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五分之一专科医生找不到工作

为什么?哪里说错了?
社会都文明进步到这种程度了,还说医疗不是人权。
医疗是人权,只不过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环境,走的路子不一样,路子快慢不一样。
 
医疗在未来会是一种人权,但现阶段人类文明达不到这个高度。
在今天,言论自由是一种人权,但几百年前就不是。
所以,医疗成为一种人权,至少要等一两百年吧。
是不是,和成没成为,是两个层面。
 
这是很久远的目标,但现阶段没有可能落实。既然不能落实,就不要空喊口号。
你说话太实在了啊,人还是要有点悲天悯人的情怀。
 
您说的40%是省政府开销的40%,联邦政府每年都给省政府拨款,用于医疗系统开销。这笔拨款,土豆比哈珀抠门(拨款增加比例很小,比哈珀政府要小)。上次联邦政府给各省拨款的会议,每个省政府的代表都吵翻了,结果联邦政府利用政治手腕,个个击破,强迫每个省接受这样的医疗拨款。呵呵……对付自己人很有一套,对自己的人民抠门。:eek:
您说的上门护理,已经在实施了,问题是很多老人不能待在家里。比如瘫痪的老人、家里无人照顾的老人、有痴呆症又有其他疾病的老人……,这些老人需要待在长期护理中心。以前医生开证明,还能够插队进入长期护理,现在就是开证明也没用,到处都满了,哪怕crisis也没用,就是进不去了。这需要政府拨款!
联邦给省政府的医疗拨款,应该是Martin政府时候和省达成了协议,一年增加6%。

这样刚开始几年还行,不过时间长了谁都受不了,所以在哈坡政府后期,哈坡就直接改成了增长率和GDP挂钩,当然省政府不同意,不过联邦拨款,省不同意也改变不了什么。

然后土豆上台,要nice,所以尽力和省谈,最后好像是达成了年增长率3%的协议,另有少量特别需要也可考虑
 
其实,我的一个朋友家里面也有你说的这样的情况。他母亲的退休金大概1000多,他自己填出来1000多,每个月花2000多这样,雇佣小时工,每天几个小时这样。年末他可以报税,好像政府给他回1/3. 这是一般家庭可以承受的。就算去公立老年公寓,每个月也要花1000多块。

联邦政府一直跟省政府医疗拨款有冲突,这已经不奇怪。宪法是这么规定的,省政府负责医疗和教育,联邦政府负责国防外交。省政府拥有矿产资源。

有话有问题,可以交流讨论。
加拿大的法律没有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子女可以自愿出小时工的钱,但这不是子女的义务。您朋友的母亲可以住在家里,必须满足一些条件:1. 老人住在平房/一楼/公寓,同一层楼里有full bathroom 2. 子女要么和老人住一起,要么经常过去照顾老人。3. 当小时工有事请假或者不干了,子女可以马上顶上去,一直到找到下一个合适工人。4. 必须找到照顾老人的合适人选,这人不能要求很高的工资,有车到达老人的住所。5. 子女有钱支付小时工的费用。
超过半数的本地老人满足不了这样的条件,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本地人的概念是老了靠政府,不是靠子女。一般老年人到了需要进长期护理的时候,都没有什么存款了,请不起住家保姆。很多老人和子女不住在一个城市,或者子女无能为力,或者不愿意照顾老人。
老人有病进出医院是经常的事情,如果无法独立生活,没钱去私立护理院,医生必须让老人有个合适的地方,才能让老人出院。进长期护理中心是本地大多数老人的唯一选择,如果没有护理病床,就只能在医院里等。这里的医院不可以强行让病人出院,更不能见死不救。医生治疗病人按照病情紧急的程度来排序,不是先来后到,更不是走后门可以解决的。
 
联邦给省政府的医疗拨款,应该是Martin政府时候和省达成了协议,一年增加6%。

这样刚开始几年还行,不过时间长了谁都受不了,所以在哈坡政府后期,哈坡就直接改成了增长率和GDP挂钩,当然省政府不同意,不过联邦拨款,省不同意也改变不了什么。

然后土豆上台,要nice,所以尽力和省谈,最后好像是达成了年增长率3%的协议,另有少量特别需要也可考虑
哈珀在台上的时候,每年增加3%。土豆政府不愿意,当时提出来增加2%不到,各省代表吵翻天了,最后达成协议增加的比例没有哈珀政府的时候高。
 
