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自我】向人生最高学问与智慧致敬

注册
2018-03-12
消息
33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28
【点亮自我】向人生最高学问与智慧致敬
圆鲲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原声频文件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5Mg8dLZ5mL/VNGrSC5/4756he+pPCOHl6hKIqNqh#rd




佛学,是人生中最高学问和智慧。



640

大家好,我是2017届蒙特利尔入行班学员圆鲲。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学佛体会是:

“佛学,是人生中最高学问和智慧。”



2017年,是我风雨人生中最闪亮的一年。这一年,我缘起值遇了加拿大菩提学会。并在菩提学会师兄们热情发心帮助下,知道了菩提学会是加拿大政府注册的非盈利慈善机构,是免费结缘帮助有缘人,跟随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大堪布索达吉上师,通过现代信息手段进行网络系统闻思修显密佛法的道场。


640


特别是对藏传佛教上师索达吉堪布,从认识到崇拜,被其渊博的知识和超凡的智慧所折服。藏传佛教,已不仅仅属于中国藏地,它被东、西方各国所认同,世人对密法的信心,是前所未有的。


藏传佛教有着非常完整的闻思修、讲辩著体系,有着不可思议的法力和传奇!


640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从古印度传到中国的佛教又分为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佛教是高于一切专科科学的学问,是觉悟科学的高等学问。


世间的科学是有限的,如果人类没有智慧,没有觉悟,科学就很难得到发展。而佛学高于科学就是因为它的智慧和觉悟。

640


中科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时清教授曾经说过: “ 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佛陀所说的“空性、无我,一切唯心造 ” 不仅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霍金的弦学等一连系列理论高度吻合,甚至对整个宇宙规律的认识还超越了科学。



因缘


在移民加拿大之前,我曾经是一名大学老师,后就职于政府。2014年作为国家财政资助出国留学生,我到了加拿大攻读博士学位,和所有海外的莘莘学子一样,吃快餐面、泡实验室、熬夜赶论文,艰辛中完成了学业。从学士、到硕士、再到海归博士,在我人生中,读书、学习、研究专业知识占去了人生大半时间。 在那个年代成为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是一种成功。所以,常怀着一颗知识分子的傲慢心和我执心。中国事业的坦途和好喜功利的业力,使我选择了加入移民的大潮。

640


移民加拿大后,和所有怀着美好憧憬的新老移民一样,在加拿大好山好水好寂寞的自由生活中,却感受不到当初期盼的永久快乐和幸福喜悦!寂寞无奈中,有着这样不解的困惑:奋斗一生,过上衣锦玉食、名闻利养的生活,算是幸福快乐的一生吗?那为什么仍有深重的烦恼和痛苦的情感呢?有什么方法能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充满幸福和喜悦呢?

images.jpg

移民前,在中国进庙烧香拜佛,都是一些祈祷自己和家人健康平安发财的世间法。我和大城市里的很多人一样,真的是非常可怜,每天就是吃喝玩乐,想用世间八法消除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和烦恼,但却迟久没有得到究竟,白白浪费、虚度了宝贵的人身,苦苦迎求着毫无意思的无常和变苦。


640


自从结缘加拿大菩提学会,通过这一年的次第学修,受益匪浅感悟较深,顶礼感恩索达吉上师的传承和开示。同时与菩提学会里优秀的师兄们共同研讨,在博大精深的佛学慧海中,才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多么狭隘和局限,才感到自己的贪嗔痴心是这么的执着。



收获


通过系统佛法学习,首先我懂得了我们能获得这个暇满人身,就像盲人遇到大象的尾巴一样难得!暇满人身是学习佛法、生起菩提心、证得佛果的最好所依。但也很容易就被世间乱七八糟的琐事耗尽。


正如佛经所云:“一失人身,万劫不复”。现在既然遇到了善知识,遇到了如此殊胜的大乘佛法,一定要让自相续真正生起利他之心。千万不能放逸!否则无常到来时,不知随业要轮回到何处,也许不再为人,到时后悔晚矣!


