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凤凰卫视11月21日消息 今天联合早报发表社论称,美国政府宣布将提前推行伊拉克化的计划,即在伊拉克新宪法制订之前把权力移交给临时政府,实现伊人治伊的目标,并在明年上半年举行选举。这是白宫政府在伊拉克政策上的一次重大转弯。
自今年3月间挥军攻占伊拉克以来,美国始终把这个束手就擒的国家当作它的禁脔,不容他人染指。即使前月间和联合国达致协议,目的也只在于寻求联合国对它占领伊拉克的认可,双方对伊拉克恢复主权的进程各持己见。这次提出加速推行伊人治伊的计划,美国可说是既主动又做了大让步。
美国为何愿意做出如此大幅度的改变?从军事方面的因素来看,是因为美国在伊拉克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捅了马蜂窝,处境越来越艰难,现在正准备撒手撤出,希望能全身而退。这就正如在赌场上烧到手指的赌徒眼看形势不妙时,正想止蚀一样。
美国在伊拉克的处境的确是越来越糟,美军和盟军受到的攻击越来越频密,敌人每天展开的袭击次数增加到三十多起,伤亡日增;各种情况显示,敌人的袭击手法更加有效,活动更有组织,美军一直处在挨打的状况,而敌人在哪里?幕后主使者是谁?美国除了一口咬定是萨达姆的残余势力之外,其他的情报一片空白。
像这样一场猫捉老鼠,找不到敌人的战争,美国是打得十分辛苦。现在,连派到伊拉克去的盟军也面对袭击,一些盟友有的想打退堂鼓,有的在找托词按兵不动,一句话说,这是一场打得很窝囊的战争。
战事失利则民怨四起
面对这种形势,在国内,美国人对于天天有美军在伊拉克伤亡的事实是渐渐地难以容忍,迫得国防部连美军的葬礼也低调举行,并增加对媒体的报道限制。美国人对这场战争感到不值,还在于打了胜仗之后,现在每个月还要美国人共同分担几十亿元的军费,外加庞大的伊拉克重建经费。
美国人不怕打仗,也不顾忌是否出师无名,可是,战争一定要打得顺手,要打胜仗。要是战事频频失利,民怨势必四起。
过去布什总统说攻打伊拉克是因为萨达姆政权拥有大杀伤性武器,有意发展核武,萨达姆政权的存在威胁美国的安全等等,有许多人都赞同。现在,这些理由已没有多少美国人相信了,因为布什政府对伊拉克局势的善后工作做得一团糟,还有人担心,美军可能重蹈覆辙,陷入有如在越南时的泥沼里。
当然,目前美国在伊拉克的处境还远不及在越南那样糟,背景和现状也大为迥异,美军自3月以来阵亡的也不过400人左右,远比越战时死掉几千人少得多。据说,越战时在任的总统约翰逊就给越战搞得焦头烂额,常常午夜梦回,为美军的大量伤亡而睡不着觉,结果,他终于不再竞选寻求蝉联,做了一任就下台。
布什绝不是约翰逊。首先,他仍然拥有相当高的民意支持,反之民主党却有点不成气候,只要他不误闯禁区,揽上失分的事情来做,在竞选中仍有较高的胜算。
其次,伊拉克目前的局势还不致于糜烂到不可收拾,美国的处境虽越来越困难,可是,它仍然是大局掌控,只要能干净利落地撤出,还是可以做得很漂亮。过去我曾多次指出,美国攻打伊拉克,体现在美国的国家战略利益和布什总统个人政治目的的互相重叠。
对伊政策大转弯
如今,美国政府在对伊政策出现大转弯,更大程度上将是出于总统的选战考量。以当前的国力,只要愿意付出代价,美国继续在伊拉克和对手周旋下去以达到最终目标并非不可能的,问题就在美国人是否愿意付出高昂的代价。
白宫对伊拉克政策的大转弯,主要表现在美国政府不再坚持伊拉克需要等到治安和秩序恢复正常之后才开始推行伊人治伊的计划,而且所订的时间也比一般预料的更早;这和布雷默两个月前所提出的七点纲领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转变的重大差别,在于如果要先恢复秩序,则美军将回归无期,甚至美国可能需要派出更多的军队。新的政策,则等于让人们对美军全面撤出伊拉克的时间表和可能提早实现有更多的憧憬。
如何解释美国的新政策,对此官方是口径一致的,国务卿鲍威尔和伊拉克驻军司令阿比再德都说,此举目的是把权力下放给伊拉克人,美军无意仓促撤离。国家安全顾问赖斯甚至说,伊拉克人很想自己来治国,他们自认有一套治国方针。
可是,舆论却认为白宫的决定是明显不过的,美国政府正随时准备把伊拉克撂下了就跑。对此,布什是很难再用什么理由自圆其说,原因很简单,美国不是在主动,而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做出这项决定,这是形势比人强的结果。
提早把权力交还给伊拉克人是件好事,只是它的前提条件还不具备,美军将继续留下来和敌人进行交锋,胜负难卜,到时伊拉克的治安是否能恢复仍然是未知数。
