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

闲扯摘录之系列(十)


有人问“你说写诗要有激情,诗文技巧是一个方面,那么生活即便醉过睡过醒过写过,转个几年日子便也平淡,这生命的激情从哪里来呢?”


我觉得所谓的激情,更多是深入骨髓合为一体的诗意。人本是诗,诗本是我。如果把“我”和“诗”分得太开,那么自然也就了了了。


每个人都可以诗意地活着,哪怕生活凌乱不堪,但这是一种态度。我们用自己的态度,努力把灵魂丰满。在这个薄情的世界,内心才不至于那么荒凉。


还有“培风”问起:“生生世世如如境(物),白白红红朵朵心”,“境”和“物”哪个好。


“物”毫无疑问,物我两忘。后边是心 “心”为我。“境”小气了。而且“境”有些冲韵脚,音韵的角度不合适。结合整体,还是“物”好些。不是说没有如如境,也有。什么情况下出现,在“境智相应”中可以。还有一点“境由心生”。你这里描述的是物体不是境。境就被动了。一开始,就把话给写死了。直接入境,把本心放什么位置?


所有的境,是在你的句子中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而非你直接说,我这就是境。你直接说这是境,就入了下层。我们要学会的,就是把读者层层带入,让他们觉得,这就是境!而,镜像万千,因人而异。


有些人的句子,我看不下去,就是没有境相。出境而无境,一马平川。你都一眼看到头,拿什么吸引读者?一个好的句子,就是你写一阙词,千人看,就有无数种气象和可能!虚实相间,阴阳和谐,不着相。


再看一个“空明”发来的句子,“月照楼台三两枝,风拂竹影柳拂诗。长廊十里関何处?且看南蘋临画时”。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看见这个句子,我是惊艳的,甚至有些羡慕,一种崇拜感油然而生。但是,过不了两天,他发来改过后的句子“月起江心箫起萍,风拂竹影柳拂筝。相思落在栏杆里,不近蓬莱渡梦人”,而且落款是“孤僧于孤岛”,瞬间感觉惊艳的小心脏被暴击十万点。我记得我写过一句“秋声只在栏杆里,共与飞花细细弹”,初学者,模仿本在情理之中,但是一定不要因诗而诗。

世间如仓央嘉措者,毕竟寥寥。

所以综合各种,写句子的时候,请大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究竟什么样的句子,才能符合自身的身份。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大道至简却又不失美好纯真。


闲扯摘录之系列(十一)

诗是一种意象语言,往往在似是而非之间。是一种境界。你们许多人,把境界弄没了。直接上了一盆酸菜。


许多男性的笔触,总想着我要大气。大气是好的。那看看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大气。也是境界。至少有一种模拟化的东西在内。而我一路爬楼。发现,许多句子缺乏的其实就是想象力。



当口水诗越来越多,同时也会给别人一个暗示。我们的诗定位将如何?对于初学者也会想,这就是诗么。 诗词是很严谨的事情。也是很美好的事情。寄情于物,寄物于词。稍微,给诗词一个合适的态度。



我建议啊。大家写出来后,自己开口读几遍。轻一遍,重一遍。你只有自己读过,认真对待过,才会发现错误在哪。才会进步。不要写完了就扔。对诗词尊重。诗词也会对你尊重。这就是我们在诗词中的成长。


梅枝

文/农夫

同受风雨共领寒,词章自古照花颜。

未觉偏爱关怜少,冷蕊飘香也观瞻。


乱评:就比如这个,初看我觉无妨,但我读完几遍。这里。关怜,观瞻。这些气息是很黏滞的。我读不顺畅。



现在大多时候,我看群聊会有这样一个画面感。如果把诗当女孩,把自己当痞子。有些人写诗就像痞子追女孩,手插裤兜,斜着身子,叼个烟,然后说,妞,跟我谈个恋爱呗。你说,就这样的态度。哪个女人会喜欢?同理,诗词若是女人。就这样的,看见了也嫌弃你。



我希望,如如群里的诗词态度是端正的。写得不好没关系。首先,就是认真对待。只有我们认真对待了。那些沉默的大神,才能个个现身说法。



秋雨有感二

文/星星知我心

愿做鸿雁千里重,一山一水总关情。

都言佳节倍思亲,怎比秋雨故乡浓。


乱评:古人的句子,看得太多。出不来,就成了桎梏。



秋雨有感

文/星星知我心


青山不见路沉沉,心中无月夜昏昏。

不怨秋雨添新愁,无奈本身寂寞人。


乱评:转结还不错。个人感觉比上一首好。至于说这个是口语诗,我不赞同。这里的对诗的态度有的。应该是刚学一年的模仿阶段。




诗词的过程总是这样:喜欢、模仿,然后自己风格。在模仿的过程中,其实也有诗词的出世入世之分。如果,你一直看古人的句子,每天张嘴之乎者也,而偏离现实轨道。那么,这样的句子永远在心境之下。出不了古人给你设定的圈圈。


还有一点,先自己定位。你到底是来求赞的?还是来学习的?求赞,很容易,闭眼给你点个赞。但那样有意思吗?这已经违背了如如的初衷。



无咎观点:


这个口语诗,我想和你理解的口语还是不同的,不是说作品里面不能用俚语口语的表达用语,而且这个诗写出来完全没有形成一首诗该有的意境,完全写成了顺口溜,这就反衬了一种创作态度,是一种不尊重。柳永也用口语俚语,不影响他的地位。另外,还涉及体裁的特点,比如说元曲,本身就是很生活化很生动的创作形态,但是填好它很难,至少当代人没见过几个填的好的,我是抱着战战兢兢的心态在品读。也是个见,欢迎探讨。



john观点:


诗,就是用凝练、简洁的语言构筑人物形象、描摹生动环境和人物的喜怒哀乐,达到以物喻人,人、物互衬,形成一种或喜或悲或忧或怒的独特意境。写好诗除了需要作者的天赋外,还需要作者有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能力,需要作者有独立的思想、独特的性格和深邃的思想积累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好诗词一定是或意境美或思想美或人物形象鲜明独特,或三者皆而有之。
 
闲扯摘录之系列(十二)

喝火令.有感红尘

文/依窗听雨

总有知音在,缘来不用寻。世间财锦乱人心。只愿友朋同醉。情意永温醇。月有圆缺日,轮回四季尊。众生平等在乾坤。悟了禅音,悟了假和真,悟了是非因果,渺小似微尘。


文浅言深,最后一拍很不错。就整体而言,比如“情谊永温醇、轮回四季尊”这类句子,稍显直白。



霜月夜感吟

文/岁月留香

霜风凋叶舞彷徨,月下秋菊抱晚凉。

叶落花残留不住,诗心蝶梦两茫茫。


有诗心,有诗意。只是对于诗家语的组合,还需继续努力。字句的紧密性还不够。结句无力。就比如“凋叶、叶落”都是重复的意象。好句在于“月下秋菊抱晚凉”。



西江月,文/逻辑思维x

题图(思乡)

月满添高寂寞,云稀带远迴徨。无眠把酒对天窗,何处寻星了怅。研墨铺笺再梦,持毫斟句晞光。古今愁字万篇章,又醉诗郎吟唱。


形象丰满。诗意也有。只是,字句的组合,以及逻辑性,还需斟酌。比如“把酒对天窗”,天窗大抵在正上方。一般在铺笺磨墨的地方,少见。再一个“古今愁字万篇章”,就属于对语言的掌控力,弱些。篇与章都同一个意思。没有必要。



满庭芳~雪之赴

文/江南柳

山远澄青,阶空凝冷,疾风过处萧疏。披纱轻舞,一夜雪飘庐。共赴经年之约,纷飞落,清软如初。离来久,呢哝絮语,浑是忘归途。 窗前犹问候,殷殷悄叩,脉脉垂珠。恍如是,旧知千里传书。别后天涯各自,谁怜我,残梦遥都。何时再,围炉小聚,心意在琴壶。


真真是好字,好句。读来口齿吟香,温婉可人。因我自身弹琴,诗乐同工,偶尔还会从,乐的角度去看待诗词。上阙“疏、庐、初、途”正好阴阳平衡。下阕中“珠、书、都、壶”四个韵脚,属于,三阴一阳,读来稍微,有憾。在音律的美感当中,缺少了和谐度。但纯属小碍,无伤大雅。



唐多令(六)

文/黛绦

旅雁匆匆离,人字翩翩去,琵琶弦上飞旧曲。句句揪心句句泣,情尤切,千思虑。

丝丝风影里,更洒残荷雨,君应如水卿如玉。提笔染韵点诗意,浓淡妆,总相宜。



好句也多,比如“人字翩翩去”“琵琶弦上飞旧曲”“君应如水卿如玉”都很有意境。也很唯美的诗家语。只是,有些句子稍微随手。比如“千思虑”一类。再者第一第二句的意象重叠。尾拍与整体隔了。




我们写一首诗词的时候,首先想,自己要表达什么样的气息。这个气息,大抵就是一个人的心性。气息通畅,则整个脉络清晰。字句当尽量避免拖泥带水。情绪化的统一,在精短的诗词中太重要。否则,就会给人脱离的感觉。分不清,到底是想表达悲或者喜。




如梦令*更夜有无清梦

词/烟岚居士


叶落庭阶寒笼,瘦影弄弦曲冗。云雁又南山。不觉低眉思涌。露重,露重,更夜有无清梦?


整体的感觉挺好的。整个情绪,也比较和谐。意象的营造,都不纷杂。只是,还是那个问题,看诗词,不能单单从诗词的角度分析,同时需要乐理的方面,读起来才能抑扬顿挫。看韵脚“笼,冗,”两阴过于接近。而且“笼,冗,涌”“重,重,梦”六个韵脚没有穿插。读起来,气息过于粘滞。



神奇的独库公路

文/一路有你


锦带盘西域,连南贯北疆。

云杉随路尽,牧草依川望。

峭壁生幽谷,红山展画廊。

一天游四季,十里不同妆。



诗词的区分就在于,一个直观,一个婉转迂回。这个律比较中规中矩。有直观的画面感。但也什么特别动人心的句子。结句点题。



闲吟于书

文/夏雨悠扬

卷醉清风墨染尘,晨昏不辍每相亲。

书中至理三千字,胸次诗情一念真。

劝世良言诤耳句,诲人妙语醒时心。

丹青玉案寻芳客,始信文章是故人。



“始信文章是故人”,读到这里,已经心中起伏。相信每一个爱文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慨。结句,完全提升了整体的效果。一拜。




江城子.夜来窗外雨斜倾

文/张立标

夜来窗外雨斜倾,巷空鸣,稚虚惊。幽事难眠,残卷叹孤灯。庭柳千丝添乱绪,珠泪驻,亦长情。此生虚度有亏成,看浮萍,险中行。

逐日追星,烟雨处飘零。欲觅芳林填胜曲,千千阙,与谁听。



整体,哀婉,情绪低沉。男人笔触写来,稍觉压抑。句子本身无大碍。亦无惊艳。个人喜欢,能写出心中郁郁,发泄之亦是好的。



卜算子*说爱

文/依窗听雨

爱恨难说清,自古痴情妒。泪挂双颊又好合,情感依如故。千修共枕眠,百载同船渡。患难深情见本真,不把虚荣慕。


“难说清”这里三连平,得改。情感真挚。但是句子太贫乏。没有警句。缺少诗家语。什么是诗家语。行住坐卧,诗意的灵魂。


就比如。我们白话说,娘哎,这山太大了。咱啥也看不见。这是分母的语气。那么诗家语说的就是:“深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同理。听雨这诗,没有大错。就是诗词中的分母。过于直白。


所以,大家,要想什么是诗。诗就是用最寻常的字句,把情感升华一些。在若有若无之间的美感。


就比如“忆江南”的 “春风为我驾轻舟”。那话又说回来。如果这句表达不好,在诗词中的白话可能就是:风吹大舟哗啦啦。记住。诗一定是感情的升华。而不是现实的记录。无论,什么样的情感。用艺术的手法表达,一定是,高于生活的。



《鹧鸪天 十月四日悼二姐》

文/咏兰

澹淡芦花揺雪英,凄凉黄菊唁魂灵。今宵残月西天挂,他日独身荒草茔。香不尽,泪难停,遍野呼唤二姐声。悲风萧起寒霜重,气圉郁胸涕纵横。

2018.11.12


按理,这类句子只能合十不该点评。

感同身受,读之潸然。



江城子(致高考学子)

文/浔梦 

寒窗十载苦奔忙。夜偷光,枕书床。刺股悬梁,凌雪傲风霜。为上巅峰观胜景,攀绝壁,斩丛荒。旌旗猎猎鼓铿锵。效孙郎,仿关张。执锐披坚,赤兔骋疆场。弓似惊雷弦满月,


擒螭(chi)虎,射苍狼。(2018.6.7)



我先感谢,真心多认识一个字。那个,偷光也好,悬梁也罢。因时代的不同,很多场景不合时宜。上下阙各种典故,读来很有文化。但就诗词而言。这样的组合,会让人觉得透不过气。满则溢。典故这东西。用的少是好。用的太多。容易掉书袋。



一般,我们写作的时候,尤其是诗词。写的时候,首先要明白想表达什么。第二要从读者的角度去看待。我这么写,他们读来是否隔。所有流传下来的句子,都是大道至简。“人生若只如初见、只缘深在此山中、千里共婵娟,等等等。不需要过分去雕琢每一个句子。平常心。如果一个句子,让别人读着,很吃力。第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考虑自己的用词,是否忘记了初心,过于雕琢。


我说的也不一定正确。这里高手如云,不当之处,大家海涵。



最后,用无咎老师的一首和诗作为结尾,本人深喜。感谢。


无咎和诗

东风未锁故园春,古寺梵钟又一晨。

九陌九天方外侣,三生三世烂柯人。

分身洞见空和色,捻指悉知妄与真。

多少莲台心上种,不著烟雨不著尘。


暗香原玉:

风中一叶盼三春,雁字无声已破晨。

梦底轻弹流水曲,醒时不见校书人。

谁言寂寞终无主,自省情怀本是真。

最怕心期随恨老,望穿烟雨望穿尘。
 
闲扯摘录之系列(十三)

蝶恋花

文/露滴

花事已然情未了。杨柳低眉,香桂池边绕。学钓稚童桥上笑,轻寒叶落无人晓。园里秋千欢渐少。竹影迷离,半月含羞杳。独坐清阶听冷调,心思说与风知道。



乱评:我想,文字的美感大抵就是如此吧:轻寒叶落无人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有着很多小确幸。且,“轻寒叶落无人晓”和“心思说与风知道”完美对应。开合有度。深得婉约三味。非常感谢。


闲扯摘录之系列(十四)

你们觉得诗是什么?诗就是用最平常的语言,记录并升华情感,得到大家的共鸣。所以我们看句子第一眼,看的就是,读来是不是能看懂。字句有没有晦涩。还是那句话: “人生若只如初见”,每一个字都简单,情感不简单。


所以,诗是用平常的语言,表达不一样的情感。升华情感的过程就是每个人对字句的把握能力。不需要想太多的我该怎么雕琢,怎么用典。多无趣。把心,放到最初的地方。初心!初心就需要舍弃很多后来添加的干扰。人家说,典故好。你就要用典故吗?没有这些必要。


还有,我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许多人写句子的韵脚美感不够。诗词中阴阳交错,对于美感的增加很重要。假如:所有第一声为阴。第二声就是阳。第三声阴。第四声就是阳。这就是乐用到诗词中的“音”。阴阳交错,读来才是诗词中的诗乐同工。



七绝·初雪

诗/悲悦

西风昨夜御高枝,

笺底梅花枉自痴。

遥送琴音千里暖,

一山飞雪一炉诗。


我今天先不讲这首诗的逻辑或者关联紧凑性的问题。就这首例诗的韵脚大家看看。“枝 痴 诗 ”三个 都属于有阴无阳。读来的时候只有诗无乐。大家明白了吗。韵脚如果要诗乐同工。一定是阴阳交错。平衡的!诗如此,词也如此。词中的运用大抵事不过三,可以二带一夹杂进行。



至于典故么,基本被用烂。除非你有足够深的功力化典无痕,否则读来真的会很难受。有些人的句子,我伤感,生僻字特多。二十八个字,十二个不认识。显得我多没文化。也有些人的句子,一个句子就出现一二个典。我能看见的只有堆砌。说得好听有文化,说得不好听就是卖弄。


其实,诗词没有那么难。就是把绚烂的情感沉淀后,用平常心写平常字,在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受不平常的境界。


比如大叔看见一只挨饿受冻的鸟。大叔说,饥冻死。我说大叔不能激动死。咱们何不以第一人称,假如我是这只鸟。当如何。


见物写物,物在实处,这就是诗词中的着相。



七绝·初雪

诗/悲悦

西风昨夜御高枝,笺底梅花枉自痴。

遥送琴音千里暖,一山飞雪一炉诗。


(这个地方二三句的衔接度是不够的。太空了,我曾经想尝试改。假如我会怎么写。)



七绝·初雪

诗/悲悦

西风昨夜御高枝,笺底梅花怒放迟。

遥送琴音千里暖,一山飞雪一炉诗。


(也不尽人意,第三句依然出现问题。)



后:培风改


七绝·初雪

诗/悲悦

西风昨夜御高枝,笺底梅花入砚池。

遥送琴音千里暖,一山飞雪一炉诗。


(个人很喜欢,第二句改后的灵动性。)



