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我的北航校友致敬

北航的,你也是?怎么不在中国航呢?怎么航到此地了?
真为那些中国政府花大笔纳税人的钱培养的,而后出国留学不回去的人感到。。。:blowzy::blowzy::blowzy::blowzy::blowzy::blowzy:

最初由 UML 发布
我也是北航的
 
最初由 dingdong 发布
北航的,你也是?怎么不在中国航呢?怎么航到此地了?
真为那些中国政府花大笔纳税人的钱培养的,而后出国留学不回去的人感到。。。:blowzy::blowzy::blowzy::blowzy::blowzy::blowzy:


你的观点太狭隘了。出国留学不回去的人肯定有,但是这是人家自己的选择。照你这么说,那些移民过来的岂不成了汉奸。

还有你是哪一类呢? 如果你现在北美,那你也岂不成了你指责的对象?

这些人家自己的选择再受争议,也比那些拿着父母贪污的钱在这里上学或挥霍还时不时在这里当道德家充当爱国人士的人强N倍。
 
让我们为更多的校友们喝彩吧。

总指挥/总设计师级别
1)戚发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
2) 王永志 ---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
3)袁家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系统总指挥---- 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与应用力学专业

分系统(副)总设计/(副)总指挥
1) 张柏南--“神舟”飞船副总指挥 ---- 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系
2) 杨宏--“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1984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信息论 (我同专业师兄)
3) 潘腾--- 神舟”飞船副设计师 ----- 国防科技大学航天技术系空气动力学专业
4) 尚志----“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尚志 ---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
5) 黄春平 ---- 二F运载火箭总指挥 -- 1964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弹头总体专业
6) 崔吉俊 --- 发射场系统副总指挥-- 飞行器自动控制专业出身
7) 徐克俊 --- 发射场总设计师 ---- 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
8) 顾逸东 --- 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物理专业
9) 栾恩杰 ---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
10) 沈力平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专业
11) 谢名苞 --- 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12) 张庆伟 ---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西北工业大学
13) 宿双宁 ---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第一军医大学
14) 于志坚 --- 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解放军测绘学院
15) 刘竹生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北京航天大学导弹
16) 施金苗 ---- 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北京航天大学导弹设计专业


===================================================================
走近“神舟”虎将:张柏南,杨宏、潘腾、尚志

--------------------------------------------------------------------------------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0月17日 11:42 舰船知识网络版




“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尚志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杨宏



“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尚志
  “神舟”虎将,中华民族圆梦九天,“神舟”飞船研制队伍功勋赫赫。

  在中国航天事业迈向辉煌的同时,一批年富力强的航天人也迅速成长,他们在老专家的培养带领下,成为载人航天工程的栋梁,托起着我国航天事业明天的希望。


  “神舟”飞船系统戚发轫总设计师、袁家军总指挥的麾下,“两总”系统领导班子里,就有这样几位年轻人,他们被同伴们亲昵地称为“神舟五虎将”,他们是副总设计师张柏南、杨宏、潘腾,副总指挥尚志……

  霹雳手段菩提心--“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尚志素描

  主人公小传:尚志,1963年7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安达市,1982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86年分配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2002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系统管理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飞船处副处长、1997年担任飞船处处长,2000年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7月至今担任飞船系统副总指挥。

  大漠的风很硬。戈壁的石很硬。

  锤炼的这位东北汉子的性格也很硬,走路疾如风,说话掷地有声。可是,在“神舟五号”进场准备发射的这段日子里,却很少见他着急、听他发火,黝红的脸膛上总是带着一片灿烂的笑。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重大,意义重大,作为飞船总指挥的助手,整个工程和队伍的大管家,该有多少事要管,该有多少心要操,可他这一次却觉得比前几次轻松。尚志说:“在神舟五号飞船的研制进程中,我们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生产规章、科研规定日趋完善;我们的队伍日渐成熟;我们的飞船安全可靠,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真正做到了一切归零。”对于这个结果,平时有点怕他的工作人员对他非常感谢,私下里说,别看我们尚副总指挥脸黑话重,其实他人挺好,心特善。

  用霹雳手段确定制度标准。

  在“神舟”飞船研制试验阶段,尚志被调到了指挥调度部门,面对如此庞大复杂,如此多的协作单位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他常在心里问自己,我干什么,我需要干什么?他觉得首先不能乱,如果指挥调度乱了阵脚,全系统就会瘫痪。必须快刀斩乱麻,明确调度的工作范围、职责和工作形式,一份《型号调度职责》在他手中很快出台了。

  明确了管理办法后,他和其他同志又根据专业特点将飞船的研制管理梳理出几条线,明确职责,各把一个关口,蹲在研制一线解决问题:结构生产图纸有问题,他及时请来设计者修订;总装设备装配不协调,他请来主管设计师协调;试验时出现问题,他就现场组织召开调度会,研究解决……“神舟”一号发射时,尚志作为总调度随飞船进入发射场。飞船第一次发射,产品新、队伍新、协作单位多,飞船系统和其它大系统接口关系不明确,协调量非常大。

  随着发射日期的一天天临近,一些参加过卫星发射的老同志提醒他,该贴“大字报”了,把发射前一天的工作安排张贴出来。尚志觉得这样安排工作太粗,容易漏人、漏项,也不能反映人员、车辆在某个时间段的变化,必须有一份规范性的文件。

  主意打定,立马行动。他立即带领调度组连夜编制发射工作程序、安排好发射前每项工作,编制出《神舟一号发射场-8小时工作程序》,使各级领导及工作人员对飞船试验队每个人、每辆车、每项工作内容及保障条件,在每个时间剖面里的位置、要求都一目了然,从而确保了发射场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为发射成功奠定了基础。这份-8小时工作流程也成为此后卫星、飞船发射现场组织的基础和范本。

  实践使他体会到,干工作没有标准不行,对项目没有管理计划不行,对产品没有质量要求不行。十余年来,他在院领导和总指挥的部署下,主持和参与编定了《发射场管理要求》、《发射场放行准则》、《某型号质量管理要求》等一大批系统管理文件,形成了“神舟”飞船特有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造就了飞船队伍特有的文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发射场后,他组织编制出了包括237份技术文件的《神舟五号出厂评审文件体系表》,以及《神舟五号项目管理计划》,并将在发射场工作的全套文件汇编成册,200余份文件逐一审查。他审查文件非常严、非常细,不管哪个部门哪个人,只要文件有一处差错、有一段漏项,他都会让你推倒重来。

  用霹雳手段管理队伍。

  早在他负责调度工作时,尚志就深知飞船管理与一般航天器的管理不同,技术复杂、难度大,质量要求高,进度要求紧,仅靠人盯人的管理模式是远不能适应工程的要求,要从改革管理办法和运行体系入手,打造出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飞船队伍。

  首先他在调度工作中建立了联络网,明确了各单位的联络人,使每项工作都能找到责任人,同时,还定期召开调度会、研讨会,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担任副总指挥后,他对队伍的管理更是严格。在工程实践中他逐渐悟出一个道理,一支队伍的良好作风,是靠严格的管理培养出来的。每次任务一来,就象要发起一场战役一样,松懈的队伍是打不了胜仗的。

  在工作现场,尚志更是一丝不苟。哪怕你有一丁点规章制度上的疏忽,让他碰到,他总会给你指出来,提醒你甚至是一顿批评,让你当场纠正。如果上级交待了某项任务,你未能按时按量完成。在业务会上,他会不客气地指名道姓让你说说清楚,他总是说:“千条理由万种原因,完不成任务就没有理由。”

  经过一段磨合期,整个队伍已习惯了尚志的严,使命、责任、任务、时间观念已深深地根植每个同志心中,严明的纪律,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已成为神舟飞船队伍每一位成员的自觉行动。就连部队的同志也深表佩服,夸他们是一支不穿军装而又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用霹雳手段抓产品质量。

