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山区肺
o0中华府0o-红客-联谊特派员%阿鳅尾 尾
- 注册
- 2002-06-09
- 消息
- 729
- 荣誉分数
- 4
- 声望点数
- 128
看了这里的文章突然想到的问题,或许只是一家之言,或许会让很多人不开心不舒服,但还是忍不住写了。有一点必须要说的,不要以为这是哪里转载的,这篇文章是昨天半夜里奋战了3个小时的结果,所以也完完全全是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许有点偏激和主观,但完全是自己的想法。
看日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具体的时间已经记不得了!不过第一部是“东爱”那是印象很深刻的,也曾经被它感动过,我承认,不过那应该是初中的事情了,现在想来,似乎很遥远,也不是记得那么清楚了。只记得那个时候莉香的发型到是成为了时尚,她耳朵上那三颗亮闪闪的耳钉也让人艳羡。
在那之后,曾经有一阶段,有很多日剧在电视台接二连三地放,《在爱的名义下》《同一屋檐下》《天堂的金币》《101次求婚》《回首又见他》《东京灰姑娘》《男女七人夏天的故事》《东京电梯小姐》等等等等,可以说那是我印象中一个内地日剧高潮的年代,而我也是在那个时候感受到了日剧给我带来的不一样的体验。日剧很短,通常只有十来集,日剧的开头很有意思,会回顾上一集的内容,日剧的主题歌很好听,日剧的主角好象都不是日本人,因为从小以来一直以为日本人应该长得不好看,东京的铁塔、彩虹大桥、御台场的观缆车都很美,很想去那里也试试谈一次恋爱,日本的小姑娘穿的衣服为什么都那么得体,那么好看……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到了第一批的日剧偶像,也开始了对国内电视剧质素的失望直到最后的放弃。
高中的时候,有一个暑假似乎是日剧的又一个高潮年代,由于《东京灰姑娘》和《天堂的金币》(龙居尤佳里编剧)的成功,和久井映见主演的《天使之爱》(亦是龙居为编剧)《处女之路》接连在东视播放,没错,我是每天的守在电视旁等着《处女之路》的开播――因为安室的《can you celebrate?》让我感动至深。或许,从那个时候起,就注定了自己对日剧爱情剧的叛变吧!因为在那个暑假之后的没多少日子,我看到了上视原版剧场播的《沉默的爱》,可以说,到那时为止,还从来没有一部剧集那样的抓人,让我心心念念地牵挂不已,同时,这一部日剧让我一下子发觉,原来――日剧不是只有爱情!
在那之后的一年,可以说,日剧真的是占领了很多的市场,盒装日剧的大量出版,让我欣喜若狂,也饥渴万分,犹如海绵一般,疯狂地借日剧回家看,每年的假期,都是我看日剧的时间。大陆的媒体提起日剧必会提起的那几部,那个时候几乎是带着一种膜拜的心情去看的,因为我知道那是在日本收视率极高的作品,“日剧四大天王”也是那个时候听说的,我以为那和香港的四大天王一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可是,或许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了,我就是没能喜欢上这些收视率极高的作品,相反的开始被越来越多不太被大陆媒体提到的剧集所吸引。从那个时候开始,对日剧的收视率似乎就抱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了,似乎收视率高的作品并不等于经典嘛!至少,在我的眼里那不是日剧最经典的部分吧!因为,我眼中的经典是野岛伸司,是那一部部的绝对不在讲述爱情的日剧。