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去想为什么这么改。培风的意思应该是“笺底 ”对应 “砚池”。培风说三句琴音,似还需琢磨。个人很赞同。三句的脱离是有些拉得远了。写得实。艺术高于生活,尤其诗的创造力一定是凌驾于议论文之上的。


当然,要改句子也是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对待。不能完全代入自己的思想。寻常我不建议替作者修改。但这样拿出来探讨,可以给大家一个启发。



只是需要记得一点:好的句子在排除某些特定因素外,一定是不大需要解读的。是直接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我也是自己会说,却做不到。惭愧。许多句子没有写好。今天也要检讨。


起承转合需要各种紧凑。但是这个过程,和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以及目前阶段所处的诗词境界息息相关。不能强求。至于我个人的很多败笔,也只是在五年一回首中,才发现居然犯了这么多错,可是并没有后悔。因为这是每个阶段要经历的过程。
 
闲扯摘录之系列(十五)

诗词中的入执就向钻牛角尖,结果是越走越极端,直到穷途末路。这个执字本身就是把九九归一,原本是把整个宇宙幻化为自心一点,却偏偏用手紧紧抓住,这就累了自心。把手打开,宇宙虽大,也是心中一念。诗词虽深,不过文中一粟。


七绝•冬至

文/竹君


一年冬至又临苍,数九寒天始作狂。

暖意人间消冷瑟,家家户户饺飘香。


起句随手,一年冬至过于直白,临苍凑韵。数九寒天,同理,这样的一般过于熟语。熟为俗。同理转结都趋于平淡了。这类句子,说实话诗意的东西着实太少太少。如果只为了格律而把诗词本身的价值弄没了,那么,诗词依然走向末路。诗当高于生活,而非直接把生活一盘饺子直接塞进嘴巴。得罪了。


你要分清,什么是诗,什么是生活。诗需要艺术化的语言。让别人也读到美感。白话每个人都会讲,诗,不是。诗境界是一种精神上的提升。


诗词的世界,越深入越渺小,犹如宇宙浩瀚无垠。最近一直在继续琢磨《河洛图书》,乐,词,之间的玄妙,让人感慨万千。


意在律先,但律是意的外衣。只会锦上添花。光有律无意,老干体。有意无律,自由诗。意律合一,方是诗词。


若觉得诗词累人,无非是一个“执”字。戒己之心。九九归一,以手紧握,为我“执”。心不放开,执念愈重,诗词就越乏味。诗词中的执念要不得,很难融于广宇。



我读的书不多,看得书也不多,讲个偷懒方法,你们也可以借鉴。比如,我要用到一个字,这个字呢组词不好组,我就开始百度能组成这个字的词语有哪些。然后看,哪些词语适合句子中使用。在看这些词语的时候,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就学习到了相关知识,典故。



《后庭破阵子.冬至》

词/野马


露宿秋窗晚,花栖醉月央。晓风怜梦榻含霜。几度絮飞扬。合十心中掌,频频送远香。摘将偃月寄君尝。相问有无凉。



如沁乱评:“月央”这个词我百度了一下,没有找到合适的解读。这里分开来看“露,秋,花,月,风,霜,絮,整个上阙的景物堆积凌乱无序。气息乱了。既然题目“冬至”与秋何干?下阕合掌尽量不要这样拆分。且,合掌与相思情一起,难免让人觉得不合时宜。



所以我们看完这些诗词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想?好的句子,是一目了然的,很明确告诉别人我在表达什么。情绪的统一,逻辑性的严谨,用词的精确,感情的真挚。不要为词而词,这样对诗词何尝不是亵渎。



有些词汇不要轻易去拆分,合十心中掌,这里,合掌可以。但是这样的句子组合就有些画蛇添足。上阙景致铺排太满,也乱了时序。



一首词,短短几十个字。词原本需要精炼,不要跨度太大。把控不住。文字是作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媒介。 春有春的气息,冬有冬的景致。不要乱了时令。一心不乱。




七绝.冬夜独语

文/荷砚


绿蚁红炉夜未央,壶为知己笔为囊。

寒梅独自窗前瘦,几瓣心香把梦藏?



如沁乱评:结句稍微弱。承句很好的。




鹧鸪天.月

文/浔梦


万里长空寄此身,冰心玉骨未沾尘。云端痴坐听仙籁,水里闲游看锦鳞。花做妾,叶为臣, 檐头陌上任天真。冬来依旧明如镜,又抱梅香入梦魂。


如沁乱评:那个我乱说不许生气。头一个感觉,哎,想装玉洁冰清,内心却好色无比。第一二句,格调太高。接下去一路拈花惹草,左拥右抱。你觉得合适吗?


千万别背地里骂我。心乱了句就乱。你肯定最近喝酒吃肉比较多。酒色财气俱沾,句子听话的可能性不大。



生活是减法,诗词何尝不是减法。把一些雕琢的心思放下。



咏梅

文/枝子


一树花千朵,凌风傲雪开。

香清姿不媚,只为报春来。



如沁乱评:比较中规中矩,不出格也不出新。



临江仙.东淀晚照

文/闲云阁


鹊跳古洼寻籽粒,寒风整理枯容。寂静冬日看冰封。夕阳透苇草,花残影光重。路拾荒凉情索景,人生无奈随宗。轮回四季看淡浓。华年归旧岁,风采踏稀踪。


如沁乱评:情感没问题,字句的安排还不够到位。炼句炼意都还有进步的空间。整体上阙好与下阕。有个词“光影重重”,但是一颠倒“影光重”就显得生涩了。整个下阕都感觉到涩,没法读完。“随宗”“情索景”“踏稀踪”,纯粹是生造词。这个地方,显然就是词汇量积累不够。加油。



陈国栋老师语:格律工整、词藻弄情,并非一首好诗。抒发或传递真实的情和意才最重要。就如,塑料花做得再好,也是假的,索然无味。而真花,即便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野花,因其真实,也能有感染力。



闲扯摘录之系列(十六)



重情者亦伤情,也最易入诗词之境。这是我的感觉。诗词太需要真挚的情感,细腻的内心,有趣的灵魂。



秋日闲趣

文/小燕子


细品清茶一缕香,

懒偎藤椅对斜阳。

忽来残叶肩头落,

自有秋风扫去伤。



如沁乱评:整体尚可,比较闲适。有一点感觉,扫和去用在绝句当中,有些重。



鹧鸪天·咏梅

文/原野牧风


淡雅脱尘傲骨侯,虬枝横瘦暗香幽。

小园曲径独摇落,山寺门前伴客游。

松敬止,雪低头。众芳国里冠头筹。

素笺水墨描清韵,鹤子梅妻怡乐悠。


如沁乱评:挺好的,写出了梅的风骨。小缺憾是未出新,末拍“怡乐悠”有些累赘。



游巴灵寨有感

文/如梦如影


巴灵声名震耳膜,

牵灵引魂燕归窝。

乍临灵山精神爽,

长驻仙地羽化鹤。


如沁乱评:作为心情的记录无常不可,灵魂跟着游玩。作为古诗,商榷空间有些大。



卜算子.

文/漫天飞雪


昨日多情花,今日无情雨。撒入诗心论阴晴,兀自花千树。一树下瑶台,一树玲珑许。一树莹莹腮上栽,莫把流光负。


如沁乱评:上阙好,“兀自花千树”和前边的花冲突。从上下阕衔接角度看,应该是改第一个“花”。而且“花”和“雨”的相对论关系不大。下阕“腮上栽”,不合时宜。


造境有时候比实境更难。造,是心在画中游,但是整体的和谐度,还是需要周全。



七绝.无题

文/叙古斋斋主


风摇月下碧波寒,十里平湖一片残。

今又西桥听夜雨,年年七月忆阑珊。



拙石老师评:后两句真心好!就是前两句写的是月下平湖之景,后面听夜雨会不会有冲突?


如沁乱评:这种其实“月”换掉,“一片残”有些随手了。转结是好的。初看我和拙石老师的感觉差不多。觉得景物的编排逻辑性有些疑问。



冬日小雨夹雪

文/莲心不染


沧桑柳眼望西楼,雪自凝寒雨自流。

何日春风千万缕,吹来燕子剪浓愁?


如沁乱评:有想象力。

唐·元稹《生春》诗之九:“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宋·周邦彦《蝶恋花·柳》词:“爱日轻明新雪后,柳眼星星,渐欲穿窗牖。”《南宫词纪·皂罗袍·闺怨》套曲:“柳眼新青浮动,渐千丝万缕,染画春工。”《红楼梦》第七八回:“惊柳眼之贪眠,释莲心之味苦。”陈三立《寓园春集和伯纯》:“枿根释雪痕,柳眼碎烟缬。”


这里“柳眼”是有出处的,但大多是描写初春。用在冬天是否值得商榷。



七绝·感

文/秋水无尘


盛冬数九雪封川,湖面凝冰鹭鸟旋。

还看人间温暖地,烧炉茶话弄诗篇。


如沁乱评:这个结太无力了[捂脸]差评。主要是场景的跨度由大到小,由里到外,脚步有些快。



七绝.感

文/武文吉


高山耸立入云天,白雪纷飞岂有边。

仰慕雄鹰能展翅,翱翔宇宙赛神仙。


如沁乱评:一路看来,结都不尽人意。结,陷入口号。



“雨花石”提问:老师,请教个问题,古词可以有新韵么?


如沁回:个人比较习惯古体。一开始入手也是新韵。但自从深入进去,发现古体更奥妙无穷。


拙石老师答:词,似乎很少有依新韵之说,感觉词林正韵的词范围已经够宽,够用了[憨笑]。



无咎老师提问:开始是用新韵的吗?


如沁答:十六岁,第一次写没有老师,一塌糊涂。新韵、旧韵,普通话怎么顺口怎么来。完全看《三言两拍》的打油诗,金庸的武侠喜欢上词。不懂,没老师。后来遇见第一个网络老师,楹联学会“无为而为”,每天缠着他说入声字,韵的问题。不懂就问,脸皮厚。写得超级多。为了学诗词,我各种耍赖功夫用上了。逼着无为而为老师承认我是他学生。熬夜的猫一族。只可惜,跟他学习时间太短,老师已登极乐。但我特别感激也将永远铭记那个吹萨克斯的老教授


后来,一路走来,其实在座每一位都是我老师。



重情者亦伤情,也最易入诗词之境。这是我的感觉。诗词太需要真挚的情感,细腻的内心,有趣的灵魂。


“拙石”老师说:我个人觉得,也不可入得太深,太深伤情亦伤身!


所以怕伤身,尽量让自己多些空性。在诗词中出世入世。无情不行,情深不寿。看明白后,尽量提醒自己。跳出来看事物。


活在红尘,饭也吃,地也拖,经也念,琴也弹,只在心中修篱种菊,现实柴米油盐。没有精神信仰怕自己行尸走肉。没有柴米油盐,怕自己羽化成仙。总得有地方安放灵魂。为了精神上的纯粹,所以我选择以琴谋生,尽量不让外界过多复杂来干扰内心的修行。也能与诗词相辅相成。


其实我不敢称自己“诗人,诗家”沉重。名利心太重。


“拙石”老师说:有一天听老师点评诗,提到调子起太高,太猛,尾句气息下足,下不来,想来与琴也有相通之处。


如沁觉得“琴、诗、画是一体”的,棋谋略过重,对诗辅助不大。算计多了,诗词的本心纯粹达不到。琴当中宫商可以对应平仄。而一首好的词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卷。如果一定要夹杂棋,只是“布局”这个词有共通性。围棋更有趣。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再后来又觉得,何必攻心,目目计较。


年少无知,二十出头也写了不少所谓“豪言壮语”,只是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口号越响生活给予的巴掌就越宽广。然后是生活教会了我什么是低调。我是觉得人生当中,真的没有多少值得炫耀的。没有多少值得拼命去争论辩白的。心相心相,心大一点,说不定会变得好看点。


“晓沉”老师言:棋艺在于取胜,诗词在于表达,的确不同工!





鹧鸪天.只向苍天说寂寥

文/暗香如沁

安得浮生块垒浇,不将沉郁寄儿曹。年来故事还三变,昨夜秋声又一遭。黄叶落,小舟摇,无边风色漫吹箫。横空写下烟波句,只向苍天说寂寥。


来个压轴:


七律.车中与友人论写春有记(新韵)

文/老道


妙旨无须问古人,花花草草自成春。

眼空三界怎来句,心有一得方入门。

收手当留言外意,苦吟勿忘趣中身。

东风过后嫣香在,吾子袖怀藏几分?
 
闲扯摘录之系列(十七)

西江月•过年感悟


文/春暖萩林


守淡故枝寒意,
召回乡野春风。
晚来新雨润花红,
圆备千山征梦。


好酒必须招饮,
诗情当理由衷。
莫将乐水负苍穹。

痛把琴弦妙弄。



如沁乱评:读来许多词汇,很涩。整个情绪的气息和谐度是否也要斟酌一下。


我是觉得,诗也好词也好。首先是读来不生涩,不粘滞。其次是,一幅画卷的完美协调性。这种协调,不仅仅是时间,也包括情绪上的。而,往往,由景及情,什么样的景致,可以带来什么样的情绪。这景致的编排,全在你的字里行间。如果连自己都不明白,到底想写什么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读者就会更加迷惑。所以,文字,尤其诗词。抓住一个点就够了。不要什么都想安排进去。铺陈太满,对于句子,也是负累。


我记得曾经说过,诗词也有出世入世之分。如果埋头苦干,不抬头看看周围风景,平白也是辜负。直觉上,老师的句子,就是雕琢的心思太重,过了。


人间事,行住坐卧皆是诗。首先,灵魂是诗,而不是我去找诗。许多人本末倒置了,一直在追逐诗词。殊不知,自心自性,何处不是诗?当什么时候觉得我不是在写诗,而是,我就是诗,那么,可能就轻松许多。你天天追着诗跑,每一个字都咀嚼千遍。诗词被你追的多累啊。


“春暖萩林”,如不介意,我想听听老师这个网名的来历。当然,也可不回答。我是一开始不认识那个字。上学少。后来又专门百度了下。


萩林老师对我问题的回复“就是让春的温暖不让秋林萧条。这是以前乱写的。算了八字,秋加草头”。


那么,接下来就说说这个网名。如果是“春暖秋林”,可能大家一目了然。如果“萩”,我相信有部分人和我一样疑惑。许多时候,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处处想创新。就把自己绕进去了。诗词也一样。


大道至简!


百度中:

1.萩qiū
古书中指一种蒿类植物。
萩〈名〉
蒿类植物
萩,萧也。――《说文》萧,萩。――《尔雅》。郭璞注:“即蒿。”
假借为“楸”
伐雍门之萩。――《左传·襄公十八年》
又有萩竹藉田。――《汉书·东方朔传》
水居知石鱼波,山居千章之萩。――《汉书·货殖传》。颜师古注:“萩,即楸树字也。”
通“樵”,柴薪。
当春三月,萩室熯造。――《管子·禁藏》
⒉〈古〉通"楸"。
萩jiāo
人名用字。春秋时楚有大夫萩。见《谷梁传·文公九年》。


除去通假字,联系你的名字,可解意寥寥。你看这么多人都和我一样犯迷糊。你可曾回头看过自己的诗词问题出在何处。


意顺,字工。这两点都没有做到,却走了偏门,一心想着出其不意,这个创作的手法肯定是误区!“萩”本身低矮的植物,不成气候,你却要逆天改命,成大片林。怎么可能呢。这个话可能说的不合时宜。很抱歉。是因为我在你的诗词中看见了太多类似的问题。乱。


写诗词,首先自己的心得有底。有一幅画面感。想写什么先把画的布局安排好。然后从这画上你去感受喜怒哀乐。自性成词,无我无碍。


今天拿“春暖萩林”老师的词做范例,有些话也属于交浅言深,不过我相信老师胸怀宽广,君子之风,不会介怀。感谢。


同时也感谢各位“如如群”老师对如沁的厚爱,因深知自己才学有限情商有限,还承受不住这么多赞誉。且,个人的经验未必正确,难免管窥。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探讨。谢谢大家。



拙石老师语:“春暖萩林 ”不要轻易许诺,发誓啥的,也不要给自己太多目标和压力,就当是玩,开心的玩,玩到哪算哪。诗词,我觉得主要功能还是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不要当成文化苦旅,毕竟,我们不是靠摇笔杆子谋生的。苏轼说书法是无意于佳乃佳,想必与暗香老师所讲的也是不谋而合。我个人的见解,未必正确。


闲扯摘录之系列(十八)

立春
文/梅尔


河岸冰消日渐长,枝头细柳着鹅黄。
春来虽是三分暖,一瓣红梅倚短墙。


如沁乱评:结句无力,整个文字感觉没有了重心,就是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结应该是情感的延续,而不是继续回到景物的描写。



诉衷情令*骆驼
文/空


经年辗转似飘蓬,无意问穷通。前途几度无望,仍有梦由衷。情未了,步匆匆。意从容。淡然迎对。古道寒云,潦水西风。


如沁乱评:有些矛盾,也有些刻意。过于在字面上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比如“无意问穷通,从容,淡然”。这些差不多意思词汇用多了,只是累赘。其二,第二拍“前途无望,梦由衷”就属于矛盾的状态了。再加一个“不匆匆”怎么都无法和“从容”“淡然”一类联系一起。所以,写这个句子的时候,没有定位好自己到底想写什么,凑出来的句子。



