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冷漠的兰交大博文学院院长陈玲是何方神圣?

aottawa

知名会员
注册
2014-04-22
消息
2,362
荣誉分数
779
声望点数
123
深挖!冷漠的兰交大博文学院院长陈玲是何方神圣?
http://www.backchina.com/news/2016/08/24/444288.html

  近日,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独立、民办学院)女教师刘伶利因患癌被该校开除的新闻彻底引爆舆论场,引发广大网民的热议。(后台回复“兰交”可了解开除事件。)

  新闻中,女教师身患卵巢癌,不仅得不到来自该学校的半分关爱,还被该学校以连续旷工为由开除。女教师老母亲找学校人事处长哭诉,仅仅请求学校给孩子买医疗保险,却依然得不到满足, 人事处处长当场告诉其母亲,“不要给我哭,我见这样的事情挺多的”。

  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法庭对决。

  尽管榆中法院、兰州中院都做出了“ 认定交大博文学院开除刘伶利决定无效,双方恢复劳动关系正确 ”的判定,但是又有什么用呢?博文学院至今没有履行判决,而女教师刘伶利已经在8月14日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相信任何一个公立院校都不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所以,这是一个悲剧。

  调整它的,是劳动法,而导致它产生的,却是阶级。

  在此不过多讨论。

  今天我们着重介绍的,是新闻中那个冷漠的、不负责任的签署《关于开除刘伶利等同志的决定》、拒不履行二审判决的董事长(院长)陈玲,究竟是何方神圣?



  通过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官方网站

  (http://www.bowenedu.cn/www/hdclscontentmain.asp?classid=5)

  得知:



1472050339711980.png

  如图所示,该院是如此介绍陈玲的:

  陈玲,女,浙江省绍兴人,1965年10月13日出生。2013年1月北京师 范大学博士毕业。北京大学研究员、访问学者。2002年至今担任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院长职务。陈玲院长在担任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院长期间,先后被聘为 甘肃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甘肃省委党刊杂志社调研员,甘肃省立法研究会会员,甘肃省信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编委会主任。2008年荣获“中国关 心成长卓越贡献人物”荣誉称号;2010年6月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聘为副理事长。2010年11月被评为“2010中国教育管理 与创新先锋人物”,在建党90周年,被“2011中国高等教育品牌总评榜”评为“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教育家”,2011年12月在第九届中国国际教育品牌创 新峰会上被评为“跨越十年、2011全国教育事业十大创新人物”, 2012年5月在第五届全国民办教育家代表大会暨民办教育表彰大会上被评为“中国民办学校十大知名校长”,在第十届中国国际教育品牌创新峰会暨慧聚中 国·2012中国教育品牌颁奖盛典”上被评为“中国十届教育功勋人物”;2013年5月在“中国民办教育家协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暨“全国民办教育表彰大 会”上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民办教育人物”;2014年5月在第六届全国民办教育家代表大会暨2014年中国民办教育创新改革高峰论坛上被评为 “中国民办教育创新改革杰出教育家”。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人民 邮电出版社)等多部教材。主导课题独立学院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成果《中国独立学院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于2014年12月顺利出版。近年来在《党刊 杂志》、《纵横科学发展观》等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

  那么,陈玲真的像该院官网上所介绍的那样么?

  (一)官网显 示陈玲的出生年月为:1965年10月13日。而在《甘肃科技》2006年08期《育人为本 特色办校 为培养社会有用人才而鞠躬尽瘁》(以下简称《鞠躬尽瘁》)中显示:1966年出生。一个是学校官网,一个是由甘肃省科技厅主管的,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双效期 刊,我都不知道信哪个。当然,也许是哪一个笔误也说不定,即便是年龄有问题,也都不要紧。



1472050339392974.png



1472050340457917.png

   (二)关键的是,在《鞠躬尽瘁》一文中显示:02年以前担任建坤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02年以后投入巨资依托兰州交通大学创办了兰州交通大学博文 学院。可见人家是先从商房地产,后从文兴办教育的企业家。那么这个建坤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又是个什么企业呢?该公司的楼盘又在哪里呢?

  不知道。真心不知道,百度没有搜到,托兰州的小盆友,也没有问到。

  这就奇怪了,这个建坤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啥呢?