  “神舟”飞船系统复杂,构形复杂,仅电缆网节点就有8万余个,各类元器件十万余支,计算机软件语句达几十万条。一个焊点、一根导线、一支元件、一行语句出了错,就会影响飞船升空、就可能酿成大祸。尚志无论是负责指挥调度,还是当飞控试验队队长;无论是干飞船处处长,还是任飞船副总指挥,都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把严把质量关做为头等大事来抓。

  每逢船内工作和复查,他都要求工作人员把仪表板各种开关设置、处于什么位置,各种插件联接如何确认等列出一个详细的明细表。在制定各类质量管理文件时,如果他看到“基本符合要求,基本可行”这类带有歧义性和含糊不确定的语句,他很难让你通过。

  “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前,时任飞行控制试验队队长的尚志,带领技术人员在与火箭进行对接检查时,发现船箭分离信号异常,当即汇报院领导,与科研人员协同攻关,列出15个问题,请专家严格评审,带领大家奋战一个星期,终于准确定位,彻底排除了故障。

  “神舟”飞船研制过程中,每到关键阶段、关键项目,尚志都要组织专家进行严格的评审,请专家发现问题,进一步拓展解决问题的办法。为确保“神舟”五号载人航天的圆满成功,他专门组织人员对整船元器件的原材料进行评审,开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产品质量评审的先河,为航天员的安全又加了道牢靠的保险锁。

  对人对事常怀菩提心。

  “菩提”是佛家用语,常用来形容至真至善的处事态度。用在尚志的身上,许多人都说非常恰当。尚志对人很真诚,别看他工作起来一脸严肃,工作之余又乐呵呵地和科研人员、技术工人滚在一起。文体竞赛他们一起争吵着论输赢、争高下;参观游览他们一起搂着膀子照相;节日晚会他们一起“卡拉OK”放声高唱;“国庆”会餐他们一起欢笑碰杯……同志们有啥事愿找他帮助协办,有啥话愿找他说说,他总是热心地跑前跑后,帮你出主意想办法。有一次,一位队员不小心被玻璃划破了皮肤,他比医生还着急,一会儿问问伤口痛不痛,一会儿又问问需不需要到大医院换药包扎,关怀备至,令人感动。

  “非典”防治期间,试验队员在航天城集中攻关,进行封闭式管理。他深入到队员中间,促膝谈心,了解情况,稳定大家的情绪,对防护措施、伙食、住宿条件检查了一遍又一遍。谁要是身体略有不适,他看望了一遍又一遍。

  尚志说,“群众利益无小事,一点一滴总关情。我爱我从事的航天事业,我爱和我一起奋斗的同伴们。”性格鲜明而又年轻的“神舟”副总指挥,正是凭着他的严和爱,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和爱戴,赢得了事业的成功和发展。

  编织飞船“神经网”--“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杨宏素描

  主人公小传:杨宏,1963年11月生于吉林省通化市,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现为“神舟”号飞船副总师。1984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信息论专业,1991年从国家铁道部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99年,荣立总装备部“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一等功;先后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两次和三等奖两次。

  “神舟”载人飞船是一个高智能化、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你知道它需要多少个电缆网节点吗?8万余个。你知道它有多少条计算机语句吗?数十万条。智能设备系统就如同人的全身神经,牵一发而动全身。你知道担纲设计“神舟”飞船智能设备信息系统的是哪位吗?他就是年轻的飞船副总设计师杨宏。

  杨宏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那种仿佛与生俱来的学者气派。他面白文雅,近视镜片后面的眼神澄明,不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杨宏调入飞船研制队伍时才29岁,刚刚执行完发射新型返回式卫星首发星任务。

  研制飞船,最难的地方就是方案设计。在没有国外相关资料和现成飞船研制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如何拿出一个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又有中国特色还符合国情的飞船方案,对研制飞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993年到1995年,作为飞船电总体设计人员的杨宏,其重要使命是:拿出船载计算机系统的方案设计来。面对着这个开创性的工作,杨宏没有丝毫畏难情绪。为了确保设计出的方案可行,他对国内星载计算机的生产能力进行了广泛调研。为了对飞船13个分系统的工作原理、工作模式、计算机需求有一个清楚地掌握,他肩跨一个小背包,跑遍了所有分系统承制单位。为了获悉与飞船有接口关系的运载火箭系统和发射场系统对飞船的有关需求指标,他不辞辛苦地一趟又一趟地去这两个大系统进行技术咨询。

  就这样,凭着搞返回式卫星的工程经验,结合飞船自身的需求和各分系统的实际,杨宏开始了船载计算机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工作。当时飞船各分系统需要上的计算机CPU加起来约120个,而且各家计算机选型、接口、标准五花八门,完全按分系统要求去做,整船的性能很难保证。针对飞船系统计算机数量多、分布广、技术复杂、功能分散等现状,杨宏提出了船载计算机分布式系统结构方案和构造飞船信息系统设计思想。他根据国内航天计算机工程实际情况,论证了船载计算机软件、硬件选型,规范了船载计算机型号、软件编程、开发和测试等工作,从而使飞船具有了系统优化的船载信息系统和信息高速公路。与国际上同类方案相比,杨宏设计的船载计算机系统方案具有明显的先进性。而1999年到2003年,“神舟”号飞船四次大型飞行试验及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则是对杨宏所设计的船载计算机系统方案正确性和合理性的最好证明。

  飞船与火箭间的电连接方式,直接影响着航天员在火箭万一发生故障时能否顺利逃生。根据任务要求,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一旦在发射段发生故障,飞船应与火箭协同完成航天员逃逸救生任务,这就需要船箭间指令和信号接口具有高可靠性,既不能产生误指令,又能在航天员需要逃逸时立即响应。在飞船方案设计阶段,杨宏经过认真论证,合理选取技术指标,提出了船箭间电气接口和信息交换方案,并采用电气隔离、多重冗余、多次判别等措施,实现了安全、可靠的设计目标,在国内航天领域首次实现船箭指令信息交换。1998年金秋时节,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专门进行了零高度逃逸救生试验,此次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杨宏以总体技术负责人的身份参加了此次试验。看到自己设计的方案得到了验证,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幸福。

  在方案论证阶段,杨宏还负责并参与完成了“神舟”号飞船系统关键技术项目《整船地面测试、故障模拟及诊断技术》的攻关工作。该项目技术难度大,无现成经验可借鉴。杨宏带领项目课题组对国内外资料进行了广泛调研,并结合载人航天工程的需求,确定了以广义故障树诊断飞船故障的方法;提出了以仿真手段验证故障对策的技术途径。该项目的完成,解决了我国载人飞船地面技术支持体系的方案问题,杨宏以此为题写的研究论文,已被国际宇航空间数据系统年会录用并发表。

  人们常用“心细如丝”来形容一个人的仔细、谨慎。杨宏说:“干我们这一行,更要慎之又慎,细之又细。”他忘不了在参加首颗新型返回式卫星发射综合测试工作时,卫星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就坐在他身后,指导他对火工品进行电阻测试,一举一动为他做示范,反复叮嘱他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老科学家的教诲他永远记在心里,老科学家言传身教的知识使他受益终身。

  1996年,飞船进入初样研制阶段。作为总体技术负责人之一的杨宏,在此阶段接受的第一项重大任务就是组织全船电子设备的第一次联调――桌面联试。这是飞船电子设备首次连接成系统,面对13个分系统、600余台电子设备、300余条电缆、8万余电连接接点组成的复杂系统,杨宏不畏艰难,精心组织、合理策划,带领总体有关同志主持编写了飞船系统第一份技术流程――《桌面联试技术流程》,从而确保了联试工作的有序进行。由于这是飞船13个分系统电子设备的第一次连接,其间需要现场协调解决的问题不计其数。为使各分系统组成完整系统并能够协调运行,从1996年8月到1997年5月,在桌面联试期间,他主持解决了大量的接口匹配问题。在全体参试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飞船实现了全系统联通,通过了模飞测试。桌面联试的成功,不仅验证了飞船方案设计的正确性,也为飞船正样研制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

