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讲解(大安法师)

沿水流芳

初级会员
注册
2013-12-15
消息
189
荣誉分数
147
声望点数
53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第一讲

尊敬的黄会长、各位居士同修:

很高兴来到我们闻思修居士林,跟大家一起讨论《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个重要的净土宗的经典。这部经典也是得到印光大师非常多次的赞叹。也就是由于印祖的极力推崇,这部短短的《念佛圆通章》也成为净土五经根本经典之一。

一般谈经典,前面都是有一个玄义的讨论,就是对这部经从总的大义、核心的义理加以大概的把握。华严宗的释经框架是十门开启,天台宗的释经框架是五重玄义。五重,就是从五个方面展开对这部经典的玄妙之义的讨论。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作为《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的一章——第二十四章——虽然是一个很小的部分,但是用全息的立场来看,这个二百四十四个字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含摄着全经信息的一部经典。所以我们从科判当中就把他也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

首先,五重玄义的第一就是释题,就是对这部经典的题目进行一个讨论。一部经典的题目是对这部经的整个义理的高度的概述,所以古人说了解经题,对一个经义就基本上有一个核心的把握。所以对这个经题,我们不能草草看过。但这部经题,我们分为通题和别题。通题,就是对《首楞严经》的这个经题要有把握,然后别题,就是对这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具体的了解。

这通题很长,十九个字——《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我们分三个部分来了解这个通题。


首先,先了解何为“大佛顶”,古人都说这部《楞严经》是开悟的《楞严》,开显我们本具的大佛顶的如来藏性,妙真如性。那这个悟,就是要向我们现前一念的心性去契入、去悟。所以这个大佛顶就是直指众生现前一念的心性,来全面地彰显这部经典所谈的理体。这是一个玄奥的,或者叫形而上的一个讨论。那何为“大”呢?就是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绝待不二,不可思议,就称为大——其大无外的大。那现前一念又了了常知,不昏不昧,这就为“佛”,佛为觉悟的意思。现前一念离一切相——不可在踪迹上去寻求,难以用语言去描述,这就称为离四过、绝百非。但它的妙用无穷,尊贵之极,无为,不在数量当中,所以就称为“顶”,顶就是最高。无与伦比。所以,佛的三十二相有一个无见顶相。无见顶相,就是虽然有这个妙相,但不可见。大目犍连想看佛的那种顶的尽头,使尽神通也看不到,不可见。所以这个大佛顶,它是在描述一切众生这种本具的心性。如果在这三字当中识取自性,则无上宝王,不求自致。

那如果从佛的三身来说,法身就称为大,妙觉就称为佛,尊胜就称为顶。所以,这个大佛顶直接诠显着是佛果的三种德能:法身是体大,般若是相大,解脱是用大。法身可以理解为本觉,般若可以理解为始觉,解脱为究竟觉。所以涅槃三德都在这个大佛顶当中所彰显:法身,没有比法身更上的;般若,也是离一切相,不可用相去见的;那解脱,在《楞严经》顶上化佛啊,能够放光现出化佛来说出经咒。所以从这个整合来诠显,就为大佛顶。再,《楞严经》讲,这是十方如来及诸大菩萨自住三昧,最尊无上,就称为大佛顶。《楞严经》从一切事相上契入大佛顶,那众生现前的烦恼,这种惑业苦全体就是大佛顶的妙用。所以讲虚空华,讲我们现在所认知、所看到的都是虚幻之相,就像虚空里面捏目成华,本来没有的,但我们看到有那个东西。所以,这个华就代表我们随业缘所生起的七趣,空代表我们本具的如来藏性。我们现前这虚幻之相,也没有离开真如的这种如来藏性,所以这就全空是华,全华是空。从这里契入心佛众生等无差异的这种心性——平等的心性。

再第二个来看 “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这个词。分开来说,先理解何为“如来”。如来又有三身如来。如来是佛的一个通称。那具体来说,如来有法身如来。所以《金刚经》讲,“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楞严经》讲,在三昧当中,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众生的妄心都是生灭法,它有生有灭,有空间的概念,就有去有来,但是这些幻相当中的体性就是如来藏性。所以契入到真实的本地风光——又叫真如自性、真常自性——里面,你求那个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离一切相。那这里都是表达法身如来,这是非常玄妙的,如果宗门上,会说是向上一著,法身向上的,那里不挂一丝、不染一尘的。报身如来。报身如来,是讲第一义谛就叫“如”。第一义谛是谈毕竟空的,这在般若系经典当中谈空,空空亦空,一空到底,十八种空,它都是表达第一义谛。那这个空里面是要生起妙有的,如果空不能产生作用,不能生起妙有,那就是叫断空、顽空、豁达空,那是外道对空的理解了。所以在第一义谛的“如”里面,它能够生起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正觉就为“来”。所以《楞严经》讲,你“明极即如来”,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净极光通达”,净到了极点,它就有光。这就是谈报身如来。应身如来,就常常在声闻教里面讲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就乘着你证到的如实相的那个道,来应众生的根机示现八相成道,这叫应身如来。《楞严经》讲什么叫菩萨,菩萨自己未度,先要度他人,为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自己已经断除一切烦恼,自己的觉悟已经圆满了,所以他就有福德智慧来觉悟众生,他就必然要到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而且是不断地示现八相成道。释迦牟尼佛不是这一期来成佛的,乃是无量劫以来八千次到我们这个南阎浮提示现作佛的。那这个不断地示现作佛,就叫应身如来。那从判教来说,一般有藏通别圆四教的如来,他有断惑的程度的差异,那这里主要是指圆教的如来,《楞严经》讲圆教如来。就是他断除一切烦恼、无明,一切断尽,修德到究竟的程度,称性之极果——圆教如来。

再看这个“密因”。一谈到密,可能我们会想到是不是跟密宗有关系。在《楞严经》里面讲,一定要先开圆解,再起圆修。从通途修证的步骤来说,先要见道,才谈修道,最后才证道。那见道就是大开圆解的问题,那见什么道呢?这里一定要找到一个本修之因。本修之因就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不生不灭的那个心性,以这个不生不灭为本修因,最后才会圆成果地修证,得到不生不灭之果,这个因果才相应。如果以妄心去修行,它就得不到这个不生不灭的圆教的果。这就好像煮米才能成饭,结果你煮沙想成饭,你就是非常用力地去煮,煮了百千万亿劫,沙也不可能成饭,因为它不是饭的因。所以《楞严经》为什么不断地要拣别真妄?一切众生轮回,或者修行得不到证果,就是他因地当中“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所以这个不生不灭的本修之因,从三因佛性当中它也可以说为正因佛性。正因佛性一切众生本具,但是它汩没在我们的烦恼分别里面,就好像黄金是在矿石里面,火在木头里面。所以你一定要有一个修证、修行的过程,才能把矿石里面黄金提炼出来;你一定要有钻木的功夫,才能把木头里面的火显现出来。那对于凡夫来说,具有正因佛性,一定要有戒定慧、参禅、念佛的修行,才能把你的佛性显现出来。所以三因佛性有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所以一切众生圆具三因佛性,以不生不灭的这个因来圆修、圆发菩提心,最后圆成无上的圆教的佛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称为密,密因。那天台家会把它建立一心三止、一心三观的这种修行方法。

那建立这样的密因,紧接着就要谈“修证”。那修,就是他因地的修行;证,就是他果上的成就。那一般讲,修有缘修,有真修,这从圆教来看。当然,四教谈修行,那是非常多的方法了,这里我们还是抓住《楞严经》讲圆教的特点。那缘修就指一心三观;真修,真修就是无功用道,无作妙用。这个证,又分分证和满证。分证,首先圆教要初发菩提心——初发菩提心,分分断惑证真,这是属于分证的过程。满证,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全都断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圆满无上菩提,回归到自性本元,无所得就是空性、实相。就好像你很辛苦地一条船经过长江,千折万回,结果到了大海。到了大海,就无功用道了,就归无所得了。

下面就谈“了义”。什么叫“了”?中道为了。比如三观,空观、假观偏在两边,那都不叫“了”,一定是空有不二为了,双遮两边,双照两边。而且,把它打成几截,叫隔历非了,一定要圆融才了。讲一心三观就叫了——即空、即假、即中。那谈教行理,这三个层面都可以同称了义。所以《楞严经》阿难尊者向佛来请法,“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那这个中道,就是了义的理;无戏论,就是了义的行;开示,就是了义之教。所以我们建立正知正见,是要建立大乘圆教的中道了义。

那第三个层面,理解“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这个菩萨是一个简称,梵文的全称是叫摩诃菩提质帝萨埵,翻译中文是大道心成就众生,略称叫菩提萨埵,再略称叫菩萨。菩萨就叫觉有情——菩,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萨埵,就是有情的意思。所以,这个觉有情分自利和利他两重意思。作为自利,菩萨也是有情众生——有情众生的觉悟者;那觉他,就是以你的觉悟来令有情众生觉悟。那觉悟什么呢?就觉悟生命的中道了义;觉悟——后面会讲——“一切事究竟坚固”;觉悟自己有如来藏性;觉悟我们妄心所展开的境界都是梦幻泡影;觉悟自己有首楞严大定。

“万行”。这个万是表多的意思——甚多,或者叫所有;这个行,这是从修德的层面来建立这个概念,又分慧行和行行。慧,就是般若智慧的这种行持;行行,就是从修行层面建立。这个万行又分正行和助行。在圆教当中,一法具足一切法,一行具足一切行。

最后就了解“首楞严”这个概念。梵语讲首楞严三昧,它翻译中文叫健相分别正定。健相,就是得到首楞严三昧者,实际上这是甚深的三昧正定状态,是大菩萨的境界。所以他得到这个三昧,就能知道无量三昧的行相、多少、深浅。那这个都是深位菩萨所修的境界,但是这部经又是对于初机的凡夫也能够契入的。所以这个首楞严三昧,我们通常的解释是按《涅槃经》的一种诠释,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就是一切毕竟而得坚固之义,简称就是一切毕竟坚固。这个怎么理解呢?首先来看一切事。一切事,就是我们见闻觉知的一切事相。比如我们的身心,五蕴——色、受、想、行、识,这是构成我们众生的业报身的五个要件,色法和心法。还有六入,这是我们见闻觉知外界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一般,又从六根展开十八界。六根叫六入。六入,就是我们六根的功能都会本能地逃逸,攀缘外面的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在六根攀缘六尘的当下,就会产生六识,就会去分别、计较。六根、六尘、六识构成十八界。以及我们构成身心的具体的元素叫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那这些,这叫一切事,囊括了这些世间它所有的要素。那这些事的这种本质是什么呢?在《楞严经》前四卷半都在谈这个问题——“本如来藏,常住妙明”。这个本如来藏,常住妙明,就是我们生命的真相、实相,本地风光。但我们常常被这些十八界和七大这些幻相所迷惑,认妄作真,认贼为子,所以就迷失了我们本有的如来藏性。所以《楞严经》就在一切事相处处指点,让我们回归生命的实相。这种实相,就“妙湛总持不动尊”,如如不动,但又可以周圆十方,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所以《首楞严经》,就在这里指点。为什么开悟的《楞严》?就是让我们觉悟这本质上的一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圆教的一切修行的菩萨就要开显大佛顶的这个理,大开圆解理,也正因为有此大佛顶的理,故能一心具足万行。所有菩萨六度万行,一切修行的行法不离我们现前一念。然而在十八界和七大当中,随举一事都是毕竟坚固。这个毕竟,就是谈空;这个坚固,就是不空。如来藏里面具足空和不空,叫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所以,始终这样去修证,无能摧毁为坚固。如果不能觉悟这个大佛顶的心性理体,虽然勤苦修行,而于一切事法,终非毕竟清净。所以,这像藏教和通教的菩萨都对这个大佛顶的不动、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妙真如性不了解,所以他不能得到究竟的解脱;别教的菩萨有了解,但他不究竟圆满。所以,圆教的菩萨就在这里要开显大佛顶的这种觉悟。

最后一个“经”。经是一切通题当中共用的,无论是什么经典,最后这个“经”叫作通名。经,为修多罗,训法的意思,叫贯、摄、常、法。贯,就是它的经文的文句贯摄所诠之理。摄,就是以它的经典的义理来摄受可度的众生。常,就是经典所展开的真理永恒如是,过去劫是真理,现在劫仍然是真理,未来际无量数劫仍然是真理。它不会像科学理论,随着时代的更迭它会改变,它会一种理论模型取代另外一个理论模型。那佛教不是这样子的。佛教亲证法界的真理,放之法界而皆准,不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称为常。这个法,就是法为真理、轨持、标准。所以佛所讲的这个真理是作为永恒的标准,因果的法则不会改变。这个法、这个真理是有佛无佛都存在在那里,佛不是创造了法,而是发现了法。

讲完通题,我们再来看别题。别题,首先来看“大势至”,这是能启能修之人了。在二十五圆通当中,大势至菩萨起来禀白因地契入圆通常的方法。这个菩萨的立名,在《悲华经》里面宝藏如来就已经给他有一个称呼:由于你能够发愿取三千世界,今当字汝为大势至。这个大势至,一看就是很有力量感。所以,大势至菩萨无论是举足行走时,还是坐着的时候,都能震动世界。《观无量寿经》里面说,大势至菩萨还有一个名称,就是叫无边光。就是只要见到大势至菩萨一毛孔的光,就能见到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所以称为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有缘的众生离开三恶道的痛苦,得无上力,称为大势至。《法华经》有一品《常不轻菩萨品》,是对大势至菩萨说的。大势至称为得大势。得,就是得到了大的势能。这么高能的力量来自什么?来自他修行了一个无上的法门——念佛三昧。也就是说,念佛三昧的这把金钥匙能够最大限度地打开如来藏性。那种无上的力量,不仅令他直趣无生法忍地,而且也能令众生离开六道轮回之苦,摄受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大势至菩萨在净土法门当中,他是属于西方三圣之一,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未来要作佛的。阿弥陀佛无量不可思议劫以后涅槃,那有观世音菩萨继位作佛;观世音菩萨又住持无量无边不可计数的劫数之后,大势至菩萨继位作佛。大势至菩萨继位作佛的名称,就叫善住功德宝王如来。在观世音和大势至《授记经》里面讲,善住功德宝王如来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就是一个女人闻信这个名号都永远能离开女人之身。大势至菩萨最终在极乐世界就永不涅槃。

那下面看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先看“念佛”。实际上这一章在《楞严经》叫根大圆通,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这里要注意,《楞严经》里面二十五圆通有一个次序排列:先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这么排列的,这就十八界和七大构成了二十五。按照这个次序排列,观世音菩萨应该排到第二圆通,先是眼,然后是耳。但是第二圆通却没有观世音菩萨,把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挑出来放在最后,第二十五圆通。这就叫特选,特别的一个法门,不能跟其他的法门一样次第排列。那大势至菩萨如果从他的证的圆通来排序的话,他应该是排在弥勒菩萨的前面——识大,但是却没有排在弥勒菩萨前面,也把他挑出来作为特别法门,放在倒数第二。这种排列就是说明这两个法门在二十五圆通当中是特别选的法门,特别法门。那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在文殊师利菩萨的选根偈里面告诉我们,它是最适合于娑婆世界修行的根机——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所以它的特选那是没有问题的。大势至菩萨他特选,那是什么道理呢?这里面就有一个甚深的法义,就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可以跟娑婆世界的那个特点相应,能被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那大势至菩萨念佛的《圆通章》可以广被十方所有众生的根机。所以,这两个法门特选。

再就看地、水、火、风、空、见、识。地水火风空,这都是带有一个物质化的元素,也就构成我们世界的色法的要素;见和识,它是构成有情众生的一个要素。所以见大,或者叫根大。什么叫见?见,就是指阿赖耶识的见分。八识都有见分和相分。那见分,在《楞严经》又有一个名称跟它相应,叫“一精明”。那一精明是什么呢?这就是要谈到一心二门,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妙真如性离一切相的,然而在众生的八识里面,由于一念无明妄动,这个妙真如性就转换为八识——心王八识。那心王八识在这个心生灭门当中,就有真如和生灭的真妄的和合。那真妄和合,这个一精明就是妙真如性在八识里面的一种表达。又比喻为“第二月”。第二月就是一精明,就是指阿赖耶识的见分。但这里要注意,第二月跟那个月亮的影子不一样,如果那个影子,那属于相分的范围,这个见分是以根大或者叫见大来修。为什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用什么来摄?摄在什么地方?一精明,就是这个见大。

因为六根它有个特点是要向外奔逸的,奔逸到六尘里面去的。为什么叫六入?这个概念用得很确切,六入它一定要入到外面去,不入就很难受的。所以我们的眼睛为什么会东张西望啊?它本能地就想看,看五光六色,看了这个,它就比较舒服,不让它看,它很难受;这个耳根就要听声音,不听声音它难受。凡夫众生都是六入。六入害得我们很苦,六入会把见闻觉知的六尘认为很真实,然后就追逐这些六尘的五欲的享受,那修行要回到自性本元,要摄住,不让它往外面跑。当六根不往外面跑,就跟六尘不产生对偶的关系,然后六识它就不存在。然后回到清净本然的自性,它是先决前提,叫摄心。所以,用一精明的见大来把六根摄住。摄住,让它去不念五欲六尘,而去念佛。念为始觉之智,佛为本觉之理。我们众生都有念头,有念头就有能所,它一定要攀缘一个东西,所以我们凡夫众生念念攀缘的都是五欲六尘,无一例外。所以修行要把他的系缘的这种境换一换,不让他去念五欲六尘,而是把他的六根摄住去念佛,这就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换。念佛,佛为本觉之理,佛为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果地的这种功德光明,透过念佛,我们离开十八界,离开七大,离开轮回之境。所以这个念佛,就是大势至菩萨所启所修的法。

但一般讲,念佛又有三种不同。一种是惟念自佛,念自性佛。其实,其他二十四圆通章都是念自性佛。就像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入流亡所。这个入流,入法性之流,亡外面所听之声尘。反闻闻自性。你原来都是闻外面,现在要旋转,倒旋机,反闻闻自性,闻那个能闻的性,这个闻性才是不生不灭的密因。抓住不生不灭的因来断六结,证三空,回归到圆通常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自性,这样“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的这个自性就能自然地显现三十二应、十四种无畏的功德。这是惟念自佛。还有,惟念他佛。惟念他佛就是这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特点:念已经成就佛果的这个佛的名号,以果地觉作因地心,他力法门,香光庄严。这惟念他佛。还有,自他俱念。自他俱念,就是念自佛先要开圆解。圆解就是体认这个首楞严大定、大佛顶众生本具,一切十八界、七大就具有这样的常住妙明的如来藏性,先觉悟这个。实际上觉悟这个就是在念自佛,然后加上再念他佛。念自佛是内重己灵,念他佛是外慕诸圣。所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包含这么一个意思,但主要是惟念他佛,就跟其他的二十四圆通修行方法有根本上的不同。

再看“圆通”。一般讲圆,就是指它量无不周,就是能够周圆十方。圆通常——圆真实、通真实、常真实,都是对我们自性妙真如性的一个描述,妙真如性它有圆的特点。圆的特点,从闻性当中来看,文殊菩萨选根偈讲:“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就是你坐在这里,然后东南西北、四维上下都在击鼓——打鼓,那十个地方的打鼓的声音你当下就能听到,说明你的闻性圆,什么地方有声音,马上听到。这叫圆真实。通真实,通就是无有障碍。比如说你在房间里面,但这房间外面的声音他都能听得到,不会由于有墙把它隔断,这叫“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通真实。常真实,就是它就不会变化,体性不变。这个闻性,从早到晚二六时中,你的闻性都不会中断。那比如我们睡觉了,闻性没有睡觉。你躺在床上,如果旁边都有声音,你就是睡着了,那个外面的声音都会被你编织到梦里面去,梦中闻声。或者那些小偷想偷东西,为什么要蹑手蹑脚啊?就怕惊动你。为什么?你的闻性还在那里,他不能弄出声音。所以讲这种三种真实,圆真实属于般若德,通真实属于解脱德,常真实属于法身德。这就讲,通过一种念佛的方法契入自性圆通常的实相。这叫圆通。

这个“章”这是文章的体例,文字章节。这是指第二十四圆通的这个章节。

这样,我们简单地对这个题目做了一个介绍。

现在就来看显体,彰显它的体性。这一部经,这个体性是它主要的、核心的、本质性的东西,这里我们把它概述为无量光寿妙真如性。一切大乘经典都是以实相为体性,那这里我们对实相的这种特点的概述,把它理解为无量光寿。是由于无量亿劫教授大势至菩萨的一个法门,由十二光如来教授他念佛三昧的法门。那无量光是一切众生本具的那种照用;无量寿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寂定的这个正定;无量光寿就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又称为如来藏性,又称为妙不可言的真如自性。所以透过执持名号契入无量光寿妙真如性,就是这个《念佛圆通章》的这种体性。无量光是横遍十方的照用,超越空间;无量寿是竖穷三际的寂定,超越时间。时空是我们众生的业力的妄觉,在那种自性理体方面是超越这些的。

第三看明宗。这个宗就是宗旨的意思,就是契入这个体性的修行的方法、纲领,显现这个体性的主要的方法。那这个《圆通章》的主要方法就是忆佛念佛,净念相继。我们为什么要忆佛念佛?在这个《圆通章》里面有两个比喻——亲友喻和母子喻,来深刻地彰显着我们念佛的重要依据。乃是在无量劫以来佛都在念我们,佛对我们有莫大的恩德。然而我们这些逃逝在三界的浪子一点都不知道慈母的恩德,不去念佛,而且要忘记佛、诽谤佛。所以透过这个圣教,我们知道了生命的真相,原来还有一尊恩德超逾现世父母的大慈悲父在念我们。我们要以惭愧心、悲痛心、感恩心来忆佛念佛。