太常引.贺岁送梅
文 蛙海人


又逢春贺送梅花,忆橄榄年华。逝月似流沙,古稀岁,何为暮嗟。折枝新岁,一箋驿寄,此谊共天涯。迎瑞气明霞。且遥祝,看樽煮茶。


如沁乱评:行文清晰,情谊深厚,就文字而言,虽无警句,胜在情感真挚。若,鸡蛋挑骨头,结应该是偏弱的。也可能被韵脚所限制。



满庭芳.信步亭台叹君梦
文/悲画


信步亭台,谢家残壁,满庭花落重重。泪如泉涌,叹不见君容。美酒携琴轻舞,诗吟诵,叹岁匆匆。立盟处,今谁还在,竹马已不忠。今生留遗梦,相思病柳,忍受霜风。只留得,此心搅痛谁同。夜夜夜悲欢共,满腹怨,尤难消空。叹叹叹,轮回下世,恐再难重逢。


如沁乱评:读了三遍,读来伤感啊。就句子而言,字句的描摹重了些,凡事,满则招损。反冲淡了情感的厚度。再比如,“泪如泉涌”“叹岁匆匆”等等这类句子太熟络,会失去词本身该有的韵味。但是长调难填,向你学习。



蝶恋花.咏荷
文/云霞浅语


出水芙蓉红似火,玉立亭亭,迷醉池边我。粉蕊玲珑台上坐,纤尘不染犹娇娜。待到风来轻拂过,几瓣晶莹,几缕馨香锁。愿做佛前莲一朵,菩提常伴身之左。


如沁乱评:作为仿句写到这,为你高兴。整体比较自然流畅。只是就句子而言,下阙的尾拍有些脱离前边整体的造境,稍微凑字了。且题目咏荷,句子中,反复出现“荷、莲”一类字属于败笔。



鹧鸪天.无题
文/黄成林


初四佳期逢值班,作词便选鹧鸪天。恰如七律传新句,也似三章诵异篇。情切切,意拳拳,工填对仗似楹联。管它短调和长调,方便吟哦自泰然。


如沁乱评:这个倒写得真情实感,就词而言,稍觉油滑。可能这也是鹧鸪天最难把握的地方。太接近七律,只是没有七律那么严谨,所以分寸上的把握,要既没有七律那样的严谨,又不能一滑到底,很不易。



七言•无题
文/春暖秋林


春姑日夜望花开,
左手推窗右手猜。
点尽名单谁站起,
百花不会一齐来。


如沁乱评:名字即风水,改了名,字句都变得简洁明快。其实,说文字即风水,还是带点玩笑意味。如果第一个名字是父母长辈恩赐,那么网名纯粹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偶尔会反应一些外在的事物。所以,“春暖萩林”和 “春暖秋林”虽一字之差,却是把所有矛盾 解决,化繁为简了。这种态度的转变也是对文字的严谨和尊重。



行香子.妙天长
文/牧野


湘竹纤筐,佛手严庄。一枝幽,小阁梅妆。淡烟素玉,爆竹霓裳。合十新岁,佑良善,祺春阳。我老渔樵,动静云乡。读经页,浅草山房。清泉白石,舒树蒲香。远海仙霞,雪晴晚,妙天长。


如沁乱评:这里,《行香子》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尾拍。牧野老师只要改动“合十新岁”和“远海仙霞”的文字即可。“合十新岁”这里本来是 一加三。牧野老师写成了 二 二结构,我个见应该是上一下三,凸显领字含义。比如李清照的“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以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领字的运用是诗句当中很重要的角色。就个人而言,赞同“无咎”老师意见,去声的领字读来效果会更好。



春节•思乡
文/宇风


华灯溢彩实堪夸,
何似炊烟醉晚霞。
但向东君赊绮梦,
随风一夜到寒家。


如沁乱评:这里,一二句和三四句的整体关联不大。有些散。就个人观点,留下三四句,一二句可以重新铺排。



七绝.无题
文/易水寒


花前一曲古筝音,
月下竹旁两圣人。
倘若箫郎来此地,
听禅愿做倒茶君。


如沁乱评:初看一二句无味,再看三四句拍案。结,提升。



春日
文/花似锦


纤纤柳绿迎春黄,
叠峰并肩远岸旁。
对燕翩翩嬉碧水,
回头孤影独彷徨。


如沁乱评:第一句就有些病句。柳绿迎春黄,柳树刚发芽为鹅黄色。所以同时两个颜色出现在同一句中,显然你没有开篇布局。第二句“峰”肯定是出律了。再个前三句的状态和结句的对比过于强烈。
 
闲扯摘录之系列(十九)

石岗说:也许性格使然,有个诗词群的朋友在群里说“越是大家看不懂的诗词越是好诗”。


如沁答:一个是真的读不懂,在于读者的阅读能力以及文化知识受限。一个是假读不懂,在于作者故弄玄虚。


可我觉得,许多好的作品,都是一目了然,而非咬文嚼字的。至于受限于文化缺陷那类高深的文字,大抵是因为典故用了太多,生僻字用了太多。如此而已 。


放下许多故作高深的心思,放下自以为巧妙的创新,放下太多的牵绊。人就简单许多,人一简单,句子就纯粹了。纯粹的喜怒哀乐,大家共鸣。


问过自己的心,想从诗词中得到什么,还是想让自己的心在诗词中得到抒发和寄托。不同的想法,就会有不同的结局,也就造成了不同的诗观。


人生是一场修行。诗词亦是。


修行大抵都是至真至简心性,不参杂名利心。若能时刻不忘“初心”,只为灵魂有个寄托。那么,诗词有何难。至于别人说境界高低,格局大小都是题外话,做好每个阶段的自己,就是修行的不二法门。




秋菊
文/花似锦


黛色山峦淡入云,岭南清冷墨菊熏。
长歌对饮东篱下,不看名花独忆君。



咱们先看下“黛色”。黛色是青黑色。比较浓墨重彩的颜色。 鲍照写“半山以下,纯为黛色”。王维说“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也就是说,黛色这么重的颜色,不可能淡入云。所以,起句仔细斟酌起来有些不妥。且,读起来,“黛,淡”过于接近,拗口。转结非常漂亮。尤其结句,真的是惊艳了。



蝶恋花.五朵金花
文/云霞浅语


绿萼枝头辞瑞雪,五朵金花,共醉团圆节。品若梅仙凝傲骨,玲珑玉树芳香洁。御酒三杯情愈烈,笑语喧喧,何必千千结。一片丹心凭日月,时光不老盈天阙。


这些句子单独分开都是好看的。只是鸡蛋里挑骨头,把“雪 节 骨 洁 烈 结 月 阙 ”八个韵脚,分开来看,穿花一样,假如 你干脆jie到底,那也是另辟蹊径。如今这样写,从阅读的角度,稍显缺憾。



七绝.感
文/出尘明月心


梦去悄然是五更,
披衣净面蒲团声。
禅心一片拂尘起,
做客仙家不问东。


如沁乱评:字句有佛心慧根。结句“东”不在韵脚中,略修改。且这个作结的力度稍微不够。“庚更羹盲横觥彭棚亨英瑛烹平评京惊荆明盟鸣荣莹兵卿生甥笙牲檠擎鲸迎行衡耕萌氓宏闳茎莺樱泓橙筝争清情晴精睛菁旌晶盈瀛嬴营婴缨贞成盛城诚呈程声征正轻名令并倾萦琼赓撑瞠枪伧峥猩珩蘅铿嵘丁嘤鹦铮砰绷轰訇瞪侦顷榜抨趟坪请”在这里找韵脚。如果你是明月心,当如何修改呢?
 
灵兮记录做得真仔细! 小仙女写得好。 对写诗的人和笔也说了这么多, 难得的诗词习作评论,对初学者非常有益。 :zhichi:
 
对呀,初学者勤学好问,对话也比较多,学深了以后能交流的人就更少了:)
难得暗香如沁诚心给大家指点,帮助初学者看到盲点。
 
闲扯摘录之系列(二十)

临江仙(北镇会友)
文/恬如

昨日春光初始绽,青笺偶约情亲。迟春晨起雾凇珍。不分红柳绿,环宇玉为魂。午宴桌前多宝友,言谈温语频频。芙蓉花骨不沾尘。青波盈浥浥,趣说画堂春。


如沁乱评:撞韵的字太多了些,’春‘ 字似也多了些 且重复字关联性不大。



七绝 无题

文 萍萍淡淡

墨在云天诗在脾,几重迷雾锁蛾眉。
凭栏写下相思句,托入东风吹向谁。



如沁乱评:这里二三四句都可以衔接,唯独这个,脾有些凑。而且,前边是云天,后边最好对应同类词性。另外:“诗脾”是一个完整词语。比如“宋 杨万里 《仲良见和再和谢焉》:“未惜诗脾苦,端令鬼胆寒。” 元 萨都剌 《快雪轩》诗:“古春吹到矮茅茨,香浮茗椀滋诗脾。”但是拆开,有些别扭。诗脾的本意是“诗思”,那么,诗在脾解读起来,只能做字面本意解。



戊戌畅月南三水库垂钓偶吟


秋深绿未减,林密鸟时鸣。
白鹭风中渡,扁舟竹下横。
云推翠岭近,潮抚岸沙平。
日向重山落,流霞暗复明。


如沁乱评:很有古韵的气息,对仗都很严谨自然。只是个人感觉,整个布局,都是景物,稍显不足



西江月.龙兴湖春行
文/宝丰.舍闲
初皱连烟碧水,不寒吹面斜风。新花吐蕊万千重,惊破阑珊幽梦。路上两三眉黛,林边四五孩童。垂丝细捻透玲珑,柳笛一声春动。


如沁乱评:结写的很活。整个句子读到了春的气息。学习。



长相思.春归
文/水手
日一轮,月一轮,千里黄沙万里云,关山锁玉门。哓鸣春,鹿鸣春,遍野仙姿倾绿魂,燕归风旅痕。


如沁乱评:老师下阕起句我又学了个新字 这里的“哓”字更多是动词,是否对应不上“鹿”的词性




文/枝子
晓梦初醒月未来,烟光久扣此难开。
诗心栽种梅花上,听任风吹下九台。


如沁乱评:“九台”更多是一个地名。如果把“九宵台”精简为“九台”显然不合适。




文/雨花石

扯片闲云画月圆,
清风研墨柳垂肩。
山前栽满相思树,
馨守菊园君若仙。

——2019.2.18.——晨(正月)


如沁乱评:前二句的意象真好,写得很活。转结句的时候,衔接不够。写景多一分,写情少一分。可以放弃后两句。




花似锦.练笔
艳阳西下映枫红,山顶遥望景色丰。
古木倒生明镜里,不知何处是苍穹。


如沁乱评:起句平淡。还有“枫、丰”稍微注意下。另外和“古木”有些冲突。转结不错。



所以,这些说明一个问题:不能想当然去生造。容易出现笑话。



文字,大抵都是从喜欢到模仿的过程。但是,不能一直停留在模仿的阶段,必须让自己的心,具备诗意的灵魂。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风格。我希望,诗词的世界是百花齐放,而非单一。


古典诗词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精致典雅。用最少的字体现最深的情感。这条路,说来容易,做来难。


我只是讲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但是可能这个体会适合我,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大家自行选择能用得着的。另外,一般,我确定不了一个字的意思时,一定是先百度基本意思,然后,是百度这个字运用的古诗词中,是如何用的。这些方式说是偷懒,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方式的学习和积累。


我们,在看古人诗词,和看别人的诗词,千万千万,不要只看字句的组合,也不要一直去模仿别人的写作思路。这样,没有自己的灵魂。你模仿的再好,再多,充其量只是另一个苏轼,另一个易安。却永远成不了独一无二的自己。所以,不要对文字动心眼,那相当于连自己都欺骗。长此以往,诗句废了。


无咎老师:模仿其实很容易,捡别人的思路,写出自己的漂亮句子。但,终究仍不是你自己的。不管好坏,要有自己的风格,非常重要。否则,最终仍是过不了自己心里的坎,也过不了方家的眼。
 
现代诗是什么?现代诗诗人应具备哪些素质?

- 现代诗是什么 -

Q:传统诗与现代诗在语言上有何分别?

第一讲中,我们讲过传统诗从语言形式、修辞手法到表现对象等,限制极多,可供选择的方向少,空间小;现代诗则从形式到内容都受比较少的限制,表现空间广阔,表达形式丰富。这里提到的语言形式的限制,主要指的是,传统诗歌的语言基本上使用普通的书面语言和口头交流语言,也就是文学的通用语言。和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的语言相比,传统诗的语言除了更凝练,更形象化,更多想象性描述外,在句法构成、语序安排、词语的表意选择、语词的能量扩展上,并没有多少仅属于自己的特别属性。现在,我们来对照看一些诗句的段落: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节选)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这是诗人林徽因的著名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头两节。这个语言在我们听或看都能感受到,它很干净、凝练,不缺生动性,也有基本的通感、比喻、想象等修辞手法。全诗的整体也有一种意料之中的象征意味。

1.jpg


林徽因诗歌《你来了》手稿 | “你来了,花开到深深的深红。”

如果没有比较,如果一直在阅读欣赏这样的诗,你会觉得它很好,甚至想象不出诗怎么还能写得比它更好呢?那我们下面再来看另外两段诗歌:


诗八首(节选)



相同和相同溶为疲倦

在差别间又凝固着陌生;

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

我驱使自己在那上面旅行。

他存在,听从我底使唤,

他保护,而把我留在孤独里,

他底痛苦是不断的寻求

你底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

2.jpg


诗人穆旦,1942年写下著名的《诗八首》,最早收入《穆旦诗集(1939―1945)》时题目为《诗八章》,闻一多1945年将该诗选入《现代诗钞》时改以《诗八首》为题。1942年3月,穆旦弃笔从戎,加入中国远征军。

这是诗人穆旦最著名的《诗八首》的第六首。不用多读,我们就能感受到这首诗的语言和林徽因的那首诗有着相当大的差别。那么差别究竟在哪里,我们来看:

首先,林徽因诗的语言是行进在一种简单的逻辑结构当中,尽管运用了很多修辞,但基本上是用一套语义系统,来重复强调同一个诗意,从头到尾共用一个语义逻辑,抒情的单一针对性,清楚明了。

穆旦这首诗的语言,从第一句开始,就行进在一种多层叠的复杂结构中,由不间断的语义的颉颃,推展造就的诗意的线团越滚越大。语意的延伸力和语能的膨胀力在一个曲折开放的坡道上,分裂、凝聚、上升,但是并没有一个简单明确的诗意轮廓一下子出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林徽因诗的语言,从词语的选择到诗句的节奏,都是比较轻质化的,律动有序、边界清晰,句内、句间、诗节间没有断裂,也没有斗争。

穆旦诗的语言则变化多端,比如“相同和相同溶为疲倦”,“你的秩序,求得了又必须背离”,在一句之内,句与句之间、诗节之间,矛盾不断,摩擦频生,就好像一个人的双手,时而互搏,时而相握。而两个诗节,运用了两套语调,两种节奏,连起来又协调、舒服。

那么总的来说,林徽因的诗与穆旦的诗的语言在细部和整体风格上差别都很大。对读者来说,这样大的差别,首先就体现为林徽因的诗能够读懂,而穆旦的诗一下子会读不懂。


3.jpg


穆旦手稿《秋》| "天空呈现着深邃的蔚蓝,仿佛醉汉已恢复了理性。"
Q:现代诗与传统诗在修辞上有何分别?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现代诗和传统诗在修辞方面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还是以刚才念过的林徽因与穆旦的诗来做例子。

林徽因的诗,在一二两节中,开头两句“你是”的句子很明显是比喻,后面“笑响点亮了四面风”是通感、夸张,“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是拟人,“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是烘托。这六行诗,两个诗节,几个修辞清清楚楚。

再来看穆旦的诗,两节八行诗,粗看似乎没办法找到一个明确的修辞手法。我们仔细读,发现在诗中所出现的三个人称:你、我、他,在诗句里都很不确定,再参考“是一条多么危险的窄路里,我驱使自己在那上面旅行”这两行诗所可能包含的隐喻性,我们也许勉强可以说,穆旦的诗里有拟人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对于诗歌本身来说,没有修辞是无法想象的。只不过现代诗的修辞在我看来,是整体性的修辞,或说是泛修辞。

就是说,是在一种复杂的、多层级的语句推进当中,各个部分的转折、递进、后退、呼应形成一种结构性的链条关系,从而构成可以细分为像转折延伸、反义推展、一义多用或多义一用、反差颠覆或类比颠覆等等现代诗独有的新修辞元素的,这样的总体上的矛盾修辞。不过,不是所有的现代诗都很少用传统的修辞手法,在不少的现代诗作品中一样有很多传统的修辞手法,它们使用这些修辞手法和传统诗歌的区别在于,现代诗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只是整体修辞的一个次要部分,对一首诗品质高低起决定性的技术性作用的(决定一首诗品质高低有很多方面因素,技术性作用只是其中之一),是上面所说的整体修辞的质量,而并非某一具体修辞。

4.jpg


青年诗人秦三澍,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NS-Paris)语言文学系博士在读,法国国家科研院―巴黎高师―法兰西公学院“知识共和国:文学·科学·哲学”实验室研究成员,作品集结于《比地图更远》。

在总结之前,我们再来看一首现代诗作品。上节课我讲到过,1990年代中期到现在共约二十年的时间,是中国现代诗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可以讲的东西很多,在以后的课程里我会结合具体内容简略地讲一些。那么现在我要讲的这首诗就属于这个范围之内,这首诗是一位杰出的九零后诗人,秦三澍所写。


低空

不会更高,是失去海拔的夜空,

是距离,从按门铃的指尖

压住深陷于食物的发烫的勺。


是让人担忧的餐具散出冷光,

把双份的病症,搅拌进数月后

咳喘着向我们举步的雪地里。


是勺子用金属的舌头卷起

碗底凉透的白粒,是一次外出

摇醒它:犹豫以至于昏睡的定音锤。


是脚,是离开的必然,让位于次要。

是天真的纤维,你显现它

只能求助于夜空替你掀开眼睑。


是你的手拧动另一种潮湿,

仿佛将要丢失的躁意

透过门缝,扶正屋内折断的香气。


这首诗,用一个最平常的“是”字句,一贯到底。但这“一贯”,实际上是由不间断的顿挫、层叠、转折、递进、松弛、紧张所构成,它的语言能量一路加大,语义的延伸不断地变换方向。多个虚拟场景,在如“勺子”、“定音锤”这些具体器物的活动当中,构成松散的联想,并且渐渐靠近一个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的神秘的诗意核心。这个诗意核心是多维的、多向的,它或许是某类精神状态的或糟糕、或幸运的多维后果,它也或许是某个孤立事件突然对一个人触发了一个感慨,这个感慨又被反向生长出新的启悟。最后,在一个中等强度的矛盾修辞当中,将一个打上疑惑烙印却又相当舒展的诗歌结尾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首诗总的来说,语言充满弹性,修辞能量十足,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对一个饱满诗意的构筑既精心又流畅,既简单又复杂。我个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秦三澍的这首《低空》称得上是一个现代诗的技术范本。在另外一方面,它无疑也构成了对那些对中国当代诗歌成就的无端质疑的有力反驳。


5.jpg

《精致的瓮》(The Well-Wrought Urn: 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Poetry)是布鲁克斯最为知名的文学理论著作,也是美国“新批评”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西方与中国的现当代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Q:庞杂的现代诗如何分类?

