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收音机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yizhu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正好借贴问一下,小孩子多大年纪开始就能听懂这些传统评书了呀?
能听懂话就能听书了。
俺娘说,俺姐刚会走路的时候有一天趴在收音机前抹眼泪儿,放的是(铁梅)听李奶奶痛说家史:buttrock:
 
能听懂话就能听书了。
俺娘说,俺姐刚会走路的时候有一天趴在收音机前抹眼泪儿,放的是(铁梅)听李奶奶痛说家史:buttrock:

[emoji81][emoji81][emoji81]
 
刚上小学,村里有几户人家买了收音机,一下子在年少的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外面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当年最流行的是刘兰芳讲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简直百听不厌。每天到点我和大弟就跑到别人家去听了,小小孩童,也不知道看人脸色。后来卖了棉花,妈妈也给我们买了一台便携式收音机。

那时,收音机是家里唯一的电器,我用它听小说,听音乐,听电影,听新闻,对于一个村里孩子来说,收听广播是当时获得外界知识的重要来源。

最爱的节目是小说连载,老家地处平原,能收到不少电台,那时候每天都要做好规划,早上听哪几个电台的小说连载,中午是另外几个,晚上又追不同的小说,就跟如今在不同网站上追连载一样,尤有甚之。现在还记得许多当年听过的小说,30多年已经过去了。

最早从收音机上听到的关于《水浒》的小说是《三打祝家庄》,里面鼓上蚤时迁是主要人物,被刻画得很有魅力。长大后看了原著,才发现他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在结尾,看到曾经的智多星吴用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简直郁闷得无以复加。

初二那年,电台里播放陈祖德的自传《超越自我》,播讲者是张家声,我从第一天就被吸引住了,一直追到结尾。连载结束的时候,我怅然若失,第一次审视自己,开始考虑以后自己要做点什么,好象一下子开了窍,告别了懵懵懂懂,胡吃海喝的童年。高中的时候,看到杂志上的广告,我还用自己有限的零花钱邮购了一本。上大学的时候,我还给他写过信。那是我一辈子仅有的追星经历。

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也是从收音机里听到的,还有《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五个被围困在南军城中的北方人,被风暴吹落在太平洋中的一个荒岛上,他们团结互助,以集体的智慧和劳动,克服了重重困难,从赤手空拳一直到制造出陶器、玻璃、风磨、电报机……,建立起幸福的生活。其中他们将两块手表玻璃对齐做凸透镜,用太阳光聚焦取火,让年幼的我印象深刻,神往不已,对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现在依然认为儒勒·凡尔纳是最伟大的科幻作家,《神秘岛》是他最好的作品。上了大学之后,我把图书馆里他的作品都借了一遍,最爱的依旧是《神秘岛》。

印象深刻的还有《夜幕下的哈尔滨》(王刚主讲),《她的代号白牡丹》,《追赶队伍的女兵》,《东方欲晓》。。。还有各种各样的评书,每个朝代都有,从《封神演义》到义和团,是我历史知识的启蒙。还记得最早听的不是《三国演义》,是《三气周瑜》。

还有一些听过的小说,名字已经忘记了,可一些情节还一直记着。有一部小说,讲一个小红军在西北的遭遇,有一个维族姑娘,每天要编许多小辫,现在想来,应该是写西路军的。还有一部小说,主角是一个宫女,生了皇帝的孩子,被人扔到宫里的排水渠里,救她的人以收集宫里排出的水,从中提炼胭脂为生,这应该是晚唐的故事。

那时候正跟越南打仗,《高山下的花环》听了好多遍,各种形式,小说连载,广播连续剧,单人的,双人的,配乐的。还有李双江的《再见吧,妈妈》,现在还认为所有的歌唱家里,他的声音最好听。

最爱的节目还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和《星星火炬》,听孙敬修爷爷讲故事。通过广播,我认识了安徒生,依然记得是一个温柔的女声讲述《海的女儿》,‘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小时候一直渴望能拥有一本安徒生童话全集,直到现在,安徒生依旧是我最爱的作家之一,每次读的时候,心中都有温柔的悸动。前不久还收藏了一本英文版的《Hans Christian Andersen Tales》,准备和人文版的《安徒生童话故事集》对照着看。

