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用数学破解乐透 美国老夫妇10年赢2600万美元

FBI全球通缉“加密币女王”——来自保加利亚的世纪巨骗​

2022年7月1日

加密币女王

2017年,来自保加利亚的“加密币女王”连同40多亿美元投资者的钱消失了

2017年10月,加密数码币圈出了大事:维卡币(OneCoin)全球吸金40多亿美元之后,号称“加密币女王”的茹雅·伊戈纳托娃(Ruja Ignatova)连同这笔巨款失踪了。

终于,2022年6月30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将她列入全球十大通缉要犯名单,悬赏10万美元捉拿。通缉告示说,她身边带着武装保镖或同伙。

茹雅来自保加利亚,失踪前曾宣称,她的维卡币用不了两年就能取代比特币称霸加密币圈,届时“任何人都能在任何地方用它付账”,在世界各国吸金,无数人被迷惑。她卷款失踪近三年后,维卡币仍活在虚拟世界,而中国投资资讯网站2020年6月还有关于维卡币交易的问答。

BBC记者杰米·巴特列特(Jamie Bartlett)和乔琪亚·凯特(Georgia Catt)制作的播客节目《失踪的加密币女王》(The Missing Cryptoqueen),循蛛丝马迹探求真相,2019年11月播出。

分隔线

Image shows FBI poster

图像来源,FBI
美国联邦调查局 FBI 认定在逃的伊戈纳托娃身边有武装保镖或同伙。 FBI 将她列入10大通缉要犯名单,对她的控罪包括涉嫌金融诈骗、证券诈骗、电汇欺诈、阴谋洗钱等。

美国联邦调查人员指控这名据信40多岁的保加利亚女性利用维卡币(OneCoin)骗局从全球各地受害者手中骗取 40多亿美元。2017年美国执法部门签署逮捕令,对她展开追捕后,伊戈纳托娃就一直销声匿迹。

2014、2015年全球加密数字币狂热中,伊戈纳托娃的维卡币开始向买家提供佣金,鼓励他们向更多人推销维卡币。FBI 和美国联邦检察官称维卡币一文不值,从未受到区块链技术的保护,根本就是伪装成加密币的庞氏骗局;区块链技术是加密数字币的技术支柱之一。

伊戈纳托娃 2019 年被指控犯有包括电汇欺诈和证券欺诈在内的八项罪名。她是FBI十大通缉要犯名单上唯一的女性。

BBC记者巴特利特 (Jamie Bartlett) 说,FBI 的通缉声明加大了她被捕的机会。他说:“这可能是自 2017 年 10 月伊戈纳托娃失踪以来此案的最大进展。”
据信,伊戈纳托娃潜逃时带着至少5亿美元,这笔巨款能帮她躲避追捕。

另外,巴特利特补充说,她应该有优质假身份证,而且有可能改变了容颜,也有可能已经不在人世。

伊戈纳托娃最后一次被人看到是在 2017 年登上从保加利亚飞往希腊的航班,此后一直失踪。
茹雅·伊戈纳托娃在伦敦温布利体育场伴随着《烈火女孩》歌声登场亮相

图像来源,ONECOIN

2016年,茹雅·伊戈纳托娃在伦敦温布利体育场伴随着《烈火女孩》歌声登场亮相

失踪前几天​


根据联邦调查局 2019 年稍早时向法庭递交的证据,2017年10月25日,也就是里斯本维卡币推销员大会之后两周,伊戈纳托娃在索非亚登上了瑞安航空飞往希腊雅典的班机,然后就人间蒸发,下落不明。

BBC记者根据调查推断,自我失踪很可能是临时的决定。她曾让弟弟先后买了两张去不同地方的机票,然后就销声匿迹了。

而且,据信很可能是在10月22日到25日之间,有人给她通风报信,告诉她美国和德国当局可能会逮捕她。

为什么是那几天?

BBC发现,她本来约好10月21日在索非亚跟自己在伦敦的家族公司代理人见面,后来突然改变计划,去了俄国。

伊戈纳托娃2016年5月在伦敦注册了一个私家公司,办公地点是伦敦西城骑士桥1号(1 Knightsbridge),替她打理日常杂务的是英国律师吉尔福德(Gary Guilford)。

吉尔福德说,当时租办公室一次签了4年租约。据他所知,茹雅在附近的肯辛顿区拥有一套顶层公寓,准备在伦敦定居。当时她已怀孕。

孩子后来是在德国出生的,茹雅还在网上贴过亲子照片。

伊戈纳托娃在德国也受到电汇欺诈控罪。

BBC播客《失踪的加密币女王》2019年9月开播,从11月到2020年7月底之间有大半年时间暂停,8月初恢复播出。

Missing Cryptoqueen podcast logo

回顾:伊戈纳托娃博士失踪

从世人视线里消失前,伊戈纳托娃博士很高调,很耀眼。她驰骋全球,从澳门香港到迪拜和非洲,一场一场演讲,一轮又一轮圈钱,也没耽误享受这来之轻松的财富。

她在保加利亚首都和黑海度假胜地购置豪宅,闲来无事时带上几个世界名流,开着豪华游艇到海上寻欢作乐。

2017年10月,维卡币的推销员们聚集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开会,主要议题之一是兑现承诺,不能继续拖延了。