我来谈一下我个人对现代诗的庞杂和分类的一些看法。

现代诗的庞杂,在我看来是诗歌前所未有的创作活力,在这个前所未有的人类社会的准确投射或者体现。庞杂的现代诗自然要求着分类,但是任何简单的分类却又与现代诗的广阔与多元构成悖谬,这是一个源自极大丰富性的内在矛盾。上述诗歌史的正统分类,主要着眼于诗歌运动、诗歌理论、诗歌观念和诗人群体,是一种弱化个体弹性而强化群体趋同性的分类,从结构逻辑上说也是一种无限的分类(你可以无限地把主义流派加上去,无限地加,无限地命名,无限地贴标签)。优点是方便对诗歌史的线性描述、进化性描述,缺点是对总结现代诗的实际写作经验和启悟后来的写作者没有多少成效。

虽然诗歌运动、诗歌理论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现代诗的差异性、庞杂性,但现代诗壮阔的写作成就中最重要的差异性经验,是由每一位杰出诗人对诗歌的生产力结构、生产技艺等重大因素,依据各自天性、修养、洞察力做出阶段性选择所决定的。他们不同阶段的诗,同一个阶段受到不同触动后写的诗,都可能有很大的差别。而不同诗人写作面貌的多样性,大都也不由理论观念,而主要由不同的诗歌理想、技艺特长所带来。

5-1.jpg


《理解诗歌》,它对理解英语诗歌做了全面、系统的处理,强调文本细读的方法,注重诗歌结构和语义分析,对中国读者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举例来说,像我们很熟悉的几位诗人,比如像臧棣、孙文波、陈东东、西川这四位诗人,他们都侧身于目前中国写得最好的一批诗人之列,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写作代表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诗了不起的进步。他们之间写作的差异性十分突出,但是有一种归类把他们归到了一类。什么归类?就是把他们归到“知识分子写作”这一类。很多人觉得这样归类很可笑,但是这样归类本身有错吗?没有错。但是这样“没有错”的归类,也没有意义。

把他们每个人独立分为一类呢?因为他们的个性,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十分突出,把每个人独立分为一类,并非不可以,并非不可能。比如把臧棣归为新修辞隐喻主义,把孙文波归为新比兴主义,把陈东东归为新超现实主义,把西川归为新材料经验主义——这都是我临时给他们的个人分类。这样分类,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和各自的独特性仿佛都显现了出来。



诗人西川漫画像
然而,首先,这样分类命名的差异性、独特性,只有模糊的总观真实性,对他们写作的细部,对他们写作的具体变化没有反映。并且这样的分类只能针对他们近期的写作,他们以往的写作、今后的写作都不能包含在其中。其次,这样的分类命名和旧有的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仍旧只针对诗人个体相对固化的创作风格,而不是针对作品本身永远处于变化中的真实状况。第三,这样的分类从逻辑上说仍然是无限的分类,因此对实际诗歌经验的总结,对实际诗歌写作的启发性十分有限。
那么,什么样的分类才更加有总结意义,更加对实际写作有启发性呢?我个人认为对越来越庞杂的现代诗的分类,必须首先从对诗人、诗人群体的特征性命名转移到对具体作品的倾向性命名上。而在具体作品的倾向性上,需要剔除一些在我看来没有太多分类意义的倾向性——需要剔除题材的倾向性(用题材的倾向性来归类的,像田园诗、乡土诗、城市诗、打工诗等等)、技艺的倾向性(比如新写实主义、隐喻主义、意象主义、材料主义等等),这些相对偶然孤立的一元化倾向性,而朝向现代诗最值得骄傲的广阔性、综合性方面的,在具体作品中永远变化而又相对恒定的,对有限的几种倾向性的侧重。


以刚才我说的四位诗人为例,无论臧棣还是孙文波,无论陈东东还是西川,他们的写作总体上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广阔性和综合性,但他们不同的具体的作品,还是有着阶段性或触动性的侧重变化。某几首诗或某一阶段的作品会比较侧重于思辨的广阔性,另几首诗或另一个阶段的作品会比较侧重于感知的广阔性。同样的,某几首诗或某一阶段的作品,它会呈现出综合的均衡力比较强,或片面的突击力比较强。换句话说,他们并非总是写一种诗,而是总在写不同的诗,而这样侧重不同的、具体作品的、有限倾向的无限起伏,在我看来才是对变化多端的现代诗分类的要点所在。

因此,我尝试将对现代诗的分类简化为这样三类:重思类,重感类,均衡类(当然也可以叫强思类、强感类、综合类)。这样的分类只针对具体的作品,而不针对任何诗人或诗人群体。因为说到底,现代诗的丰富和广阔,是由千变万化的作品,而不是风格化的诗人或诗人群体所构成。而千变万化的作品中蕴含的,对写作的富有成效的启示性,在一定水准线之上,主要由思辨、感知、综合均衡性相称于某一首或某一类诗的适体性(就像人穿衣服一样,这件衣服是适体的,那件衣服是不适体的,这叫适体性)所决定。


- 读什么,怎么读 -

Q:进行自我诗歌教育的材料选择与阅读建议?

自我教育的第一步,自然是阅读材料选择。可供选择的阅读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现代诗作品、现代诗理论、现代诗作品细读文章、中外杰出现代诗人自己提到的某些影响他们写作的书籍——包括文学作品类、哲学类、文献类等。在材料选择步骤中应当注意的一点是,尽量不要首先去读中外文学史著作中有关现代诗的描述、论述内容,也尽量不要选择当代诗歌理论家有关现代诗的评述性文章来读——因为对这些内容的优先阅读,容易带来某种固化的观念,或者混乱的思绪。这些内容并非不可以读,只不过不要首先去读,最好在阅读大量优秀的现代诗作品之后,对现代诗的总体感受力、理解力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时再读。那时你已经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鉴别能力,就不容易被脱离作品的纯粹观点所左右,或许还能从中受到启发。

材料选择之后,进入阅读的环节。这是自我教育中最复杂多变、耗时也最长的环节。首先,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是一个问题:是先读作品,还是先读理论?先读你已经有一定了解的诗人,还是先读自己并无了解,但被公认的杰出诗人?先读时间距离近的,比如阿什伯利、米沃什、臧棣、孙文波,还是先读时间距离远的,比如瓦雷里、里尔克、艾青、穆旦?先读文本相对容易理解感受的,还是先读文本相对晦涩的?先读投合自己天性的、容易接受并喜欢的,还是先读自己天性排斥的、别人却都说好的?这些先读后读的选择,有可能带来截然不同的后续进程,但对于不同的自我教育者,并无选择的唯一性、确定性存在。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的诗句,或许是对诗歌自我教育阅读环节中路线选择的绝妙注释。

单就自我教育的通性而言,我认为先读作品、后读理论,先读自己不了解的诗人、再读自己了解的诗人,先读风格鲜明、独特性出众的杰出诗人,再读公认的(主要指来自少数杰出诗人的公认,而非正统文学史的公认)第一等级大诗人,或许是相对高效的一般性顺序。

至于其他的先读后读选项,时间距离远近、天性投合与否等,更多因人而异的因素——就是说,某人的优选,很可能是另一人的劣选。的确如此:在这样的选项上,相对性也有充分的呈示。其次,是边阅读边思考优劣何在,随着阅读的进程不断做出调整,还是先放下评判欲,尽可能大量地去阅读感受文本的细部、文本的诗意边界,把阅读记忆的储存放在第一位?这个选项有一个前提,就是你默认自己对现代诗所知甚少,尚无能力建立起自己独立、成熟的判断;没有这个前提,就没有这个选项,甚至,也没有“现代诗自我教育”这个命题。

在我看来,这个选项接近于一种测试:自信度高的人,和受既有诗歌教育(无论糟糕与否)影响大的人(这两类人有时会重合),一般会选前者;质朴、诚恳的人,和养成虚心学习习惯的人(这两类人更多重合),通常会选后者。这并不等于说,选后者一定是优选,选前者一定是劣选——这个选项,同样更多因人而异的变数:在我看来,从通性而言,前一类人选后者,后一类人选前者,效果或许反而更好。


- 现代诗与环境 -

Q:中国现代诗的发展境遇如何?

中国现代诗一直处身在由一个强大的古典诗教传统和一个同样强大的古典诗歌经典记忆联合构成的审美与伦理环境当中。现代诗本身越出色、越前进,对经典和传统的冒犯和威胁就越大。同时,在一个严重落后的现代诗教育前提下,公众和大量诗歌从业者对它的真正理解和认同也就越难。这里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高质量的诗歌素质教育问题。我会在课程里专门讲到这个问题。

简单来说,现代诗的复杂、综合、广阔和创新,使得任何“一言以蔽之”的概括都近于无效。而无论是“诗言志”“诗无邪”“诗缘情”“诗法自然”等等,传统诗教观念总是基于一个核心价值尺度,而企图一言以蔽之地对诗歌进行高度概括,并将这种概括视为普适的衡量标准和伦理原则。我认为,表面上它们反对的是现代诗,但实际上它们真正想要否定或高度限制的,是诗歌天然的丰富和广阔,是诗歌原生的、本在的,无穷的自由和奥秘。这当然是没有人能够做到的,就像没有人能够克制自己对不了解、不喜欢的事物的批评欲望——无论批评本身是否有意义——一样。


Q:现代诗写作中,诗人与世俗生活和时代风尚的关系?

我想讲一下现代诗写作与诗人关系中比较常见的误解或偏见。

任何一位现代诗人,客观上都不得不立足于时代风尚,不得不出入于世俗生活。那么远离时代风尚、不向世俗生活低头,是否就是每一位胸怀远大、志向高拔的现代诗人必须做出的选择?换句话说,在时代风尚中反向坚守、在世俗生活中与众不同,是否就是高质量现代诗写作的基本前提?很多人,包括诗人、诗评家、读者,都认为是。实际上这不是一个简单是否的问题。对时代风尚、世俗生活的态度,和诗人的天性、生存环境、经济能力、美学趣味的关系更大,而与诗人想象力培植、技艺磨练、创造力发展和发挥的关系很小,也就是说,无论选择是否,诗人对时代风尚、世俗生活的态度都不构成现代诗写作质量的前提,而从写作资源积累、复杂经验提炼的角度看,诗人融入世俗生活、对时代风尚保持一定的关注,理应更有益于现代诗写作。

6.jpg


左为聂鲁达,197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他逝世时,马尔克斯称“智利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他一生的理想。”右为帕斯捷尔纳克,于1957年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1960年帕斯捷尔纳克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1982年起,苏联开始逐步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


Q:作用于现代诗写作的环境影响种类——是否存在理想环境?

环境对现代诗写作的影响,通常是正相关影响,就是好的环境促进现代诗写作,差的环境阻碍现代诗写作,但反相关影响、混合相关影响也并非少见。作用于现代诗写作的环境影响种类,实际上还可以分出很多,比如从环境影响的时间长度考量,可以分为突发性影响、日常性影响等;从环境本身的类别出发,可以分为世界观影响、思维模式(定式)影响、文学观念(诗歌观念)影响、纯文本影响、意识形态影响、地理影响、气候影响等;从交流的角度出发,可以分为潮流影响、圈子影响、翻译影响等;从诗人主体的接受心理入手,可以分为荣誉性影响、功利性影响、伦理性影响等。

在这众多的环境影响类别中,我认为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潮流影响、圈子影响、伦理性影响,而真正应当重视的,是世界观影响、思维模式(定式)影响、纯文本影响。当下现代诗写作在中高等级阶段总体是好的,但有一些颇获赞誉的中等阶段的写作却是比较糟糕的,而这糟糕,在相当程度上就来自潮流影响、圈子影响和伦理性影响。

我知道有很多人关心,现代诗应当有怎样的一个理想环境?我们现在的环境——世界范围或中国范围的——是不是不适合现代诗的发展?我的回答是:现代诗不需要一个理想的环境,或者说现代诗从未有过一个理想的环境。如果现代诗和传统诗有一个环境影响方面的区别,那就是现代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反驳能力,是人类有诗歌以来所前所未有的。这也可能是现代诗一个显著的进化特征。

无论战争、瘟疫、极权,还是过度的太平盛世、过于便利的数字化生活,无论穷乡僻壤还是繁华都市,无论有多少人读诗或不读诗,无论现代诗如何被冷落或如何被复兴,都不会在根本上损毁或造就现代诗应有的轮廓。对应于万物的百变的环境,在本质上是现代诗语言文本之外的潜在文本,其在时间线性上的变化仅在于:有时它们是次要文本,有时则是重要文本。所以,说“我们现在的环境不适合现代诗写作”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提出这样命题的人,很可能对现代诗进化历程、现代诗发生学缺乏足够的了解,更可能的是,对现代诗本身缺少足够的信任。

7.jpg


艾略特在其《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有言:“灵魂乃天赐,圣洁不动情。”
- 现代诗创作 -

Q:优秀的现代诗诗人应具备哪些素质?

在中国,从现代诗诞生的1920年代到今天,关于一个诗人首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保障其现代诗写作的品质,一直处于争辩中。一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一个诗人首先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意识,才谈得上现代诗写作的其他方面。也就是说,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意识是一个诗人写作现代诗的首要素质。

持这种观点的人,常常拿中国的屈原、杜甫,外国的聂鲁达、帕斯捷尔纳克等为例来说明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意识对于一个诗人的重要性。虽然有太多相反的例子可以驳回他们的例举,但就此说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也没有意义。对于一个好的现代诗人来说,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意识的确是重要的,但这重要,是一种自然生成的重要、常识的重要,也是不需要时常在写作中表露出来的潜在的重要。

另一方面,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意识虽然重要,但对于现代诗写作的质量并非决定性因素。在现代诗写作和诗人的关系中,更加重要的、对现代诗写作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诗人的语言感受力、诗意洞察力,和基于诗人自我修养的整体修辞能力。前几堂课我反复强调过,整体修辞是现代诗写作区别于传统诗写作的一个最显著的技能标志;我尚未讲到的是,一个诗人整体修辞的能力,是由自我修养中的知识积淀、技艺磨练、精神反省、世界观进化等多个方面共同培植起来的,而不同的诗人在对这种整体修辞能力的培植侧重点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我前面分几方面讲到现代诗人分类的重要性,在这里它一样有着同等的对应性意义——不同类型的诗人,在对整体修辞能力的培植上,自有其合乎自己个性的重点选择,而无须去考虑究竟是精神反省更重要,还是技艺磨练更必要。

现代诗写作与诗人的关系,极易在写作伦理一端被片面强调,而将关系结构的完整性、伸缩性置于次要或末位,导致种种表面正确的误解或偏见。这些误解或偏见,即使对于成熟的诗人、诗评家,有时也会造成令人遗憾的迷惑,虽然这样的迷惑一般仅限于影响他们个人的写作。


Q:现代诗的创作成就真的远低于古代诗歌吗?