  搜索得知:



1472050340180636.png



1472050340825292.png

  你没看错,写的是:房地产开发学校。

  蛤???

  好吧,反正网上随便搜的,不作数。

  那么我们搞个作数的。我们搜索查询了“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甘肃)”,

  地址:http://xygs.gsaic.gov.cn/gsxygs/

  得到如下信息:



1472050341820101.png



1472050341965997.png

  查询显示:这个建坤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2000年注册的,2013年后系两人出资:一人为陈玲(3600万),另一人为王吉祥(2400万)。

  如果他们没有注册过其他房地产公司,那么这个建坤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00年注册,2002年就办起了学校,这是何等惊人的神速???一般意义上讲,几乎不可能。

  那么这个王吉祥又是谁呢?

  经搜索得知,比较可能的是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的王吉祥。

  如官网显示:



1472050341573892.png




  假如是这个王吉祥,我们可以做出推断:

  陈玲和王吉祥既是建坤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仅有的两位股东,又同为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的院长、常务副院长。可以说玩的很6啊,但更6 的还在后边。

  (三)该院官网介绍陈玲:曾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人民邮电出版社)等多部教材。《鞠躬尽瘁》一问也如此介绍,于是我们搜索了这几本书:

  第一本:《大学计算机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



1472050342174635.png

  https://www.amazon.cn/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规划教材 高校系列/dp/B008X2GIO4

  没亮瞎诸位的钛金眼吧?没错,除了陈玲、范磊是编者以外,王吉祥也是合著者。

  再看第二本:《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人民邮电出版社)



1472050342536066.png

  https://www.amazon.cn/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刘清亮/dp/B002NQBBJ8/ref=sr_1_2?s=books&ie=UTF8&qid=1471542638&sr=1-2

  没错,这本《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人民邮电出版社)竟然又是三位作者:刘清亮、陈玲、王吉祥。

  抱歉,那本《政治经济学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没搜到。不过这两本已经够用了。

  怎么总是三人合著?

  怎么总是人民邮电出版社?

  如果前面推论一致的话,陈玲、王吉祥不仅是商业上的合伙人,教育事业上的同事,还是学术上的知己啊。从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研究一下子跳到研究“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跨步不小。而且还是两个人一起跨,牛逼。

  (四)该官网介绍,陈玲是2013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但别忘了,这位董事长大人是65年或者66年出生,也就是说,她是在48或者47的时候获得的博士学位,这意味着什么呢?

  不过这个不要紧,要紧的是,本人登陆了北京师范大学官网搜索了2013年度被授予博士学位的人员名单,结果……没有找到“陈玲”的名字。

  北京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3年第一次会议授予博士学位决议 (2013年1月10日)

  http://graduate.bnu.edu.cn/readnews.aspx?newsid=130110053641

  北京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3年第二次会议授予博士学位决议 (2013年6月25日)

  http://graduate.bnu.edu.cn/readnews.aspx?newsid=130625053844



1472050343924230.png

  也许是本人被亮瞎了,也许是本人没找到,网友们不妨帮她找一找。

  不过本人却在:

  北京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2年第二次会议授予博士学位决议(2012年6月20日)

  http://graduate.bnu.edu.cn/readnews.aspx?newsid=120620083128



1472050343524201.png

  找到了一个叫陈玲的,可她的学科是理学,论文名称是《基于极轨和静止卫星数据估算青藏高原晴空及有云条件下地表短波辐射分量》,会是博文学院这位陈玲董事长么?

  不是也没关系,万一北京师范大学统计错误了呢。

  (五)该院官网介绍陈玲:曾在《党刊杂志》、《纵横科学发展观》等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

  抱歉,这个《党刊杂志》没有搜到,《纵横科学发展观》也只搜到这个:



1472050343125293.png

  我没有搜到不代表人家没发,于是乎本人花了小钱钱注册了知网,在知网上还是搜到三篇的,给大家看看:

同时,发全文让各位品评一番:



1472050344432256.png



1472050344252940.png

  上文发在《发展》2007年第4期。那么让我们看看另一篇发在《党的建设》2007年第9期的文章,大家注意对比哦!



1472050345395775.png



1472050345479791.png

  卧槽,惊呆了有木有?震精了有木有?傻逼了有木有?这是尼玛在考验读者的智商吗?

