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脉搏与祖国一起跳动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新华网]就像在宣纸上写下一行计算机程序,留学生――这个真正意义上“睁眼看世界”的群体,终于使古老中国与现代文明交汇在了一处。

16日在此间举行的“新时期留学使命与发展机遇”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留学运动波澜壮阔、蔚为壮观。留学生给中国带来了更加理性与开放的心态,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加速了中国融入国际文明的脚步。

“在中国留学史上,有一个人是不应被忽略的。他就是第一个受过完整美国高等教育并取得学位的中国人――容闳。”从事中国留学史研究十余年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志强介绍说,容闳学成归国后,于1872年带领120个幼童赴美求学。这是我国第一批留学生。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除带回众多尖端技术外,留学生还把“现代经济元素”――企业的管理模式带回祖国。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人力资源处处长王立平对此颇有感触,他一口气罗列出一大串留学生企业的特点:留学生企业创办时股权划分非常清晰。他们懂得如何利用国际资本,而不是单纯依靠银行贷款或企业自身积累。留学生企业无论大小,从来不搞大而全、小而全,业务非常专注,他们知道自己是产业链上的一员,只有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共赢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留学生企业诚信守法的观念根深蒂固。

由两个“海归”创办的百度在线是“海归”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普通个案。据创始人之一徐勇介绍,百度对软件工程师实行弹性工作制的目标管理方式,什么时候上下班公司不做硬性规定,但非常重视软件开发的成果。徐勇还向记者补充道,“公司的早餐一直延续到上午十点。”事实上,留学生企业重实效、人性化管理的“新鲜事”在中关村不胜枚举。

正是这些看似细节的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中国科协对外应用技术交流促进会主任张建生向记者指出,留学生使中西两种文明在思维方式上发生强烈碰撞。他的说法与季羡林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季羡林认为,中国的思维方式是归纳法,而西方是演绎法。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将激荡出更加灿烂的文明。

莫让孩子成为21世纪的“方鸿渐”

浙江老家的亲戚最近托记者在北京的新东方学校给孩子报了个雅思班,这已经是这个十几岁少年为留学而进行的第二轮奋斗了。

几个月前,由于中介造假,高中毕业后留学澳洲的少年凭借口袋中仅有的澳元辗转回国,“在澳洲的一个多月我老是做噩梦、说梦话,几乎每天夜里都被同寝室的人推醒。”

孩子的母亲向记者描述道:“接他回来的那天,他脚上的袜子一深一浅,胡子拉碴,狼狈不堪。哪里像是去留洋,简直就像从拘留所刚放出来!”

然而,老家的亲戚并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母亲在孩子留学问题上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执着与坚定,“我们又找了一家留学中介,还去澳洲。”

对于为什么一定要高中毕业就送孩子留学海外,这位母亲振振有辞:目前国内大学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即使考上,上不了重点今后就业也会面临新的困难。因此,还不如现在花点儿钱,送孩子去国外“镀金”,拿个洋文凭,还能掌握一门外语。事实上,低龄留学由于没有奖学金,可不是“花点儿钱”。对于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家庭来说,那要搭上父母毕生血汗钱,有的甚至还要拉一屁股债。自费留学价格便宜一些的是去新西兰或澳大利亚,一年也要10万元到15万元人民币。四年大学加上一两年预科,总共要花上六七十万元。

尽管如此,与记者老家亲戚有着同样想法的家长并不在少数。下面的数据能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低龄留学”到底有多热: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办理出国留学的中学生已占所有出国人员的70%到80%;深圳大学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86%的中学生希望出国,比大学生还高10%;今年1至6月,仅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就发出了3400多份留学签证,其中超过一半是给中学生的;近四年来,我国少年出国留学人数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16日在此间举行的“新时期留学人员使命与发展机遇”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指出,目前留学低龄化渐成趋势,青少年留学一定要慎重。

多年从事留学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志强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出国留学是一些青少年逃避国内学业激烈竞争而寻求比较优势的一条“简约路径”,但不是孩子成材的“快捷途径”。

刘志强说,低龄留学不仅有可能使家长的“望子成龙”梦破灭,而且由于孩子在年纪很小时就丧失了父母直接教育这一关键因素,还可能增加孩子走入歧途的可能性,引发早恋同居、赌博吸毒等社会问题。

与留学低龄化同步出现的还有近年“海归”贬值现象。北京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近日以月薪2500元招聘软件工程师。招聘启事上“不抱希望”地写了一条“有留学背景者优先”,结果居然引来了3名“海归”求职。“这是国内人才市场趋于理性和成熟的表现。企业注重的是员工实际工作能力,不管你是‘海归(龟)’还是‘土鳖’。”中国科协对外应用技术交流促进会主任张建生说。

事实上,目前一些“海归”对年薪的期望值已经大大降低,月薪几千元者不在少数。专家提醒,如果让孩子出国留学不是水到渠成,而是逃避学业竞争的一种手段,那么很可能造成投入产出比失衡。低龄留学一定慎行,莫让孩子成为钱钟书《围城》里拿了“假洋文凭”的方鸿渐.

25年来我国有58万人留学海外 15万人学成归国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已超过58万人,其中15万人学成归国,在教育、科研、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管理等领域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是16日从正在此间举行的“新时期留学人员使命与发展机遇”研讨会上了解到的。

我国始终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政策。其中,“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自1990年设立以来,资助金额已达3.4亿元;“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自1993年启动至今,资助金额达1.7亿元;“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自1998年启动以来,共有410位曾留学海外的学者受聘为特聘、讲座教授,占特聘、讲座教授总数的91%。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留学回国人员正以每年13%的速度增加。在全国创办的60多个留学人员创业园中,留学人员创办企业5000多家,年产值逾100亿元。在留学生“扎堆”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留学生企业占园区企业总数的六分之一,半数以上的归国留学人员拥有个人科技成果,其中44%的成果获得了专利。(完)

新闻背景:留学生的脉搏与祖国一起跳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深受欺凌,一些有识之士兴洋务,掀起一个又一个留学热潮。1872年,根据第一个赴美苦读生容闳“西学东渐”的主张,清政府派遣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一些青年认识到日本的强大在于明治维新,学习了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于是形成“留日热”。到1907年,留日学生已近2万之众。1909年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创办清华学堂作为留美预备学校,此后又形成“留美热”。其中著名人士有梅贻琦、赵元任、胡适、竺可桢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侵华加剧,“留日热”逐渐退潮。中国青年渴望对西方文化探本求源,羡慕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再兴“留法热”。此后,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作出“以俄为师”的决策后,又出现“留苏热”。

1949年以后,中国先后派出的大批留苏学生,成为新中国的重要建设者。

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先后出现了三次留学潮:第一次是改革开放以后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为拉近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国家公派出国了一批干部和优秀人才。这批留学生回国后大多安排在政府部门或科研单位,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第二次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个人可以通过考托福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形式出国留学。一批学有所成、基础扎实的人才纷纷靠个人的能力赢取国外奖学金留学海外。第三次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这个时期的留学人数大幅上升,留学的原因也复杂得多。由于国内的人才竞争激烈,出国留学途径越来越多,一些有经济基础的家庭为了孩子的前途,宁愿花上一大笔钱送孩子出国深造。这种情况造成了这批留学潮中回国的“海归”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导致“海归”掉价的原因之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