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空间站,载人飞船对接成功,3位宇航员进入空间站开始工作


这里也算是中文社交媒体,当然写英文也被允许。
 
留些芯一级冗余的液氧液氢燃料送回更低的轨道或者大气层,也就不是液氧煤油发动机那样的再点火了。

芯一级装小的 retro rockets 也是不划算的冗余量,可以实现 partially controlled re-entry,不过照样会被黑 “你看土共把芯一级变成武器了!”

导弹修正轨道的那一套搬上去不就好了?用小retro rockets, 不用主发动机再次点火
 
最后编辑:
这里也算是中文社交媒体,当然写英文也被允许。

虽然这里也是5毛横行,老九还是赖着不走。好奇怪
 
虽然这里也是5毛横行,老九还是赖着不走。好奇怪
他任重道远,战斗在敌人心脏,像警犬一样,以灵敏的嗅觉去发现,战斗任何敌情。
 
这里有些无耻的人,对中国航天技术的飞速进步,产生了羨慕嫉妒恨的心理,激起一種歇斯底里的情緒。其拙劣表演,非常好笑。
 
为什么不能在坠落之前引爆,炸成碎片
 
如果有办法让芯一级在再入大气后引爆、解体成理想状态更充分地燃烧的话,的确是种方案,不能在大气层以外引爆 (会造成碎片更加不可控)。

液氧液氢燃料管道大概还是无法充分燃烧。
为什么不能在坠落之前引爆,炸成碎片
 
最后编辑:
虽然这里也是5毛横行,老九还是赖着不走。好奇怪
狗屎的价值不就在于每天能被人踩上一脚么?又出状况了?
 
靠,五毛开会呢? 老无毛上场了,真丑陋:wotu:
 
靠,五毛开会呢? 老无毛上场了,真丑陋:wotu:
哟喝,还真以为你屏蔽我了,原来你丫嘴里冒的是粪呀:cool:
 

欧洲火箭如何避免残骸伤人?​

3 hours ago​

38706496_101.jpg


围绕20余吨的“长征5B型”火箭残骸无控返回的争议,中国外交部一再强调,这是“国际通行做法”。那么,运力和“长征5”系列相近的欧洲空间局“阿丽亚娜5”系列火箭,又是如何解决火箭残骸坠落之问题?​

(德国之声中文网) "我们欧洲的火箭,在一开始设计时,就不会让第一级入轨!"欧空局负责"阿丽亚娜5"系列火箭的高级工程师阿巴特(Rüdeger Albat)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非常明确地说道。"沉重的火箭第一级,不会飞入轨道绕着地球转圈,而是会在分离后沿着一条抛物线弹道飞行。这样的话,它的轨迹就能提前精确计算出来,便于我们在发射前就计划好让它在太平洋指定区域坠落,从而能够提前规划好禁航区,以免对船只和船员造成风险。这里的关键点是:不让火箭第一级飞得太高太远,就能提前计算好轨迹。"

阿巴特指出,和"长征5B"的"一级半"构型(即除了助推器只有第一级)不同,"阿丽亚娜5"系列火箭均有第二级。这意味着,抛弃燃料耗尽的第一级后,最终将空间站舱体或卫星等有效载荷送入轨道的,是小得多也轻得多的火箭第二级;哪怕再入大气层时发生故障导致不可控,第二级火箭残骸相比又大又重的第一级残骸更容易烧毁,对地表的风险也要小得多。

57420564_101.jpg


长征5B火箭只有第一级以及四枚助推器,专门用于运载低轨道重载荷,被认为是空间站“专车”

中国外交部没说错,但是...​

5月7日,即"长征5B"残骸坠毁在印度洋的两天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火箭末级再入大气层烧蚀销毁,这是国际通行做法。"结合阿巴特介绍的"阿丽亚娜5型"火箭第二级残骸返回方式,汪文斌的说法并没有任何错误。但是,汪文斌并没有说明,"一级半"构型的"长征5B"火箭,其末级就是第一级。而当今全球其他型号的重型火箭(包括中国自己的"长征5")均采用多级构型,其第一级根本就不会飞出大气层,因此也不存在"再入大气层"之问题。

阿巴特还进一步透露,即便第二级火箭比较轻小、更易烧毁,"阿丽亚娜5"仍然将第二级发动机设计成能够两次点火的形式。简而言之:火箭在关闭发动机并释放卫星或空间站舱段到指定位置后,能够重新启动发动机,以便离开轨道前往指定区域坠毁。

构型可靠,但是...​

对于根本没有第二级的"长征5B"型火箭而言,其沉重的第一级必须飞入环绕地球的轨道,否则就无法完成运送空间站入轨的任务。那么,"长征5B"的设计者,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采取了这种具有残骸无控坠落风险的"一级半"构型呢?

对于这个问题,阿巴特表示,他只是欧洲空间局的火箭工程师,并不直接了解中国设计者的真实想法。他指出,其实除了"长征5B"之外,中国的其他重载火箭并没有采用"一级半"构型。"这种构型最大的好处就是,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运送低轨道载荷。"

至于"长征5B"的第一级是否能够像"阿丽亚娜5"的第二级那样,在完成任务后重启发动机前往指定区域坠毁,阿巴特表示"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所以不便置评"。

姊妹火箭"长征5"能够重启发动机,但是...​

根据公开资料,"长征5"系列火箭的第一级氢氧发动机YF-77并没有做两次点火设计,倒是其第二级氢氧发动机YF-75D具有两次点火功能,2020年7月该型火箭发射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1号"时就运用到了该功能。但如前所述,专注于运送低轨道重载荷的"长征5B"并没有选装第二级。