  刚刚结束了桌面联试,还没有来得及喘一口气,杨宏就又投入到初样电性船的研制工作中。这是飞船队伍第一次将电子设备和结构、机构分系统组合为一个完整的飞船。从1997年下半年到1998年底,作为电性船总体技术负责人,杨宏协调、理顺了飞船总体电子设备和总装、结构间的关系,使得电性船成为首次实现了电子设备与结构、机构相容的整体。1998年11月,以电性船为载体,杨宏和同事们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整船级的EMC(电磁兼容性)试验,检验了飞船自身以及飞船系统与运载、发射场等其他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在这次试验中,飞船队伍第一次拿到了飞船的电磁兼容数据,这为推动飞船正样研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载人飞船是一个高智能化系统,其软件设计的可靠性直接影响飞船成败和航天员的安全。飞船研制初期,飞船各个分系统在软件设计方面普遍存在着“自编、自导、自演”现象,软件设计不透明,软件设计质量与可靠性无法保证。为确保飞船软件研制质量,在飞船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后,杨宏就深入研究了国际航天领域软件设计标准和经验,并结合我国航天软件研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向国际航天软件设计标准靠拢、采用国际通用的软件工程化设计思想。针对嵌入式计算机特点,他制订了软件工程化实施要求和实施细则,对飞船软件采取分级管理,要求所有软件设计规范化、透明化和结构化,对关键软件要求单元测试和第三方评测。在飞船软件工程化实施过程中,杨宏深入到软件设计第一线调查研究,组织技术交流,不断发现和解决实施中的问题,针对个别软件测试覆盖率达不到指标要求问题,杨宏跟同事们一起查找原因,认真分析软件功能、结构和测试方法,根据不同软件特点,采取调整软件结构、测试工具、或采用其它测试方法解决。在他和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正样研制阶段的飞船软件研制水平和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单元测试覆盖率和功能覆盖率均做到了100%,并通过了权威部门的第三方评测。尔今,飞船软件工程化技术管理经验,已成为卫星等航天器软件设计的典范。

  杨宏还承担了供航天员训练用的飞船模拟器的设计工作。为保障航天员训练的充分性,需要在地面建立飞船模拟器,该模拟器要有真实座舱和人机界面,用数学仿真方法实时模拟飞船数据和指令响应,不仅能够模拟飞船正常工作模式,还可模拟故障及对策。如果按常规仿真手段研制,不仅需要建立大量而复杂的数学模型,而且还不能解决实时动态耦合模型建模问题。作为航天员训练模拟器技术负责人,杨宏打破常规,自行设计了飞船仿真系统体系结构,他提出的设计创新点是采用数学模型建模和数据等效相结合方式构建飞船仿真系统,从而一举攻克了复杂系统的动态仿真难点,成功实现了动态仿真。经专家评价和航天员训练验证,该模拟器同真实飞船人机界面和数据仿真完全一致。

  杨宏虽然年轻,刚刚39岁,但却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进展的见证人,“神舟”飞船的历次飞行试验,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在“神舟”三号发射成功的庆功会上,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对他说:“小杨,一定要像戚发轫、郑松辉等老科学家那样,埋头做学问,多多学知识,把老总们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啊。”这语重心长的叮嘱,张总一个晚上反复对他说了三次。这是领导多么殷切的期望啊,也是航天事业对杨宏等一批年轻俊杰的殷切期望,这种期望激励着杨宏在未来的航天征程中奋力拼搏!

  描绘“神舟”总蓝图--“神舟”飞船副总指挥张柏南素描

  主人公小传:张柏南,1962年6月出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1980年考入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系,1987年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任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先后获“神舟号试验飞船”国防科技一等奖和“飞船总体构形与布局优化设计”国防科技二等奖。

  见张柏南容易,采访张柏南却很难。

  张柏南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难让人把他与“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联在一块儿。要不是他那身洁白的工作服,要不是他那顶绣有“神舟”字样的工作帽,还有工作帽下的那副近视镜,就那身宽体壮1米80、近200斤的块头,再加上一连几天没来得及刮的胡子,说他是个搬运工一点也不为过。谈起他自己,总是“没啥好写的”,表情有点木讷,语句也不流畅,可一说起“神舟”飞船,他那不大却很有神的眼睛,就飞扬着兴奋和骄傲,神经控制语言的闸门就打开加速流淌起来……

  载人飞船立项初期,张柏楠就被调到载人飞船方案可行性联合论证组,负责飞船结构与机构的论证工作,后又被调入载人飞船总体室。从此,他和飞船就结下了不解之缘。研制载人飞船,缺经验少资料,加上飞船总体队伍比较年轻,有的连卫星都不熟悉就加入到飞船总体的研究。那时,作为总体组组长的张柏楠,硬是带领总体组年轻队伍从零做起,踏上了艰难的创业征程。

  飞船总体的任务就是规划飞船设计的总蓝图,为各个分系统提方案、提要求。当时总体部大多是刚分来的大学生,谁也不懂。不懂就学、就钻。张柏南带领这班年轻人到卫星系统拜师、请教,对国外飞船资料进行研究、钻研,在总设计师的指导下,终于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飞船方案。

  此后,张柏南通过详细分析,合理组合,优化配置,提出了三种状态,解决了长期困扰着总体方案的重量问题。并继承卫星研制经验,规范系统研制,合理制定了飞船初样研制技术流程和初样阶段完成标志,为较快的完成初样、转入正样生产做了大量有形的和无形的工作。张柏南常说:飞船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载人系统有8万多个点、几十万条软件,恰似一个环状链条,那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那一环都至关重要。作为副总师,除了配合总师默契工作外,最大的区别就是比别人想得多一点,想得全一点,想得周到一点。多干多少具体活,谈不上。

  张柏南说谈不上,可许多同志都谈得上。他任副总设计师后,主要负责结构船Ⅰ、Ⅱ的研制和试验工作。期间,先后主持完成了30多项大型试验,为飞船结构机构的功能和性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负责神舟二号技术工作的主管副总师,在初样和试验船的基础上,根据总体安排较全面地实现了飞船系统的功能。提出并在国内首次实施空间飞行器的整体空运工作,大大缩短了发射场工作时间。

  作为负责神舟四号技术工作的主管副总师,在“神舟”四号研制中,贯彻一切为载人的目标,注重载人环境的实现,注重飞船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并主持制定了飞船系统载人放飞准则,制定了医学和工效学验证大纲,组织验证工作。全面实现了人工控制功能,并首次完成了有航天员参加的人船联合测试,使飞船研制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载人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在飞船一期工程研制的同时,主持二期论证的前期工作。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结合飞船研制实际,从人物分析角度,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5种可供选择的系统方案,为领导决策、为后期论证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张柏南说得少做得多,每到关键时刻,“两总”系统的老总都把他派到最前面当突击手。

  在一次返回舱综合空投试验后,有关人员发现舱内有害气体超标,这将对航天员的身体造成不利影响,严重的话还可能危及航天员的生命。载人航天安全第一,紧急关头,戚发轫总设计师派出他的爱将张柏南攻关。那些日子里,张柏南常常彻夜难眠,无数个方案、无数次试验,进入舱内的有害气体终于被顺利排出,消除了隐患。