  让我们继续看发在《发展》2009年03期上的另一篇:



1472050345533319.png



1472050346587664.png



1472050346547669.png

  这是在凑足“三篇”么?真是……一颗赛艇啊。

  关于《发展》杂志,请看:http://www.fazhanzazhi.com/



1472050346773745.png

  甘肃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主办。而据博文官网显示,人家陈玲董事长可是甘肃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那这个甘肃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其实就是甘肃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怪不得。

  再看《党的建设》:http://www.qstheory.cn/qsllqk/ddjs/index.html\



1472050347679997.png

  中共甘肃省委主办,而据博文官网显示,人家陈玲董事长可是中共甘肃省委党刊杂志社调研员,虽然搞不清楚这个杂志社是啥单位,但前面的中共甘肃省委可做不得假,看来人家陈玲董事长果然党政通吃,手眼通天啊。

  (六)博文学院官网显示:2010年6月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聘为副理事长。

  好吧,我搜到了《中国发展观察》的网站:(http://www.chinado.cn/)



1472050347100210.png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毕竟级别高,不好评价,其咋回事很多网友们都知道,本人不多说,在这里只列一张在网上搜到的表:

  http://www.docin.com/p-909328906.html



1472050347685246.png



1472050348672897.png

  (七)据博文学院官网说,陈玲董事长系“北京大学研究员”、“北京大学访问学者”。

  北大的童鞋出来走两步,如果不是,那恭喜。如果是,那还是恭喜….

   (八) 2008年荣获“中国关心成长卓越贡献人物”荣誉称号;2010年11月被评为“2010中国教育管理与创新先锋人物”,在建党90周年,被“2011中 国高等教育品牌总评榜”评为“中国最具社会责任教育家”,2011年12月在第九届中国国际教育品牌创新峰会上被评为“跨越十年、2011全国教育事业十 大创新人物”, 2012年5月在第五届全国民办教育家代表大会暨民办教育表彰大会上被评为“中国民办学校十大知名校长”,在第十届中国国际教育品牌创新峰会暨慧聚中 国·2012中国教育品牌颁奖盛典”上被评为“中国十届教育功勋人物”;2013年5月在“中国民办教育家协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暨“全国民办教育表彰大 会”上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民办教育人物”;2014年5月在第六届全国民办教育家代表大会暨2014年中国民办教育创新改革高峰论坛上被评为 “中国民办教育创新改革杰出教育家”。

  大家不妨去查查,这些社会荣誉是怎么回事,相信搜过之后,大家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本人就不一一对证了。现在把这些荣誉放到这里,看着这些数不清的“教育家”、“感动”、“人物”的头衔,是何等的讽刺……

  综上,社会荣誉,博士、研究员等头衔对于私营业主来讲都是常事,其实都是细枝末节。。。真正需要弄清楚和思考的,是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如果陈玲、王吉祥00年办房地产,02年就办学校,如此迅速的转型是如何达成的?还是说从一开始就是奔着办学校来的,是谁在提供方便?

  陈玲、王吉祥疑似一起做生意、疑似一起办学校、还疑似一起研究课题,疑似一起出书?都会是巧合么?《发展》、《党的建设》聘请陈玲董事长任职究竟为什么?

  最后,发一些女老师刘伶利@与癌症抗战的念念 临去前的一些微博:

  女教师患癌被开除,谁之错???

  愿逝者安息!!
 
挂羊头卖狗肉的主,国内多了去了。
 

8月8日,微信公号“知识分子”(微信ID:The-Intellectual)发布了一篇某国立研究所所长的内心自白。他指出,中国科研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繁荣,实际深藏危机——科研方式类似跟班、现行考评政策不合理、学科体系混乱、科学家丧失科学鉴赏力等。他甚至直言,如果继续跟班式搞科研,中国科研就没戏了。

  而就在不久前,《自然》增刊“自然指数2016新星榜”显示,中国科研机构正引领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快速增长。在全球100家科研产出增加最多的科研机构中,有40家来自中国,其中24家自2012年以来的增幅超过50%。

  中国科研的后劲究竟如何?该国立研究所所长的自白,究竟是其人危言耸听,还是忧患实多?