野岛的三部曲,没记错的话,是《高校教师》《人间失格》和《未成年》,很有他个人的特色:锋芒毕露,夸张手法的大量应用,台词的诗歌化还有有点年代感的音乐,都可以说是他独特的标签。不仅是这三部曲,《没有家的女孩1、2》《圣者之行进》等也是同样的风格。对于日本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忧虑,野岛的态度是坚决而又矛盾的,他深恶痛绝无能为力却又坚信会有解救这一切的英雄式人物出现。他把那一个个黑暗的点连成线,扩大成面,完完全全地暴露在你面前,那些人性的黑暗部分几乎可以让每个人汗颜,你绝不能说你的身上完全没有这些阴暗存在,那是照镜子的感觉,全部显现,毫无隐瞒。不过,这几部反而似乎远比不上《同一屋檐下》的影响力来得巨大,这真的让人感到讽刺,不否认,野岛的功力在那个时候已经是炉火纯青了,所以这样家庭伦理式的故事编来得心应手,也很赚人热泪,可是,从思想性来说,“同”就显得有点浅了,不过,在同类日剧中,“同”是绝对的精品之作,演员的演出、故事的整体构造和变化都既来源于生活,又有别于生活,让人始终能保持一种观赏的趣味性,所以,野岛的这部剧是取得了高于之前那些剧集的收视率,柏木一家也由此深入人心。可是,事实上,这可以说是野岛无心插柳的一部剧集,续集的产生就完全说明了这部剧集的商业性,野岛实际上又开始构筑他脑中的“乌托邦”了,《世纪末之诗》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他理想的世界应该是这样一个安详充满爱的小镇,他和卢梭一样陷入了自我的城墙之中,在现实中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就自己造了这样一个小城,让人们简单安静的生活,可以说,这部日剧称得上是艺术品,可是曲高和寡,收视率非常惨淡,甚至因为这部日剧,人们宣告了“野岛神话”的结束,事实也的确如此,之后的野岛,的确不复当初的激进了,《SOS》、《美人》、《黄金保龄球》等等,再也没能引起大众更多的关注了,个人感觉,野岛似乎是不断地在重复自己,让人是有点失望的。但是,野岛一个人的发展,似乎就能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收视率不等于经典!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看法,每个人对于“经典”的标尺不同,所以也会有属于自己个人的经典!
经典的标尺是什么?我以为:它拥有在其他剧中绝对找不到的东西,它有着可称第一的东西,那它就是经典。在我的心目中,有这样一些类型的日剧可以称得上是日剧的经典,因为它们或多或少都表现了日剧有别于其他地方剧集的特质:
推理剧:日剧的推理剧可称一绝,现在HK的很多警察片的作案手法实际上仔细想想都有点copy的意思在里面,不过香港片很聪明,他们善于结合自己的本土特色,所以看着仍能让人接受,而大陆的《少年包青天》对《金田一》的模仿,张卫健的《方谬神探》对《银狼怪奇》的模仿简直是拙劣至极,可是,又有多少人看过这些原来的版本呢?我看,或许是少数中的少数吧!
职业剧:这个也可以说是日剧所特有的,将一些比较神秘的职业拍给你看,加上一些漫画式夸张的处理,整体是一种轻松的风格,只是,这种日剧目前似乎存在着题材的缺乏问题,毕竟人们觉得神秘的职业是不多的,总有一天会被人拍光的,所以最近这类题材的日剧也开始关注一些普通的职业,希望通过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来增加收视率。这类日剧被模仿的比较少,少数像《新闻小姐》对《新闻女郎》的模仿也已经被口诛笔伐,所以可见模仿的话难度较高,因为这类日剧没有一条贯穿全剧的线索,是由一块又一块的故事拼镶而成,因此对收视率来讲存在着致命伤,可是如果你拍好了,反而会引起更大的共鸣。
家庭伦理剧:这种类型的日剧基本上和职业剧有着互通的因素,同样具有漫画夸张的成分在内,只是将故事背景从职场搬到了家中,通常是一家老小三代同堂,一开始会有一些代沟问题、互相理解的问题,最后这一家人通常会成为团结的一体,整体是温馨的,这也是与日本的现实生活有着关系的,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在剧集中都会有体现,而且都会有一个圆满的解决,虽然或许那个解决的方法有点搞笑、有点愚蠢、有点误打误撞,可是最终还是解决了,给人一种很向上的感觉,也让在现实中活得很累的人们有一个休息放松的机会。这类日剧的套路很好摸,可是就是让人很爱看,就是能让人感动,所以,亦可称为“经典”。