加拿大的法律没有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子女可以自愿出小时工的钱,但这不是子女的义务。您朋友的母亲可以住在家里,必须满足一些条件:1. 老人住在平房/一楼/公寓,同一层楼里有full bathroom 2. 子女要么和老人住一起,要么经常过去照顾老人。3. 当小时工有事请假或者不干了,子女可以马上顶上去,一直到找到下一个合适工人。4. 必须找到照顾老人的合适人选,这人不能要求很高的工资,有车到达老人的住所。5. 子女有钱支付小时工的费用。
超过半数的本地老人满足不了这样的条件,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本地人的概念是老了靠政府,不是靠子女。一般老年人到了需要进长期护理的时候,都没有什么存款了,请不起住家保姆。很多老人和子女不住在一个城市,或者子女无能为力,或者不愿意照顾老人。
老人有病进出医院是经常的事情,如果无法独立生活,没钱去私立护理院,医生必须让老人有个合适的地方,才能让老人出院。进长期护理中心是本地大多数老人的唯一选择,如果没有护理病床,就只能在医院里等。这里的医院不可以强行让病人出院,更不能见死不救。医生治疗病人按照病情紧急的程度来排序,不是先来后到,更不是走后门可以解决的。

照你的观点,父母就是丢给社会,子女一概不管……
 
照你的观点,父母就是丢给社会,子女一概不管……
额……这不是我的观点。我在给您介绍情况,您去医院待几个星期,就知道本地白人是怎样的了。黑人和阿拉伯人大多数没钱,属于有心无力。
 
额……这不是我的观点。我在给您介绍情况,您去医院待几个星期,就知道本地白人是怎样的了。黑人和阿拉伯人大多数没钱,属于有心无力。

说是为父母,还不如说是为自己。就算住公立养老机构,也得负担1000多加币。谁又是免费的了。
 
说是为父母,还不如说是为自己。就算住公立养老机构,也得负担1000多加币。谁又是免费的了。
唉……想说明一下,我上面那个贴说的医院………是按照医生道德规范来表述的,事实上医生只能这么做。
华人有孝敬父母的传统,我也认为照顾父母就是做自己份内的事情,但本地人认为那是bonus。我做义工的时候,有个老太太很开心地说“我女儿每周来看我,我们很亲密。”我无语啊,只能顺着她老人家说下去。:shy:
公立养老院,自己出的那点钱真不能算什么。我去过这里的私立养老院,很一般的那种,全护理$8000/月,还是几年前的价格。半护理要便宜很多。
 
哈珀在台上的时候,每年增加3%。土豆政府不愿意,当时提出来增加2%不到,各省代表吵翻天了,最后达成协议增加的比例没有哈珀政府的时候高。
https://www.macleans.ca/news/canada/three-percent-health-transfer-increase-reasonable-says-analysis/

The provinces have been receiving an automatic six per cent increase since 2004, when they negotiated a 10-year health accord with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2011, Stephen Harper’s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unilaterally announced that it would continue to pay the six per cent escalator only until 2016. As of 2017, the annual growth in the health transfer is to be tied to economic growth, with a guaranteed minimum of three per cent.

Although the Liberals denounced Harper’s unilateral action at the time, they’ve decided to stick with the three per cent annual increases.

At the time of the 2004 health accord, Decter says, there was a rationale for six per cent. And indeed, CIHI reports that provincial spending on health care ballooned by an annual average of 7.2 per cent between 1998 and 2010.

But by about 2008, Decter says it became clear that no province was going to continue to boost their health spending by as much as six per cent each year, even though they continued to reap the benefit of an automatic six per cent hike in the federal transfer.

“They didn’t spend it on health,” Decter says, noting that the unconditional federal transfer payment goes into each province’s general revenues and can be spent on anything they like, from tax cuts to paving roads.

What’s more, they didn’t spend it on the priority areas agreed upon in the 2004 accord: reducing surgical wait times, improving home care and primary care and reining in prescription drug costs.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