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忘记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5-03
- 消息
- 1,566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从1999年起,我国已成功发射了“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系列飞船。即将升空的“神舟五号”,将首次把中国的宇航员送入太空。
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太空之旅中,武汉的专家学者也留下了自己的串串足迹。
飞船上的首次生命科学试验,是由武汉学者负责的
在中国宇航员还不能上天之前,科学界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研究生物在空间的反应,了解人在太空中的生物生理过程。
这项科学研究首先从“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发射开始,而负责该飞船生命科学实验的,就是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刘永定研究员。
据悉,这是我国飞船第一次搭载生物样品,也是我国第一次用宇航飞船做生物学试验。
刘永定介绍,“神舟二号”飞船携带上天的,一共有19类25种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细胞和细胞组织,生物种类涵盖范围甚广,也是比较完整的。
在这次实验过程中,武汉专家完成了实时空间生物学过程的遥测和数据采集。同时,他们还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空间微重力对生命过程的影响。
刘永定介绍,这些研究虽然仅限于生物,还不能等同于人,但通过研究生物,就可了解人的生物生理过程。他认为,以生物为基础的这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可为生命在宇宙空间如何生存、繁衍提供相关对策。
在武汉铸造的“通天塔”上,“神舟”飞船完成了前3次起飞
飞船升空离不开发射塔架。“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飞船,都是在武昌造船厂建的发射塔架上升空的。
早在1989年,武昌造船厂就成功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造了卫星发射塔架。这项武船人的杰作获得国家建筑最高奖―――鲁班金像奖,武船因此被有关部门誉为“铸造通天塔的大师”。
1995年至1997年,该厂还建造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地面关键设施―――载人宇宙飞船地面发射设施及燃料加注供气系统工程。
据悉,燃料加注供气系统是飞船地面设施的核心项目,各种燃料和气体通过63公里长的管路直接输送到火箭助推器的“体内”。加注系统要做到不泄不漏,不仅要求焊接质量好,管道内壁的洁净度也要求很高。为了保证管子内壁的洁净度,武船工人不厌其烦地对每根管子反复擦洗,有的管子清洗达到6次之多,清洗后还要用绸布擦净,有一节管道擦洗用了56条绸布。
据悉,从1996年开始到这次“神舟五号”升空,武船先后有400多人次到酒泉基地工作。
为给飞船“探路”,武汉一位院士献出了生命
在中国人的太空之旅中,有一位空间物理学家怀抱着遗憾离开了我们。他就是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研究员、我国电离层物理与电波传播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李钧院士。
1994年,时年64岁的李钧院士赴京申报载人飞行电离层研究的相关课题。在课题答辩后回汉的列车上,他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将生命献给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
飞船离开地球飞向太空,必须经过厚厚的大气层。在地面上空60―1000公里的范围内,存在有带正电的离子和自由电子,这层大气就叫做电离层。
电离层会使无线电信号产生延迟或者奇变,飞船要进行精确定位和定轨,就必须考虑到电离层的影响并尽可能将其消除。面对这一课题,李钧院士兴致很高,准备将自己一生研究成果中的精华理论,运用到飞船定位等领域。于是从1993年开始,他就带领中科院物理与数学所的科研人员开始了课题的申请和论证工作。
李钧院士去世后,他的学生万卫星和宁百齐等开展了与飞船有关的电离层研究。据宁百齐研究员介绍,其课题组通过空间物理电离层的研究,为“神舟四号”飞船做了高精度的定位、定轨工作。
飞船上任何部件均非小事,武汉人揭了别人不敢揭的榜
在“神舟”飞船众多配套单位中,武汉海创电子已经两次应邀到酒泉发射现场参加观摩仪式。在公司的会议室里,也挂满了航天部门送来的锦旗。
这一特殊荣誉,是海创经过专家一系列“挑剔”之后才换来的。
海创公司负责“神舟”飞船元器件研发的原总工程师舒旺安介绍说,在1993年到1996年,有关方面在为“神舟”飞船安装配套频率元器件时遇到了一点麻烦,有两个科研所不敢接受这个“艰巨任务”。
关键时刻,专家们想到了武汉海创。拥有多年科研积累的海创,毅然揭榜。紧接着,5个专家组先后来到公司考察。在通过了一次次严格的考核后,海创最后得到了专家认可,成为国内惟一为“神舟”飞船提供频率元器件的生产厂商。
据了解,该公司已有四个系列产品为“神州一号”到“神州五号”飞船成功配套。
把人送入太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上述足迹外,武汉还有一系列研究也将为历史所铭记―――
中科院测地所的王广运、欧吉坤、袁运斌等从1993年开始,就开始了对“神州”飞船留轨舱的轨道进行了前期研究,并在“神舟四号”飞船上进行实际运用;