青春剧:这个提法我想了很久,因为用“校园剧”的话,似乎更能为人理解,可是题材就狭窄了,所以我还是固执地用了“青春剧”这三个字,因为更加贴切.这一类日剧是我最为喜欢的一部分,或许是因为接触非爱情日剧的年纪正处于17、8岁有很多莫名烦恼的时期,所以,总觉得这些日剧非常能引起我的共鸣。那个时候是有点愤世嫉俗的,那个时候是有着无可名状的哀愁与欢乐的,那个时候也是有着淡淡的爱恋的,那个时候又是矜持万分的,这些复杂的扰人的情绪,在日剧的“青春剧”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在另一种程度上,“青春剧”也可以称为“少年剧”,都是在讲述一群少年人成长的故事,而这种少年剧的模式可说是日剧所独有的!也在我眼中日剧最为经典的那部分!他们的拍摄手法、演员阵容、音乐使用都是HK、TW以及大陆剧不可能能达到的。最让我称道的是两点:首先是题材的大胆性,日剧不必过电检关,所以,能更直面那些青春中最隐晦的东西,第二是演员阵容的完美性,日本的艺能圈一向是宠爱美少年的,所以,想要找一批气质吻合又有点经验的小演员非常容易,绝对不会采用“老扮小”这种方法,这在其他地方绝对不可能做到。因为这两点的绝对独一无二,所以,在我的眼里这类日剧几乎可以说是精品倍出。除了野岛早期的剧集几乎都是青春的颂歌与挽歌之外,还有一些不太为人提及的却让我感动至深的剧集:
TBS系的“纯爱三部曲”或许是整个青春的完全写照了。《若叶时代》――是我在这三部曲里最喜欢的,因为这部剧对我来讲意义特殊,是第一次看kinki合演的日剧,也完全为他们俩折服,高中的那个寒假为这部日剧所用掉的纸巾让我印象深刻。他讲述了两个17岁少年的故事,对老师的朦胧依恋,对爱情的执着,对友情的忠诚,还有对亲情发自心底的却不愿说出来的渴望,几乎没有什么青春期的烦恼再被漏掉了,或许有人会说,这个故事的后面部分有点弱也有点俗,可是青春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编剧把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青春完全展现在我们眼前,就已经够我们回味了。
青春也是愤世嫉俗无畏追求真理答案却又不得不让步的,因为你的羽翼尚未丰满,因为你说的话还没人愿听,《未满都市》《池袋西口公园》又是另两大代表。再怎么张狂,也必须正视现实必须长大的,只是这成长的代价未免太过巨大。只是这成长的过程有点痛苦,但最终我们还是成长了,不是吗?
青春也可以是快乐的,《PU-PU-PU》的三人行虽然也有伤感和难过,可总体上还是快乐和无忧无虑的,他们的快乐和烦恼现在看来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可当时却也让我陪着一起傻笑一起哭。
原谅我说到“青春剧”时说了太多,实在是太喜欢了,所以有点刹不住车,还是就此打住,再说下去,只怕会举出更多的例子,一部部的来说了。
以上只是举出了一点点个人认为的经典日剧,或许没提到爱情剧让很多人很诧异吧!可是,在我看来,偏偏是爱情剧,到是日剧最商业的那部分,它的时间段通常是很好的,便于人们观看,所以有足够的广告商支持,它的故事情节通常是曲折的,所以人们会接着看下去,收视率才会比较高,它的演员、服装、道具、灯光通常都是一流的,通常都会引起当季的时尚。可是说到底,它却也是最不让人(最不让我)回味的,因为它的故事也往往是最单薄的,它最多也就是满足了人们很多美好的梦想罢了。这些日剧收视率往往不低,而到了我们这里,由于它极高的收视率而被奉为“精品”“经典”似乎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忘掉了什么呢?那就是经典和收视率是不是就等同的关系了。或许很多人会说,自然是好剧,人们才会去看吧!所以收视率高自有其过人之处!自然是经典!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经典”未免太过容易解读了吧!收视率的高,只能说明它编故事的成功,不能说明它有独一无二的东西!收视率的的高,也证明了其大众化和普及化,自古以来,那些被称为“经典”的东西似乎向来也就不是什么大众的吧!由此看来,那些获得极高收视率的剧集、那些被我们的媒体奉为经典的剧集反而失去了它作为经典的最大的支柱――收视率。他们过高的收视率被媒体过度的追捧反而成为了他们不能成为经典的最大“败笔”呢!