一名当时在场的代表记得,大家被告知她正在赶往会场,但迟迟不见人影。在索菲亚的公司总部也不知道她的去向。

各种猜测都有,她被绑架了,被暗杀了,而最可能的凶手应该是痛恨加密数码币革命的传统金融机构。

实际上她隐名埋姓,躲起来了。

根据2019年稍早时FBI向法庭递交的证据,2017年10月25日,也就是里斯本推销员大会之后两周,她在索非亚登上了瑞安航空飞往希腊雅典的班机,然后就音讯杳无。

The dining table (left) and the Warhol Red Lenin over the fireplace

图像来源,KNIGHT FRANK
伊戈纳托娃在伦敦肯辛顿区用十多亿欧元购置的顶楼四卧豪华公寓
分隔线

重温:2019年BBC播客记者的反思​


维卡币丑闻就是加密数码币和金字塔传销术结合的产物。

新科技对于懂的人意味着各种新的机遇和可能性,包括仗势欺人、欺诈不懂新科技的人以牟利的机会。

人性的弱点,社会的弱点,被伊戈纳托娃利用了。她知道世界上总是有足够多的人受维卡币的诱惑而不惜倾家荡产,或者因为贪婪,或者无奈,或者就是糊涂。

她深知真相和谎言越来越难区分,尤其是在信息泛滥、网络充斥着各种相互矛盾的资讯的时代。她抓住了社会抵御维卡币的防线的弱点:立法机构、警察和媒体,经常对发生的事情不明就里,摸不着头脑。

最令人恼火的是,她准确地预见到,等我们明白过来,开始找到头绪时,她早已揣着那些钱远走高飞了。

而世界继续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进。

现在看来中国一刀切禁止加密币和挖矿属于高位套现,现在能不能开始解禁抄底?:tx:
 

李贞驹:英国军情五处将其列为“影响力间谍”的原因​

  • 戈登·科雷拉(Gordon Corera)
  • BBC安全事务记者
9 小时前

李贞驹(Christine Lee)

李贞驹(Christine Lee)经营着一家律师事务所,在伦敦和伯明翰设有办事处。

英国安全部门在今年较早前发出警报,指一名工作地在英国的律师参与了为中国政府而进行的“政治干预活动”。英国军情五处(MI5)公开点名李贞驹(Christine Lee),并在最近前所未有地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举行一场联合记者会,标志着针对中国安全威胁所采取的做法发生了转变。

当一名议员被召唤到议会安全部门主管的办公室,通常都不是好消息。如果还有军情五处人员在等候的话,事情就更糟糕。而这就是工党议员巴里·加丁纳(Barry Gardiner)在1月13日早上的遭遇。

他被告知,这次会议是关于李贞驹的——一个很久以来他一直当作好朋友的人。她刚刚捐出了大约50万英镑支持他的工作,她的儿子还在他的办公室工作。英国下议院议长不久之后就将正式发出警报。

加丁纳的朋友之后将会被指控,不是特务,而是某种更模糊的东西——一个“影响力间谍”,进行“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活动”。

李贞驹与加丁纳的友谊在她顺利通往威斯敏斯特宫的道路上至关重要。她在那里的人脉最终遍及整个政治光谱,到达最高层。她曾与特里莎·梅(Theresa May,文翠珊)和大卫·卡梅伦(David Cameron)会面,还向议员爱德·戴维(Ed Davey,戴宏)的当地党派捐款,当时后者是自由民主党领袖和能源策略大臣。

直至1月13日前的这些事件,焦点不仅是一名女性通往最高政治圈子的路途,还有正在转变中的英中关系——以及安全事务官员越发警惕的信号。在7月初,英国军情五处和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首脑在伦敦前所未有地一同露面,公开警告来自中国的威胁。

1月13日并不是安全官员与巴里·加丁纳的第一次对话。李贞驹的捐款最早在五年前被媒体聚集。于是,为什么忽然间要这样公开地发出警告?

MI5已经在逐渐取得一些新的信息,显示流入英国政治体系的钱在中国的真正源头被掩盖了。具体来说,他们相信这些钱是与统战部有关。中共把统战部称为“魔法武器”——不是秘密情报机构,更多是一个影响力机构。它是MI5处长肯·麦卡雷姆(Ken McCallum)在7月6日的演讲中提到的组织之一,说这些是“越来越多耐心操作、资金充足、具欺骗性的行动,以收买和施加影响力”。

虽然在这一次警告中得到最多媒体关注的是加丁纳——他因此有了“北京巴里(Beijing Barry)”的外号——但是MI5的担忧首先不是李贞驹与他的关系,更多的是评估中国正在试图扶植新一代的政治候选人。

英国工党议员巴里·加丁纳( Barry Gardiner)。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英国工党议员巴里·加丁纳( Barry Gardiner)。

多名官员声称,李贞驹参与了一项“播种行动”,反映出中国政府的操作手法——愿意为了获得回报而等上好些年。在没有指名道姓之下,安全事务消息源称,在各大党派内有少量的一批候选人。

在7月6日演讲之后面对记者时,MI5处长还强调了以下的危险:

“情况并不总是寻求影响一个国家领导人或者内阁级别的某个人。其中非常惊人的一点是,他们愿意投资在地方级别培养一些有潜力而且正处在政治生涯初期的人。”

美国情报官员也警告,地方官员越来越多地成为中国的目标。

至2021年末,以李贞驹为例,这种危险被评估为足够严重到需要干预。但是,怎么做呢?

“政府和情报机构有情报工具来界定一些正在进行的活动,”现任英国公务行为标准委员会(Committee on Standards in Public Life)主席的MI5前处长埃文斯爵士(Lord Evans)说,“但问题是,当你界定了那些行为之后,你能够对它做什么呢?”

