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Colonel by亲身感受了爬藤群

丽处一家低调,住工人新村上子弟中学目标就定端个政府工饭碗,但是娃自带马达要爬藤,家里又有条件,那真的就是嘛也没耽误,何乐而不为?
这个话题不适合娃不爱学,爹妈又穷困的笔记党,囫囵看一眼乱插一句就撤了哈,我是来给爬藤党加油的:jiayou:大侄子加油:zhichi:
乡里乡亲天天大茶馆唠嗑,都有感情了:kiss2:把这些日子突击侦查的藤讯都贴了出来,自己即使没爬上,也给后来娃提供些消息。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何况我看一个比一个诸葛:zhichi:其实人这辈子岂是靠什么算法就能算出来的,就是一堆的机缘巧合产生了物理化学反应,在适当的时刻、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轨迹。:buttrock:包子妈说的好,想踏踏实实过安稳日子啥时候都来得及,但拼搏还得趁早:zhichi:
 
渥村华人家长,心中的梦:藤或医学院
感觉有人爬藤, 有人竞赛,有人补习,没见到有人兴趣医学院
 
我几个老朋友,规定孩子只能向医学院冲刺。其他不考虑。
我觉得有问题, 这不是家长规定就有用的, 必须娃自己有兴趣有动力才行。 其次, 进入医学院是小概率事件, 要有 back up plan.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下面是小李飞刀在美国国会关于AI对国家政策影响的听证会的发言。



谢谢分享哈,太长了,等我有时间再慢慢看。:D
 
未雨绸缪,抢先一步,不能素在起跑线上

谢谢你们替小包子操心了,他还小,现在绸缪太早了,我们不着急哈。
 
我习武(侠小说:shy:)的经历告诉我,武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所以我跟热老师从来不一样,我才不看啥文学城子女教育。。今以太,明AI,后超越。。整天被人牵着鼻子走的:crying:

四顺四逆,八风不动:shy:
你是口号喊得震天响,各学习群没少潜伏的精英派套路代表:p前几天还说没见过我们这样现扎耳朵眼的呢,套路应该是九年级准备、十年级考,11年级再找补一下:buttrock:现在又说武林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这点跟我学的吧:p咱过过招,怎么无形的在650字里轻描淡写体现领导力的问题,体现爱心的问题,体现出你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持久热情的学习态度?是show你一个学生怎么克服困难建各种队,当了什么队长,主席?是show你在养老院、儿童服务中心干了多少小时义工?是show你去贫困山区支边,一个屁孩子拯救全世界?:buttrock:有多少高分的小中爬藤(前面贴的完美例子最后被所有藤校拒绝),近乎满分、近乎完美的一大把;又有多少基本素质没踩线,天天就是远大理想,拯救世界的空谈者,为啥这些都让招生官审美疲劳了?:shy:这些我们都不会刻意写,刻意炫,人家一年几万份essay的看,你耍啥小心眼门清:crazy:具体怎么写的,我分享了几个老中、老外,基本都哭了:crying:
 
最后编辑:
感觉有人爬藤, 有人竞赛,有人补习,没见到有人兴趣医学院
富养的公子小姐不适合学医,医学院比较适合凤凰男凤凰女。
 
你是口号喊得震天响,各学习群没少潜伏的精英派套路代表:p前几天还说没见过我们这样现扎耳朵眼的呢,套路应该是九年级准备、十年级考,11年级再找补一下:buttrock:现在又说武林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这点跟我学的吧:p咱过过招,怎么无形的在650字里轻描淡写体现领导力的问题,体现爱心的问题,体现出你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持久热情的学习态度?是show你一个学生怎么克服困难建各种队,当了什么队长,主席?是show你在养老院、儿童服务中心干了多少小时义工?是show你去贫困山区支边,一个屁孩子拯救全世界?:buttrock:有多少高分的小中爬藤(前面贴的完美例子最后被所有藤校拒绝),近乎满分、近乎完美的一大把;又有多少基本素质没踩线,天天就是远大理想,拯救世界的空谈者,为啥这些都让招生官审美疲劳了?:shy:这些我们都不会刻意写,刻意炫,人家一年几万份essay的看,你耍啥小心眼门清:crazy:具体怎么写的,我分享了几个老中、老外,基本都哭了:crying:
术业有专攻,早告你找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呀:(无招胜有招不是不学无术好唔啦:wall:
 
深圳女孩被哈佛提前录取 母亲称教育秘诀只2个字
京港台:2019-9-25 02:38| 来源:南方都市报

  今年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为2019级本科生的中国学生仅有4位,其中就有一名是来自深圳的女孩Yao。9月22日,“与哈佛妈妈面对面暨思维训练营发布会”在深圳举行,Yao的母亲温瑶丽亲临现场,她称培养孩子进入常青藤名校的秘诀是要“精心的散养”,同时在教育上不要想着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要让每名孩子都成为特别的个体。

  
de146bc3ded74018ac7da5dd7a386280.jpg



  2018年,近50000名世界精英申请哈佛,仅4.6%的本科录取率,哈佛大学稳居“常春藤”录取率最低宝座,难度极高。据统计,只有4名中国学生被哈佛提前录取为2019级本科生,而其中一名是来自深圳的女孩Yao。在高中阶段就已经代表学校参加NASA学术研讨会做报告的Yao,小学就读于深圳东海小学,初中升上深圳外国语学校本部,随后考上了顶级美国高中撒切尔学校。

  
ca86126ac2a24365842624870bb33054.jpg



  当天的主题演讲会上,Yao的母亲温瑶丽围绕四个话题展开对教育的探讨,分别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如何让自己成为“专业”级的智慧父母”、“精心的散养,我是如何培养孩子进入常青藤名校”、“孩子六岁以前,应该培养孩子哪些面向未来的能力”。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好好栽培自己,言传身教。”温瑶丽认为,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先提高父母自身的能力,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专业”级的智慧父母,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她提到女儿Yao在9岁时参加一个夏令营,回来后惊喜发现改变了不少坏习惯,而女儿称是“身边的人影响自己”。温瑶丽对此表示,环境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同时父母也要明白一个道理:孩子就是你的镜子,自己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怎么样教育,就会培养出怎么样的孩子。

