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贵圈

政府都对党
注册
2014-10-21
消息
32,811
荣誉分数
6,153
声望点数
373
我不是药神是国产优秀影片
年份颁奖典礼奖项受奖者结果
2018年第55届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我不是药神》[注 2]提名
最佳男主角徐峥获奖
最佳新导演文牧野获奖
最佳男配角章宇提名
最佳原著剧本韩家女、锺伟、文牧野获奖
最佳造型设计李淼提名
最佳剪辑朱琳提名
第14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青年男配角奖王传君获奖
2019年第3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我不是药神》获奖
第10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男演员奖王传君获奖
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我不是药神》提名
最佳男主角徐峥提名
最佳男配角王传君提名
最佳男配角章宇提名
最佳导演处女作文牧野获奖
最佳编剧韩家女、锺伟、文牧野提名
最佳美术李淼提名
最佳剪辑朱琳提名
 
而早在2013年,一部比我不是药神更好的电影已经拍出来了。

指责国产电影在主题和大情节上的创新缺失?

其实,我倒觉得没有必要。就算完全的抄袭,只要电影反应现实。就是好电影。



 
最后编辑:
这个楼其实不是想说电影抄袭的问题。
而是想说,药监局,真正的面目。他们的确做了很多正面的工作。但是也做了很多阴暗的事儿。

对医疗官员,这些事情天经地义,谁让我有这个权力呢?
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官员,很多人只能痛苦死去。白等。

这次COVID,有没有类似情况?没有证据之前,我不知道。但是。对一个几乎无害的药物的凶狠封杀,大概只有用利益解释了(不是结论)

那么老闯上台,干了什么,通过应急试验药物的许可制度,在病人绝望时可以免除繁琐的手续获得实验中的新药。他与保险公司药厂在谈判,想办法降低美国贵的离谱的药物价格。

怪不得既得利益集团。。。。(不是结论),怪不得佛齐会犯一些奇怪的,不可思议的简单错误,而导致很多人惨死。

这一切无非是逻辑推理。不是指控,仅用于讨论,和开智。
 
不是药神没看过,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好看啊。不少所谓的阴谋论都被变成影视剧了,就是为了混淆视听吧。
 
从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看美国FDA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食品药品风险管理体系,值得深思。
在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礼上,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斩获两座小金人。电影中呈现的很多场景铺陈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人们到图书馆里通过缩微胶卷查找历史资料、开着船型的蓝色道奇轿车、使用砖头一样厚重的手机、在医院建筑内抽烟、听歌用磁带等等。当然,也有些维持不变的事情,比如酒吧里总摆着一张台球桌。在我看来,电影中展现的美国FDA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食品药品风险管理体系,更值得深思。
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Ron Woodroof出生于1950年,之后成为一名电工。1986年,Woodroof被诊断出感染HIV病毒且将不久于人世。在得知消息后,就像电影里的剧情一样,Woodroof查阅了能找到的各种对艾滋病的报道和最新的研究报告,并且开始自己调配组合药物以延缓病情,与此同时,在医生和一位病友的帮助下,他创立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Dallas Buyers Club),将未经FDA批准的药物卖给其他HIV携带者。Woodroof和他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与FDA、不合理的法规和HIV病毒做着持续的抗争。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来,美国FDA对药品的监管十分严格,这种严格的规定一方面保障了药品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新药品的研发速度,提高了审批成本,进而导致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同时FDA的行政垄断也为权力寻租提供了机会。
影片中Ron所服用的药剂AZT是当时FDA唯一合法批准上市的一种艾滋病治疗药物,美国对于抗AIDS药物的研制特别保守,这就是为什么国外的抗AIDS药物在美国算作违禁品的原因。半个世纪以来,FDA一直饱受外界各种批评的困扰。批评FDA新药审批速度慢的微词最早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许多制药商、学者认为1962年对《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的修改严格了新药审批标准,和西欧国家相比延迟了药品的上市时间。公众抱怨新药在其他国家上市,在美国本土却迟迟未上市而减少了公众用药的选择机会。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人手及资源的缺乏,FDA的确放慢了药品审批速度。诸多因素最终导致《处方药使用费法案》的出台,从而加快了美国新药审批步伐。这与影片中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的美国形成了一股特殊的大规模民间抗争,即以艾滋病患者集体寻医问药为核心的维权运动---medical activism是相互关联的。
基于本世纪初FDA的困境,FDA委托临时成立的评估委员会对其药品安全评价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评估重点放在药品风险评价、监测及其安全性等方面。评价委员会认为药品安全体系应是综合的,即FDA应与其他相关部门、相关环节共同努力,做好药品监测、评价、改进及保证药品安全性工作;除FDA外,还应充分发挥制药商、学术研究机构、国会、卫生保健系统、患者和公众的作用。
FDA药品风险管理问题及其改进措施,对于我国探索自身药品风险管理模式无疑是好的借鉴范例。
 