  观察者网转载全文如下,供读者参考:

  (一)如果再这么玩下去,中国的科研就没戏了

  我30出头就当上教授,35岁当副所长、40岁当所长,应该说发展得很顺。所以我并不是因为自己过得不如意或有什么恩怨才这样说,绝对不是。我其实玩得还比较好,可是如果到了我孩子这一辈还是这个玩法,那就太浪费生命了。

  其实不只是我有这种想法。我身边一些做科研的朋友,其实也都做得挺顺,但当大家在一起聊天、喝酒,到了最后比较酣畅的时候,就会发出同样的感慨、产生深深的忧虑:如果再这么玩下去,中国的科研就没戏了。

  目前中国的科研看起来很繁荣、很热闹,但是你如果静下心来,把中国的科研放到世界竞争的大格局里,站在科技发展的大视野上回望,就会发现:不管是基础研究的理论、还是在重大技术的突破,你能看得见的中国人有谁?似乎很难看见谁。

  原创性的理论极少有咱们的东西,技术领域更是这样——所有改变我们现在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东西,有哪些是我们自己发明创造的?你再说我们是一个有影响的科技大国,依据在哪里呢?


  (二)跟班式研究盛行,害人不浅


  我们科技工作者也很郁闷:中国人特别勤奋,我们比国外的同行都辛苦,和他们交流的时候觉得一点不比他们笨。还有,国家给我们的钱也挺多,投入的人力更不比他们少。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制约我国科学研究的,是流行的科研方式——跟班式科研,说的恶心一点,是奴才式科研。

  跟班式科研的特点是:不去独立思考学科内部的核心矛盾与突破方向,紧跟国际热点,为大牌科学家的理论作无关紧要的修补,有一点成果便自称“重大突破”、“国际领先”;或者紧盯几本流行的科技刊物的研究,改头换面、添油加醋也攒一篇发在影响因子很低的刊物上。

  这种研究,作为研究生起步时学习与训练还说得过去,但如果作为独立工作以后还这么做,就很可悲了。更可悲的是,由于这种研究方式发文章快、“效率高”,其从业者甚至很快成为科研价值的评判者,并将“从文献缝隙里找方向、以文章数量与引用为标准”等作为科研工作的正途。久而久之,哪些课题时髦、文章多的人就大红大紫、名利双收,而哪些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的人反而成了孤独的异类,甚至被打入冷宫。

  (三)现行的考评政策,与科学研究的根本价值背道而驰

  我们国家现在的研究大致分几类:偏基础理论的研究,偏应用基础的研究,面对工程的技术开发。每一样东西都是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的。

  就说基础研究吧。基础研究属于科学部分,它是以探索真理为终极目标的。我觉得基础研究可以和艺术类比,就是说它真正的价值就在于: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自然界,以不同于别人的思路来理解这个世界。换句话说,基础研究的价值就在于倡导创新的精神。就像艺术,它也有不同的形式和载体,但它真正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去创造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个过程本身。与此类似,基础研究的价值就在于,我只是去做这个创造,并不在乎我最后能创造出什么,但是我是在试图与你不同——我不是给谁拍马,也不是去给别人抱大腿。

  与众不同,这本身就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富。假如说一个民族都有这样的崇尚——我就是要做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这样一个人的话,这个民族的希望就来了。在我看来,追求“与众不同”才是科学真正的价值。

  如果从实用的角度看,基础科学的研究短期内没有任何真的用处,它就是通过创新得出来的结果,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式去理解自然本身,从而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所以说,基础研究应该是个品位问题,绝对不能说拼数量、靠模仿。假如说靠模仿、以数量取胜,就脱离了它的本真。

  但是,我国现在所有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不鼓励你去往这个方向上走的。我们也口口声声说创新,但创新的标准,是看谁发表的文章多。

  我多次作过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委,也当过学科组的负责人,在评审的时候,说来说去,大家最后还是看你发了多少文章、文章引用数这些东西。我们的国家科技奖,每年都兴师动众、请数千名专家评来评去。我经常跟他们开玩笑:不用找我们这些科学家评,你就从中关村找几个三年级以下的学生来评,评的结果肯定会和我们评的高度一致——不就是数数嘛!