那忆佛念佛,这里面怎么去念呢?那就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刚才讲,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摄在一精明,深心去念。那能念的是至诚心,所念的是万德洪名。那这个能念和所念的相应,就叫“净念”——清净的念,清净的念头。我等众生举心动念都是染污的念头、生灭的念头、贪欲的念头、罪恶的念头,没有一念干净,所以我们才知道念佛的这种迫切性。这句万德洪名就像清水珠。有一个宝贝就叫清水珠,它有个功能:这个珠子放在浑浊的水里面,放进一寸,就有一寸的清水;放进两寸,就有两寸的清水;放到桶底,一桶水全都清净了。用这个来比喻佛号就是这样的功能。因为这个佛号是阿弥陀佛的大平等心、大清净心、大慈悲心、大智慧心的那种最高的结晶,他是清净至极的,于是投到众生的浊染的心里面,他就对众生的心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转换:使我们浊染的心变得清净,使我们愚痴的心变成智慧,使我们妄想颠倒的邪知邪见变成佛知佛见,使我们汩没在世俗的心具有一种超越的意向,使我们对五欲六尘贪染的心产生深刻的厌离,使我们妄想纷飞的心能够摄到一念,无序变成有序。所以讲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念头。我们现在念头太散乱了,所以一定要摄,把它摄过来,以一念转换百千万亿的念,万法归一。一最终都没有,那就是不二。这样就是能念和所念,和念脱落,那就契入念佛三昧。当然,开始我们下手处是“以众生心,忆佛念佛”,最后念到能念所念打成一片,那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了。那这些都必须要从事相上的念佛开始。事相上你就老实去念,这个念就是念清楚听清楚。观世音菩萨是反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是反念念自性。那“相继”,就是不间断,执持名号二六、四时中。这个忆佛念佛是我们一件最重大的事情,不能忘怀。虽然我们行走坐卧在做种种事务,但身心里面还要牵挂这个佛号,还要思惟、忆念佛对我们无量的功德;忆念、思惟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所以,念佛法门的宗旨就是要让我们把这句佛号作为命根子,本命元辰,尽形寿去念。我们平时的念佛就是在练兵,临命终最后神识出体的那一刻就是打仗。千念万念成就临终的纯净的一念,那一念是阿弥陀佛的念头,自然感得西方三圣现前接引,弹指间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那这样,就谈第四点论用,就讨论它的功能作用。功能作用,这里概述为感应道交,见佛入忍。感应道交是念佛法门的一个不共的、本质性的、非常有超越性的、也非常难信的一个最高的理则,也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由这个超日月光佛给大势至菩萨介绍念佛三昧,所透显的一个消息。我们众生本能地从身见我执的角度来考虑,总是觉得自己很孤单很无助,没有人管我,没有人念我,以及在整个的宇宙当中,也可能觉得我们地球也很孤单。当我们认为自己很孤单的时候,我们确实会感觉到很怯弱很无助。但念佛法门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不孤单。法界当中有慈悲的佛陀,他在永远地忆念着我们,关照着我们,随时在帮助我们。他有慈悲,愿意帮助;有智慧、神通、威力,能够帮助。但是,我们一概不知道。透过经典我们才知道,哦,还有这么一回事。所以,我们这个流浪的逆子就开始忆念他的父母了。父母永远地在忆念子女,子女却从来没有忆念过父母。当这个流浪的子女在忆念父母的时候,这就是在感,叫能感之机。那那个父母一定是大慈悲的,只要这个子女能够回头念父母,父母张开双臂来拥抱他,来接引他,这就是应。所以,感应两个字是代表众生跟佛之间的互动。

那这个感应,马上又有一个道交。道,是指我们的心性,叫清净道,叫一道,也就是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那个心性。要契入到生命的本质性的这个层面,我们才跟佛有一种交融互摄的关系成立,因为这个道是众生本具的。一切佛证到了什么?就是证到了众生现前一念的体性。所以这个体性是佛和众生同等具有的,佛只是证到了这个道,但众生是迷失了这个道。那这个交,就是交融互摄,互渗互入。佛跟众生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关系,在佛的立场当中,一切众生都跟佛是同体的。所以,《华严经》就把它理解为海印三昧。大海像一面镜子,所有的山川树木都在大海当中倒现出它的影子,那从全局来看,大海水以及海中的影子都是大海。那这个大海,代表佛所证到的大圆镜智;倒映在镜子里面的影子,代表一切众生。所以众生是大海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众生就是佛心内的众生。那佛证到了这个平等的心性之后,同体的众生还在轮回,还在受苦,佛就如箭入心。佛就以他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作妙用,自然地就会去度众生,去示现八相成道,或者变化成种种种类的众生跟我们众生来接触,和光同尘。

那在念佛法门,感就是我们众生以信愿持名为能感,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为所应,就能显现见佛的情形。道交见佛,见佛又分为两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分两类。一种是现前见佛。就是你当生能见佛。这就是你信心恳切,用功得力,勇猛精进,得念佛三昧,那你现前就能见佛,在定中见佛,就像慧远大师三次定中见佛一样。那为什么能够现前见佛呢?是由于阿弥陀佛的法报化三身,阿弥陀佛所契证的大佛顶,他契入到众生的心性里面,所以众生的内心就有着阿弥陀佛的原型,就有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信息。所以透过忆佛念佛,我们就能把这个净土的原型、把佛的相好光明给它彰显出来。一切佛现前,你能见佛也离不开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离开心性是无佛可谈,叫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心佛一如的。那么这个见佛就是指功夫得力,得念佛三昧,可以当生见佛。还有一种是当来见佛,就是你今生不能现前见佛,但可以当来见佛。当来见佛,是有两个情形。第一种就是你一辈子心还是浑浊,见不到佛。实际上见不到佛的原因是在我们这一边,我们每一声佛号的持念,实际上阿弥陀佛就在前面,但是由于我们心散乱,看不到。这就类似于这潭水很浑浊,虽然月亮就在上面,但你的浑水里面显现不了月亮的影子。水清才月现,等你的水清彻的时候,马上就有月影。这时候有月影,不是这个月亮赶紧跑过来,它早就悬在空中,就看你的水是清还是浑。水清了,月影就现前;水浑浊,月影就没有。没有,不是说天上没有月亮——还在那里。所以,阿弥陀佛的那种法报化三身永恒地在那里,就像那轮月亮就在那里一样。能不能见到这个月影,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心水的澄清和浑浊的状态。所以,现前见佛是我们的心水澄清了,见到佛了。我们现前不能见佛,还是心里浑浊、散乱、怀疑,功夫不得力。那这样,只要具足信愿称名,虽然我们还很散乱,但是我们可以当来见佛。当来见佛,就是指临命终时可以见佛。临命终时关键的时刻,神识出体,自然显现西方三圣拿着莲台接引,这时候,他神识出体那个时候,是这个关键时刻,他见到了。心生欢喜,他就自己见到自己的神识到了莲台上,在莲台上向佛顶礼。但是莲华会闭合,闭合瞬间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里面。这就临终见佛。还有一种情况,实在是业障很重,临终都见不到佛,但是他能见到莲华。见到莲华,他就上了这个莲台,莲华闭合,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不是马上从莲华里面出来,莲华的出来还有时间的早和晚的差异。上品上生,才能一去华开见佛;那其他的,都要或者经过七天、四十九天、半劫、三劫、六劫,最长的是十二大劫。犯了五逆十恶的重罪,在莲华里面要待十二大劫。等到从莲华出来,如果业障重的,刚从莲华出来还是两眼朦胧的,看到佛都很不清楚的,雾中看花一样的,还得适应适应一下,慢慢地越来越清彻,看的佛越来越清晰了。这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之后,从莲华出来才能见到佛。这是两种见佛。虽然是有见佛的时间的差异和空间都有差异,但是他必定见佛,是一定的。

那这里谈入无生法忍。这是大势至菩萨禀告自己修念佛三昧所得到的一个修证,“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无生,就是不生不灭的自性;忍,就是慧心忍可在不生不灭的自性上。那从菩萨道的修证来说,初入无生法忍至少是圆教初住的水平,也就是要破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你才能说初得无生法忍。你要到达深位的无生法忍,要到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就是无功用道,离开一切心意识的造作,无作妙用。那这里大势至菩萨就是要透过一种宗教情怀的建立,由于亲友喻、母子喻是让我们建立一种净土特有的情怀,去转而念这个亲友和母亲。你这样去念,那就能证果。证果,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以念佛心,入无生忍。破一品无明,就称为法身大士,就等于他这时候见到的月亮是真的月亮了,不是第二月,也不是月影了。真月。他所证的也可能不圆满,或者是初一、初二、初三的月亮,慢慢地到圆月才叫满证。分证,就是从初一开始逐步地加大的月亮,虽然它还是弦月,但是毕竟是真月。这就是入无生忍的情况。等到破尽一切无明,究竟圆满,这就是圆满的月亮——满月。所以,念佛三昧指向的就是成就圆教的佛果,透过念佛入无生法忍来契入。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判教,就是教相的判摄。一般判摄教相就是对一代时教佛说的种种经典、种种法门给它分门别类,否则我们就是一片混乱,不知道宗趣所在。所以天台有藏通别圆,五时八教的判教。天台有五时八教,华严也有它的五教三时的判教,那这些我们不展开谈了。所以大概来说,在二藏里面有声闻藏,有菩萨藏,那《楞严经》属于菩萨藏所摄。在四教里面,藏通别圆,这部经属于圆顿教。圆顿教,不历僧祇获法身哪,一超直入如来地呀,它非常圆顿。所以这是开悟的《楞严》,知道开圆解,直指自性来修行的。

好,现在我们来看序分。先看经文: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好,这里把它称为序分,就是大势至菩萨要禀白自己修证圆通的方法。首先有一个礼仪,这叫叙礼白仪。

“大势至法王子”。前面,对大势至有介绍。这个法王子,首先看法王。法王是指对一切法得大自在,称为法王。这个法王,精确地说,唯佛才当得起这样的一个称号,心能转物,即同如来。那法王子——法王的长子,一般法王子是指等觉菩萨。那大势至菩萨在这个楞严会上,他是以等觉菩萨的身分来出现的。能称为法王子就是能绍隆家业,大势至菩萨作为西方三圣,他已经在极乐世界来帮助阿弥陀佛度化众生。所以《无量寿经》谈,极乐世界西方三圣在菩提树下,在那坐着来讨论他方世界众生的情形。因为他们都具有六种神通,天眼通一看,他方世界的情况怎么样,根机是不是成熟了?那看看哪个刹土根机成熟,那观世音和大势至就会分身到哪个世界去,把这个根机已成熟的众生度化到极乐世界去。每天在讨论这个事情。所以他是阿弥陀佛的得意的助手,得力的助手。同时,他最终会补佛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势至够得上法王子的称呼。

“与其同伦”。这个同伦,伦就是同一类别的,同志、同行、同见、同修。这一类的同参道友,有“五十二菩萨”。这五十二,不要理解为五十二个菩萨,它是叫五十二个阶位的菩萨。五十二阶位菩萨,是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加上干慧、十地、等觉,这五十二阶位的菩萨。那在楞严会上,与会的菩萨无量无边,那这个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也是不可数量。

那以大势至法王子为首,这些五十二阶位的菩萨——都跟大势至菩萨一样同修念佛三昧契证圆通常的、得无生法忍的这些菩萨,他们都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顶礼佛足”,就是五体投地来顶礼。那顶礼代表着一种最高的礼节,因为人身当中最尊贵的是头,最下位的是足,把自己最高贵的头顶礼佛的最低的足,这就代表一种恭敬,一种谦卑,一种崇敬。

在传统社会,我们中国自古以来都比较注重顶礼。就在清朝,国民如果看到皇帝的像,都得要赶紧顶礼。每年都要对天地君亲师、对父母顶礼,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人性的修养。但是近代以来却认为是封建迷信,要废除,要仿效西方的做法,最多鞠个躬就可以。当时西方人到中国去,就为这个礼节问题都引起很大的外交纠纷。那中国朝廷,你要见皇帝,你必须顶礼。那那些英美、德国的这些使节觉得:我不能顶礼,我只是鞠个躬。就开始就有矛盾了。当中国开始比较强大的时候,他们都没有办法,顶礼;等他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他不给你顶礼了。原来德国的一个使节……,就是本来到故宫都不能走正面的道嘛,那个正面道都是皇帝才能走的,大臣都要从旁边走,这个德国使节就从正路走。那清朝那个官员话也一下子说不及,就用手拉他走旁边那个。这个德国使节一看他拉,非常生气,最后要他道歉。这个事情还搞得李鸿章都出面调解,那德国大使说:“他不给我道歉,你朝廷所有的活动,我不参加。”最后,搞得这个中国朝廷大员还真的给他道歉。这一道歉,那好,以后他们都走中间。这也是一个国家国运衰败,你也没有办法。

但是,顶礼确实很好。我们人都傲慢,这个膝盖是不容易弯得下去的。一个人能够膝盖弯下去顶礼他人,这种人本身他当下就很了不起,他能谦卑自己恭敬他人,他以后的长相就会庄严。那《法华经》讲常不轻菩萨,这是释迦牟尼佛因地示现的一位菩萨,他见到所有人都顶礼,然后说一句话:“我不敢轻慢于汝,汝终当作佛。”最后,他就得法华三昧了。所以这个顶礼,还是要强调。所以大势至菩萨就以等觉菩萨的身分都这么五体投地地向佛顶礼,顶礼佛足——最尊贵的头顶礼佛的足。

“而白佛言”。这个白就是下位的人对尊长的一种表述。如果尊长对下,就是告或者语。这个词的表达都不一样。而向释迦牟尼佛来恭敬地禀白自己因地修何种行,来得念佛三昧。

好,时间到了。

南无阿弥陀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第二讲

好,大家请看经文: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好,先看这一段。

这个进入正宗分。正宗分分为六个结构段,这是第一个结构段,是古佛教诏。这个分为两个层次展开,第一是总明佛出;第二是别示教道。那这一段就是告诉我们念佛法门的传承有无量久远的历史了。

大势至菩萨在这里来追忆往昔的他的因地最初发心修行,得蒙超日月光佛传授念佛法门。那这个时间有多长呢?就是“恒河沙劫”,就恒河沙劫以前。大家知道恒河的沙子就很多、很细、很小,就用这个恒河沙表示这个数量的无量无边,不可称数的这样的一个很大的数量。那“劫”这个概念,这个时间概念也是非常久长,一般都用一些比喻来比喻一劫的时间,有多长呢?有的用磐石劫:一块方圆四十里的大石头,那天人——天人穿的衣服都是很轻,薄如蝉翼——每一百年天人用衣服拂一下这块石头,直到把这块石头——四十里的石头拂尽,才是一劫。那这个时间也是无量久远,超出我们业力凡夫所能思惟的数量。

就在这样的一个久远的古代,“有佛出世”。这有佛出世,谈有佛,就是有众生。佛为什么出世?是为度众生故才出世的,唯有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那佛契证诸法的实相,从佛的层面来看,他并没有名号,是离相的,佛建立名号是为度众生故。所以,这尊佛出世是以无量光佛的名号呈现出来的。一般佛号的建立,他的含义就具有着教化那个时代众生的一个宗旨,一种对治法在里面。那无量光它是从般若智慧的层面契入的,那就说明那个时代的众生愚痴、无明的程度比较深,就要以无量光佛来教化他。

那在这一劫当中,次第出世的佛有十二尊,称为“十二如来”,就“相继一劫”,就这十二尊如来都在这一劫当中次第出兴。娑婆世界一劫有一千尊佛出兴于世,贤劫千佛。在无量久远的大势至菩萨所追忆的,在一劫当中只有十二尊如来出兴,那就间隔的时间还是更长了。说明佛出兴于世如优昙华,稀有难逢的。那最后一尊佛就叫超日月光佛。

所以我们一看到这一段十二光如来,马上就会想到《无量寿经》介绍的,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寿佛,同时又讲到,又名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乃至超日月光佛,跟《楞严经》这一段确有惊人的一致。于是我们就会思惟:那这十二个如来跟阿弥陀佛是什么关系?那在一般我们的概念当中,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所传达的,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只有十劫,那显然这里讲的恒河沙劫以前的这十二尊佛跟阿弥陀佛好像没有关系,应该就是另外的佛。一般是作这种理解。但是我们再深入思惟一下,阿弥陀佛——就是法藏菩萨成佛的这尊阿弥陀佛——难道只是十劫以来才成佛吗?在《法华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开权显实。在我们一般眼里,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太子出家,然后在菩提迦耶,菩提树下夜睹启明星而悟道,那成佛也就是四十几年,这是一般人所看到的。然而《法华经》和盘托出:释迦牟尼佛不是这一次成佛的,乃是无量久远尘点劫以前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成佛的寿命之长是无法计算的。而且,又追忆在尘点劫又尘点劫以前的大通智胜如来座下十六个王子。十六个王子,释迦牟尼佛属于第十六,阿弥陀佛是第九王子。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因地曾经做过兄弟,都随着他的父王出家,成为十六菩萨沙弥。那我们自然就会思惟:那这两位菩萨沙弥的兄弟,那释迦牟尼佛久远以来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那阿弥陀佛难道就仅仅是十劫才成佛吗?这样我们也可以理解,阿弥陀佛也是尘点劫又尘点劫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那这一次十劫以来成佛的,只是这一期的应化。如果把这种思惟打开,大势至菩萨所遇到的这十二如来又何尝不是古阿弥陀佛的次第的示现呢?所以我们作如是的理解,马上我们对念佛法门,尤其是对于法藏菩萨所成就的阿弥陀佛建立四十八大愿,建立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普救十方九法界众生的这桩事情就显得更为的亲切。

好,那这样展开,我们就要对十二光如来加以深刻的认知。实则阿弥陀佛是光明无量的,光明是作为运载他四十八大愿愿力的一个载体。那这个光是从法性里面、从愿心里面所呈现出来的光,只要有众生的地方,光明就会照射过去。那这个光明怎么样才能够让众生接触到呢?这里净土法门又有一个善巧方便,就建立名号,把十二光如来的功德凝聚在这个名号里面。那这个名号就是一个相——是一个文字相,是一个语言相,是一种音声之相。这个相传达给凡夫众生,他能把握得住。当他把握名号的时候,就把握了光明;把握了光明,就把握了实相,就把握了一真法界,就把握住了佛的全体的功德。否则众生跟佛之间的那种境界差异太大,他怎么去把握?怎么去接触?怎么去互动?怎么去感应?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也需要佛他要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法藏菩萨五劫的思惟就得要考虑怎么度众生的方便。这个方便最终就形成了名号、光明的同源性、互动性,传达给众生。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从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功德当中选择了十二种光明跟我们做介绍,那这十二种光明对我们娑婆世界众生就有很强的针对性。

好,于是对这种拯救我等众生的十二光,我们要了知、体认、信解它内在的功德。

首先,我们来看无量光。这个无量,就不可量、没有边际、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的。这是代表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证到空性所生发的一种光明,所以它一定会体现出不可量、无有边。那我们业力凡夫没有这种智慧光明,就是有量。就有限量,有局限,心量打不开,最根本的就是有人法二执,身见我执。所以,有限量的众生就迫切地需要无限量的光明来打开,来拓展。所以深知我等众生是有量的、有局限的,所以我们就需要这么一个无量的、无有局限的光明对我们加持,帮我们打开。打开什么?打开我们内心本具的般若智慧光明,又叫真实明。

第二个光明叫无边光。这里谈无边光,是解决知见上的偏执。我们众生都是有边见,在见惑当中,身见,再就是边见,边见就是,不是执有就是执无。那真正的中道了义的正见是离开有和无的两边,这叫双遮两边;同时它又包含着有和无的两边,叫双照两边。能够双遮的当下又双照,就契入到中道了义。所以我们要获得知见上的这种正确性,就要接纳无边光佛对我们的加持。这无边光佛又称为平等觉。

第三是无碍光。这是从这个光的作用上来建立,它有一种奇特性——无有障碍。我们世间也有种种光源,日月星或者现在近百年发明的这些电灯,但是它都会有障碍,一个墙壁它就把灯光、太阳光给它遮住了。那阿弥陀佛的光明是从他的法性里面透显的光,这种光是无有障碍的,不仅墙壁障碍不了,高山也障碍不了,铜墙铁壁也障碍不了,它能够直透。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这个无碍光都可以照过来,不受空间的障碍物的阻挡。尤其是,我们自身重大的障碍就是烦恼、无明,那这束无碍光就能在我们内心深处,在我们阿赖耶识里面最黑暗的地方可以放光。我们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机心很重的,真像海底世界,种种的暗礁、种种的妄想、种种的峻岭,但我们不知道。不知道,是由于内心太黑暗,禅宗门下就是黑漆桶一个,黑漆漆的桶里面装了什么东西,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要认知自我,自己这颗心里的状态,还一定要阿弥陀佛的无碍光来帮忙。你看我们念佛的时候,是不是感觉到自己妄想杂念很多?感觉到自己妄想杂念很多,你还意识到你有妄想杂念,这是一个进步。进一步透过名号的无碍光到我们内心世界去,你透过这个光你能知道你打了什么样的妄想,你的念头是什么,你哪些念头最重,是不是啊?而且在你的阿赖耶识里面,你今生所经历的,乃至于多生多劫所经历的,它都会作为一个印记、作为一个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里面。透过这个无碍光的这种加持,你久远的记忆仓库能够泛起来,你原来都遗忘的东西,你念佛的时候忽然记起来了。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是吧?那记起来了,先记你童年的事情、婴儿的事情,可能你念得更清净了,可以穿透到你上一辈子的事情。所以,这个无碍光是对我们多生多劫的阿赖耶识的那种穿透性。所以,我们众生都是有碍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有碍的众生就需要无碍光佛的加持。

第四个是无对光。对是对待,我们的众生都生活在对待的世界里面,就是二——能和所,现在的话就是主体和客体。那有这个对待,我们马上就有对待的价值判断,是非、邪正、善恶、美丑,它这些自然就出来了。在世间,逻辑思维就是谈对待,而且它的二元对待是越来越坚固,越来越细化。老是在这种状态当中,是会禁锢他的般若智慧的,叫“所立照性亡”。《楞严经》讲,你这个“所”一旦建立起来了,你的般若的照性就没有了。于是,你要有般若智慧,就要超越这个对待。超越对待就是不二,还不能执著一个一,你有个执著一,就有二跟它对待。不二。有二,我们就被这个业力的绳索所系缚,二法就是世间法,不二法才是佛法,这《六祖坛经》的一句话。到达不二,就已经进入到诸法的空性——空、无相、无愿、无作,它才离开了二元对待,这就叫无依,或者叫毕竟依。这样我们才会体会到佛法的所展开的那种无量的境界。我们在对待的逻辑思维当中是不能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只有契入到不二的状态当中才能了了明白。这叫无对光。

第五是炎王光佛。就是这束光是炎王,就是光焰非常炽盛,是光中之王。说明这个佛的光明照耀在所有的光源当中是最胜第一,它才叫炎王光。那为什么要施设炎王光呢?它是要对苦难众生、堕到三恶道的众生加以拯救的。因为三恶道的众生他都生活在暗冥当中,尤其是在地狱境界,在阿鼻地狱的状态当中更黑暗。最黑暗的地方的众生是最渴望光明的,因为他内心的光没有了,完全被厚重的烦恼业障所遮蔽了。所以,这个炎王光它就有穿透到地狱的黑暗深处的功能。堕到地狱的众生虽然他今世造作了极重的五逆十恶,他堕进去了,但是众生的善根不可思议,也许这个地狱众生多生多劫以来曾经闻到佛法,修行过佛法,只不过是烦恼重,又造作了恶业。所以,他曾经有过善根就有得度的因,要给他提供一个强缘。这束光就是给他强缘。如果这束光到了地狱的深处,这个地狱众生蒙这束光的启发,知道地狱极重的苦难是由于自己极重的恶业,现在这束光来救我们的,就好像井底底下忽然看到了一根绳子掉下来了,他紧紧地抓住这个绳子,这个绳子就把他运上去了。所以这束光照下去,只要地狱众生也能够念阿弥陀佛,这束光就对他产生了一种摄取的力量。摄取就是把他吸上来,这个吸、吸、吸,把他从地狱深处吸上来了,吸到了善道,甚至如果他愿力坚固,马上随这束光直接去西方极乐世界。