在“神舟四号“轨道舱飞过江城上空时,省地震局郭唐永与测地所郝兴华等研究人员,通过自行研制的“卫星激光测距仪”,成功地将激光源射向轨道舱,并接收到轨道舱反射的光子信号;
中国地大教授吴信才等开发的辅助决策系统软件,成功应用于返回地面后的“神舟”系列飞船的搜索和救援工作……
www.cnhan.com
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太空之旅中,武汉的专家学者也留下了自己的串串足迹。
飞船上的首次生命科学试验,是由武汉学者负责的
在中国宇航员还不能上天之前,科学界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研究生物在空间的反应,了解人在太空中的生物生理过程。
这项科学研究首先从“神舟二号”飞船成功发射开始,而负责该飞船生命科学实验的,就是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刘永定研究员。
据悉,这是我国飞船第一次搭载生物样品,也是我国第一次用宇航飞船做生物学试验。
刘永定介绍,“神舟二号”飞船携带上天的,一共有19类25种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细胞和细胞组织,生物种类涵盖范围甚广,也是比较完整的。
在这次实验过程中,武汉专家完成了实时空间生物学过程的遥测和数据采集。同时,他们还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空间微重力对生命过程的影响。
刘永定介绍,这些研究虽然仅限于生物,还不能等同于人,但通过研究生物,就可了解人的生物生理过程。他认为,以生物为基础的这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可为生命在宇宙空间如何生存、繁衍提供相关对策。
在武汉铸造的“通天塔”上,“神舟”飞船完成了前3次起飞
飞船升空离不开发射塔架。“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飞船,都是在武昌造船厂建的发射塔架上升空的。
早在1989年,武昌造船厂就成功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造了卫星发射塔架。这项武船人的杰作获得国家建筑最高奖―――鲁班金像奖,武船因此被有关部门誉为“铸造通天塔的大师”。
1995年至1997年,该厂还建造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地面关键设施―――载人宇宙飞船地面发射设施及燃料加注供气系统工程。
据悉,燃料加注供气系统是飞船地面设施的核心项目,各种燃料和气体通过63公里长的管路直接输送到火箭助推器的“体内”。加注系统要做到不泄不漏,不仅要求焊接质量好,管道内壁的洁净度也要求很高。为了保证管子内壁的洁净度,武船工人不厌其烦地对每根管子反复擦洗,有的管子清洗达到6次之多,清洗后还要用绸布擦净,有一节管道擦洗用了56条绸布。
据悉,从1996年开始到这次“神舟五号”升空,武船先后有400多人次到酒泉基地工作。
为给飞船“探路”,武汉一位院士献出了生命
在中国人的太空之旅中,有一位空间物理学家怀抱着遗憾离开了我们。他就是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所研究员、我国电离层物理与电波传播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李钧院士。
1994年,时年64岁的李钧院士赴京申报载人飞行电离层研究的相关课题。在课题答辩后回汉的列车上,他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将生命献给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
飞船离开地球飞向太空,必须经过厚厚的大气层。在地面上空60―1000公里的范围内,存在有带正电的离子和自由电子,这层大气就叫做电离层。
电离层会使无线电信号产生延迟或者奇变,飞船要进行精确定位和定轨,就必须考虑到电离层的影响并尽可能将其消除。面对这一课题,李钧院士兴致很高,准备将自己一生研究成果中的精华理论,运用到飞船定位等领域。于是从1993年开始,他就带领中科院物理与数学所的科研人员开始了课题的申请和论证工作。
李钧院士去世后,他的学生万卫星和宁百齐等开展了与飞船有关的电离层研究。据宁百齐研究员介绍,其课题组通过空间物理电离层的研究,为“神舟四号”飞船做了高精度的定位、定轨工作。
飞船上任何部件均非小事,武汉人揭了别人不敢揭的榜
在“神舟”飞船众多配套单位中,武汉海创电子已经两次应邀到酒泉发射现场参加观摩仪式。在公司的会议室里,也挂满了航天部门送来的锦旗。
这一特殊荣誉,是海创经过专家一系列“挑剔”之后才换来的。
海创公司负责“神舟”飞船元器件研发的原总工程师舒旺安介绍说,在1993年到1996年,有关方面在为“神舟”飞船安装配套频率元器件时遇到了一点麻烦,有两个科研所不敢接受这个“艰巨任务”。
关键时刻,专家们想到了武汉海创。拥有多年科研积累的海创,毅然揭榜。紧接着,5个专家组先后来到公司考察。在通过了一次次严格的考核后,海创最后得到了专家认可,成为国内惟一为“神舟”飞船提供频率元器件的生产厂商。
据了解,该公司已有四个系列产品为“神州一号”到“神州五号”飞船成功配套。
把人送入太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上述足迹外,武汉还有一系列研究也将为历史所铭记―――
中科院测地所的王广运、欧吉坤、袁运斌等从1993年开始,就开始了对“神州”飞船留轨舱的轨道进行了前期研究,并在“神舟四号”飞船上进行实际运用;
在“神舟四号“轨道舱飞过江城上空时,省地震局郭唐永与测地所郝兴华等研究人员,通过自行研制的“卫星激光测距仪”,成功地将激光源射向轨道舱,并接收到轨道舱反射的光子信号;
中国地大教授吴信才等开发的辅助决策系统软件,成功应用于返回地面后的“神舟”系列飞船的搜索和救援工作……
www.cn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