其次,目前美国人所圈定的伊拉克接班人都是扶不上墙的烂泥,终日营营役役,只顾一己私利,办不好国家大事。这就令人想起当年美国也在形势开始不妙时在越南推行越南化的政策,最后是以兵败如山倒而告终。显然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来的伊拉克人政权是异常脆弱的,如果没有美国人撑腰,它将无法继续存活的。
目前,在无形的战线上和美军抗衡的对手究竟是谁,美国还是摸不清楚,不过,情况也很明显。这是一股抗击美军的力量,它不断骚扰和袭击美军,目的是要逼美军退出伊拉克;只要时机一到,当伊拉克出现军事上的真空时,这股力量就取美国人的势力而代之,成为伊拉克的统治者。
伊走向民主不乐观
美国人说,这股力量是来自萨达姆的残余势力,不管事实是否如此,如果伊拉克的政治进程走到那一步田地,也真可说是开倒车的结局。撇开武装力量不谈,即使分析伊拉克国内复杂的民族和宗教派系,同样也令人无法对伊拉克走向民主感到乐观。
因此,美国在现有的情况下提早推行伊人治伊的计划,事实上是在走险着。法国外长维拉邦就持负面的看法,他认为只要存在着一个占领的政权,那里就有抵抗。因此,他认为对抗恐怖主义不能用军事方案,而是需要政治策略。他说,当美国人坚持在伊拉克应该是治安先行于全面的政治交替时,其结局是出现更强烈的反抗。
伊拉克应否在恢复秩序后才移交政权?还是先移交政权,才有利于平定局势?这是两种各走极端的看法,究竟孰是孰非,看来是需要时局的发展才能检验出其正确性。不过,眼前的情况倒是很明显,美国至今并未放弃在伊拉克的主导权,它的主导权既是以军事力量为依托,只要美军没有撤出伊拉克,它的这个先军事后政治的思路是不会改变的。
由此推论,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乍看之下似乎没有变化,然而,在过去布什总统谈伊拉克问题时总是高调以对,坚称美国不会撤退。以当时布什的言行而言,美国从伊拉克撤退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现在,美国做了重大的转变,提前执行伊人治伊的政策,表面看起来,美国的政策还是没有变化,实际上,新的政策却是隐含玄机。只要形势继续恶化,一旦布什认为非止蚀不可时,美国随时可以堂而皇之地宣称已把自主权交给伊拉克人,美军是撤出的时候了。
新的政策看起来是一切不变,却是为美国今后在伊拉克的进退埋下伏线。(方思涌)
自今年3月间挥军攻占伊拉克以来,美国始终把这个束手就擒的国家当作它的禁脔,不容他人染指。即使前月间和联合国达致协议,目的也只在于寻求联合国对它占领伊拉克的认可,双方对伊拉克恢复主权的进程各持己见。这次提出加速推行伊人治伊的计划,美国可说是既主动又做了大让步。
美国为何愿意做出如此大幅度的改变?从军事方面的因素来看,是因为美国在伊拉克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捅了马蜂窝,处境越来越艰难,现在正准备撒手撤出,希望能全身而退。这就正如在赌场上烧到手指的赌徒眼看形势不妙时,正想止蚀一样。
美国在伊拉克的处境的确是越来越糟,美军和盟军受到的攻击越来越频密,敌人每天展开的袭击次数增加到三十多起,伤亡日增;各种情况显示,敌人的袭击手法更加有效,活动更有组织,美军一直处在挨打的状况,而敌人在哪里?幕后主使者是谁?美国除了一口咬定是萨达姆的残余势力之外,其他的情报一片空白。
像这样一场猫捉老鼠,找不到敌人的战争,美国是打得十分辛苦。现在,连派到伊拉克去的盟军也面对袭击,一些盟友有的想打退堂鼓,有的在找托词按兵不动,一句话说,这是一场打得很窝囊的战争。
战事失利则民怨四起
面对这种形势,在国内,美国人对于天天有美军在伊拉克伤亡的事实是渐渐地难以容忍,迫得国防部连美军的葬礼也低调举行,并增加对媒体的报道限制。美国人对这场战争感到不值,还在于打了胜仗之后,现在每个月还要美国人共同分担几十亿元的军费,外加庞大的伊拉克重建经费。
美国人不怕打仗,也不顾忌是否出师无名,可是,战争一定要打得顺手,要打胜仗。要是战事频频失利,民怨势必四起。
过去布什总统说攻打伊拉克是因为萨达姆政权拥有大杀伤性武器,有意发展核武,萨达姆政权的存在威胁美国的安全等等,有许多人都赞同。现在,这些理由已没有多少美国人相信了,因为布什政府对伊拉克局势的善后工作做得一团糟,还有人担心,美军可能重蹈覆辙,陷入有如在越南时的泥沼里。
当然,目前美国在伊拉克的处境还远不及在越南那样糟,背景和现状也大为迥异,美军自3月以来阵亡的也不过400人左右,远比越战时死掉几千人少得多。据说,越战时在任的总统约翰逊就给越战搞得焦头烂额,常常午夜梦回,为美军的大量伤亡而睡不着觉,结果,他终于不再竞选寻求蝉联,做了一任就下台。