佛光具有这样的奇妙,这是大不可思议的,没有佛经跟我们说,我们怎么也很难相信。《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就谈,释迦牟尼佛作为毗卢遮那的应身佛——报身是卢舍那——当释迦牟尼佛要到南阎浮提示现作佛的时候,会放光,全身放光,全身各个部位放光。一方面是加持九法界众生,另一方面也诏告一切因地当中曾经发愿要帮他一起去度众生的这些菩萨,告诉他:“我要到南阎浮提去了,你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愿力。”所以这些菩萨接触这束光,也纷纷地到南阎浮提来投生,来帮助释迦牟尼佛完成他这一期八相成道度众生的一桩大的佛事。其中脚板放一束光,就放到了地狱。那这束光到了地狱,地狱众生有善根的,蒙这束光就到了兜率天。到了兜率天,就作为兜率天的天子了。那释迦牟尼佛到南阎浮提,下去之前已经有一个施设,就有一个天鼓。这些天子——从地狱出来的这些地狱的天子,再听这个天鼓为他讲经说法,马上证到了十地菩萨的位次。十地菩萨位次,感恩不已,又知道释迦牟尼佛已经到南阎浮提降诞了,所以他们又过来,为佛散华供养。你看,这个说明光明可以到地狱里面去,可以令地狱众生出来,阿弥陀佛因地曾经有过一个类似于地藏菩萨的发愿,就是度尽阿鼻苦众生——要度尽阿鼻地狱的剧苦的众生。所以,他要度阿鼻地狱苦众生,就借助着炎王光佛的功能去拯救的。

第六是清净光佛。清净光佛他是从清净心里面所流现出来的。清净心是远离了一切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里面的,所以就叫清净光。这束光明就是使那些不清净的众生解决烦恼的。这个烦恼,最重的是什么烦恼呢?就是淫欲的烦恼。欲界众生都是以淫欲来正性命,带着淫欲的心过来,一辈子也在淫欲的控制当中。而淫欲却是轮回之本、热恼之源,所以修学佛法,了生脱死,一定要对治淫欲。通途佛法,《楞严经》在四种清净明诲里面讲到“淫心不除,尘不可出”,那当然这个要求很高了,就是淫欲的心你不断除,三界出不去。那现在的问题是:很难做到。那怎么办?净土法门恰好还有一个带业往生一说。虽然你这个烦恼还在,但你具足深信切愿持名,可以带业往生。带业就是带见惑、思惑。在这个思惑里面,贪瞋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那贪就是淫欲,贪欲的心。虽然如此,我们还要走向一条不断地对治这种淫欲罪垢的道路。最终,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淫欲的心就没有了,也没有你淫欲的机会了,连女人都没有了,都是极为清净的了。

那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其实修行最大的障碍还就是这个烦恼重,念念不离男女。于是为了获得男女欲望的满足,他就要赚钱、当官,追求各种各样的所谓的成功、知名度。其实他追求这些等等,最深的还就是最原始的那个淫欲的心。如果一个人这方面心很淡或者没有,其实他可以过非常简朴的生活,那他就会有相当程度上的解脱。所以《四十二章经》里面说,幸亏众生只有这么一个欲望最重,如果还有一种烦恼跟淫欲心一样重的话,那整个世界没有一个人能修道的。所以,阿弥陀佛的清净光就是帮助我们对治淫欲心理。

第七是欢喜光佛。欢喜光佛是对治我们瞋恨心的。我们为什么会瞋恚?就是五欲六尘的追求过程当中遇到了障碍、违缘,他就瞋恚了。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他就是要跟对方对着干了,欲置他人于死地而后快的心就出来了。所以,有瞋恨心,就不会有慈悲心。那欢喜光佛恰好是慈悲的光,慈悲的这种特点的显示。这慈心就是给一切众生安乐的心,瞋恚的心就是给一切众生恼害的心。瞋恚它相邻的,有些嫉妒——这个嫉妒的心也是人与生俱来的,很麻烦——有句话就是:你过得很好,我不大舒服;你过得不好,我比较高兴。所以这些都是我们人性的弱点。所以,这个欢喜光就是给一切众生的安乐。欢喜,要跟众生有同体的感觉:他人的成功就好像自己的成功一样,为他感到高兴;他人的痛苦就像自己痛苦一样,我要帮助他解决。是这么一种同体的心,这才是修道人的心态。如果你修行多少年,看到人家好,你就很嫉妒,很难受;看到人家不好,你就很高兴,窃窃自喜……那你麻烦了,那你这种心只有到三恶道里面去了。

所以,这个欢喜光所到之处,加被一切众生解决瞋恚的烦恼,让他得到法喜。从这里它也传达:欢喜光佛的这种光明给我们众生欢喜。它给我们传达个信息。其实我们众生来到这个世间都是苦恼的,没有多少开心,因为我们是带着太多的罪业来到这个世间。我们见到的很多人,遇到很多事,违缘占多数,冤家对头还常常见面,没有几件开心的事情。但是人来到这个世间需要快乐,需要开心。要知道,我们快乐的源泉还就是在佛那边。《华严经》跟我们讲了一个秘密,一切众生的快乐都是从佛那边得到的。于是,如果没有佛给我们施设的欢喜光佛,我们一辈子都是烦烦恼恼、苦闷不已,郁闷症就会伴随着我们,时时想得可能要跳楼。所以我们要感恩这种对一切众生大安慰的光明。

第八是智慧光佛。这是对治我们众生愚痴的。愚痴来自于无明,来自于黑暗,来自于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了解。好像我们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光明,但是飞蛾赴火;每个人走在高山峻岭、悬崖边上,不知道已经是一失足就会万丈深渊。不了解。如果人人都了解“杀盗淫妄酒就要下地狱”,他就不敢做。他现在不了解。“杀盗淫妄酒,没关系”,他就敢做,无所畏惧。不信因果、不信轮回,这就是愚痴,这就是没有智慧。不信一个超越的净土,不信自己本具佛性,这都是愚痴。所以智慧光佛就要来开显我们无明的黑暗,让我们知道生命的真相。三恶道的众生,让他到善道;善道众生,让他修三乘道;三乘道的众生,让他知道——你要得大乘圆教的佛果,声闻缘觉还不究竟,还是在化城。那这些都需要智慧逐步地深化才能得到的,而且这个智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智慧跟断烦恼的程度成正比的。当我们断见思惑,就能获得一切智,一切智就是对空性的把握,这是声闻缘觉的智慧;如果我们断尘沙惑,就能得到菩萨的道种智,就是对森罗万象的缘起法的把握;当我们把无明断尽的时候,就能获得一切种智,这是佛的智慧,对法界一切事理因果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所以阿弥陀佛的智慧光佛就是帮我们打开无明黑暗的心,让我们显发这样的智慧光的。

第九是不断光佛。不断就是不间断。阿弥陀佛的光明它是不间断地普照一切,不会说白天它照一照,晚上它也休息。阿弥陀佛不休息,不疲不厌。要休息是我们业力凡夫的情况,我们干点事情就很疲劳,疲劳就要睡觉。阿弥陀佛是清净心,他没有疲劳,不需要睡觉,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也不需要睡觉。不需要睡觉,那他度化众生的光明就是不间断。那不间断不仅是来自佛的自证的功德,他要帮助我们,因为我们众生心会间断,这个间断就会产生一种烦恼,叫懈怠,懈怠放逸。懈怠放逸,忙了一天,就想睡觉。这个睡觉也是一大享受,睡下去就不想起来,尤其冬天,睡累了左边睡右边。想起来,特别冬天早上想起来——到时间了——再想睡五分钟,实际上一睡两个小时过去了。所以众生为什么你要感召上班哪?你要去打卡呀?这是你的烦恼,绝对你不打卡你就起不来了。所以这个公司制度就让你不自由,你也没有资格自由,你也没有这个福报自由。所以我们生活在大工业的这个上班制度当中不自由,很无奈。不自由是我们感召的,也没有办法给你自由,你一自由,你就成了懒汉了。

那我们修行可是要注意了,你如果两天打鱼三天晒网,一曝十寒,那你动经无量劫修行也没有结果了。修行要勇往直进、大强精进、不间断。那问题是我们众生有间断,那佛就得加持我们,让我们不间断。所以,要念好佛它不容易,你尽形寿不间断。比如你一天念一万声佛号,你不是今天我铆足劲来念一万、两万,明天我就可以睡大觉了。这一辈子这么做的,这就要有恒心的。那众生要有恒心就不容易,正就是这个恒心,就能成事;没有恒心,什么事情都成不了。你比如这滴水很微细,一块石头很坚硬,但你这滴水就在这里天天滴天天滴,就能把这个石头滴穿。为什么叫滴水石穿?它是来自恒心。如果你这滴水本身力量很弱,滴个两天就不滴了,那石头还是石头。所以这个不间断很重要,我们一辈子修行就是铆住一个目标,就在一个点上去钻孔,就在一个点上去发力,就在一个点上去聚焦,你才能成就。

那这种持之以恒的、不间断的这种力量是要来自于不断光佛对我们的加持,否则我们很容易间断。别说是你一辈子或者很长时间念佛,有时候我们就是让大家体验一下,你昼夜念佛,二十四小时,对于初机的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二十四小时,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我们晚上睡觉形成习惯了,所以到了晚上十二点就想开溜,实在太困了。所以我们东林寺昼夜念佛就是这个现象,开始很多人,到了十一点、十二点就缩水,没有多少人,到了早上四五点钟,队伍又庞大了,这四五个小时他都去睡大觉了。有时候我们也开只眼闭一只眼了:哎呀,众生就这个样子。你让他勉强在这里,说不准他说我就躺在地上算了,你与其躺在念佛堂,倒不如躺在寮房里面。眼不见为净。但是,这是跟人的那种毅力、这种决心有紧密相关,你只要发个大愿,它是毫无问题的。现在我们东林寺昼夜念佛现在形成良性的情况,有些居士,包括出家人,他可以二十四小时不出那个佛堂,不吃饭,不喝水。这都值得赞叹,也是能做得到的。一切法由心想生,看看你发的什么心。如果你全身心交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断光给你一加持,还有什么不能做呢?一昼夜可以做,三昼夜也可以做,十昼夜也可以做的。

第十是难思光佛。思是思惟。众生都是有思考能力的,所以我们总是觉得我的思考能力很强,能够把很多问题搞清楚。但是你不要太自信,靠你的逻辑思维,逻格斯的理性思维想把佛光的奥秘给它测量、测度清楚,那是不可得的。因为它超越了你的逻辑思维,没有思考的余地。就说往生这桩事情,都没有办法用逻辑思维考虑。首先是距离娑婆世界的西边有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极乐世界,不在三界里面,是阿弥陀佛专门施设的一个净土,来专门摄受十方世界九法界众生到那去的一个安乐的净土——专门施设的一个地方,不是我们业力感召的地方。所以为什么现在研究地外文明,研究整个的天文现象?说不准哪个星球就是有更高维度的生命专门安置在那个地方。但是,这没有一个宗教的那种想像的思惟,他很难去这么想,因为它是难思,不是你思惟的一个范畴。

比如阿弥陀佛的光它专摄念佛人,虽然佛光普照,但是你不念佛,跟这个光是没有关系的,你感通不上啊。但是你信愿念佛的当下,就跟这个难思光就有一个互动,难思光就跟你紧紧摄受住了。这就像这个大磁场就在那个地方,但是大磁场不是跟所有的物品产生关联的,比如你是一根草,对这个大磁场不发生关联。但是你把自己这根草变成了一根针,就跟这个磁场发生关系了。由于这个磁场非常巨大,而且它不是在自己的范围当中——整个法界都有这个磁场,于是你这根针在任何一块地方都被这个磁场摄取住了。摄住了之后,这个磁场它的总部就在西方极乐世界,你这根针就一定会去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十方,专摄念佛人往生净土的一个原理。

那在科学家看来,这束光在哪里?看不见,摸不着,然后用观察仪器好像也不发生关联。因为他要证据,物质形态的证据不一定有啊。但是,在精神、在心性的感通方面的证据却很多。那临命终时,能念佛的众生执持名号,那阿弥陀佛的光明过来,它可能光明呈现其他的相状。比如异香满室——闻到奇异的香味;天乐盈空——听到奇妙的音乐;那可能在拍照的当中可能会显现一些光,或者显现一些莲华。那这些可不是幻觉,这是感应道交的情形。所以,阿弥陀佛的这种光明它所呈现的种种的这种迹象不是我们思维的范围。这束光它能够深刻地了解众生的心里的念头,它会不失时机地给与恰如其分的救度。所以,这束光明给众生拯救的功德,别说业力凡夫,就是二乘的圣人,就是菩萨都没有办法测量的,唯佛与佛方能究尽的。

第十一是无称光佛。称就是称扬赞叹,这是从语言文字上来说。因为阿弥陀佛光明是神妙的,它离一切相的,当然也就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的,你就没有办法去给它一个确切的概念,给它一个名相,给它一个界定。那我们世间,我们学的科学它是要精确化的,对一个事情要给它界定一个定义的。那这个阿弥陀佛的无称光,是没有办法去界定。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界外的超越的情形,我们的语言文字是在我们三界内的形成的一种表述的工具。无论是字、句、文,以及科学所产生的一切概念术语,对佛光来说,它都是苍白的,没有办法去表述的。我们的文字、我们的语言都没有办法去表述,于是就称为无称光。

比如说净土法门有一个特点,叫因光成佛——九法界众生是因为有了阿弥陀佛的光明,他才成佛的。那因光,阿弥陀佛的光明对众生的照摄和加持也是建立在众生本具的无量光的基础上,我们有心光,我们也有无量光。但为什么黑漆桶一个呢?就是我们在能所对待当中,我们的我执、法执完全地把这个光明给它遮蔽住了,就好像本有的日月的光被厚重的乌云遮盖了,乌云很厚重,一点光都透不出来。于是阿弥陀佛的光,这个光跟风是有同源关联的——风光,风也具有它的光的特点:弥漫性、动态性。这个光是帮我们遣散乌云的。当我们的烦恼的乌云被这束佛光遣散的时候,我们显现的心光是本具的,不是从外面来的。那这个遣散,由于我们乌云很厚重,一定要使这个佛光非常赫奕,非常灿烂,非常有力量,它的力量要超过我们烦恼的力量它才能驱散。

所以,这个名号里面有光明。名号的光明再加上阿弥陀佛他在极乐世界……由于他的法身、他的报身在整个法界的光明,就把众生的心光给它绽现出来。这个心光也包含般若智慧,他就会产生信愿称名;信愿称名,他就会求生净土;往生到极乐净土,自然地就成为阿鞞跋致,就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很快就成佛。它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由于光明来启动的。你的深信切愿属于般若智慧的范围,也就是我们心光开始绽现那么一点点的一种结果。那这种信愿称名的这样的一种善根,是要靠阿弥陀佛的光明来帮忙的,而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我们是启动不了的,要有一个外缘来启动。这就是《法华经》讲的,佛种从缘生,是故说一乘。

比如我们的正因佛性里面有光,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种子,或者菩提种子。但我们无量劫以来轮回在五欲六尘里面,举心动念都是在追逐这些五欲六尘,认为这很真实,是人生的目标。他就没有一念对这个五欲六尘、这种世界的梦幻泡影的这种观照,他就出不了一念的厌离之心,他就不可能对一个超越的界外净土认为它是真实的,它是我们的本地风光,这个世界是虚幻的,我们是匆匆的过客,不值得一点留恋。他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一个智慧。不可能产生智慧,他一定在无明的这种本能的驱动之下。那这种无明当中自然显现就是贪瞋痴,贪瞋痴自然就使我们身口意三业造作恶业。就是善业,也没有办法出离三界的,也只是到善道的。所以,一个要求解脱的,恶业不能作,善业也不能留恋,他要离开三界。那这里有一个善巧,你的一切善业你一定要通过一个回向。为什么强调回向?你的善业你不回向,就自然感人天福报,还是三界里面出不去。如果你把你的善业通过一个回转趣向,转一个目标,回向极乐世界,那你的有漏的、有为的善业就转成了无为无漏的功德。一定要这么个转换。

所以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这些相来称扬赞叹的,就称为无称光佛。

那第十二尊就是这里谈到的超日月光佛了。太阳的光、月亮的光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也是滋润着、养育着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日月的光明对我们恩德很大,我们要感戴。但阿弥陀佛的光明是超日月光。就是首先从它光明的明亮度来说,它是超过日月的光明。但我们会想,我们每天会感觉到太阳的光很炽盛。尤其加州的光还特别的有能量,所以水果都很好吃,似乎月亮都比较大,在加州的月亮还真的觉得比中国大陆要大。但是,阿弥陀佛的光明超过日月的光明。那它的超过还有心性上的,日月光明它是有障碍,阿弥陀佛光明没有障碍。太阳光能够让我们身体温暖,但是它不能破我们的烦恼,不能让我们开悟。那阿弥陀佛的光明一照,能让你开悟,这不是超日月吗?

尤其这个超日月光佛他是指向究竟的出世间法。你在有日有月的地方,还是在一个时空里面,在一个生死轮回的世界里面。比如我们为什么会有日月?只是有须弥山,那须弥山它靠自己不能照明,那这个日月就显现出来。也许,日月的施设还是里面有更深刻的内涵。没有日月,就一片黑暗,那这个日月显现出来,恰到好处。白天太阳值班,晚上月亮值班,你说,这么奇妙!这么奇妙,有时候想,我们众生会有这么大的福报吗?如果我们没有这么大福报,那什么人让我们有这种福报呢?其实这里你思惟进去,还挺有意思,可能还更有奥秘。但这个奥秘到底是什么,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可能更能清楚这里面的情况。所以日月的光可能也是一个慈悲的显现,帮助众生在这个世间生存下去。但这里是超日月光,这个日月光是帮助你在世间得到一定的生存和福利,那超日月光是不让你在这个世间,让你到一个绝待的、清净的、解脱的境界,得到涅槃的这种大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超日月光——究竟的出世间法。

那这个超日月光佛就“教我”,这个我就是大势至菩萨自称,“教我念佛三昧”。这些都要顺着经文来。超日月光佛是指向究竟的出世间法的这样的一个般若的光明,一种彼岸的世界,那要达到那样的大涅槃的境界,从哪里下手?念佛法门。这个法门很奇特,其实大乘经典当中是不断地赞叹念佛法门。文殊师利菩萨修行一行三昧,其实就是念佛三昧的另外一个指称——一行三昧、般舟三昧、佛立三昧、普等三昧,等等这些。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又叫宝王三昧。那三昧是正定、正受的意思。那正定、正受是一切修行的结局,那达到三昧,用念佛的方法去契入。

所以这个菩萨修种种法门,其中有念佛法门,由念佛法门能够快速地契入到佛的境界。《大智度论》是谈般若系经典的,谈诸法空性的,但是般若系经典有一个特点:它处处谈般若的空,又处处显发净土的妙有。所以一般修般若经典的人,他都会相信净土。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空和有之间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辩证统一。一般般若系经典讲这个空,不是虚无,不是断空,不是顽空,不是豁达空,它是包含有的空,含有之空为真空,是谈这个真空。这个有,是含空之有为妙有,这个有就是现象上的呈现,不是我们业力感召的假相、幻相,它是从空性里面生起的这个相,就叫妙有。所以这个真空妙有就形成中道正见的核心内容。所以,妙有就是净土。净土从哪来?是从真空里面升华出来的。阿弥陀佛是契证了诸法的空性,以他四十八大愿作为一个中介,无量劫的积功累德的修行,才生起了这么一个妙有。

那这个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有无量的功德。为什么会有无量的功德呢?是由于佛的果地上有无量的功德。净土法门有一个特点叫名具万德。我们一般讲念佛三昧,念佛当然有四种,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里我们主要针对持名念佛来谈。这个名号含摄着佛的无量的功德,这叫“名具万德”,名号具足佛的果地上所有的功德。“名召万德”,你执持这个名号的时候,就把名号里面的万德给它召唤出来,就好像你开一个金矿,把金子开出来一样。开出来不是放在那里,再第三句是“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把名号当中佛的功德透过你持名念佛的至诚心,转化为你这个念佛人的功德。它这个力量就很大了。不是说我要通过自己的修行去获得功德,而是有佛修行好的功德,我把它拿过来用,这就是以果地觉作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的这个道理。那佛的功德是究竟圆满的,所以我把佛的功德转换为我的功德。我里面有很多烦恼,但是佛的功德降伏烦恼的力量很重;我无量劫以来有种种的业障,但佛消这个业障的功德很强。所以,至心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功德?就是佛的果地上下手。我们自己没有福报,但佛有无量的福报,那我把佛已经修成的福报转化为我的福报。所以我们一去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就是佛的样子——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你说这占了大便宜了!你长相好是大福报,那要动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还要一百小劫修相好。我们这些业力凡夫半恐怖分子,怎么一去就像佛一样的样子呢?那你很难想象的。那紫磨真金色,金刚那罗延身,这就是把佛的大的福报转为我们自己的福报。那你具有佛的样子、佛的功德,当然你就具有度化众生的能力了。

尤其从感恩的角度来说,佛为大法王,菩萨为法将,法王为一切菩萨所尊所重,唯佛为世尊,所以应该常念佛。常念佛,得一个大便宜就是得种种功德之利。如果用世间不恰当的比喻,佛就像皇帝,他可以有无量的福报,可以赏赐很多大臣你想要的东西。那这个大臣得到了这种赏赐,就蒙恩,得宠。你已经蒙到了这个君主的恩宠,你不要去感恩吗?你不要去念这个恩德吗?那菩萨也像这一样,像大臣一样,知道佛有种种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无量的善巧、无量的光明……我要得到这些,都是从佛那里得过来的,所以要知道佛恩极为深重,去念佛。别说我们这些业力凡夫,昨天讲《地藏菩萨本愿经》,那地藏菩萨都表述:我无量劫以来分身到所有的地狱,用种种神通度化种种的众生,都是佛加持的结果,没有佛的加持,我做不到这一点。那地藏菩萨何等人也?那是他证十地菩萨以来都是动经无量亿劫。那地藏菩萨都这么表述,那我们更要好好去念佛。

那这个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个表达。那这个一心不乱在诸多的注经家又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说,事一心不乱就是伏断见思惑。伏住见思惑,可能是观行即佛的水平可以做到伏住,那要断见思惑,那就是阿罗汉的水平。但是,进而还有尘沙。要达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破一品无明的境界。破一品无明就是法身大士了,所证的是跟十方诸佛同一个东西了。所以这个念佛三昧也有它的功夫浅深的差异。但总之,从哪下手呢?还是要从粗重的烦恼念头的降伏、对治开始。那降伏、对治,它不用其他方法——后面会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就是你佛号从心里念出来,耳根听进去,能念的心和所念出的音声产生一个紧密的关联。你能念清楚听清楚,你的心就在当下,叫念兹在兹。你的心跑了,你这个佛号是听不清楚的。想到自己手上还有很多股票:怎么今天是熊市啊,亏几十万哪!那他思想就到那上去了,你念佛念不下去了,你再念阿弥陀佛,可能念股票、股票。所以一定是心声相联,这样念得……念久了,你的念头才渐渐地澄清。

