网站发表过的部分内容,这次又作了修改和调整,问题是老问题,回答却有新内容。

  第一辑和第二辑主要阐述佛法能带给人们什么利益,如何从佛法的角度看待平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第三辑中,围绕有关轮回、因果、苦、慈悲,则更为具体地介绍了佛教在这些方面的基本观点。

  第四辑针对已经开始修持佛法的人进行作答,包括如何辨别善知识,如何依止上师,闻思修的内在关系,正念的训练,止观,回向,等...

  自从《次第花开》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了解希阿荣博堪布,并通过短信、微博、邮件等方式向堪布提出各种在生活及佛法修行上的疑问,希望得到指导。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的常见疑问,因此我们对这些本自独立的问题进行了编辑和归类。

  《透过佛法看世界》包含七个部分,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书中大部分问答为首次公开发表,以前在媒体采访或通过菩提洲网站发表过的部分内容,这次又作了修改和调整,问题是老问题,回答却有新内容。

  第一辑和第二辑主要阐述佛法能带给人们什么利益,如何从佛法的角度看待平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第三辑中,围绕有关轮回、因果、苦、慈悲,则更为具体地介绍了佛教在这些方面的基本观点。

  第四辑针对已经开始修持佛法的人进行作答,包括如何辨别善知识,如何依止上师,闻思修的内在关系,正念的训练,止观,回向,等等,并特别强调了出离心。

  第五辑《死生事大》对学佛者和不学佛者同样重要。因为无论信仰、价值观为何,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死和生。既然无可逃避,那么明智的做法就是尽量让自己做好准备。

  第六辑《护生》是有关放生的问答。希阿荣博堪布已经发表的关于放生的文章很多,在这本书里,堪布开示的重点是如何改进放生,做到周到、细致。

  值得一提的是第七辑《空性》,这是希阿荣博堪布第一次大篇幅地用汉语讲解佛法的精华所在——般若空性。空性见解甚深微妙,即使只是简单介绍,恐怕也不好懂。堪布在语言上尽可能地使用人们比较熟悉的词汇,但回答问题时所使用的推理、辨析、讲解的方法和模式却是来自传统的佛法教材,从中读者可以领略到佛教逻辑思维的犀利和巧妙。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more.asp?lm2=2543
 
透过佛法看世界 给寻找答案的人
[透过佛法看世界·希阿荣博堪布] 

  给寻找答案的人

  心灵的安顿和自由是人人渴望的,但是,我们在追求这安顿和自由的过程中,往往被自身的矛盾所限制。缺乏对自己的了解,令我们总是处在困惑和痛苦之中。

  有人说,佛法似乎总是在强调苦,苦苦、变苦、行苦,那么关于人生的幸福和快乐,佛法是怎样看待的呢?其实,佛法也讲幸福快乐,但强调通过见、修、行去实现真正持久的幸福。

  见,指佛法对于人、事、万物的见解,比如无常、无我、苦、空、因果、缘起等。

  修,指依照系统的方法和次第把以上见解内化为自己的体悟,亲身去勘验、证明佛法的正见。

  行,指把亲自体验和证明到的应用、融入到生活中,通过帮助、分享、分担、自律,通过关爱、贡献、耐心、善巧,去进一步体会和表现生命与生命间的联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愿。

  对许多人而言,佛法不仅意味着一种精神依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宽广而有深度的视角,让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而这份了解将最终带来平静和喜乐。

  这本有关佛法的问答集,汇总了近年来由口头、邮件、短信、微博等方式向我提出来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提问者的背景、兴趣各不相同,但他们的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们对于佛法见、修、行的常见疑问,因此我们对这些本自独立的问题进行了编辑和归类,整理成书,希望能在解答疑问的同时,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佛法的见解、修行次第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问答集的读者能够把这次阅读当成自我省思的开始。结合自身的困惑和问题,去思考、辨析、体验,而不要仅仅满足于被告知。

