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戒
Moderator
- 注册
- 2002-04-10
- 消息
- 30,130
- 荣誉分数
- 32
- 声望点数
- 228
论“东坡肉” 聂凤乔
本来不打算写猪,因近代医学和近代营养学老是告诫猪肉容易导致心血管系统疾患,乃至肥胖症、胆结石什么什么的。既要吃猪肉,总得有肥的罢。近来又有人说,“烹饪科学的理论基础是近代营养科学”,这就更要使人噤若寒蝉了。因为,近代营养科学没有诞生以前,几千年来,亿万人们“瞎做瞎吃”,也就可以“瞎写”,如今有了“理论基础”来指导了,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想忽然读到一些也是近代营养科学的报道,便产生一点儿不敬的念头。那报道是1986年的。日本琉球大学外间由基教授在平均寿命最高的冲绳县进行调查发现,那里的长寿老人几乎每天都吃猪肋条肉做的煮2-3小时的汤菜。经分析又发现,经长时间炖煮的猪肉,脂肪减少30-50%,不饱和脂肪酸增加,胆固醇大大降低;1988年读到一些资料,说肥猪肉中也有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等,有防动脉硬化、抗癌等功效,而且结论又成为“肥肉实属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之一”了。
于是,忽然又想到了“东坡肉”。苏轼是喜欢吃猪肉的,而且愈老愈嗜。除了如“五日一遇花猪肉”之类诗句外,去世前一年还自我约束:“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他享年65岁而终,这在七十古稀之时代,该算高龄了。最为人所传诵的是他在黄州写的食猪肉诗,见于宋人周紫芝的《竹坡诗话》。其中“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句,便是“长时间炖煮”。“东坡肉”由是而传,新版《辞源》如是曰:“后肴馔中有所谓东坡肉,本此。”这是应当的。中国历史上嗜吃猪肉而享高龄者大有人在。这是什么“理论基础”指导的呢?如果我说可以将“东坡肉”列为长寿食谱之一,行吗?
800多年来,“东坡肉”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的中国几乎无处没有“东坡肉”,连云南大理一带的兄弟民族结婚,也有新郎新娘合吃“东坡肉”的习俗。不止于此,国外也是亚、欧、美、澳都能吃到“东坡肉”,足见洋老饕也欣赏它。美国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唐凯林女士赞苏轼“不仅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而且是属于全世界的”。“东坡肉”也该是属于全世界的。
有人为弄清“东坡肉”发祥地而努力。于是,凡苏东坡足迹所及之处都沾上边儿。黄州、杭州说的多了;惠州有“东坡扣肉”,眉州有“东坡肘子”,海南有“东坡狗肉”;连常州也有个故事:苏东坡在友人家里埋头大啖猪肉,直至放箸才曰“也值一死”!果然仙逝于是地。不过,常州知名的是“糟扣肉”。要数还有:郑州“东坡肉”、开封“清汤东坡肉”、山西“东坡肉”、湖南“东坡方肉”、苏州“松子东坡”等等。北京清末时还有一家“曰俭居”字号,“东坡肉”拿手,见于清道光时杨道静的《都门杂咏》,有诗《东坡肉〈曰俭居〉》一绝:
“原来肉制贵微炊,火到东坡腻若脂。
象眼截痕看不见,啖时举箸烂方知。”
其后,还有位学秋氏在《续都门杂咏》中也写了首“曰俭居”,指出其是“东坡肉专门”,诗味不佳,不录了。
看来,确实要弄清“东坡肉”之来源。有人说是佛印,未必;我看还是黄州食猪肉诗,苏轼同朝代人所记不会有多大出入,其它地方只是延伸与发展而已。苏轼好吃,也谙烹调术,食猪肉诗已见其掌握了个中三味。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肉之大Zi不割者,名东坡肉”,说的是外行话,因为大块肉可以有多种烹调法。可是“东坡肉”之名称,明代万历(1573-1620)间或更早时已有,这一点是可注意的。其后,清人李渔(1611-约1679)在《闲情偶寄》中也曾说过“食以人传者,‘东坡肉’是也”。他与沈相去不远,可为佐证。