这里,慧远大师在讲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专思寂想也,就是你的思和想都处在寂静的状态。因为我们的思和想,就第六识和第七识都太活跃了,我们的心就是心猿意马,就像孙悟空一样的,一下子到天宫去,一下到地狱里面去。所以这要把它摄住。莲池大师站在唯识的角度就谈这个专思寂想怎么下手。那这个八识心王,心王有心所,在心王当中有八种识, 你一定要把八识以及这个心所给它摄在一处——制心一处。开始是用耳识,其实念佛也是作用于耳根的,但你听到的那个声音还不属于闻性,还是属于耳识的范围。先用耳识闻这个佛名,然后用意识来专注忆念。那你的第六识给它专念故,那就不会跑,就把六根摄在这个佛号当中。最难摄的,一个是耳根,一个是意根。擒贼先擒王,你的这个耳根就是自念自听,那个意根……为什么专注忆念?如果万一还这个意根摄不住,那就记数法,念一句佛号记一,念一句佛号记二……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摄意根的。其他四根都好摄。就是眼根,眼根你是念佛时候垂下来,不能东张西望哦,看看别人穿件衣服是不是时尚的衣服,还要分析一番,这些眼根不要去看;鼻根,不要到处乱嗅;舌根,你就拿舌去念佛嘛;身根,你端正自己的身业。一般耳根和意根摄住了,眼鼻舌身都好摄住。那这个六根、六识都让它不产生活动状态,这样你就去念,念念念,念之久了,叫念极而忘。而忘,就是我执、法执没有了。我执、法执没有了,第六识就脱落,不去分别它。其实我们众生就是分别心太重,慢慢地就不分别,不分别美丑、善恶、谁好谁坏。吃饭也不要分别这个好吃、这个不好吃,好吃的就贪心,撑得肚子要摸着墙壁离开,看到不好吃的就皱眉头。所以你看我们众生贪瞋痴,你就在吃一顿饭当中都体现无余:好吃的,贪心上来了;不好吃的,瞋恨心上来了;然后吃饱了就要睡觉,无明上来了,昏沉。第七识是末那识,它是一般是不断地去思量的,但如果第六识不跟它输送它思量的材料的话,它也会中止下来,这叫思寂,思惟就是寂下来。第六识、第七识这两识是修行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要把住的。《华严经》佛成佛,讲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智慧德相,唯有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他讲妄想执著,就是指第六识、第七识——第六识的妄想就是分别,第七识就是执著。那这个两个淡下来,忘之不已,忘极而化,空性你能契入。而空也不执著空相,空空亦空。在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真妄和合,当你的妄的那一面消解之后,那你的真如这一面就会彰显出来。这样,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行的话——不活动的话,原来我们的心,心意识里面都是波翻浪卷的,有时候是万丈波涛,又很浑浊,所以你这些七识、八识不行,这个原来很湍急的浊水就成了静止的水;原来这个八识的那种浓云薄雾,这时候都一片晴空,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时候我们的本具的那个真如自性——一心,就彰显出来。唯是一心,更无余法。

这时候就契入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什么境界呢?那当然可以见到佛,也可以见到极乐世界的情形。莲池大师有一段契入念佛三昧的表述,就是你所有的妄想杂念都休止了,清净一心,就是一心不乱现前了,那是“乃知匪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华。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处处弥陀说法,时时莲蕊化生。珍禽与庶鸟偕音,琼院共茆堂并彩”。那这个很美的语句。当下不离跬步,就在当下这个空间当中,实际上就是极乐世界。七宝池就涌出青黄赤白的四色的莲华,不离开这个庭院,当下就是黄金地,七重行树遍布,到处能听到阿弥陀佛说法。其实阿弥陀佛十劫以来都在讲经说法,我们现在听不到,你证得念佛三昧就能听到阿弥陀佛现量地在讲法,处处阿弥陀佛在说法。时时莲蕊化生,就是在这个七宝池里面,那个莲华化生的菩萨时时都涌现出来。从佛光里面化成的种种百宝之鸟与这个世间的这个鸟,共同地发出哀雅的音声。极乐世界七宝的楼阁与我们这个世间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子共同放出奇异的光彩。那不是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就在一处吗?所以讲多维空间问题,重重世界的问题,平行世界的问题,实际上佛经以及修证的境界可以透显一些信息。所以,念佛三昧透过能念之我和所念的佛号契入到三昧境界,这是念佛法门最终的归宿。得念佛三昧,修净土法门就到家了。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留点时间给大家提问。


问:若有耳聋者,或重听之人,或昏迷,或得老年痴呆症者,在他们的耳边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助其往生,有其功效吗?阿弥陀佛提到,往生西方净土的因缘是善根福德因缘,请问如何具足这三项重要资粮?代朋友问,若做不到一心不乱,有什么方法能够保证去西方极乐?下品往生,铁莲华要十二劫,跟娑婆世界修行,哪一个会更好一点?

答:先看第一个。众生业力多种多样,或者六根残疾,或者老年痴呆,这是属于我们业报身的这样的一个范围。但刚才讲,阿弥陀佛的炎王光甚至都能在地狱的深处发生作用,那在这些有一点疾病障碍的众生的内心发生作用又有什么怀疑呢?所以你在这些耳聋、重听、老年痴呆症……面前、耳边称念阿弥陀佛,助其往生,决定是有功效的。

《阿弥陀经》里面讲,往生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土。这句话要正确理解,不能用通途的佛法去理解,而得要站在净土法门的立场去理解。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对这个多善根福德因缘……,包括莲池大师都有一个很确定的、很确凿的诠释。什么叫多善根?什么叫多福德?你能够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就是多福德,就是无上的因缘。不是说我自己要修其他的东西是善根福德,好像善根福德修不到一定程度,阿弥陀佛就不录取我了。当然不是这个样子。而且善根福德要站在他力法门的角度,蕅益大师是说,阿弥陀佛以四十八大愿作为众生多善根之因,以无量劫积功累德、六度万行的这个行持作众生多福德之缘。所以,只要信愿称名,就以阿弥陀佛的愿和行作为自己的愿和行,就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多善根、多福德的无上因缘是来自于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恩赐,只要你信愿持名,去转化,去接纳,去信解,就可以了。所以这里三资粮就是信愿行,往生的条件不谈其他条件,就是谈你要相信,你要发愿,厌离娑婆,欣求净土,你要老实念佛,你就绝对可以往生。不是说你非得要修多少禅定的功夫,要在寺院作多少的福德,我捐款要捐多少,当然你能捐点也不错,但是你不捐,也不是说不能往生。

如果用天台家对一心不乱的注解,那我们一般都是做不到一心不乱的,都是散乱的心。所以有什么办法保证往生呢?还是信愿行。所以祖师告诉我们,具足信愿称名,哪怕是散乱的状态当中,也可以蒙阿弥陀佛的威神愿力的加被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只不过是品位略低一点而已。

略低点,下品往生……,倒也不是铁莲华,极乐世界没有铁莲华,都是七宝的莲华。十二大劫……是我们的业障很重,要在那里要转换一下。那跟娑婆世界修行哪个更好?这里没有办法比较。你在娑婆世界修行很难,进一退九,堕落的成分很大,增上的因素太小。到极乐世界,就是下品下生,在莲华里面待十二大劫,也比在娑婆世界修行强得百千万亿倍了。

问:恳请解释一下觉林菩萨偈中“心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每次念《地藏经》,总觉似懂非懂,但是真想明白其中之义。

答:觉林菩萨的这个偈子是《华严经》……升在夜摩天,各种诸菩萨来赞叹佛功德的偈颂。那这个偈颂为什么会在《地藏本愿经》引用呢?它后面偈颂它有一个偈子,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偈子称为破地狱的偈子。其实昨天讲《地藏经》,我也是时间有限,我没有谈到这一点,实际上这一点很重要。就是释迦牟尼佛付嘱地藏菩萨的时候,就告诉他,阎浮提众生只要他有一点点……一渧一丝的这种善行,都不要让他堕到恶道,如果不幸堕到恶道,你要碎地狱救度他们。

那这个经文确实就有一个公案了。说地藏菩萨在地狱里面度众生,有个人堕到地狱了,那地藏菩萨就告诉他,念这个偈子。他就记住这个偈子。到了阎罗王那里,阎罗王把档案一看,看了把镇堂木一拍:“你造作这么多恶业!”准备要给他很大的处罚。这时候说:“你除了恶业,你还会做什么?”他说:“我会念一个偈子。”于是他就念了这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一念威力很大,那这个阎罗王都对他欢喜赞叹。他出去了,从地狱出来。不仅他从地狱出来,跟他在一起的地狱众生一起出来。所以这个偈子就称为破地狱的偈子。

全偈子都是谈到同样的一个道理:心性的问题——一切法由心想生,一切法不离现前一念。地狱从哪来?地狱也是我们造了恶业的这个业识的心所显现。极乐世界从哪来?极乐世界是我们净业的心所感召的。一切唯心造。所以这个心就像工画师,高明的画家。他首先面对一张宣纸、各种丹青,他要布局,他要去绘图各种色彩。他在画之前,他要胸有成竹,要把他内心所感知的山川形势、树木花卉给它呈现出来。“分布诸彩色”,显现的各种颜色,都离不开他这颗心,没有这颗心他是画不出来的。但是心不知心,在他画的过程当中,他不知道是心是作为主人公在运作了他的画笔。

这张画是他的心显现出来的,进而要理解我们的这个身体——业报的身,色法的、四大的身体,以及我们的精神现象——受想行识,其实也是我们的心画出来的。在《楞严经》讲,我们的身体以及外面的山河大地都是妙明真心所显现的一个物。但是我们会认己为物,就认为这个自己和山河大地是整个的一个生命形态,他不知道这个我们认为的生命形态是从真如自性里面显现出来的。那显现出来,而且是非常渺小的。我们真如自性就像浩瀚的大海,叫性海。真如,真如自心,它用性海来表达,妙真如心就像大海。我们显现的这个业报的身,乃至于山河大地,就是这个大海当中的一个浮沤、一个水泡。这个水泡从哪来的?是从真如自性里面出来的。我们不能把这个水泡认为是全体的大海,那你就认贼为子了。当你认这个浮沤为大海的时候,你就遗失了这个大海。其实修行的目标,深入目标就是使这个水泡回归到大海。

所以从这里来理解,这个妙真如心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是不生不灭的,而一切的森罗万象都跟这个心有密切的关联。这个“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就是谈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这个妙真如性,你能契证这个心性,你就是佛;迷失了这个妙真如性,你就是众生。虽然是众生,你这个妙真如性没有减少一点;虽然圆成万德的庄严的佛,这个妙真如性也没有增加一点。我现前一念的心性和佛所证到的心性,以及一切众生的心性,都是这个样子的,都是没有差别的,都是平等的,都是不增不减的,都是不垢不净的,都是不生不灭的。是这个意思。

问:如何做到深信切愿?知识分子学佛喜欢追问为什么,提及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总有怀疑,要求拿出证据,我如何回答?比如,人问我是否见过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答:知识分子,其实这个名字都有点贬义的,分子,地富反坏右分子。那读书人是喜欢追求一个为什么,尤其受西方的这种科学的训练,逻辑思维,而且认为怀疑就是科学精神之一,所以为什么科学有时候跟宗教它有不大相融的地方。这个净土法门——刚才讲难思光、无称光——他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你没有办法去在我们的心意识里面把这个问题搞清楚的,唯佛与佛方能究尽。它是从诸法实相里面生起来的这个事理、性相、因果,它是彼岸世界的事情,或者超然世界的事情,或者是形而上的事情。我们科学解决的都是形而下的事情、物质形态的事情,所以它要数据、观察、归纳、演绎、建模、证据,都是搞这套东西。这套东西形而下的,搞来搞去都把人搞晕了。

所以谈这个问题,确实要从信心下手,佛法大海,唯信能入,要有信心。尤其净土法门是佛的果地上的事情,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全搞清楚,为什么叫信仰,或者叫仰信?一座喜马拉雅山就在那里,我不可能知道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到底是什么,所以我相信那座山峰的存在,相信妙高顶上有无限的风光,我抬头看都是仰望着头看,这当然叫仰信了。如果你有水平是我平着眼睛就能看清楚,甚至我站在这里,你院子里面房间一目了然,那你是巨人了。

证据,不是所谓的科学层面的证据,但是古往今来,《净土圣贤录》里面有很多的证据。比如说念佛能治病,那这个证据很多。原来在医院怎么都治不好,结果念念佛,各种指标正常了。这方面的证据我们可以拿很多出来。那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证据,拿出来你也看不到,人家看到,你这个人就看不到。那这个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有人说阿弥陀佛是不是存在?你不能说你看到了你就承认存在,你没有看到你就说不存在,你这个也是不科学嘛,也不符合逻辑嘛。试问你祖父的祖父存不存在?那你说,肯定存在。那你见过吗?你没有见过。你没有见过,但是从逻辑上来看,他存在。因为没有你祖父的祖父,就没有你祖父的爸爸,就没有你的祖父,最终没有你。正因为有了你,有了你的父亲,有了祖父……那你觉得存在。那就是孔子存不存在?你肯定也觉得存在。你见过吗?也没有见过。所以你没有见过而存在的东西太多了,是不是啊?你不能用这种常识和经验的那个简单的逻辑去否定。

所以还是从信心入手。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但见过的人古往今来太多了。如果这个宗教、这个净土法门是根本是虚无的,是不存在的,他不可能传几千年。这是多少有智慧的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哲士——都在相信的法门,那这些人一般的能够随便骗一骗吗?骗得过他们吗?所以,尤其是佛千经万论谈极乐世界,谈念佛法门,那佛没有骗我们的理由嘛。佛是具足大慈悲人,佛是具足大智慧人,佛又不追求名利,不需要你拿多少红包给他,要给你骗一个什么东西,所以我们信,信心为手,入佛法宝山才能满载而归。没有信心,你就一天到晚去看三藏十二部,你也是说食数宝的这个穷子。

问:有人主张应行大乘佛法而发愿再来人间度化众生,但因极乐世界太享乐了,怕到时不愿离开,故最好此生不求生净土,而愿生生世世再回人间,并跟随同一师父修行就好。请问法师如何看待?

答:这真是杞人忧天。你要知道,到了极乐世界,他不会有享乐的观念。什么叫极乐?极乐就是远离苦乐对待的那个绝待的那个东西,才叫极乐。如果你这样的一个观念,都是把我们业力凡夫的观念强加给了极乐世界的菩萨了。因为他没有一个我执嘛,虽然住的七宝的宫殿,虽然是很好的环境,他不会说,这个宫殿是我的,地面上都是黄金,哎呀,赶紧捡过来放在家里,最好把这个放进保险柜,买一个大一点的保险柜,再不行请两个保镖。你念念都是用我们世间的东西去想这个问题。他没有占有欲,甚至连他住的这个街道、房子都没有标识名号。

尤其到了极乐世界,他一定会回来的。为什么?那是大乘菩萨法界,大乘菩萨他就是一定要发菩提心的。你没有发的人到那去,自然地发菩提心;你已经有发菩提心的,一定会增上菩提心。他菩提心里面就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时候他六种神通完全恢复,当他眼睛一看,比如看到娑婆世界南阎浮提他那些家亲眷属由于不信佛已经到三恶道里面去了,他是什么心情?他一定是很悲心切切,一定要向阿弥陀佛请假——我不能在极乐世界享福了,我一定要到秽土去救众生了。他一定是这么一个心态。

所以,为了度众生,就一定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打妄想,我就不到西方极乐世界,愿在这个世界生生世世轮回,再到人间跟某个师父修行就好,那你真是想错了。你能保证你下一辈子就能得人身吗?印光大师说,我们这个世界众生下一辈子得人身比往生极乐净土都难。为什么?你要得人身,要靠你自己的功德。那得人身,要持好五戒;要行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要修行八德,八个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扪心问问自己做得怎么样啊?做得不完全,你就没有得人身的资格。所以这个世界在价值观念这么颠倒,竞争这么强,机心用得这么猛的时代,得人身很少啊,下三恶道的人大大的多啊。所以你还打妄想到人间跟同一个师父,你不知道你的同一个师父是不是能够到人道里面去,或者他改头换面,你也不认识。只有到了极乐世界,恢复了六种神通,你才得自在。所以,你真的是闻到净土法门还不求生净土,借着一个虚幻的高大的这种名义不求生净土,那真是愚痴到底了,那你就吃了大亏了。一定要求生净土!

好,南无阿弥陀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第三讲

诸位居士:

请看经文: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好,请看这一段。

前面讲到,在往昔恒河沙劫以前,有一尊超日月光佛向大势至菩萨传授念佛三昧。那这个方法从哪里下手?下面就有两个比喻:一个是亲友喻,一个是母子喻。这两个比喻非常鲜明而深刻地诠释着念佛法门所要具备的宗教情怀,这个宗教情怀也包含着深刻的信解在里面。

譬如一般我们说,让我念佛,我当下这个念头也可以去念佛,但是佛跟我是什么关系?佛是不是存在?他跟我有什么样的关系?或者意识到,或者不怎么意识到,都会心里涌现这些疑问。那这些疑问实际上就是信心和理解的问题。但确实业力凡夫容易产生这些疑问,因为法界当中的那种更超越的奥秘我们并不知道。所以在这里,大势至菩萨就转达超日月光佛给我们传递的一个我们业力凡夫不怎么会知道的一桩事情。

所以这个亲友喻就直接地告诉我们:法界当中有跟我们众生亲密相关的佛陀。但这个佛陀的存在跟念佛人的关系可不是疏远的,那这个关系非常的密切。首先就谈亲友喻,是亲戚关系,是善友关系。这个亲友常常忆念着这个众生,但众生常常就忘记这个亲友。所以亲友喻就分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单忆有离。就是单方面的忆念,这两人就会相离、疏离、离开。第二个层面就是双忆不离。如果亲友在忆念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人也在忆念亲友,这双方面都在忆念,那就能够感通,就能永不离开。所以这个比喻就非常恰当地把众生跟佛的关系呈现出来。

所以第一句就“譬如有人”, “一专为忆”,有一个专门来忆念。这一专为忆,就比喻佛在忆念众生。那佛为什么会忆念众生?是由于佛是发了大菩提心的,有大悲愿的。佛在修菩萨道的全过程当中尚且于众生念念不舍,要给与慈悲的度脱,何况他已经圆成佛果之后,那更是念念地救度众生,至诚恳切,无有复加。所以,一专为忆它是法界当中佛陀必然的结局。前面也谈到,一个菩萨是由于苦难众生来发大悲心,由大悲心来发菩提心,由菩提心来引导菩萨的六度万行,由这个六度万行的圆成,得一切种智的佛果。所以,一个菩萨能成就佛果,就是由于有众生故,没有众生就没有菩萨,就没有佛。所以菩萨成佛之后,必然会忆念众生。这就是一专为忆的道理。

但是,“一人专忘”。一人专忘,这是比喻众生不念佛,不忆念佛。为什么众生会专忘呢?这就是业力凡夫生命当中的一个最大的迷惑颠倒。我们在无明暗冥当中被种种烦恼所缠缚,知见颠倒,不信因果不信轮回,追逐虚幻的五欲六尘,连人天的善因都不愿去修,更何况指向无上的佛果。所以在这种颠倒的知见之下,他只相信现世的一切,就遗忘了法界当中还有一个亲友在专门忆念自己的这桩事情。于是就表现在众生的这种心态和行为上,就不具备深信切愿持名的行持,生命的从生到死的过程都是充塞着世俗的内容。这就是专忘。

如果从心性上去说,一专为忆也是代表我们的本觉。一人专忘是代表我们众生舍父逃逸,背觉合尘,违背这个本觉去追逐外面的尘——五欲六尘。这样追逐外面的,就越来越猛利,离开这个本觉的父亲就越来越远。虽然本觉还在忆念这么一个众生,但众生专忘,逃逸得太远。这就是疏离了,分开了。

那这样,虽然一个在专忆,但一人专忘,所以形成的格局就是“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若逢,是站在专忆的亲友来看,就是佛常常能够逢到众生。但众生即便逢到了亲友,他也对面不相识。专忆的亲友能够见到这个专忘的众生,但这个专忘的众生却永远见不到亲友。

譬如古往今来,这些佛菩萨都会以种种的应化身来到这个世间与众生和光同尘,种种摄受。但虽然过来,我们众生可能都不知道,对面不相识。

比如唐代丰干禅师,他在国清寺是常常骑着老虎进出,也到处游化。他在外面游化的时候,遇到一位即将到台州做刺史的闾丘胤。闾丘胤正好是生了一个头痛的病,什么药物都治不好。丰干禅师主动登门,说:“听说你有一个病,我来帮你治。”就用了一杯水,用一个咒加持那个水,往闾丘胤头上一喷,这病就好了。就是有法术了,有神通了。那这个台州的知府就很感谢,就问:“你是哪个地方的?”他说:“国清寺的。”国清寺就是台州范围。他说:“你寺院里面,像你这样有道行的高僧有多少啊?”这丰干禅师说:“我够不上高僧,但国清寺有文殊的化身,寒山;普贤的化身,拾得。”闾丘胤听到了,铭记在心。等他上任的第三天,就备好丰富的礼品去拜见寒山和拾得。这寒山和拾得在寺院是什么样的地位呢?就是在厨房里面烧火的,做饭的。在很多的僧众眼里都是疯疯癫癫,大家都瞧不起他这两个人。这个闾大人一去,跟客堂说,要拜见寒山大士和拾得大士。这知客师说:“大人来了,我把他们俩叫过来就可以。”这个知府说:“我要亲自去拜他。”这个知客师还很奇怪:哎呀,这个知府大人亲自拜他。嘿,这两个人!一般都瞧不起他们两个人,但知府非得要亲自拜。知府到了那个厨房里面,一见他们两个就马上顶礼。寒山、拾得一看这个架势,就赶紧跑,跑到山里去。知府就在后面追,追到那个山,这两个人竟然山石都挡不住,就进山里去了。那个山就要合起来,就在这关键时刻,寒山回过头,就是跟这个知府说:“丰干饶舌。”丰干饶舌,多嘴。又说:“弥陀不拜,你来拜我们干什么?”这一说完,山就闭合,就永远没有出来了。大家一听,哦,丰干禅师是弥陀啊!那赶紧去拜丰干禅师。传来消息,丰干禅师圆寂了。所以,这不是最后显露一下身分,谁会知道丰干禅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寒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化身,拾得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寒山写了很多诗,他很多诗都写在树上、石岩上,闾丘胤就把寒山的诗收集起来,现在还有流通。