阿多诺在评价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时曾经说过,流行音乐可以被拆开来理解,即使取出一小段,人们仍能理解,仍能喜欢,而古典音乐却必须从整体来看,整体是不能任意分割的。打个比方来说,流行音乐的副歌能在人们嘴边随口哼出,而古典音乐绝对不能说哪一段是副歌,更谈不上随口哼出的问题。日剧似乎也能符合这个定律,那些媒体眼中的经典日剧似乎总是有那样一段或多段“经典台词”为人们所称颂,可是这也正是舍本逐末的表现。而那些不太被提及的日剧,则更多是在整体上给人以震撼,或许在这一点上,这才是“经典”的体现。
我们在看待国内电视剧的时候总是能够以冷静的态度来面对媒体的评价,不会因为人云亦云,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可是我们在对待日剧的时候,为什么要掉进别人的绳索、被别人的看法所困住呢?或许,你会说,我是自己看过了所有类型的日剧的精品之作,最终还是觉得媒体所炒作的那部分日剧,那我无话可说,那只能说我们的价值观不同,可是,如果你并没有确实完整浏览过所有就来下所谓经典的定义的话,你不妨去接触一下其他类型的日剧吧,或许你会发现日剧的另一片天地呢!总之,我们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重新审视“经典日剧”这四个字呢?
看日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具体的时间已经记不得了!不过第一部是“东爱”那是印象很深刻的,也曾经被它感动过,我承认,不过那应该是初中的事情了,现在想来,似乎很遥远,也不是记得那么清楚了。只记得那个时候莉香的发型到是成为了时尚,她耳朵上那三颗亮闪闪的耳钉也让人艳羡。
在那之后,曾经有一阶段,有很多日剧在电视台接二连三地放,《在爱的名义下》《同一屋檐下》《天堂的金币》《101次求婚》《回首又见他》《东京灰姑娘》《男女七人夏天的故事》《东京电梯小姐》等等等等,可以说那是我印象中一个内地日剧高潮的年代,而我也是在那个时候感受到了日剧给我带来的不一样的体验。日剧很短,通常只有十来集,日剧的开头很有意思,会回顾上一集的内容,日剧的主题歌很好听,日剧的主角好象都不是日本人,因为从小以来一直以为日本人应该长得不好看,东京的铁塔、彩虹大桥、御台场的观缆车都很美,很想去那里也试试谈一次恋爱,日本的小姑娘穿的衣服为什么都那么得体,那么好看……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到了第一批的日剧偶像,也开始了对国内电视剧质素的失望直到最后的放弃。
高中的时候,有一个暑假似乎是日剧的又一个高潮年代,由于《东京灰姑娘》和《天堂的金币》(龙居尤佳里编剧)的成功,和久井映见主演的《天使之爱》(亦是龙居为编剧)《处女之路》接连在东视播放,没错,我是每天的守在电视旁等着《处女之路》的开播――因为安室的《can you celebrate?》让我感动至深。或许,从那个时候起,就注定了自己对日剧爱情剧的叛变吧!因为在那个暑假之后的没多少日子,我看到了上视原版剧场播的《沉默的爱》,可以说,到那时为止,还从来没有一部剧集那样的抓人,让我心心念念地牵挂不已,同时,这一部日剧让我一下子发觉,原来――日剧不是只有爱情!
