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号传回火星照片,并下到火星表面行走。6月7日送回地球高清图片

向问天

日月神教光明左使
VIP
注册
2012-09-04
消息
64,492
荣誉分数
11,679
声望点数
1,373
中国探月工程 于2021-05-18 9:23:06

中国探月工程微信公号5月18日消息,5月17日8时,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实施第四次近火制动,顺利进入周期为8.2小时中继通信轨道。在这一阶段,环绕器的主要工作是做地球和火星之间的“信使”,进行“地火传书”。

目前,祝融号火星车正在按计划开展周围环境感知和状态检查,各系统工作正常。

就在昨天,两器已建立器间通信链路,第一次通过环绕器传回火星车遥测数据。



Screenshot_20210522_101516.jpg
 
最后编辑:
中国探月工程 于2021-05-18 9:23:06

中国探月工程微信公号5月18日消息,5月17日8时,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实施第四次近火制动,顺利进入周期为8.2小时中继通信轨道。在这一阶段,环绕器的主要工作是做地球和火星之间的“信使”,进行“地火传书”。

目前,祝融号火星车正在按计划开展周围环境感知和状态检查,各系统工作正常。

就在昨天,两器已建立器间通信链路,第一次通过环绕器传回火星车遥测数据。

浏览附件976233
看来祝融号火星车上的那两小片太阳能板的确不给力 还需要中继器来进行通信 应该用核电池
 
中国探月工程 于2021-05-18 9:23:06

中国探月工程微信公号5月18日消息,5月17日8时,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实施第四次近火制动,顺利进入周期为8.2小时中继通信轨道。在这一阶段,环绕器的主要工作是做地球和火星之间的“信使”,进行“地火传书”。

目前,祝融号火星车正在按计划开展周围环境感知和状态检查,各系统工作正常。

就在昨天,两器已建立器间通信链路,第一次通过环绕器传回火星车遥测数据。

浏览附件976233

尽搞这些没有的噱头,上张照片,哪怕是黑白的。。。
 
经 BC 无线电+航天业余爱好者 Scott Tilley 和 西班牙的卫星导航工程师 Daniel Estévez 观测证实,天问1号轨道器已于 5月17日 变轨到了一个周期约 8.2 小时、每个火星日正好可以绕三圈的轨道,方便一边接收着陆器的 UHF 和 X 波段数据一边中继传回地球。

落火当天使用的是自主的直接对地通讯方式,这个对地通讯模式的传输速率仅仅为16bps,也就是一秒传输2个字节,在这种带宽下,仅仅只能判断探测器状态,极其难以实现图片回传,如果一张100kb的低清图片没有经过压缩的话,使用这个小水管回传需要大概14小时左右,这还是不考虑祝融号本身测控的所占用的带宽。

5月17日天问一号进入周期为 1/3火星日 的轨道后,火星车会和天问一号轨道器第一次尝试建立 UHF 通讯中继链路,每次持续 8-10分钟,建立以后每天能够回传 20 Mbit(2.5 Mb)的数据,再之后每3天会建立一次 X 波段的通讯链路,这种通讯链路的每次通讯的数据就达到了 50 Mbit(6.25 Mb)的数据。





尽搞这些没有的噱头,上张照片,哪怕是黑白的。。。
 
最后编辑:
美国的火星任务也是需要用 NASA 的数颗火星中继卫星 和 ESA 的 Mars Relay Network 来中继才能传图像和视频的。

天问一号轨道器完成90天的中继任务后将会变轨去完成探测和绘制整个火星地形的任务,届时如果祝融号火星车还在运作,中继将由 ESA 的 Mars Express 号卫星接手。至于为啥不一开始就请 Mars Express 参与中继,大概是最初的 UHF 和 X 波段数据、着陆器的第一张照片、着陆器和火星车互拍的照片等实在不想借用 ESA 的力量。着陆器和火星车有欧洲的科学探测载荷,独立实现绕、落、巡的任务后会和欧洲合作的。

看来祝融号火星车上的那两小片太阳能板的确不给力 还需要中继器来进行通信 应该用核电池
 
最后编辑:
先别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传回一张现场照片,胜过千言万语。都4天了吧?不知道国内有些人怎么想的。

又在嗨,以前的教训还不深刻么?
 