即便如此,我们仍旧无法反驳“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这句话中包含的对古代诗歌经典的尊崇,我们也无法反驳“诗歌是文学桂冠上的明珠”这样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更像是出于心虚而抬出祖先以自高身价的比喻。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现代诗在现代的文学地位、文化影响力,确实远远低于古代诗歌在古代的文学地位、文化影响力,换句话说,现代诗自诞生以来,便从未获得或享有过和古代诗歌相似的,文学和文化的中心地位——我要强调的是,对现代诗来说,文学和文化的中心地位不是丧失,而是从未获得。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古代诗歌虽然很久以前就停止了更新,虽然在这个时代也不再享有文学和文化的中心地位,但它们的相对地位、相对影响力,在中国和世界的很多地方,依然高于和强盛于现代诗。那么这是为什么?是因为现代诗的创作成就真的远低于古代诗歌么?很多人,包括不少有影响的诗人、诗歌理论家都认为是这样,但我认为绝非如此。


现代诗相对于古代诗歌在地位、影响力方面的明显弱势,有着众多而复杂的原因,而唯独创作成就本身不构成其中之一。现代诗从诞生到现在,虽只有一百多年,但它所开辟出的诗歌空间,比过去几千年诗歌所开辟的空间还要大,它的面前,是一条歧途之后更多歧途,开阔之后更多开阔的创新之路。在这个前所未有的诗歌空间里,在这条充满歧途而又无比广阔的诗歌路途上,为数不多但也并非稀少的现代大诗人已经写出了真正卓越的诗歌,这些卓越诗歌中蕴涵的前所未有的诗意洞见,允诺了对人类物质经验和回溯、前瞻双重精神发现的丰富对应性。

虽然绝对的“诗歌成就”对比永远无法成立,尤其在一个不对等的时间长度和进化刻度上,但我们至少看到这样一个事实:现代诗不比以往任何时代的诗歌差,它对文学、文化中心的偏离,最主要的原因出自一个无比庞杂时代错综的文化生态,和这个时代实用科技无孔不入的惊人穿透力。或许可以想象——但丁、弥尔顿,或屈原、杜甫,他们带着各自辉煌的诗歌来到这个时代,文学或文化中心的座椅,会虚席而待他们入座么?

我们显然只能想象他们带着各自的诗歌来,而无法想象他们空手而来写出那些辉煌的经典,就像我们无法想象米沃什和特朗斯特罗姆去到中世纪的欧洲,写出他们那些卓越的诗篇来一样。我想说的是,诗歌的地位和影响力并不相关于诗歌本身的状况,而仅相关于时代总体的复杂程度,和其广义文化总量中的结构细节。在一定程度上,现代诗在现代文化总量中的次要结构角色,使得它更能专注于对自身的发现和建设,从而成就一种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诗歌的,特殊的诗歌创造。


8.jpg

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1911—2004),波兰裔美籍著名作家、翻译家、评论家。生于立陶宛基日达尼,卒于波兰克拉科夫。“二战”中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时,曾参加抵抗组织。1951年从波兰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任上出走,从而与波兰政府决裂,开始流亡生涯。1962年起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拉夫语言文学系教授。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诗集《冬日之钟》《面向河流》,散文集《拆散的笔记簿》,政论集《被禁锢的头脑》,小说《伊萨谷》等。


清平课程结语:

作为一个结尾,也作为我个人对现代诗理应表达的敬意,我想附上一首瑞典卓越的现代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短诗《七二年十二月晚》——我的大部分讲课内容,差不多都可以拿这首六行的短诗杰作来当例证。


七二年十二月晚
特朗斯特罗姆

我来了,那隐形人,也许受雇于一个

伟大的记忆,为生活在现在。我走过


紧闭着的白色教堂——一个木制的圣人

站在里面,无奈地微笑,好像有人拿走了他的眼镜


他是孤独的。其他都是现在,现在,现在。重量定律

白天压着我们工作,夜里压着我们睡觉。战争


李笠 译



 

附件

  • 5.jpg
    5.jpg
    29.8 KB · 查看: 37
贾平凹 | 沈从文的文学
演讲人:贾平凹

这本是一堂课,专业性很强的一堂课,上一次在小教室里讲“文学语言”,我以为还是小范围讲,没想来了这么多人,又在这么大的地方,我可能讲不好了。今天讲“沈从文的文学”,这是中文系给我出的题目,让我讲沈从文,谈张爱玲。这两个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文坛熟悉,大家熟悉,就很难讲,我只能讲讲我阅读和学习的体会。

中国的作家是从来不缺乏天才的,比如李白、苏东坡、曹雪芹、鲁迅,这样的名字可以列一大串。正是因为有他们存在,中国的文学才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他们留下了一份遗产和一份光荣,才使我们作为后人的在面对着西方文学不至惶恐和自卑。学中文的人,搞汉语写作的人,我们必须了解他们的人生,熟读他们的作品,这是最基本的学业修养。但天才作家的作品,我们只能神灵一般的敬奉他们,而无法复制和模仿,因为他们的写作无规律可寻,常常是不从事写作的人读了他们的作品感觉他也可以写作,而从事写作的人却觉得不会了写作。

今天我讲另一个作家,那就是沈从文。对于沈从文大家可能也是没人不知道的吧,我要讲的依然不是他作品的具体分析,还是我刚才说过的,天才作家只能接受其启示而是不可复制的,正如天才画家齐白石说过:似我者死。伟大的作品都是看起来似乎非常平易,似乎人世间就真有那么些故事,不是笔写出来的,是天地间原本就存在的,这又如同一些科技发明,是上帝某某某之人带到人类社会的。

牛顿故居的墙上有人写着这样一首诗: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搞吧,于是,一切就光明了。

天才的作家也是这样。我们读《红楼梦》,读《聊斋志异》,你能感觉那是在编故事吗?你能认为那是在运用什么技巧吗?世界名牌服装,都是那么简洁,只有小裁缝们做衣裳才费尽心机,在领口上做花边,在袖头上绣饰物。盆景是精致的,大山上的草木和石头不需要布置。如果说人才、怪才、天才,人才是学成的,怪才是绝招的,它太注意突出自己的不同一般,太刻意,气量就狭小,而天才一切都“蹈大方”,它是整体的,静水深流,看似平和,如水一样,谁都可以进去,进去就淹死了,是未为奇奇。

先说沈从文的生平。为啥要说他的生平,这是因为什么生存状态决定什么人,什么人写什么文章。火而有焰,文是人的精神之光。研究一个作家,必须先研究他的生平。世上有许多作家,我们能不能学他,能不能学到他,只有研究他生成的原因,才能得出结论。肉是好东西,我也承认,但我是素食主义者,这肉对我是不贵重的。为什么有的作家对你有感应,有的没有呢,道理就在这里。

我讲一个例子,有一个画家带学生,要学黄宾虹,什么也不教,也不让临摹,半年内熟知黄的身世,生活习性,穿黄的衣服,让自我感觉自己就是黄宾虹,然后再临摹黄的画,学他的技法,突然进步神速。再举例子,我当时喜欢川端康成,搞不清他为什么能写出那样的小说,就寻他的所有资料,才明白日本的川端康成作品之所以阴郁,是他从小失母,身体多病,孤独敏感的原因,也以此,寻找我能不能学他,哪些东西与我的气质有关,哪些东西我无法学习。

沈从文是1902年出生于湘西凤凰。湘西凤凰地处于川、湘、鄂、四省交界,多民族杂居,现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当然人们去那里旅游有沈从文故乡的原因,但那里自然风光非常好,就是说那里的风水好。中国有古话说“得山水清气”,说“地杰人灵”,那是有道理的。穷山恶水是产不了佳木的,平原上的树多横长,深山的树多高直,戈壁滩上长的是骆驼草,太白山顶上的树只有一人高。沈从文的祖父是大将军,曾率领当地的一支军队随湘军攻打过太平军,也曾任贵州的提督。但死得早,祖母是苗族,没儿女,将祖父弟弟的二儿子过继了,这就是沈从文的父亲。父亲也是有关镇守边关的大将,1900年八国联军改变了天津,其父解甲归田,母亲是土家族,回到凤凰第二年生下沈从文。沈从文14岁入地方行伍,当过卫兵、班长、文件收发员、司书等。20岁的时候,独自到北京寻找发展,如当今的“京漂族”。他考了无数的大学,没有考上。外语不行,一口湘西土语,交际受障碍,在北京混不下去,就又返回家乡当兵。但在队伍中领伙食费时,又改变了主意,离开了队伍,又到北京谋生。这时他开始写作投稿。在这期间,因投稿屡屡不中,生活极度困难,临时当过图书管理员,报社编辑,再后因作品发表,逐渐声名起来,到私立大学教书,以至最后任教到北大。从此成为名作家名教授。这就是他前半生的经历。

他的前半生的经历决定了他的作品一切基调。他的后半生,变化更是巨大,但没有再从事文学写作。后半生我在后面再讲。这前半生的经历可以概括这么几点。一、绮丽的自然山水赋予了他的特殊气质,带来多彩的幻想。二、民族交混,身上有苗、汉、土的血液,少数民族在长期受压的历史中积淀的沉忧隐痛,使他性格柔软又倔犟,敏感又宽厚。三、出身地方豪门大户,经见得多,又生活丰实,看惯了湘兵的雄武以及各种迫害和杀戮的黑暗。四、在写作初期受尽艰辛,培养了“安忍静虑”的定力。他的前半生的经历成就着一个作家的要素。

什么样的人可以当作家?可以说有各种各样的,如托尔斯泰是贵族,如司马迁受过屈辱,如屈原不被重视,如曹雪芹经历了繁华与败落。一般情况下,小时受过磨难多的人容易成为作家,因为磨难多,人情炎凉就体验得多,而文学就是写这些的。胸中要有说的话、有悲痛、有郁情、有悲绪、不吐不快、不说不行。艺术都是情绪的东西。有社会情绪和个体生命的情绪。情绪如结合到一起,写出来就是好作品。任何艺术也都有个情绪在里边。如李商隐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那不是凭空说的,一定有对象,只是李死了,谁也不知道。好作品的产生就是这种情绪的产物。又传达的是社会情绪和个体生命情绪的统一。 可以说,都是从实用开始的,现在有人作品是为了发表,为写而写,当然出不了好作品。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行万里路,那时交通不便,骑个毛驴出走,一路上风雨冰雪,一路上不知吃在何处投宿哪里,有狼虫虎豹,有强盗*****,他的体验是生命的体验,如果现在坐飞机旅游,一二个小时就到一地,这个城市和那个城市大致一样,吃喝不愁,你就是行十万里,你也没有多少体验的。

我再讲几个小例子。沈从文的《湘西散记》里写了他大量的少年生活,他是生活在多民族的环境中,又是地方豪门大户,那里孔孟的东西少,自然的、野性的东西多,他不受约束,生命是活泼的、天真的,所以长大以后做人没顾忌。他曾经和丁玲有过矛盾,他到北京后因丁玲也是湖南人,声名也大,与之交往,感情真挚,丁玲入狱后他听到丁玲死了还写悼念文章,但后来两人发生误会,误会是以别人流言所致,丁玲怨恨他,他也不申辩,以致解放后长期受排挤,他就默默活着,隐忍着。他在京最困难的时候,冬天很冷,在一个仓库里写作,没有火取暖,衣服单薄,郁达夫去看他,把围巾送给了他。他投稿屡投屡退,当时《晨报副刊》的主编是孙伏园,一次编辑部会上,孙搬出一大摞他的未用稿,说:这是某某大作家的作品。说完扭成一团,扔进废纸篓。他教书后看上了张兆和,张兆和是一个美女加才女,他爱得不行,给人家写求爱信,张却看不上他,把信编了号,别人说:沈从文能给你写信,这是难得的好事呀!后来经沈从文尽力争取,他们才结了婚。解放初期,沈从文境遇极度不好,夫妻关系不好,但他一直深爱张兆和。他有一个单独的学习写作的房子,每天带点熟食一早去,晚上回来,这样的生活一直十多年。我是没有见过沈从文的,当年一个朋友去北京见过他,回来说,老头像老太太,坐在那里总是笑着,那嘴皱着,像小孩的屁股。我告诉说那是他活成神仙了。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凡是很杰出的男人,晚年相貌都像老太太。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说明沈从文不是个使强用狠的人,不是个刻薄钻刁的人,他善良、温和、感受灵敏、内心丰富、不善交际、隐忍静虑,这就保证了他作品的阴柔性、温暖性、神性和唯美性。

e68029739460b6iHppCB.jpg


现在分头说说他作品的这几方面特点。

沈从文真正创作的时间并不长,从1924年至1949年,就共有25年左右,人不到50岁就停止了。五四时期那一代作家,1949年前创作基本上就停止了,也都是50岁左右,拿陕西来说,柳青、杜鹏程、王汶石等也是40岁左右,“文革”开始了也就创作停止了。这些作家命运都是悲惨的。沈从文25年时间作品结集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人们熟知的,比如《柏子》、《龙朱》、《阿黑小史》、《月下小景》、《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

说他的阴柔性。他的作品有一种忧郁气质,有一种淡淡的伤感基调。作品的题材都是社会下层的士兵、妇女、小职员的日常人生,即便写妓女也都是下等妓女。在他写作的年代,国家破碎、民族灾难,鲁迅在写《彷徨》、《呐喊》,茅盾在写《子夜》,巴金在写《家》、《春》、《秋》,还有柔石那一批作家,还有延安边区那一批作家革命性更强。而沈从文的作品似乎并没有直接涉及当时的风云。换句话说,他不是政治性强的作家,他的作品没有成为政治宣传品,不是匕首和投枪,他也不是战士。没有直接写政治,写社会问题,使他的作品不阳刚,也因此不僵硬。当他初冒出来的时候,以别样的生活,别样的色彩,惊动着文坛,成为京派作家的一员大将,但他在那个时候不可能成为旗手,以致后来政治性的、社会问题性的、大题材的东西占领了中国文学,沈从文便渐渐边缘化,受到了漠视、排挤和攻击。

这种情况和张爱玲一样,张爱玲也只是写她的没落家族的生活,所以50年代初她就出国了,张是有家庭背景的,自由相当大的人,她可以出国,沈从文就只有留下来,因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为。1949年以后,虽有种种原因他退出了文坛,可以说,即使他还在文坛,他也是写不出来的。而文坛有这样的情况,人人都知道他是个诗人作家,但谁也不知道他写了什么诗什么小说,这样的人往往在文坛混得最长。

我在“文革”后期,有一天去图书馆翻到他的一本书,那是我第一次读他的书。书是丛书,序言由别人写的,序言中说他如何有才华,文笔如何好,但有一句话我记得清楚,就是:他只能算二流作家。但我那时不知道沈是谁,非常喜欢读他的作品,后来一本书上收他的一个作品,我还给出版社写信,要求多收他的作品,又过了多年,他的文集才出来。我一直说过这样的话,作品必须经过50年的考验,如果50年后有人还在读,那就是好作品。50年后沈从文怎么样呢?沈从文成了中国现代文学超一流作家,成了作家和从事文学工作者的必修课。为什么呢?文学有文学的规律,文学就是写人性的,脱离了人性,而将文学当作政治的宣传品,你轻视着文学规律,文学也就最后抛弃你。近50年后沈从文的浮出,是中国文学观的改变,可以说,对待沈从文的态度变化,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心路历程。

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记住,文学一定要遵循文学规律,文学不是政治宣传品。以政治观念写作品,即使一时红火风光,最后也是一无所有,而文学不作御用,有人又写成揭露、暴露、黑幕性的作品,思维上和御用一样的。同样一无所有。

有一年我到江苏一清代驿站,墙上贴有接待的议程,皇帝来了,送当地特产,有一条,请诗人献诗。看后心中特别悲哀。

我写过一个中篇“艺术家韩起祥”,就写了一个艺术家如何一步步变成政治宣传品,最后悲凉地死去。这就牵涉出了政治的关系问题,中国民族是一个苦难民族,因为苦难,政治情结就浓,所以“铁肩担道义,著文章”之说,伟大的文学作品既要关注现实,又要追问人的本身。讲政治要讲大政治,关注和追问的是大政治。

他的温暖性。善良而宽宏的作家才能写出温暖的作品。沈从文写下层社会的人的日常人生,同时期老舍也是写下层社会的日常人生,两人都是伟大作家,但老舍的眼光是批评的眼光,以一个改革者的眼光来看待人性,而沈从文以温和的心境,尽量看取人性的真与善。对人性的真与善的关注和肯定,集中体现于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我们姑且不论其长篇、中篇,即使那些短篇,比如《柏子》和《丈夫》中的妓女都是那么可爱、可怜,读完让你心跳和叹息。

作品的温暖性,可以使作品有慈爱心。我有这样体会,小时候家境不好,父亲从学校带回一点吃食,当我们兄妹四人在那里吃的时候,他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我们吃。我做了父亲后,每当弄些好吃的带回来给孩子吃,我也是坐在对面看着,我体会到一个做父亲的那种感觉。读沈从文的小说,我就想到父亲的神情,我感觉沈从文对他的人物就是这种神情。

作品的温暖性,更使文笔优美,没有生硬尖刻,没有戏谑和调侃,朴素而平实,幽默也是冷幽默。他不是刻意要批判什么,作品里看不出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一切都是温情。他表现悲剧现实,如果在作品是好人坏分明,那就不是好作品。《红楼梦》贾林的悲剧是谁制造的呢?是贾母,是宝钗,是宝玉,是黛玉,好像都有,又都没有,是社会的悲剧,是人人都有份制造的悲剧,但你又不能怪哪个人。又如“文革”,是谁的责任?……好像是又不是,是全部的中国人都参与的悲剧。

说到神性。好小说都是有神性的,也就是有精神的。作品要讲究维度,要提升精神层面。有的作品是政治传声筒,这是令人反感的;有的是把人物作为背景,去研究一个个具有当下性的社会问题,这是讨厌的;有的以观念写作,全文就为着演义又一个观念,同样面目可憎。现在有许多作品,写现实,不应称之为现实主义,没有精神意象的现实作品不是现实主义作品。

沈写的是下层社会人的日常生命状况,就是他探寻的是关于人的最为根本意义上的爱、真、美,他的小说才具备了生命力。他有一句名言,说他的作品是建一个希腊小庙。通过对淳朴的爱恋的风土人情的描摹,营造一个特殊精神空间,这个精神空间与作者所身处的特性空间形成强烈对照,这精神空间就是“希腊小庙”,庙里供奉的是一种充实人性和神性的爱。一方面经营希腊小庙,一方面现实却是人欲横流,红尘滚滚,这样就必然产生孤独和悲凉,他的作品又温馨又哀伤是自然而然的。我画莲喜欢画出藕、茎和花,莲花就是藕的精神之花,这朵花是艳丽的,洁净的,艳丽和洁净得又无比哀伤。佛的眼是微闭的,佛的态就是透着这种味道。沈从文这一点,我们在读他的书时,一定要体会。我们写作为什么得有这种神性,精神空间为什么缺乏,而他又是怎样寻找怎么处理和完成这个精神空间的?