在那之后的一年,可以说,日剧真的是占领了很多的市场,盒装日剧的大量出版,让我欣喜若狂,也饥渴万分,犹如海绵一般,疯狂地借日剧回家看,每年的假期,都是我看日剧的时间。大陆的媒体提起日剧必会提起的那几部,那个时候几乎是带着一种膜拜的心情去看的,因为我知道那是在日本收视率极高的作品,“日剧四大天王”也是那个时候听说的,我以为那和香港的四大天王一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可是,或许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了,我就是没能喜欢上这些收视率极高的作品,相反的开始被越来越多不太被大陆媒体提到的剧集所吸引。从那个时候开始,对日剧的收视率似乎就抱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了,似乎收视率高的作品并不等于经典嘛!至少,在我的眼里那不是日剧最经典的部分吧!因为,我眼中的经典是野岛伸司,是那一部部的绝对不在讲述爱情的日剧。
野岛的三部曲,没记错的话,是《高校教师》《人间失格》和《未成年》,很有他个人的特色:锋芒毕露,夸张手法的大量应用,台词的诗歌化还有有点年代感的音乐,都可以说是他独特的标签。不仅是这三部曲,《没有家的女孩1、2》《圣者之行进》等也是同样的风格。对于日本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忧虑,野岛的态度是坚决而又矛盾的,他深恶痛绝无能为力却又坚信会有解救这一切的英雄式人物出现。他把那一个个黑暗的点连成线,扩大成面,完完全全地暴露在你面前,那些人性的黑暗部分几乎可以让每个人汗颜,你绝不能说你的身上完全没有这些阴暗存在,那是照镜子的感觉,全部显现,毫无隐瞒。不过,这几部反而似乎远比不上《同一屋檐下》的影响力来得巨大,这真的让人感到讽刺,不否认,野岛的功力在那个时候已经是炉火纯青了,所以这样家庭伦理式的故事编来得心应手,也很赚人热泪,可是,从思想性来说,“同”就显得有点浅了,不过,在同类日剧中,“同”是绝对的精品之作,演员的演出、故事的整体构造和变化都既来源于生活,又有别于生活,让人始终能保持一种观赏的趣味性,所以,野岛的这部剧是取得了高于之前那些剧集的收视率,柏木一家也由此深入人心。可是,事实上,这可以说是野岛无心插柳的一部剧集,续集的产生就完全说明了这部剧集的商业性,野岛实际上又开始构筑他脑中的“乌托邦”了,《世纪末之诗》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他理想的世界应该是这样一个安详充满爱的小镇,他和卢梭一样陷入了自我的城墙之中,在现实中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就自己造了这样一个小城,让人们简单安静的生活,可以说,这部日剧称得上是艺术品,可是曲高和寡,收视率非常惨淡,甚至因为这部日剧,人们宣告了“野岛神话”的结束,事实也的确如此,之后的野岛,的确不复当初的激进了,《SOS》、《美人》、《黄金保龄球》等等,再也没能引起大众更多的关注了,个人感觉,野岛似乎是不断地在重复自己,让人是有点失望的。但是,野岛一个人的发展,似乎就能说明这样一个问题――收视率不等于经典!当然,这是我自己的看法,每个人对于“经典”的标尺不同,所以也会有属于自己个人的经典!