至于“东坡肉”的烹调法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清以前的烹饪古籍均无记,即如清代的《随园食单》等也没有。只有清代《调鼎集》抄本上有,而且三见。这抄本辑了前人不少资料,却未交代出处。这三本是:
第一见为“烧东坡肉”,有条无文;
第二见“东坡肉”条下只要一句话:“同前法,唯皮上不划路耳。”前法乃是“棋盘肉”,法为:
“切大方块,皮上划路如棋盘式,微擦洋糖、甜酱,加盐、水、酱油烧。临起,加热芝麻糁面。”
既提到“洋糖”,距今当不远;
第三见“东坡肉”有了专门的制法:
“肉取方正一块刮净,切长厚约二寸许,下锅小滚后去沫,每一斤下木瓜酒四两(福珍亦可),炒糖色入,半烂,加酱油。火候既到,下冰糖数块,将汤收干,用山药蒸烂去皮衬底,肉每斤大茴三颗。”
这些是不是标准的“东坡肉”烹调法呢?和“黄州食猪肉诗”对照,似乎并不吻合,而且似乎并不定法。这于今更为明显,且看:
“黄州东坡肉”:猪五花肉500克切八方块,旺火烧,小火炖烂,色酱红,汤肉交融,肉质酥烂。
杭州“东坡肉”,为“天香楼”招牌菜:五花三层猪肉435克切四块方块,先过沸水,经冷水净后入沙锅,下垫竹箅,皮朝下,加调味料,封口,微火焖两小时而成。调味料为冰糖18.5克、料酒85克、酱油75克和葱姜等(注意:不加水)。
郑州“东坡肉”,“雪园”饭店经营:猪硬肋五花肉750克,切四方块,皮先烤糊,泡水刮净,入砂锅,垫箅,加水平肉为止,下白糖、酱油、料酒、味精,大火烧开,小火煨2-3小时至7-8成熟,撇浮油起锅;装小盆蒸1.5小时,至烂透;再回入砂锅,加冰糖25克,小火收汁,至汁浓、色棕红发亮装盘,皮朝上。此为煨、蒸、扒三步法。
惠州“东坡(扣)肉”:猪五花肉1250克刮洗净,煮至七成熟,趁热在皮上涂酱油,过油炸至金黄色捞起,以清水泡至皮起绉,切6厘米见方十块,入砂锅,下垫竹箅,再下750克,腐乳一小块,八角二粒,少许豆豉入蒜泥、酱油、绍酒、糖、姜、葱,小火炖煮至烂,泌出汤汁,肉皮向下装入大碗,另焯菜心250克加上,扣入盘中,原汁勾芡淋上,可于盘边少加装饰。
这些方法,繁简互见,难以确指谁是正宗,但是都是咱们中国的“东坡肉”。喜欢“一刀切”的先生们也许又要皱眉头:太不标准了!我却觉得这才看出中国烹饪之丰富多采呢。
归纳一下,“东坡肉”也者,基本上符合黄州食猪肉诗中的“慢火、少火、火候足”的要求,达到“原汁原味、油润红艳、酥烂浓郁、香糯腴滑、肥不腻口、瘦不嵌牙”的效果便算合格。《清稗类钞》“东坡肉”条可资参考:“概以猪肉切为长大方块,加酱油及酒,煮至极融化,虽老年之无齿者亦可食。”具体做法为:
主料:猪硬肋方肉,五花三层最佳,切大方块。
配料:不用为宜;如用也不排斥,《调鼎集》的山药说明清代有用的。现代也有,如惠州的菜心,苏州的松子,开封的冬笋、香菇,山西的莲子、糯米和果料等等也未为不可。
调味酒:黄酒、酱油和冰糖(或砂糖)是必用的,其它可自定。可以加香料;也可以加点醋;有的还加一杯浓茶,或用点豆豉、腐乳,也未为不可。
烹调法:小火炖焖为主,重火功,以期必然达到软烂;至于在此基础上附加蒸、扒、扣等,也无须强求一律。
“东坡肉”也者,不过是“菜以人传”,也说不定是“人以菜传”。这中间有广告术,也包含有烹饪心理学内容,总以使吃者心满意足为目的。筵席用不妨精致一些,家常也可粗放一些,如东坡所咏“饱得自家君莫管”足矣。
至于另一个目的,即饮食养生,开头已经论及,再补充一点资料,是清代汪昂的《本草备要》(刊于1694年)上的:
“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精液、丰肌体、泽皮肤,固其所也。惟多食则助热生痰,动风作湿,伤风寒及病初愈人为大忌耳。诸家(非议)猪肉之说,稽之古则无征,试之于人则不验,徒令食忌不足取信于后世。……又按猪肉生痰,惟风痰、湿痰、寒痰忌之。如老人燥痰干咳,更须肥脓以滋润之,不可执泥于猪肉生痰之说也。”