再说唯美性吧。中国作家历来分二类,一类政治性强,大题材,大结构,雄浑刚健,这类作家和作品弄得好当然好,而且在当代当红,弄得不好就极其不好,作品寿命极短。另一类讲究文体,讲究艺术,讲究语言,讲究气韵。当然弄得不好,影响大气,沦为柔弱和矫情。但这类作家的作品寿命长,他的文字至老都好,即便留一个便条都有味道。举个例子吧,现代作家废名是唯美化的,沈从文向他学习过,他的作品特别讲究,太讲究了就冷僻、孤寂,失去大气。古诗人贾岛如此,废名也如此,而沈从文学废名脱于废名,他作品的气是向外喷的。孙犁的荷花淀派之所以后继无人,就是后学者气小了。唯美性的作家作品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艺术感觉好、文笔美,善于运用“闲话”,增加韵味,我比喻为往水面上抛石子,有人抛一个石子,咕咚就沉水了,有人的石子在水面上连续打漂。(举《柏子》的一些句子)。他们反复叙说一件事,文笔独思妙想,有无尽的细节,这需要感觉和想象。沈如此,张爱玲也如此。大家可以读沈《龙朱》。(这里不能具体分析。有许多东西靠自己去悟。没有悟性,那就不是干这行的料了。)

下来,我谈谈沈从文给我们的启示。

一、成功的作家,必须是天生的一份文学才能,这份才能不是学校能培养的,它是大自然的产物。只要他胸中有文学,一经开发就有文学作品,若胸中没有,后天的努力也只能成就一般。知识并不等于智慧,而智慧就是悟的积累。在日常生活中悟一些道理,逐渐积累,洞彻天地自然的规律。大师父都是悟道的,有的是顿悟,豁然洞开,有的是历经无数劫难渐悟的。那些小和尚,是天不是,张爱玲讲“发展自己的天才”,只要你感觉你有这方面才情,你就好好去发展,许多写作人初期都询问:自己是不是这方面材料,最后能不能成功?别人是无法回答,自己有感觉,这如同端来一碗饭,你会感觉自己能不能吃下。说这样的话,不是要打击一些初学文学的人,我强调的悟性,作家必须靠悟,有一句话:“读书不求甚解”,是说可以不完善,但从这一点悟出那一点,所以作家不一定学历多高,沈从文没上过大学,张爱玲没上过大学,鲁迅是学医的,现在理工科学搞文学都比学中文的写得好,思维广阔,学文的最害怕学死。

二、文学是人学,应该写出人的理想,写出人对自身的追问。这是正道,也是唯一的道。所以,在中国这个政治性特强的国度里,一定要建立文学观,否则一时红火,得名取利,都是最后悲伤的。中国作家,有人是在政途上失意后转入文学,有人以文学作为跳板进入政途的,有人说是搞文学,经不住一个科长职位的诱惑,这样都不是真正弄文学,也可以说不是能在文学上成事的人。沈从文埋没几十年,是海外重视而影响国内的,也是社会进步后对文学重新认识的。当年沈从文无法搞文学,转向文物研究,他经手过瓷器、铜器、玉器、漆器、绘画、家具、绸缎一百万件,当讲解员几十年,接待三十万人次,写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明锦》、《战国漆器》等,他“隐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地藏”。但是金子终究发光,古镜愈磨愈亮,当夏志清在海外大力宣传他,海外汉学者以研究他而获得博士学位,他终于文物出土。他同张爱玲、钱钟书浮出后,一直还有争议,同辈人对他有非议,那是嫉妒,文坛也很恐怖,文学是马拉松运动,同辈人是压不住的,现在年轻作家力捧沈从文就是证明。

三、社会复杂,文坛也复杂,各色人等,当人境逼仄的时候,精神一定要浩淼无涯,与天地往来。人要高贵,作品立意要高贵,这种高贵不是你去当官,得势,中国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国度,一当官什么都好,所以文坛上为当个官争破头。昨天,一个书法评论家到我那儿,说起现在书画为什么那么热,本来书画是极少数人的事。我说,如果排除经济利益,你看还有几个人爱书法、绘画?所以,当你受到不公平待遇,你可以不反抗,但你要隐忍,要静水深流,靠作品说话。

四、对于沈从文,任何人讲都无法讲清,真正要了解他,认真读他的作品,品味他的一段一句一字,悟出沈从文为什么是沈从文,悟出沈从文能不能与同自己有感应。你只有感应了,你就会学到他许多东西。

本来,在讲沈从文之前,我应该要求同学们熟读他的作品,但我先来讲了,可能听我现在的讲课难以理解深,那就以我的讲课作为一个引子你们再去读吧。声明的是,我讲的是我读过的沈从文,是一个作家去读另一个作家的感受,这种感受只是:他那样写我能不能那样写,他写的东西哪些我可以写,哪些我写不了?所以,我讲的不是全面的评价沈从文,只是一家之言而已,仅供参考。

e68029739560fDbKgMS3.jpg
 
钱穆:如何读出古诗的情与意


导 语


国学大师钱穆在这篇《谈诗》的文章中说,“中国文化,讲思想与哲学,有些处不如讲文学更好些。”在钱穆看来,读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而是学会欣赏,通过欣赏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安慰。但同样是读诗方法的问题,钱穆主张读诗应该读某个诗人的全集,然后再将每首诗放进诗人的年谱去读,比如杜甫的诗、苏轼的诗,都可以这样去读,倘若只读选出来的《全唐诗》,那么读诗的境界终





今天我讲一点关于诗的问题。最近偶然看《红楼梦》,有一段话,现在拿来做我讲这问题的开始。林黛玉讲到陆放翁的两句诗:

重帘不卷留香久

古砚微凹聚墨多


有个丫鬟很喜欢这一联,去问林黛玉。黛玉说:“这种诗千万不能学,学作这样的诗,你就不会作诗了。”下面她告诉那丫鬟学诗的方法。她说:“你应当读王摩诘、杜甫、李白跟陶渊明的诗。每一家读几十首,或是一两百首。得了了解以后,就会懂得作诗了。”这一段话讲得很有意思。

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人。若说它完全没有人地不尽然,到底该有个人在里面。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尽有人买一件古玩,烧一炉香,自己以为很高雅,其实还是俗。因为在这环境中,换进别一个人来,不见有什么不同,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则不然,应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

此刻先拿黛玉所举三人王维、杜甫、李白来说,他们恰巧代表了三种性格,也代表了三派学问。王摩诘是释,是禅宗。李白是道,是老庄。杜甫是儒,是孔孟。《红楼梦》作者,或是抄袭王渔洋以摩诘为诗佛,太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的说法。故特举此三人。摩诘诗极富禅味。禅宗常讲“无我、无住、无着”。后来人论诗,主张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但作诗怎能不著一字,又怎能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呢?

我们可选摩诘一联句来作例。这一联是大家都喜欢的: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此一联拿来和上引放翁一联相比,两联中都有一个境,境中都有一个人。“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那境中人如何,上面已说过。现在且讲摩诘这一联。在深山里有一所屋,有人在此屋中坐,晚上下了雨,听到窗外树上果给雨一打,朴朴地掉下。草里很多的虫,都在雨下叫。那人呢?就在屋里雨中灯下,听到外面山果落,草虫鸣,当然还夹着雨声。这样一个境,有情有景,把来和陆联相比,便知一方是活的动的,另一方却是死而滞的了。

这一联中重要字面在字和字。在这两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气息来。大概是秋天吧,所以山中果子都熟了。给雨一打,禁不起在那里朴朴地掉下。草虫在秋天正是得时,都在那里叫。这声音和景物都跑进到这屋里人的视听感觉中。那坐在屋里的这个人,他这时顿然感到此生命,而同时又感到此凄凉。生命表现在山果草虫身上,凄凉则是在夜静的雨声中。我们请问当时作这诗的人,他碰到那种境界,他心上感觉到些什么呢?我们如此一想,就懂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八个字的涵义了。正因他所感觉的没讲出来,这是一种意境。而妙在他不讲,他只把这一意境放在前边给你看,好让读者自己去领略。若使接着在下面再发挥了一段哲学理论,或是人生观,或是什么杂感之类,那么这首诗就减了价值,诗味淡了,诗格也低了。

但我们看到这两句诗,我们总要问,这在作者心上究竟感觉了些什么呢?我们也会因为读了这两句诗,在自己心上,也感觉出了在这两句诗中所涵的意义。这是一种设身处地之体悟。亦即所谓欣赏。我们读上举放翁那一联,似乎诗后面更没有东西,没有像摩诘那一联中的情趣与意境。摩诘诗之妙,妙在他对宇宙人生抱有一番看法,他虽没有写出来,但此情此景,却尽已在纸上。这是作诗的很高境界,也可说摩诘是由学禅而参悟到此境。

今再从禅理上讲,如何叫做无我呢?试从这两句诗讲,这两句诗里恰恰没有我,因他没有讲及他自己。又如何叫做无住无着呢?无住无着大体即如诗人之所谓即景。此在佛家,亦说是现量。又叫做如。如是像这样子之义。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只把这样子这境提示出来,而在这样子这境之背后,自有无限深意,要读者去体悟。这种诗,亦即所谓诗中有画。至于画中有诗,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

画到最高境界,也同诗一样,背后要有一个人。画家作画,不专在所画的像不像,还要在所画之背后能有此画家。西方的写实画,无论画人画物,与画得逼真,而且连照射在此人与物上的光与影也画出来。但纵是画得像,却不见在画后面更有意义之存在。即如我们此刻,每人面前看见这杯子,这茶壶,这桌子,这亦所谓现量。此刻我们固是每人都有见,却并没有个悟,这就是无情无景。而且我们看了世上一切,还不但没有悟,甚至要有迷,这就变成了俗情与俗景。我们由此再读摩诘这两句诗,自然会觉得它生动,因他没有执着在那上。就诗中所见,虽只是一个现量,即当时的那一个景。但不由得我们不即景生情,或说是情景交融,不觉有情而情自在。这是当着你面前这景的背后要有一番情,这始是文学表达到一最好的地步。而这一个情,在诗中最好是不拿出来更好些。唐诗中最为人传诵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里面也有一人,重要的在欲断魂三字。由这三字,才生出下面“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两句来。但这首诗的好处,则好在不讲出欲断魂三字涵义,且教你自加体会。

又如另一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一诗,最重要的是“对眠”三字中一愁字。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天色已经亮了,而他尚未睡着,于是他听到姑苏城外寒山寺那里的打钟声,从夜半直听到天亮。为何他如此般不能睡,正为他有愁。试问他愁的究竟是些什么?他诗中可不曾讲出来。这样子作诗,就是后来司空图《诗品》中所说的羚羊挂角。这是形容作诗如羚羊般把角挂在树上,而羚羊的身体则是凌空的,那诗中人也恰是如此凌空,无住、无着。断魂中,愁中,都有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如凌空不着地,有情却似还无情。可是上引摩诘诗就更高了,因他连断魂字愁字都没有,所以他的诗,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f77f60088740nAl7oOgZ.jpg




以上我略略讲了王维的诗,继续要讲杜工部。杜诗与王诗又不同。工部诗最伟大处,在他能拿他一生实际生活都写进诗里去。上一次我们讲散文,讲到文学应是人生的。民初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主张文学要人生化。在我认为,中国文学比西方更人生化。一方面,中国文学里包括人生的方面比西方多。我上次谈到中国散文,姚氏《古文辞类纂》把它分成十三类,每类文体,各针对着人生方面。又再加上诗、词、曲、传记、小说等,一切不同的文学,遂使中国文学里所能包括进去的人生内容,比西洋文学尽多了。在第二方面,中国人能把作家自身真实人生放进他作品里。这在西方便少。西方人作小说剧本,只是描写着外面。中国文学主要在把自己全部人生能融入其作品中,这就是杜诗伟大的地方。

刚才讲过,照佛家讲法,最好是不著一字,自然也不该把自己放进去,才是最高境界。而杜诗却把自己全部一生都放迸了。儒家主放进,释家主不放进,儒释异同,须到宋人讲理学,才精妙地讲出。此刻且不谈。现在要讲的,是杜工部所放进诗中去的只是他日常的人生,平平淡淡,似乎没有讲到什么大道理。他把从开元到天宝,直到后来唐代中兴,他的生活的片段,几十年来关于他个人,他家庭,以及他当时的社会国家,一切与他有关的,都放进诗中去了,所以后人又称他的诗为诗史。其实杜工部诗还是不著一字的。他那忠君爱国的人格,在他诗里,实也没有讲,只是讲家常。他的诗,就高在这上。我们读他的诗,无形中就会受到他极高人格的感召。正为他不讲忠孝,不讲道德,只把他日常人生放进诗去,而却没有一句不是忠孝,不是道德,不是儒家人生理想最高的境界。若使杜诗背后没有杜工部这一人,这些诗也就没有价值了。倘使杜工部急乎要表现他自己,只顾讲儒道,讲忠孝,来表现他自己是怎样一个有大道理的人,那么这人还是个俗人,而这些诗也就不得算是上乘极品的好诗了。所以杜诗的高境界,还是在他不著一字的妙处上。

我们读杜诗,最好是分年读。拿他的诗分着一年一年地,来考察他作诗的背景。要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下写这诗,我们才能真知道杜诗的妙处。
后来讲杜诗的,一定要讲每一首诗的真实用意在哪里,有时不免有些过分。而且有些是曲解。我们固要深究其作诗背景,但若尽用力在考据上,而陷于曲解,则反而弄得索然无味了。但我们若说只要就诗求诗,不必再管它在哪年哪一地方为什么写这首诗,这样也不行。你还是要知道他究是在哪一年哪一地为着什么背景而写这诗的。至于这诗之内容,及其真实涵义,你反可不必太深求,如此才能得到它诗的真趣味。倘使你对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都不知道,那么你对这诗一定知道得很浅。他在天宝以前的诗,显然和天宝以后的不同。他在梓州到甘肃一路的诗,显和他在成都草堂的诗有不同。和他出三峡到湖南去一路上的诗又不同。我们该拿他全部的诗,配合上他全部的人生背景,才能了解他的诗究竟好在哪里。

中国诗人只要是儒家,如杜甫、韩愈、苏轼、王安石,都可以按年代排列来读他们的诗。
王荆公诗写得非常好,可是若读王诗全部,便觉得不如杜工部与苏东坡。这因荆公一生,有一段长时间,为他的政治生涯占去了。直要到他晚年,在南京钟山住下,那一段时期的诗,境界高了,和以前显见有不同。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我第一次读苏诗,从他年轻时离开四川一路出来到汴京,如是往下,初读甚感有兴趣,但后来再三读,有些时的作品,却多少觉得有一点讨厌。譬如他在西湖这一段,流连景物,一天到晚饮酒啊,逛山啊,如是般连接着,一气读下,便易令人觉得有点腻。在此上,苏诗便不如杜诗境界之高卓。此因杜工部没有像东坡在杭州徐州般那样安闲地生活过。在中年期的苏诗,分开一首一首地读,都很好,可是连年一路这样下去,便令人读来易生厌。试问一个人老这样生活,这有什么意义呀?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我们读诗,正贵从各家长处去领略。