布什绝不是约翰逊。首先,他仍然拥有相当高的民意支持,反之民主党却有点不成气候,只要他不误闯禁区,揽上失分的事情来做,在竞选中仍有较高的胜算。
其次,伊拉克目前的局势还不致于糜烂到不可收拾,美国的处境虽越来越困难,可是,它仍然是大局掌控,只要能干净利落地撤出,还是可以做得很漂亮。过去我曾多次指出,美国攻打伊拉克,体现在美国的国家战略利益和布什总统个人政治目的的互相重叠。
对伊政策大转弯
如今,美国政府在对伊政策出现大转弯,更大程度上将是出于总统的选战考量。以当前的国力,只要愿意付出代价,美国继续在伊拉克和对手周旋下去以达到最终目标并非不可能的,问题就在美国人是否愿意付出高昂的代价。
白宫对伊拉克政策的大转弯,主要表现在美国政府不再坚持伊拉克需要等到治安和秩序恢复正常之后才开始推行伊人治伊的计划,而且所订的时间也比一般预料的更早;这和布雷默两个月前所提出的七点纲领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转变的重大差别,在于如果要先恢复秩序,则美军将回归无期,甚至美国可能需要派出更多的军队。新的政策,则等于让人们对美军全面撤出伊拉克的时间表和可能提早实现有更多的憧憬。
如何解释美国的新政策,对此官方是口径一致的,国务卿鲍威尔和伊拉克驻军司令阿比再德都说,此举目的是把权力下放给伊拉克人,美军无意仓促撤离。国家安全顾问赖斯甚至说,伊拉克人很想自己来治国,他们自认有一套治国方针。
可是,舆论却认为白宫的决定是明显不过的,美国政府正随时准备把伊拉克撂下了就跑。对此,布什是很难再用什么理由自圆其说,原因很简单,美国不是在主动,而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做出这项决定,这是形势比人强的结果。
提早把权力交还给伊拉克人是件好事,只是它的前提条件还不具备,美军将继续留下来和敌人进行交锋,胜负难卜,到时伊拉克的治安是否能恢复仍然是未知数。
其次,目前美国人所圈定的伊拉克接班人都是扶不上墙的烂泥,终日营营役役,只顾一己私利,办不好国家大事。这就令人想起当年美国也在形势开始不妙时在越南推行越南化的政策,最后是以兵败如山倒而告终。显然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起来的伊拉克人政权是异常脆弱的,如果没有美国人撑腰,它将无法继续存活的。
目前,在无形的战线上和美军抗衡的对手究竟是谁,美国还是摸不清楚,不过,情况也很明显。这是一股抗击美军的力量,它不断骚扰和袭击美军,目的是要逼美军退出伊拉克;只要时机一到,当伊拉克出现军事上的真空时,这股力量就取美国人的势力而代之,成为伊拉克的统治者。
伊走向民主不乐观
美国人说,这股力量是来自萨达姆的残余势力,不管事实是否如此,如果伊拉克的政治进程走到那一步田地,也真可说是开倒车的结局。撇开武装力量不谈,即使分析伊拉克国内复杂的民族和宗教派系,同样也令人无法对伊拉克走向民主感到乐观。
因此,美国在现有的情况下提早推行伊人治伊的计划,事实上是在走险着。法国外长维拉邦就持负面的看法,他认为只要存在着一个占领的政权,那里就有抵抗。因此,他认为对抗恐怖主义不能用军事方案,而是需要政治策略。他说,当美国人坚持在伊拉克应该是治安先行于全面的政治交替时,其结局是出现更强烈的反抗。
伊拉克应否在恢复秩序后才移交政权?还是先移交政权,才有利于平定局势?这是两种各走极端的看法,究竟孰是孰非,看来是需要时局的发展才能检验出其正确性。不过,眼前的情况倒是很明显,美国至今并未放弃在伊拉克的主导权,它的主导权既是以军事力量为依托,只要美军没有撤出伊拉克,它的这个先军事后政治的思路是不会改变的。
由此推论,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乍看之下似乎没有变化,然而,在过去布什总统谈伊拉克问题时总是高调以对,坚称美国不会撤退。以当时布什的言行而言,美国从伊拉克撤退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现在,美国做了重大的转变,提前执行伊人治伊的政策,表面看起来,美国的政策还是没有变化,实际上,新的政策却是隐含玄机。只要形势继续恶化,一旦布什认为非止蚀不可时,美国随时可以堂而皇之地宣称已把自主权交给伊拉克人,美军是撤出的时候了。
新的政策看起来是一切不变,却是为美国今后在伊拉克的进退埋下伏线。(方思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