  这本书包含七个部分,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

  第一辑和第二辑主要讲佛法能带给我们什么,以及如何从佛法的角度去看待平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介绍了佛教的缘起观,探讨了佛法的入世与出世,完善的人格对于学佛的重要性,戒、定、慧,以及个人的修行与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提问者多是对佛法感兴趣或者刚刚进入佛门,却不太了解佛法,对生活有诸多疑问,希望从佛法中寻找参考或答案,因此在这部分章节中,我尽量使用通俗易懂、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回答问题。

  在第三辑中,我们围绕有关轮回、因果、苦、慈悲的提问,更为具体地介绍了佛教在这些方面的基本观点。

  第四辑《依止上师与闻思修》谈到修行的问题,包括如何辨别善知识,如何依止上师,闻思修的内在关系,正念的训练,止观,回向,等等。

  这部分的提问仍然是五花八门,提问者也不全是认真想修行的,但我的回答却主要是针对修行者,所以特别强调了出离。

  没有出离心;没有具德上师指导,只靠自己看书来获得知识,并把知识同见解混淆起来,把见解同修持混淆起来;不注重上座禅修,认为修行只是修心……这些比较常见的问题阻碍着人们更多地从佛法中受益。

  第五辑《死生事大》主要谈到修行者如何面对死亡,怎样帮助病人、临终者和逝者,往生净土的因缘,等等。无论信仰、价值观为何,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死和生。既然无可逃避,那么明智的做法就是尽量让自己做好准备,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学佛者和不学佛者同样重要。我在此处介绍了中阴修法、简单的临终引导、超度、以及净土法门。

  第六辑《护生》是有关放生的问答。现在社会上关于放生的疑问不少。放生是否有必要,已经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但是我在这一辑中并没有太多回答有关放生必要性的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如何改进放生的过程上,原因是:首先,那些争论表面上看是关于动物的放生,它是不是合理,会不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不便,等等,更深层次上,这种争论和质疑反映的是对生命的基本态度,什么样的生命优越、更有特权,什么样的生命低贱、应该被利用和为高级的生命让步。然而,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关怀,正是现在诸多社会和个人问题的根源。人们需要换一个角度,重新思考生命的平等这样的问题了。其次,大乘佛教的核心是饶益众生,一切修行都是围绕这个展开,而放生是爱护生命的最为直接的一种表现,所以作为佛教徒,应考虑的不是要不要放生,而是如何让放生在最大程度上给自他、社会和环境带来益处。

  放生,无论是大规模还是小规模,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由谁来做,都是值得随喜的善行,某些放生的行为也的确有改进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努力把它做得更好,而不是因噎废食。

  第七辑《空性》介绍的是佛法的精华——般若空性。空性的话题,有些人很忌讳,不理解也不打算接受,另一些人却很喜欢谈论,而仅仅止于谈论。这两种态度都无法让人真正修学般若空性。

  证悟空性的智慧虽说是我们自家的宝贝,不待外求,但是没有闻思修的铺垫启发,智慧是很难显发出来的。所以我们在全书的最后,在大家对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有所了解和体会之后,再讲般若空性。

  空性见解甚深微妙,即使只是简单的介绍,恐怕也不是很好懂。考虑到文章的可读性,我尽可能地使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日常词汇,但其中推理、辨析、讲解的方法和模式却是来自传统的佛法教材,比如《中论》、《入中论》、《入行论》、《定解宝灯论》、《醒梦辩论歌》等。

  我们可以通过言语、概念、分别心去初步地理解空性,不过要记住:这些只是路标,是指月的手指,顺着它或许可以到达目的地,可以看见月亮,但是路标、手指本身并不是目的地和月亮。

  书中大部分问答为首次公开发表。以前曾在书报、期刊或网络上发表过的部分内容,这次编入本书时,又作了修改和调整,所以问题虽然还是老问题,回答却有新内容。

  为了方便读者的查找和阅读,我们还专门添加了小标题。每个问答既自成一体,又与前后的问答有呼应和关联。希望这种安排能让阅读更加自由轻松。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上师的加持给了我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勇气。感恩我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

  由于我个人的能力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为此我至诚地向传承上师、诸佛菩萨忏悔,请求您们的原谅。

  我还要在此衷心感谢几个月以来无私地贡献时间和精力,为我收集、编辑资料、帮助整理文字的各位道友!你们的智慧和努力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感谢提问者善巧地给了我解释佛法的机会!