  此前发射的几艘飞船上,航天员坐的座椅上用的是某型缓冲器,当返回舱返回地球着陆时,缓解地面冲击力以对航天员的影响。“神舟”五号出厂前,通过综合试验,发现这种缓冲器对航天员从头部沿脊椎到骨盆有一定的冲击力。如果改用另一种新型缓冲器可解决这一问题。

  这是“神舟”五号飞船就要进入发射场的重要关头,为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工程“两总”系统毅然作出决定:用新型缓冲器替代原来的型号。这是一个把保险送给航天员,把风险留给自己的重大决定。

  时间紧,迫在眉睫;任务重,责任如山!谁能担此重任,还是张柏南。张柏南带领科研人员以一种“壮士断臂”的心情走上了试验场,他们将研制流程由1年压缩到半年,不行,再压缩到两个月,不知用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也不知经过多少次的试验验证,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缓冲器在他们手中诞生了。

  2003年9月20日,这件安全保险完善的器件,被装在了昂首待发的飞船上。很少表扬人的戚发轫总设计师,对他的得意弟子有时忍不住也夸奖几句,夸他知识面广,夸他埋头苦干,夸他善于攻关……张柏南这位壮汉听到表扬却常露羞涩之情,依然谦虚谨慎地埋头干他手中的活儿,执着地追求着他心中永恒的事业。

  “神舟”腾飞保险锁--“神舟”飞船副设计师潘腾素描

  主人公小传:潘腾,飞行器总体设计专业博士。1967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85年考入国防科技在学航天技术系火箭发动机专业,1989年攻读国防科技大学航天技术系空气动力学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获飞行器总体设计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后,先后担任参数总体组副组长、总体室副主任、总设计师助理,2003年4月担任飞船副总设计师。1999年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时,正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飞行器总体设计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潘腾并不太清楚载人航天工程是怎样一回事。然而,当他研究的“先进的天地往返运输器”的课题渐入佳境时,他才算真正入了道。

  可以说潘腾很幸运,幸运带他的导师就是载人航天工程的总师王永志,这让他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了解载人航天工程,也让他在课题研究中有更新的理念和设计思想。

  潘腾说,在围绕天地往返运输器如何能重复使用和设计简单简化上,他进行了3年多模索性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验。

  1995年8月,潘腾顺利通过了博士答辩。带着自己的理想,1996年初,潘腾踏进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大门,从事起飞船总体设计工作,成为飞船研制队伍里一名年轻的“水手”。我们不妨看看这位年轻“水手”的成长经历:

  1996年7月,他担任参数总体组副组长。

  1998年5月,他担任总体室主任助理。

  1999年10月,他担任总体室副主任,并于2001年10月任总师助理。

  2003年4月,他荣升为飞船副总设计师。

  仅仅7年时间,潘腾便很好地完成了从学校到型号工程的转型,从一名意气风发的学子成长了一名年轻的飞船副总设计师。从接触飞船到如今的7年多时间里,潘腾的角色不断变化,这也让他更全面地熟悉了飞船工程。

  任总体组副组长期间,他从事的是总体参数的制定和状态控制,应急求生弹道和飞行程序的设计,应急求生总体方案设计和实施方面的工作,并协助应急救生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完成初样研制总结工作和正样状态制定工作。

  任室主任助理期间,协助飞船总体主任设计师完成飞船初样研制总结工作、飞船正样总体方案和技术状态制定工作,编制了《飞船系统初样研制总结报告》,《第一艘无人飞船技术状态》,《正样飞船研制技术流程》等技术文件。

  任室副主任期间,负责飞船总体技术状态实施控制工作,分管与工程大总体、运载火箭系统、航天员系统的技术协调工作,同时还分管室内系统总体、机械总体、参数总体方面的工作,组织制定了《正样飞船与动载火箭的接口控制文件》、《飞船与航天员接口控制文件》、《正样飞船设备IDS表》、《飞船手动和手控功能说明》、《飞船自主应急返回信息流方案》、《航天员飞行手册》等技术文件,负责正样应急救生弹道设计和飞行程序文件等工作。

  2000年参加“神舟二号”飞行试验飞控工作,作为总体负责人之一负责现与北京飞控中心的技术协调,并编写了《飞控技术流程》等文件。2002年继续参加“神舟三号”飞行试验飞控工作,负责飞船应急救生相关的协调工作。

  作为“神舟四号”总体技术负责人,负责技术状态制定和控制、研制技术流程制定、组织编写和审核各系统试验大纲、试验技术流程、测试技术要求、总体发射场执行文件、飞行控制文件及其它总体技术文件……和飞船一块成熟成长起来的潘腾同样也成名了,可他更注重前者。

  潘腾说他的成长离不开工作的实践,更不离开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

  读博士时,他是王永志总师的得意门生;干飞船后,他又当过戚发韧总师的助理。潘腾说,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许多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看到他们不图名不为利的科研精神,内心感触很大,至于说自己成不成名,或者说当不当什么师,那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自己能做这个事能把这个事做好,那才是最重要的。

  当今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看重协作,就象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是由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经过13年努力共同绘制完成的。在潘腾与飞船接缘的这几年里,他也越越深地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也偿到了1+1大于2的甜头。他说,一个工程,凭少数几个人、几个部门是很难完成的。作为个体,首先要融入到群体里,才能发挥出个体的作用。

  在和潘腾差不进院的人群中,可以说潘腾是首先脱颖而出的一个。但他从未感到那种所谓“木秀于林,风必吹之”的感觉,感到的却是更多的支持与合作,更多的来自集体的温暖。潘腾说他是站在了众人肩膀上的。无论是在总体组还是总体室,那都是藏龙卧虎之地,有本事有才华的很多,好多事都是大家一块干的。潘腾感受最深的还是刚担任参数总体组副组长期间,他们进行应急救生弹道的设计工作。

  这项工作难度大,工作量大,又缺经验少资料,并且考虑的状态多,许多实验也很难做。尽管有初生牛犊不畏虎一说,但面对这么多难题,潘腾还真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他虚心地向老同志学,跟着老同志干,试着寻找彼此间的共同语言。

  经过2年多的时间,他们终于完成了应急救生弹道和飞行程序的设计任务。在这此攻坚中,潘腾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但他感到收获最多的还是同事们彼此间的合作,一种“森林效应”。潘腾说,特别是干上副总设计师以后,他更真切地感受到,在整个飞船系统这个大工程中,人与人之间都是互补的,彼此间都是互相欣赏的。一棵树再高大,只能称作为树,许多大树聚集起来,那才是一片森林。他说,庸才看不见别人的才华,情有可原,人才看不见人才就很狭隘了,我们不仅需要本身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更需要那些彼此欣赏、相互协作、团结共进的人才。2003年的金秋十月,潘腾静静地等来了载人飞船返回舱落区的理论落点。虽然他设计的应急救生弹道百分之百地没有了用处,为此,他感到十分高兴。静默中的一声巨响滚过每个人的心扉。

  “伞系统工作正常!”

  “返回航状态良好!”

  这是一次非常完美的成功。

  年轻的潘腾展开双臂腾飞一样欢迎着“神五”的到来,就在这一瞬间,作为载人航天二期“空间实验室工程”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飞船总体论证工作负责人的他,看到了还有很长的路在等着他。为此,他已做好了充分准备,准备着“神舟”的再一次腾飞,准备着更多的“神舟”腾飞太空!

