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省宣布:封锁万锦、列市等整个约克区!关闭餐馆堂食、健身房和电影院!(可以考虑使用方舱吗?)

在美国绝对用过,卡那塔也有过,包括加拿大最早接武汉撤侨住的相当于方舱。不过自由民主的白人大概不愿去。

方舱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我理解是专门给轻症或无症状阳性确诊病人用的,在其间也许只是隔离也许也有治疗,转重症了就去专门医院,转阴了就可以出院解除隔离

这边美国和加拿大都建了所谓方舱,但不清楚其目的到底是什么
 
方舱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我理解是专门给轻症或无症状阳性确诊病人用的,在其间也许只是隔离也许也有治疗,转重症了就去专门医院,转阴了就可以出院解除隔离

这边美国和加拿大都建了所谓方舱,但不清楚其目的到底是什么

主条目:方舱医院
医疗方舱及由医疗方舱组成的方舱医院,是方舱的其中一种较为人们熟悉的类型。方舱医院的发展始于1960年代,当时美军为适应越南战争之需,率先将自给式可运输野战医院(或称轻便野战医院一MuST)投入战场使用,成为野战医院方舱化的开端。1970年代以后,方舱医院的形式发生多种变化,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研制出采用越野车底盘载运的拖车或半挂拖车式组合单元。1980年代至1990年代,方舱医院获得很大发展,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荷兰新加坡台湾都研制和采购了方舱医院。1990年代初中期,随着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各国军方对方舱医院出现新认识,方舱医院的研发成为热点。该阶段,法国GIAT公司研制的技术互联方舱医院被许多北约国家引进。[5]德军从1990年代起大规模研发医疗方舱系统,形成了满足不同卫勤保障功能、模块化、系列化的方舱式卫生装备体系,大幅度提高了野战条件下的卫勤保障能力。[6]21世纪开始后,方舱医院的信息化作业能力获得提高,机动形式增加,标准化和通用化的程度提升,并在地震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获更多应用。[5]

医疗方舱的设计也有许多独特之处。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医疗方舱为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003年后认为,应该将卫勤保障延伸至前线,并且参考美军前进外科小组的设备,将医疗设备模组化,设计出医疗方舱。其长宽高以20呎国际标准集装箱为准(6.05米×2.438米×4.438米)。每个方舱负责一个功能,分为医疗(急救、X光)、资源保障(供水、供电)、病房等不同方舱,12个方舱组成一个标准的方舱医院,占地规模两个运动场,展开时间约3小时。每24小时可救治200至300名病人。方舱有过滤空气等防护功能,有空调,可遮风避雨。医疗方舱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都曾使用过。[7][8]

在澳大利亚的偏远内陆地区,模块式医院被用于保证医院建筑品质(因为模块可在设施较齐全的地方预制),并保证工期进展(在当地集成组装只需较少的时间)。[9]
 
不是要争谁优越,只是没想到政治使人不仅互相仇恨,而且变得无知。
如同中国开始生产N95口罩后,所有人都忘记这个口罩发明人是美国人,口罩是为了救人,有些中国人开始以为自己是救世主,离了中国的口罩世界将崩溃,而很多西人为了自己所谓的尊严,拒绝使用这种可以大概率阻止病毒扩散的最简易用品,造成现在一片混乱。

我估计现在不能使用方舱,最重要的是钱没了:(
钱都给了最不需要投钱的人,拿着隔离救济不隔离,到处扩散病毒,真用钱的地方,没了!
 

主条目:方舱医院
医疗方舱及由医疗方舱组成的方舱医院,是方舱的其中一种较为人们熟悉的类型。方舱医院的发展始于1960年代,当时美军为适应越南战争之需,率先将自给式可运输野战医院(或称轻便野战医院一MuST)投入战场使用,成为野战医院方舱化的开端。1970年代以后,方舱医院的形式发生多种变化,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研制出采用越野车底盘载运的拖车或半挂拖车式组合单元。1980年代至1990年代,方舱医院获得很大发展,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荷兰新加坡台湾都研制和采购了方舱医院。1990年代初中期,随着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各国军方对方舱医院出现新认识,方舱医院的研发成为热点。该阶段,法国GIAT公司研制的技术互联方舱医院被许多北约国家引进。[5]德军从1990年代起大规模研发医疗方舱系统,形成了满足不同卫勤保障功能、模块化、系列化的方舱式卫生装备体系,大幅度提高了野战条件下的卫勤保障能力。[6]21世纪开始后,方舱医院的信息化作业能力获得提高,机动形式增加,标准化和通用化的程度提升,并在地震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获更多应用。[5]