经典的标尺是什么?我以为:它拥有在其他剧中绝对找不到的东西,它有着可称第一的东西,那它就是经典。在我的心目中,有这样一些类型的日剧可以称得上是日剧的经典,因为它们或多或少都表现了日剧有别于其他地方剧集的特质:
推理剧:日剧的推理剧可称一绝,现在HK的很多警察片的作案手法实际上仔细想想都有点copy的意思在里面,不过香港片很聪明,他们善于结合自己的本土特色,所以看着仍能让人接受,而大陆的《少年包青天》对《金田一》的模仿,张卫健的《方谬神探》对《银狼怪奇》的模仿简直是拙劣至极,可是,又有多少人看过这些原来的版本呢?我看,或许是少数中的少数吧!
职业剧:这个也可以说是日剧所特有的,将一些比较神秘的职业拍给你看,加上一些漫画式夸张的处理,整体是一种轻松的风格,只是,这种日剧目前似乎存在着题材的缺乏问题,毕竟人们觉得神秘的职业是不多的,总有一天会被人拍光的,所以最近这类题材的日剧也开始关注一些普通的职业,希望通过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来增加收视率。这类日剧被模仿的比较少,少数像《新闻小姐》对《新闻女郎》的模仿也已经被口诛笔伐,所以可见模仿的话难度较高,因为这类日剧没有一条贯穿全剧的线索,是由一块又一块的故事拼镶而成,因此对收视率来讲存在着致命伤,可是如果你拍好了,反而会引起更大的共鸣。
家庭伦理剧:这种类型的日剧基本上和职业剧有着互通的因素,同样具有漫画夸张的成分在内,只是将故事背景从职场搬到了家中,通常是一家老小三代同堂,一开始会有一些代沟问题、互相理解的问题,最后这一家人通常会成为团结的一体,整体是温馨的,这也是与日本的现实生活有着关系的,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在剧集中都会有体现,而且都会有一个圆满的解决,虽然或许那个解决的方法有点搞笑、有点愚蠢、有点误打误撞,可是最终还是解决了,给人一种很向上的感觉,也让在现实中活得很累的人们有一个休息放松的机会。这类日剧的套路很好摸,可是就是让人很爱看,就是能让人感动,所以,亦可称为“经典”。
青春剧:这个提法我想了很久,因为用“校园剧”的话,似乎更能为人理解,可是题材就狭窄了,所以我还是固执地用了“青春剧”这三个字,因为更加贴切.这一类日剧是我最为喜欢的一部分,或许是因为接触非爱情日剧的年纪正处于17、8岁有很多莫名烦恼的时期,所以,总觉得这些日剧非常能引起我的共鸣。那个时候是有点愤世嫉俗的,那个时候是有着无可名状的哀愁与欢乐的,那个时候也是有着淡淡的爱恋的,那个时候又是矜持万分的,这些复杂的扰人的情绪,在日剧的“青春剧”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在另一种程度上,“青春剧”也可以称为“少年剧”,都是在讲述一群少年人成长的故事,而这种少年剧的模式可说是日剧所独有的!也在我眼中日剧最为经典的那部分!他们的拍摄手法、演员阵容、音乐使用都是HK、TW以及大陆剧不可能能达到的。最让我称道的是两点:首先是题材的大胆性,日剧不必过电检关,所以,能更直面那些青春中最隐晦的东西,第二是演员阵容的完美性,日本的艺能圈一向是宠爱美少年的,所以,想要找一批气质吻合又有点经验的小演员非常容易,绝对不会采用“老扮小”这种方法,这在其他地方绝对不可能做到。因为这两点的绝对独一无二,所以,在我的眼里这类日剧几乎可以说是精品倍出。除了野岛早期的剧集几乎都是青春的颂歌与挽歌之外,还有一些不太为人提及的却让我感动至深的剧集:
TBS系的“纯爱三部曲”或许是整个青春的完全写照了。《若叶时代》――是我在这三部曲里最喜欢的,因为这部剧对我来讲意义特殊,是第一次看kinki合演的日剧,也完全为他们俩折服,高中的那个寒假为这部日剧所用掉的纸巾让我印象深刻。他讲述了两个17岁少年的故事,对老师的朦胧依恋,对爱情的执着,对友情的忠诚,还有对亲情发自心底的却不愿说出来的渴望,几乎没有什么青春期的烦恼再被漏掉了,或许有人会说,这个故事的后面部分有点弱也有点俗,可是青春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编剧把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青春完全展现在我们眼前,就已经够我们回味了。
青春也是愤世嫉俗无畏追求真理答案却又不得不让步的,因为你的羽翼尚未丰满,因为你说的话还没人愿听,《未满都市》《池袋西口公园》又是另两大代表。再怎么张狂,也必须正视现实必须长大的,只是这成长的代价未免太过巨大。只是这成长的过程有点痛苦,但最终我们还是成长了,不是吗?