在唐五代的时候,永明延寿大师所在的时候,这也是有一个公案。当时有一个叫长耳和尚,生有异相,耳朵很长,垂到两肩。平时好像也没有什么很大的特别,他就是每天去化缘。那别人就说:“你怎么老是化缘呢?”他就说一句话:“一白遮百丑。”这个意思就是,众生,让他布施一点,这一白就能遮他所有的百丑。他一生就做这个事。但是透露身分,是钱俶王家里做生日,要办千僧斋。一般千僧斋都会说有圣僧来应供的,所以一般就是第一个座位谁也不敢坐,是要等到圣僧来坐。开斋的时候,第一个座位还空在那里。就在这个时候,长耳和尚大摇大摆来了,他一来就坐在第一个位子上。由于大家对他很熟悉,这也就是或见非见的情况,若逢不逢。大家太熟悉了,觉得他太一般了。看到他坐第一个位子,大家心里还嘀咕:你这个家伙,怎么坐第一个位子?但是长耳和尚就坐在第一个位子,吃完了他就走。走了,最后钱俶王就问永明延寿大师,说:“今天有没有圣僧过来呀?”永明大师说:“有。”“是谁呀?”“定光佛。”“是哪个呀?”“长耳和尚,坐第一个的。”那这一说完,这个长耳和尚就圆寂了。所以,《高僧传》里面诸如此类的这种记载还有不少。

所以这些,以亲友来比喻这些佛陀,他来这个世间来应化,我们这些专忘的、没有善根的人,真是遇到了等于没有遇到;见到了,你也不知道他的身分。

那进而是“二人相忆”。如果这个专忘的人忽然回转心来去忆念他的亲友,那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机。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就忘了这件事情,不知道法界当中还有一个至亲的善友在忆念我们,在帮助我们。忽然有一个机缘听到善知识给我们讲这个事情,或者佛经给我们传达这个信息,我们在流浪的困顿之余就回转心来,来忆念这个亲友。那好,因为这个亲友都在永远地在忆念我们,忆念众生,那只要众生忆念这个亲友,这两人的相忆就感通了。这一感通,这个忆念就更为深切。这个亲友面对专忘的这个人,那就是由衷的安慰。那这个专忘的众生,由于在遗忘的过程当中,他是身心憔悴、苦不堪言,这时候他转过的念头的忆——忆念,也就非常的恳切。这个“念深”。念深,就是这个忆念非常的深邃、深切,念念不离,念念不间断。那这样,这样的二人的相忆相念就构成了一个互动,一种感应。

这种感应就能得什么结果呢?那就是跟这个亲友永远在一起。“如是乃至”,如是,就是今生乃至尽未来际的这个劫数之后,那是每一生每一世都跟亲友在一起。就好像如影随形,有这个形就有这个影,形影不离。而且,这个专忘的众生跟这个专忆的佛这之间的这种耦合关系就永远不会“乖异”和变异了。

所以,如果把这个专忆在心性理体上理解为本觉的话,那专念就是这个专忘的众生,转过念头来忆念亲友,这就是他的始觉,由本觉生起始觉。那始觉和本觉相符,始觉和本觉合在一起就是究竟觉。合在一起,就永远地不相乖违了,不相离开了,就永远如影随形了。所以古德有两句话: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护我。我们这些专忘的众生,为什么会专忘?为什么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就是烦恼障很重。这个烦恼障就障蔽了我们的那种慧眼、法眼,就见不到亲友。但虽然烦恼障眼,见不到,但是亲友的那个大悲心,不疲不倦的这种悲心愿力也永恒地在护念着我们。所以超日月光佛在告诉大势至菩萨这桩事情的真相:这个亲友永恒地在护念着我们,在忆念着我们。为什么我们要念佛呢?是由于我们专忘在六道轮回的众生,只要回光一念,就能跟亲友感应道交,这就是念佛的一个重要依据。如果这个亲友不存在,或这个亲友不关心我们,你念他也没有作用,是不是啊?现在亲友存在,他一直在忆念这个众生。我们众生为什么苦不堪言?就是专忘,舍亲友而逃逸。现在忽然知道这个亲友的存在,亲友跟我们这样密切,他是这样的关心我们,因为他是那样的同体的悲心来护念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忆念亲友?众生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念佛?

那第一个亲友喻。再看,第二个母子喻。如果亲友在我们的一般的概念当中还有点疏阔,只是跟我亲戚关系、朋友关系,虽然他有大悲心来忆念我。但进一步来说,母子之间的关系,那就更进一步了。

我们来看看经文: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这也是从两个方面展开:单忆有离,单方面的忆念还是会离开;双方都在忆念,就永不分离。

这里“十方如来”怎么理解?从字面上来说,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都有如来,这些如来共证一法身,同一悲心,同证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由于同一悲心,他也同样地怜念众生。但第二种解释,可能跟净土念佛法门比较贴切的——十方如来就是指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是佛中之王,十方如来都是从阿弥陀佛出来,所以念阿弥陀佛一尊佛的名号,就等于念到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名号;得阿弥陀佛一佛的功德,就等于得到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功德。这是大乘圆教一法具足一切法的道理。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于是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法界的藏土,往生到西方净土就等于往生到十方无量的净土。那这样,十方如来,就是指阿弥陀佛在这一期的应化当中,十劫以来都在“怜念众生”。怜,就是悲愍,可怜。念这些流浪的众生,充满着深刻的悲愍之心。

那这样的悲愍,就怎么理解?用我们比较能够体会到的——“如母忆子”。世间上的慈母对她的子女的那种怜念、那种关爱,那这个是我们众生能够有点感觉的。世间上的慈念,最恳切的莫过于母亲对她的子女。你看那种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那种大爱:子女生病了,恨不得把病移到自己身上;子女没吃的,自己挨饿也得给子女去吃。一辈子都在关爱着子女,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一刻的停止。尤其是子女生病了,遭灾了,那这个母亲更是惦念哪,挂心哪,忧虑呀,想方设法解决子女的困难。所以我们体会到母亲的那种大爱。为什么要有孝心?世间上对自己最有恩德的就是父母,那一个人要知恩报德,父母对自己有大恩,如果你不去报,那就不是人。所以做人要把孝道摆在第一,就是要知恩报德。

那这个母亲忆念子女的这种慈悲的念头来比况佛忆念众生。而且进一步说,佛对众生的那种慈念、关爱还是超逾父母的,比父母的那个慈爱还要深切。为什么呢?你看世间的子女,虽然父母很关爱,但这个子女如果非常的叛逆,负恩忘义,种种不良作为很多,那这个慈母对他的忆念或者会有点衰退,甚至内心还会生起悔恨:我怎么要生一个这个儿子啊!甚至可能还有跟他断绝母子关系的行为,这在世间也常常会遇到少数这样的情况。但是佛慈念众生是更超过母亲,对五逆十恶很重的众生,佛对他的忆念、关爱会更深切,不会由于他忤逆、造恶而去放弃他,不理他。所以佛菩萨他的发的悲愿要生生世世度众生,为了度一个众生,生生世世地去随逐他。哪怕他堕到阿鼻地狱,佛都跟着他到阿鼻地狱去,代这个地狱众生受无量苦,也得要把他从阿鼻地狱里面拔救出来,没有一念的厌舍之心。这是不是超过世间的父母?那世间的父母忆念子女,他的慈爱也止是这一世,百岁的父母也保不了身后的子女。但是,佛念众生这种慈悲心是永无尽期的,是生生世世都会相续的,也永远不会退转的。这是不是超过世间的父母了?用这个比喻佛怜念众生就好像母亲忆念子女一样。

但是,如果子女“若子逃逝,虽忆何为”。用这个来比喻众生不念佛。不念佛,他念什么呢?他就念五欲六尘,念烦恼,他就会造恶业。他这个逃逝不是一般的逃逝了,就是要堕到三恶道里面去,而且一世一世每况愈下,直接“逃逝”到无间地狱里面去,受剧烈的痛苦。这种逃逝,在心性上也表示他这种背觉合尘,违背本觉,迷惑颠倒,追逐外面的五欲六尘,越来越远。在三界轮回的路上,就离开这个母亲就越来越远了,天涯海角了。这逃逝啊!我们都是逃逝的浪子,逃到现在还不知道回头,还不知道有一个慈母望眼欲穿地盼着我们回家。那这个逃逝两个字,比前面亲友喻讲的专忘还要可怕。专忘只是遗忘了,这个逃逝更带有他的那种叛逆性,那种刚强难化性——不仅不信有慈母的存在,而且还在否定这个存在,还在诽谤这种存在。那对于这个逃逝的子女,虽然佛是这样的怜念,但是不发生交感,互动不了。这就是单方面的忆念,对这个逃逝的子女没有多大的利益。

这就好像寻找那个可能有高级文明的地方,它都发射电波。但其他的星球它不去接收,不接收,它就意识不到它那个星球有高级文明的存在,所以它发射得再多也没有作用。一定要互动,但要互动不容易呀!你看世间的人,就在知恩和报恩问题上都有很大的缺陷,因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比如一个人在他青少年阶段,他为什么会有叛逆期?那个父母对他非常的关爱,他不会理解,他很漠然。就好像中国大陆说有一些大学生,父母都好不容易送他上大学,父母是希望他写封信报个平安,谈谈校园的情况,那有相当部分大学生是不写信的。搞得他的父母为了想得到子女的一点信息,跟他搞了一个表:你最近身体怎么样?健康、不健康,你只要打个勾寄回来就可以了。你说父母的关爱到了这个程度,但子女根本就漠然。常常到了四十几岁的时候,等他自己结婚了,等他自己有子女了,这时候他才会想到:哦,做父母不容易。这时候,他才会体会到父母对他有莫大的恩德。所以一个人说,四十几岁是他叛逆以后的一个回转的时间,他可能会重新对父母有点孝道。作为一个子女要体会父母对自己的恩德,都需要这么长的时间的历练,等到自己做了父母才会体会到,那你想,我们这些流浪的众生要理解佛对我们的关爱,那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对于佛的这份慈悲的怜念、永劫的关爱,要知道。要知道佛对我们有比天还高、比地还厚的、比海还深的深广的恩德,由此生起殷重的报佛恩的心。但报佛恩就得要顺应亲心,就像孝道一样的,你怎么去报这个恩?就得要满这个父母的心愿,报佛恩就得要满佛的心愿。佛的心愿是什么?不是要让我们给他一天到晚做点供养,拿点香蕉,供点苹果的,他是要让我们离开三界的火宅,让我们也去作佛的。所以我们要顺应佛的这个心愿。你能够如教修行,你能够出离三界,你能够快速成佛,佛就欢喜了,这是他永劫怜念众生的唯一目的。于是你就生起要报佛恩的这种心,这种心就是你的感恩心,就是你的这种菩提心。所以,当超日月光如来说出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这是多么深刻的哀叹哪!十方如来恁样深切的悲心怜念六道轮回的众生,永劫没有一念的厌舍,但我们这些众生远远地逃逝在外面,没有一刻的回光来念自己的慈母。

那要母子之间双忆才永不分离,这就是“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个逃逝的子女如果能够忆念母亲……,这个“若”就很有深义了。我们流浪得太久了,于是在流浪的过程当中,我们就以为就是永远的一个浪子,就永远或者要靠打工来维持生活,或者就靠乞丐来维持生活,于是衣衫褴褛,苦不堪言,生存都没有基本的保证。就不会想到慈悲的父母原来是大富长者,有无量的金银财宝,他就是等着我们去继承。我们不知道。

这就《法华经》讲穷子喻。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离开他的父母到外面去流浪,流浪了五十年,苦不堪言。然而大富长者年纪大了,天天盼自己的儿子回来继承遗产。这个儿子在外面流浪了五十年,展转地就回到了他的故乡,他的父亲看到他终于回来了,非常高兴,就赶紧派人把他引过来,接过来。但这个穷子一看这么富丽堂皇的宫殿,这么好的地方,就不敢去:这不是我去的地方,我去的地方是贫民窟,我到那里找点打扫厕所的工作来维持生活。他是这么一个下劣的、低贱的心态。他不知道那个富丽堂皇的宫殿原来是他可以继承的,他是大富长者唯一的儿子。这个穷子不相信。不仅不相信,一下子就要逃跑。这个长者盼了他五十年,好不容易盼来了,怎么会让他跑呢?就赶紧派两个人把他按住,不让他走。这个穷子就更害怕了:哎哟,他竟然抓我,我都走不了了。一下子吓昏了,昏死过去了。那大富长者一看,他的儿子是这样的卑劣,不敢认,所以就用冷水把他喷醒,只能告诉他:“你自由了,你想到哪去就到哪去。”这穷子一听,很高兴,赶紧跑到另外一个地方,找了一个很下贱的工作来维持生活。那这个长者也很无奈,但还是要想办法让他儿子回来。于是,也就派他家里两个人穿上破旧的衣服,去跟他儿子一起做工。并且找到他儿子,做了一段时间工,说:“哎呀,这个做的工又很辛苦,赚的钱又少,我给你介绍一个更好一点的工作,工资比这高一倍。”他这个穷子说:“哦,有高一倍的工资的工作,那好啊!”又把他介绍到大富长者家。做什么工作呢?掏粪、打扫厕所。他觉得打扫厕所自己还能干,于是就在掏粪,做了二十年。在这掏粪,做工作的过程当中,这位大富长者天天在窗子里面看着他的儿子,虽然知道是亲生的儿子,但这儿子不敢认。所以这个大富长者也没有办法,也只有穿上比较破旧的衣服,跟他的儿子在一起,就赞叹他:“你工作得很勤劳,很老实,这样吧,我就收你为干儿子吧。你工作很好,然后换个工作,给我做仓库保管员吧。”慢慢地提拔他,做仓库保管。他就是接触仓库里面各种好东西了。接触几年,说:“你干得不错,给你提拔为管家吧。”慢慢地、慢慢地提升他。等到他做了若干年管家,慢慢自信心才上来了。等他自信心上来的时候,大富长者把国王、大臣、婆罗门……各种贵族叫在一起,一个集会。在这会上告诉大家:“这个管家就是我的亲生儿子。我马上就要去世了,我所有的金银财宝,所有的家产都是他的,遗传给他。”到了这个时候,经过二十年的训练、淘汰,这个穷子才没有昏过去,才担荷下来,才心生欢喜,才得未曾有。

你看,就这个穷子喻给我们的这种启发都很深。所以要忆念他的父母,要承认那个大富长者跟自己是父子关系,这都要多大的心力、自信哪!要么他不敢认。那阿弥陀佛就是这个大富长者,他所建构的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无量的七宝,他都是为我等众生——这些浪子所准备的。我们只要承认阿弥陀佛是我的父亲,那这个继承关系就成立了,极乐世界所有的财富都是自己的,不仅具有使用权,而且有拥有权。当然到了极乐世界就没有私有制的概念了,他也没有拥有不拥有的概念了,反正他能够安享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

所以这个子若忆母,这就称为百千万亿稀有难逢的这一刻。就好像我们在流浪的过程当中,身心憔悴,苦不堪言,真的是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接到了一封家信。这封家信是自己的母亲寄来的,说:“儿子啊,你快回来吧,我们正在等着你。家里有丰富的家产,你不要再打工了,不要再做乞丐了。”当他接到这封信,他忽然回忆起了。他为什么会忆?原来为什么不忆?原来忘了。忽然,他回忆起来:哦,我的故乡还真的是在那个富庶的地方,那个庄严的地方,我现在流浪的地方是我的旅店、客舍,不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还有慈悲的母亲在等着我,慈悲的母亲还有无量的珍宝,不需要我在这里打工,不需要我在这里乞讨。这时候,他转过来忆念他的母亲。用这个来比喻无量劫流浪六道的众生在忆念极乐故乡的阿弥陀佛。

这时候,这个流浪的儿子,若,就是如果能够回转心来忆念慈母,那好,那个慈母永劫以来没有一刻的没有在忆念这个浪子。所以“若忆”就是众生能感之机;如母忆时,就是佛应这个众生的忆念,马上就感应道交,互动了。母子天性相关,如磁吸铁。这样母子历生,就从当下二忆互动、感应道交的那一刻开始,这个母子永远不再分离了。来比喻轮回的众生信愿念佛,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感应道交,安立在阿弥陀佛的大愿实相之海上,安立在名号的无上正真之道上,那我等众生就跟阿弥陀佛永远不再相离。不相违,就是再也不会违背了。我们现在就是背尘合觉了,我们的始觉开始跟本觉回归了。原来我们是舍父逃逸,我们的本觉,它不是在始觉,它是在奔逸五欲六尘,造作种种的恶业。所以,我们造作种种恶业的力量也来自于这个本觉的力量,但是本觉力量是被歪曲地使用,方向不对,正知正见没有确立。那这样我们的始觉和本觉就合本的话,就永远地跟这个本觉不相违背,不会再遥远。这里就,众生跟佛同体感、生佛一如感就建立起来了。感应道交,生佛不二,这个道理。

好,请看下面经文: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好,这个四句经文是对前面亲友喻和母子喻的一种法义的诠释。透过亲友喻和母子喻,它在传达一个清晰的信息:法界有慈悲的佛陀,他像亲友一样专门忆念我们,他像慈母一样永劫地在怜念我们。这桩事情唯佛才能说得出来,我等众生不知道。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证无上正等正觉——开悟的境界,在大乘圆教净土法门的立场来看,就是《阿弥陀经》说的“二有”: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彼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开悟的境界。那这个二有是等觉菩萨都不知道的,唯有佛知道了整个法界的全体的真相,他才会了解有极乐净土,有阿弥陀佛。所以当释迦牟尼佛将这个二有和盘托出,告诉我们的时候,如果我们能相信,能接纳,这就是以佛的知见为自己的知见,不需要自己去求开悟。那我们这个净土法门的他力的特点,我们的开悟都是以佛的开悟作为自己的开悟,这就建立了一个极高的至高点。在这种信解的基础上,我们马上就有一种行为出来。这行为是什么?就是“忆佛念佛”。

原来为什么我们不去忆佛念佛?为什么会专门遗忘?为什么会舍父逃逸?就是我们不知道有这桩事情,我们本能地会觉得我在这个世间是很孤单的。现在后现代的一些文学、哲学都在谈这个问题:人类生存的荒诞感。存在主义也说,人被一种陌生的力量投到这个世间,既然没有上帝,自己就是自己的上帝,自己就是价值的立法者。自己非常的孤单,怎么给自己建立立法的依据?他就会有荒诞感,有无助感,有荒谬感。那在以个人为中心的这样的一个时代,他确实他有一种孤单感,大家都在观照自己。他人的存在、他人的喜怒哀乐跟我有什么关系?或者我在受苦受难,谁会来帮助我?谁会来关爱我?只有自己拯救自己,只有自己自助。在那种现代的个人主义,这样的情况下他一定会有孤单感,因为他不会像东方文化讲的同体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概念出来,他才会有一个互助,一种他力的拯救。不是你自己能拯救的!所以我们被这个无明的业力……来到这个三界六道,这种业力太强,这种烦恼太重,这种无明暗冥,我们看不清自己的道路,我们建立不了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你怎么自救?可以说自救不了,你只有一世一世地堕落。所以这是生命极为悲惨的那种历程。再这个孤独无助的众生,他内心是渴望一种他力的拯救的,这种内心的渴望就是一切宗教建立的心理基础。为什么那些出海的渔民要找到一个妈祖作为信仰的对象?就是由于他面对大海的浩渺莫测,他有无助感,不知道什么时候葬身海底。所以,这种信仰无论对他的心理,还是对他的那种关键时刻的依靠,都是极为需要的。那我们这些流浪的众生,实际上我们内心是充满着孤独无助的,所以我们内心是希望有一种他力的拯救。阿弥陀佛因地作法藏菩萨的时候,他建立净土法门,建立名号的功德,建立一个至极庄严的一个净土,就是针对这些孤独无助的众生所施设的。但他在这种情况,一定要给他传播一种信息:在法界当中你不孤独,你只要相信有一尊慈悲超过世间父母的佛陀在关照你,在摄受你,你只要相信这一点,然后回转心来念这尊佛陀的名号,你就能得到究竟的解脱。

于是这样,就“若众生心”。开始相信之后的行持,它就是叫众生心。众生是众缘和合生起的心,代表着业力凡夫现前的这种染著的心、散乱的心、攀缘的心、贪欲的心、黑暗的心,我们开始就是用这个心来念。所以很多居士说,我念佛为什么这么散乱?为什么这么妄想杂念纷飞?这是正常的。我们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着太多的恶业的种子,我们的心就是这么散乱的。那没有关系,你就是用这散乱的、染著的众生心去忆佛。

这个忆佛就是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慈悲,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的神通,忆念佛对我拯救的所有威神力量。你去忆这个。那这里讲这个忆,忆就是回忆,实际上这个忆里面包含着更深的意思。实际上无量劫以来,阿弥陀佛随形六道,曾经跟我们有过直接和间接的法缘关系,曾经跟我们结过缘。但结的这个缘,我们忘了。忘了,又透过一个信息,再启发你这种已经遗忘的跟阿弥陀佛结过缘的这么一个善根。虽然忘了,它已经在我们的内心的原型里面它有这个种子。这个种子一旦激活之后,就会忆。这个忆,就是我曾经熟悉的东西只是忘记了,就好像我们自己曾经去过华盛顿,种种的情况,但是忘了。忘了以后,等一个机缘,忽然激活了,我才知道华盛顿的种种情况,博物馆的种种情况。这个忆就是你原来有的东西。那更深切地来说,我们的自性含藏着无量的性德,大涅槃的常乐我净都有,乃至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我们的心性当中完整具足,只是佛把这个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给它彰显出来了,给它表达出来了。所以透过忆佛——忆这个果地上已经成就的佛的功德,是要把我们正因佛性具有佛的功德给它激活,这才具有一种忆的这种内涵。这个忆就是我们本身具有的那种印象、图像、原型。

这个念,念佛。念佛就是作用在我们现前这一念心,上面是一个“今”字,今就是当下的心。当下的心,要系缘这个佛号或者佛所建构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你且去念。那这个念佛,一般它不是口字旁的唸,而是用你的心去念。你如果只是口念心不念,那不叫念佛。所以这个佛号一定要从心里出来,口里念出声音,再耳根把这声音又听到心里去,这才叫念佛,形成一种内循环。你的生命,全部的生命通过这个念贯注在这个佛号上,这就是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心佛一如。所以下手处,不管我们的众生的心多染污多散乱,给它系缘之境就是忆佛念佛,把佛的境界作为我们所系缘之境。

