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是否回国的困扰(1)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神州学人》记者 徐妍]不惟今日今时,留学人员子女教育才成为问题;不惟回国发展、创业的留学人员才头疼子女教育问题。

  身处海外的中国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没变。如何把祖宗遗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与西方文明结合起来,使孩子们在西方社会健康成长,是一个新课题。

  子女回国,面临国内与国外教育存在的落差,自然会有不适应。但留学人员不能因此要求过多的特殊照顾。

  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莫衷一是,并非是非范畴。政府会继续完善政策,推出新举;留学人员应帮助孩子将回国学习的压力变成动力;子女的适应能力或许是家长、教育专家难以估量的,相信他们会超越父辈们的辉煌。

  问题

  在记者所掌握的有限资料中,留学人员回国面临子女教育问题,至少可以上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之际,那时大批在海外学有所成、事业有成的留学人员响应祖国感召,回国参与建设。

  据说,当时许多在国际上已负盛名的海外中国科学家,在举家回国时,也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子女教育和发展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子女们大多因出生在国外,有的根本就不会汉语,更别说能适应当时国内比较艰苦的生活条件了。

  但子女教育制约留学人员回国发展创业的问题越来越迫切,并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和关注这一问题,准确地说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此时在80年代出国留学,并在国外已有了一定学业和事业基础的那批人,大多在国外已“拖家带口”。

  他们一方面受国内改革发展形势的影响和政府的大力感召,对回国发展跃跃欲试;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对已“安居乐业”生活现状的取舍,特别是面临着下一代正处培养成长期的问题,究竟是让他们在国外接受教育,还是让他们回国接受正宗的中国教育,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教育模式有着深刻印象和深厚感情的留学人员而言,这确实是个艰难的选择。

  正像国内的家长们一样,在选择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向时,留学人员照样会顾及子女教育,而且一般也会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一些东西,来保证子女的教育不受影响。

  其实,并不完全是只有当留学人员想回国时,才面临子女教育问题的困扰。如前所述,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在国外相对稳定,随着他们的子女逐渐长大,即使是不考虑回国,他们也面临着究竟让孩子接受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在哪儿受教育更好的问题。

  一位在加拿大已“安居乐业”的留学人员说,在中国,由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子女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与加拿大可以说很不一样。他疑惑地说,像他们这样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的家长,在国外教育孩子时,究竟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呢?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方面有更多的留学人员,想把他们在国内的子女接到国外去接受教育;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留学人员,却在想方设法让他们在国外的子女接受中文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得国外的中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近年来,日本的中文教室里坐满了在日本出生而愿意学习中文的孩子。和国内的中国家长们一样,在日本的留学人员还为子女们安排了各种课余学习。钢琴、英语、绘画、游泳等活动,占据了不少孩子的课余时间。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人员为子女教育所花的心思,是不是让人感到很“亲切”,觉得和国内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毫无二致?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如果说有些人想回国发展总觉得子女教育影响着自己的抉择的话,那么也有人因迫切想让孩子接受正宗的中国教育,不得不作出回国发展的决定。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完全可以合理想像得到,无论是因想回国发展而担心子女回国不能接受很好教育的留学人员,还是因想让子女回国接受教育而要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因为他们的子女都缺乏对中国教育足够适应的信心,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同样一个问题:希望政府能很好地针对他们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为感召他们回国创业,为他们的子女回国受教育出台一些“优惠政策”,给予必要的关照。

  于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呼吁解决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声音”从此大起来,有些是直接的,更多的是间接的。无论中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还是留学人员,无论希望召唤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领导人和政府部门,还是想着要接纳留学人员工作和创业的部门和地区,有异议者很少。

  也正是基于这种众人呼吁的背景,早在2000年初,就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教育部专门发了一个“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妥善解决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像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还专门针对本地区情况制定了“具体操作办法”,可以说是对留学人员子女极尽关怀。

  在这样一种政府行为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留学回国人员,将子女送进了他们年少时向往的好小学或好中学,也有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受这些措施的鼓舞,带着子女回国了!