  希望这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些许欢喜和启发。也期待诸位善知识的批评指正。

  愿正法广弘,众生安乐!

  希阿荣博于藏历木马年神变月(2014年3月)
 
透过佛法看世界_专题_菩提洲

谁误读了仓央嘉措——和晶(央视《实话实说》主持人)
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很多贴着仓央嘉措名字的诗歌突然之间开始流行,但我不认为我们读懂了仓央嘉措!虽然我找不到他的密意,但我肯定他的诗不是情诗。直到2014年的夏天,一本《透过佛法看世界》,终于让我找到了仓央嘉措在他的诗里埋下的密意。

希阿荣博堪布,在这本书里,把我们都唱诵的爱情,给予了最直接的解释——"'有人说,我爱对方就是爱他的一切',其实,你对他的爱不是天生的,也是长期串习的结果!难道不是吗?在你和他相识之前,你都不知道有这么个人的存在,后来认识了,有好感了,接着天天观想串习。"

读到这里,我记起仓央嘉措的诗句:我默想喇嘛的脸儿, 心中却不能显现; 我不想爱人的脸儿,心中却清楚地看见。 ……若以这样的"精诚",用在无上的佛法,即在今生今世,便可肉身成佛。

我们对情人苦苦的思念,就是"串习"而已。感恩希阿荣博堪布,以佛法的智慧,使我得以读懂东山顶上的那一轮明月……
 
佛法,也是活法——赵薇(演员)

《透过佛法看世界》,这个世界太急,来不及好好地探索自己的内心究竟想要什么,但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越发感到练就一种"不求赞叹、不惧讥毁、不求荣耀、不惧卑微"的平和的心境是多么重要,佛法,也是活法。
 
跟"学问僧"学习看世界——时事评论员、著名专栏作家杨锦麟

我本俗人,但对于当下佛门的学问僧,素有几分敬意。因为,学问僧的修行是认真的,不是神马,也不是浮云。

藏传佛教一直有自己的坚持和坚守,我曾经到海拔四千多米的青海玉树,那里的学问僧,以及很多出家人,都非常善良、慈悲、宽厚,似乎在修行和探究、研修佛法方面也有诸多心得。希阿荣博堪布,应属于学问僧。

《透过佛法看世界》这本书,不仅传授了佛法的见解、修行次第和方法,也包括了很多最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像他这样的学问僧,这样的循循善诱,苦口婆心,总是好的。

推荐这样的学问,我是真心乐意的,充满欢喜心。
 
剥开"生命的洋葱"——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


有人问希阿荣博堪布:"人活着,目的或者价值应该是什么?"堪布答:"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能被告知的,应该自己去思考、体悟。"

在最近出版的《透过佛法看世界》一书中,希阿荣博以充满机锋的语言一层层剥开"生命的洋葱"。
 
妙志:久违的分享
  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缺乏沟通的耐心。移动互联时代,分享一词热度高企,人们通过分享与世界连接。不管身处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从未放弃刷“存在感”,关心他人,也渴望被他人关心。在分享与被分享中,强化或者修正自己对世界的经验,尽管这种经验有可能并不是“真相”,或者周遭万物本源的状况。

  我也收到很多的分享。有时候甚至会在各种汤里应接不暇,养身的、养心的、养颜的、养眼的,喜不自禁的、余怒未消的,一言以蔽之,折腾。

  不过今天最让我感兴趣的分享是朋友转发的一个链接:“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这刚好是在读的《透过佛法看世界》的第一节。看着这个链接,我忽然也觉得,本书也是在分享。不同的是,本书的分享却非同寻常。