青春也可以是快乐的,《PU-PU-PU》的三人行虽然也有伤感和难过,可总体上还是快乐和无忧无虑的,他们的快乐和烦恼现在看来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可当时却也让我陪着一起傻笑一起哭。
原谅我说到“青春剧”时说了太多,实在是太喜欢了,所以有点刹不住车,还是就此打住,再说下去,只怕会举出更多的例子,一部部的来说了。
以上只是举出了一点点个人认为的经典日剧,或许没提到爱情剧让很多人很诧异吧!可是,在我看来,偏偏是爱情剧,到是日剧最商业的那部分,它的时间段通常是很好的,便于人们观看,所以有足够的广告商支持,它的故事情节通常是曲折的,所以人们会接着看下去,收视率才会比较高,它的演员、服装、道具、灯光通常都是一流的,通常都会引起当季的时尚。可是说到底,它却也是最不让人(最不让我)回味的,因为它的故事也往往是最单薄的,它最多也就是满足了人们很多美好的梦想罢了。这些日剧收视率往往不低,而到了我们这里,由于它极高的收视率而被奉为“精品”“经典”似乎也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忘掉了什么呢?那就是经典和收视率是不是就等同的关系了。或许很多人会说,自然是好剧,人们才会去看吧!所以收视率高自有其过人之处!自然是经典!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经典”未免太过容易解读了吧!收视率的高,只能说明它编故事的成功,不能说明它有独一无二的东西!收视率的的高,也证明了其大众化和普及化,自古以来,那些被称为“经典”的东西似乎向来也就不是什么大众的吧!由此看来,那些获得极高收视率的剧集、那些被我们的媒体奉为经典的剧集反而失去了它作为经典的最大的支柱――收视率。他们过高的收视率被媒体过度的追捧反而成为了他们不能成为经典的最大“败笔”呢!
阿多诺在评价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时曾经说过,流行音乐可以被拆开来理解,即使取出一小段,人们仍能理解,仍能喜欢,而古典音乐却必须从整体来看,整体是不能任意分割的。打个比方来说,流行音乐的副歌能在人们嘴边随口哼出,而古典音乐绝对不能说哪一段是副歌,更谈不上随口哼出的问题。日剧似乎也能符合这个定律,那些媒体眼中的经典日剧似乎总是有那样一段或多段“经典台词”为人们所称颂,可是这也正是舍本逐末的表现。而那些不太被提及的日剧,则更多是在整体上给人以震撼,或许在这一点上,这才是“经典”的体现。
我们在看待国内电视剧的时候总是能够以冷静的态度来面对媒体的评价,不会因为人云亦云,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可是我们在对待日剧的时候,为什么要掉进别人的绳索、被别人的看法所困住呢?或许,你会说,我是自己看过了所有类型的日剧的精品之作,最终还是觉得媒体所炒作的那部分日剧,那我无话可说,那只能说我们的价值观不同,可是,如果你并没有确实完整浏览过所有就来下所谓经典的定义的话,你不妨去接触一下其他类型的日剧吧,或许你会发现日剧的另一片天地呢!总之,我们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来重新审视“经典日剧”这四个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