20160808_14707107646689.jpg


  大家都在这个圈里混,都知道怎么样能够多发文章、快发文章。假如说你在这个领域很牛,你提出一个原创理论,比如说一个人的相貌是由父母的基因决定的,那我马上跟着你这个思路来:我看确实是这样的,但偶尔也有不同,比如你说决定因素是65%,我说经过我研究,得出的结论是67%,对亚洲人来说是63%。这类成果很好宣传,一方面我搞的是“世界的主流”、是站在“世界的前沿”,而且是对现有最权威的理论的突破。

  但其实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这种工作有用没用呢?有用。但是它是不是真的契合科学的精神呢?不是的。但是这种工作是最容易出成果的。

  当然,抛开利益来谈科学精神、科学价值是不现实的,不能让每个人说为这个东西去殉道。也许一开始要老师教我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比如坚持做学科的难点、甘坐十年板凳冷,等等;但当我在坐十年板凳冷的时候,其他同志该拿到的全都拿到了、该当研究员的全都当研究员了,我还在辛辛苦苦当助研——你说那谁坐得住啊!当然坐不住——我也不傻啊,你那样糊弄事我也会干啊!

  所以,整个就把方向搞偏了。后果之一就是:与我们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最终价值南辕北辙。换句话说,就是把一个民族的科学素质——敢于用别人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思路理解问题的气质,彻底消解了。

  (四)现有的学科体系被冲击得七零八乱,与重大科学突破越来越远

  还有一个对我触动很大的是,最近各个大学都在争建世界一流大学。我就问他们:建世界一流大学,以什么为指标呢?他们说主要还是以论文为指标。

  这就产生了一个很奇怪的现状:一个国家的科学体系应该有一个完整合理的布局,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能有什么顶上去。而现在以论文为标准的话,大家一定会偏到“哪个热、哪个好发文章”的领域去。比如说搞航空材料的,可能就都偏到纳米去了,因为那一块发文章快、文章引用率高。但是说起材料,我国是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时又是最大的钢材进口国,应该在钢材研究上下功夫。比如说前段时间我去参加高铁的讨论,比如高铁列车的轮子、转向架,我们国家能不能做呢?好像是能做,但是做出来又不太敢用。国外的一个轮子要经过各种载荷下的检验,他们多少年都在做这个玩意。但要在中国这么个做法,可能没等实验做完你就被所在的学校、研究所辞退了,因为你多少年都在做一个又不热、又不时髦的东西。这样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有用的东西没人做,做出来的东西其实没有太多用处。

  另外,它会把我们现有的相对完整的学科格局都会打乱。按道理说,每一个学科都应该有一帮人在那里弄,弄的时候当然也要注意学科的更新,但大致上一个学科的格局还应该在那儿,更新也应该是间接的、渐进式的。但在现有的考评体系下,大家一看哪个地方热,就哗一下都跑那去了,把一个学科的体系冲击的七零八落、东倒西歪,剩下的就是一些头发花白的老先生在那里坚守、呼吁。这样,下一个科学的重大发现就和你无缘了,因为人都已经跑光了。每一个重大的突破都是需要经过一个不出重大突破的相对困难的沉默期,比方说十年二十年,这就需要有一帮人顶得住。像在国外,经常有的人十年二十年没有什么大的发现,但是因为他在这个领域的声望,个人收入并不受这个影响。大家都觉得他是这个领域的一个智者,只是说他还没有到时候、拿出东西而已,对他非常宽容。

  我们现在也说宽容,但各种与物质、与利益相关的都不是宽容的,所以就养成跟班式的研究。这是大多利益的约束条件下优化的结果,不能怪科学家不讲良心——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他必须往这个方向走啊。

  你要想这件事的话,就会觉得很可怕:跟班式科研不仅冲乱了现有的学科体系,还使得新的重大突破与我们越来越远。

  (五)久而久之,最后会让我们的科学家丧失科学鉴赏力

  跟班式科研损害的,还有科学家的鉴赏力。

  就拿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来说吧。自然科学基金分几类,青年基金这一块,看的还是申请者的基本素质,我觉得它不会有恶性引导;但是当你申请面上基金和重点基金时,就不一样了。你要申请面上基金,就要证明你在这个圈子里小有影响,就得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来证明;当你要想去申请重点的时候,你就要拿出更多文章,证明你是这个圈子里能够数得出来的几个人了。总而言之,你要有文章,要有比别人更多、更好的文章。

