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张维为的“中国信心”演讲,不得不发出二字评价:鄙哉!
李钟琴
朋友转来一个视频,是号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张维为的一个演讲,题为“中国信心”(原题为“中国人,你要自信!”)正好春节长假在家无事,遂耐着性子看了看。
对张维为,我曾有所耳闻。让我记住他的,是他有一句充满“正能量”的言论:“马英九的能力还不如上海的一个区委书记!”张维为说他接触了很多中国的县委书记,对他们评价非常高。他说:“我觉得政治精英,就是我们最高的领导人,甚至我们省一级的领导人,甚至是县委书记,他们很能干,这个是最关键的。”
张维为说这话的时候,正是中国大陆一个县委书记可以派警察“跨省”抓记者的时候。他可能明白中国的县委书记惹不起,而对马英九倒可以随便骂。即使在台湾大骂马英九,小马也没有权力派警察来抓他。
这个“中国人,你要自信!”的演讲,仍是在唱他以前唱过的老调。激发国人的自信心当然没有错,可惜的是,张维为举出的令中国人自信的理由有问题,经不起推敲。
张维为认为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他说:“看一看中国十八大产生的最高执政团队,政治局常委们的履历,基本的要求:两任省委书记。也就是说,至少治理过一亿人口,而且要有政绩。……我说这个制度是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你怎么能比?”
好像周永康等一批省部级贪官也符合张维为的要求,不知张教授该如何解释?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制度,难道就是一个不断产生巨贪的制度?
说正题,中国人凭什么自信?张维为说:“你可以从上海的浦东机场,到纽约任何一个机场——纽约有三个机场,现在跟上海联系比较多的是纽瓦克机场,我说你先感受一下,什么叫做从第一世界的机场,到第三世界的机场,美国基础设施都是六十年代的,怎么跟中国比?”
一句话:上海浦东机场比美国纽约任何一个机场都要高大上。
张维为又拿德国的夜景来说事:今年三月,我们有一个小组去德国首都柏林开会,BBC正好在播一个电视节目,叫“Freedom2014”(自由2014),这里面一个退役的宇航员,拿着一张他冷战时期拍的照片,跟大家说:“你们看,这是冷战时期我从外太空拍的柏林的夜景。东柏林,你们看是黯淡无光的,西柏林非常明亮。这说明了什么?”他说,一边是一个落后的专制国家,另外一边是一个繁荣的民主国家。但我们这些从上海到柏林的同事,一到柏林就觉得:“这个机场怎么这么小啊?”确实,中国已经找不到这么简陋的机场了。“这个街道里的商店空空荡荡没有人气”、“这个夜景比上海差太多了,一个天一个地”,所以如果一定还是要套用这个宇航员的话语的话,那么也可以说,今天中国是一个繁荣的民主国家,德国是一个落后的专制国家(观众大笑)。
这使我不禁想起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如果评价一个国家是否繁荣富强、人民是否生活幸福,标准还停留在城市有多少高楼、机场多么气派、夜景多么壮观这个层面上,这见识又是何等的鄙陋!
据彭真回忆,当年他与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南望的时候,毛泽东希望把北京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他说他希望从天安门上望下去,下面是一片烟囱”。
那个时候人们对现代化大城市的概念就是工业发达,烟囱林立。时代局限,这也无可厚非。如今已是21世纪了,张维为的思维其实还停留在“现代化就是烟囱林立”的时代。
说到中国的发展速度,张维为说:“我第一次出国去的是泰国曼谷,我都不可思议,当时觉得,怎么这么发达,领先上海至少二十年。第一次看到超市,第一次看到高速公路,第一次看到九点钟商店还都开着。当然今天,去过曼谷的都知道,落后上海至少二十年。”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这个无可辩驳。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盲目自信。一个人在从幼儿到少年阶段属于成长期,个头长得快是正常的,没必要四处显摆、引以为豪。我们的发展具有后发优势。连小学生都知道,认真做完试卷需要两个小时,而抄一遍只需半个小时。从发明水泥到建成高楼大厦可能需要几千几百年,而你利用人家发明出来的水泥建大楼,可能只需几个月。
且不说社会制度的优劣,且不说我们粗放型、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是否以污染环境、危害健康为代价,就以科技成果来论,日本人口连我们中国的零头都不到,但迄今已有二十多人获得诺贝尔奖,而我国有几个?成比例吗?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尚无一人获诺奖!最近几十年来,改变人类生活的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等科技发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哪怕只发明了一项,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自信”!但是,有吗?张教授为什么言不及此?为什么不谈谈在高科技领域我们有什么令人自信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拿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的高楼、机场、夜景去和人家比,是好面子、爱虚荣的心态,那么,拿自己的优势去对比别人的缺点,恰恰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张维为的“自信”,鄙哉!
张维为在简介里特意说明自己“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在演讲时总忘不了炫耀“我走了一百多国家”,这不禁又令我想起一句谚语:一头蠢驴,即使走遍全世界,仍是一头蠢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