===================================================================

执掌神箭人亦神:记二F运载火箭总指挥黄春平

--------------------------------------------------------------------------------

http://jczs.sina.com.cn 2003年10月17日 12:12 舰船知识网络版




长征二F运载火箭总指挥黄春平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执掌神箭人亦神--记长征二F运载火箭总指挥黄春平

  杨虹沙志亮执掌神箭人亦神大声大气咤乾坤。陶来深处塔架高,睹君挥手唤风云。(注:陶来,蒙语胡杨)

  这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政工部部长王春河在戈壁大漠
深处写的一首题为《神箭神人》的七绝诗。诗中赞叹为“执掌神箭人亦神“的就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原副院长、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总指挥黄春平。

  黄总个不高,身板壮,面色红润,精神焕发,目光如炬,讲话大声大气,如果不刨根问底,真看不出他已有65岁的年纪。黄总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既干脆利索,豪爽大气,又通达严谨,智丰慧深,充满着自信。黄总是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国家高技术“863-4”计划首席科学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载人航天突献奖、二次航天奖、航天长征特等奖获得者。在我国首次载人航天、“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现场,虽和黄总接触不多,但却听到了他不少的奇人神事……赤脚跑进北京高等学府的山村神奇小子

  黄春平出生地福建省闽侯县,那是日本人在中国土地上耀武扬威的1938年。闽侯县出过好多名人,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林则徐、林祥谦都是这个地方的人。黄春平的家乡XX不出名,是埋在山窝里的一个小山村。黄春平的家很穷,真正的一贫如洗。穷的连住的房子都是用500斤稻谷抵押来的,种的地也是别人的;穷的连孩子都养不起,母亲生的七个女儿,有六个一出生就被父亲溺死,剩下一个给人家当童养媳;穷的黄春平7岁时就过早挑起生活重担,跟着叔叔到了福州,在一个学校里当小扛活儿,干一些洗碗择菜摆桌扫地的杂地,挣些零钱贴补家用。

  人穷志不短。在学校里,黄春平干完杂活,进不去教室就在外面支着耳朵听,文化知识的琼浆滋润着他悄悄成长。1949年8月家乡解放,他离开福州回老家,晚上就跟着解放军南下工作队的叔叔阿姨们学认字。工作队的同志说:这孩子得上学,要不就可惜了。

  12岁的黄春平上学了,插班上的是四年级。

  三年后,不幸又降临到他头上,父亲因病撒手西去。为了生活,母亲外出给人当保姆,为了生活,黄春平要挑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可是,再苦再累他心中的信念没有变:我要上学。天没亮,他早早地床就给弟弟妹妹们做好饭,然后赤脚跑到十余公里地以外的学校。下午放了学,他又顶着星星飞跑回家给弟弟妹妹们弄点吃的。崎岖的山路,印满了这位赤脚小子带血的脚印;酷雨寒风,锤炼着这位求知少年的品质意志,闽侯县800米和1500米的中长跑记录也给这位山村孩子记下了一笔。后来,母亲实在无力支撑这个贫困的家,带着弟弟妹妹改了嫁。黄春平无依无靠,是好心的姑姑收留了他,他才得以继续上学。谁也没有想到,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山窝里飞出了金凤皇。乡亲们给他凑了盘缠。老师送给他一双半新的胶鞋,这是他平生穿过的第一双鞋。姑姑给他买了藤箱、凉席和一些日常用品。

  黄春平常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感谢乡亲们,感谢老师,更忘不了姑姑。姑姑待我特别好,像亲生儿子一样,我跟姑姑的感情也特别深。姑姑1987年去世,我哭了三天。”

  黄春平完全是靠国家的助学金读完中学、大学的。“祖国和人民养育了我、培养了我,我要用毕生精力和智慧报效祖国。”这些话不仅仅是他嘴上说的,而是从心底里发出的,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地履行着。

  听音辨故障的再入飞行器主任设计师

  1964年,黄春平大学毕业,分配到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黄春平开始了他的奋斗之旅,航天之旅,奉献之旅!1967年7月,烈日下的大沙漠喷吐着热浪像着了火。我们的某型号飞行器也要喷火,进行抽检发射试验。黄春平作为再入飞行器主任设计师,站在着陆场旁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那时候没有先进的观测手段,没有遥测数据,只能靠看靠听,“一个坑,一个声音,一个亮点”,就是再入飞行器试验成功的标志。

  巨响过后,黄春平却摇了摇头。在这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他分辨出了再入飞行器落地时有好几个声音,不对头,肯定是哪个环节出了毛病。出了毛病就要找。黄春平奉命带领调查组走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像探宝似的低头寻找散落的残骸。这里一片,那里一片,赤脚在沙漠里寻探,弯腰用双手挖刨,一身身汗水被酷热的风一次次蒸干,嘴角上的泡,手上的泡,脚上的泡有的破有的圆,这一切换来了残骸找到的兴奋和喜悦。这些宝贝残骸还坐上了专机,拉到北京进行故障原因分析。

  一次次分析讨论。一回回假设判断。查来找去,还是原因不明。“费这么大的劲查,还不如再打一发试试呢。”有人提出了这样的主张。“对啊。”有人觉得这样省事,随声附和。黄春平发表意见:“我不同意,打一发说说容易,可这得给国家造成多大的损失?再说,不查明故障原因就打,如果还是破坏怎么办?我们还得从头研究分析,这不更延长了研制周期?”当时他才二十多岁,就敢坚持自己的意见,其性格可见一斑。

  黄春平说得有理。他总感觉着不像再入飞行器本身的问题。不眠的灯光映着不倦的身影。神奇的听觉触动神奇的神经。黄春平带领工作组成员奋力攻关,一点一滴地查,一环一环地扣,终于查出了再入飞行器低空破坏的原因。得出结论:再入飞行器本身不存在问题,不需要再进行抽检。此后,该型号次次发射成功,直到今天,还保持着良好的稳定状态。

  屡出奇招怪招,拍板就准的总指挥

  黄春平任过好几种型号火箭的总指挥,悲与喜,愁与乐他都经过。别人都觉得犯愁的事,他屡出奇招怪招一一破解;别人眼里挺没谱的事,他却自有主张,并且拍板就准。

  1997年6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火箭发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的日子来临。发射当日,火箭燃料已经加注完毕,只待一声令下直冲云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发射场上空突然浓云密布,电闪雷鸣。这种天气是火箭发射的大忌,长征三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与总设计师范士合一致认为,此种天气不宜继续实施发射。

  原定的发射计划就这样被不期而至的雷雨给搁浅了。而火箭上已经加注的液氢液氧燃料此时却变成了极其危险的爆炸物,一旦泄漏,必然箭毁人亡,因此必须尽早泄出液氢液氧。

  同时泄出液氢液氧,以前从未干过。中国航天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场硬仗打响了。在总指挥黄春平的亲自组织下,20多人冲到了最前沿。此时,泄出后的液氢液氧贮箱要严防防热层鼓起气泡,一旦这些气泡变大,防热层就会失去原有的作用,导致再发射的失败。这时候,黄春平急了,脑子一转想出了怪招,吩咐从快去拿大头针,然后他把二十几名队员分成了两组,在火箭塔架上分两层排好,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根针,把鼓起的气泡一个一个地扎破并迅速涂上防潮漆,之后再用木槌对整个液氢液氧贮箱敲打检查。两天半的时间下来工人师傅的手都肿了起来。

  看似钢筋铁骨的火箭,其实特难伺候,冷了热了都不成。作为总指挥,除了关心火箭的“冷暖”,更要考虑火箭的方方面面,确保万无一失。于是,他奇招迭出,火箭淋雨受潮了,黄春平组织人用吹头发用的吹风机吹;火箭一级不是喜冷吗,他就组织人员运送大量的冰块敷在火箭底部和火箭一、二级周围各层的塔架上。只要能保证火箭平安,所有能想到的土洋办法都用上了。

   5天之后,晴空万里的发射场重新组织发射,长征三号火箭不负众望,成功地将风云二号卫星送上太空,为当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献上了一份厚礼。

  2000年12月31日,是20世纪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在兴奋与不安中守望着新世纪的来临。这一天,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二号飞船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几天之后即可实施发射。