  另外,温瑶丽在教育上十分注重孩子的兴趣方向,她提到要从小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点燃孩子的好奇心与热情,才是一切学习的根本。同时,她提到千万不要想着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的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每个人都是特别的个体,要回到“以自己的孩子”为核心,让他们成为不一样的自己。“孩子Yao从3岁开始接触自己喜欢的艺术,16岁时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了画展,再到当初申请哈佛大学时想报考天文与地理学专业,这些都是她挖掘自己的兴趣然后不断学习的结果。”

  据了解,本次主题演讲由小马快跑国际教育主办,当天还举行了思维训练营发布会,小马快跑教学总监杨晓秋、教学培训总监陈笑君等嘉宾围绕孩子逻辑思维和通识科学、3-6岁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思维训练营课程游戏展示等主题展开圆桌讨论,与现场500多名家长共同分享育儿经验。
 
康奈尔大学改变奖学金政策:果真是有钱人才能留学



i墨水
微信号:imoshui-


thumb_56c6e12c17b0d.jpg


编辑| Edward



2016年2月15日,常春藤八大联盟高校之一康奈尔(Cornell)宣布,从2017年秋季的招生起,将不再执行Need-blind录取政策,转向Need-aware录取政策。这两种政策到底有何不同?对美国学生及国际学生有什么影响?外界又是如何评价这种转变呢?


Need-blind学校


执行Need-blind录取政策的大学在录取学生时不会考虑学生的财务需求(即不管你申请多少奖学金)。这点看起来貌似不错阿,按照成绩、能力论录取嘛。但有时也会让很多学生家长头疼。这是因为很多Need-bind大学其实并不会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奖学金。举个例子,一个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的学生,被一个学费为5万美金的大学录取了(自称执行Need-blind招生政策),全家人都乐坏了,但后来发现,学校只提供2万美金的奖学金,那剩余3万美金/年如何应付?


这种现象在美国大学录取中比比皆是,被称为是“差额”(gapping)录取。学生的经济实力与学校提供的奖学金相差太大了。当这种差额(gap)非常大的时候,学生很有可能宁愿那所大学没有录取他。但是学校却偏偏不拒掉你,而是想着暗示学生看到这种情形会选择其他大学。不幸的是,有些家庭并没有领会到学校的意图。


现在美国有大把学校吹嘘自己的Need-blind录取政策,如果学校无法为学生(包括那些可能需要5万美金奖学金和只需要5000美元奖学金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奖学金,那这种做法毫无意义。


Need Aware或者Need Sensitive学校


采取Need Aware录取政策的大学在录取过程中会查看(examine)学生的财务需求(即你申请了多少奖学金)。但是,在很多(甚至大部分)学校的录取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录取都不会受到财务需求的影响(即可能70%录取的学生跟“你申请了多少奖学金”并没有关系)。而剩余那部分处于边缘线的学生(比如剩余10-30%),学校就可能会根据学生的财务需求来决定录不录取你。换句话说,如果资历相差不远的穷孩子和富孩子都处于录取的边缘线,那很有可能大学会录取家庭背景较为富裕的学生(即财务需求较小,“申请很少奖学金”的学生)。


谁会受到影响?


不管是什么政策,如果你本身特别优秀,那申请多少奖学金都没有关系。恰恰是那些资质平平,处于录取边缘,但是又需要大量奖学金援助的学生可能会被刷掉


有钱人才能留的学


美国绝大部分高校对国际学生都不提供助学金(financial aid),但国际生却越发成为美国高等学府的香饽饽,这是因为不像美国本地学生有资格申请联邦或州的奖学金,国际生往往是100%自掏腰包来上学的,包括学费、房租及其他开支。这点对于那些奖学金预算较为吃紧的大学来说颇具吸引力。全款自费念书的国际生太划算了——money只进不出呀。如果大学再跟第三方中介合作的话那就更好了,连招生的费用都免了。


不仅如此,有些公立大学甚至还加收(surcharge)国际生的学费。尽管州大学向本州以外的学生收取更为昂贵的学费已经是惯例,但是现在这些大学对国际生的收费往往还要高过外州学生800至3000美元。


结果呢很明显,在校的美国学生和国际学生经济收入差距显著。有资本去美国念书的学生往往来自于外国的富裕家庭,或者经济精英,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的学生。国际生在学校通常都是豪车标配、衣着时尚、穿金戴银,放假期间更是频繁豪华旅游。这种家庭财富的差距长长也会加重目前已经难以填补的文化鸿沟,导致不幸的事件发生。如果学校教职工和老师不加干预的话,国际生和美国学生几乎都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