那这样就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换。如果佛是一个真如自性的话,我们在忆佛念佛就是真如熏无明。我们的众生心是无明的心,修行就是长期熏习的过程,熏习的过程就是转依的过程,要转我们众生心为佛心。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转愚痴依智慧,要实现这样的转依。这都是在忆佛念佛的过程当中实现这样的一个熏习。这熏习,有时候这就功夫上说由熟变生,由生变熟,熟处变生,生处变熟。熟处,就是我们现在众生心很熟的都是五欲六尘境界,举心动念都是想五欲六尘,不需要去作意就会想这些东西。但是你众生心要去想佛的功德,要你去念佛,那开始要非常勉强的,一定要给自己定功课的,一定要去完成的,像小学生一样地监督自己的,因为佛号对我们很生疏。那要通过一个忆佛念佛的长期的熏习,慢慢地我们对五欲六尘、家亲眷属、恩恩怨怨、人我是非这些很熟的东西把它变生疏。然后把生疏的佛号、极乐世界庄严、阿弥陀佛的愿力,这些生疏的变成熟。要有一个生和熟的一种置换。

那置换之后,我们以后念佛功夫得力,举心动念都是这句佛号。碰到一个很紧要关头——一辆卡车要撞到我身上来了——生死关头,可能我们本能地会叫,会喊救命,或者“我的妈呀!”但是,如果你这个佛号很熟了,你第一反应就是“阿弥陀佛!”当歹徒要抢你的钱,拿枪对着你的时候,甚至最后他要扣扳机,乓、乓、乓几枪过来的时候,一枪一句阿弥陀佛,三枪三句阿弥陀佛,你就到极乐世界去了。你可不能恐惧得:“哇,我的妈呀!”抱头鼠窜,那你被恐惧所压倒,那你就去不了了。所以,这个生和熟的置换很重要。

那这个置换就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这就现前见佛,就是现生功夫得力,能念所念打成一片,叫作念极功纯——念到极点,你的念佛的功夫就纯熟了。纯熟的特点就和念脱落,就是能念所念都没有了,无念了,这时候契入念佛三昧。在念佛三昧当中就能见佛,就能见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那你当下这个念佛的心境也就像一个大圆镜智、一个摩尼宝珠,就映现着极乐世界的那个情景,就在你这个珠子里面构成一个影子。极乐世界也是一个珠子,我们现前一念也是一个珠子,这交光互摄。

这里,可能听得还是很神妙,讲一个公案。净土宗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他有一个经历。他在庐山念佛入定的时候,就到了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他就看到了一个情形:在阿弥陀佛的身边有一个老和尚,穿得衣衫褴褛,还有点蓬头垢面的样子。他就觉得很惊讶。那阿弥陀佛跟他说句话:“这就是南岳的承远法师。”他从定中出来,他就特意到南岳去找承远。真的,这个承远大师就是住在山里,专门念佛,不做其他事,虽然有个侍者,他也常常自己耕作,劳动,穿得很褴褛。这法照大师一看他的样子跟定中在极乐世界见到的样子一模一样,就赶紧拜他为师。所以承远大师在那个时代并不出名,并且他也没有什么著作,是由于法照大师被唐代的皇帝请到宫廷去供养,有很大的知名度,这法照大师跟皇帝说:“你不要拜我为国师,还有比我更有道德的。”就介绍承远大师。皇帝也就对承远大师也有同样的推崇,才把承远大师隆重地推出来,所以承远大师也就成为净土宗第三代祖师。法照大师也等于他是现前见佛,他在念佛的定中见佛。这个五会念佛是法照大师传下来的。据说五会念佛的直接的传承是阿弥陀佛传承下来的,是他在念佛三昧当中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给他传五会念佛。那五会念佛的声音的音调的宫商和合、哀雅,跟极乐世界的风吹宝树的声音、铃铎的声音、虚空法器的声音、八功德水相互激荡的声音是同样的韵律。所以那个五会念佛的音声一唱,就有很大的伏灭烦恼、开显智慧的功德。可惜的是,现在已经失传了。

那这是现前见佛,还有当来见佛。这就指这个功夫还没有到达念佛三昧,还是有散乱,心水不清。但是当来见佛就是临命终时能够见西方三圣前来接引,乃至于在临命终时还看不清楚,那就是到极乐世界莲华开放之后见阿弥陀佛。

虽然有现前见佛和当来见佛的时间上的差异,但是它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必定”。必定就是决定之辞——一定能够见到。那这个必定是来自于什么样的依据呢?这就是具有它的因果的。首先你是信愿称名这个因,就一定会感得见佛的果,这首先是因果法则决定的。其次,是感应道交的原理决定的。因为你信愿念佛为能感之机,阿弥陀佛的愿力、慈悲就是所应之法,这种感应相通之后,阿弥陀佛的那种名号愿力光明的大磁场一定会摄受这个念佛人,指向西方极乐世界。他不会到三恶道里面去,也不会到三善道里面去,甚至也不会到他方世界去。在十方无量无边的微尘数的刹土当中,信愿称念阿弥陀佛,只是指向一个地方——西方极乐世界。那阿弥陀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你去了当然能见教主了。所以这个必定见佛,就具有它的深刻的因果关联。

所以当超日月光佛这样告诉大势至菩萨的话,那我们就得思惟,大势至菩萨对这个事情,对这桩佛所说的教诏敕令,是当下担荷,不加怀疑,通身顶戴,如教修行。所以我们在这样的末法之际,透过大势至菩萨现身的经验之谈,我们也要思惟,就如同超日月光佛向我们来教授念佛三昧——建立什么样的心态,如何去行持一样,去如教奉行,也能得到大势至菩萨同样的修行的利益。

那大势至菩萨通过这样的一个念佛三昧的方法的传授,他如教修行能得什么样的利益呢?

且听下回分解。



这里问题比较多,一个一个来。

问:念佛时有杂念,若想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有若人在极乐世界生活,是否也是一种杂念呢?

答:念佛的时候一定会有杂念,不能说自己一念佛就很清净。但念佛确实是对治妄想杂念的有效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专注听你的佛号,不要关心你的杂念。对妄想杂念有多少,是什么内容,你不加分别,不加理睬。不加理睬是最好的方法,你理睬它,妄想杂念就越厉害。它厉害是你加持的,你注意了它。你注意了它,你就加持了它。就是不理睬。不理睬,全神贯注地念你的佛号,听你的佛号。这时候,你也不要去想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一心不能两用,你持名念佛的时候就是自念自听。如果万一你对观想还有好乐的话,那你坐下来,静坐状态当中,佛号放下,如果你能观想得清楚,你可以选十三观的里面,其中或者琉璃地观,或者莲华观,或者佛像观,或者白毫观,去作观想。《观经》主要讲白毫观,把白毫观观清楚,其他的相好都能清楚,这是一个下手处。再就是作莲华开想、莲华合想、莲华开的时候有阿弥陀佛五百种光来照身想,这也是一种观想方法。但一般你要把七重行树、宝树的颜色、莲华的筋脉想观清楚,那也很难。因为那极乐世界那是报土的境界,境细心粗,极乐世界那个境界很微细,我们的心很粗糙,这叫观想难成,神识飞扬。所以,还是以执持名号为下手处比较符合实际。

问:弟子今年二十三岁,学佛有段时间了,虽然没有见过阿弥陀佛,但深信净土法门,愿往生西方极乐。请问法师,如何用净土法门让今生过得有价值,且能在临命终时得以往生?在这个年纪求往生,是否过早?

答:这是年轻人本能的想法。觉得现在就让我念佛求往生,我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未来光明灿烂,这个是不是太早了?首先,要破斥你这个观点。无量劫的轮回,我们可能就是这个想法,太早太早,你就迟到现在了。要知道,生命当中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世间上一切所谓的事业、荣华富贵、各种各样的享受都是梦幻泡影,都是假的。你还是把假的作为真的,你才会有很遗憾的感觉。如果你把这个都看破,你二十三岁能往生,那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要知道我们三界如牢狱,我们在这坐牢,你提前释放了,那不很高兴吗?你非得要说,我要坐很长时间的牢。

唐代有位老和尚,他是通过画观世音菩萨像得念佛三昧。往生之前,他就对他寺院的比丘和沙弥说:“我要往生了,但我也可以带一个侍者去,看看你们谁跟我去?”这一般人,天天说念佛求往生,但到关键时刻都是贪生怕死的。大家一听,都不吭声。不吭声,倒是一个十来岁的小沙弥一听这个,觉得很好玩,就说:“我跟老和尚走。”那这个老和尚说:“你跟我走,那你跟你的父母先告个假。”所以这个小沙弥就回去告诉他父母,很高兴地说:“我要跟老和尚到极乐世界去了,老和尚问你们同意不同意?”他的父母以为小孩子开玩笑,也就以开玩笑的口气说:“好!好!好!你去吧。”实际上是不相信能去。这个小沙弥回来说:“我父母同意了。”这个老和尚说:“那你坐下。跟我一起,你也在这里坐,合掌念阿弥陀佛。”这一念一念,这个沙弥先走了,真的走了。这走了,这老和尚说:“你还比我先走,我还得处理你的后事。”于是把这个沙弥的事情处理完了,这个老和尚也盘腿一坐,合掌念佛,走了。这说明这个小沙弥还很有慧根,他在十几岁的时候,他欢欢喜喜地走。你看,到了二三十岁、四五十岁的这些比丘都舍不得走。别说一般的舍不得走,就是那些老居士,他都舍不得走啊。

我也常常说这个公案,很有意思,有点像说小品似的——有两个老居士是一对夫妻,都已经是六七十岁了,说他一个经历。说我们老两口天天做早晚课,天天求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有一天,他天天求佛来接引,他的小孙子又听得不高兴。不高兴,那他小孙子就恶作剧。等他两个人在那里又求阿弥陀佛接引的时候,这小孙子就趁他们不注意,悄悄地溜到佛龛后面。当他就“阿弥陀佛,来接引哪”,过来接引,这小孙子在后面拿腔拿调:“我来了!”你天天求,阿弥陀佛来了,应该高兴。这时候这两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吭声了。不吭声,这肯定贪生怕死了。这个老太太,觉得不吭声,让阿弥陀佛等得太久了也不好意思,这怎么办呢?所以就颤抖的语言就说:“佛呀,你先把我老头子接走吧。”你看,容易吗?所以与生俱来的身见我执,她必然在生死关头第一念就是贪生怕死。所以一个念佛的人就是要突破死亡这一关,视死如归,不怕死。死亡来了,欢喜心——我从这个牢狱出来了,我从这个火宅出来了,我的业报身的苦难的结束就是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法身慧命诞生的辉煌的一刻,我在期盼着这一刻,我面带微笑地走!是这么一种心态。哪会想到:哎呀,我还年轻,现在走是不是过早了?辉煌的灿烂的幸福的生活,我还没有过。你不知道这个世间苦难的无尽的历程,哪有什么幸福啊!

所以你今年二十三岁,如果阿弥陀佛今天晚上来接,你可不要以为过早,你不去。赶紧走!你到那里就永远的年轻,寿命无量,而且有种种神通,想到娑婆世界,能够随意自在地过来,生命得大解脱、大自在了。还在这个困顿的人世——五浊恶世干什么呀?你这个想法也说明你走不了的,因为你愿不成就,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还没有生起来。厌离娑婆,就是对这个世间没有一点的贪恋,厌离至极,不容一刻的停留;对极乐世界由衷地向往,无限地欣慕。马上走,阿弥陀佛当下来,当下走!义无反顾,毫不留恋,这才好。

问: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是不是持名念佛?我们念佛时听清楚自己念的佛号,算不算忆佛念佛?怎么把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阿弥陀佛金色三十二相等和持名念佛联系起来?一天到晚有时间就持诵佛号,什么都不想,对否?

答: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在四种念佛当中,当然你可以说是也包含着念自佛。前面讲念自佛、念他佛、自他二佛俱念,这里我们从大势至菩萨所接受的念佛三昧来看,如母忆子,如子忆母,忆亲友这个层面来说,还是侧重在持名念佛。

念佛的时候,把自己的佛号念清楚听清楚,这是一个行持上的要求。但是,它在念佛当中,你要建立信愿的心态,是用深信切愿来庄严这句佛号的。你在这佛号当中有深信切愿,这就算忆佛念佛;如果你没有深信切愿,只是把这句名号作为一个做功夫的手段,那还够不上忆佛念佛。因为忆佛念佛就是要想到:我要得到佛力加持,我要到阿弥陀佛那去,我这流浪的儿子要回归故乡弥陀慈父的怀抱。它要有这种宗教情怀。如果譬如说宗门下它参话头,参“念佛的是谁”,念佛是谁,它就指向要开悟的,那我们忆佛念佛的目的是指向往生的。这个宗旨、目标不一样。

那讲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包括佛的相好光明,这是属于观像念佛的范围。但这个持名念佛它有一个特点,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当中就已经具足着实相的功德,具足着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功德,具足着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功德。所以透过持名,你只要能把能念所念打成一片,持名契入就有着实相、观想、观像的所有功德在里面。所以你就不要夹杂更多,就是执持名号,执持名号一法就含摄着其他几种念佛法门的功德。

那忆佛念佛,确实要二六时中念念不忘,是我们生命当中一件最重大的事情。虽然行走坐卧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但我们深层的意识还是要牵挂佛、忆念佛,这是能够做得到的。因为我们的意识层面有浅层的,有深层的。你比如你在上班的时候,忽然你的生病的父母就在家里,你不想着生病父母吗?或者你的小孩就在家里,你会想到这个婴儿怎么办?身心在忆念那个,但同时你在工作当中也在做你的工作,这是两不误的。所以,你平时工作很多,可以提起忆佛;如果你时间能空余下来,马上称念佛号。忆佛念佛,以真如熏无明,以佛功德来庄严自己,那就是使我们的整个的精神道德、心性境界会有一个全新的局面。由于你有忆佛念佛的这样的情形,你就会朝向善的一面,朝向清净的一面,你行善会更有加持的力量。你即便烦恼重,造恶,在造恶的过程当中,它也会轻微很多。或者,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使我们的一切恶事给终止,一切善事得以成就。它都有这个功效在里面。

所以你有时间就开始念,念的时候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的这个观念,你也不要去想。你不能说,我念佛,念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你不是加了一个妄念吗?当下就是把他念清楚听清楚。你自然显现的妄念,你都不要去加以分别。你不要再又加一个头上安头的妄念:我什么都不想,我什么都不想……这又是你加了一个妄念。念清楚听清楚,如清水珠使我们的浊水澄清,佛号投到我们的内心,我们的众生心不得不佛,逐步使散乱的心变成有序的心。

问:念佛之人往生如何避免被魔相牵引?听说魔可以变成阿弥陀佛骗你,实则堕到地狱或不好的地方。心散乱,是不是只要念佛就可以避免?是不是最低要求是具足十念?如何才不是真正具足十念?

答:各种魔变现种种相,这在修禅定状态当中可能会有这种情况。所以《楞严经》讲五十种阴魔,特别是想魔当中,你的邪心乱想,那那些天魔或者年久成魅的这些邪神恶鬼乘虚而入,变化各种形象来蛊惑行人之心,这种情况是有。但净土法门你建立信愿称名,念阿弥陀佛的名号,那一般来说,这些魔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胆量,也没有可能来变成阿弥陀佛来骗你的。为什么呢?是由于这个名号的光明、愿力、威德太大了。所以经典当中说,你至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具有光明,这个光明有四十里的范围,你在这样的炽盛光明当中,这些魔怎么能过得来呢?这些魔怎么能变化成阿弥陀佛来骗你呢?那这个魔到了佛光里面,魔也成了善知识了。佛光就有这么大的转变能力。所以,由于我因地当中念佛,临命终时是见佛,这种因果是相应的,所以他不是魔变现,就是阿弥陀佛过来了。

那心散乱,心散乱确实要至诚念佛。不是泛泛地念佛,一定要深心念佛。所以为什么《观经》讲圆发三心,要深心,要至心,要回向发愿心?你念佛的功夫就体现在至诚恳切,是你的深心在念。因为这句名号已经是很有分量的,叫万德洪名,具足着法界的佛陀的所有功德。所以我们相应的用殷重的至诚心去念,那当然散乱的妄念就会像乌云被一阵非常强劲的风给吹散一样,浓云薄雾被风吹散了,天日就会呈现出来。

那具足十念,这是对于十八愿讲“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首先要具足深信切愿,至诚心、至信心、至乐心,要发愿,“欲生我国”。乃至,就是你工作很忙,没有时间修行,给出一个底线——具足十念。十念是最低限度十念,还有最高限度呢?最高限度就是念得越多越好。所以如果工作很忙,至少坚持十念。但是我们的心太散乱,烦恼太重,还是要多多益善地去念为好。

问:有人说,关起门念佛非大乘,不能成就。我们是否还要多发心做义工,再配合念佛,然后回向往生西方?

答:修净土法门,不要听人说,要听佛说,人都有种种说法。这个关起门来念佛非大乘,不能成就,这个话就说得很模棱两可了。你深信切愿念佛,本身就是大乘,就是佛的第一弟子,在所有的善行当中就是至上的善、第一的善、无与伦比的善,就能够成就往生。阿弥陀佛的光明遍一切处,你信愿称名,每一声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每一声都在被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所摄受,怎么不能成就呢?难道阿弥陀佛的光明由于你关起门来就进不去吗?那怎么叫无碍光呢?

当然你作为佛弟子,有机缘随分随力做点义工也是可以的,作为修福德,增上往生的品位。但是,就往生这一点,做义工和不做义工不在考虑之列,完全就是在信愿称名上作为往生的条件,不加任何的条件。如果你再加,非得要一年做多少天的义工,才能往生;一年做多少供养金额,才能往生;甚至你一定要修禅定功夫,才能往生;甚至要持什么咒,才能往生;甚至要拜多少拜佛,才能往生……那条件多得很,那不是易行道成了难行道吗?它不是这个样子。就唯信愿称名得以往生,其他的随分随力去做,就可以。

问:有大德开示,念佛口念心听,念头会被呼吸打断,故不如观想念佛能够相续。在家佛弟子应如何依循?还是持名、观想齐修,同时间一起做?

答:这又是大德开示,还是听佛开示。念佛,还是谈自念自听的问题,念兹在兹的问题。净念相继,“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这样去念,不一定跟呼吸相关。当然,念佛方法也有种随息念佛的方法,那是因人而异。你觉得随息念佛能够注意呼吸,吸进去“阿弥陀佛”,呼出去“阿弥陀佛”,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这个随息念佛来取代一切,念佛的方法很多,你就是看哪种方法更能摄心,为好。所以这里就谈不上哪个方法不如哪个方法。如果要谈正面的话,那是持名念佛为正行,这是阿弥陀佛因地建立的以名号度众生的方法,“若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所以,名号度众生是念佛法门的正行。所以执持名号就具足着观想、观像和实相念佛的功德,所以以一法来含摄其他的法。

不要心分数路,尤其你持名的时候,你还加上观想,那你就是两头都不靠了。你持名都没有听清楚,观想也模模糊糊,倒不如就全神贯注在持名上。持名,要把他持好也是很不容易的。你没有全神贯注,没有精力充沛,没有深切的愿力,念一念你又会觉得念得乏味,味同嚼蜡,念一念就想其他的事情去了,就不能专注了。所以持名念佛,给自己规定数量,一天一万、两万、三万,天天这么念,慢慢地你持名就念出有点味道了。持名,一定要跟名号的功德相应,相应了你才上轨道。如果不相应,你就会越念越乏味,越念越无聊,越念越疲倦,于是你就会想到搞点其他的名堂。

时间到了。

南无阿弥佗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第四讲

诸位法师、诸位居士:

请看经文: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好,请看这一段。

这是正宗分的第五结构段。前面蒙古佛——超日月光佛传授给大势至菩萨的念佛三昧的法门,下手处以亲友喻和母子喻建立一种净土的情怀,也就提供了念佛的重要依据。以这两个比喻就自然地得出:一切众生现前一念最重要的是忆念佛的名号,忆念佛的境界,那他在今生的生命当中能够见佛,或者在当来的时候可以见佛。这是谈修念佛三昧的方法,依照这个去做,就必然能够得到修行的利益,这就谈证果了。

那证果,首先这一段就从法上来解说,然后从比喻上进一步来阐明。这是大势至菩萨自己修行念佛三昧的心路历程,就是以众生心,忆佛念佛,那就“去佛不远”了。这个去佛不远从事相上来说,我们业力凡夫就距离佛的这个间距不像原来逃逝、专忘的那种情况那么遥远,就是日益地趋近佛土。那从心性上来说,由于念佛忆佛,这个始觉之智趣向于本觉之理,去佛不远。那去佛不远,首先从事相上去化身佛不远,就接近化身佛;进而趋近报身佛;进而安立法身佛。那一切众生乃至一切菩萨修行,去佛不远——就是生生世世不离佛——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佛,就好像一个无能生存的婴儿离开母亲一样,他一定会遭受极大的困境。十地菩萨地地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大菩萨们都要仰靠佛的加被力安稳地到达成佛的宝所,更何况业力凡夫在六道轮回险路环生,那如果离开佛陀的加持,那他就日益地坠落。所以念佛法门能够得到“去佛不远”,就是日益地趋近佛的这么一个胜妙的结果。

而且,这个法门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佛所说的一切法门都是方便——“方”为方法,“便”为便利。那施设的持名念佛方法也是一个方便,但它称为胜异方便——非常殊胜的、特别的一个方便,就称为方便中第一方便,这是从教行理的行法上来说。这个念佛三昧强调的就是一门深入,只要专持佛号就能够开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那为什么在通途的佛法当中他要借助种种方便,而净土法门却不需要其他的方便,只要专持佛名?那这里就有着一个净土持名念佛法门施设的一个奥妙在里面。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万德洪名,这个万德里面有两个核心的功德:一个是无量寿,一个是无量光。这个无量光寿就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无量寿是超越时间,竖穷三际的寂定;无量光是超越空间,横遍十方的照用。所以,无量光寿的融合就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如来藏性,是一真法界。所以这个名号是因一切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来建立这个名号的,那一切众生借助着这个名号才能开显自己本具的无量光寿的德能。所以这个名号就是一把金钥匙,来开显一切众生本具的性德。所以这个净土法门就有着以佛名号直指自心,直指无量光寿的性德的特点,他所指向的是最核心的一个德能。佛已经证得果地上的功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显众生在烦恼、执著里面的那个光寿的性德,这就是佛种从缘生的一个基本的原理。无量光寿是我们本具的佛的种子,但这个种子很难靠自力自己出来,一定要借助一个外在的强缘、增上缘,才能把这个本具的光寿的佛种给它激发出来。 所以这个名号就具有着激活这个众生本具光寿性德的巨大的增上的力量,而且这个名号就直指一切众生非常核心的德能在发挥他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不需要其他的方便——不需要观想的方法,不需要参究话头的方法,不需要借助禅定的方法,因为这句弥陀名号当中就有着所有其他的附带的功能在里面。