经 BC 无线电+航天业余爱好者 Scott Tilley 和 西班牙的卫星导航工程师 Daniel Estévez 观测证实,天问1号轨道器已于 5月17日 变轨到了一个周期约 8.2 小时、每个火星日正好可以绕三圈的轨道,方便一边接收着陆器的 UHF 和 X 波段数据一边中继传回地球。







那说明这封信也是在地球上搞的,不是从火星传过来的?
 
原因参考我引用的解释:
落火当天使用的是自主的直接对地通讯方式,这个对地通讯模式的传输速率仅仅为 16 bps,也就是一秒传输2个字节,在这种带宽下,仅仅只能判断探测器状态,极其难以实现图片回传,如果一张 100 kb 的低清图片没有经过压缩的话,使用这个小水管回传需要大概14小时左右,这还是不考虑祝融号本身测控的所占用的带宽。

5月17日天问一号进入周期为 1/3火星日 的轨道后,火星车会和天问一号轨道器第一次尝试建立 UHF 通讯中继链路,每次持续 8-10分钟,建立以后每天能够回传 20 Mbit(2.5 Mb)的数据,再之后每3天会建立一次 X 波段的通讯链路,这种通讯链路的每次通讯的数据就达到了 50 Mbit(6.25 Mb)的数据。

先别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传回一张现场照片,胜过千言万语。都4天了吧?不知道国内有些人怎么想的。

又在嗨,以前的教训还不深刻么?
 
最后编辑:
我懒得引用什么来信之类的通俗化行为艺术,一直在看业余无线电+天文大神们 和 德国波鸿天文台 AMSAT-DL (amsatdl) 持续接收天问一号轨道器的 LGA 和 HGA 信号、对于天问一号可以中继 着陆器的 UHF 和 X 波段 数据的时间的研判推测。快了。

那说明这封信也是在地球上搞的,不是从火星传过来的?
 
最后编辑:
那说明这封信也是在地球上搞的,不是从火星传过来的?
我估计这封信是传回来的字节,然后电脑制作的, 就是说信息已经成功,就好象我们第一次学电脑程序,都玩个“hello world!",然后弄点花狸狐哨的。
这个是中国第一次,要耐心,不能跟NASA比,美国搞了几次,而且火星上面的还有多个中继卫星通讯

参考一下美国的:

一开始也只有一两张,也是到第四天以后才有大规模图片。
 
我觉得 来信之类的通俗化行为艺术 不是从火星发送过来的,如果是,大概也会是轨道器而非着陆器发的。

火星车用太阳能充电、夜晚释放储存的热量来抵御寒冷、各系统的运作状态、周围的环境等数据,或许比照片还重要。

追记:
我估计这封信是传回来的字节,然后电脑制作的, 就是说信息已经成功,就好象我们第一次学电脑程序,都玩个“hello world!",然后弄点花狸狐哨的。
这个是中国第一次,要耐心,不能跟NASA比,美国搞了几次,而且火星上面的还有多个中继卫星通讯

参考一下美国的:

一开始也只有一两张,也是到第四天以后才有大规模图片。
 
最后编辑:
我觉得 来信之类的通俗化行为艺术 不是发送过来的,如果是,大概也会是轨道器而非着陆器发的。

着陆器和火星车用太阳能充电、躲避正午的高温、夜晚释放储存的热量来抵御寒冷、各系统的状态等数据,或许比照片还重要。
老向贴的当然应该不是原信,但是传一些那个信上面的字的电脑字节应该可以起测试作用,比如字节有没有传错或者丢失,上面芯片存储的这些字节是不是完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