不过美国有少数大学还是会对国际生提供助学金,形式往往是指定的私人奖学金或大学助学金预算的一部分。由于比例和额度都非常小,这点对于加强国际生的多元化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富人还是较多、穷人还是上不起)。很多大学会提供5000美元/年的助学金给学生,但殊不知,那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经济收入较低的学生根本支付不起5-6万美金/年的留学开支。换句话说,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中具有天赋和潜力的孩子还是需要全额资助(full funding)才念得起大学,而5000美元的资助就是杯水车薪,发了跟没发一样,或许只有对这些学生提供很有吸引力的“福利”才能从竞争院校中抢到好的生源。


还有一小部分国际生本身并没有足够的资金,他们可能获得了大学的一小笔奖学金,拿到了学生签证。这些学生会发现在美国就像生活在破产的边缘,经济压力很大,同时还得兼顾学业。这些学生也经常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很少跟富家子弟的圈子交流。



不管怎么说,由于大多数美国大学不向国际学生提供助学金,在美国的本科生人口分布中经济多元化低(除部分拿到国家奖学金计划赴美留学的学生),因此大部分活动参与者也都是来自于社会经济上层的人。


康奈尔的政策转变


回到康奈尔,康奈尔是少数能够提供相对慷慨的助学金给国际学生的大学之一。但数额也是仅限于总预算的5%,在执行need-blind录取政策时,康奈尔往往无法给予每位“申请了巨额奖学金”的学生提供资助,因此也遇到了很多在校学习同时经济压力很大的学生。如今康奈尔转向need-aware录取政策之后,计划给予每位录取的学生都提供学生申请的全额奖学金。但是,该政策也有可能会导致康奈尔在录取部分学生时偏向家庭背景较为富裕的学生。
 
康奈尔大学调整奖学金政策
www.jyb.cn 2016年04月01日  作者:李琦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本报讯(李琦)据康奈尔大学官方网站显示,康奈尔大学将调整针对国际学生的奖学金政策,对申请2017年秋季入学的国际学生,将把申请人的资助需求和家庭经济支付能力作为招录时的考虑因素之一,而此前,康奈尔大学针对国际学生一直采取的是不关注经济需求(need-blind admissions)的招生政策,即招生官不会看到申请人的资助申请,或不把资助申请意愿作为选拔因素之一。

  2015年,康奈尔大学用于学生资助经费的预算为2.35亿美元,其中1150万美元提供给了国际学生,由于资助经费规模有限,奖学金并没有实现对有需求的国际学生全覆盖。随着新政策出台,校方表示,对国际学生的奖学金投入将保持稳定,并完全覆盖有资金需求的学生。

  校方介绍,康奈尔大学希望借此更好地把控国际学生的招录工作,因为对申请人来说,是否获得资助将影响他们对大学的最终选择。据校方统计,国际学生在被录取的同时如果获得了奖学金,那么其中90%会选择入读康奈尔大学,但对于那些没有成功申请到奖学金的学生,即便被校方录取,他们中只有30%会选择入读,这种入读比例差异将影响校方对国际学生多样化的把控。同时,校方希望通过对有资金需求的学生实现全覆盖,使所有学生都不会因经济负担影响学业发展。但有学生担心,一旦将经济状况列为考虑因素会带来录取的不公平,将一些优秀人才挡在校门之外。

  目前,在美国常春藤大学中,只有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等3所资金相对雄厚的院校坚持对国际学生采取不关注经济需求的录取政策。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
同人于野

(《南方周末》,2015年7月30日)

现在很多忧国忧民的老派人物已经对中国的大学,包括一流名校,有点不敢抱太大希望了。中国大学给人的印象是不但学术创新能力不行,就连社会责任感也不行,用北大钱理群的话说,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么礼失求诸野,美国大学又如何呢?常青藤名校学生,是否都是德才兼备,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充满英雄主义和冒险精神的人中之龙凤?在美国名校读本科 — 而不是一般中国留学生读的、以搞科研发论文为目标的研究生 — 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像这样的问题光问哈佛女孩刘亦婷不行,最好再找个懂行的本地人问问,比如耶鲁教授William Deresiewicz[1]。 他去年出了一本书,叫做《优秀的绵羊》(Excellent Sheep)。这个称号并不比“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好听。

显然这是一本批评美国名校教育的书,不过这本书并不只是图个吐槽的痛快,它讲述了一点名校的运行机制。此书没提中国,可是我想如果把中美两国名校教育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将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作为中国读者,如果你不怎么了解美国教育,读完这本书可能会惊异于中美大学的巨大差异;如果你已经有所了解美国教育,读完可能会惊异于中美大学有巨大的相似性。

也许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现代大学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好得像绵羊一样的学生


为说话方便,我们虚构两个学生:中国清华大学的小明,和美国耶鲁大学的Joe。能入选各自国家的顶级名校,这二人显然都是出类拔萃的精英。人们相信他们都是未来社会栋梁,甚至有可能成为各自国家的领导人。

然而在此时此刻,小明的形象距离领导人还相差很远。他来自中国某个边远地区,身体谈不上健壮,带个眼镜,社会经验相当有限,也不怎么善于言谈,简直除了成绩好一无所长。刻薄的人可能会说小明有点读书读傻了,是高考的受害者。

但小明其实是高考的受益者。他是自己家族,甚至可以说是家乡的骄傲。为了得到这位全省状元,清华招生组曾把小明请到北京陪吃陪玩,美其名曰“参观校园”,直到看着他填报了志愿才算放心,简直是球星的待遇[2]。