  下午3点10分,安静的发射队“大本营”里,黄春平房间的电话骤然响起。他刚刚拿起听筒,电话里就传来急促而又带着哭腔的声音:“黄总,不好了,总装测试厂房出事了,咱们的火箭被撞了。”闻听此言,黄春平急急叫上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和年轻的副总指挥刘宇,迅速赶往厂房。

  现场情况比想像的要严重。火箭箭体被撞了十多处,原本直立的箭身也已经有些倾斜了。人们流露出的目光仿佛都在无言地问:“受伤”的火箭还能发射吗?黄春平与刘竹生、刘宇一起爬到90多米高的总装测试厂房顶层,自上而下,一层一层地查看火箭。他们或跪或趴,仔细地看着、记着,力求找准火箭究竟伤在何处、伤势如何。他们深知,如果因为这次意外而影响了发射任务,先不说对火箭研制者将是何等的打击,更主要的是无法向党和国家交代。新世纪的第一天在凝重的气氛中开始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任务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措施。

  火箭属非正常受力,还能不能发射,谁的心中都没谱。轮到黄春平表态时,有人在他耳边悄声说:“你的发言可是要定乾坤的。”关键时刻要敢于拍板,要有根据地表态,这是黄春平的一惯作风。鉴于眼下只看到了火箭的“皮外伤”,还不能做出任何保证,他简单但却干脆地说了一句:“还是先给火箭‘体检’吧。”接着提出了具体检查方案,并保证用4个工作日完成。黄春平的意见得到了采纳。

  会后,黄春平与刘竹生率领研制人员立即投入“战斗”。火箭的关键部位――电器系统通电检查、动力系统气密检查、固体发动机探伤等全面展开。3天后,厚达50多页的分析报告摆在了众人的面前。黄春平在长舒一口气后作出保证:火箭可以发射!

  1月10日,潇洒地矗立在发射塔架旁的长征二号F火箭,满载中国航天人的凌云壮志,将神舟二号飞船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实现了中国航天新世纪第一飞。这一飞,仅比原计划推迟了4天。

  接设备雪夜闯戈壁,保进度千里一日还的科学家

  2002年末,“神箭”要四送“神舟”。虽说经过多次考验,火箭技术已非常成熟,可黄春平不敢有任何松懈,他知道,火箭上有几万只元器件,有一个“发脾气、闹毛病”就会影响整个发射计划。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11月16日上午,进行单元测试时,科研人员发现外安系统的连续波应答机备份产品发射部分无功率数输出。

  按飞船发射任务计划,18日连续波应答机要参加在发射场的对接测试,如果不能及时更换和分析出结果,将直接影响整个发射进度。火烧眉毛,时间不到两天。

  黄春平听完情况汇报,顾不得午休就召集有关人员开会研究,亲自与在成都的设备生产方联系,确定产品的更换方案。可是,成都至兰州再转嘉峪关的航班时间不合适,算来算去,把产品送到发射场都要到18日以后了。

  黄春平在心里思谋着救急方案,一个个方案被否定。他突然想起,上午在发射场,基地张司令说过从发射场到银川有一条新修的路。如果把产品先空运到银川,同时派车到银川去接,不就能更快些了吗?紧急查询,成都上午到银川有航班。黄春平决定:派车到银川去接产品,同时把故障应答机交给厂方来人。此时,已是下午4时。

  时间紧,路况差,路途远,来回近两千公里,派谁去?黄春平手一挥:“各忙各的,我去!”哪能让60多岁的老总冒这个险,遭这个罪?同志们纷纷阻拦他。黄春平主意已定,不亲手把应答机抱在怀里,装在火箭上,让他留下来,他也吃不下,睡不着。

  基地张司令听说后,立即派出对沿途比较熟悉的后勤部杨处长领路护驾。试验队选派驾驶经验丰富的李先明、朱炳京两位师傅开车。顶着晚霞,他们勿勿上路。

  这是在与时间赛跑,一路狂奔,在夜幕完全包围这个世界时他们到达了150公里以外的额济纳旗镇。简单用过晚餐,就又蹬上了征程。大漠的冬夜,奇冷,昼夜温差达二十七八度。下一站,阿拉善盟,560公里。寒意刺骨,天地漆黑。车灯刺破黑夜,射向黑夜的深处。此去一路无人烟,中间只有部队一个边防团的检查站。

  黄春平是个乐天派,车窗外,无边的荒凉滚滚而来,车内他侃侃而谈,说笑话讲故事调解气氛,实际上他内心却心急如焚……22时,汽车进入一片山区,连绵的山脉如同黑骆驼队卧在道路两侧。冷气逼人的山风在窄逼得只能容下一条几米宽的公路的谷底冲撞着,发出困兽般的尖历嗥叫,时不时能听到碎石块被震荡滚落的声音。

  就在这时,汽车油表报警指示灯瞪大了血红的眼睛。这个时候,这个地段断油,其中的凶险不言而喻,人人都意识到孤独和无肋。黄春平也静默了,焦急地向黑乎乎的远方眺望,企盼着能快点到检查站或能遇到一辆往的车辆……苍天有眼,检查站到了。在极度兴奋的黄春平眼里,这夜色中的营房显得极不真实,那闪烁的灯光就像是幻觉。检查站的战士了解到这位老人的身份,得知他们的惊险经历后,不由得露出敬佩的目光。他们冲出戈壁,安全抵达阿拉善盟。第二天上午,他们绕过正在铺修的道理,赶到了银川。到机场时,离飞机降落仅有18分钟。

  仪器的交接,是在中午饭的饭桌上匆匆进行的。黄总他们还要马不停蹄地往回赶。返回的路上,黄春平一边计算着路程和到发射场的时间,一边打电话安排试验队何时准备开始测试工作。傍晚,他们又一次来到那个边防检查站加油,一位小战士惊奇地问黄春平:“你们怎么这么快就从银川赶回来了?”黄春平笑笑:“小伙子,不快不行啊。”不快不行,晚饭顾不得吃了,嚼着从试验人带的干粮,就着已经结冰的矿泉水。星星隐没了。戈壁起风了。大漠下雪了。柏油路看不清了。天地一片混沌。茫茫雪夜中的汽车,如同风景中大海里的一叶孤舟,起伏颠菠着,奋力前行着……好在风有情,雪有意,没有过多地耽搁他们。17夜20时40分,黄春平一行平安地赶回了发射场。跨出车门,望着前来迎接的同事们,黄春平觉得艰辛和疲劳一扫而光,脸上透溢出一种特别的自信和异常愉悦的自豪,哈哈笑着说:“我可尝到了唐僧西天取经的苦头了。”故障排除了。黄春平“接设备雪夜闯戈壁,保进度千里一日还”的闪电行动,成为“神舟”飞船发射场中的一段佳话。发射那天,他们又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当地气温接近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7度,超过火箭最低发射条件好几度。黄春平立即组织人员采取保温措施,确保了“神舟四号”发射成功。

