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债为锚,一个印钞的新时代

HELLBOY
健身爱好者
作者 | 冯锦鸿
来源 | 将军财经社
地方债演变成国债,依靠印钞来发展经济是否依旧奏效,对我们的资产又会有何影响?
地方债秒变国债
在 8 月 21 日周二,证券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地方债风险权重有望降低》的文章。
其中,一条非常重磅的消息“地方债风险权重有望从原来的 20% 降为零!”
地方债风险权重从 20% 降至为 0,是什么意思呢?我用人类都能听得懂的语言来给大家翻译和详细解读一下。
首先要了解一个概念“风险权重”。风险权重是一种衡量投资组合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权重越小,其安全性就越高。依据我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的资产分为: 0% 、20% 、50% 、100% 四个档次。
什么资产是属于风险权重为 0 的(也就是被认为没有风险)?比如:现金、黄金、国债(中央政府债权)、央票(人民银行债权)、国开债(政策性银行债权)等,风险权重为 0 的资产,是没有任何风险的,能够兑换等额人民币现金。
另外,对于评级在 AA- 以上的国家或者地区注册的商业银行或者证券公司债权,其风险权重被确定为 20%。
商业银行对个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房贷),其风险权重被确定为 50% 。
对于被评级为 AA- 以下的国家或地区注册的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债权,其风险权重就被确定为 100% 。(也就是常说的垃圾债)
简单来说,资产风险越低,商业银行越想要,资产流动性越强。
地方债风险权重有望从原来的 20% 降至为零意味着什么呢?
在此之前,中国地方发行的债券,是要比国债低一个等级的,风险权重为 20%。虽然 20%的风险权重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但仍然不等于没有风险。(地方政府有可能不还钱,虽然可能性很低)
地方债风险权重调为零,意味着风险资产占比上,地方债将享有与国债和国开债同等待遇。
数据来源:英为财情
另外,地方债的收益率是比国债收益高出 40 个基点,相当于一个高配版国债,这将会显著提升地方债的吸引力,商业银行势必会加大力度配置地方债。
变相放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地方债演变成“国债”,仅仅是为了吸引商业银行的买入吗?显然不是。
早在 2015 年 7 月,地方债已经纳入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和试点地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抵(质)押品范围,纳入中国银行人民银行常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的抵(质)押品范围。
简单来说就是,银行买的地方债可以抵押给央妈,“以债为锚印钞”的央妈便可印出更多的钱出来,达到放水的目的。
8 月 14 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的意见》,要求在今年 10 月 底前应完成 1.35 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资金重点用于基建项目。目前已经发行不到 2000 亿元,也就意味着接下来 2 个多月内,地方政府要发行 1 万多亿的地方专用债。
在美国,美国大概有 4.5 万亿美元的美债,这是美联储货币投放的依据。美联储每向财政部购买 1 美元国债,财政部就向市场投放 1 美元的基础货币。
我国同样也学习了用国债进行基础货币投放,截止 2017 年底,我国国债只有不到 14 万亿的人民币,通过国债释放的货币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因此就出现了把地方债演变成国债的一幕。
根据官方数据,我国目前地方债数额在 16.9 万亿,比国债还要多出将近 3 个亿。
如果按照以前 20% 的风险权重,每 10 块地方债,需要 2 块的风险准备金,向市场投放 8 块。但是现在地方债风险为 0 ,这笔准备金不用再交,银行就可以释放更多资金出来。
目前地方债 80% 都是银行持有,那么我们计算一下这笔释放的资金有多大?
16.9 * 80% *20% = 2.7 万亿。
再加上地方政府专用债 1.35万亿,一顿操作下来,新增信贷额度就达到惊人的 4 万亿元,而且还只是基础货币。按照我国目前 5.4 倍左右的货币乘数,理论上会衍生出 21.6 万亿的广义 M2。
滔天洪水即将汹涌而出,一个以债为锚的印钞新时代开启。
美元,世界货币的锚链
其实在过去中国印钞,全是以美元(外汇储备)为锚,来确定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假设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是 6 ,你有 100 美元,你就可以印 600 人民币,如果你手中的美元只剩下 50 ,那么你就要收回 300 人民币。否则,就会发生通货膨胀,这就是以美元为锚印钞。
举个更加简单的例子,假如你手上有一块金条,市场价值 1 万元。然而你不可能拿着金条去买东西 ,这块金条只能是你的信用基础,凭借这个信用基础你可以发行等值 1 万元的纸币,因为大家相信你的纸币和金条是等值的,不会贬值,这就是纸币的信用。但是如果有一天你不再以金条作为信用标的,而是以破铜烂铁,甚至荒唐到以债务为标的印钞,这样做势必会造成信用崩溃,货币贬值,恶性通货膨胀。
为什么中国一定要以美元为锚来印钞,而不按照黄金储备(金本位)来发行货币呢?