多个月来,官员们一直研究是否有足够证据以任何刑事罪名起诉李贞驹,但都一无所获。

那就只剩下发警告这种做法,公开点名说她是影响力间谍。

MI5有关李贞驹的警告摘录

图像来源,MI5
MI5有关李贞驹的警告摘录。

这只不过第二次有这一类警告发出。去年夏天,一个波兰人和一个乌克兰人通过邮件联系了约100名议员,表面上是谈论乌克兰国内的极右分子,但其实是为了推动一些对莫斯科有帮助的政策。有关他们活动的警告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宣传,但是却使得几十名议员联络议会安全官员寻求建议。

关于李贞驹的警告更加引人注目,因为她在英国的根基更深,而且她的角色绝非秘密。

李贞驹在1974年11岁时从中国来到英国。她说自己在贝尔法斯特的学校是班里唯一的中国学生,曾经受到过言语霸凌。

她在1990年创建了自己的律所,位于北伦敦的一个狭小办公室,专攻移民问题,包括与中国有关的庇护申请和工作签证。这让她与中国大使馆取得联系,从而使她在2008年成为大使馆的法律顾问。她之后成为北京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法律顾问,该办公室在2018年成为统战部的一部分。她又曾在其他组织推广中国与海外华人社区之间的联系。

李贞驹目前未有公开置评,也没有回应BBC的采访请求。

在1月的警告发出后,巴里·加丁纳说,他“好些年来”与安全部门“开诚布公谈论”过他与李贞驹的联系,而且他没有被告知要停止与她联系。他说,他对给他办公室的捐款“完全透明”——全部都与议会的议员财务利益登记处(Register of Members' Financial Interests)作过适当申报。

在艾克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Exeter)研究中国影响力的马丁·索尔立(Martin Thorley)表示,他在五年多以前注意到李贞驹的角色,“这并不是特别隐蔽的。如果你看得懂中文,很可能就能从中文那边看到当中的联系。”他说,到2019年,他看到更多来自中国的报道,关于她与统战部的联系。那一年,她还被拍到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框。

中国央视播出的画面显示,2019年,李贞驹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握手。

图像来源,CCTV
中国央视播出的画面显示,2019年,李贞驹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拍着集体照片期间握手。

李贞驹公开以中英关系使者的身份行事。她在2009年中国全国人民政协会议上说:“在中国提升海外华人的声音不仅对已经在国外扎根的华人群体有利,也会让中国通过千千万万在海外工作和生活的华人而拥有自己的国际声音,同时维持着他们与中国的联系。”

李贞驹还成为了历来低调的华人群体的代言人,让他们在英国政治生活当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主要的工具是2006年成立的英国华人参政项目(British-Chinese Project)。它举行活动和组织去中国的出行团。参与者当中有一些后来会成为议会和地方政府候选人的人士。她支持有中国背影的候选人参政的角色,远不是秘密。

李贞驹影响力一个关键的渠道是英国跨政党国会中国事务小组(APPG)。议会安全事务总监阿莉森·杰尔斯(Alison Giles)在最近有关APPG的标准委员会报告中举证说,李贞驹在设立这个小组过程中“起过作用”。巴里·加顶纳是该小组的主席,而李的英国华人参政项目则扮演前者的秘书处。

MI5的警告中特别提到的关注是,尽管英国跨政党国会中国事务小组已经解散,但还是有计划设立新的小组。“APPG是接近议员的一条特别有吸引力的通道,”阿莉森·杰尔斯作供时说,批外部组织有能力提供财政和秘书支持,令这些组织成为“被情报官员看作既有吸引力又能够接近的目标”。

据BBC所了解,李贞驹的人脉超出了议会,到达商界。她帮助在2019年1月促成中国通讯企业华为(Huawei)和一个找生意的政治游说机构之间的会议。其中一个在该游说机构工作的人是前保守党议员尼尔·卡迈克尔(Neil Carmichael),他曾在教育议题上与李贞驹合作。

但是,中国干预的具体事例仍然很难找到。一个政府试图影响另一个政府的事很常见——问题出现在当它是隐秘发生的,而且一个政府被认为是有敌意的时候。

一些人在想,李贞驹的警报是不是一个有用的方式,可为目前正在议会流程中的新国家安全立法提供充分理由。假如通过,它将会给安全部门新的权力,来打击干预——但是一些渠道,比如政治捐款和APPG等,仍将会是主要由议会和各政党自行应对的事情。
马丁·索尔立指出,中国意图在英国的核能项目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是中国对英国公共生活“长线博弈”的关系方面之一。另一些人则说,影响力可以是隐密的——包括关于香港或者台湾哪些问题要问,哪些不问。

但是,既然李贞驹在英国政界活跃了超过15年,而且都如此公开的时候,为什么MI5和议会当局要这么长时间之后才行动呢?

安全部门消息源表示,她的活动性质随着时间推移越发明显。但是他们承认,政府事务优先级的改变是另一个原因。在卡梅伦和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欧思邦)大谈英中关系“黄金时代”的时候,公开警告根本不会发生,一名安全官员说,当时根本没有这种意欲。

MI5还需要克服自己的谨慎。

多年来,这个组织都不愿意碰政治——一部分原因是1980年代保守党政府曾施压调查工会等左翼组织的历史遗留问题。最近,议会的情报和安全委员会则会对MI5不调查俄罗斯对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的干预或者一些政治捐款者身份表示震惊——这是该组织谨慎的另一个迹象。

MI5近年的焦点从恐怖主义转移到政府威胁——不过其中最迫切的是俄罗斯,而不是中国。

MI5在过去三年针对中国活动的工作翻了一倍——而且会再度翻倍,这是肯·麦克雷姆在7月6日的演讲中说的。但是一名前情报官员相信,这当中的起点很低。

还有政治与安全事务互相冲突的风险。

英国军情五处处长肯·麦卡雷姆(左)和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右)于7月6日在伦敦一同露面

图像来源,PA MEDIA
英国军情五处处长肯·麦卡雷姆(左)和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右)于7月6日在伦敦一同露面。

各政党到底有多想让安全部门到处出动审查捐款和捐款者,或者对候选人进行背景调查?

