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琴娃看过来

我跟你也贩卖一下我的《论学琴与拖延症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观点。。。为了避免歧义,首先声明我是鼓励学琴的呀:shy:

学琴上手比其它项目慢,属于learning curve陡的项目。。。有个质的突破不容易。。所以家长退而求其次,首先要量的保证。。比如规定每天半小时,四十五分钟。。。小孩经过斗争发现弹的时间是negotiate不下来的,就开始弹一遍喝个水,弹两遍上个厕所,跟你耗成了拖拉。。

光练琴拖拉也就罢了,怕就怕这毛病传染最后成习惯了:(。。。我的样本还不算小,当然不包括村长和胡伯伯家的孩子:)他们的孩子都是天才,属于一弹就爱上了钢琴,轻松过十级那种:evil:

昨天采用新的策略……一首曲子,弹的差不多好了,就停。所以告诉孩子,他专心弹,弹两三遍,就可以早点结束弹琴,否则拖拖拉拉的,弹的遍数就多了,时间长了,玩的时间就少了。他昨天貌似懂了其中的逻辑。

唉,继续斗智斗勇吧。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轨迹,不可强求。重要的是要有兴趣。

http://baike.baidu.com/view/1780056.htm

有的小孩因为从小练琴,很辛苦,会“恨”琴,马友友是否也有经历过同样的情况呢?

卢雅文说没有:“我的先生是个教育家,很会循循善诱,每次不会让友友练得太长,只15分钟,让他专心地练,因为小孩子顽皮,定力不够,专注比时间更重要。他的爸爸还很会讲故事,吸引小孩,小孩子都喜欢听他讲故事,连外国(西方人)小孩都喜欢听他讲。”

“我的先生从来不会因为音乐而打小孩子的屁股,不让小孩因为音乐而受罚,因为怕小孩心里会留下阴影。如果想让小孩以后做音乐家的话,就不要给他的心里留下阴影。其他的时候,小孩如果不听话,顽皮,可以打屁股。但是如果音乐通不过的话,他的爸爸不会打他,而是‘罚’他写毛笔字,写中国字。但是友友学音乐从来都是通过的,不需要惩罚的。”卢雅文自豪地说道。

“友友很喜欢音乐,假如他爱这个音乐,他听不见你讲话,他耳朵是聋的,听不见外面的,他的精神全部都专注在音乐里面。他从小就喜欢舒伯特、海顿,练起来就不愿意放下。”
 
艺术的最高境界——简单和自然

记者问,马友友很小的时候,就会拉难度很高的曲子,他的年龄和他对音乐的表现力让世界顶级的音乐家都感到不可思议,他是怎么学习音乐的?

卢雅文说,马友友六岁的时候,他会拉琴让妈妈听,同一首曲子,他有多种不同的拉法,让妈妈听,然后问妈妈“你喜欢那个?”然后问妈妈为什么喜欢那个。

“我告诉他,我喜欢Simple(简单),Simple永远是最好的,不要复杂,自然最好,因为我们中国人讲‘中和’、‘中庸之道’。”她说。“他从小就知道同一个东西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他问我喜欢哪个,我告诉他,他随时都可以改变表现的方式,这是天赋。”骄傲的神情,写在卢雅文的脸上。

有一次,他在茱利亚音乐学院的老师让他和姐姐一起拉舒伯特的奏鸣曲,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难度非常高。友友尝试了很多次,都不能表达出来,他就让妈妈来唱。卢雅文就唱给他听,唱完了,他说:“妈妈,为什么你能做到,而我做不到?”
我说:“你先要理解作曲家的意图,然后把它表达出来,我能表达出来,是因为我的声音是天生的,自然的,不需要练,我就可以自如地运用声音表达自己,而你的cello(大提琴)不是自然的,你需要练习,有了technique(技巧),才能自然地运用它来表达你要表达的东西。你现在表达不出来,是因为你还小,没有足够的technique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后来,马友友苦练技巧,最后终于渐入佳境,大提琴好像变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能够运用自如地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就像妈妈用歌声表达自己一样的自然。

在1982年2月《哈佛》杂志的封面故事中,马友友说:“我的母亲对音乐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她知道什么是美好,她的音乐充满了感情。而我的父亲则偏重理性分析,智慧和技巧。”在音乐方面,父母对马友友的影响缺一不可,好像阴阳和合而成,日月交映成晖,极富感染力。

当今古典乐坛中流砥柱的指挥家,被誉为“古典音乐的票房保证”的世界级指挥家马里斯.扬颂斯(Mariss Ivars Georgs Jansons)曾这样评价马友友:“他集多种品质于一身:才华、音乐的创意、艺术的眼光、广泛的类别、人性的魅力,这些都造就了马友友成为世界顶级的大提琴家和最受人欢迎的艺术家。”这些特质,都和承传了诸多中华传统文化的父母关系密切。
 
其实孩子要真要决定走音乐这条路, 说不定父母又担心了, 会不会呢?:D
 
当强调要有兴趣的时候,其实也是强求。有很多事,其实不做,不坚持一会,是不会有兴趣的。每个孩子都会烙上家庭的印记。
让说教见鬼去吧。楼主,我支持你。你的孩子你做主!
 
目测中国娃90%以上都学乐器,90%以上的孩子都会有同一样兴趣或者能培养出同一样兴趣,这本身也是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自然规律的,其中肯定有一定比例的孩子是勉强被push着的或者是会quit的, 每个孩子都在上学,可不同孩子喜欢和感兴趣的科目都还有不一样的呢
我孩子的老师就给了我一些例子,孩子piano考级的成绩非常好,然后孩子就和家长说了"我完成你的要求和任务了,从此可以不用再学了吧",老师说孩子如果抱着这心态而不是真心喜欢,那不如把这时间花在孩子更喜欢和enjoy的东西上
我说的这个和LZ的主题无关,肯定也不是具体说谁,我只是想说孩子肯定都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家长挖掘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也是要费心思的,不是一味靠钱和时间就一定能挖掘和培养出某一兴趣爱好的,该降低要求or该放弃的时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吧
钢琴其实还好,弦乐器更磨人
不知道你怎么目测的。事实上,现在孩子从小都同时做很多事:舞蹈,唱歌,乐器,游泳,冰球,篮球,网球,乒乓球,chess,计算机等等。最后坚持下来的,还真是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各种爱好就那么多,全世界那么多孩子,所以几十万孩子在做同一件事。是不是违背孩子身心发展和有多少孩子在做同一件事无关,更和90%的中国孩子在做什么无关。
 
歌唱家有啥好,看看歌星,包括加拿大美国都没人要的驾驶厅碧窝,哪个缺饭吃?你妈妈和熊猫妈妈比那是太不明智了。:(
我妈还是挺明智的。虽然那时我喜欢唱歌也唱得还可以,那是跟周围的小孩比;再者我喜欢自由自在,如果要比赛啊啥的我就会厌烦了;再说唱歌也是个青春饭,您看像CELINE DION 那样的大腕,现在的声音远不如她年轻时了,尽管她依然唱得很好。
 
我妈还是挺明智的。虽然那时我喜欢唱歌也唱得还可以,那是跟周围的小孩比;再者我喜欢自由自在,如果要比赛啊啥的我就会厌烦了;再说唱歌也是个青春饭,您看像CELINE DION 那样的大腕,现在的声音远不如她年轻时了,尽管她依然唱得很好。
她早已经不需要再唱了。纯爱好
 
其实孩子要真要决定走音乐这条路, 说不定父母又担心了, 会不会呢?:D
可不是吗,孩子到时候放着好好的医学院不上,非去音乐学院深造,父母又得一通着急上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