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你是佛教的质疑者 还是成佛路上的前行者;不论你是佛教门前的徘徊者 还是修行遇到瓶颈的苦恼者/在这里都会得到助力提升——《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14)

佛说:“一切言语都如同回声”,

但在这个时代,它更象回声的回声。

回声所说与人们心中的本意并不相同,

因此根本不要理会那些回声般欺诈的言语。

处于轮回中众生的一切言语和心态,无论是高兴还是不快、和蔼还是挑剔,都只不过是空谷回声。如果你在悬崖边高声呼喊着无礼或奉承的话语,这些话语会被重新反射到你的耳中,难道你会因此感到沮丧或得意吗?火声、风声、水声、动物的叫声、人们的话语这些天地间的种种声音皆毫无真实的自性。它们都不过是虚妄的回声。

在往事的故事、时事的谈论以及对未来计划的讨论中,绝大部分是关于贪爱和仇恨的毫无价值的表述。这些不实的言语来来去去,不留丝毫痕迹。早晨你还听到某人受到称赞,中午此人可能便被谴责。人们嘴上甜言蜜语,实际上却心存不善;相反,当他们出于善意时却往往忠言逆耳。如果只注意这些言语的表象,你必将误入歧途。因此,不要理睬那些世俗闲谈,而应持诵祈请颂和真言,以及大声朗诵佛经。

因赞扬和批评而产生的快乐和痛苦是短暂的。当你受到称赞时,不要骄傲,应将其视为梦幻。告诉自己,受到称赞的不是你,而是你通过修行形成的美德。实际上,唯有获得解脱的圣者才真正值得称赞。

当你受到批评时,应把其视为承认自己隐藏的缺点并增长自己谦逊的机会来接受。正如古德所说:“责备和虐待是修行之花的根。”它们是你的老师,将摧毁你心中的贪爱。如果你能走上此路,苛刻的话语和责备将激励你的修行并强化你的戒律。你如何才能报答这样仁慈的行为呢?

对于已经了悟了言语、责难和辱骂皆如梦如幻的菩萨来说,这些只能增进他的修行。顺境和逆境对他无关紧要,因为二者同样会增长他的福德与智慧。他从不会被忧虑和贪欲所左右,因为心中的正见使其泰然自若。放弃了一切对世俗利益的追求,他自然而然地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至于我们,即使倾尽全力去追求闻名世界的声望,也免不了会有人诋毁诽谤我们。假使我们获得了成功,但无论我们享有何等名望,无论我们何等勇敢、美丽或位重权高,这一切都如同过眼烟云。

因此,当你受到称赞时,应意识到这只是因为你依佛法而行的结果;当你被批评时,应提醒自己去增长利他的慈悲心,放弃导致轮回的种种行为。
 
(15)

你所见到的一切人并非是人,只是骗子而已;

人们所说的一切都不正确,只是谎言而已。

既然这个时代没有人值得信赖,

你最好离群独处,身心自在。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犹如陷入吃人魔鬼的岛屿一样,我们永远不能放松警觉。我们遇到的任何环境都很容易转变成逆境,我们遇到的任何人都可能令我们误入歧途。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唯有上师能给我们忠告。这一点我们必须清楚。

因为无明染污了外在的世界以及人们的言语,因此我们的心很容易被外界的假象所愚弄、被世俗的言语所纠缠,难道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去修持不是更好吗?这是培养对众生慈悲心的最好方法。如果以这种方式日积月累地修行,你终将获得菩萨所具有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悲心。

全身心地去修习菩提心,直到你清楚地意识到世俗的种种活动是何等令人失望和毫无意义,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五浊恶世中众生疲惫不堪的生活将使你深感悲哀,从而产生出离轮回的强烈决心。如果这些心态扎下根,大乘的功德和成就必将从中生长出来。但是,如果摆脱轮回的出离心并未牢固树立起来的话,你的佛法修持便绝不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16)

如果你的行为符合佛法,你将引来众人的敌视;

如果你的言语诚实无欺,大多数人将感到气愤;

