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m.wikipedia.org
主条目:
方舱医院
医疗方舱及由医疗方舱组成的方舱医院,是方舱的其中一种较为人们熟悉的类型。方舱医院的发展始于1960年代,当时美军为适应
越南战争之需,率先将自给式可运输
野战医院(或称轻便野战医院一MuST)投入战场使用,成为
野战医院方舱化的开端。1970年代以后,方舱医院的形式发生多种变化,
英国、
德国、
法国等国研制出采用越野车底盘载运的拖车或半挂拖车式组合单元。1980年代至1990年代,方舱医院获得很大发展,
意大利、
西班牙、
奥地利、
荷兰、
新加坡、
台湾都研制和采购了方舱医院。1990年代初中期,随着
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各国军方对方舱医院出现新认识,方舱医院的研发成为热点。该阶段,法国GIAT公司研制的技术互联方舱医院被许多
北约国家引进。
[5]德军从1990年代起大规模研发医疗方舱系统,形成了满足不同卫勤保障功能、模块化、系列化的方舱式卫生装备体系,大幅度提高了野战条件下的卫勤保障能力。
[6]21世纪开始后,方舱医院的信息化作业能力获得提高,机动形式增加,标准化和通用化的程度提升,并在
地震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获更多应用。
[5]
医疗方舱的设计也有许多独特之处。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医疗方舱为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003年后认为,应该将卫勤保障延伸至前线,并且参考美军前进外科小组的设备,将医疗设备模组化,设计出医疗方舱。其长宽高以
20呎国际标准集装箱为准(6.05米×2.438米×4.438米)。每个方舱负责一个功能,分为医疗(急救、X光)、资源保障(供水、供电)、病房等不同方舱,12个方舱组成一个标准的方舱医院,占地规模两个运动场,展开时间约3小时。每24小时可救治200至300名病人。方舱有过滤空气等防护功能,有
空调,可遮风避雨。医疗方舱在
2008年汶川大地震、
2010年玉树地震、
2013年雅安地震、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都曾使用过。
[7][8]
在澳大利亚的偏远内陆地区,模块式医院被用于保证医院建筑品质(因为模块可在设施较齐全的地方预制),并保证工期进展(在当地集成组装只需较少的时间)。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