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颂
唐·六祖惠能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諠。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唐·六祖惠能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諠。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一、心平何勞持戒
一般人聽到持戒,總是心生畏懼,覺得會給自己帶來約束,其實持戒的人由於不侵犯別人,讓自己得以獲取真正的自由,像監獄裏做奸犯科的人那一個不是因為犯了五 戒而身陷囹圄。持戒最重要在攝心,如果我們能了悟生佛平等、凡聖不二、順逆一如、事理無礙的道理,抱持一顆平等的慈悲心來看待世間萬象,心裏沒有分別,沒 有大小,沒有糾紛,沒有瞋惱,行為自然就不會踰越規矩。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說「心平何勞持戒」,並不是教我們不必持守戒律,而是直指方寸,從根本的問題上解 脫人類的苦惱。
二、行直何用參禪
行,指身、口、意三業。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神速,人類的六根門頭不停 向外攀緣,造成心靈的越發枯竭,現代人開始覺醒今是昨非,藉著參禪打坐來找回自性,已然蔚為風尚。但是磨磚不能成鏡,枯坐也無法成佛,參禪是為了明心見 性,惟有意不顛倒,身不妄動,口不亂說,不為富貴所淫,不為感情所惑,不為威武所屈,不為權位所誘,直道而行,才能做自己的主人,將「禪」真正落實在生活 上,所以惠能大師說「行直何用參禪」
三、恩則孝養父母
佛教強調報恩,尤其重視孝道,《大乘本生心地 觀經》說:「慈父悲母長養恩,一切男女皆安樂;慈父恩高如山丘,慈母恩深如海洋。」又說:「若有男子及女人,為報母恩行孝養,割肉刺血常供給,如是數盡於 一劫,種種勤修於孝道,猶未能報暫時恩。」與世間上僅報答此世父母的孝道比起來,佛教因為能洞察三世因緣,所以主張孝順應該從自己的親人做起,漸而擴充至 社會大眾,乃至無量無邊的眾生,以使累劫父母親眷都能得到精神上的解脫,可以看出佛教所提倡的孝道最為究竟。
四、義則上下相憐
古今中外的歷史中因為盡忠守義而流芳百世的事蹟不勝枚舉,佛教則主張泯除上下尊卑的分別,以彼此憐卹體諒的精神來促進人我和諧,以互相尊重包容的雅量來增進 社會團結,以四無量心來利濟有情,以六度萬行來造福大眾。像佛陀在因地修行時為救五百位商人而寧犯殺戒,富樓那尊者的為法忘軀,摩訶男為救同族而捨身成 仁,智實大師為佛教慧命而抗章不屈,法沖法師冒死護僧,印簡法師雖遇兵難而不離常住……,他們的偉大不僅在於布施一己之身命、財產,更重要的是,百姓的身 家性命因他們的奉獻而獲得平安,乃至大眾的法身慧命也因他們的犧牲而長存千古,可說將「義」的精神發揮到極致。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907d49462713fa0146282394530000&ch=2&se=11&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