我们再看白乐天的诗。乐天诗挑来看,亦有长处。但要对着年谱拿他一生的诗一口气读下,那比东坡诗更易见缺点。他晚年住在洛阳,一天到晚自己说:“舒服啊!开心啊!我不想再做官啊。”这样的诗一气读来,便无趣味了。这样的境界,无论是诗,无论是人生,绝不是我们所谓的最高境界。杜工部生活殊不然。年轻时跑到长安,饱看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况,像他在《丽人行》里透露他看到当时内廷生活的荒淫,如此以下,他一直奔波流离,至死为止,遂使他的诗真能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从前人说:“诗穷而后工。”穷便是穷在这个人。当知穷不真是前面没有路。要在他前面有路不肯走,硬要走那穷的路,这条路看似崎岖,却实在是大道,如此般的穷,才始有价值。即如屈原,前面并非没有路,但屈原不肯走,宁愿走绝路。故屈原《离骚》,可谓是穷而后工的最高榜样。他弟子宋玉并不然,因此宋玉也不会穷。所以宋玉只能学屈原做文章,没学到屈原的做人。而宋玉的文章,也终不能和屈原相比。

f77f60088823TYIGnmTn.jpg


现在再讲回到陆放翁。放翁亦是诗中一大家,他一生没有忘了恢复中原的大愿。到他临死,还作下了一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诗。即此一端,可想放翁诗境界也尽高。放翁一生,从他年轻时从家里到四川去,后来由四川回到他本乡来,也尽见在诗中了。他的晚年诗,就等于他的日记。有时一天一首,有时一天两三首,乃至更多首,尽是春夏秋冬,长年流转,这般的在乡村里过。他那时很有些像陶渊明。你单拿他诗一首两首地读,也不见有大兴味。可是你拿他诗跟他年龄一起读,尤其是七十八十逐年而下,觉得他的怀抱健康,和他心中的恬淡平白,真是叫人钦羡。而他同时又能不忘国家民族大义,放翁诗之伟大,就在这地方。可惜他作诗大多。他似乎有意作诗,而又没有像杜工部般的生活波澜,这是他吃亏处。若把他诗删掉一些,这一部陆放翁诗集,可就会更好了。

在清诗中我最喜欢郑子尹。他是贵州遵义人,并没做高官,一生多住在家乡。他的伟大处,在他的情味上。他是一孝子,他在母亲坟上筑了一园,一天到晚,诗中念念不忘他母亲。他诗学韩昌黎。韩诗佶屈聱牙,可是在子尹诗中,能流露出他极真挚的性情来。尤其是到了四十五十,年龄尽大上去,还是永远不忘他母亲。诗中有人,其人又是性情中人,像那样的诗也就极难得了。

李太白诗固然好,因他喜欢道家,爱讲庄老出世。出世的诗,更不需照着年谱读。他也并不要把自己生命放进诗里去。连他自己生命还想要超出这世间。这等于我们读庄子,尽不必去考他时代背景。他的境界之高,正高在他这个超人生的人生上。李太白诗,也有些不考索它背景是无法明得他诗中用意的。但李诗真长处,实并不在这点上。我们读李太白、王摩诘诗,尽可不管他年代。而读杜工部韩昌黎以至苏东坡陆放翁等人的诗,他们都是或多或少地把他们的整个人生放进诗去了。因此能依据年谱去读他们诗便更好。郑子尹的生活,当然不够得丰富,可是他也做成了一个极高的诗人。他也把他自己全部放进诗中去了。他的诗,一首首地读,也平常。但春天来了,梅花开了,这山里的溪水又活了,他又在那时想念起他母亲了。读他全集,一年一年地读,从他母亲死,他造了一个坟,坟上筑了一个园,今年种梅,明年种竹,这么一年一年地写下,年年常在纪念他母亲。再从他母亲身上讲到整一家,然后牵连再讲到其他,这就见其人之至孝,而诗中之深情厚味也随而见。他诗之高,高过了归有光的散文。归文也能写家庭情味,可是不如郑子尹诗写得更深厚。



由于上面所说,我认为若讲中国文化,讲思想与哲学,有些处不如讲文学更好些。在中国文学中也已包括了儒道佛诸派思想,而且连作家的全人格都在里边了。某一作家,或崇儒,或尚道,或信佛,他把他的学问和性情,真实融人人生,然后在他作品里,把他全部人生琐细详尽地写出来。这样便使我们读一个作家的全集,等于读一部传记或小说,或是一部活的电影或戏剧。他的一生,一幕幕地表现在诗里。我们能这样地读他们的诗,才是最有趣味的。

文学和理学不同。理学家讲的是人生哲理,但他们的真实人生,不能像文学家般显示得真切。理学家教人,好像是父亲兄长站在你旁对你讲。论其效果,有时还不如一个要好朋友,可以同你一路玩耍的,反而对你影响大。因此父兄教子弟,最好能介绍他交一个年龄差不多的好朋友。文学对我们最亲切,正是我们每一人生中的好朋友。正因文学背后,一定有一个人。这个人可能是一佛家,或道家,或儒家。清儒章实斋《文史通义》里说,古人有子部,后来转变为集部,这一说甚有见地。新文化运动以下,大家爱读先秦诸子,却忽略了此下的集部,这是一大偏差。

我们上边谈到林黛玉所讲的,还有一陶渊明。陶诗境界高。他生活简单,是个田园诗人。唐以后也有过不少的田园诗人,可是没有一个能出乎其右的。陶诗像是极平淡,其实他的性情也可说是很刚烈的。他能以一种很刚烈的性情,而过这样一种极恬淡的生活,把这两者配合起来,才见他人格的高处。西方人分心为智、情、意三项,西方哲学重在智,中国文学重在情与意。情当境而发,意则内涵成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须明得此真意,始能读陶诗。

陶、杜、李、王四人,林黛玉叫我们最好每人选他们一百两百首诗来读,这是很好的意见。但我主张读全集。又要深入分年读。一定要照清朝几个大家下过工夫所注释的来读。陶、李、杜、韩、苏诸家,都由清人下过大工夫,每一首诗都注其出处年代。读诗正该一家一家读,又该照着编年先后通体读。湘乡曾文正在中国诗人中只选了十八家。而在这十八家里边,还有几个人不曾完全选。即如陆放翁诗,他删选得很好。若读诗只照着如《唐诗别裁》之类去读,又爱看人家批语,这字好,这句好,这样最多领略了些作诗的技巧,但永远读不到诗的最高境界去。曾文正的《十八家诗钞》,正因他一家一家整集钞下,不加挑选,能这样去读诗,趣味才大,意境才高。这是学诗一大诀窍。一首诗作很好,也不便是一诗人。一诗中某句作得好,某字下得好,这些都不够。当然我们讲诗也要句斟字酌,该是僧推月下门呢,还是僧敲月下门?这一字费斟酌。又如王荆公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绿字是诗眼。一首诗中,一个字活了,就全诗都活。用吹字到字渡字都不好,须用绿字才透露出诗中生命气息来,全诗便活了,故此一绿字乃成得为诗眼。正如六朝人文,“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绿字长字,皆见中国文人用字精妙处。从前人作诗都是一字一字斟酌过。但我们更应知道,我们一定要先有了句中其余六个字,这一个字才用得到斟酌。而且我们又一定先要有了这一首诗的大体,才得有这一句。这首诗是先定了,你才想到这一句。这一句先定了,你才想到这一字该怎样下。并不能一字一字积成句,一句一句积成诗。实是先有了诗才有句,先有了句才有字。应该是这首诗先有了,而且是一首非写不可的诗,那么这首诗才是你心中之所欲言。有了所欲言的,然后才有所谓言之工不工。主要分别是要讲出你的作意,你的内心情感,如何讲来才讲得对,讲得好。倘使连这个作意和心情都没有,又有什么工不工可辨?什么对不对可论。

譬如驾汽车出门,必然心里先定要到什么地方去,然后才知道我开向的这条道路走对或走错了。倘使没有目的,只乱开,那么到处都好,都不好,那真可谓无所用心了。所以作诗,先要有作意。作意决定,这首诗就已有了十之六七了。作意则从心上来,所以最主要的还是先要决定你自己这个人,你的整个人格,你的内心修养,你的意志境界。有了人,然后才能有所谓诗。因此我们讲诗,则定要讲到此诗中之情趣与意境。

先要有了情趣意境才有诗。好比作画尽临人家的,临不出好画来。尽看山水,也看不出其中有画。最高的还是在你个人的内心境界。例如倪云林,是一位了不得的画家。他一生达到他画的最高境界时,是在他离家以后。他是个大富人,古董古玩,家里弄得很讲究。后来看天下要乱了,那是元末的时候,他决心离开家,去在太湖边住。这样过了二十多年。他这么一个大富人,顿然家都不要,这时他的画才真好了。他所画,似乎谁都可以学。几棵树,一带远山,一弯水,一个牛亭,就是这几笔,可是别人总是学不到。没有他胸襟,怎能有他笔墨!这笔墨须是从胸襟中来。

我们学做文章,读一家作品,也该从他笔墨去了解他胸襟。我们不必要想自己成个文学家,只要能在文学里接触到一个较高的人生,接触到一个合乎我自己的更高的人生。比方说,我感到苦痛,可是有比我更苦痛的。我遇到困难,可是有比我更困难的。我是这样一个性格,在诗里也总找得到合乎我喜好的而境界更高的性格。我哭,诗中已先代我哭了。我笑,诗中已先代我笑了。读诗是我们人生中一种无穷的安慰。有些境,根本非我所能有,但诗中有,读到他的诗,我心就如跑进另一境界去。如我们在纽约,一样可以读陶渊明的诗。我们住五层、六层的高楼,不到下边马路去,晚上拿一本陶诗,吟着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下边马路上车水马龙,我可不用管。我们今天置身海外,没有像杜工部在天宝时兵荒马乱中的生活,我们读杜诗,也可获得无上经验。我们不曾见的人,可以在诗中见。没有处过的境,可以在诗中想像到。西方人的小说,也可能给我们一个没有到过的境,没有碰见过的人。而中国文学之伟大,则是那境那人却全是个真的。如读《水浒》,固然觉得有趣,也像读《史记》般,但《史记》是真的,《水浒》是假的。读西方人小说,固然有趣,里边描写一个人,描写得生动灵活。而读杜工部诗,他自己就是一个真的人,没有一句假话在里面。这里却另生一问题,很值我们的注意。

中国大诗家写诗多半从年轻时就写起,一路写到老,像杜工部、韩昌黎、苏东坡都这样。我曾说过,必得有此人,乃能有此诗。循此说下,必得是一完人,乃能有一完集。而从来的大诗人,却似乎一开始,便有此境界格局了。此即证中国古人天赋人性之说。故文学艺术皆出天才。苏黄以诗齐名,而山谷之文无称焉。曾巩以文名,诗亦无传。中国文学一本之性情。曹氏父子之在建安,多创造。李杜在开元,则多承袭。但虽有承袭,亦出创造。然其创造,实亦承袭于天性。近人提倡新文学,岂亦天如人愿,人人得有其一分之天赋乎。西方文学主要在通俗,得群众之好。中国文学贵自抒己情,以待知者知,此亦其一异。

故中国人学文学,实即是学做人一条径直的大道。诸位会觉得,要立意做一人,便得要修养。即如要做到杜工部这样每饭不忘君亲,念念在忠君爱国上,实在不容易。其实下棋,便该自己下。唱戏,便该自己唱。学讲话,便该自己开口讲。要做一个人,就得自己实地去做。其实这道理还是很简单,主要在我们能真实跑到那地方去。要真立志,真实践履,亲身去到那地方。中国古人曾说“诗言志”,此是说诗是讲我们心里东西的,若心里龌龊,怎能作出干净的诗,心里卑鄙,怎能作出光明的诗。所以学诗便会使人走上人生另一境界去。正因文学是人生最亲切的东西,而中国文学又是最真实的人生写照,所以学诗就成为学做人的一条径直大道了。

文化定要从全部人生来讲。所以我说中国要有新文化,一定要有新文学。文学开新,是文化开新的第一步。一个光明的时代来临,必先从文学起。一个衰败的时代来临,也必从文学起。但我们只该喜欢文学就够了,不必定要自己去做一文学家。不要空想必做一诗人,诗应是到了非写不可时才该写。若内心不觉有这要求,能读人家诗就很够。我们不必每人自己要做一个文学家,可是不能不懂文学,不通文学,那总是一大缺憾。这一缺憾,似乎比不懂历史,不懂哲学还更大。



再退一层言之,学文学也并不定是在做学问。只应说我们是在求消遣,把人生中间有些业余时间和精神来放在那一面。我劝大家多把余闲在文学方面去用心,尤其是中国诗。我们能读诗,是很有价值的。我还要回到前边提及林黛玉所说如何学作诗的话。要是我们喜欢读诗,拿起《杜工部集》,挑自己喜欢的写下一百首,常常读,虽不能如黛玉对那个丫鬟所说,那样一年工夫就会作诗了。在我想,下了这工夫,并不一定要作诗,作好诗,可是若作出诗来,总可像个样。至少是讲的我心里要讲的话。倘使我们有一年工夫,把杜工部诗手抄一百首,李太白诗一百首,陶渊明诗一共也不多,王维诗也不多,抄出个几十首,常常读。过了几年拿这几个人的诗再重抄一遍。加进新的,替换旧的,我想就读这四家诗也很够了。不然的话,拿曾文正的《十八家诗钞》来读,也尽够了。比如读《全唐诗》,等于跑进一个大会场,尽多人,但一个都不认识,这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找一两个人谈谈心。我们跑到菜场去,也只挑喜欢的买几样。你若尽去看,看一整天,每样看过,这是一无趣味的。学问如大海,鼹鼠饮河,不过满腹。所要喝的,只是一杯水,但最好能在上流清的地方去挑。若在下流浊的地方喝一杯浊水,会坏肚子的。

学作诗,要学他最高的意境。如上举“重帘不卷……”那样的诗,我们就不必学。我们现在处境,当然要有一职业。职业不自由,在职业之外,我们定要能把心放到另一处,那么可以减少很多不愉快。不愉快的心情减掉,事情就简单了。对事不发生兴趣,越痛苦,那么越搞越坏。倘使能把我们的心放到别处去,反而连这件事也做好了。这因为你的精神是愉快了。

我想到中国的将来,总觉得我们每个人先要有个安身立命的所在。有了精神力量,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这个精神力量在哪里?灌进新血,最好莫过于文学,民初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以来,老要在旧文学里找毛病,毛病哪里会找不到?像我们刚才所说,《红楼梦》里林黛玉,就找到了陆放翁诗的毛病。指摘一首诗一首词,说它无病呻吟。但不是古诗同全是无病呻吟的。说不用典故,举出几个用典用得极坏的例给你看。可是一部杜工部诗,哪一句没有典?无一字无来历,却不能说他错。若专讲毛病,中国目前文化有病,文学也有病,这不错。可是总要找到文化文学的生命在哪里。这里面定有个生命。没有生命,怎么能四五千年到今天?

又如说某种文学是庙堂文学,某种文学是山林文学,又是什么帮闲文学等,这些话都有些荒唐。有人说我们要作帮忙文学,不要作帮闲的文学,文学该自身成其为文学,哪里是为人帮忙帮闲的呢?若说要不用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典故用来已不是典故。《论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孟子“勇士不忘丧其元,志士不忘填沟壑”。杜工部诗说“饿死焉知填沟壑,高歌但觉有鬼神”,此两句沟壑两字有典,填字也有典,饿死二字也有典,高歌也有典,这两句没有一字没有典,这又该叫是什么文学呢?

我们且莫尽在文字上吹毛求疵,应看他内容。一个人如何处家庭、处朋友、处社会,杜工部诗里所提到的朋友,也只是些平常人,可是跑到杜工部笔下,那就都有神,都有味,都好。我们不是也有很多朋友吗?若我们今晚请一位朋友吃顿饭,这事很平常。社工部诗里也常这样请朋友吃饭,或是别人请他,他吃得开心作一首诗,诗直传到现在,我们读着还觉得痛快。同样一个境界,在杜工部笔下就变成文学了。我们吃人家一顿,摸摸肚皮跑了,明天事情过去,全没有了,觉得这事情一无意思般。读杜工部诗,他吃人家一顿饭,味道如何,他在卫八处士家夜雨剪春韭那一餐,不仅他吃得开心,一千年到现在,我们读他诗,也觉得开心,好像那一餐,在我心中也有分,也还有余味。其实很平常,可是杜工部写上诗里,你会特别觉得其可爱。不仅杜工部可爱,凡他所接触的,其人其境皆可爱。其实杜工部碰到的人,有的在历史上有,有的历史上没有,许多人只是极平常。至于杜工部之处境及其日常生活,或许在我们要感到不可一日安,但在工部诗里便全成可爱。所以在我们平常交朋友,且莫要觉得这人平常,他同你做朋友,这就不平常。你不要看他请你吃顿饭平常,只是请你吃这件事就不平常。杜工部当年穷途潦倒,做一小官,东奔西跑。他或许是个土头土脑的人,别人或会说,这位先生一天到晚作诗,如此而已。可是一千年来越往后,越觉他伟大。看树林,一眼看来是树林。跑到远处,才看出林中那一棵高的来。这棵高的,近看看不见,远看乃始知。我们要隔一千年才了解杜工部伟大,两千年才感觉孔夫子伟大。现在我们许多人在一块,并无伟大与不伟大。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要隔五百年一千年才会特别显出来。

那么我们也许会说一个人要等死后五百年一千年,他才得伟大,有什么意思啊?其实真伟大的人,他不觉得他自己的伟大。要是杜工部觉得自己伟大,人家请他吃顿饭,他不会开心到这样子,好像吃你一顿饭是千该万当,还觉得你招待不周到,同你做朋友,简直委曲了,这样哪里会有好诗做出来。

我这些琐碎话,只说中国文学之伟大有其内在的真实性,所教训我们的,全是些最平常而最真实的。倘我们对这些不能有所欣赏,我们做人,可能做不通。因此我希望诸位要了解中国文学的真精神,中国人拿人生加进文学里,而这些人生则是有一个很高的境界的。这个高境界,需要经过多少年修养。但这些大文学家,好像一开头就是大文学家了,不晓得怎样一开头他的胸襟情趣会就与众不同呀!好在我们并不想自己做大文学家,只要欣赏得到便够了。你喜欢看梅兰芳戏,自己并不想做梅兰芳。这样也不就是无志气。当知做学问最高境界,也只像听人唱戏,能欣赏即够,不想自己亦登台出风头。有人说这样不是便会一无成就吗?其实诗人心胸最高境界并不在时时自己想成就。大人物,大事业,大诗人,大作家,都该有一个来源,我们且把它来源处欣赏。自己心胸境界自会日进高明,当下即是一满足,便何论成就与其他。让我且举《诗经》中两句来作我此番讲演之结束。《诗经》说:“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忮不求,不忌刻他人来表现自己,至少也应是一个诗人的心胸吧!

