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ao
知名会员
- 注册
- 2004-09-07
- 消息
- 236
- 荣誉分数
- 10
- 声望点数
- 128

刘晓波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77年,刘晓波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次年,与王小妮、徐敬亚、吕贵品、邹进、白光、兰亚明六位同学组成“赤子心”诗社。[15][16]
1982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7]。
1984年4月,在《国际关系学院学报》上发表处女作《论艺术直觉》,后在《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论庄子》,同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留在该系任教,并继续在一些学术刊物上发表美学和文学评论,其中1985年6月和8月先后发表的《一种新的审美思潮》和《无法回避的反思──从几部有关知识分子的小说谈起》,支持具有叛逆精神的“新潮文学”,批判当时提倡忍辱负重精神的主流文学作品而初露锋芒,被作为后来引起文坛震撼的“刘晓波现象”开端。[18]
198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召开“新时期十年文学讨论会”,刘晓波到场以《新时期文学面临危机》为题即兴发言,以中国“五四文学”和西方现代派文学为参照,使用当时被认为惊世骇俗的语言批评受到普遍肯定的“新时期文学”主流,并概括为整个中国文化和知识界的问题:“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民族惰性比一般大众更深更厚!”“中国作家仍然缺乏个性意识。这种无个性的深层就是生命力的枯萎、生命力的理性化、教条化,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是以理性束缚感性生命,以道德规范框架个性意识的自由发展”;“不打破传统,不像五四时期那样彻底否定传统的古典文化,不摆脱理性化教条化的束缚,便摆脱不了危机。”[19]
2010年10月8日,诺贝尔评审委员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宣布,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以“在中国为基本人权持久而非暴力的奋斗”为由,向其颁发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1][77]。如果排除达赖喇嘛的国籍争议[a],刘晓波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d]。
同年10月初,其发言被《深圳青年报》整理发表,国内外报刊纷纷转载,引起了更大轰动,被称为 “文坛黑马”[20]。同月,又发表《与李泽厚对话——感性·个人·我的选择》,其作品由此从文学评论发展到思想文化批判层面[21]。同年,刘晓波成为北师大中文系文艺理论博士研究生,并连续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学、美学和思想评论文章。
1987年,他发表首部著作及成名作《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20][22]。
1988年,创刊不久的文学评论双月刊《百家》第2期开辟了“第一百零一家”专栏,发表刘晓波的《论孤独》和其他几位青年学者讨论“刘晓波现象”的论文。
同年6月,刘晓波发表博士论文《审美与人的自由》,其论文答辩会在数百学生自发旁听下,获得由九位著名文学评论家、美学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成为文学博士,并应聘为该系讲师[17]。
1988年8月至11月,刘晓波应邀赴挪威奥斯陆大学作访问学者,讲授中国当代文学。
1988年12月至1989年2月,应邀赴美国夏威夷大学作访问学者,讲授中国哲学、中国当代政治与知识分子,并进行该专题的研究[23]。
1989年3月至5月,应邀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后因北京发生学生运动回国而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