从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看美国FDA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食品药品风险管理体系,值得深思。
在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礼上,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斩获两座小金人。电影中呈现的很多场景铺陈着岁月留下的痕迹,人们到图书馆里通过缩微胶卷查找历史资料、开着船型的蓝色道奇轿车、使用砖头一样厚重的手机、在医院建筑内抽烟、听歌用磁带等等。当然,也有些维持不变的事情,比如酒吧里总摆着一张台球桌。在我看来,电影中展现的美国FDA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食品药品风险管理体系,更值得深思。
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Ron Woodroof出生于1950年,之后成为一名电工。1986年,Woodroof被诊断出感染HIV病毒且将不久于人世。在得知消息后,就像电影里的剧情一样,Woodroof查阅了能找到的各种对艾滋病的报道和最新的研究报告,并且开始自己调配组合药物以延缓病情,与此同时,在医生和一位病友的帮助下,他创立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Dallas Buyers Club),将未经FDA批准的药物卖给其他HIV携带者。Woodroof和他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与FDA、不合理的法规和HIV病毒做着持续的抗争。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看来,美国FDA对药品的监管十分严格,这种严格的规定一方面保障了药品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新药品的研发速度,提高了审批成本,进而导致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同时FDA的行政垄断也为权力寻租提供了机会。
影片中Ron所服用的药剂AZT是当时FDA唯一合法批准上市的一种艾滋病治疗药物,美国对于抗AIDS药物的研制特别保守,这就是为什么国外的抗AIDS药物在美国算作违禁品的原因。半个世纪以来,FDA一直饱受外界各种批评的困扰。批评FDA新药审批速度慢的微词最早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许多制药商、学者认为1962年对《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的修改严格了新药审批标准,和西欧国家相比延迟了药品的上市时间。公众抱怨新药在其他国家上市,在美国本土却迟迟未上市而减少了公众用药的选择机会。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人手及资源的缺乏,FDA的确放慢了药品审批速度。诸多因素最终导致《处方药使用费法案》的出台,从而加快了美国新药审批步伐。这与影片中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的美国形成了一股特殊的大规模民间抗争,即以艾滋病患者集体寻医问药为核心的维权运动---medical activism是相互关联的。
基于本世纪初FDA的困境,FDA委托临时成立的评估委员会对其药品安全评价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评估重点放在药品风险评价、监测及其安全性等方面。评价委员会认为药品安全体系应是综合的,即FDA应与其他相关部门、相关环节共同努力,做好药品监测、评价、改进及保证药品安全性工作;除FDA外,还应充分发挥制药商、学术研究机构、国会、卫生保健系统、患者和公众的作用。
FDA药品风险管理问题及其改进措施,对于我国探索自身药品风险管理模式无疑是好的借鉴范例。

说到HIV,就还真跟Fauci 有关

 
不太理解有中国人说药神抄袭达拉斯
药神是国产片难的一见的佳片
 
人性是共通的,國家社會的問題也是共通的,公益性質的片,這種翻拍沒什麼關係。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