而且,当选举到来的时候,还有一种风险是情报会被政治化——就像最近在澳大利亚所发生的那样。该国的外国情报部门主管在2月不寻常地提出公开警告,一名不知名人士被指“与一个外国政府有很深的联系”,并且担当“操手”资助一个潜在的议会候选人。

一名商人后来被点名,指其利用在澳大利亚的议会特权。他回应形容该指控“毫无根据和鲁莽”,表示他“在澳大利亚的民主选举程序干预中从未有过参与或者利益”。

不过,随着大选临近,对中国介入的指控甚嚣尘上,有些人指参选者中有人有北京的支持。

对特定群体的针对也可能会制造敌意和怀疑——这是FBI“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的批评者们提出的说法,该行动调查学者与中国有关联的指控。在英国,对李贞驹的警告在华人社区当中激起了有关“政治迫害”的讨论——妨碍了更进一步沟通合作的努力。

无论李贞驹本身的目的是什么,另一些人都可能是真诚地想要推进华人群体的参与。马丁·索尔立说:“这令人伤心,因为毫无疑问我们需要更多地参与。”

中国驻伦敦大使馆要求BBC查询其在1月发布的声明,当中说:“中国历来奉行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中方没有必要、也不会去‘收买’外国议员,中方坚决反对一些人捕风捉影,对英国的华人群体进行抹黑、恐吓。”



李貞駒:英國軍情五處警告中共代理人滲透議會- BBC News 中文​

23,689 views Jan 14, 2022

英國軍情五處發出罕見警告,指在英國經營律師業務的李貞駒(Christine Ching Kui Lee)長期為中國政府工作,試圖滲透英國政界。

安全情報機構稱,李貞駒為中國共產黨與現任議員和有意競選成為議會議員的人建立聯繫,向政界人士捐款,包括前工黨前座議員巴里·加德納(Barry Gardiner)。

英國內政大臣普裏蒂·帕特爾(Priti Patel,彭黛玲)表示,這「令人深感關切」,但她也補充道政府已經採取措施識別此類活動。

BBC安全事務記者戈登·科雷拉(Gordon Corera)報導。

 

气候变化:九张图看懂全球变暖和你我的关系​

2021年7月18日
最近更新: 2022年7月20日

globes showing temperature rise promotional image


气候变化是今日国际头等大事之一,全球变暖带来的各种冲击日渐显著。

2022年盛夏,英国度过史上最热一天,最高气温突破40度;欧洲连日炎热、干旱引发山火,地中海沿岸山火熊熊,高温已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导致1000多人死亡......

科学家警告,气候变化加剧了极端高温,这使得热浪更加强烈和频繁,这种干燥的天气也更可能助长山火。
联合国提出治理气候变化的目标,地球变暖的上限定在气温比前工业化时代最多高1.5℃。科学家指出,要达到这个目标,前提是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发生迅疾的、影响长远的、前所未见的改变。

但是,气候变化到底指什么?全球变暖与你我众生有什么关系?

气候变化什么意思?​

气候变化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温室气体效应导致地球气温升高,全球变暖。这个趋势从19世纪中叶伴随工业化开始,持续不断。

关键问题是气温升高速度在加快,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同时,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的方方面面造成的冲击日益显著。

1850年以来气温上升曲线


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数据显示,地球上现在的气温比工业化开始普及之前高了将近1℃。按照这个趋势,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3-5℃。

过去22年里,有20年出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2015-2018是气温最高的4年。

听上去微乎其微,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如果不采取干预措施,将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屿和沿海低地将被淹没;海水温度和酸度升高;农牧业将面临挑战。

温室气体效应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


气候变暖跟温室效应有关 — 太阳光照到地球表面,再反射回天空,被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吸收,然后向各处释放。这个自然发生的过程中,靠近地面的大气层和地球表面温度会升高。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上会天寒地冻,不适宜生命体生存。

但是,数据显示人类活动使得排放到大气层的温室气体大增,加剧了温室效应和地球升温幅度。

所以气候变化又被称为全球变暖。

从1959年到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逐年增多。

什么是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都属于温室气体,但在气候变化中起作用最大的是二氧化碳CO2。

水蒸气形态的温室气体升温作用最明显,但这种气体在大气层里只会停留几天,而滞留时间较长的是二氧化碳。

1750年工业革命开始以来,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增加了30%,CO2浓度有史以来最高。

如果要把大气层里的二氧化碳含量降到工业化之前的水平,大致需要数百年。海洋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但能力有限。

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此外,开荒伐木也会增加碳排放、加剧全球变暖。

情况会恶化到什么程度

问题有多严重​


几十年来,学术界认为在本世界末之前应该把地球升温幅度控制在比工业化前平均值高2℃的程度才算“安全”,才能避免“最坏情况”发生。

在现实中,如果把《巴黎气候协议》签约国各自承诺的碳减排总和计算在内,到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将升高至少3℃,世界气象组织的预测是升高3-5℃。