【摘自三联版《中国文学论丛》】
 
“杨花落尽子规啼”全诗赏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左迁:贬官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龙标:唐代县名。唐武德七年(624)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世习称王龙标。诗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748)。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王昌龄为何被贬?当时殷?[在《河岳英灵集》评语中说是“不矜细行”,新旧唐书也都说是“不护细行”,可见王昌龄没有犯大的过错,充其量只不过是细枝末节的小事,竟然被贬滴到离京城长安三千多里外的“遐荒”,这就不能不使人同情和叹惜。诗人常建在一首怀念王昌龄的诗中已流露愤慨和不平:“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鄂诸招王昌龄张债》)李白更是不顾社会上“谤议沸腾”(殷璿语,引自《唐诗纪事》),秉笔直抒胸臆,表达了他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全诗想像丰富,构思奇特,正是李白善于吸收乐府民歌丰富滋养的结果。六朝吴声歌曲《子夜秋歌》已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佳句;初唐诗人齐擀《长门怨》是一首列入“相和歌辞”的乐府诗,诗中“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也是以拟人手法写月的绝妙好辞。显而易见,李白对以上前人的诗句既有所继承,也有所创新。诗人含英咀华。 自铸伟词,使语意一新,意境一新。清人施补华评此诗“深得一‘婉’字诀”(《岘佣说诗》),恰好道出李白此诗深得乐府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
 
【暗香如沁】关于诗词之闲扯摘录(二十一)


所谓“传承”,首先是“传”,其次是“承”。“传”是接受、明白、懂得。“承”是适应、变通、发扬。



25.jpg




七言.感(2019.2.11)
文/Lily

风行雨注晚来天,
寒又三分袖底连。
煮酒樽前添暖意,
何事能阻我欢颜。



如沁乱评:“又、袖”音太近,放同一句挤,读着不顺畅。尤其这个“袖底连”衔接有些莫名。结平淡了些,从七绝的角度,末句“事”出律。尽量在句子中间避免韵脚字,以防撞韵。比如你原句: 前,欢。另外,字句里情绪上的统一很重要。





回娘家有感/浔梦
亲情似酒点滴浓,细品轻斟慰尘胸。
纵使东风还料峭,楼头冻柳转春容。



如沁乱评:整体平稳,不算坏也不算好。句子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结,倒让人有些刮目。





初春有感
丁一冉

画笔尘生久未拈,
尽将心力课儿男。
枝头嫩蕾春心动,
落墨迟迟思再三。



如沁乱评:很漂亮的句子。如果平水韵“拈”稍微改动,会更完美!学习了。





《踏莎行 开工大吉》
文/戴海合
爆竹喧天,残红满地,依依淡化年滋味。新年又著旧工衣,红包领个添些喜。
机器轰鸣,青烟直起,人员缺位愁无计,起身撸袖下车间,各操旧业欣堪继。



如沁乱评:白话入诗。有时代气息,读来也不生涩。有些接近于近几年新流行的某些诗派。





七绝.春柳
文/宝丰 舍闲
杨柳垂烟堆渐青,
小池浅钓一波明。
短芽枝上张开眼,
唱曲春歌唤暖晴。



如沁乱评:我看见了很漂亮的一句“小池浅钓一波明”,这样的句子属于真正的诗家语。但是“堆渐青”有些看不明白。结句有些俗,同时也有些累赘。前三句都是为了春铺垫,再去强调这个春,浪费笔墨。





绝句.春思
文/宝丰.舍闲

料峭东风残雪收,
一弯初月送吴钩。
凭栏翻遍山和水,
君在蓬瀛哪一楼?



如沁乱评:两个“一 ”能不能改动一个。比如 第几楼。另外:“吴钩”是不是指月亮,如果是月亮,这里初月送银钩就是意象的重叠。假如不是月亮,我们百度“吴钩”是一种冷兵器,也是一种精神象征。月亮送武器。然后没有然后了 所以衔接上也是有问题。我觉得这里凑韵脚。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个三首·其五》李贺。

看李贺的吴钩是收取关山。你的吴钩是去翻楼找君打架。大材小用。不合适。





游春
东风漫剪春山秀,
又取浮光照水柔。
片片梨花白胜雪,
桃开粉艳类霞流。



如沁乱评:我是觉得,景物太多了。结完全败笔。





@素面 
七绝·《初春》
嫩柳翩翩染绿罗
花芽不日待婀娜
枝头黄鹂鸣春闹
结伴郊游快乐多

如沁乱评:作为初学者,前三句都还勉强能过。这后一句真过不去。流于口号式。





@格桑花之韵 临江仙·春梦
螺丝(陕西)

旧事常来梦底,醒时不展眉弯。迎春盛放花弧单。桃花因雨冷,蕾儿不敢暄。

曾记春阳正暖,留得一路清欢。樱花输给玉兰颜。夏来春花落,骤雨湿青衫。



如沁乱评:“花弧单”这里肯定是错误,三平尾。还有一个,“花”字太多了。而且,迎春句和 “夏来春花落”这类的整体契合度达不到。结单独看很美,遗憾在整体中跳跃感太强。





@萍萍淡淡 

七律 新春抒怀
东风一夜嫩芽新,明月循天又几轮?
掌上残年时日瘦,心中芳卉久长春。
穿梭曲道归原点,辗转繁尘回本身。
乱影千般浑不计,种诗种梦种清真。



如沁乱评:我不懂七律,纯粹个人感觉,鸡蛋里挑骨头。初读,觉得都可,再读,总觉得稍微有些落入诗句的桎梏,还达不到自然二字。还有,韵脚,阴平居多了些。





临江仙(北镇会友)
文/恬如

闲庭独卧元宵后,青笺偶约相闻。迟行晨起雾凇银。不分红柳绿,环宇玉为魂。午宴桌前多宝友,席间温语频频。芙蓉花骨不沾尘。青波盈浥浥,趣说画堂春。



如沁乱评:偶约相闻,又约又闻,这个地方认真思索起来,觉得还可以再改,有些凑韵脚嫌疑。整个词的布局轴线拉的有些长,从早饭吃到午饭了。上下阙,景物以及时令的跨度感对比也强。在诗词中,其实这样的布局,不是特别好,太满了。什么都想写进去,反而找不到重心。





好像是要先定位,自己到底想写什么内容。如果,没想明白,就落笔,写着写着就歪了,偏题。明明想写喜,突然就悲从中来。结果悲不悲,喜不喜。句子跟着无所适从。入情不深。



星空老师提问:看你上面所写的,有个问题,您有无中规中距的过格律关的过程?如果有,是不是需要多读多写诗词?还是另有他径?



如沁答:说实话,我没有中规中矩学过格律。但是目前对于初学者,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有合适的老师引导,还是需要先学习下基础格律,然后多读多看多写多想。但是,这个多读,不仅仅是仅限于诗词类书籍,可能涉猎的范围需要广泛些。另外,即使要读古人的诗词,也不要掉进去,光去模仿古人的表面功夫,直接借鉴他们的句子。更多需要去研究他们的章法布局,如果只多读,而无法学会忘记古人的诗词,又不去研究内里的一些事物。那么,许多初学者,就只是模仿者,且不知不觉把古人的词句照搬很难出新。



初学者,意律结合为佳。首先句子通顺,逻辑清晰,思维严谨。格律,就包括平仄韵脚,入声字只是平仄中的一部分。



有老师说“我主张用新韵”。



如沁答:我想,新韵也未尝不可。只是最好是需要懂得老祖宗的东西,再自行选择新韵还是旧韵写作。所谓“传承”,首先是“传”,其次是“承”。“传”是接受、明白、懂得。“承”是适应、变通、发扬。



济公有段话: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同样适合在诗词中。共勉。



一般人很难到达诗词巅峰,然后又可走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是以前我说过的在诗词中出世入世。如果连走路都走不稳的格律关都没过,就想着改革,那真的太扯。天下,没几个苏轼。即使苏轼,一开始也是中规中矩去学的。只有学会,才能变通。而不是一开始,没有学会就直接拿别人后期成就说话。这个想法,我个人觉得很可怕。



就如同,许多人说“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一样道理。只看前两句,不看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这就会走入误区。



一般人很难达到诗词巅峰,熟悉平仄格律后,走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就是佛家三重境,初看山水明晰赤子之心,再看山水不复迷茫状态,突破后不为外物所动,山水依然这是最高深的境界,而大彻大悟的这个境界和最初赤子之心是略有不同。这样的人,诗词中的苏轼算一个。可是我们当下许多人不是苏轼,还是努力学习为好。态度很重要。

26.jpg
 
【暗香如沁】关于诗词之闲扯摘录(二十二)


诗词的美,第一就是意境的美。意境美的体现在于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字句的组合能力。所以,这个意境,许多时候需要作者超脱于众人的眼光,独特的思维,还要摒弃别人的牙慧,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去组建属于适合自己的文字。


27.jpg




@沃灵 
<早春>五绝/沃灵
静寂苍山岭,
湖平两岸青。
春归换新绿,
碧水映峰亭。



如沁乱评:任何文字,情景结合,可能更有感染力。





@骑驴游世界 
临江仙
乍暖还寒东风里,枝头怯怯初醒。江南烟雨渐多情。柳黄洇梦浅,莺啭隔帘听。
江湖十年弹指过,沧桑浮满曾经。旧时明月照三更。孤身飘泊久,华发鬓边生。



如沁乱评:起句格律上不妨再看看。上下阙的意略隔。衔接的关联度不紧凑。





@雪山之恋 
春(新韵)
文于殿忠
女踩溪流洗旧衣,春图倒挂小村西。
桃花竞舞千枝艳,山鸟齐鸣万树迷。



如沁乱评:景致太多,总觉得戛然而止,情而未发,略憾。





@天天乐道 
如梦令•早春
词/邓国天
绿已徜徉北岸,红渐毫无忌惮。风暖柳依依,布谷声声涣散。灿烂,灿烂,惜墨由衷赞叹。



如沁乱评:人有七情,字句中亦有。中文很多字博大精深。这里整体,分明是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某些词汇的运用,不是特别合适。比如“涣散”。而且,尽量,词中情绪性的文字,需要留一分余地给作者。尤其,“肆无忌惮”这类成语性的就不要入词了。





@原野牧风 
采桑子·春潮
花潮涌动春光艳,桃也妖娆,杏也妖娆,水秀山青尽美娇。登枝喜鹊齐来报,斩落海涛,直上云霄,科技狂澜卷巨潮。



如沁乱评:整体平淡。美、娇、艳,这类词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用。因为“美”是需要读者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的,你若直接告诉读者,我说美就是美,反落了下乘。再个上下阙关联度不大。





@雪山之恋 
初春
文/于殿忠
细雨临窗引绿潮,风吹岸柳扭蛮腰。
微湖又现鹅黄色,一只飞鸢向北飘。



如沁乱评:结无力了 再个不够严谨,下雨刮风的,那风筝飞起来的可能性不大。





不要光想着凑句,凑好了看看,逻辑性是否成立。哪怕造境都是需要很严谨的态度,否则,句子会反手给一个响亮的耳光。





@了然 
春 信
文/了然(内蒙古)
谁说东风不恋尘,山前老柳早逢春。
嫩芽一笑羞千树,扭动腰肢各效颦。



如沁乱评:略“浮”,诗庄词媚,所谓风骨。这个诗的灵动性有时候很难把握,少一分呆板,多一分则又轻浮。从格律角度,自然都可,从风骨角度,结句当改。





@萍萍淡淡 
鹧鸪天
悄悄清风牵我衣,流莺婉转小楼西。
柔情易起香飘日,幽怨常生花谢时。
今夕是,昨宵非,青山同饮手中杯。
路途红紫终归去,一树葱葱洒落晖。



如沁乱评:我看了你的句子有一些,大致上摸到一个规律。对于格律,无疑是精通的。整体包括单句都挑不出大的毛病,中规中矩。可是,读了几遍之后,我发现我的脑子里,记不住你的任何句子和诗路痕迹。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所谓“警句”,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可以瞬间抓住人心。所以,个人觉得,对于你的作品,更多需要从立意,炼意入手。如何能够把句子写得更活一些,突破目前过于规矩的状态。





蝶恋花•劝学
文/春暖秋林

一阵惊雷天落泪,当盛春时,则有春花睡。朝夕林园书梦字,而今却向天涯逝。
自古来生真不易。凡事关情,莫断心中蕊。当劝儿郎舒广志,轻云漫散春天味。



如沁乱评:只是“劝学”诗句而已,整个用词,尤其上阙的基调未免过于沉重。所谓“响鼓安用重锤”?“天落泪、春花睡、书梦字、天涯逝”步步紧逼,给人的感觉不合时宜。另外“则”只句子中不如“却”。整个下阕比较符合题目。虽然字句的美感过于接近毛爷爷体。



整体而言,比起以前的句子,进步太大太大。以前写的很多时候,跳跃生造词汇比较多。如今,字句却是通顺了。祝贺 。





@公子世无双 

西江月


惊醒楼头残梦,
重温花底离愁,
风霜两鬓旧时秋,
枉教经年相候。

半世云帆沧海,
一生天地蜉蝣,
蓑衣烟雨任东流,
归去同听更漏。



如沁乱评:放入宋词,当无以为辩,尤其“更漏”一词。成败萧何。整体,布局炼字炼意向您学习。





@石岗 
长夜孤灯唯我知,
无茶未酒品香词。
梅花有意传君信,
沁入心间化为诗。



如沁乱评:意境逻辑性都有了,格律再注意下。尤其第一和第四句。





@北斗星 
定风波·花语
辛培军

情有缘兮心有枝,春来又去分消时。怎奈情深添雨骤,谁佑?
醉看浊水覆花蹊。孤梦难成霜似雨,月顾。
闲愁两处落成痴。欲把前尘聊记下,且罢。
一笺冷墨最相知。



如沁乱评:初读就有了“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味道。毫无疑问,作者读了许多古典作品,所以,就诗意而言是成功的。单独从炼句而言“添雨骤、霜似雨、月顾”不妨再多加锤炼。





@慧芬
鹧鸪天-杂吟三
文/慧芬
我把流年写几分,胡言乱语莫当真。
眉间能锁千秋事,笔下何出半点尘。
心又软,性单纯,岂能久作梦柯人。
世间来往皆为客,醒后一笺散作云。



如沁乱评:《鹧鸪天》是最接近七律的词牌,也是最容易写油的词牌。易难之间的把握,很多一念之间。我在初学“鹧鸪天”词牌时,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很久。诗庄词媚,唯独这个词牌,介乎于庄媚之间,这个度,我到现在依然把握不好。一起学习。



我觉得她这词最大的问题是,熟语入诗。十多年前,有位老师和我讲过“随意”和“随手”的问题。“不想刻意”就是一种随意的态度。但是,随手却是把别人的成语感受直接拿过来,没有把自己的情感去提炼。所以,这里有本质的区别。



也不是说你写的不好,或者有什么大问题。其实这类诗词扔出去,别人都会觉得没问题,甚至完全会把当下许多人的作品超越。因为,整个篇幅中有好几句,有了你自己的思想境界与处世的态度。这就是成功。可是,我们总希望,在如今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如果,能够避免“熟语”情况下的随性自然,无疑,会更增加句子的整体美感。



诗词的美,第一就是意境的美。意境美的体现在于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字句的组合能力。所以,这个意境,许多时候需要作者超脱于众人的眼光,独特的思维,还要摒弃别人的牙慧,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去组建属于适合自己的文字。



如果,诗词的文字中出现大量“美、肥、壮、好”类似这种把话说绝的词汇,给予读者的空间就太少太少了。读者没有了想象力,那么,这个句子很多时候,很难引起共鸣。而所谓的共鸣,很多时候并非整篇文字,有时候或许只是那么一句两句。



“无咎”老师语:我睡醒对比研究了一下,如果不想写油,恐怕还要在炼词炼意上下功夫。可能就是这几句写的有点随手,尤其三字句,在这个词牌里分量很重,需要仔细斟酌。这几句俗语,和其他句子不太合拍。这首词是雅句和口语的混合体。很多时候不是词的问题,是有个和谐性的问题。同样的词,放在这里合适,换个地方就不合适了。每个字词的属性、感觉,和它的周遭环境是否合拍,是不是相同的意境,看着是不是扎眼,有没有违和感。我觉得是这样。古汉语像外语一样,存在“语感”需要平时多阅读多体会,不限于古诗词,古代史书散文等都有助于培养语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