  另外,无论是青年还是面上、重点基金,申请者都要说热点的话题、流行的话题,因为评委们会觉得:哦,这个人对前沿现状比较了解。你要是说一个冷门问题,很容易引起意见分歧。虽然基金委也有异议的项目,但实际操作中几乎没有可能,因为异议项目需要几个评委一起联名提出,认为它真的好。但是,说句实话,我在那里开了七天会,那么多项目,看那些“差不多”的项目可能都来不及,根本没精力去看看被别人枪毙的项目里有没有金子。

  而且,只要是原创性的项目,就一定会和某些评委产生冲突。比方说异议项目拿到我手里审,我过去的工作证明这个杯子是圆的,你却说这个杯子其实不能够用“圆”来形容,而要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那我这个评委本能地就会反感,本能的就会给你挑刺。但是你假如说:徐老师说杯子是圆的,这个理论真的很伟大,但我想在这个基础上看看它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圆、或者百分之九十九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评委一看心情就很顺,就容易给你打勾。

  因此,凡是原创的东西就会冲击大家现有的观念,甚至会冲击到某一派人——他们过去已经靠这个获取过利益。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被PASS 掉的申请书,理由就两句话:“研究队伍不合理,建议不予资助”——其实评委们并没有去深入地了解,就是很武断地给你弄掉。

  这样久而久之,最后会让我们的科学家丧失对科学的鉴赏力。现在去开会评审的人,应该都是有帽子、有职位的人,但是你和他们来交流时会发现:不管是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审美或是对学科本身的整体把握,你会发现他们的能力越来越弱。

  我经常拿基础研究和艺术创作来做比较:现在我国不光没有创造艺术的,而且缺乏有艺术审美力的鉴赏家——科学也是这样。结果就是:你画出来的画那我一定觉得不如印刷品,后者多么规范、多么与国际接轨啊,你那个曲里拐弯的啥玩意儿?

  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鉴赏力丧失,怎么还能创新?

  (六)中国现在的科研,已经陷入一个往下坠的状态

  还有一个更深的问题。现在成为大牌科学家的这些人,恰恰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他们是最早“觉悟”的,所以走得最快,现在可能已经是院士、或者某些部门的科技负责人了。这些大牌科学家也许在夜半醒来的时候,会觉得这样做也有些不妥,但是你要是公开说,就真的是动了他的核心利益,所以这种话谁都知道,但谁也不敢说。

  所以我们的科学圈里有这样一个怪异的现状:当他(她)有创造力真正能做科研的时候,是在以利益化的方式在做科研;当他(她)做到功成名就,立马会反过来再去做一些真正的科学工作。但说实话,当人超过了五十岁,已经很难做出像样的成果了。

  为什么说基础研究年轻的时候容易出成果?因为年轻人没有框框、无知无畏、敢想敢做。而成名的科学家脑子里装的书太多、看的研究报告太多了,头脑里有太多“正确”的条条框框了。但是,科学的很多突破都是在这些看似“不正确”的地方出现的。所以许多院士以前是按错误的模式在走,等他当上院士、觉得不再图什么了,反过来再做真正的科研的时候就晚了——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创造力了。

  而更多的年轻人,还必须像他(她)的老师一样这么走,因为假如你过早地去钻研真问题的话,你就会被淘汰。所以你要想早点功成名就,也得去复制你老师的模式——以最快的方式爬到山顶,然后在山顶上再去悟道。

  所以这个事情谁也不好捅破。并且这些人现在已经是占据这样的位置,即使他半夜醒来心里偶尔会惊悚一下,但是他会绝不认账的。

  因此,中国现在的科研,已经陷入一个往下坠的状态。对于基础研究的那些引导、激励措施,其实是在加速让科学下坠——这真的是一个灾难。

  所以你想想是不是很可怕?如果把我的孩子搁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忍心吗?我很可能就说:得了,爸爸给你挣点钱,你到国外去工作吧。我觉得她还不如她爸能言善辩、会运作这些事。我虽然觉得这样做也不好,但是我觉得我的闺女可能没有这个能力怎么办呢?所以只好送她出国。

tu_15.png
148







 
 
兰交大不是也算蛮牛逼的学校吗?
 
中国的骗子似乎都是高层次的。不弄个院长之类的干干,算不上合格骗子。
 
一看到这种只说拿到博士学位,却闭口不提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世人都知是怎么回事儿,如皇帝的新衣一般,就只有呵呵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