现在世界公认的“安全”程度是比工业化前平均值高1.5℃。

海平面


目前公认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冰川、冰层融化加速。地球南北两级的冰盖面积在不断缩小。

卫星图片显示目前北极海冰面积跟1979年相比差距令人震惊,尤其是格林兰冰架不堪气温升高而坍塌,东、西南极冰盖面积在缩小。

英国议会环境事务审计委员会一份报告说,按照目前的气温升高速度,到2050年北冰洋夏季将再无海冰。

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体现在植被和陆地动物的变化中,包括开花、结果时间提前,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改变。

非洲和亚洲95%的城市面临气候风险,扩张最快的城市风险最大。

这些风险包括气温显著升高,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增多、加剧。

跟你、我有什么关系?​


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议题,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环境组织也在各自的领域努力。

不过,气候变化跟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切身相关。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受气候变化影响,同样每个人都可以为减轻气候变化的冲击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空气污染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给出不少有助于抗衡气候变化的生活方式选择:
  • 少吃肉类、乳制品、奶酪、黄油,多吃本地水产和蔬果,减少浪费;
  • 多乘火车、巴士,少乘飞机,能走路、骑自行车抵达的就不开车,开电动车;
  • 多开视频会议,减少商务旅行;
  • 少用烘干机,多用晾衣绳;
  • 提高自家住房的绝缘保护,减少热量流失;
  • 购物时有意识选择低碳商品
改变饮食结构是最直接的参与方式:

碳脚印


《科学》杂志曾发表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同一种食物对环境的冲击因生产过程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比如牛肉,如果因为建养牛场而伐林开荒,那么这个养牛场的牛肉的碳排放就是自然牧场上的牛的12倍。

研究还发现,动物蛋白整体而言比植物蛋白的碳排放低。

这项研究也表明农牧业生产需要大幅度调整,以便符合碳减排的要求。




Global Warming from 1880 to 2021​

59,789 views Jan 13, 2022

Earth’s global average surface temperature in 2021 tied with 2018 as the sixth warmest year on record, according to an analysis by NASA.

Continuing the planet’s long-term warming trend, global temperatures in 2021 were 1.5 degrees Fahrenheit (0.85 degrees Celsius) above the average for NASA’s baseline period, according to scientists at NASA’s 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 (GISS) in New York. NASA uses the period from 1951-1980 as a baseline to see how global temperature changes over time.

Collectively, the past eight years are the warmest years since modern recordkeeping began in 1880. This annual temperature data makes up the global temperature record – which tells scientists the planet is warming.

1658435857161.png

1658435899641.png
1658435971798.png
 
最后编辑:

中国将种子送上太空 培育超级农作物​

  • 特里莎·普尔塔罗娃( Tereza Pultarova)
  • BBC Future
6 小时前
中国将成千上万农作物种子用航天器载上太空 (Credit: China Photos/Getty Image)

图像来源,CHINA PHOTOS/GETTY IMAGE
将种子送往太空短途旅行可帮助科学家培育出能适应气候变化而茁壮生长的农作物新品种,从而养活全球不断增长的人口。

初看之下,这大片麦田上生长的小麦和世界上其他麦田随风摇曳的麦穗没有什么差别。其实在中国东北广袤的田地栽种的这种小麦来头不小,绝非普通的作物,这是在太空中培育出来的崭新麦种。

称为“鲁原502”的麦种,为中国种植面积第二大的小麦。这是将小麦种子送到离地球表面340公里的轨道上空培养出来的新品种。在独特的低重力太空中,而且隔绝在保护地球生命的磁场之外,小麦种子的DNA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产生了更耐旱和更能抗病虫害的新特性。

有越来越多的重要粮食作物新品种是在环绕地球运行的航天器和太空站上培育出来,鲁原502仅是其中一种。在近地球轨道的太空,种子会受到微重力的影响,以及宇宙射线的轰击所引发的基因变异,此过程称为太空诱发基因突变,简称太空诱变。

虽然某些突变使作物无法发芽繁殖,但也有些突变可能是有益于作物生长。有的作物在基因变异后会变得更强壮,能够经受较极端的生长环境,有的作物单一植株产量会增多,或生长得较快,或需要的水量会减少。在太空培育的农作物种子被带回地球后,再经过仔细的筛选和进一步的培育,从而培植出可大面积广泛种植的品种。

当今世界因气候变化和粮食供应链脆弱,农业生产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使得农作物的种植需要更靠近其食用消费的地区。现在一些科研人员认为,被称为太空诱变的太空育种法或许能帮助人类开发适应上述新挑战的农作物品种。
麦收资料图片

图像来源,XINHUA
中国种植面积第二大的小麦品种鲁原502是经过太空诱变技术培育出来的品种

中国首席太空育种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航天育种研究中心主任刘录祥说,“太空基因诱变技术产生了美丽的物种变异。”

例如,根据国际原子能总署的数据,鲁原502比中国一般小麦品种的产量要高11%,也更耐干旱,更抗病虫害。国际原子能总署有一项工作是协调国际合作采用辐射技术培育新的作物品种。

刘录祥说,“鲁原502确实很成功,产量潜力很高,适应性也很强,在各种地区各种自然环境都能种植。”

正因为鲁原502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使得这种小麦在中国这样耕种土地和气候环境丰富多样的国家广受农民的喜欢。

根据刘录祥之说,鲁原502只是中国过去30年培育的200多个经太空诱变的作物品种其一。除小麦外,中国科学家还使用太空诱变技术培育出新的水稻、玉米、大豆、苜蓿、芝麻、棉花、西瓜、西红柿、甜椒和其他蔬菜等品种。