其宜忌说得很清楚,跟现代(不是近代)营养科学有关猪肉之说是基本一致的。那么,中国烹饪的“理论基础”为什么不包含中国传统的饮食养生学说呢?“东坡肉”也启发我们:厨师们学点中医知识也很必要,至少不会被某些片面的、局部的、机械的“科学”之类唬住。
本来不打算写猪,因近代医学和近代营养学老是告诫猪肉容易导致心血管系统疾患,乃至肥胖症、胆结石什么什么的。既要吃猪肉,总得有肥的罢。近来又有人说,“烹饪科学的理论基础是近代营养科学”,这就更要使人噤若寒蝉了。因为,近代营养科学没有诞生以前,几千年来,亿万人们“瞎做瞎吃”,也就可以“瞎写”,如今有了“理论基础”来指导了,谁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想忽然读到一些也是近代营养科学的报道,便产生一点儿不敬的念头。那报道是1986年的。日本琉球大学外间由基教授在平均寿命最高的冲绳县进行调查发现,那里的长寿老人几乎每天都吃猪肋条肉做的煮2-3小时的汤菜。经分析又发现,经长时间炖煮的猪肉,脂肪减少30-50%,不饱和脂肪酸增加,胆固醇大大降低;1988年读到一些资料,说肥猪肉中也有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等,有防动脉硬化、抗癌等功效,而且结论又成为“肥肉实属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之一”了。
于是,忽然又想到了“东坡肉”。苏轼是喜欢吃猪肉的,而且愈老愈嗜。除了如“五日一遇花猪肉”之类诗句外,去世前一年还自我约束:“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他享年65岁而终,这在七十古稀之时代,该算高龄了。最为人所传诵的是他在黄州写的食猪肉诗,见于宋人周紫芝的《竹坡诗话》。其中“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句,便是“长时间炖煮”。“东坡肉”由是而传,新版《辞源》如是曰:“后肴馔中有所谓东坡肉,本此。”这是应当的。中国历史上嗜吃猪肉而享高龄者大有人在。这是什么“理论基础”指导的呢?如果我说可以将“东坡肉”列为长寿食谱之一,行吗?
800多年来,“东坡肉”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的中国几乎无处没有“东坡肉”,连云南大理一带的兄弟民族结婚,也有新郎新娘合吃“东坡肉”的习俗。不止于此,国外也是亚、欧、美、澳都能吃到“东坡肉”,足见洋老饕也欣赏它。美国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唐凯林女士赞苏轼“不仅是属于中华民族的,而且是属于全世界的”。“东坡肉”也该是属于全世界的。
有人为弄清“东坡肉”发祥地而努力。于是,凡苏东坡足迹所及之处都沾上边儿。黄州、杭州说的多了;惠州有“东坡扣肉”,眉州有“东坡肘子”,海南有“东坡狗肉”;连常州也有个故事:苏东坡在友人家里埋头大啖猪肉,直至放箸才曰“也值一死”!果然仙逝于是地。不过,常州知名的是“糟扣肉”。要数还有:郑州“东坡肉”、开封“清汤东坡肉”、山西“东坡肉”、湖南“东坡方肉”、苏州“松子东坡”等等。北京清末时还有一家“曰俭居”字号,“东坡肉”拿手,见于清道光时杨道静的《都门杂咏》,有诗《东坡肉〈曰俭居〉》一绝:
“原来肉制贵微炊,火到东坡腻若脂。
象眼截痕看不见,啖时举箸烂方知。”
其后,还有位学秋氏在《续都门杂咏》中也写了首“曰俭居”,指出其是“东坡肉专门”,诗味不佳,不录了。
看来,确实要弄清“东坡肉”之来源。有人说是佛印,未必;我看还是黄州食猪肉诗,苏轼同朝代人所记不会有多大出入,其它地方只是延伸与发展而已。苏轼好吃,也谙烹调术,食猪肉诗已见其掌握了个中三味。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肉之大Zi不割者,名东坡肉”,说的是外行话,因为大块肉可以有多种烹调法。可是“东坡肉”之名称,明代万历(1573-1620)间或更早时已有,这一点是可注意的。其后,清人李渔(1611-约1679)在《闲情偶寄》中也曾说过“食以人传者,‘东坡肉’是也”。他与沈相去不远,可为佐证。