如果你的心地善良纯洁,人们将认为这是缺点。

现在是将我们的内心隐藏起来的时候。

现在让别人认识我们价值的时机还没成熟,也不是给人忠告的时候——这只能使他们恼火。现在最适合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检查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心错乱的时代,人们往往内心想的是一套而言行却是另一套。人和事都变化无常,没有什么可以成为我们的依靠。事实上,除了具格的上师以外没有人能给我们可信赖的忠告。

过去,所有受出家戒者都穿上僧衣——佛法的光荣象征,并依法修行,赢得了大众的赞许、尊敬和支持。但是,现在如果有人这样做,人们或者认为他在炫耀,或者认为他具有不适应社会的人格缺陷。

如果你怀着一颗纯洁的心去帮助别人,他们会怀疑你一定是在愚弄他们。如果你的言语诚实无欺,你一定会显露别人的缺点,没有人喜欢这样。因此,最好将你的真正价值隐藏起来,如同埋葬在灰中之余烬。下面的颂文将为我们开示应如何去做。
 
(17)

隐藏你的身,于荒山野岭一人独处;

隐藏你的语,断绝与人联系,沉默寡言;

隐藏你的心,时时独自观照自己的过失。

能如是者放可称为密行瑜伽士。

只要身陷各种令人困扰的活动,你便永远无法从妄想中解脱出来。因此,远离世间隐居十分重要。在一个无人知晓的隐蔽山洞中生活和死去最好不过,那里你只能遇到飞禽走兽。在这样的环境里,你的慈悲心将不断增长,贪、嗔将从你的心中消失,你的修持不会因分心而荒废。

口是罪恶之门。我们信口开河、胡说八道,但其产生的业果却十分深远、十分严重。我们平时言语中的绝大部分都是自己心中贪欲和憎恨的表露。如果言语过多,你必将遇到麻烦,如同鹦鹉死于笼中。因此,放弃那些不必要的闲谈。

使我们陷入轮回的是心。心不断地产生着贪、嗔、痴、慢、妒这五毒,导致了我们遍及三界的妄想。我们不应让这只惹是生非的心猿为所欲为地欺辱我们自己,我们应时时观察自己的过失,只要五毒一旦生起,立即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对治。例如,通过使心对原来贪爱的目标丧失兴趣的方式来对治贪欲;通过培养慈爱之心的方式来对治嗔恨;通过思维十二支因缘来对治愚痴。善行的关键是调伏自心;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

苦行的关键是护持自心;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需要苦行的呢?

时时审视自心,看其是否与佛法一致,或是否被五毒侵袭。如果心持戒律并保持警醒,身体和语言便会自然而然地随之而行。这种内心修持是真正的上师。我们要时时刻刻利用佛法,否则,佛法还有什么用?

一位密行瑜伽士不会混迹于人群,并卷入种种世俗活动;他既不追求名望,也不追求弟子的众多。他的心中燃烧着对佛法修行的渴望不可抗拒,他已经抓住了佛法的根本——出离轮回的决心。现在,你可能会认为:如果现在我放弃了世间的一切活动,今后会发生什么呢?我如何去寻找食物、住处以及其他的一切呢?然而,如果任其泛滥,这些迟疑与忧虑可能会主宰你的余生,使轮回之网越拉越紧。只要这些根深蒂固的想法继续下去,你便无法摆脱痛苦。除非你真正厌恶世俗生活并随遇而安,否则你便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好的佛法修行者。
 
(18)

多么令人厌恶,因为无人可以信任,

多么令人悲伤,因为一切都无意义,

快快决定吧,因为绝不会有时间让你满足所有的愿望;

如果你将这三点时刻放在心上,你将从中受益。

通常我们将对自己友好者视为朋友,将妨碍自己者视为敌人,但事实上这些判断极不可靠。我们现在认做朋友者将来很容易变成敌人,反之亦然。没有什么是完全不变、完全可信赖的。

如同用手指在水池中作画一样,轮回中的利害关系终究不会留下永久的痕迹。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奋斗去追求此生的成功和幸福,即使竭尽全力也将一无所有——当跨过死亡门槛时我们能带走什么呢?

当参与某项事业时,我们的心中装满了过去和未来,丧失了对当下的关注。这样我们很难摆脱五毒的束缚。无论如何,此生的时间哪怕对实现自己全部计划和理想的一半来说也不够用。认识到这一切是多么徒劳无益,并对此生的一切世俗活动心生厌倦,难道我们不应该专注于佛法的修持吗?