中国在1987年首次开始农作物太空诱变实验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始终使用这项育种技术的国家。从该年始,中国已经数十次将作物种子送上地球轨道。中国科学家于1990年公布第一种经太空培育成功的作物,是一种名叫宇椒1号的甜椒。刘录祥说,与中国传统种植的甜椒品种相比,宇椒1号果实较大,抗病能力也更强。

太空中的高能射线可让植物种子出现基因变异,用此技术可改良水稻等重要农作物,培育优质品种。(Credit: Li Xihua/VCG/Getty Images)

图像来源,LI XIHUA/VCG/GETTY IMAGES
太空中的高能射线可让植物种子出现基因变异,用此技术可改良水稻等重要农作物,培育优质品种

中国在这几十年已成为全球航天强国,因此有能力将大批的农作物种子送入地球轨道。2006年,中国用“实践八号”卫星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批种子和微生物(152种种子和菌种,总重量超过250公斤)送入地球轨道。2022年5月,中国载人神舟13号从中国天河空间站返回,带回来的还有作太空诱变实验的12000颗种子,其中包括几种草料、以及燕麦、苜蓿和真菌。

中国甚至在2020年11月嫦娥5号登月任务中,也载运了一批稻种,经历了一趟地球和月球的来回之旅。中国新闻报道称,这些上过月球的水稻种子返回地球后,在实验田成功栽种获得收成。

刘录祥说,“我们因中国强大的太空计划而获益匪浅。我们可以利用返回式卫星、高空平台站和载人飞船将种子送上太空,利用这些太空设施来培育改良作物,每年上太空最多可有两次。”

这些种子的太空之旅,时间从4天到几个月不等。在太空的特殊环境中,种子和植株都会发生一些变化。首先,高能的太阳粒子和宇宙射线会破坏种子本身的遗传物质,导致基因变异或染色体畸变,突变还会遗传给后代。此外,太空的低重力环境也可能导致种子发生某些变化。在微重力环境下发芽和生长的植物其细胞形状和细胞本身的组织结构上都会发生改变。

大多数情况是,中国科学家先将种子送往太空,再运回地球种植待其发芽。然后对幼苗进行筛选,找出有用的特性比传统品种更优秀的植株进行培育。中国科学家筛选寻求的基因变异是能够让作物生产更大的果实,能减少需水量,有更好的营养结构,还能抗高温和低温,以及能抗病虫害。在某些情况下,罕见的基因突变可以让作物产量或抗灾害力有很大的突破。

研究人员找到最有前途的植株后将作进一步培育,直到最终培育出一种能够满足农民需求,效果明显的改良品种。
欧洲太空总署(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也进行了在太空中种植蔬菜的实验。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欧洲太空总署(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也进行了在太空中种植蔬菜的实验。

不过,尽管当今中国太空诱变技术领先全球,但中国不是第一个进行太空育种实验的国家。最早开始此技术的是美国和苏联的科学家,1975年两国科学家使用搭乘苏联宇宙782卫星进入地球轨道的胡萝卜细胞作了最早的太空诱变实验。

这种实验方法所依赖的原理与20世纪20年代末已开始的用核辐射诱发基因突变的原理相同。核辐射诱变是指将生命体暴露在核辐射下,以加速生命体DNA的自然突变过程。

原理相同,但还是有差别。核辐射诱变使用源自地球本身的伽马射线、X射线和离子束来引起生命体基因突变,而太空诱变则依赖于散布在地球轨道太空中的宇宙射线的轰击。我们地球上的生命因为受到地球磁场和厚实的大气层的保护,而免于宇宙高能射线的伤害,但在地球轨道上,航天器和卫星则是暴露在宇宙射线辐射中,这些高能射线主要来自太阳。

国际原子能总署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成立的植物育种和遗传学科的负责人肖巴·西瓦桑卡尔(Shoba Sivasankar)说,太空诱变和核辐射诱变这两种技术都可以帮助缩短培育新作物品种所需时间,最高可以减半。

国际原子能总署位于奥地利维也纳东南35公里的塞贝尔斯多夫的核实验室,是核辐射诱变的全球中心和培训中心。没有核设施的合作国家可以将本国的种子、植物插枝或幼苗送到西瓦桑卡尔的团队接受核辐射。

西瓦桑卡尔说,“让种子接受核辐射只要几分钟,但这需要(对核辐射诱变)有充分的了解及其专业知识。每个品种对辐射都有不同的耐受性。如果给种子的辐射量太高,将种子放在辐射器里太久,种子的生机就会被摧毁。不会再发芽生长。但要是辐射量不足够,就不会产生足够的基因突变,结果繁殖的后代就会和上代一样。”

中国科学家将种子送上太空,是期望在种子回到地球后能培育出产量高的强势新品种。(Credit: Li Xihua/VCG/Getty Images)

图像来源,LI XIHUA/VCG/GETTY IMAGES
中国科学家将种子送上太空,是期望在种子回到地球后能培育出产量高的强势新品种。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总署合作的“粮食和农业核应用司”成立于1964年,植物育种和遗传学科为其下属机构。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的核物理学家利用X射线诱导小麦、玉米、水稻、燕麦和大麦发生基因突变的实验引起了世界各地植物学家的兴趣。到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有了核辐射育种计划,试验不仅采用X射线,还试验用紫外线和伽马射线作诱变。

西瓦桑卡尔说,“当时,欧洲和北美做了很多努力,公布了许多在核辐射诱变帮助下培育的新品种。但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欧美许多国家放弃了这项技术。特别是美国已经改变方向,采用转基因技术,即在实验室中将其他物种的DNA片段插入植物基因组以培育新品种。”