  工作中对质量问题一路否定,下班后请工人们吃饭的副院长

  黄春平有一句名言:“对待质量问题要一路否定,才有在关键时刻的肯定。”2003年初,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黄春平表示,事故并不能阻挡人类开发太空的脚步,但火箭研制队伍必须进一步树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思想。载人航天“火箭的飞行全过程不过600秒左右,我们的要求则是产品必须达到600小时的水平。”要千方百计想办法,绞尽脑汁找点子,对前四次成功的地方进行充分认真细致的分析,在成功的过程中要敢于一路否定自己,戴着放大镜找问题。为了确保“神舟五号”万无一失,在加严基础上,他又组织制订了强化质量的18条超常保证措施,对问题要翻箱倒柜地查,一查前科,从前出现过的问题是否都彻底解决了,大大小小76个又重新捋了一遍。有一种继电器从曾发现过多余物,这次检查虽没什么问题,但还是不惜工本,投入60多万元重新更换;二查“亲属”,举一反三别的型号火箭出现过什么问题,分门别类列出了309条,又找出和长征二号F有关系的121条逐一比对进行责任签字;三查单故障点,对出现一度故障就影响发射成功、影响航天员安全的元器件都严格控制质量,有的加了“双保险”,逐一检查一处也不放过。有人给黄春平开玩笑说:“黄副长,你这是揪住尾巴不放,还要株连九族。”为模拟发射,他们还把发射场的操作人员请来,进行出厂前的测试工作;为安全性可靠性进行数据采集和评估,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保证载人火箭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黄春平可谓绞尽了脑汁,他从火箭的“细胞”――元器件抓起,紧紧把住元器件的源头,抓住工艺关,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元器件“五统一”,统一组织订货、筛选、监制验收和失效分析。他不仅毫无遗漏地不放过任何一次的产品订货会,而且跑了全国许多的元器件生产厂,每到一处他都要下到生产车间,提要求、参与讨论、解决问题。正是他有“早备料、备好料、打胜仗”的豪迈气概,才被冠以“元器件副院长”的美誉。黄春平十多年为了元器件的高质量,费尽心思,并通过答谢拜访,与这些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神舟五号发射期间,他又邀请几十个元器件厂所长代表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睹发射盛况。一个研制队伍就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那么多的单位,那么多的人,作为副院长和总指挥,黄春平每天面临的不仅有技术问题,还要协调解决各种问题。他在研制队伍里的威信很高,他的部下面对的似乎不是一个威严的院领导和总指挥,在每次的发射现场,他那壮实的身影会出现在各个角落,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位亲切和蔼的大伯,这与他运筹帷幄的大将之风、果断利索的办事方法、关心、体谅、爱护下属的工作作风都不无关系。黄春平深知,火箭研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他发射成功的背后,有着更多设计、生产和试验者付出的辛劳。他只是他们的代表。所以,他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在试验现场,如果试验队员遇到技术问题“堵”住时,在既保进度,又保质量的前提下,黄春平会设身处地帮助对方解决困难。难怪年轻的试验队员悄悄说,别急,黄总“侠肝义胆”,会帮你在一大堆繁琐的数据中找出关键点,提醒你,点拨你,让你“守得云开见月明”。为保证火箭研制进度,一线工人有时要加班加点,其间还常常遇到卡壳的难题,非常非常的辛苦。作为副院长,看着工人们熬红的双眼、疲惫的面容,又拿不出更多的钱给予奖励,于心不忍的他对工人们夸下“海口”:“干好了,我请你们吃饭。”院领导、老总请吃饭的情,工人们是领了,饭桌上就表示拼死拼活也要把活儿干漂亮。在座的管生产的领导与车间主任们则公开提出“抗议”:“黄总你这哪是请客呀,整个一个‘鸿门宴’!饭桌上提的那些个要求,让我们直嘬牙花子。”黄春平闻听哈哈大笑:“你小子,这是‘鸿门宴’,你别来啊。”“不来,那不给你省了吗?你说说,你下次什么请客,可别忘了我。”聚餐中弥漫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有时候,遇到重大攻关任务和发射试验,休息时黄春平会邀上几个一线科研人员,来一场“拱猪”扑克大战,既自我调节又调节了一线人员的情绪。牌场上,有时他会使使眼色,做做小动作,牌友发现了就会嚷起来:“黄总,赖皮。”黄春平笑了,“说赖皮就赖皮,只要你们工作中不懒皮,我多画个小猪行不行。”他三句话还是不离本行。工作者是美丽的。工作者是年轻的。黄春平献身航天事业近40年,是航天系统工程管理和再入飞行器技术专家,是再入飞行器技术开拓者之一。他先后参加或主持了9种再入飞行器的研制、定型批生产和4种运载火箭研制。在多的功劳簿上有多项首次和第一,首次创造性地解决飞行器局部回收难题;首次实现飞行器多项升级换代和重大技术改进,为飞行器小型化、轻型化、高精度和全天候做出了突出贡献;领导了中国第一枚载人运载火箭的研制;组织编写的《航天经济技术学》,填补了航天领域的空白……飞天梦悠悠,飞天事业年轻。飞天梦已圆,黄春平心中还有好多梦。他说:“载人航天事业,让我始终觉得自己是年轻的,有着没完没了的幻想,有着用不完的劲。”古老的民族正在进行着伟大的复兴。航天老兵为这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永葆青春!
 
最初由 acetone 发布
对不起说点败兴的话。北航这几年学术上的名声可不是太好听啊。沈校长的下台多半与他的学生打着他的旗号大肆剽窃有点关系。高院士的几个学生斗来斗去把师兄弟的论文搬上了网,结果是整章照抄铁证如山。北航看来也要学习清华秘密开展学术整风了。



为什么不把国外这么多的论文拿来抄抄呢? 这样不是不错嘛?
 
最初由 Rock2008sz 发布


这次神5升天成功,是各单位多院校合作的成果.我在这里向在神5项目中的杰出校友致敬,并不想掩盖别的学校毕业生的光芒.

不知你是哪个学校的,可以数数你们在神5中的杰出校友吗?我也同样给他祝贺.
我拭目以待.

学术上的抄袭是中国教育界由来已久的问题,每个学校都会有这样的负面典型.
倒是你把这种和神5成功毫无关联的事硬是掺和在一起,让人实在怀疑你的动机.你想证明什么? 难道中国的航天局和中国军队高层会因为你说的几个事件来做为他们选拔的根据吗? 如果他们没有真才实学,如果他们想有些人那样小肚鸡肠的话,他们也不可能领导一个团队完成这样的事业.

在别人下海,当官时,我的很多同学在为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努力,这成功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再次向他们致敬.


我没有贬低北航的意思。但是这些杰出校友好像都不是近年来培养的。但看看近年北航连校长和资深院士都卷入这些丑闻,让人替北航担忧。就当我提个醒。
 
几个副总设计师、副总指挥都好年轻啊,80年代的大学生,40岁不到,就取得如此成就,真是了不起!:cool: :cool: :cool:
 
还是向默默无闻为航天工作了一辈子的人致敬吧!

了不起的不是总师,是实实在在干活的人。

如果你在航天部工作过, 你应该知道。
 
最初由 Rock2008sz 发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指挥袁家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施金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沈力平
长2捆总师 王德臣

他们都是北航毕业生,北航真自豪啊!!!

不错,好样的。
 
北航是美国核打击目标

北航的同学们,你们居然在核恐吓下,生活了4年,还是6年,还是8年?

http://news.sina.com.cn/c/2003-10-13/08531908721.shtml

===================================================================
美国前苏联与中国首次发射载人飞船目的对比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13日08:53 新浪科技



世界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新浪科技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开始发展载人飞船,40年后,我国的载人飞船计划(921工程)也于1992年1月出台。再过几天,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也即将载人升天。同样是发射飞船,我国和美苏的目的有何相同与不同呢?