医疗方舱的设计也有许多独特之处。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医疗方舱为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003年后认为,应该将卫勤保障延伸至前线,并且参考美军前进外科小组的设备,将医疗设备模组化,设计出医疗方舱。其长宽高以20呎国际标准集装箱为准(6.05米×2.438米×4.438米)。每个方舱负责一个功能,分为医疗(急救、X光)、资源保障(供水、供电)、病房等不同方舱,12个方舱组成一个标准的方舱医院,占地规模两个运动场,展开时间约3小时。每24小时可救治200至300名病人。方舱有过滤空气等防护功能,有空调,可遮风避雨。医疗方舱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都曾使用过。[7][8]

在澳大利亚的偏远内陆地区,模块式医院被用于保证医院建筑品质(因为模块可在设施较齐全的地方预制),并保证工期进展(在当地集成组装只需较少的时间)。[9]

谢谢科普

反正我是从这次新冠疫情才开始知道的这个词
 
方舱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我理解是专门给轻症或无症状阳性确诊病人用的,在其间也许只是隔离也许也有治疗,转重症了就去专门医院,转阴了就可以出院解除隔离

这边美国和加拿大都建了所谓方舱,但不清楚其目的到底是什么

不是要争谁优越,只是没想到政治使人不仅互相仇恨,而且变得无知。
如同中国开始生产N95口罩后,所有人都忘记这个口罩发明人是美国人,口罩是为了救人,有些中国人开始以为自己是救世主,离了中国的口罩世界将崩溃,而很多西人为了自己所谓的尊严,拒绝使用这种可以大概率阻止病毒扩散的最简易用品,造成现在一片混乱。

我估计现在不能使用方舱,最重要的是钱没了:(
钱都给了最不需要投钱的人,拿着隔离救济不隔离,到处扩散病毒,真用钱的地方,没了!

你可以理解为我表达不够严谨,方舱用于新冠疫情最早出现在中国。而且我觉得作用很大。

美国加拿大这边可能也打算过用方舱,但目的是什么,有没有达到目的,我没见报道过
 
谢谢科普

反正我是从这次新冠疫情才开始知道的这个词
谢谢你回复,这东西大概都是危急时候用的,太平时节没人想得起用。
我记得三四月份的时候Canadian tyre center建方舱了,还有人住进去了,后来没人大概撤了。现在是不是该恢复使用了?
 
谢谢你回复,这东西大概都是危急时候用的,太平时节没人想得起用。
我记得三四月份的时候Canadian tyre center建方舱了,还有人住进去了,后来没人大概撤了。现在是不是该恢复使用了?

我不知道当时这边采用方舱的原因是什么,但觉得和中国方舱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也不知道这边后来撤了是为什么。现在疫情第二波虽然越来越厉害,但觉得还没到四五月那时候,所以估计这里不会恢复使用方舱的
 
你可以理解为我表达不够严谨,方舱用于新冠疫情最早出现在中国。而且我觉得作用很大。

美国加拿大这边可能也打算过用方舱,但目的是什么,有没有达到目的,我没见报道过
放舱在武汉抗役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都学不来,除了医护人员,医疗设备,还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去帮助解决生活需求。这里动员少量还有可能,大规模的跟不上。

大城市,比如北京的封门也是如此,定期有志愿者拆封条,送货上门,然后再封上,如果发现封条破损,就要送到指定隔离点,自费居住。

这里撤侨,或者从游轮上接回来的人都是送到军营隔离,那只能是极为特殊的情况,很少数人群,每个城市的轻症,无症状人群只能在家里自己看着办。条件好的,问题不太大,条件差的,只有听天由命。
 
我不知道当时这边采用方舱的原因是什么,但觉得和中国方舱的目的是不一样的。也不知道这边后来撤了是为什么。现在疫情第二波虽然越来越厉害,但觉得还没到四五月那时候,所以估计这里不会恢复使用方舱的

OTTAWA 曾经有学中国方舱的概念和举动,比如4月份吧,好像选了几个点,冰球馆,几个小酒店安排有症状的,据说效果不好
- 最主要的是政府没有法律基础“要求”或“强迫”有症状的去方舱
- 有症状的很多也不想去,都想着自己可能就轻症,去那些地方说不定轻的反而被重的感染的更严重
- 资金人员不足,这些场所不光是需要大额硬资金支持,还需要动用很多人力。这在中国这种集权的国家很容易做到,这里就很难了,别说方舱这种需要人员额外奉献的,就象LONG TERM 老人CARE场所,原来拿工资的很多职员都溜了不干了。还在老人院待的老人就只能听天由命。

这不光是OTTAWA的现状,加拿大其他地方,美国更是如此。
 
好像中国方舱有一些强制管理措施,在这里很难效仿,试想减了个方舱,需要隔离的人可入可不入,入住后进出像茶馆,能有什么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