人总是要死的。即使是具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觉者释迦牟尼佛也同样留下自己的遗体以提醒众生莫忘无常。梵天、帝释及其他轮回中最高天界的众生,即使寿命长达一劫也终将难免一死并转生下界,因为他们并没有去除烦恼。更何况我们人类自己,身体是如此脆弱,被众多不如意之事压得直不起腰来。

如果自以为了不起,稍不顺心便恼羞成怒,你便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至今我们仍然只关心自己的舒适、成功、家庭和朋友。无数生来,我们只希望自己幸福;现在是开始谋求利益他人的时候了。我们自己目前的快乐和悲伤只不过是过去善恶种子的果实,因为这些事而被希望和恐惧所困扰没有任何意义。与无量众生的幸福相比,这些完全无关紧要。因此,我们要欢迎痛苦,是它提醒我们轮回的种种过患,激励我们去修行佛法,并有机会去承担他人的痛苦。同样,我们可以利用快乐来培养自己的菩提心,去增强自己的慈悲心。

深思这一切,悲伤、厌倦和决心将同时生起:见到众生的苦难而自己爱莫能助,你将心生悲伤;对将继续沦落于恶性循环的轮回中,你将深感厌倦;对通过修行佛法以达到自利利人的目的,你将生起坚定的信心。
 
(19)

如今已不再有快乐的时光,快乐已经结束;

你不希望痛苦,因此应以佛法去根除痛苦。

无论快乐还是痛苦,当其现前时应知是过去行为的结果,

从今以后,对任何人既不要报希望也不要有怀疑。

现在,你可能体验了各种快乐和幸福,但这不可能持久,因此不要贪著。此生你注定要体验各种困难、疾病和其他麻烦。重要的是应以佛法来对待这些困难。

无论何时,当我们体验痛苦或快乐、悲伤或满足时,应知这都是我们过去行为的结果。如果你现在健康、富有或享有名望,那是你过去世中种种善行的结果。如果你现在因遭遇疾病、障碍或恶劣境遇而痛苦,这都是你过去世中种种恶行的结果。但是,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你都可以利用它们来净化自心。当你痛苦时,你可以发自内心地祈愿,愿以自己的痛苦来替代众生的痛苦,使众生的一切痛苦因此永远枯竭。你的痛苦越多,你修习承担一切众生痛苦的机会就越多。

当困难以这种方式激励我们修学佛法时,它们便成为助缘而不再是障碍。米拉日巴尊者就是以这种方式将自己经历的一切痛苦和困难转变成通往觉悟之路的完美典范。难道我们不应象他一样,放弃一切对此生幸福和舒适的牵挂,无论环境如何都将其作为修行的资粮吗?
 
(20)

从别人那里期望很多,你便要付出很多的笑容;

你自己的需求太多,你有太多需求要满足;

为此你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计划,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恐惧。

从现在起,无论遇到何事,请不要再象那样。

为了财富和权势,你不得不奉承大人物。你谄媚、虚伪地笑着,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旦你获得了权势和财富,你的内心便充满了担忧,时时被过去、现在和未来所占据。

最后,虽然我们变得有财有势,但这似乎远远不够,我们永远不会对自己已经拥有的感到满足。常言道:“贪欲如同饿狗”。如果我们品尝了天人的甘露,我们便会渴望更加美味的食物;如果我们穿上精致的天衣,我们便会渴望更加精美的服饰。因此,不要让这些无意义的事使自己筋疲力尽,如同孩子为寻找彩虹的尽头而奔跑。世俗的种种目标完全没有价值,我们应培养坚定的信念——此生中唯一有价值的目标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行佛法。

佛法的本质在于清醒看待生活中对快乐的追求、对悲伤的恐惧。独自隐居于荒野,无论面对什么都欣然接受,你便从种种贪欲中解脱出来。这时,你的修行就变得容易起来,没有了种种障碍、散乱及冲突。另一方面,将你一生时间都用于追求各种世俗目标,其结果就如同在干涸的河床上捕鱼一样,终究一无所获。清楚地理解这一点,下定决心决不让自己的生命浪费在这种毫无意义的追求上。
 
(21)

即使你今天就死去,有什么可悲哀?这就是轮回。

即使你能长命百岁,有什么可欢喜?青春早已消逝。

无论现在是死还是活,此生对你有何要紧?