Joe的父亲是某大公司CEO,母亲在家做全职主妇。由于父母二人都是耶鲁的毕业生,Joe上耶鲁只不过是遵循了家族传统而已。美国大学录取并不只看分数,非常讲究综合素质。跟小明相比,Joe可谓是多才多艺。他高中时就跟同学搞过乐队,能写能弹能唱,从小就精通游泳、网球和冰球,而且入选校队参加比赛。Joe的组织能力很强,是高中学生会副主席,而且他很有爱心,经常去社区医院帮助残疾人做康复运动。

要论解决刁钻古怪的高考数学题,Joe肯定不如小明 — 但是Joe的学习成绩并不差。Joe从高二开始就选修了几门大学先修课程(叫做“AP”,advanced placement),还没上大学已经具备微积分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这都是小明从未学习过的、高考范围以外的内容。

跟很多名校一样,耶鲁甚至允许Joe高中毕业后先玩一年再入学,一方面休息休息,一方面趁着年轻看看世界。Joe并没有浪费这一年时间。在欧洲游历了半年之后,他在父亲帮助下前往非洲,以志愿者身份在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工作了几个月,任务是帮助赞比亚减少艾滋病毒感染。

小明深知自己的一切荣誉都来自分数。只有过硬的分数才能让他拿到奖学金、出国留学、找份好工作,夺取光明前途。为此,小明在清华的学习策略跟高中并无区别,那就是一定要门门功课都拿优等。

Joe的大学生活就比小明丰富多了。他是多个学生组织的成员,每逢假期就去做志愿者或者去大公司实习,有相当专业的体育运动,而且经常跟老师和同学们交流读书心得!

所以中美大学教育的确是非常不同。可是如果你据此认为,相对于小明苦逼的应试教育,Joe正在经历的素质教育非常快乐,或者你认为Joe是比小明更优秀的人才,那你就完全错了。事实上,Joe和小明是非常相似的一类人。

Joe为什么要参加那么多课外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是美国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像考试分数一样重要。跟小明刷GPA(平均学分籍点)一样,Joe刷课外活动的经验值也只不过是完成各种考核指标而已。每天忙得焦头烂额的Joe,对这些事情并没有真正的热情。比一心只想着考试的小明更苦的是,Joe还必须顾及自己在师生中的日常形象,这就是为什么他需要知道别人经常谈论的每一本书都说了什么 — 所以他用只读开头、结尾和书评的方式假装读过很多本书。至于能从一本书中真正学到什么,Joe根本没时间在乎。

如果说小明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Joe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更早时候的大学生的确都很有社会责任感,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甚至愿意为了社会活动而牺牲学业。可能因为各行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也可能因为大学学费越来越贵,现在的大学生竞争非常激烈,根本没时间管自己生活以外的事情。除了拿经验值走人,他们并不打算对任何事物做特别深入的了解。清华的学生还有闲情逸致搞个女生节向师妹师姐致意,而耶鲁这种水平的顶尖美国大学中,学生们经常忙得没时间谈恋爱。

Joe和小明的内心都非常脆弱。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名校,他们从小早就是取悦老师和家长的高手。别人对他们有什么期待,他们就做什么,而且一定能做好。层层过关的选拔制度确保了这些学生都是习惯性的成功者,他们从未遇到挫折 — 所以他们特别害怕失败。进入大学,他们的思想经常走极端,做事成功了就认为自己无比了不起,一旦失败就认为自己简直一无是处。Joe曾经真诚的认为如果考不进耶鲁,他就与一个屠宰场工人无异。

面对无数跟自己一样聪明一样勤奋的人,他们的情绪经常波动,充满焦虑。他们选课非常小心谨慎,专门挑自己擅长的选,根本不敢选那些有可能证明自己不行的课程。

人们印象中的名校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不同的道路,百花齐放。然而事实是在追求安全不敢冒险的氛围下,学生们互相模仿,生怕跟别人不一样。小明一入学就在最短的时间内跟师兄们学会了自己学校的切口和校园BBS上的专用语,哪怕跟校外的人交谈也要蹦出几个“x字班”之类的黑话,而绝不会明明白白地跟你说院系年级。他们不是尽力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是与“自己人”的相同!

什么时候考托福、哪个老师的课不容易拿分、考研找工作的各种手续、就连办出国打预防针总共会被扎几次,BBS上都有详细的“攻略”。小明对这些进身之道门清,津津乐道,遇到与攻略稍有差异的局面都要上网仔细询问,不敢越雷池半步。小明的师兄梁植在清华拿了三个学位而没找到毕业后该去干什么工作的攻略,习惯性地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向评委请教,结果遭到了老校友高晓松的怒斥[3]。

高晓松说:“你不去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高晓松大概也会看不起Joe。刚入学时,Joe们被告知耶鲁是个特别讲究多样性的大学,他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种族、身怀多项技能的青年才俊将来的发展有无限的可能性。那么这些拥有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的精英学生,是否会有很多人去研究古生物学,很多人致力于机器人技术,很多人苦学政治一心救国,很多人毕业后去了乌干达扶贫呢?

当然不是。学生们慢慢发现真正值得选择的职业只有两个:金融和咨询。有统计[4]发现2014年70%的哈佛学生把简历投到了华尔街的金融公司和麦卡锡等咨询公司,而在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更有50%的哈佛学生直接去了华尔街工作。对比之下,选择政府和政治相关工作的只有3.5%。

金融和咨询,这两种职业的共同点是工资很高,写在简历里很好看,而且不管你之前学的是什么专业都可以去做。事实上这些公司也不在乎你学了什么,他们只要求你出身名校聪明能干。

别人怎么要求,他们就怎么反应。不敢冒险,互相模仿。一群一群的都往同样的方向走。这不就是绵羊吗?