upload_2018-5-31_8-56-37.png


以前认为人生最有意义的是美满的家庭,成功的事业、富足的财产和将属不易的名誉,现在才明白人生的价值和真正意义在于对佛陀有敬仰心,并将佛法融入内心,真正舍弃世间八法,生起大悲心。


其次懂得了以前所做的善事,最多只是修了一颗善良的心,没有真正生起利他的菩提心。然而,凡夫这颗善心特别脆弱,遇到违缘时很容易退转。要成为真正的修行人,必须有自信自强的心,发愿将世俗生活改变!尤其在时间上,尽量安排时间学习佛法。为此,我不再参加毫无意义的聚会聚餐,远离酒肉朋友,更意乐接触菩提学会的师兄道友,从中所获得的欢喜快乐的增上缘,是对生命最深层次的体验。



640



再者,坚定佛学,才是最科学、最完整、最圆满的学说。把业余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佛法上。皈依三宝,以一颗悲谦恭敬的心,接受佛陀至高无上的智慧。只有学习佛法,升起利他的菩提心,才能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充满幸福和喜悦,能听闻佛法的人,意味着有无上的善根因缘,且能受用善根功德圆满的人生。



此刻我想无论您是学士、硕士、博士,还是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士,成功人士,请放下一颗我执的心,跟随索达吉堪布等高僧大德,勇猛精进地听闻佛陀的智慧之声!这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业!也是世间最高的学问和智慧!




640


“来佛学会学习佛法是最有意义的,
大家一起来发菩提心,你和我一起来点亮解脱的明灯。”

——索达吉堪布

640


加拿大菩提学会


微信号 : Bodhi_Canada

640


 

附件

  •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70 字节 · 查看: 0
  •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70 字节 · 查看: 0
  •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70 字节 · 查看: 0
  •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70 字节 · 查看: 0
  •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70 字节 · 查看: 0
  •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70 字节 · 查看: 0
  •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70 字节 · 查看: 0
  •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70 字节 · 查看: 0
  •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upload_2018-5-31_8-52-24.png
    70 字节 · 查看: 0
令人惊讶的答案——你的人格在一生中将如何变化?
国际佛学网 Yesterday
640


upload_2018-6-1_11-51-19.png


真实的自我

——你的人格在一生中将如何变化?


Your true self

How your personality changesthroughout life

upload_2018-6-1_11-51-19.png

作者:艾玛·杨

Emma Young

作者介绍:艾玛·杨(Emma Young)是居于英国谢菲而德的作家。


和儿时甚至去年相比,你已并非同一个人。人格变迁令人不安,然而你若能坦然接受这种变化,它可以赋予你力量。

——丹尼尔·斯托尔(Daniel Stolle)

640

upload_2018-6-1_11-51-19.png



童年时期,温蒂·强森(WendyJohnson)非常害羞。“我的一张家校联系单上写到‘温蒂怯生生的样子,看着真让人心疼’”。她不会再这样了。如今已是英国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家的强森说过:“我绝对是通过学习克服羞涩的活生生的例子。”她认为羞怯是内向性的标志——这是人格维度的关键性指标,强森正在从事这方面研究。这是否意味着强森的人格已经改变了呢?对此,她的回答是非常肯定的。


温蒂的回答或许令您惊讶。大部分人认为我们的人格是自身不可缺少、不变的一部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自我。1887年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大胆地提出:人格到了30岁会像“干透的水泥”一样定型了,他的观点是僵化的。


对如何测度人格,心理学家一直存在着争议,最终仅就五大人格特质即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达成共识(另见《你是怎样的你?》)。至少在人格的定义方面形成了统一认识:人格指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但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正颠覆着这个观念。人格比我们想象的更容易变异。这可能有些令人不安。鉴于90%的人都希望我们的人格至少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这可算是个好消息。