  美苏的目的是围绕军备竞赛,夺取空间优势,而中国则主要是和平利用太空资源发展科技增强国力。


  一、美苏发射载人飞船的目的保持空间技术领先,争夺世界霸权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有个普遍认可的理论: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成功地最先建立起永久性宇宙空间站,它就迟早能控制整个世界。在这种欲望驱使下,美苏两国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这场无声的战争中。他们竞相发射火箭和载人飞船以争夺主宰世界的“制天权”。

  1957年10月4日,当前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时,美国还在忙于改建“红石地-地短程战术导弹”,企图从土耳其向前苏联发射核弹头;美国的卫星计划也还在制定之中。面对此情此景,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曾痛心疾首的说:美国输掉了一场“比珍珠港更为重要的战役”。

  次年6月5日,前苏联科学院院士、火箭飞船总设计师谢・巴・科罗廖夫在为前苏联政府起草的《开发宇宙空间的远景工作》中提出1961-1965年完成研制能乘2-3人的载人飞船的计划。美国闻讯后立即成立了国家航天局,仅用了6天就正式批准水星号飞船工程!围绕争夺太空优势的竞争进入了重要关头。坐落于哈萨克斯坦草原上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技术人员竭尽所能地使美国同行心灰意冷。1960年8月,他们把2只狗和42只老鼠送上轨道,遨游18圈后平安接回;而在美国卡纳维拉尔角,100天后才发射的水星MR1无人飞船却脱离了轨道后无影无踪。

  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乘“东方号”宇宙飞船人类历史上首次登上太空绕地球飞行108分钟。俄国人用事实说明,在天上飞来飞去的不是天使,也不是上帝,而是穿着宇航服的苏联红军;而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面对着全国各地的军政大员,披着美国国旗的假人从自毁爆炸的火箭中仓皇逃出。

  入侵古巴失败的次日----1961年4月20日,肯尼迪总统下令起草了一份报告。报告听上去显得相当绝望:“是否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有希望出现的戏剧性转折――使我们取胜太空计划?

  两国的争霸心态昭然若揭。

  开拓“新边疆”,为登月做准备

  这个目的的实质是争夺世界霸权斗争的升级版本,美国人是不会轻易认输退出这场声势浩大的竞赛的,尽管他们以绝对劣势落后于俄国,但随着新总统上台,美国又杀气腾腾的卷土重来了。

  “新边疆”口号的提出者是美国时任新总统约翰・肯尼迪。他这样宣扬他的竞选宣言:“我们又一次生活在一个充满发现的时代,宇宙空间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新边疆。”在前苏联宇宙飞船成功航行的当天下午,美国总统召开了空间事务紧急会议,研究了面对前苏联挑战所应采取的对策。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总统宣布:“在未来10年内,把一个美国人送上月球,并使他重返地面。”这就是20世纪著名的“阿波罗”登月工程。美国从1961年8月到1965年3月,发射了一系列“徘徊者”号月球探测器。这些探测器的首要任务是近月拍摄,测量月面辐射,为登月计划完成前期勘探。在“阿波罗”计划达到高潮时,共有50万人参与了这个行动。很快,“双子星座”号载人飞船试验了对接技术和控制技术;“徘徊者”号和“月球轨道器”号在月球表面寻找到适合着陆的地点,随之“阿波罗8号”成功地围绕月球飞行。

  1969年7月16日,美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次。人类也将记住这对人类探索太空有着决定性一步的时刻。这一天,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梅里特岛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土星5号运载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耸立在39A发射台上。飞船上载有指令长N・A・阿姆斯特朗、登月舱驾驶员E・E・奥尔德林和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飞船发射成功并幸运的降落在了月球上,阿姆斯特朗迈出了人类的第一步,24日安全返回。

  1959年前苏联的“月球”1号探测器首次飞越月球,此后12年间一共发射了24个月球探测器。苏共中央1963年12月3日的绝密文件制定了飞向月球的载人飞行计划。但是,飞船的研制进展异常缓慢。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接替赫鲁晓夫担任国家领导人后,“联盟号”飞船的起飞计划一拖再拖。前苏联迅速了失去同美国在太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直到美国人登上月球后的1970年9月12日,前苏联才发射了1861千克重的“月球”16号探测器,它能自动挖取月球表面的样品带回地球,于9月20日在月球表面降落,自动钻采了0.12千克月岩样品,装入回收舱的密封容器。21日,“月球”16号利用自身所携带的月球―地球火箭,从月球起飞,24日回到地球。

  前苏联在进入太空的人数和停留时间均略领先于美国,但美国进行了六次载人登月。随后美苏两国发展的道路开始不同,前苏联发展的顺序是飞船―轨道站―空间站,美国则是飞船―航天飞机。

  二、中国发射载人飞船的目的

  提高科技文化水平,促进综合国力提高

  与五六十年代美苏的军备竞赛目的不同,中国发射飞船的目的主要以开展基础科技研究,和平利用太空资源为主。

  中国在飞船上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科学研究如: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空间材料加工、空间生物技术、空间诱导育种,以及未来可能实现的空间太阳能电站、月球资源开发等和平利用太空资源项目,都将因为载人飞船的发展而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

  推动国民经济各领域跨越式发展,培养造就科技英才。

  当时的美国“阿波罗”计划耗资高达250亿美元,几乎占用了航天局60年代全部经费的3/5,前苏联更是穷兵黩武发展航天技术等重工业。中国的载人航天投入只占国民收入的很小一部分,不会对农业轻工业产生不良影响。相反,航天工程是高度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当今高技术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涉及电子,机械,化工,材料,计算机等工业领域的方方面面,集高精尖技术之大成。

  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科研人员研发水平还有待提高,通过发展载人飞船能推动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同时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同时,通过载人飞船工程的投资,可以加速参与研制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增加就业,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做出贡献。

  展示强大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安全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全国人民对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的大力支持与坚决拥护,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发展载人航天。

  60年代没有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爆炸,70年代没有卫星的升空,中国就不会有今天的国际地位,是两弹一星将中国稳稳地推进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置。载人飞船同两弹一星一样能够极大地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发言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建设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对团结全世界华人,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影响。

  保卫祖国安全,增强国防能力。

  冷战已经结束,但遏制还在继续。1999年美国对中国实施武器扩散制裁,其目的是要挤垮中国的商业卫星发射。这使得中国一度利润丰厚的卫星发射事业受到严重的影响。美国禁止任何先进技术流入中国航天领域,连芯片也不行,甚至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种民用场所也列入了北京市的核打击目标之一。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航天力量,美国却拒绝让中国加入16国合作的国际空间站计划。在休斯敦,美国方面还拒绝了中国加入国际空间大会(World Space Congress)的请求。

  美国早就建立了航天司令部,俄罗斯也在组建天军,我国上空每天都有数十颗外国军事卫星飞过,进行监视侦查活动。未来战争不仅在地面、海上和空中打,还要在天上打!

  落后就意味着挨打。任何一个国家发展航天都有其军事目的。但我们发射宇宙飞船发展载人航天的军事目的不像当时的美苏为了进攻他国(前苏联甚至在卫星上装备了机关炮!),而是为了提高防卫水平,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反制敌国。

  为进一步开展空间研究,登上月球做准备

  与当时的美苏相似,我们发展载人飞船也是为探月活动做准备,但我们的探月活动不会像美苏那样“在月球上插一面旗子、捧一?土”,而是全方位的开发。

  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其他国家还没有重新开发月球的计划,我们恰恰抓住了这个机会。”早在2000年11月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航天白皮书》中,就已确立了“月球探测”的目标,明确提出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同时提出选择“月球探测”的目标必须突出特色,既要填补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空白,也要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学依据,尽量避免重复美俄等其他国家已做过的工作。经过努力,目前,我国的大推力火箭技术,载人飞船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大力发展,都将使我国“探月”条件日趋成熟。

  我们期待着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38万公里外月球土地上那一刻的来临。(张延伟/文)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俺听说北航好像比西工大要差一点吧
 
最初由 J.J. 发布
俺听说北航好像比西工大要差一点吧

各个学校专业各有侧重,比较起来没有依据。还是看看大学录取吧。

陕西省的情况我还是了解的,大学录取线西工大可长时间比西交大和西电低啊。在陕西省大学入学招生中,清华,北航,北邮,西交大,西电这几年可是工科院校5大报考热门啊。

西工大的船舶专业在全国享有盛誉。

西工大的附中在西安市是比较好的,收费比较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