这要追溯到战后确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源于 1944 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最初也是实行“金本位”。当时的美国拥有世界上 90% 的黄金储备,大约在 1 万吨,于是乎就有勇气和实力宣布美元的信用就是黄金。按照当时的兑换比值,35 美元能兑换 1 盎司黄金,美元成为最硬的通货,美金的叫法也因此而来。
后来,全世界人拿着美元来换黄金,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美国不得不宣布放弃放弃金本位,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因此,现在没有哪一个国家会以黄金作为信用标的来发行货币,谁也没有这个实力和胆量,中国同样如此,如果央行敢这样做,不出几个月,黄金库存同样将会,空空如也。
当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世界面临一个问题:美元,还是世界货币的锚链吗?如果世界货币失去了一个共同认可的货币中介,以确定自己基础货币的发行量。那么,世界上百种货币将会乱成一锅粥。
很显然,当时的美金,作为世界唯一通行的硬通货,脱离金本位以后,虽然只剩下纸币的信用,但纸币信用的背后,是美国强大的霸主经济地位,无人能撼动。因此,美元依然是世界各国本币之锚的首选。
全球石油、大宗商品、军火贸易,都是统一以美元作为结算,其他货币都会美元作为比价兑换。甚至连国际毒枭贩卖毒品也是使用美元计价。如果你问毒枭要不要人民币,人家会一枪崩了你。同样,交易你问我要不要津巴布韦?我也会一枪崩了你。
尼克松时期的美国财长康纳利,曾说过一句话:“美元是我们的,问题是你们的!美元的历史地位,是靠美国的实力奠定的。”
疯狂印钞,放水发展经济真的就皆大欢喜?
话说回来, 中国此前曾经宣称不再大水漫灌发展经济,可是这会却又要启动印钞机,火力全开。这又是为什么呢?
疯狂印钞的真正目的,以政府债务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的债务主要有三部分组成:政府债务(主权和地方债)、企业债务、居民部门(个人)债务。任何一个债务出现问题,都是一发不可收拾。政府债务涉及政权危机、企业债务涉及金融危机、个人债务涉及社会危机。一旦债务违约,都会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并且引发“明斯基时刻”(即流动性突然断流造成资产价值的崩溃)。
从目前国家整合来看,优先解决地方债务问题,是当务之急,排在首要位置。
“贫贱夫妻百事哀”,在家庭收入快速增长时期,会掩盖夫妻彼此的矛盾,甚至缺点。但是一旦收入下滑,之前被掩盖的问题就会统统暴露出来。国家同样如此,领导希望通过大放水,把中国经济的蛋糕做大,大家都有好处,同时也成功掩盖我们当下的社会矛盾,如住房、医疗、教育、税收、环保等一系列问题。
可是,依靠放水,就能实现经济蓬勃发展,就解决社会大众矛盾了吗,真有这样皆大欢喜的好事情吗?
过度放水,滥发钞票,它首先就会使得本币贬值。
目前关于人民币与美元实际比值有两种说法:一种是 19:1,一种是 27 : 1,个人更倾向于后者。实际上如果货币失控了,黑市的价格就是最真实的参考价。前苏联,在崩盘前 1 卢布等于 1.2 美元,崩盘后,黑市价迅速跌到 1 美元兑 4000 多卢布。
其次,会引发通货膨胀。
中国的通货膨胀区别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主要是它表现为:隐形的通货膨胀,而不是显性的。隐性主要集中发生在土地、房地产、投资品等等,而显性如食品、居民用水用电、日用品、易耗品等则严控物价。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放水会直接推高资产价格,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伴随着全球的货币信贷大放水,股价(美国)、房产(中国)等金融资产价格一路升高,普通人收入增加远远落后于股价和房价的上涨速度。能大量拥有股票、债券、房地产的多为富人,穷人大多以现金和储蓄为主。放水发展经济会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穷人手上的现金会被不断稀释,温水煮青蛙,陷入越发展越穷。
结 语
通过基建来刺激经济增长,短期内缓解燃眉之急,但是“盈亏同源”这无疑将以推高政府部门杠杆为代价。
新版本的“四万亿”即将卷土重来,侧面也折射出政府对与去杠杆决心的动摇。货币超发,无异于饮鸩止渴,一旦风险累积到无以复加,将会覆水难收。
本文为《将军财经》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得授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均来自市场公开信息,仅供参考研究,不构成操作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发布于 201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