不过核辐射诱变技术也没有过时。亚太地区的国家对此始终热情不减,领头的就是日益自信的中国。中国在继续填充国际原子能总署的核诱发基因突变作物品种数据库。目前这个数据库有3300个以此技术培育成功的农作物品种。

西瓦桑卡尔说,虽然对一些较贫穷的亚洲国家,转基因技术的成本很高可能是坚持核辐射诱变技术的主要动机,但继续使用这种被西方基本抛弃的技术还有更多的实际原因。

西瓦桑卡说尔说,“例如,美国工业化的农业会优先考虑的农作物特性是抗虫性和抗除草剂性之类。转基因技术在这方面有杰出的表现。但在亚洲国家,情况就大不相同。”

亚洲的农业生产者主要是小农户,而且农业地理环境也千差万别,育种者要为这些小农户培育改良种子,仅仅修改一两个特性是不够的。

西瓦桑卡尔说,“亚洲农作物种子需要更复杂的特性,许多与气候状况有关,比如要耐热和耐旱,或者有在贫瘠土地或盐碱地生长的能力。就我看来,这是转基因技术无法实现的。”

中国认为必须改善中国农作物的基因库。据刘录祥及其科研团队之说,到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增加20亿,到时想要养活全球暴增的人口,就必须将至关重要的谷物产量提高70%。他的团队声称,亚太地区不断增长的人口现正面临粮食短缺的最高风险。

国际原子能总署认为,通过核辐射诱变和太空诱变技术,仅中国一国就培育和引进了与原生作物相比所有关键特性都得到改良的800多新品种。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诱发基因突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中也能实现,那么将种子送往太空又会有什么优势?

刘录祥承认,将种子送上太空的成本比放入地面辐射器的成本要高。尽管如此,把种子送上太空旅行一趟似乎有明显的好处,常常产生更有趣的结果。

刘录祥说,“实际上,我们发现太空诱变的基因突变有效率比在地球实验室接受伽马射线要高。在太空中,宇宙射线强度要低很多,而种子暴露在辐射中的时间则要长得多。我们所说的粒子的线性能量传输和整体生物效应在太空中比在实验室接受辐射要高,而种子的损伤率则要低很多。”

刘录祥说,在地球实验室的辐射器中,种子会在几秒钟内接受50至400个戈瑞(gray,电离辐射吸收剂量单位)的高剂量电离辐射。但在时间长很多的一周太空旅行中,种子所接受的辐射量只有区区的2毫戈瑞(1毫戈瑞等于1戈瑞的千分之一)。他补充说,结果是,多达50%的种子在辐射过量的地面实验室中无法存活,但是在太空旅行的种子回到地球几乎都能发芽生长。

刘录祥说,“两种技术都很有用,都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非常现实的问题。而且把种子送往太空的机会微乎其微。因此我们不能只依靠太空诱变技术。”

资料图片,2014年

图像来源,NASA
美国太空总署在国际太空站实验种菜,希望今后能够为太空人提供新鲜蔬菜。

现在,世界其他地区似乎对在太空种植农作物重启兴趣。2020年11月,美国商业太空服务公司NanoRacks公布了将建立环绕地球轨道的太空温室种植计划。计划的目标?在世界面临日益恶化的气候变化危机之际,开发更适合养活全人类的新作物品种。

NanoRacks是一家以从国际太空站发射小型卫星而闻名的公司,其太空温室计划是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合作。阿联酋是一个耕地极少的国家,需要大量进口粮食。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种子从太空返回地球后都能成为新生的超级植物。2020年,欧洲科学家送往国际空间站的一批莴苣种子在返回地球后,生长速度甚至比留在地面上的同类莴苣还要缓慢。

目前许多有关太空种植食物的研究,都是为了帮助太空人在执行太空任务时能自给自足。例如,国际太空站上的太空人自2015年以来一直在种植生菜,并成功收成和食用。2020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这种太空种植的生菜可以安全食用,并能为太空长期工作者提供宝贵的营养。

全世界各国的航天机构正在构想让人类重返月球和访问火星等行星,为太空人种植蔬菜粮食或许是未来长途太空之旅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是对于将留在地球上生存的人类,太空食物的意义可能更为重大。

请前往BBC Future 阅读英文原文

 

用数学破解乐透 美国老夫妇10年赢2600万美元​

6 小时前

塞尔比夫妇

图像来源,JERRY SELBEE
塞尔比夫妇破解密歇根州和马萨诸塞州的乐透,赢了2600万美元

中乐透奖是许多人的美梦,但美国老夫妇利用简单的数学计算,再仔细研究乐透的游戏规则,在10年之间合法赢得数十次乐透,彩金高达2600万美元,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从2003到2012年将近10年的时间里,塞尔比夫妇(Jerry and Marge Selbee)在美国两个州的乐透彩不断地赢得彩金,塞尔比先生说他中奖的秘密其实就是很简单的算术,只花了他“三分钟”,而且完全没有违法。

他们两人中乐透的传奇故事也被好莱坞改编拍成电影《杰瑞和玛姬生活阔绰》(Jerry & Marge Go Large),并在上个月上映。

该片导演是《穿着Prada的恶魔》(The Devil Wears Prada)的导演大卫·法兰科(David Frankel),由布莱恩·科兰斯顿(Bryan Cranston)和安妮特·贝宁(Annette Bening)饰演塞尔比夫妇。