那你只要念念执持名号,念念以这个名号契入到我们心性当中的光寿的性德,那念之久久,能念所念打成一片,那就自得心开。自,就是法尔自然地、不加造作地就把心地打开,这个心就是如来藏心,把它开启。我们虽然有如来藏心,但是是叫在缠如来藏,就是在烦恼里面的如来藏。现在名号是出缠如来藏,就是出烦恼的如来藏。那以这个果地上已经清净圆满的无量光寿的名号,来打开我们本具的、尘封的、被烦恼遮盖了的、被种种执著禁锢住的无量光寿性德。

所以大势至菩萨就表达,他修念佛三昧,他证得圆通常的自性,他得到法身大士,就是一种方法,就是执持名号,没有借助任何其他的方便。但我们一般的众生会常常有一种担心,总希望自己保险,修行的效果。总是或者自己怀疑,或者别人就来质疑:你光念这句名号就够了吗?那不行哪,光念念佛哪行哪?一定要有禅定的功夫才能往生,一定要有种种福德才能往生。他一听这个,也觉得蛮有道理,好像念念名号很平常。但是,这里就有信心问题。很平常很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它非常不寻常,非常不简单,最简单的是最高妙的。阿弥陀佛要成就这个最简单的方法,他要付出多少的心力、智慧和无量劫的积功累德的福德才能成就。就好像你们搞高科技,一个仪器如果操作起来很复杂,和一个操作起来很简单的东西,那你让傻瓜都能操作的一个仪器,那你肯定制造者要付出多少的心力。如果一个说明书都是一二百页,那一般人看都会看晕,然后操作起来也很不方便。你不要以为复杂的才高级——简单的才厉害!这净土法门是简单,但他的施设的原理、机制极不简单。而且从一种真理层面来说,最高的真理就是简单的。在科学上,你判断一个科学理论是不是真理,其中有一个审美的法则,看过去很简洁,很有审美感,那大概离真理就很近了。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很多很有智慧的高僧大德都是按这个路子走的。比如莲池大师,他也是很有善根的人,早期也参过禅,也有在东昌一带听钟楼鼓声开悟的经历,但他最后选择了念佛法门。所以当别人来请教他修行的方法的时候,他就郑重其事地说:“我平生所务,唯南无阿弥陀佛。”——我这一辈子修行就是南无阿弥陀佛。那莲池大师是证得念佛三昧的,而且在念佛的功德方面、神通妙用方面也是不可测度。他住在云栖山的时候,那个老虎原来都是危患百姓,他在那里念念佛,这些老虎就很驯服。有一年当地大旱,那村民听说山上有个修行人很有道行,就到上面来请他来祈雨。那莲池大师很谦虚,莲池大师一生都很谦虚,一生都居于学地,就是从来不以大修行人自居,所以他住在云栖寺都没有方丈,他自己不升方丈,以学人自居。那别人就请他祈雨,他都会很谦虚地说:“我哪会祈雨,我只会念阿弥陀佛。”那那个村民说:“我不管你念什么,你能把雨念下来就好嘛。”于是,由于村民很诚恳,莲池大师也恒顺众生,就拿着一个木鱼循着田埂念阿弥陀佛。这一念,他走过的田埂的这个地方就下雨了。

所以讲这个念佛,只要念进去了,能把名号的功德给它召唤出来了,那不仅讲临终的往生问题,就是平时遇到了种种厄难、困境,或者祈福,或者超度,都能获得。这就是像印光大师所说的,一句佛号成佛都有余裕,何况其他!其他就包括你有各种人生的希求,这句佛号都能解决。包括你要考个好的大学,找个如意的眷属,身体有病希望身体健康,家亲眷属去世希望超度,这句佛号都可以。不假方便,不需要说要搞得那么复杂,消灾延寿就去找一位佛,超度就要找地藏菩萨,对每个佛菩萨都有一个专业分工。那阿弥陀佛是全包。他不全包,够不上阿弥陀佛,称不上万德洪名,够不上阿伽陀药。什么叫阿伽陀药?就是一般的一个药方可以治一种病,这是一般的药方,但有一种药叫阿伽陀,就是一种药治所有的病,这才叫阿伽陀。

所以了解这个,有智慧的人他会把握这个核心。这比如印光大师,他也就是一门深入。他在二十一岁出家之后,做沙弥的时候在竹溪莲华寺就晒经——做照客的时候晒经——就是看到了一本《龙舒净土文》,还是残本。他通过看这本书,马上对净土法门产生了坚定不移的信心,就开始老实念佛。老实念佛,他首先得到的一个利益……就是他小时候就有眼病,得眼病,常常是红肿,他通过念这个名号,这个眼病念好了。所以他从二十一岁到八十一岁整个的六十年,他就是念佛,一句佛号念了六十年。那我们来看印祖他的自证的功德了不起,那种智慧的开发也是在近代那绝无仅有。你看印祖《文钞》就知道印光大师有多大的学问,好像他什么都懂,宗门教下、儒家经典顺手拈来,语言那非常的精炼,非常的优美,连梁启超都赞叹他是得语言三昧。现在我们在这里,在美国,无论是过来的华裔还是子女都希望学好中文,其实你去把印祖《文钞》好好读熟,你的中文水平就自然能提高,博古通今。那有这种水平的人,那没有心性上极大的开发,那是不可想象的。他有时候讲,传统文人士大夫常常跟佛教禅师、法师多有交往,《旧唐》里面就有很多的记载,那《新唐》欧阳修他是对佛教没有什么信仰的人,给他删掉了两千多条。那他讲出这个话,我们说他要看多少书才能得出这个结论,那就是《旧唐》和《新唐》他都看过,他才说得出这个话呀!那他是什么时候看了这么多书,是怎么看的?那儒家《十三经》,这个典故,这种文句,顺手拈来,我们可能吭吭哧哧读一点,但是顺手拈来的这个水平我们很难具备。这就是他心地已经开显出来了,智慧开显出来了,他才有这个本事。今生读书方已迟,一个人的大学问不是今生吭吭哧哧几十年的,他可能多生多劫都有读书的信息在阿赖耶识里面,透过一种修行,他上一辈子的学问都给它接上了。

那实际上智慧是本具的。这一点,古希腊的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的对话……,他为什么要采取对话的方式?他有个基本认知,就是知识是人本具的,是通过对话诱导的方式把你本具的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哲学知识给你引发出来。所以真正的教师不是给你灌输什么知识,而是知识的助产师,就像一个妇女,这个婴儿是你本有的,她只是一个接生婆而已。所以,通过这句佛号打开我们的心地的宝藏,这个智慧就会涌流,因为智慧是本具的。

那这样自得心开,而且它会显现种种神妙。比如善导大师,他念佛能够念一声佛号出一道光明,念十声佛号出十道光明,所以当时都称为叫作光明大师。那少康大师,他念一句佛号就出一尊佛像,念两声佛号出两尊佛像,像连环珠一样地出来。再彻悟大师,他是在宗门下开悟的,他是由于自己生病才思惟,从永明延寿大师都专修念佛法门,他现在处在末法的业障深重的这样的状态,何敢不念佛呢?所以他这一念的觉悟,就把参禅全都放下,专门来念佛。你看彻悟大师的一些语录,那真是字字见谛,言言归宗,非常的透彻,那种智慧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得到的。所以他在临终就能见到文殊、势至、观音。所以,大家多看《彻悟禅师语录》以及他写的一些修行的诗偈。这彻悟大师对净土,在他的晚年,那是一往情深,就专门念佛,一天十万声佛号。他有一首诗就谈他为什么要选择念佛法门: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这些祖师有个特点,就真是真为生死,修行就是为了了生脱死。在娑婆世界三界流浪得太久,所以这时候忽然听到极乐莲邦的信息,那是泪流满面。透过极乐莲邦的那种无有众苦、但受极乐的那种全新的境界,反观南阎浮提我们种种的痛苦,那这种痛苦真是苦不堪言,真是黄连树上挂苦胆哪!现在我们在这里愚痴颠倒,就是在这种极为痛苦的这样的生命状态当中还意识不到苦,感知不到苦,而且还以苦为乐,所以他就不会有出离心。你让他往生极乐世界,就像上午说的:“我这么年轻,你就让我往生,是不是太早了?”如果你知道这个阎浮提苦不堪言,不容一刻的停留,还有什么早?已经晚了!你二十三岁,你应该十三岁就走啊。那这些祖师他们都是很有智慧的,所以他们在选择一个法门的时候是所有的书都读过,世间的哲学圣人的经典和出世间的佛经都读过。读过,再思惟所有的这些法义,最后得出结论:不念阿弥陀佛还能念谁呢?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极乐世界是法界藏身,在十法界当中只有佛法界是最高、最美、最善,你念阿弥陀佛就佛法界现前,你念其他的,就九法界现前,那我们当然要得到佛法界,就一定要念阿弥陀佛。佛法界就是涅槃的常乐我净的境界,就是我们生命的本地风光。所以这个法门的选择真的就是要一门深入,这样就法尔自然地打开心地的宝藏。

那这种情况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是“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这是表达念佛法门的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业力凡夫通身都是业力、污秽,没有一点香味,但是我们要染这个香,一定要在那个有香味的人和环境当中去熏。就好像我们的衣服没有香味,但是你放在栴檀木旁边,那栴檀木就熏,熏久了就有香味。这个香,就是指我们自性本具的五分法身之香戒定慧的香。我们虽然具有五分法身,但是完全汩没在我们的烦恼里面,那贪瞋痴的烦恼显现的就是污秽。所以我们的环境就被污染,我们的生态就失去平衡,我们的依报就越来越糟糕。我们现在可不要看科技发展赚的钱多,你看看我们现在的生存状况,我们的生命的品质、我们的福报大为下降。在传统社会还能住点比较生态的砖木结构的房子,现在都没有这福报了要住水泥的房子了。那水泥是什么?是化工的东西。原来的那些蔬菜、肉食都是天然的,现在加了多少的化学成分,化肥、农药、各种食品添加剂、各种各样的保鲜剂,那多达几千种,所以我们每天吃了多少的化学的东西呀!为什么这么多病哪?一到医院去,排大队,住院的人那是病床都安不下,病人越来越多。那这个环境的污染、食品的污染、空气的污染、水的污染,本源上是我们的心被污染了,贪瞋痴的心显发出来的,所以我们通身是没有这个香气的。

但念佛法门却会让我们有这个香光。这香光从哪来?香是五分法身之香,这是阿弥陀佛已经证到的佛的果地上的香;光就是般若智慧之光。当我们在念这句佛号的时候,名号当中的那个五分法身之香、般若智慧之光就在庄严念佛人的本觉法性。所以为什么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念佛一定要谈相应,就是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号要相应。那怎么才能相应呢?你这句佛号一定要用信愿来庄严,才能跟那句阿弥陀佛的名号相应、互动、互摄、召唤、不相违远、不相乖异。我们不相应,就是乖异,对不上号,钥匙进去打不开这把锁。现在这边都是数字化的时代,开道门都要搞个数字,如果记忆不好,你这个数字按得不准,这个门开不了。有点类似这个名号,数字不准,它给你封闭,进不去,隔开了;你对上号码了,就能进去了。这就谈相应的问题。

这一相应,你当下能念佛的心就是佛。这就《观经》讲重要的两句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我们众生的一念心当中具足十法界,这在天台家就叫性具或者叫理具。但哪个法界现前,哪个法界隐下去,这就看你事造,事相上你如何造作。十法界,当一个法界显现出来的时候,九法界隐下去,它不可能十法界全都彰显。那执持名号是希望佛法界是显彰状态,其他九法界隐下去。那你要显现佛法界,在我们的自性里面是具足佛法界的,具足佛法界它不能自然出来,它决定于你当下这念心在作什么。这个作,就是我在执持名号就在作,我当下这念心在作佛,于是我现前这念心就是佛。但我们如果是贪瞋痴,在作贪瞋痴的恶业,那也可以说是心作人,是心是人;是心作地狱,是心是地狱;是心作畜生,是心是畜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它是这么一个原理。

所以我们知道,十法界就看,就取决于我们在作什么。那这个阿弥陀佛的名号传达给我们:我们来作佛,借助这个名号来作佛。这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或者转换还有说,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是由于这万德洪名他内具的一个第一个目标是让我们先往生,你一念相应,就被阿弥陀佛的愿力紧紧摄受住,你就当下这一念往生了。所以往生不一定就是说我这一期业报身临命终时,实际上从细微的来说,我们的念念、每一念都是生住异灭,当这一念生,马上灭下去,一生一灭就是一个生死,那这个灭下去也可以说是临命终时。如果从全息的角度来看,一个细微的局部它也代表放大的全体。所以在临命终时,在一念灭的当下,你这一念相应,马上你这一念就往生了。一念往生,那是什么表达呢?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里面就有一朵莲华长出来,这朵莲华就标上了你的法名。这很神妙哦,这也说明我们现前这一念也是横遍十方的。极乐世界虽然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刹之遥远,但是他不在我们现前一念之外,是在我们现前一念之内,所以我们这一念心可以贯穿到极乐世界去。同样,阿弥陀佛的光明也能穿透到我们的念头里面,这是交融互摄的。这像两个珠子,那个珠子的影子映在这个珠子,这个珠子的影子映在那个珠子,它是一个网络的,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不仅是我们跟极乐世界是一个交渗互即的关系,乃至于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它都是就像《梵网经》所说的,就是一个网,网里面的无数个珠子,珠子和珠子之间是一个网络的联系的样子。那他方世界也一定会作用到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的善恶的情况也一定会影响到他方世界去。

既然相互影响,于是其他的星球的生命就会关注地球。至少从经典当中我们知道,忉利天就很关注地球。忉利天甚至有两棵宝树,这个宝树是专门观察地球的,它宝树里面有个洞,通过那个宝树洞,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很大空间里面就有镜子,可能像那个探头能够看各种各样的形象,它地球形象都在那里,它能看得清楚。如果这个地球的人造恶的人多,不信三宝的人多,这棵树还会枯萎。当这个忉利天王看到这棵树枯萎了,就很悲痛,他会带着很多的天人到这棵树来做法事,来诵佛经,这一诵佛经,这棵树就慢慢地又繁荣起来。于是他做这个法事其实对地球的人心是有影响的,那棵树的繁荣茂盛就会影响地球的人心也慢慢地转得比较善良,信因果、信三宝。而且他这个忉利天要跟阿修罗军打仗,他都要观察人间的情况,这场战争能不能打胜?一个重要原因还看人间是善人多还是恶人多。他如果观察善人多,他对整场战争的胜利有信心;如果这个地球的恶人多,他可能会觉得这场战争会打败。因为恶人对阿修罗军有加持力,善人对忉利天大军有加持力。你说这个地球的命运跟其他的天界具有这么休戚相关的关系,他怎么能不关心地球呢?他怎么不会在关键时刻派他的天子下来给众生作之师,作之君,作之友呢?那是一定的道理的。

所以,这个香光庄严就是净土法门的一个非常具有本质含义的一个比喻。我们业力凡夫靠自己力量不可能有这个香和光,我们都是恶业在庄严自己。现在透过信愿念佛,是以佛的五分法身之香、般若智慧之光来庄严我们的能念的心。这不是一桩非常尊贵的、崇高的事情吗?确实,我们念佛念得比较相应,你都动不了更大的罪恶的念头,这就好像一个容器里面有香气,它就容不了臭气,这两者不能相容的。这样他整个的身心在这个香光庄严的氛围当中,那当然他就是一个念佛人,真正的人中分陀利华。

好,请看下面经文: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好,这是正宗分的最后一个结构段,就是大势至菩萨叙说自己如何修行。这个修行代表自利和利他两方面。

从自利的角度来看,他是表达“我”,就是大势至菩萨的自称。那大势至菩萨已经是等觉菩萨了,已经是证到我空了,所以这个“我”不是我们凡夫所执著的实我了,乃是离开我执,证到我空,但为了叙说的方便,说的一个假名我。“我本因地”,就是我在无量劫以前,蒙超日月光佛授我念佛三昧的方法,以如子忆母的心态来修行,这是他因地当中的修行。修行,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那开始对于初发心的凡夫来说,他的心都是散乱的,都是充满种种烦恼的,这就是若众生心。然后他一门深入,不假方便,惟精惟一,就是以这句名号作为本命元辰,那念之久久,这个散乱的心逐步地就有序化了,这个染污的心就慢慢地澄清了。这时候就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了,这就是念佛心,心佛打成一片了,心佛一如了。到了这个时候,就能够入无生法忍。这个入,就是证得无生法忍;那无生,无生就是不生不灭,涅槃的境界;这个忍是慧心忍可。

在圆教来说,能够破一品无明的菩萨就初得无生法忍,就称为同生性菩萨;圆教初住以外的,像十信位都属于异生性菩萨。那什么叫同生性菩萨?就是与十方三世诸佛所证的那个法性是相同的,只不过是菩萨没有满证,只是分证,只是初一、初二、初五的月亮,但是初五、初八的月亮跟十五的月亮是同样的月亮。所以,最后究竟得无生法忍,那是要离开一切心意识、一切造作。所以到了七地菩萨还是有作意的,到了八地菩萨才是离开一切心意识的作为,进入无作妙用。这是一个分界点。

那菩萨修行为什么要不离佛呢?就是一个菩萨在七地的时候它都有个陷阱,因为他是契入到空性——上无诸佛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他能够契入到这一点,所以他就容易趣入偏真涅槃。所以在这个时候,佛都要加持他,要令他不要忘记因地发的菩提愿,还要进一步地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去进趣佛果。所以,七地菩萨在进入八地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以大悲心去度众生。那度众生是梦中的众生,在梦中看到众生很苦,就好像一个人掉在水里面,那有很强悲心的菩萨赶紧去救,由于他救的动作很猛,划水的力量很大,这一个救的过程一下子他自己醒过来了。为什么菩萨要去度众生?度众生的过程实际上是度自己。他透过悲心度众生,自己得到了八地的水平。那八地水平,一切无量——无量的善巧、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无量的相好、无量的音声辩才等等,这就是深度的无生忍了。

那大势至菩萨他无论是初得无生法忍,还是满证无生法忍,都是以念佛心,还是以一个法门不假方便地直接趣入,乃至他作为法王子,等觉菩萨的地位,还是在修这个法门。他就深知修这个念佛法门在自利自证的胜妙的利益,于是以同体的慈悲心要救度众生也是以这个法门来度化众生。所以利他就是“今于此界”,这个此界就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娑婆世界称为秽土,称为苦界,尤其这个时代称为五浊恶世。

这个五浊恶世的概念我们一定要把它思惟清楚,它对于净土法门来说,是一个非常核心的一个概念。把这个五浊恶世思惟清楚,我们的厌离之心才能出来。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最先出在《阿弥陀经》里面。在这五浊恶世一般来说,众生都在这个时代烦恼极重。这个劫浊作为一个时代,它完全的浊恶了。无论是从环境、生态,它浊恶;从精神道德来看,全面的退化,道德的底线没有保证,价值观的严重的颠倒。于是,就引起种种天灾人祸、种种的战争、种种的瘟疫、种种的饥荒,这样的一个时代,就是各种灾难集聚的一个时代,称为劫浊。那这个劫浊分开来说,实际上是我们众生共业造成来的,所以就要谈见浊,就是我们知见上就有大的问题。这个见浊就是见解的颠倒,所以我们有身见、边见、戒取见、邪见这些。执著这个身体是真实的,执著有一个坚固的我,于是以这个身见我执,一切都是自私自利,一切都是损人利己,一切的政治、经济都是在用谋略制造灾难,引发战争。那这个见浊再加上我们烦恼浊,烦恼浊就是贪瞋痴慢疑,我们的贪欲,我们对五欲六尘的猛利的执著。由于有这个见浊和烦恼浊,才会构成我们众生浊。这个众生浊就是我们的色身都很陋劣,身体不健康,心理抑郁症,疾病越来越多,面相越来越丑陋。这么丑陋,还要有很大的虚荣心赶紧去美容,越美容越倒霉,还有就是形成恶性循环。然后就是命浊,生命短暂,石火电光。

所以我们知道这个五浊恶世,你才知道在这个三界火宅当中,再在减的时候,五浊的情形是越来越深重,是一代不如一代。你知道这个现象,你不赶紧出离吗?这种出离的心油然而生。这里不能再去忽悠大家——要在这个世间搞人间净土。你在这个世间能建人间净土吗?如果这个世间能有人间净土,那要极乐净土干嘛呀?那需要阿弥陀佛吗?那不需要了。就是我们这个世间是没有办法,是火宅炎炎哪!《法华经》说得太清楚了,这个房子已经朽坏了,已经燃起大火了,这个房子里面的子女们都是佛的子女,这个大富长者要这个子女赶紧从火宅里面出来,才会想用羊车、鹿车、牛车来引诱他们出火宅。出了火宅,离开了,这个大富长者是这样的宽慰,然后就给他们大白牛车。羊车代表声闻教,鹿车代表缘觉教,牛车代表权教菩萨教,大白牛车代表大乘摩诃衍——一乘的佛果。所以佛来这个世间就是要我们离开三界火宅的,这是《法华经》开权显实、和盘托出的佛的本怀。如果说我在火宅里面我不想出去,我在火宅里面要生生世世就在这里,那你跟佛抬杠哪!