毫无疑问人格具有部分遗传性。然而不太确定人格有多少是由基因决定,又有多少是由后天养成。新生儿没有明显的人格,但有行为和反应的个性化模式,心理学家称之为“气质”,包括面对挫折的抵抗性和“反应性”,反应激烈的婴儿一般比较害羞且回避新环境。通常认为,气质是人格的生物学基础,但并非与生俱来、不可更改。基因和环境在出生之前就相互作用并影响气质,例如:有证据表明怀孕期压力大的母亲,更容易生出焦虑的孩子。


童年经历也对人格塑造有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周围的小伙伴外向而勤奋,在其中成长的孩子也会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父母的行为同样也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反应性研究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哈佛大学的杰罗姆·卡根(Jerome Kagan)发现:如果父母鼓励反应性过强的婴儿更友善和大胆,他们长大后就不会那么害羞和畏惧。

640

upload_2018-6-1_11-51-19.png



这也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新生儿气质并不总能为今后的五大人格特质做出准确的预测。例如,爱微笑的婴儿并不一定发展为外向性人格,卡根(Kagan)发现只有25%反应性非常高的婴儿到了15岁时是极其害羞、焦虑、胆小或谨慎的。


到了成年期,基因因素似乎在五大人格特质中每一特质的变化中占40%左右——这是指在总体人口水平而非个体。但如果假设基因和环境因素是独立作用于人格,那无疑是错误的。强森(Johnson)说“从来不是这样”。“每次我们发现有些东西似乎和一种特质有关联,却又发现它和其他人格特质也都相关。”


也就是说,基因和环境在复杂的互相作用下塑造了我们的人格。但这种过程到30岁就停止了的证据在哪里呢? 好吧,没有任何证据。事实上,心理学家一旦克服了这种构建在直觉上的想法,就能发现大量的反面证据。


第一个直接挑战是对成年人的长期跟踪研究。2003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人格随年岁的增长,更倾向于和蔼可亲、勤勉认真且情绪稳定。最近人格与大脑老化导致的器质性变化相关联被披露出来,颇引人注目。意大利卡兰扎罗的麦格纳格里亚大学罗伯塔·莱瑟理(Roberta Riccelli)与其同事发现了神经质倾向与较厚、褶皱较少的大脑皮质之间的关联性。该研究团队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皮质变得更薄、皱褶更多。但这种关联是否存在明确因果关系尚有待观察。


今年,新西兰梅西大学的佩塔尔·米罗耶夫(Petar Milojev)及其同事发表了一项研究,进一步阐明了人格如何随着年龄的变化。他们调查了年龄从20至80岁的近四千人的问卷数据后发现:人格在成年早期及大约60岁以后,最不稳定。米罗耶夫(Milojev)说,这是合理的,如果环境的变化能影响人格,年轻人和老年人正经历一生中最剧烈的变化。


640


已经明确的是,在任何年龄段的重大生活事件对人格都会产生持久影响。踏上一段浪漫情感之旅可降低神经质水平。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离了婚的女人会更外向和开放,而男人则不再对感情用心良苦。而德国的研究却发现离异的男女都变得更加内敛。


失业对人格可能有更大的影响。我们知道失业对幸福感有着重大影响。英国斯特灵大学的克里斯多夫·波伊斯(Christopher Boyce)认为“失业或许是最有冲击力的生活事件”。他发现失业对人格的影响是翻倍的,让人更缺乏责任感且更不合群。工作同样也能塑造人格。供职于东兰辛城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南森·哈德逊(Nathan Hudson)发现:在工作中投入很大精力的人有个性增强的倾向——举例来说,生活在纽约的人有高神经质倾向,而伦敦人宜人性偏低。


其他因素也会导致人格的暂时变化。如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的萨巴斯蒂安·辛德勒(Sebastian Schindler)发现,在实验室中引发志愿者产生沮丧情绪后可导致他们的神经质水平提高10%,而外向性水平降低2%到4%。他说:“这些波动看似不大,但别忘了我们正在讨论的是被定义为‘稳定且持续’的人格。”


你的人格——即你的思想和行为的一般模式被情绪所左右,这并不值得惊讶。然而,在一生中,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塑造程度是十分显著的。强森(Johnson)及其同事在去年出版的著作中提及:比对了受测试者分别在14岁和77岁时进行的人格测试结果,“尽管是粗略的测试,我们还是未发现任何能够体现人格稳定性的证据”。