近年来,各国航天器无控坠入大气层的情况屡屡发生。但是,美国哈佛大学天文物理学家Jonathan McDowell指出,除了"长征5B",无控坠毁的要么是比较小的残骸,要么是比较大的航天器出现了故障。"10吨以上的航天器,从一开始就设计成无控坠入大气层的模式,除了长征5B别无第二种。"

根据计划,到2022年底前,"长征5B"还将发射至少两次,将中国空间站另两个分别重达20余吨的舱段送入太空。中国航天部门目前并没有披露是否能对该型火箭沉重的第一级进行改造,以实现可控坠落。
 

空间站和火箭残骸坠海之后?​

4 hours ago​

55580092_101.jpg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以百计的火箭丶空间站和卫星的碎片已经返回地球。它们通常被丢弃在海里。这样做的可持续性如何?​

(德国之声中文网) 经过一周的猜测,中国长征五号火箭的核心(CZ-5B)终於不受控制重返马尔代夫附近的印度洋。该火箭曾将中国新空间站的一部分送入太空轨道,但其大约30米长丶直径5米的核心却可能在任何地方降落,甚至可能降在陆地上。

一年前,据说长征五号火箭的一根管子坠落在科特迪瓦(Cote D'Ivoire)居民的房子上造成毁损。因此,今年全球对长征五号火箭无控坠落前的恐惧和批评齐发。

美国宇航局局长纳尔逊 (Bill Nelson)说「很明显」中国「在其太空碎片处理方面没有达到负责任的标准。」

虽然纳尔逊的观点得到许多人呼应,但现实情况比这更复杂,而美国也绝不是无辜的。

黑白之外的灰色地带​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副教授丶《太空垃圾大战宇宙博士》(Dr Space Junk vs the Universe)的作者戈尔曼 (Alice Gorman)说:「毫无疑问,中国有点调皮。」

57531526_7.png


预估海洋中空间垃圾碎片数量的信息图。
戈尔曼告诉德国之声:「中国所依赖的事实是,大多数东西要么 (在重返地球大气层时)燃烧起来,要么落在海洋或人口稀少的土地上。但是考虑到他们去年的经验,当(另一枚火箭)的固定杆击中科特迪瓦的一个村庄时,这种乐观情绪有点错位。」

在5月9日火箭芯落下之前,中国航空航天专家拒绝接受任何国际关注,官媒《环球时报》援引一位专家宋忠平的话说,火箭残片返回地球是 「完全正常的」。

宋忠平说得没错,火箭丶卫星丶甚至空间站的碎片飞回地球是很正常的,而且中国甚至不是最糟糕的罪犯。还有其他国家和商业公司也在这样做。

戈尔曼说:「正如我所说,太空的主要污染者是美国和苏联/俄罗斯。」

南太平洋的航天器公墓​

大多数太空垃圾都落在了海洋的某个地方。这只是因为海洋比陆地多。

任务设计者将目标特定区域,如南太平洋无人区(SPOUA),靠近尼莫点(Point Nemo),也就是地球上「不可接近的两极」丶地球上任何方向离陆地最远的地方。

在2018年的一篇博文中,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写道,自1971年以来,有超过260个航天器坠落在这个区域。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加。

57487002_7.png


说明尼莫点和中国CZ-5B在印度洋降落位置的信息图
尼莫点被称为「航天器墓地」也许毫不奇怪,但它并不是唯一一个航天器坠落的海洋区域。

美国剑桥的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的天体物理学家麦克道尔 (Jonathan McDowell)说:「尼莫点?它就在那里,但它就像新西兰和智利之间的南太平洋的所有地方。」

他告诉德国之声:「重要的是,它不是很集中,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其他的点)。」

麦克道尔说,当SpaceX发射比长征5号火箭还要高13米的猎鹰9号火箭,以送上小型星联卫星时,其火箭的一节坠落到澳大利亚的西南部,位于印度洋和南大洋之间的边界。「一些俄罗斯的卫星落在印度洋,一些落在北大西洋,例如,巴芬湾。」

哪里放射决定坠落位置​

在哪里坠落丶如何坠落,取决於发射的位置和方式。因此,麦克道尔说,如果从俄罗斯普列谢茨克(Plesetsk)的太空港发射,是在北极上空上升,但当残骸返回时,在第二个向北的轨道上,地球已经转了大约20度。「所以,火箭从大西洋上空上来,就在那里倾倒。」

在一些任务中,火箭的主要阶段将保持在「亚轨道(suborbital)」,也就是在高于海平面100多公里(62英里)的空间,但低于低地轨道(Low-Earth Orbit)约160公里,这使得以可控方式丢弃火箭更加容易。

然而,即使如此,事情也可能变得不稳定,特别是当火箭在陆地上发射,而不是从海岸上发射时。

在中国,一些助推器落曾经在民宅附近,一次是在一所小学附近,另一次是在哈萨克斯坦的一个试验场。这两种情况都释放了有毒的橙色云层,即所谓的 「BFRC」。

一旦火箭进入轨道,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火箭进入得越深,就越难脱离轨道。

而且要能够控制也变得更加昂贵,因为必须保持火箭的生命力,就像延长的电池寿命,或是一个可重新启动的引擎,在火箭交付出「有效附载物」(比如国际空间站的卫星或供应品)之后还能被点燃。

但只有到那时,才能控制火箭的再入,许多火箭节只是被留在轨道上。

每一次状况都不同,而且值得再提的是,中国不是唯一一个「调皮」国家。麦克道尔估计,大约有20个猎鹰9号火箭末节以某种形式 「作为垃圾留在轨道上,最终会重新进入(回大气层)」。

55738696_101.jpg


欧洲的一个空间碎片清除项目ClearSpace-1希望在卫星残骸不受控制地坠落前,能捕获它们。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