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下雨初晴
知名会员
- 注册
- 2002-11-01
- 消息
- 268
- 荣誉分数
- 18
- 声望点数
- 128
义和团运动是19、20 世纪之交震撼世界的大事件。它是近代列强对华不断进行武力侵略和文化渗透背景下,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结果,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对救亡图存时代主题的回应。对这场与时代主题密切相关的运动搞“污名化”是是非不分、极为有害的。
这场运动是正义的
义和团运动发端于19世纪末直隶、山东一带的义和拳反教会斗争,是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的高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者以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之一。在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西方教会充当帮凶,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列强瓜分中国的行径愈演愈烈,传教活动与列强侵略的联系更渐紧密。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突然占领胶州湾,从教案发生到出兵强占,中间只隔短短12天,由此可见一斑。
西方教会在帮助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趁机加快了自己的扩张步伐。借助列强势力和不平等条约,他们恃强凌弱、干预诉讼、侵夺财产、败坏风俗,引起中国民众的强烈反感。对普通民众来说,传教士及教会势力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侵略者,他们就是列强的代表,对自己的生活构成了直接威胁。
西方教会势力的扩张,激发了抵御外辱的义和团运动。同治八年(1869),山东冠县梨园屯教民在传教士的怂恿下,分割了本村玉皇庙及附属义学公产,教民在分得部分地产后,随即转让给传教士修建教堂。这引发非教民一方的强烈抵制,展开了长达近30 年的诉讼和斗争,这就是“梨园屯教案”。在此事件中,传教士不仅怂恿教民,还胁迫或勾结地方官员,因此获得官府的偏袒而占据上风。1898 年,当地民众因感势单力薄,于是邀请附近威县的梅花拳(义和拳)加入护庙斗争。随着反侵略、反教会斗争不断高涨,“梨园屯教案”从一个区域教案,迅速演变为以华北为中心,影响全国、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
1900年,义和团在廊坊击溃英国将军西摩尔所率八国联军,史称廊坊大捷。图为画家戴泽的油画《义和团廊坊大捷》 中国国家博物馆/ 供图
义和团虽然组织相对松散,但绝非“乌合之众”。尽管100 多年前,“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概念还未在中国广为流传,但义和团的“反帝”目标是明确的,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首先,义和团有统一而清晰的斗争目标——“扶清灭洋”。团民明确锁定了要反抗的帝国主义国家。“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这是义和团运动时期《神助拳,义和团》揭帖中的内容。这则揭帖流传最广,所列斗争对象涵盖了一些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明确地将当时天主教护教国法国锁定为“头号”帝国主义国家。在该揭帖的另一传抄本中,义和团将“胶州湾事件”和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元凶德国列为“头号”敌人。
其次,义和团高举“扶清灭洋”旗帜,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义和团的理解中,“清”既是朝廷,也是赖以生存的“国家”;“洋”就是包括传教士在内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扶清灭洋”的口号彰显了中国民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朴素爱国主义情怀。
最后,义和团运动坚决抵抗西方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节点之一。义和团辗转各地,反抗西方侵略者,沉重打击了列强侵略和瓜分中国的嚣张气焰,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高涨。曾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也不得不承认:“今天的这段插曲(义和团运动——引者注)不是没有意义的,那是一个要发生变革的世纪的序曲:是远东未来历史的主调,公元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
这场运动是正义的
义和团运动发端于19世纪末直隶、山东一带的义和拳反教会斗争,是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的高潮。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殖民者以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中国从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之一。在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西方教会充当帮凶,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列强瓜分中国的行径愈演愈烈,传教活动与列强侵略的联系更渐紧密。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突然占领胶州湾,从教案发生到出兵强占,中间只隔短短12天,由此可见一斑。
西方教会在帮助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趁机加快了自己的扩张步伐。借助列强势力和不平等条约,他们恃强凌弱、干预诉讼、侵夺财产、败坏风俗,引起中国民众的强烈反感。对普通民众来说,传教士及教会势力是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侵略者,他们就是列强的代表,对自己的生活构成了直接威胁。
西方教会势力的扩张,激发了抵御外辱的义和团运动。同治八年(1869),山东冠县梨园屯教民在传教士的怂恿下,分割了本村玉皇庙及附属义学公产,教民在分得部分地产后,随即转让给传教士修建教堂。这引发非教民一方的强烈抵制,展开了长达近30 年的诉讼和斗争,这就是“梨园屯教案”。在此事件中,传教士不仅怂恿教民,还胁迫或勾结地方官员,因此获得官府的偏袒而占据上风。1898 年,当地民众因感势单力薄,于是邀请附近威县的梅花拳(义和拳)加入护庙斗争。随着反侵略、反教会斗争不断高涨,“梨园屯教案”从一个区域教案,迅速演变为以华北为中心,影响全国、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虽然组织相对松散,但绝非“乌合之众”。尽管100 多年前,“帝国主义”、“民族国家”的概念还未在中国广为流传,但义和团的“反帝”目标是明确的,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首先,义和团有统一而清晰的斗争目标——“扶清灭洋”。团民明确锁定了要反抗的帝国主义国家。“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这是义和团运动时期《神助拳,义和团》揭帖中的内容。这则揭帖流传最广,所列斗争对象涵盖了一些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明确地将当时天主教护教国法国锁定为“头号”帝国主义国家。在该揭帖的另一传抄本中,义和团将“胶州湾事件”和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元凶德国列为“头号”敌人。
其次,义和团高举“扶清灭洋”旗帜,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义和团的理解中,“清”既是朝廷,也是赖以生存的“国家”;“洋”就是包括传教士在内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扶清灭洋”的口号彰显了中国民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朴素爱国主义情怀。
最后,义和团运动坚决抵抗西方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节点之一。义和团辗转各地,反抗西方侵略者,沉重打击了列强侵略和瓜分中国的嚣张气焰,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高涨。曾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也不得不承认:“今天的这段插曲(义和团运动——引者注)不是没有意义的,那是一个要发生变革的世纪的序曲:是远东未来历史的主调,公元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