导演大卫·法兰科表示,这部影片为塞尔比夫妇的传奇故事增添了一些创意,但影片忠实反映出塞尔比夫妇的简单生活,以及他们并没有因赢过那么多次乐透而被冲昏头。

“基本算术”​


和好莱坞电影《华尔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里面人物的纸醉金迷和奢华放浪相比,塞尔比夫妇的故事完全平凡无奇。

电影画面

图像来源,PARAMOUNT+
塞尔比夫妇的故事被好莱坞改编拍成电影

他们两人一辈子都住在密歇根州(Michigan)的小镇埃弗里特(Everett),小镇上没有什么重要大事,他们在小镇的大街上经营一家小小的便利店。

故事从2003年开始,将六名子女抚养成人之后,塞尔比夫妇决定把小店转手卖掉,准备退休安享晚年,突然一天塞尔比先生看到Windfall乐透广告。

他仔细研读了那个乐透的游戏规则,并很快的在心里默算了一下,结果发现中奖的几率很大。

塞尔比先生2019年接受美国CBS电视采访时表示,“我发现了一个破绽。”

要赢得Windfall乐透,玩家必须对中所有六个乐透号码,如果没有人六个号码全中,彩金将分配给对中五个号码、四个号码和三个号码的人。

按照这个规则,分享彩金的中奖率要比一人独中头奖的几率高出很多。

塞尔比先生以此推论,如果他大量买彩票那么中奖几率就会很高,他计算出如果花1100美元买彩票,他很有可能至少会有一张彩票选中四个得奖号码。

电影画面

图像来源,PARAMOUNT+
塞尔比夫妇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买乐透彩票

“我中了一张四个号码赢了1000美元,18张三个号码,每张赢50美元,那就是900美元。”

“所以我花了1100美元,赢回来1900美元。这只是基本的算术而已。”

开公司买彩票​


美国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的资料显示,美国人每年花大约700亿美元买州立乐透彩票,平均下来每人花230美元。

塞尔比先生花在买彩票上面的钱要比这个数字高很多,但是中奖几率也更高。

他越买越多,有一次花了3600美元,结果赢了6300美元,还有一次花了8000美元买彩票,却赢回了16000美元。

他跟妻子说他买乐透赢钱的事情,于是夫妻两人开始投资成千上万元买彩票,到后来还成立GS投资策略公司(GS Investment Strategies LLC)专门来管理资源。

彩票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和许多其他乐透不同,密歇根州和马萨诸塞州的乐透,如果没有人六个号码全中,头奖奖金就由对中其他号码的人分享

后来他们决定邀请小镇其他人一起来投资他们成立的买彩票公司,投资500美元可以获得公司股票一股。

埃弗里特小镇上的农夫和律师都来投资,赢得的乐透奖金越来越高,据公司帐簿记载,有一次还赢了85.3万美元。

公司盈利很好,但这也意味着塞尔比夫妇必须花很多时间来买彩票,管理账务和其他公司琐事,等于两人又重新全职工作了。

后来密歇根州的Windfall乐透结束了,不过一位朋友告诉他们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也有类似的乐透,叫做Cash Windfall。

他们花了几分钟简单算了一下就知道他们可以继续靠着这个模式赢钱,只是现在要花更多时间来回数千公里买彩票。

在六年的时间里,塞尔比夫妇跨越六个州到位于马萨诸塞州的两个投注站买Cash Windfall彩票,平均每次花60万美元买彩票,一年玩七次。

在这个跨越六个州买彩票的浩大工程中,他们每次必须在酒店里待上10天,每天花10个小时人工整理彩票,绝对是个全职工作。

80岁的塞尔比先生表示,“这给你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而且不只是对我们自己,对我们朋友和家人也很值得。”

是否违法?​


《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2012年发现有数家乐透投注站每次都开出许多中獎彩票,他们调查后发现,不只是塞尔比夫妇大规模买彩票,一群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也发现这个高额投注赢奖金的方法。

电影画面

图像来源,PARAMOUNT+
电影描述塞尔比夫妇赢奖的历程

马萨诸塞州州政府对此展开调查,但他们并没有发现任何违法的事情。

州政府调查人员苏利文(Greg Sullivan)表示,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这一定涉及组织犯罪或贪污舞弊等不法行为,但调查之后发现就是几个数学天才找到合法的方式捞了数百万美元。

基本上,任何算出得奖几率的人都能用相同方式赢得彩金,但只有在没有任何人六个号码全中的情况下,这种大规模买乐透的中奖模式才有效,否则就只是头奖一人独得所有彩金。

即使如此,Cash Windfall乐透对马萨诸塞州也是一门好生意,光是靠卖彩票就入账1.2亿美元。

整修住房和资助教育费​

最后,Cash Windfall乐透也宣告终止,现在,美国再也没有这种头奖奖金由对中其他号码的人分享的乐透彩了。

塞尔比夫妇和两位男女主角

图像来源,PARAMOUNT+
塞尔比夫妇和两位男女主角

不过塞尔比夫妇已经赢得口袋满满了,塞尔比先生说,在扣除各项税额和公司支出之后,他们两人实得800万美元,他们没有把钱浪费在豪华奢侈品上面,而是用来整修自己的房子,并资助孙子的教育费用。

对他们两人来说,除了赢得奖金之外,整个过程也像是一场刺激的冒险。

塞尔比太太说,“很好玩,中奖很过瘾,有一种快感。”

他们两人也出席了电影的首映式,并且和男女主角一起走上红毯,体验了15分钟的大明星的滋味。

 
现在没有这样的彩票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