假贵族和真贵族


既然是绵羊,那就好办了。中国学生也许不擅长当超级英雄,当个绵羊还是非常擅长的。你只要使用“虎妈”式的训练法,甭管钢琴还是大提琴,你要什么经验值我就给你什么经验值不就行了吗?如果清华大学入学有音乐要求,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小明一定会熟练掌握小提琴。如果说中国教育的特点是分数至上,现在美国教育不也是讲credentialism吗?美国名校难道不应该迅速被华人学生占领吗?

没有。近日有报道,华裔学生Michael Wang,2230分的SAT成绩(超过99%的考生),4.67的GPA,全班第二,13门AP课程,而且还“参加了国家的英语演讲和辩论比赛,数学竞赛,会弹钢琴,在2008年奥巴马总统就职典礼上参加合唱团的合唱”[5],在2013年申请了7所常青藤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结果被除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外的所有学校拒绝。

这又是什么道理?华人,乃至整个亚裔群体,哪怕是成绩再好,文体项目再多,你要求的我都会,还是经常被常青藤大学挡在门外。很多人认为这是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最近有人联合起来要起诉哈佛大学录取不公平,他们的官方网站就叫“哈佛不公平”(harvardnotfair.org)。

但是读过《优秀的绵羊》我们就会明白,这些整天立志“爬藤”亚裔学生根本没搞明白藤校是怎么回事儿。

稍微具备一点百科知识的人都知道,所谓常青藤盟校,最早是一个大学体育赛事联盟。可是如果你认为这些大学当初组织起来搞体育赛事,是为了促进美国青年的体育运动,你就大错特错了。常青藤的本质,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

十九世纪末,随着铁路把全国变成一个统一的经济体,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也就是WASP,中的新贵不断涌现,他们需要一些精英大学来让自己的子弟互相认识和建立联系。这些大学录取要求会希腊语和拉丁文,这都是公立高中根本不教的内容,这样平民子弟就被自动排除在外。

所以精英大学本来就是精英阶层自己玩的东西,是确保他们保持统治地位的手段。自己花钱赞助名校,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些大学里上学,然后到自己公司接管领导职位,这件事外人几乎无法指责。哈佛是个私立大学,本来就没义务跟普通人讲“公平”。

当时“有资格上”哈佛的学生进哈佛相当容易,录取根本就不看重学习成绩。事实上一直到1950年,哈佛每十个录取名额只有13个人申请,而耶鲁的录取率也高达46%,跟今天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局面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相对于学习成绩,学校更重视学生的品格养成,搞很多体育和课外活动,以人为本。也许那时候的美国名校,才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大学,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然而精英们很快意识到这么搞不行。一方面新的社会势力不断涌现,一味把人排除在外对统治阶层自己是不利的。另一方面这些“贵族”子弟的学业的确不够好。

于是在1910年代,一些大学开始率先取消希腊语拉丁文考试,给公立高中的毕业生机会。然而这样一来一个立即的结果就是犹太学生比例突然增加。精英一看这也不行,赶紧又修改录取标准,增加了推荐信、校友面试、体育和“领导力”等要求。这才有了后来常青藤这个“体育”联盟。

类似这样的改革反复拉锯。到1960年代曾经一度只看分数录取,于是当时在校生的平均身高都为此降低了半英寸。最后妥协的结果就是今天这个样子,既重视考试成绩,也要求体育等“素质”。

而到了这个时候,这些所谓素质教育的本质就已经不是真正为了培养品格,而是为了确保精英子弟的录取比例。并非所有“素质”都有助于你被名校录取,你需要的是有贵族气质的、而且必须是美式传统精英阶层的素质。这就是为什么你不应该练吉他而应该练大提琴,不应该练武术而应该练击剑;你需要在面试时表现出良好教养,最好持有名人的推荐信;你光参加过学生社团还不够,你必须曾经是某个社团的领袖;你参加社区服务决不能像北京奥运志愿者那样一副三生有幸的表情,而应该使用亲切屈尊的姿态。

一句话,这些事儿普通人家的孩子很难做到。如果你不是贵族,所有这些素质教育的要求,都是逼着你假装贵族。

美国名校通常都有对低收入家庭孩子减免学费的政策,比如哈佛规定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全部免费,18万美元以下则最多只需交家庭年收入的10%。这是非常慷慨的政策,要知道如果你的家庭收入是18万美元,你已经比94%的美国家庭富有。但哈佛能用上这个减免政策的学生,只有40% — 大部分哈佛家长的收入超过18万美元。我看到另一个数据,在斯坦福大学,接近一半的学生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这相当于美国前1.5%),只有15%的学生家庭年收入不到6万美元(相当于美国后56%,一半以上)[6] — 这意味着前者家庭孩子进入斯坦福大学的可能性约为后者的124倍。

上大学花多少钱根本不重要,上大学之前花了多少钱,才是真正重要的。有人统计就连SAT成绩都跟家庭收入正相关。而获得贵族素质的最有效办法是进私立高中。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这三所大学,其录取新生中的22%,来自美国100所高中,这相当于全国高中总数的0.3% — 而这100所高中之中,只有6所不是私立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你什么素质都还没比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但即便如此仍然有人偏偏不服,再难也要进藤校。那么在众多“假贵族”的冲击下,现在藤校录取是个什么水平的竞争呢?

