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者的心要宝藏》中
开篇颂
巴珠仁波切的颂文以礼敬开始:
NAMO LOKESHVARAYA
这个梵文短语的意思是:“礼敬法界之至尊”,即礼敬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的广大悲心遍覆一切众生,从普通人到国王,从声闻、缘觉到一切菩萨。观世音菩萨是无数如来大悲心的化现。悲心在佛法中居于核心地位,因为一切深广的菩提之道均由悲心生起,一个觉悟之心的本身就是大悲。为利益法界一切众生,在世俗层面上,观世音菩萨以十地菩萨、一切如来心爱之子的形象出现;在胜义层面上,观世音菩萨则是显现一切佛及其净土乃至此劫中三界一切主宰的根基。因此,他是法界之主,其含义不仅是世俗意义上的王,而是佛法之王,智慧和大悲之王;他完全摆脱了三界轮回的束缚,永远超越了生老病死。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他显现出无量的形象,从世俗的统治者到普通百姓,乃至种种动物。他为了众生的利益而示现无上正觉。
这就是巴珠仁波切在开篇心怀虔敬礼敬观世音菩萨的原因。接下来是礼敬的展开:
(1)
如果哪怕您名字甘露之一滴落入我耳中,
无数生中我的耳中都将充满法音。
奇妙的三宝啊,愿您声名之光辉
将圆满的快乐传遍十方。
这里,礼敬扩展到珍贵的三宝:佛、法、僧。尽管三宝是如此通俗,但却具有加持众生的无穷威力,从而使众生解脱轮回。三宝的名字如同长寿甘露,哪怕一滴亦能减轻轮回的烦恼。单单听到其名字便可在我们的心中播下解脱的种子,并投生至佛法传播之地,从而可能继续修行。
我们应当视佛为师,视法为路,视僧为同路的伴侣。
在胜义谛,即法身的层面上,佛陀之意是如实了知诸法实相的广大智慧;在超越了生死的报身层面上,佛陀之语永不停息地宣说着正法;在我们普通人可感知的化身层面上,佛陀之身则以如同释迦牟尼佛这位此劫千佛中第四位佛的形象出现。
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古代印度,出家前为悉达多王子。他的父亲是释迦族的净饭王,母亲是王后摩耶夫人。年轻时,他享受了王子生活的一切快乐,但后来他抛弃了尘世的一切,出家开始了六年苦行。在修行的最后阶段,他连那些苦行也抛弃掉,在金刚座的菩提树下获得无上正觉。此后,为利益众生他说法四十年。当法缘已尽时,释迦牟尼佛示现了大涅盘。
佛陀以无上智慧去观察弟子们的种种根性,为使不同根性的弟子都能获得修行的方便,他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如来关于法的教导就是三宝中的第二个——法宝。
佛陀教法的三个阶段被称为三转法轮。在鹿野苑第一次转法轮时,佛陀讲解了小乘和大乘的共同部分——四圣谛。在灵鹫山第二次转法轮时,佛陀宣说了大乘胜义谛教法——无有自性并远离分别之诸法实相,这些教法包含在十万颂般若波罗密多经中。在几个不同时间和地点第三次转法轮时,佛陀专门传授了最终的金刚乘教法。
佛陀的教法分为教道和证道两个部分。教道是如来关于经、律、论的言教,即三藏;证道是通过戒、定、慧对教道的实际修证。
三宝中的第三个为僧宝,在藏文中为Gendun,字面意思为“品德高尚的团体”。通常,菩萨为大乘的僧宝;声闻和辟支佛为小乘的僧宝。但总的说来,所有对佛法进行闻、思、修者都是僧宝。
三宝是无上的皈依处,是所有佛法修行的基础。礼敬三宝便同时礼敬了所有上师、如来和菩萨。
巴珠仁波切撰写此文的动机
巴珠仁波切自身以三宝为无上导师,其心为佛法所充满,生活清净毫无染污。因而他的教诲纯正可信,此文乃从其圆满的大悲心中流出,毫无傲慢之意。虽然如此,他还是谦逊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