那时候,每天清晨以《新闻和报纸摘要》开始,中午吃饭的时候要听《每周一歌》,放了学也要一边听收音机,一边做作业。不知道当年妈妈是否担心,‘孩子每天听那么长时间收音机,会不会影响做作业?’就像我现在总是担心孩子们上网时间太长,游戏玩得过多一样。

《电影录音剪辑》也是当年心爱的节目之一,在小地方长大,看电影的机会很少,作为一个爱做梦的女孩,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通过这个节目,让我了解了很多中外电影,文艺女青年的种子,也许就是那时种下的。

高中住校,电台的节目中断了好几年,直到上了大学才又接上。听得最多的是北京音乐台,每天中午有听众点播,还有流行歌曲排行榜。周末的夜里,喜欢戴着耳机在床上听路林涛主持的《老式汽车》,介绍各自经典老歌,配着他那把磁性的声音真是享受。

现在还记得当年那台收音机的样子,陪我从小学走到高中,从河北搬到山西,用了10来年。收音机不大,比一本32开的书还小一点。因为经常使用,调台用的旋钮都很难扭动了。不知那台收音机是否还在,至少20年前我大学毕业时,它还在我的房间里。可无论如何,它将存活于我的记忆之中,直到永远。
写得:good:,不知道现在还能找得到不?
 
没啥厉害的,我妈3岁开始念私塾,所以她就从我开始说话教我认字。那么早认字我也没比别人更出息,小学的时候我就是同学中的另类,日子并不好过。所以我对自己孩子就是顺其自然。
所以有时候很疑惑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命题。

管太多,大人小孩都累,不管吧,怕以后后悔。
有没有发觉你不管孩子,孩子会反过来管你
 
有没有发觉你不管孩子,孩子会反过来管你
这一点在我一个同学身上表现的最明显,他孩子特别懂事,自我管理能力特强。
 
高中住校,电台的节目中断了好几年,直到上了大学才又接上。听得最多的是北京音乐台,每天中午有听众点播,还有流行歌曲排行榜。周末的夜里,喜欢戴着耳机在床上听路林涛主持的《老式汽车》,介绍各自经典老歌,配着他那把磁性的声音真是享受。
欧?CFC这个知道并记住的人不多吧?:D 北京台还有一个著名的大舌头音乐主持人伍洲彤,半夜12点后开始有病没病的小资。。。
 
欧?CFC这个知道并记住的人不多吧?:D 北京台还有一个著名的大舌头音乐主持人伍洲彤,半夜12点后开始有病没病的小资。。。
伍洲彤,太久没想起过这个名字了,他的节目有那么晚?年轻时候真能熬夜啊……
 
欧?CFC这个知道并记住的人不多吧?:D 北京台还有一个著名的大舌头音乐主持人伍洲彤,半夜12点后开始有病没病的小资。。。
我一点都不记得了,你一提,我对伍洲彤这个名字有点儿印象。
 
伍洲彤,太久没想起过这个名字了,他的节目有那么晚?年轻时候真能熬夜啊……
我也记不住,就是回国听广播,音乐新闻里又冒出来,那口气,应该是台长副台长了。
 
我一点都不记得了,你一提,我对伍洲彤这个名字有点儿印象。
你这是情怀楼。。。俺们只38,:D 泛体制内的38。。。90年代的北京音乐台男女主播们,除了伍洲彤,一般都不愿意媒体上镜。 伍洲彤大舌头,没有其他人的音色特质,外型上可算是仪表堂堂。 后来发展到call in节目,女青年们直接留电话。。。那年代的北京台,哪有这事啊?
 
你这是情怀楼。。。俺们只38,:D 泛体制内的38。。。90年代的北京音乐台男女主播们,除了伍洲彤,一般都不愿意媒体上镜。 伍洲彤大舌头,没有其他人的音色特质,外型上可算是仪表堂堂。 后来发展到call in节目,女青年们直接留电话。。。那年代的北京台,哪有这事啊?
电台最开始听众打电话知识抢答的那两口子主持人叫什么来着?女的姓张男的姓黄。女的总念错,但是说话还实在。那阵子办公室就开着收音机,还是有音响的。
 
哇,写了这么多,真好!我小时候知识来源是家里的书,有历史、红宝书、不多的几本小说、最多的是我妈的医书,我4、5岁就认上千字了,那些书就像我的玩具。
你应该去千字冲关呀:evil: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