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
在藏语中,称藏区为“博”(
藏语:བོད་,
威利:bod),称藏人为“博巴”(
藏语:བོད་པ་,
威利:bod pa)。此外,不同地区的藏民又有不同的自称:
阿里地区自称“堆巴”,
后藏自称“藏巴”,
前藏自称“卫巴”,
康区自称“康巴”,
安多地区自称“安多哇”。
[5]:4、5
他称
汉族地区多以“藏”为词根。在藏语中,“藏”本是满盈、纯净、清澈的意思,后来用来指称
雅鲁藏布江(“藏曲”),再后来又引申指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地区。
康熙年间,汉文文献开始用“藏”“西藏”来指称包含整个青藏高原在内的地区,并根据地名,将居住于“藏”的民族称为“藏人”“藏民”等,19世纪末开始用“藏族”一词做为藏民族的称呼。
此外,根据藏语中对藏区的称呼“博”和对藏人的称呼“博巴”,汉文文献中也称藏人为“番族”
[a]“番人”“濮”“番巴”“博巴”“百巴”“北发”
藏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发羌”等。
唐代称当时藏地的政权为“吐蕃”[c]。“吐”在藏语中指“上方”“高处”。“吐蕃”即“生活在高处的蕃人”,最初是西藏高原周边地区的藏族先民对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蕃人的称呼,在被蕃人部族征服后仍保留了这一说法。蒙古语和满语中都采用这一称呼,蒙文汉译为“土伯特”,满文汉译为“图白忒”。西方语言对藏区、藏人的称呼,也多译自此类,如英语中称西藏为“Tibet”。[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