所以大势至菩萨深得佛心,他在这个娑婆世界修念佛法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他无量的化身不断地应化在娑婆世界的苦难的世界,来专摄念佛人,这个摄就代表着大势至菩萨那种利他的悲愿。摄,摄持,就是要让他在生前要发往生净土的愿,让他的修行的念佛的功夫上轨道,不要退转,这是生前的摄。那这个摄体现在临命终时,要临终来接引。那一般来说是西方三圣共同来,但在《净土圣贤录》,也有些特别的念佛行人,就是大势至菩萨前来接引。

那这里特别谈的是“摄念佛人”。我们要思惟自己够得上够不上念佛人,不是泛泛悠悠念了几声佛号就是念佛人,念佛人要具足深信、切愿、持名。如果念佛只是求一个身体健康;听说临命终时死得很苦,让我临命终时没有病;今生是女人很苦,念念佛,希望下辈子变成男人;或者今生听说当官很荣耀,今生是平民百姓,念佛很有功德,我念佛让下辈子做个大官员;甚至说自己修行为了度众生,我念佛要生生世世在这个世间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做大法师,转大法轮。这些想法都不具足信愿,都够不上念佛人的这个资格。

所以,真正的念佛人就是要在事相上相信有极乐世界,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要在今生成办往生之大事,然后老实地执持名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念这句佛号,这才叫念佛人。求往生。一个至诚求往生的人,说明他生死心真的发起来了。一个生死心发起来了,又用弥陀的名号来庄严自己的身心,来香光庄严的人,他一定会渐渐地去厌舍这个娑婆世界的一切,他不会在这个世间有过多的事业心。特别是到年纪大了,如果基本生存有保证了,你还要去上班干嘛呀?还要去开店干嘛呀?还要谋划这个那个干嘛呀?开了一家公司,还想开另外一家公司,甚至全世界开满他的连锁店。世间的事业这么炽盛,那你的佛号会到哪去呢?所以,厌离娑婆是渐渐地要把娑婆这些有为的事业……,这些都是梦幻泡影,它不真实,你在做这些事业的过程当中都可能会造作种种的恶业。你就是造善业,那也不能离开这个世间,只有念这个名号才能够到极乐世界去,名号才能跟极乐世界相应。你作恶业,固然堕落;作善业,他也去不了啊。所以要做一个合格的念佛人,它还是不容易的。为什么佛要赞叹念佛人为人中分陀利呀?善导大师赞叹念佛人就是人中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妙好人,人中希有人!他不简单哪。所以我们很多念佛人好像念念佛,听说念一句佛号在阴间里面多块元宝,为了自己到阴间多有点钱花,他天天念佛。这种愿求就比较的卑劣了。所以,念佛它是一个很高的超越意向,它是彼岸世界的事情,不是此岸世界的事情。所以,大势至菩萨为什么要专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只有念佛人,你才跟大势至菩萨能够感应道交;你不是真正念佛人,大势至菩萨就在你面前,你也察觉不到,感通不了,绝缘导体,对面不相识。就好像现在科学讲有很多暗物质,也承认有暗物质,但是在哪里?不知道,看不见摸不着,观察仪器不发生作用。

那这个专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这个归就是归还。这个归给我们传达个消息:我们在三界里面就是匆匆的过客,就是一个流浪的旅舍。这个归就说明极乐世界才是我们的家乡,才是我们的故园。归,就是要回去,归还。我们是从那里出来的,流浪,现在要回归、回家,这有归的意思。那这归到哪去?归到净土。这里净土,特别谈到是极乐净土。因为十方法界有无量无边的净土,就像《观经》韦提希夫人要求生无忧恼处,求生净土,那十方有无量净土,那到底她要到哪个净土呢?那释迦牟尼佛都很慈悲,就放光,从头顶放光,光遍照十方世界,再收这个光过来,在头顶上化成一个光台。这个光台就像须弥山的形状,下面小上面大,大的那个就像一个电视屏幕,然后就把他方世界的景象——净土,一一在光台里面显现。于是韦提希夫人得佛加持就看,亲眼看他方净土,或者有的是纯黄金的净土、纯莲华的净土、纯琉璃的净土,里面当然有极乐世界。看了所有的净土之后,她特别选择——我要求往生的是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这里,韦提希夫人代表我们阎浮提众生的一个代表,通过这个代表的选择,就是十方净土当中唯有极乐世界跟我们最有缘分,唯有他这个净土最为辉煌、华丽、庄严。尤其是阿弥陀佛愿力的那种渗透,马上一见,我们就很熟悉,很亲切,很愿意去。所以这样,极乐净土才是我们众生的本有的家园。

那如果细说这个净土,又分四土。四土,就是极乐世界本身是法性土,从佛的那一边来说,没有分别,常寂光土。但从十方世界往生的众生的业识的心所感应的,它显现了四土,四土是众生显现的。如果我们信愿称名还是散乱心,见思惑没有断,那就往生极乐净土的凡圣同居净土;如果执持名号得事一心不乱,伏断见思惑,就能往生到方便有余净土;如果执持名号能够得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就能生到实报庄严净土;如果执持名号,所有的无明全都断尽,那就生到常寂光净土。那一般《观经》和《无量寿经》谈的三辈九品是针对凡圣同居土而言,带业往生者而言,分三辈九品。那我们现在修行念佛法门,想得到大势至菩萨这样的自得心开的人还是很少的。那大势至菩萨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他往生的是实报庄严净土,法身大士。所以这个西方净土他是面向整个九法界开设的一个道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含摄九法界的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悠悠凡夫,乃至五逆十恶的即将下阿鼻地狱的众生都可以仰靠信愿称名、弥陀愿力的加持,得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的摄受,回归到极乐净土。

好,请看经文: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一段就称为流通分了,就总结性地回答圆通。“佛问圆通”,这是在二十五圆通章前面,佛开显十八界、七大,标举一个事相都有着妙真如性,不动周圆,遍周法界。所以这个怎么契入,佛就问与会的这些大阿罗汉和菩萨证到圆通的方法,所以前面就有着这些阿罗汉和菩萨来禀告自己证得圆通的方法。

那大势至菩萨是在第二十四位,就顺应着这样的佛前面来咨问证得圆通的方法——那我的方法就是“我无选择”。前面十八界和七大,每一个阿罗汉和菩萨都有一个选择,或者选择眼根,或者选择地大,或者选择识大,来契入圆通。那大势至菩萨他不在十八界里面,外不选六根之相,内不选择六根之性。因为他是属于见大,这个见大就不属于六根的范围——见大,前面说是阿赖耶识的见分,又称为一精明——所以他就不选择六根的具体哪一根。

这样就我无选择,但是用见大来收摄,“都摄六根”。六根,眼根会去取色来作为系缘之境;耳根会系缘声尘来作为系缘之境;乃至意根会系缘那个法尘作为系缘之境。那都摄六根,这个见大它就是唯依一精明心,就是把六根的作用都摄在一精明心,也就是阿赖耶识最深处的那个心。这样,六根被这个一精明心摄住,它就不会往外面跑,不会追逐到六尘里面去。它不奔逸到六尘里面去,中间就不产生六识,这样的话,六根的作用就给它止住了。

止住了,那就用这个一精明心来念佛,这样念佛叫“净念相继”。一般笼统地说这个净念——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清净地念。如果你具体地要分这个净和念,那“净”就是离开一切念想,念想不生才叫净,我们常常说的念而无念,契入到无念的心体,才真正的清净。那这个“念”就是你当下这颗心系缘佛号,这为念,所以无念而念。这里面,它在念和无念之间有一个比较细微的辩证关系。不让六根奔逸外尘,六尘之用全都摄在这个佛号当中,这样就要做相继的功夫。相继,从事相上来说,忆念这句佛号无有间断,这叫相继;从心性理体上来说,你的心光的这种透显,照注这句佛号无有间断。所以这些都是从见大的层面来建立的。见分,见分是相对于相分而言。那用一精明心来面对这个系缘的佛号之境,那使六根对六尘的时候不生起妄念,完全地把这个六根的见分都归摄到佛号当中来。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这个见大。如果从六根的角度来说,这就叫根大。所以这七大里面讲地水火风空见识,是囊括了宇宙万有的一些基本的元素。

那净念相继,就能够“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是一个梵文,翻译中文叫等至,等就是齐等,至就是到达,到达一种胜妙的禅定状态。或者翻译成等持,就是平等地持这个心,趣向于一境。那一般谈三摩地就是定慧等持,定慧等持这里面仍然跟名号内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相关。首先从止观开始,这个止就是止一切妄念,观就是有一种照用。由于本具无量寿,由这个无量寿生起了止的功能;由无量光生起了观的功能。那这个止观生起来之后,止为定因,观为慧因,就有定慧。那定慧等持到上面,定到了相当程度就有寂,这个慧就会有照。所以由这个本觉的无量光寿以止观,定慧,寂照,再由这个修德和这个性德、由寂照不二,就是无量光寿,无量光寿就是阿弥陀佛。所以这样他就得这个胜定三摩地,是最为第一的一个修行方法。

那也许有人会问,文殊菩萨的选根偈分明是选择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最为第一——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入三摩地,实由闻中入,那怎么说大势至菩萨这个念佛圆通也是第一呢?那到底谁是第一呢?不能都是第一吧?这里,为什么前面讲明选和暗选?在明选的,是观音耳根圆通,我们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从反闻闻自性契入是专被此界众生的根机。那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是广被十方众生的根机,就从面对十方众生、九法界众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一点来说,它可以称为第一。所以两个第一它有区域的差异,并不是自相矛盾。如果就在一个地方,两个第一自相矛盾,那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区域,都可以称为第一。

所以,这样我们透过《念佛圆通章》才知道,这个法门是第一的法门。在我们难得的人身,闻佛法很难的时代,忽然闻到了一个最胜第一的法门,那要生稀有难遭之想。而且,这个法门乃是恒河沙劫以前的超日月光古佛所传授下来的,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具有着像大势至菩萨以及同伦无量菩萨的修证的实验报告。以及在中国历史上,从汉代翻译《无量寿经》以及逐步完善的净土五经一论,从东林寺慧远大师在一千六百年前启建白莲社,一百二十三人透过念佛三昧往生净土那种瑞相昭著,以及历代乃至今生各种往生的个案来说,都能够印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无论从他的理论依据、修行方法、最后的证果来说,都是真实不虚的,不是空口说的,有理论、有实践、有验证,非常的科学。

于是我们就应该像祖师开示的一样,对这个念佛法门要有殷重的恭敬心,要从信愿下手,要把名号老实去念,尽形寿去念,念得越多越好,把这个佛号念得如金刚般的坚固。声声佛号就具有着香光的加被,每一声佛号都在开显我们本有的智慧,每一声佛号都让我们的身心朝向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趋近。大家希望美容,实际上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最好的美容术,不花你一分钱,不会有副作用。你念进去了,身心柔软,皮肤光滑,从丑陋变成庄严,像佛那样庄严,那不是最好的美容术吗?而且也是最好的安眠药,现在生活节奏很紧张,忧虑的事情太多,晚上总是睡不着,那睡不着你就坐起来念佛,你先念一遍《心经》,再含着佛号念佛,很快就能睡着,也不花你一分钱,也没有副作用。所以,你人生的很多困境都能在这个佛号当中找到真实的利益。有很多得了癌症了,你去做手术、化疗,可能对身体有很大的戕害,破坏免疫系统。你真的对这个佛号有决定的信心,你就是完全投靠到大医王阿弥陀佛那边去,来至诚地服这一副阿伽陀药,你用百分之百的信心去念,就有百分之百的疗效。当然,你没有信心,有怀疑,这个效果会打折扣。

所以真的,这句佛号妙不可言!完全取决于信心。而信心在我们这个时代——稀有之物,众生建立信心很难,充满着种种的怀疑,于是这个法门真实的利益我们就不能够通体得到。净土法门确实是信愿称名,万修万人去,但是由于我们业障重,尤其是智慧浅、充满怀疑,所以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悲痛的现象,易往而无人——容易往生,却没有多少人往生。阿弥陀佛给我们建立的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易往而无人是来自于我们众生的过咎,我们的怀疑,我们生死心不切,我们信愿建立不起来,我们念几句佛号泛泛悠悠,我们跟弥陀的愿力名号不能相应,不能感通,这就往生不了啊。

所以我们讨论这些净土的经论,就真正的要使我们的信愿持名确然不拔,这种心——就像金刚般的心——去念这句佛号。这样,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这个慈母就会欢喜。我们这些流浪的浪子要像母亲忆念子女一样,我们这个子女也要深心地、感恩地、惭愧地、痛哭流泪地去念自己的慈母。母子的这种天性相交感应,就会奏响我们生命当中的一个凯旋曲——离开娑婆,奔向极乐!还有什么事情比这个更重大的呢?希望大家珍重。

南无阿弥陀佛!


问:诵经、念佛觉得无聊乏味,看微信、小说、电视剧就觉得欢喜快乐,这种习性要怎样修行,安住身心?总被牵引,无法老实念佛,没有法喜。

答:为什么无聊乏味?刚才我们也谈到,你没有真信切愿,没有厌离之心,没有真为生死之心,那你怎么能跟这句名号相应呢?相应不了,肯定无聊乏味。对这个名号无聊乏味,于是世间的五欲六尘就觉得津津有味。这些微信、小说、电视剧都是拉你到轮回里面的信息,你被牵引,被绑架,那你就在这个世间,在三界六道再继续轮回。你不想轮回,你就真的要把这些电视剧、这些小说要放下,这些都是勾引五欲六尘欲望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是容易勾引我们,这电视剧就是找到人性的弱点、人性的欲望,你越看越想看,今天这一幕在那里大家还热烈地讨论,下一个,主人公怎么发展哪?她的感情世界怎么复杂呀?等等这些。甚至有的人看韩国的电视剧,这个男主人公都很怎么怎么样,然后还把那个男主人公跟自己的丈夫比较——你看看人家怎么样,你就不如人家呀!搞得那个丈夫很难受,最后说:“既然不如你看的电视里面的偶像,那我们只有离婚喽。”那都是把那个假的当成真的。这个东西尽量少接触,痛下决心,不看那些,你就专门诵经念佛。无聊,你也诵经念佛,一天念三万声,念它三年再说。

问:请问小动物、昆虫之类在死亡时是否也要经历四大分离之苦?是否也尽可能在数小时之内不要触碰它们?人在死亡后四十九天之内,亲属朋友在中国、台湾、美国各地到处为他立牌位念佛回向,这使得他的灵识跑来跑去。是否最好固定在一个地方做,使他能专一,对他来说会比较好?

答:你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啊。既然是小动物,阿猫阿狗或者昆虫,它也是四大构成的——地水火风,当然它也会经历四大分离之苦,死苦在它身上也是存在的。所以你碰到这个情况,虽然我们还感受不到它的痛苦,但是由己及彼,那也知道它已经在死亡,四大分离,一定是如生龟脱壳。它也贪生怕死,哪怕是一个蚂蚁,它也希望:我多活几天,我希望下辈子还做蚂蚁,不做其他的。所以这时候,你就给它念阿弥陀佛,怜悯它,念佛给它回向,祈求阿弥陀佛让它解决这个畜生道的痛苦,让它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为像佛那样庄严的菩萨。当然你也不要去碰它了,确实你要帮它在几个小时当中念佛。你看,中国内蒙古包头有一只鹦鹉,因为那个养它的是一个居士,就让它念阿弥陀佛,它就会念阿弥陀佛。念了几年之后,有一天好像身体不舒服,然后大家给它助念了几天,那个鹦鹉还真的往生了。往生的情况是火化之后有舍利子,而且这个舌头还没有烧坏,保留舌头。

人在死亡之后四十九天要给他做些佛事,只要给他回向就可以。他也不会跑来跑去,如果他已经到三恶道里面去,他也跑不动,到了地狱里面去,也不会让他出来。总之,为他做种种追荐、供养、种种法事活动,给他回向,尤其是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家亲眷属、直属亲戚给他至诚念佛,给他回向,都会有更直接的利益。四十九天,如果他是佛教徒,真念佛人,当下他的神识一出来,阿弥陀佛就拿莲台把他接走了,他到极乐世界去,根本没有跑来跑去的问题了。但万一他没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确实四十九天在阎罗王那里,尤其冤亲债主要在那里讨论他的善恶业的情况,这时候给他追荐、超度是有作用的。而且即便下地狱,在下地狱的前面还有个预备阶段,那如果你像婆罗门女一样的,通过供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给她念佛,马上这一供养,这一念佛,她就让她的母亲从地狱里面出来了。所以这段时间,你得至诚去做,就有效果。

问:如何有序地悟得空性?是否有可操作的次第?称念观世音名号是否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无始以来生命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吗?佛发现了法界真相,但佛教有解释世界如何产生吗?

答:看来这里真是高科技的时代,什么都得要有操作,要有次序。其实,空性是当下的一种现量的智慧的穿透。般若系经典一直在给我们传达这个信息:一切有为法都是梦幻泡影,一切法不是原来本有的,是各种因缘组合出来的,它就是空,就是毕竟空,就是空空亦空,就是一空到底。这还有什么可操作的?离开操作,无作。空才无相,离一切相;无相才无作,没有可作的地步。无相,连男相女相都没有,人都空了,还有个能作和所作吗?这三轮体空。所以,般若的空性的认知是直下就是的。所以一个有这种观照的人,他的人生、他的生命才比较洒脱,就不被这些幻相的喜怒哀乐惧所蒙蔽。一切都是假的,你去执著它干嘛?做梦,梦中有种种的情节、种种喜怒哀乐,你在那里扮演一个角色,你也在那里喜怒哀乐惧,你不知道这就是假的。假的,你还有真实的一种投入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世间看空——假相、幻相。但这假相、幻相从哪儿来的?它当体也是我们真如自性显现出来的,你要把这个假相会归到真相里面来,全妄即真,你就能得到自在。这就是《心经》讲的,要行深般若波罗蜜,要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当下就是,归无所得。

称念观世音名号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观世音菩萨就在极乐世界。

无始以来生命的数量是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也没有宿命通、天眼通,但佛在经典当中对这些问题——世界是怎么来的?世界是有边无边?一般这些问题都是置答,这个置答就是这是戏论。戏论是什么?因为这个世界的所有都是幻相,你要在这幻相里面去追求所谓的确定性,所谓数量,这就类似于一个不会生小孩的石女,你跟她讨论你的孩子以后怎么上学啊?她孩子都生不出来,你讨论孩子怎么上学干嘛?所以,有很多世界本源问题、世界怎么产生问题,可能科学界会讨论什么大爆炸理论,高密度的点怎么爆炸,怎么膨胀,怎么形成星体……这些只是聊供一说。包括生命的起源,从一个简单的阿米巴开始,怎么怎么进化,怎么从猴子变成人,是说得津津有味,可能圣人在旁边窃窃在那笑呢。

我们都是井底之蛙,我们能知道什么呀?我们的局限性太大了。井底之蛙,它就认为这个井里的水很丰富、很大,没有比我的井里水更多的。如果这个青蛙一看江河,它不敢说话了,江河的水很大。但河伯——庄子写《秋水》,那个河伯——在涨水的时候也沾沾自喜,踌躇满志:“哦,我是天下水第一!”等他到了北海,跟海若一见面,就望洋兴叹哪:“大海的水太多了,不敢再说我是第一。”所以我们有先天的局限性,叫拘墟之见,井底之蛙就局限在它的那个土块里面,认为是最好最好。在井底之蛙看来,整个的天空是什么?就不是三尺见方嘛。那我们人类看这个地球,地球就是圆的,你看海边、天边就不是圆的吗?那天边是不是圆的?是你的眼球是圆的,作用在外面就是圆的,是你的局限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谦卑下来,我们业力凡夫是世界的真相不知道的,生命真相也是不知道的。所以佛在警示我们:没有证到阿罗汉,不要相信自己的见解,一切有见思惑众生的任何见解、任何理论都是颠倒的,都是错误的。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问:师父讲到,释迦牟尼佛是发现佛法,而不是创造和发明佛法。那佛法也是缘起法吗?

答:是创造和发明的,才叫缘起。佛法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永恒如是,他才不是缘起,是生命的本相,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谈的佛法是同一鼻孔出气,比如因果的法则,释迦牟尼佛这么说,未来的弥勒佛也会这样说,前面的迦叶佛也是这么说,阿弥陀佛应化过来也是这么说。你持五戒就能得人身,修十善业道就能生天上,这些东西不是创造出来的,就是法的精神,放之法界而皆准的这样的真理。正因为这样,它就不是谈缘起了。缘起是对一切色法、心法的一种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这个道理。但就在缘起当中,你契证到那个不变的那个本性,就是空性。那法界的本源就是真空,由真空能生出妙有,那展现的就是华严的事事无碍的法界,十玄门、六相。那这些事事无碍的、种种超越时空的、交渗互即的这种真理也不是谁创造发明的,也就是永恒如是、法尔如是的真理。

问:信愿行是否必然程序?以行愿信进行可否?何以故?其成就不同?

答:信愿行的排列,它当然是有它的逻辑的关联。首先要有信,你要相信一个东西,你才去发愿。比如你相信这个土地就能够播种,生出稻谷,你相信这个土地有这种功能,你才有愿力:我要准备谷子,我要播种下去。那播种下去,他这个愿就是希望获得这样的一个稻谷。然后你有信愿,你要落实在行上,你得要去播种,你得要施肥,你得要耕作,你得要收割,这个行你得跟上去。那由这个农作物来看。

我们在一种宗教层面,一定要相信有极乐世界的存在,我才可能是发愿去那个地方。那有这个信愿,怎么去得了?怎么能拿到绿卡?你就要去老实念佛。这叫由信启愿,由这个信才启发这个愿;由愿导行,由这个愿才引导这个行;再由这个行再证其所信,满其所愿。你有这个执此名号的行,才证明你原来相信的东西是正确的,没有相信错,而且由于你执持名号的行,你就圆满了、成就了你往生的愿。所以这三者是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它就必然的程序。

如果说你给它程序倒过来,先去行,你凭什么都要行?信心都没有建立,也没有发愿,就天天叫我念阿弥陀佛,不是很枯燥吗?我还有很多事业要做,念阿弥陀佛又不能赚钱,他没有理由去念,这个行一定要在信愿之后。谈愿,我发愿里面它也有信的前提,没有信的前提,他发什么愿呢?

在座的诸位可能是从世界各地移民过来的,你肯定首先要信。原来我们小时候教科书可能说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是腐朽的,是没落的,是反动的,是每个毛孔流着肮脏东西的,等等负面评价。如果你相信这个,你根本就不愿来嘛。腐朽的、没落的、到处都是黑人拿枪打人的,我来这个人间地狱干什么呢?那肯定是你通过各种渠道知道,美国还是一个比较民主、自由的国家。什么叫美国梦?你在这里努力工作,你真的有本事,你就能够成功,你就能够发财,你就能够找到自己那个生命的价值。尤其自由很可贵,没有那么多人脉关系,这里还真的是法律比较健全。你得要相信,有好感,你才愿意来。愿意来,那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来的。或者你要留学,你要考这个考那个,或者你是技术移民,或者是投资移民,那你就要付诸行动。最后你才能够到加州过来,最后拿到一个绿卡,是美国公民。然后马上身价上涨,卫星里面都能定位,世界各地你发生什么问题,都能对你抢救。它这个东西一定要信,如果没有信,不是一个好地方,我来这干嘛?是这样的。所以还是要把信愿行这个次序不要把它紊乱,如果你这程序搞乱了,它就出故障了。

问:法师今早说二十三岁能赶快去净土是太好了,这么说我们大家为了早去净土,是不是最好不看医生,不求病愈呢?

答:佛法不离世间法。因为上午你说的是二十三岁让我往生太早了,针对你这个问题,我说二十三岁你能往生是早一点出离三界的牢狱,应该是值得庆贺的事情,而不是觉得很吃亏的事情。那你现在是换了一个提法了,换了一个提法是属于生病的情况下怎么办了。

因为念佛求往生是法尔自然的,不是说我们人为地要终断自己的生命。所以阿弥陀佛不断地跟我们说,是临命终时来接引,不是说你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来接引。临命终时就是要活够你这一期生命命定的寿命,这就是阿弥陀佛都不违背你的世间法。所以不是说你二十三岁想去就能去得了的,可能你会活八十三岁。所以是这么个问题。但你二十三岁有缘分走,那也好啊,问题是这个样子。你不能说二十三岁恰好就是我命终时,你说我不想去,我寿命太短了。寿命短的人多了,人不一定能活到七老八十的,寿命或长或短。你如果多生多劫,包括今生杀业很重,那你就是夭折,就活不到多高的寿命。这是这个样子。不是为了早生净土,我生了病就不去看,我甚至安乐死。这也不行哪,但是,人为地终断自己的生命,这是佛教当中不允许的。

好,时间到了。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