《优秀的绵羊》透露了一点耶鲁大学的真实录取标准。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有特别突出的成就 — 一般小打小闹的奖项没用,必须是英特尔科学奖这样的全国性大奖 — 你肯定能被录取。如果没有,那你就得“全面发展”— 对耶鲁来说,这意味着7到8门AP课程和9到10项课外活动 — 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录取,还得看推荐信和家庭情况。至于亚裔津津乐道的SAT考试成绩,没有太大意义。

我觉得考清华似乎还比这个容易一点。这就是为什么有志于名校的美国高中生其实比中国高考生辛苦得多。

但耶鲁还有第三个录取渠道。凡巨额捐款者的孩子,一定可以被录取。


名校的商业模式


这样说来,美国私立名校从来就不是为全体国民服务,而是为上层阶层服务的机构。名校之所以时常做出一些“公平”的努力,比如减免学费,优先录取少数族裔(不包括亚裔),仅仅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要为精英阶层补充新鲜血液,这样系统才能保持稳定;第二,只有“公平”,才能保住自己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免税资格。

既然是为精英阶层服务,那肯定要严格要求精心培育,把大学生培养成真正的未来领袖吧?Deresiewicz却告诉我们,现在名校其实并不重视学生教育。

中国科大有一年新生入学,校方搞了个家长会。座中有个北京来的家长不知提了个什么问题,校领导居然说,科大在北京录取分数线低,你们北京来的要好好努力才能跟上同学!搞的北京家长非常尴尬。像这样的事根本不可能在耶鲁发生。学生们明明是靠家庭特权进来的,学校对他们却只有赞美,而且在各种场合不停地夸,学生们以为自己能力以外的资本等于零。这导致名校学生对上不了精英大学的、普通人的事根本不感兴趣,更谈不上了解国家现实。他们没有真正的自信,但是个个自负。

既然都是精英,那必须得好好对待。如果你在普通大学有抄袭行为,或者错过一次期末考试,你可能会有很大的麻烦;而在耶鲁,这些都不是大问题。截止日期可以推迟,不来上课不会被扣分,你永远都有第二次机会。据Deresiewicz在耶鲁亲眼所见,哪怕你遭遇最大的学业失败,哪怕你抄袭,哪怕你威胁同学的人身安全,你都不会被开除。

一方面名校学生平时课外活动实在太忙,一方面教授们指望学生给自己留个好评,现在名校的成绩标准也越来越宽松。1950年,美国公立和私立大学学生的平均GPA都是2.5;而到了2007年,公立大学的平均GPA是3.01,私立大学则是3.30,特别难进的私立大学?3.43。到底哪国的大学更“严进宽出”?中国的还是美国的?

但这组GPA贬值的数据也告诉我们,过去的美国大学比现在严格得多。事实上,在两个罗斯福总统上大学的那个年代的这些名校,虽然摆明了就是让贵族子弟上的,其教学要求反而比现在更严。老贵族非常讲究无私、荣誉、勇气和坚韧这样的品质。那时候当学校说要培养服务社会精神和领导力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们是玩真的。今日新贵充斥的大学简直是在折射美国精英阶层的堕落。

如果名校不关心教育,那么它们关心什么呢?是声望,更确切的说,是资金。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年推出的全美大学排名,并不仅仅是给学生家长看的。大学能获得多少捐款,甚至能申请到多少银行贷款,都与这个排名息息相关。为什么在真正的入学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名校还鼓励更多人申请?为了刷低录取率。录取率是大学排名计算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越低越好。为什么大学把学生视为顾客,不敢严格要求?因为毕业率也是排名标准之一,而且是越高越好。

在现代大学里教授的最重要任务是搞科研而不是搞教学,因为好的研究成果不但能提升学校声望,还能带来更多科研拨款。在这方面中美大学并无不同,讲课好的教授并不受校方重视。但大学最重视的还不是基础科研,而是能直接带来利润的应用科研 — Deresiewicz说,名校在这方面的贪婪和短视程度,连与之合作的公司都看不过去了。

校友捐赠,是名校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哈佛正是凭借几百亿美元的校友捐赠基金成为世界最富大学。我们前面说过哈佛大部分学生去了华尔街和咨询公司,其实这正是大学希望你从事的工作。

我最近看到两条新闻正好说明这一点。一个是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大肆做空获利的对冲基金总裁约翰•保尔森,给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捐4亿美元,为史上最高校友捐款,哈佛直接把学院命名为约翰•保尔森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另一个更有意思,黑石集团的Steve Schwarzman向耶鲁大学捐款1.5亿美元,哈佛为此非常后悔,因为此君当初曾经申请了哈佛而没有被录取 — 所以有人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7]说哈佛应该用大数据的思维更科学地分析一下哪些高中生是将来可能成为亿万富翁,可别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学生职业服务办公室对律师、医生、金融和咨询以外的工作根本不感兴趣。你将来想当个教授或者社会活动家?学校未必以你为荣。大学最希望你好好赚钱,将来给母校捐款。

为什么出生在美国的Michael Wang上不了藤校,而一所中国高中,南京外国语学校,却有多名学生被藤校录取?这可能恰恰是藤校布局未来校友捐款的策略 — 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精英学生未来有更大的赚钱潜力,对藤校来说“金砖五国”的高中生比西欧国家的更有吸引力。

总而言之,美国名校找到了一种很好的商业模式。在这个模式里最重要的东西是排名、科研、录取和校友捐款,教学根本不在此列。

而鉴于中国名牌大学 — 尽管没有一所是私立的 — 一直把美国名校当做榜样,甚至还可能把这些事实上的问题当成优点去学习,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大学的未来也是如此。