  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海淀园,则开建立留学人员子女教育基地之先河,早在教育部此举出台之前的1999年,他们就投资了清华附小和附中,与两校共建留学人员子女教育基地。日前,上海也传来专门为“海归”子女建立专门学校的消息。

  当然,既然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有那么多的人在呼吁和关注,事情也就远不是一个“意见”就能完全解决的,且不说每个留学人员及其子女个体是“一人一面”,也别说每个地区每所学校在执行这一政策时存在理解和执行的“千差万别”,单是那些共性的问题就足够留学人员及其子女、教育部门、教师等与之有关者忙乎甚至“头疼”的了。

  如果你深入每个从国外带孩子回到国内上学的留学人员家庭,很少有人对子女教育问题十分满意。同样,如果你深入了解每个在海外且子女也在国外接受教育的留学人员家庭,他们也不无对孩子的教育和未来发展的无奈。再有,如果你仔细听听国内有关人士对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意见,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也鲜有一致的意见,尽管大家都认为应该重视并解决,但现代社会的市场概念和公平意识,已使得他们很难异口同声地说要给予留学人员子女以特殊照顾。尽管我们注意到有些地区有些学校专门为留学人员子女入学及教育开了“小灶”,但在当前国内的教育目标衡量下,也很难让一般意义上的学校和教师不计任务和名利,来专门针对留学人员子女“对症下药”,并且取得满意的结果。

  争论

  如上所述,留学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由来已久,因而无论从留学人员本身,从教师、校长等业内人士,从专家、学者、关注者等社会各界,大家更多地是在许多方面各执己见,其说不一。

  一位小学老师认为,留学人员子女回国接受教育,如果就因为是国外回来的孩子,英语水平较好就在入学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对国内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学习本身就是件艰苦的事情,再快乐的学习也不能像玩一样。留学人员家长应当引导和帮助孩子们积极地去了解、适应这种教育。留学人员子女在海外出生,回国以后,面临新的生活环境,尤其国内与国外教育存在着相当的落差,回国自然会有不适应,这很正常,这就需要慢慢地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不能全盘否定国内的教育,而要寻找中外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一位教育研究人士则认为,留学人员子女回国接受教育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国内教育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遇到的冲突。国内教育缺陷对国内每个孩子来说其实都存在,每个父母也是这么过来的,只是我们都已经习惯了,接受了。但是习惯了的并不一定是合理的。事实上,一些留学人员子女不愿意选择回国读书,所顾虑的是国内教育系统、教育体制的某些缺陷,如缺乏人文关怀,只见分数不见人,不是把每个孩子当作一个有权利接受教育的个体来接纳。留学人员子女落地受阻问题并非只是出在“应试教育”上。国外也要应试,差别在于国内是“精英教育”,通过考试大规模地筛选,筛出好的去进一步培养,筛下去的就不大受重视了。而国外更注重的是将每个人当作人才去培养。

  一位留学人员家长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否则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很容易被挫伤。我的孩子刚刚上一年级,尽管孩子的学校经常被评为这个优秀那个先进,但孩子感觉不像是在学校,走路拐弯时必须走直角,同学们不能并排,必须依次排队,为此学校在孩子入学时花了好几个中午的时间练习他们。因为是示范学校,为了外校老师观摩学习,孩子们学习的内容时不时要模拟和重复很多遍。在国外,孩子上学是种快乐,学生上课是讨论问题。

  北京中关村国际学校校长苏杭认为,留学人员的工作环境很重要,尤其是留学人员子女回国受教育的环境,这对留学人员影响很大。如果解决不好,很可能造成夫妻两地分居或者子女与父母分离。国内的教育是集体教育,而国外注重个体个性的培养,国内一个大班四五十个人,而国外都是小班,每个人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留学人员子女回来后可能会有局外人的感觉。

  分析

  在上述有关留学人员子女教育的种种现象、问题以及分歧和争论之后,我们不妨进一步作些分析。

  子女教育问题“身不由己”?

  提出这样的反问可能很得罪人。正如前文所述,每一个有子女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创业时,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这个问题。有人是子女尚小,正好让其回国从零教育开始;有人是子女已成人,已经或正在接受国外的高等教育;而更多的人,则可能是子女教育正处于关键阶段。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