  虽然书名提到了佛法,但本书所谈的绝非佛教本身。确切地说,这是一场关于如何看世界的分享盛会。背景和动机各不相同的提问者将各自心中的疑问分享出来,来自雪域的伟大心灵导师——希阿荣博堪布将依于数十年心灵修持所彻悟的智慧答案分享出来,跨越了时空,却如在目前,问者和答者之间,由一颗真心相连。问有思考,答更智慧。有缘接触到这些文字的人更是获得了双份的分享。

  想起早前看过采访李连杰和圣严法师对话的那篇《无名问无明》的文章,亦颇多感触。

  堪布透过这些问答,分享给我们的一个看待周遭世界和看待自己生命的观点,不仅是给我们答案,更与我们肩并肩地理性分析、看待周遭世界的挑战和矛盾,厘清心中形形色色的疑惑。引导我们思考、发现、体悟生命的最初和最后的答案,并一同制定达成生命终极目标的步骤和方法。

  与其在分享的苦海里迷失了方向,倒不如试着去了解堪布的分享,或者你可以做个旁观者也无妨,看堪布如何一步步给你演示突围的技巧。

  久违的分享,慧眼视界,照破山河!不求点赞,但问真心。
 
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透过佛法看世界·希阿荣博堪布] 

  问:现在的社会,往往是狭隘极端的意见容易博取掌声,反倒客观、冷静的观点少人问津,好像正确的见地不再受到关心,在这个哗众取宠的时代里,学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这个世界吗?

  答:学佛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看待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往往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而这种片面、有偏差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人、与周遭环境相处,并为此而持续地感受着焦虑痛苦。

  佛陀当年初次给弟子们讲法,首先就是教大家去认识、体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缺憾、局限和矛盾,去看我们自身、我们与世界之间是怎样冲突不断、苦恼重重的,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错误的态度和见地,我们想拥有怕失去,我们为了自保而侵犯、攻击、抗拒,我们认为现象是孤立的,人我之间是界限分明的,自我是不容置疑的存在并且永远需要摆在一切考虑的中心,而事实上,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能真正被保有,因而我们的抗拒、担忧乃至种种极端的情绪只是增加不必要的苦恼而已。如果能改变态度、澄清误解,那么不仅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会更准确、完整,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因此而更快乐、更自在地生活。

  佛法是很务实的,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的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

  佛法中有系统完整的方法指导我们一步步突破自身的局限,扩大视野。学佛给我们更宽广的视角去看世间万象。宽广的视角在佛教中称为智慧。

  视野宽了,就知道眼前这一事一物没有哪个是孤立存在的,它必有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各各不同的事物、现象之间其实都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当你想把所有矛盾和问题都归咎到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上时,你会发现这样做很难。当你看见别人这样做时,你也能理解那种极端和狭隘是多么复杂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性格、业因果等等,而这其中的每一项又是由众多因素构建促成的,如此可以无穷解析下去。

  有了这份了解,我们会变得宽容,因为即使是一个可恶的人,一件不合理的事,这可恶、不合理也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共同造成的。反过来,由于知道有数不清的条件影响、限制、造就着人的思想言行,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为人的不由自主和因此而感受的痛苦,悲悯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佛法中,智慧和慈悲是一体的。智慧使我们的眼界和胸怀都更深广,慈悲使我们通过关爱、分享和分担,通过淡化人我界分,逐渐体会无我教法的精髓,而这些都能增强我们的幸福感。智慧和慈悲是佛法的核心,也与我们每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

  学佛不是要让你的洞察力和行动力越来越弱,相反,佛法的闻思修使你能更敏锐深刻地看到问题,只是你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就随之陷入憎恶、愤怒、怀疑、失望、爱贪等狭隘、极端而肤浅的情绪中。你的视角更宽广了,所以理解、宽容、悲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