有清华教授程曜,出于对学校种种不满,竟曾经以绝食抗争[8]。Deresiewicz的愤怒可能还没到这么极端。他认为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真正的思考能力,推崇博雅教育,甚至号召学生不要去名校。

但如果小明和Joe跑来问我,我不知道应该给他们什么建议。也许大学根本就不是教人生观价值观和思考能力的地方。也许你应该自己学那些东西,也许你根本就没必要学。Deresiewicz说他有好几个学生最终决定放弃华尔街工作,宁可拿低薪为理想而活,我想小明未必需要这样的建议。

但我的确觉得这个世界哪怕分工再细,专业化程度再高,也不太可能完全靠绵羊来运行。

何况绵羊的生活其实并不怎么愉快。

————————-
[1] 威廉·德雷谢维奇,现已离开耶鲁,全职写作。
[2] 这个剧情并非完全虚构,参见一篇引起轰动的报道《知情者揭秘:北大清华为抢生源到底怎么掐?》
[3] 清华学霸谈迷茫引高晓松怒批 仅是一个人的迷茫?
[4] Washington Monthly 杂志,September/October 2014, Why Are Harvard Grads Still Flocking to Wall Street? 作者Amy J. Binder。/why_are_harvard_grads_still_fl051758.php
[5] Solidot:完美的ACT成绩也无法让这名亚裔学生进入斯坦福、耶鲁或普林斯顿,2015年06月03日。更原始的报道见于Business Insider
[6] The Low-Income Experience at Stanford By Heather Buckelew
[7] 纽约时报,Harvard Admissions Needs ‘Moneyball for Life’ By MICHAEL LEWIS JUNE 21, 2015.
[8] 南方人物周刊,清华教授程曜 绝食抗议背后
 
加拿大华人的求学“藤校”情节
Friday, 09 May 2014 09:07 Edit by 来源:网文 Published in 人文教育


“爬藤族”,就是指卯足了劲儿把美国长春藤盟校作为大学申请目标的人群。


在加拿大是没有高考这一说的,孩子们读到12年级,申请大学时提供11年级和12年级第一学期成绩就可以了,不需要一考定终身。但 是自从一群雄心勃勃的中国父母带着孩子雄纠纠、气昂昂跨过太平洋之后,加拿大这块没有高考硝烟的和平土地上,就来了一群立志要爬“藤”的人。狼烟四起,各 种攻“藤”、爬“藤”、摘“藤”战略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翻开温哥华当地的各种华人报纸、期刊、小广告全是“藤”讯。

可 能有人问,那些“藤”都在美国呢,干嘛到温哥华来爬啊?这也正是中国父母的走一步、看两步战略思想。首先,比较了移民加拿大和美国的性价比后,觉得先拿到 第一张船票比较重要,于是选择来到加拿大,保证能读北美名校,毕竟加拿大的很多所大学排名也是遥遥领先的,父母拿出来说事儿不至于跌份儿。有了这个保底 后,眼光高远的中国父母就瞄上了美国的那几所常春藤联盟大学,对形势略加研判,他们就得出自己的结论:加拿大和美国是近邻,美国一定很照顾加拿大,给的名 校录取名额一定会多,那就不能坐失良机。再加上各种爬“藤”助攻机构在说明会上励志故事的精彩传播,家长都像被洗了脑、打了鸡血,个个斗志昂扬,立刻给刚 来这里东南西北还没搞清楚、ESL语言班还没出来的孩子上紧发条,投身到各种补习班里面去了。更有一些机构直接就是打包服务,给孩子量身定制学习和发展规 划,直到完成名校申请的全套申请材料。怀揣“苦什么,不能苦孩子,亏什么,不能亏教育”崇高思想的中国父母不惜一掷千金把孩子就打包了。

在 中国,高考也就只有一块敲门砖——成绩。要爬“藤”,那可就不是扔一块砖的问题了,除了学校各科成绩保证高质量的全A(至少不能低于90分,86分以上就 是A了),还要考SAT1(综合类的考试,侧重语言和逻辑、数学)、SAT2(各科目的单科测试),要修AP(大学认可的学分课程),保证考到5分,否则 就别拿出来说事儿。除此之外,义工和社会活动都要非常充分和出色,要让美国“藤”校一眼就认定你是杰出人才,未来各界领军人物,或具有领袖潜质。怎么在短 时间内,让孩子的社会活动出彩,出成果呢?中国父母绞尽脑汁,包装机构指点迷津,于是有钱的父母又开始砸钱,办专场晚会,搞个人画展,捐助慈善。体育不够 优秀?请高尔夫教练,单项突破,拿大奖;或者剑走偏锋,大家都打篮球、学游泳,人家学马术去,这个学的人少,容易出成绩。总之是八仙过海,不在国内挤高考 独木桥了,都出来吊在一颗“藤”上了。

加拿大并没有把高等教育当成每个人迈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中学12年级毕业,就具备了找 工作的条件,这也和高中阶段丰富的职业类选修课有直接关系。一部分热爱学术的孩子会申请研究类大学,去读医科、工程和法学院,还有很多孩子就进入了社区学 院,当地叫college,在中国应该算三本了吧。在college里,有一年就能拿个证书的专业,也有两年拿个文凭的专业,完成了这些学习就可以去找工 作了,反而更好就业。工作过程中发现短板,可以目标更加明确地去继续读书,原来的学分都有效。在college读的过程中,修够一定的学分,如果有兴趣、 有意愿也可以把学分转到大学继续深造,拿大学毕业证书。总之,条条道路通罗马,不需要一条道走到黑,好像第一步不迈进大学、甚至不迈进名校的门槛这辈子就 毁了似的。