并不是说我们只能听任变化无常的环境对人格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我们其实是可以积极塑造自身人格并从中受益。特别是大量的研究表明低神经质、高外向性人格与良好的健康状况这三者和主观幸福感有关联。


哈德逊(Hudson)还发现 87%的人都希望在“五大人格特质”上看到自己的人格指数发生些许变化。他说:“研究数据和我们的直觉一致,大部分人还是希望能精力更充沛;社交场合更坦然自在;更友善、对他人更具爱心;更富有责任心和建设性;更少焦虑和躁动;更有创造力和体恤他人。”


640



改变人格的一个途径是心理治疗。一月份,伊利诺伊大学的布兰特·罗伯茨(Brent Roberts)及其同事报告说,4至8周的心理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似乎并不重要)可以为人格带来改变,最显著的是提高人格的外向度并实质性地降低神经质程度。


此外,还有致幻物质。约翰霍普斯金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表明吃“迷幻蘑菇”对人格改变有很大的作用。即使只用一个剂量也提升志愿者人格的开放程度。此开放度的提升可持续一年。


然而“迷幻蘑菇”在很多国家属于违禁品,而且心理治疗也不适用于每个人。那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其他改变人格的DIY路径呢?为了探讨此问题,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哈德逊(Hudson)和克里斯·弗拉雷(Chris Fraley)让一组学生志愿者写下他们希望自己想要改变的人格特征,并帮助他们确定为了达到目标,所需要的行为改变。哈德逊(Hudson)注意到,过于宽泛的目标往往没有什么效果。


四个月后,志愿者的报告显示这项实验效果明显,显著变化包括为外向性提高、责任心增强及神经质降低。而且不止于此,志愿者的行为改善造成了人格特征的改善,继而引发行为的进一步改善,如此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心理学家就成年期的人格是否具有可塑性的辩论还在继续,但毫无疑问的是,人格能够改变而且的确被改变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你的人格不会在三十岁的时候定型,仅是知道这一点就很令人鼓舞。波伊斯(Boyce)说:“你可以想,我不再为自己是怎样的人而发愁了,因为我可以改变。


640



附篇:你是怎样的你?


人格一词说出来都懂,却很难量化。一直以来心理学家尝试用各种理论体系框范,而现在用的最多的是被称为“五大人格特征”的量化模型。


它把人格归纳为五个独立的特质: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每种特质一般被分开来测试,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诸如“我的生活是集体生活的一部分”(测试外向度)和“我对事情很焦虑”(测试神经质)。



尽管五大人格的模型被广泛地接受,但仍存在疑问,比如从一开始,受测者的分数并不总能反映他们在面对现实压力时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后果;行为变化要依据当时情形而定。



更主要的是,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五大特质是不全面的。英国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家温蒂·强森(Wendy Johnson)说:“这种分类把很多个性类型排除在外——特别是那些不被社会认同的:侵略性、疏离感、残忍性和控制欲等,甚至过分自信也没被包括。”


举例说明,宜人性是衡量我们如何与别人的互动,但它无法针对我们主动做出的行为,比如侵吞工作场所财物、利用别人的合作性占便宜。因此需要引入第六个特质“诚信谦卑”以衡量一个人的权谋倾向。



在加州马林县工作的心理学家艾琳·阿荣(Elaine Aron)相信五大人格模式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人格面。她独创了“敏感”用以描述那些对环境具有更高生理反应的人格特质。敏感性人格不一定是神经质,而是更倾向于在行动之前三思而后行,而非匆忙地直接付诸行动。



这篇文章原标题为《易变的你》。


640


640

智悲翻译中心 译竟于2018.04.21

翻译:圆了

一校; 王学玲

二校:根让巴丹(徐冰)、冯颖、圆故

终审:圆智


注:所有文字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犯您的著作权等事宜,请即刻联系zhibeiweb@126.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640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