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舟五号看中国高教改革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凤凰卫视10月29日消息:中央日报今天发表周祝瑛文章指出,最近,许多中外有关大陆发射太空船的报导均表示,中国大陆藉由神舟五号载送太空人升空,显示过去被视为思想僵硬的人民解放军在近年来已有重大的调整,这样的调整恐怕将使台湾在军事策略方面相对大幅落後。而这个举世瞩目的太空研发计画,早已在美国、欧洲及日本引起广大的讨论:过去被视为作风八股、政治意识形态凌驾一切的中国大陆,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能够在科学发展上大幅迈步,尤其在这次太空发展上投注了将近七百多亿人民币(约两千八百亿新台币),耗时数年。这样的升空意义不仅在於实现中国人征服太空的梦想而已,其中更包括大陆对於全世界人民国力的展示,及追求卓越、超越国际的雄心壮志。

务实评鉴 能者多酬

日前笔者刚拜访大陆高校归来,有机会在内地大学中演讲。笔者发现不论是在大学部的演说、抑或是研究生聚会的场合中,深深感受到对岸学生在学习上充满高度热忱与态度积极的印象,甚至依稀看到这一代的年轻人在思考深度及关怀广度上已远远超过他们的父母。而当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管是大陆的重点大学或普通高校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即是:从校级的领导班底中(校长及各种主要行政、学术主管职)可看出正快速地全面年轻化。

以笔者所访问的几所学校中,北京大学副校长只有五十出头;西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不到四十岁;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副校长只有四十岁左右,而校长则只有四十五岁。上述这些年轻的管理干部遍布全国各地与各高校中。这些人与上一代人,尤其在文革时所培养的「老三届」或是「新三级学人」截然不同。他们比上一代人受过更完整的教育,且多数曾出国进修、访问,所到之处遍及欧美各角落。因此在许多的看法及管理风格上,更加开阔与务实。

良性竞争 定位清楚

从笔者所拜访的桂林电院校长,发现他不但曾在比利时、美国、加拿大等地进修,在一九九八年回国後备受重用,在短短几年之内拔擢为大学校长。这位年轻校长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在行政学术举措上也可看出其强烈与国际接轨、提升大学品质的企图心。为了摆脱过去「吃大锅饭」的现象,强烈要求透过具体的评鉴方式,如:对校内教师在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项目上计分,以工作表现来拉大「工作津贴」(基本工资外的收入)差距,并强调「能者多酬」概念。

尽管在短时间内出现不少反弹声音,但基本上高教政策改革的大方向仍放在追求卓越、提升每个人工作效益。据说现在大学中,教授抢着上课,想办法找期刊、出版社出版。而在社会的服务方面,也不遗馀力。因为学校的经费中,政府只负担四分之一,其馀必须透过学校科学研究、向外争取研究经费、与企业产业合作的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因此在这一波的改革当中,可以看出透过领导班底年轻化,加上校内学术人事制度改革,提升大学的办学与研究的整体水准。

笔者在访谈的大学中,看到年轻一辈学生对於个人的定位相当清楚,认为唯有透过学习,争取好的成绩,将来就业也才有较好的竞争条件。其中一所工业学院中看到校方为了替学生搭建一个「创新实践」的平台,特别斥资兴建一所学生专用的实验中心,透过学校研发的优势提供大学生各种软硬体设备,增加学生学习与应用的结合机会。其中由学校向外界争取,或由外界委托学校研究专案,让学生利用课馀时间到平台中进行研发设计工作。

虽然这些只是大学部学生而已,却已经在全国赢得数项大赛优等奖,可说是以相当有限的资源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有一位在场的教师提到,与其让大学生在网咖流连,不如在校内设立创新平台,让学生自动、自愿的在这个环境解决问题,在这样一个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的环境中,一方面开发他们的头脑,二方面能让他们学习团队合作、负责及领导统驭管理等能力,对学生素质的提升非常显着。相对於国内大学,八成以上的学生忙於打工、社团活动的情况,笔者看到在大陆大学如何透过学习与应用间的结合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这些努力也让该校学生备受业界肯定,据说每个毕业生都有好几个工作机会等其挑选。

人才竞赛 苦干实干

年轻化加上苦干实干,是笔者走访大陆高校的心得,反观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呢?除了拿教授们国际期刊出版数量评比之外,还有什麽具体的改革计画?提升大学人力素质呢?也许我们不需要和大陆拚太空计画,但高级人才的竞争早已开始且已全球化竞赛,我们的大学教育够扎实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