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
◎水晶 (20031023)
很高兴在「人间副刊」上看到有位朋友谈起苏童(万之:〈五年之后──谁是下一个诺贝尔华文作家?〉)也很高兴看到瑞典学院的一位院士阅读了苏童的长篇《米》,并且寄以厚望,「相看两不厌」。
我第一次接触到苏童的作品,是他在「人间副刊」连载的《妻妾成群》(改编成电影后更名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妻妾成群》说的是一个现代西门庆的故事。它的恐怖与残忍,不亚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金瓶梅》。后来,我在一次金马奖的大陆影展上,看到苏童的《红粉》,很喜欢,又去一家书店把《红粉》找出来,仍然是「相看两不厌」。
《红粉》写的是苏州勾栏中的两名妓女,解放后被共产党救了出来,予以「改造」,中途妓女甲受不了改造之苦,从集中营逃了出来,找到旧日的恩客,两人索性同居起来。苏童用一种平淡客观的笔调,给我们说一个曲折离奇的传奇故事,中心点是两名表面上是姐妹淘的烟花女子,还有她们相与的男友。他们仨之间的爱恨情仇说来离奇,其实也有脉络可循,因为有心理因素作基础,读来令人不觉荒谬,非常耐看。譬如,妓女甲喜怒无常,好的时候,跟恩客蜜里调油;一句话不对,闹翻的时候,一夜之间剃光了头,气冲冲到尼姑庵许愿出了家。俟到一旦生活潦倒,过不下去,又把头发养起来,又还了俗,六根还是不得清净。苏童写得最出色的地方,是淡淡的一个镜头,描写这位从了良的姑娘,洗尽铅华,到苏州河边去清洗厨房的用具──还是衣裳?她已经经过彻底的「改造」,认命了嫁给一个粗衣布服的糟老头子。这跟共产党奢谈的「改造」,有甚么两样呢?
说苏童反共似嫌过份,因为他不写类似《等待》(哈金作)那一类惨绝人寰的大陆传奇,他写的是他耳濡目染熟得不能再熟的街坊邻居小事。譬如有一则短篇,主角是唱评弹的一位明星,说故事的人(似是苏童)一直迷恋她的声名,当作偶像。
这篇小说最讽刺的一点是:苏童虽然对这位说唱明星心仪不止,到头来一字没提她的演唱艺术,也没有看过她的表演。他留给读者的,是一片说不出来的人生讽刺irony与惆怅。
说苏童有机会抡元诺贝尔桂冠奖似嫌夸张。他的小说清淡自然,不着斧痕;他也不喜欢细节描写──不夸张是他行文的一个特点。然而,该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人生是荒谬的,也像《围城》一样的岂有此理。他有的是一种生命中无法承受的「轻」。
◎水晶 (20031023)
很高兴在「人间副刊」上看到有位朋友谈起苏童(万之:〈五年之后──谁是下一个诺贝尔华文作家?〉)也很高兴看到瑞典学院的一位院士阅读了苏童的长篇《米》,并且寄以厚望,「相看两不厌」。
我第一次接触到苏童的作品,是他在「人间副刊」连载的《妻妾成群》(改编成电影后更名为《大红灯笼高高挂》)。《妻妾成群》说的是一个现代西门庆的故事。它的恐怖与残忍,不亚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金瓶梅》。后来,我在一次金马奖的大陆影展上,看到苏童的《红粉》,很喜欢,又去一家书店把《红粉》找出来,仍然是「相看两不厌」。
《红粉》写的是苏州勾栏中的两名妓女,解放后被共产党救了出来,予以「改造」,中途妓女甲受不了改造之苦,从集中营逃了出来,找到旧日的恩客,两人索性同居起来。苏童用一种平淡客观的笔调,给我们说一个曲折离奇的传奇故事,中心点是两名表面上是姐妹淘的烟花女子,还有她们相与的男友。他们仨之间的爱恨情仇说来离奇,其实也有脉络可循,因为有心理因素作基础,读来令人不觉荒谬,非常耐看。譬如,妓女甲喜怒无常,好的时候,跟恩客蜜里调油;一句话不对,闹翻的时候,一夜之间剃光了头,气冲冲到尼姑庵许愿出了家。俟到一旦生活潦倒,过不下去,又把头发养起来,又还了俗,六根还是不得清净。苏童写得最出色的地方,是淡淡的一个镜头,描写这位从了良的姑娘,洗尽铅华,到苏州河边去清洗厨房的用具──还是衣裳?她已经经过彻底的「改造」,认命了嫁给一个粗衣布服的糟老头子。这跟共产党奢谈的「改造」,有甚么两样呢?
说苏童反共似嫌过份,因为他不写类似《等待》(哈金作)那一类惨绝人寰的大陆传奇,他写的是他耳濡目染熟得不能再熟的街坊邻居小事。譬如有一则短篇,主角是唱评弹的一位明星,说故事的人(似是苏童)一直迷恋她的声名,当作偶像。
这篇小说最讽刺的一点是:苏童虽然对这位说唱明星心仪不止,到头来一字没提她的演唱艺术,也没有看过她的表演。他留给读者的,是一片说不出来的人生讽刺irony与惆怅。
说苏童有机会抡元诺贝尔桂冠奖似嫌夸张。他的小说清淡自然,不着斧痕;他也不喜欢细节描写──不夸张是他行文的一个特点。然而,该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人生是荒谬的,也像《围城》一样的岂有此理。他有的是一种生命中无法承受的「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