在加拿大找工作首先看工作经验,很多中国父母不解,自己的孩子一口气读到博士毕业,一直在读书哪里来的工作经验? 这不是强人所难吗?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加拿大的孩子从中学就开始外出打工积累工作经验了,至少也有很多义工经验。很多孩子是读完college之后工作 一段时间又回到学校读书,在他们来说“读书-工作-读书-工作”是穿插在他们人生中的一个不断修正向前的路线。因为大多数就业市场需要的是做基础工作的 人,很少哪个公司一上来就招聘老板的。所以当一些中国孩子一口气读到博士毕业后,没有工作经验成了他们的软肋,更没有那么多和这个高学历相匹配的高级职位 虚位以待给他们预备着。最典型的例子就在身边。朋友的老公在college两年读了一个护理专业,作为护士,他挣的工资远远比一个癌症研究中心实验室的博 士要高很多,当然这个博士在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后也只找到了这个实验室的普通职位,不是项目带头人等等重要角色。而且护士的工作非常稳定,但实验室如果没 有课题,博士的工作也就保不住了。

反观国内,高考已经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了,高考的日子,千万不要犯大忌惹那 些考生家长,个个能跟你拚命。于是,正常的路要绕行,施工的要停工,全社会捧着那些高考的孩子,彷佛这一考就是决定孩子一辈子的大事。被这种思想和环境氛 围浸淫多年的中国父母,把上大学看成了决定人生成败的唯一战役。来到加拿大根本没来得及和当地教育理念接轨,没有瞭解当地教育模式和体系,就急于把孩子推 上了一条窄得不能再窄的爬“藤”之路。而现实情况已经给很多孤注一掷的爬“藤”族亮起了红灯。一些经过包装、打磨的孩子进入“藤”校之后,真实的学术能力 达不到要求,北美大学本科淘汰率很高,这些勉强爬上“藤”的孩子不堪重负和巨大的压力,要么转到普通学校,要么转到一些相对容易却不热门的专业去读。也有 的铩羽而归,连学都不上了,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整个人消沉下去。

曾经有一个申请到“藤”校的孩子,父母喜极而泣,要大摆筵席,孩子却很理智、很清醒,告诉父母别这么高调,“藤”校进是进去了,能不能读出来还是未知数呢,等他真正大学毕业再说吧。有 一个被父母励志之后要爬“藤”的孩子,负责给他包装的指导老师问他:“知道常春藤盟校有哪几所吗?”孩子列举了两个最大牌的哈佛、耶鲁之后就说不上来了。 老师问他:“是你自己的意愿要上美国名校吗?”孩子的一番言辞让老师也吃惊不小:“我爸爸妈妈为了我来这里读书,他们放下生意交给别人打理,公司损失很 大,家里为我付出了很多,我必须出人头地。”小小年纪,孩子就开始背着父母的梦想爬“藤”了。

也不能一味指责中国父母的功 利,毕竟国内教育资源有限或者分布不平衡,我们的教育从小升初就开始淘汰式选拔了,所以功课越做越难。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推上了一条充满竞争的道 路,你不往前跑就面临被淘汰。但在加拿大,他们永远鼓励孩子享受人生,他们觉得每个阶段都是孩子人生中宝贵的不可逆转的经历,父母过分强迫孩子学习就是剥 夺了孩子享受人生的权力。这里也有一些天才班,或者学术类型的高中特殊教育,但是大多数父母没有觉得孩子一定要进入这样的领域才值得欣慰。整个社会和教育 保护的是孩子的自信,从不排名次,不大张旗鼓表彰学术获奖的孩子,不把成绩和孩子的名字同时公布。孩子们看到的永远都是他自己知道的那个长长的学号和学号 后面自己的成绩。孩子在学校篮球队、足球队或冰球队中的风采可能比他的学术成绩更容易为他赢得在同学心目中的荣耀。

所以很多 中国孩子在父母意愿的压力下爬“藤”爬到一半,适应和瞭解了这里的教育之后,立刻觉醒不爬了,开始享受这里的学校生活,做作业时戴着耳机听音乐,这都是这 里老师鼓励的行为,说可以减压;上学不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而是踩着滑板,迎着早晨8点半的太阳去学校,所有路上的车远远就停下,都得给他让行;拒绝父 母给报的各种课外强化班,他要和同学去海边享受阳光,因为下午三点就放学,温哥华的夏天10点天才黑;期末了, 不知情况的父母如临大敌,严阵以待.孩子却根本没有期末考试的概念,因为老师给出的全是平时成绩的综合分数,最后一个测试决定不了命运,所以孩子照样篮球 打到汗流浃背才回家,第二天,拿着一支笔就去考试了,连书包都不带。

父母的心都还拴在“藤”上,孩子已经自由飞翔,于是很是 有些父母顿足捶胸地后悔,孩子在国内读的是重点中学的实验班,每天刻苦用功,大考小考排名次,孩子根本不敢松劲儿,来到这里变得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整天 还想入非非整出那么多奇思妙想,整个就是不务正业。在国内,老师多负责啊,三天两头电话联系,通报孩子情况;这里的老师就只给你5分钟和家长单独交流时 间,还得提前网上预约,你问他孩子任何情况,他都说“very good!”欲哭无泪的中国父母在加拿大望“藤”兴叹,可又有多少还在中国的父母为孩子出来读书寻找机会而望眼欲穿。永远都是围城的墙里、墙外,永远都是 风景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