至于“东坡肉”的烹调法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清以前的烹饪古籍均无记,即如清代的《随园食单》等也没有。只有清代《调鼎集》抄本上有,而且三见。这抄本辑了前人不少资料,却未交代出处。这三本是:
第一见为“烧东坡肉”,有条无文;
第二见“东坡肉”条下只要一句话:“同前法,唯皮上不划路耳。”前法乃是“棋盘肉”,法为:
“切大方块,皮上划路如棋盘式,微擦洋糖、甜酱,加盐、水、酱油烧。临起,加热芝麻糁面。”
既提到“洋糖”,距今当不远;
第三见“东坡肉”有了专门的制法:
“肉取方正一块刮净,切长厚约二寸许,下锅小滚后去沫,每一斤下木瓜酒四两(福珍亦可),炒糖色入,半烂,加酱油。火候既到,下冰糖数块,将汤收干,用山药蒸烂去皮衬底,肉每斤大茴三颗。”
这些是不是标准的“东坡肉”烹调法呢?和“黄州食猪肉诗”对照,似乎并不吻合,而且似乎并不定法。这于今更为明显,且看:
“黄州东坡肉”:猪五花肉500克切八方块,旺火烧,小火炖烂,色酱红,汤肉交融,肉质酥烂。
杭州“东坡肉”,为“天香楼”招牌菜:五花三层猪肉435克切四块方块,先过沸水,经冷水净后入沙锅,下垫竹箅,皮朝下,加调味料,封口,微火焖两小时而成。调味料为冰糖18.5克、料酒85克、酱油75克和葱姜等(注意:不加水)。
郑州“东坡肉”,“雪园”饭店经营:猪硬肋五花肉750克,切四方块,皮先烤糊,泡水刮净,入砂锅,垫箅,加水平肉为止,下白糖、酱油、料酒、味精,大火烧开,小火煨2-3小时至7-8成熟,撇浮油起锅;装小盆蒸1.5小时,至烂透;再回入砂锅,加冰糖25克,小火收汁,至汁浓、色棕红发亮装盘,皮朝上。此为煨、蒸、扒三步法。
惠州“东坡(扣)肉”:猪五花肉1250克刮洗净,煮至七成熟,趁热在皮上涂酱油,过油炸至金黄色捞起,以清水泡至皮起绉,切6厘米见方十块,入砂锅,下垫竹箅,再下750克,腐乳一小块,八角二粒,少许豆豉入蒜泥、酱油、绍酒、糖、姜、葱,小火炖煮至烂,泌出汤汁,肉皮向下装入大碗,另焯菜心250克加上,扣入盘中,原汁勾芡淋上,可于盘边少加装饰。
这些方法,繁简互见,难以确指谁是正宗,但是都是咱们中国的“东坡肉”。喜欢“一刀切”的先生们也许又要皱眉头:太不标准了!我却觉得这才看出中国烹饪之丰富多采呢。
归纳一下,“东坡肉”也者,基本上符合黄州食猪肉诗中的“慢火、少火、火候足”的要求,达到“原汁原味、油润红艳、酥烂浓郁、香糯腴滑、肥不腻口、瘦不嵌牙”的效果便算合格。《清稗类钞》“东坡肉”条可资参考:“概以猪肉切为长大方块,加酱油及酒,煮至极融化,虽老年之无齿者亦可食。”具体做法为:
主料:猪硬肋方肉,五花三层最佳,切大方块。
配料:不用为宜;如用也不排斥,《调鼎集》的山药说明清代有用的。现代也有,如惠州的菜心,苏州的松子,开封的冬笋、香菇,山西的莲子、糯米和果料等等也未为不可。
调味酒:黄酒、酱油和冰糖(或砂糖)是必用的,其它可自定。可以加香料;也可以加点醋;有的还加一杯浓茶,或用点豆豉、腐乳,也未为不可。
烹调法:小火炖焖为主,重火功,以期必然达到软烂;至于在此基础上附加蒸、扒、扣等,也无须强求一律。
“东坡肉”也者,不过是“菜以人传”,也说不定是“人以菜传”。这中间有广告术,也包含有烹饪心理学内容,总以使吃者心满意足为目的。筵席用不妨精致一些,家常也可粗放一些,如东坡所咏“饱得自家君莫管”足矣。
至于另一个目的,即饮食养生,开头已经论及,再补充一点资料,是清代汪昂的《本草备要》(刊于1694年)上的:
“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精液、丰肌体、泽皮肤,固其所也。惟多食则助热生痰,动风作湿,伤风寒及病初愈人为大忌耳。诸家(非议)猪肉之说,稽之古则无征,试之于人则不验,徒令食忌不足取信于后世。……又按猪肉生痰,惟风痰、湿痰、寒痰忌之。如老人燥痰干咳,更须肥脓以滋润之,不可执泥于猪肉生痰之说也。”
其宜忌说得很清楚,跟现代(不是近代)营养科学有关猪肉之说是基本一致的。那么,中国烹饪的“理论基础”为什么不包含中国传统的饮食养生学说呢?“东坡肉”也启发我们:厨师们学点中医知识也很必要,至少不会被某些片面的、局部的、机械的“科学”之类唬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