为来世修行佛法,这才是关键。

如果你已经在修行佛法,那么生命便有了意义,即使就在今天因意外的灾难而死去,你也无须遗憾。

如果你尚未开始修行佛法,至少有一件事你绝对没有可能实现,那就是解脱轮回。现在你在轮回中,将来的多生多世你也将在轮回中。如同被捉入瓶中的蜜蜂,虽然时飞时落,但无法从瓶中逃脱。如果你打算浪费时光的话,无论你再活几年还是长命百岁,到头来都没什么区别。

现在,你可能已经浪费了许多时光,但一旦开始修行佛法,从现在直到死亡的每时每刻都将是你亲近上师、聆听教诲并全身心地修持上师所教佛法的珍贵时机。那时,你将清楚地懂得没有比佛法更有价值的东西了,通过修行来完善自己是一笔对此生和将来所有来生的珍贵投资。

觉知到世间的一切如梦如幻、变化无常,最终当死亡来临时,你将象一位老朋友一样欢迎它。如同岗波巴大师所说:死时,上士已经彻底去除了导致轮回的因缘,将融入大光明中;中士毫无畏惧,确信将直达如来净土;下士因为已经修习了若干佛法,心中至少没有遗憾,知道自己不会转生三恶道。

即使你非常喜爱此生的各种所有,你也无法留住它们。快乐的青春转眼便消失,如果没有佛法,就是活到百岁,你也只是在品味衰老的苦酒。只要你的内心被世间八风所污染,你便不可能对佛法进行真正的闻、思、修,因而也就不可能走向解脱。(汉译者注:八风又作八法。谓此八法,为世间所爱所憎,能煽动人心,故以风为喻,称为八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所惑乱,则不为八风所能动。八风,即:(一)利,利乃利益,谓凡有益于我,皆称为利。(二)衰,衰即衰灭,谓凡有减损于我,皆称为衰。(三)毁,毁即毁谤,谓因恶其人,构合异语,而讪谤之。(四)誉,誉即赞誉,谓因喜其人,虽不对面,亦必以善言赞誉。(五)称,称即称道,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六)讥,讥即讥诽,谓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七)苦,苦即逼迫之意。谓或遇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八)乐,乐即欢悦之意。谓或遇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世俗的目标没有穷尽并且没有真正价值,只有在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成佛这一动机驱使下的修行才是对最崇高、最有价值目标的追求。这就是菩提心——所有佛法的根本所在,此一法包含了所有佛法。

对任何事物来说都有一个恰当的时机。农民们知道何时犁地、何时播种、何时收割。他们从来不会错过恰当的时机。现在,你具有修行的能力、已经遇上了上师并已经接受了他的指导,难道你愿意让那解脱的田地荒芜吗?

绝大多数人都憧憬着未来,并制定了许多计划,但是他们的计划都仅仅涉及到此生短暂的岁月。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因为我们以后的生生世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死亡只不过是我们不得不独自跨过的门槛,这时能帮助我们的只有对上师和三宝的诚信和对自己修行的自信。亲朋好友、权势财富及其他任何我们平时习惯依赖的一切届时将无影无踪。因此如果你现在将生命浪费在各种无休止的琐事上,当死亡来临之时,你一定会因悔恨而哭泣,并饱尝焦虑的折磨,如同刚被关进监狱、正焦急等待处罚的窃贼。正如米拉日巴尊者对猎人齐拉瓦岗波多杰所说的那样:
 
有幸获得人身并拥有自由通常被认为十分宝贵,

但当我看到象你这样的人时却一点也不觉得其宝贵。

一个人可能会发现自己无吃、无穿、无房住,但如果其心中充满了对上师和三宝的诚信,则此人无论生时或死时心中都将充满喜悦和信心。

第一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佛陀初转法轮时所宣说的四圣谛,相当于三乘中的小乘。这一教法指出了轮回的种种过患,以激发我们对五浊恶世的厌离心。此解脱轮回的决心是所有佛法修持的基础。第二部分将阐述对治轮回的方法:大乘的见、修、行。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中 完

a3bd79a55eb84f3b962b9633b229887a.jpe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