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过客
至尊VIP
- 注册
- 2003-06-07
- 消息
- 5,902
- 荣誉分数
- 6
- 声望点数
- 0
今年以来,美对华反倾销立案已达7起,涉案金额高达16亿美元,严重干扰了中美正常的贸易秩序。作为中美关系基石的双边经贸关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让我们从一双皮靴的价格入手来考察一下摩擦的原因。
问题一:担心中国制造夺走美国人饭碗
这是一双做工精制的女式皮靴,出口价20美元,产自中国浙江的一家制鞋厂。不久前,在纽约举行的中国产品展销会上,这双皮靴被一家美国进口商看中,下了订单。明年,当这双皮靴出现在纽约的商店里时,价格就会变成100美元。据一位出口商介绍,20美元的皮靴卖到100美元,中间这一大块要被进口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层层剥去。要是皮靴被美国某个名牌厂家看中,在设计或工艺上稍稍改动一下,就可卖到200美元。这个简单的事实表明,“中国制造”的利润绝大部分都被美方赚走了。
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减轻了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使消费者得利,进口、零售和批发商赚了钱,缘何总还有人要频频对中国产品发难呢?由于美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在发生变革,一些正在变成“夕阳产业”的厂家因为竞争力下降,工人失业增多,就开始四处寻找替罪羊,把矛头指向中国制造,认为是中国商品夺走了他们的饭碗,并要求政府对中国商品施压,以求自保。
问题二:害怕中国高科技进步威胁美国本土安全
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某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圣荷西信使报》评论员斯内德在题为“向中国转让技术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的文章中指出,虽然中国已不是美国的敌人,但它仍是个没有分享美国人价值观的战略竞争者,因为美国不知道中国要朝哪个方向发展,也不知道最终会在哪里与美国的利益发生冲突。所以,在中国跳上高科技阶梯时,美国人有合理的关注理由,尤其是在军事应用领域。
长期以来,美国的所谓管制措施已成为双边贸易的一大障碍。美国有些人认为,即使开放高技术领域,也解决不了贸易平衡的问题,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称,美国做过计算,这样只能增加3%的对华出口。但实际上,这些分析仍然受一定的框框限制。
贸易原本应是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流,不能以一次性购买产品的金额来衡量,尤其是对高技术行业。它还包括服务、培训、相关产品的出口和研发等许多方面。而美国政府的规定相当模糊,执行程序颇为复杂。有些厂家抱怨说,企业不得不请专家来揣摩、分析出口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特别是一些可以转为军用的产品。今年年初,美国国务院指控波音和休斯公司向中方泄露卫星技术,要两个公司交纳高达6000万美元的罚款。实际上,泄露技术之说根本不能成立,问题只是出在这两家公司违反了美国政府的所谓“运作程序”。不少企业因此干脆放弃了一些原本可以出口的产品。
问题三:美国统计方式存在严重缺陷
从美方的统计看,美中贸易逆差很大,但中方的统计却并非如此。中方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420亿美元,其中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长分别为31.4%和26.1%,美方数字则显示,1―8月,美国对中国的逆差达770亿美元。两个数字为何会相差这么大呢?这是因为中国的数字中不包括经停港澳的转口贸易。而美国采取的是原产地统计方式,即进口货物的国别要按其原产地,即商品的生产地、制造地或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加工地来统计。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贸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加工贸易出口增加。但美方却一直采取这种极不合理的统计方式,把转口贸易也算作原产地贸易。道理很简单,出口价格中,原产地厂家所占的比重只是一小部分。比如那双浙江产的皮靴,假如是经香港出口美国,而把20美元全都算在中国大陆的账上,这显然就会严重夸大中国大陆的出口额。
近年来,美国跨国公司加速向全球扩展,中小企业也在跟进。记者能查到的是5年前的数字,但足以说明问题。1998年,美国企业在全球拥有800万雇员,这比绝大多数国家的制造业就业总人数都要多;美国企业海外分公司生产的产品只有30%返销美国,其余大部分销往其他发达国家。
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走进中国,中国正在成为其产品的总组装地。1994年,美国在华分公司向美母公司输送的产品总额为51亿美元,2001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185亿美元。美国企业转移到中国生产,同时也对留在国内的同行业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美国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也迫使国内的企业加快外移的步伐。而在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利润就是这样被美国企业拿走了。就像那双靴子,如果挂上美国的名牌,自然是美国厂家赚到了大头。实际上,中国的出口强项―――纺织品有一半都是这样进入美国市场的。
问题四:对美国企业受益视而不见
早在20年前,美国就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高科技、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美国市场上中国产品增加的重要原因。一般人看到商场里都是中国货,感觉有点像“洪水”袭来。但中国产品的附加值少,在美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并不大。据美方统计,2002年,美国从中国购买了1250亿美元的产品,而美国的经济总量是10.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人花1美元,只有一美分多一点点是用来买了中国货。
面对日益增多的中国货,美国消费者呈现出一种矛盾心态。当他们在超级市场里买到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时,当然会十分开心。但假如消费者本人就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雇员,或是已经失业,也许就会把怨恨发泄到中国货身上。问题的关键在于,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成了世贸组织成员之后,不仅中国,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需要认补课。新近发生的一些贸易事件表明,美国人落下的“功课”不少。比如说,美国失业增加并非是中国对美出口增加造成。根据美国的统计,尽管美国经济在近年跌了个大跟头,但过去10年制造业的产量仍然增加了40%,比上世纪70年代初翻了一番,这是因为美国工厂雇人越来越少,工人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一个人可以干过去几个人的活。失业是美国的难题,更是中国的难题,中国企业面临美国对手进入带来的竞争更为严峻,要承受的失业负担远比美国重。
前景:中美双边贸易额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根据美方计算,1972年美中双边贸易额为9590万美元,去年已达1200亿美元。从贸易总量上看,增加的幅度和速度都非常快。尽管如此,中美经贸关系仍有很大的潜力。从长远来看,中美双边贸易额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可以想见,双方的摩擦仍会继续。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前主席柯白先生说,30多年来美中关系的变化一直不断,而未来的30年恐怕也不会停滞不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美中关系的内容形式也在变化。双方都以世界大国的角度与期待来看待对方,其观察方式也日益精细复杂。在克服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深刻问题,面对各自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挑战中,两国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环球时报》
问题一:担心中国制造夺走美国人饭碗
这是一双做工精制的女式皮靴,出口价20美元,产自中国浙江的一家制鞋厂。不久前,在纽约举行的中国产品展销会上,这双皮靴被一家美国进口商看中,下了订单。明年,当这双皮靴出现在纽约的商店里时,价格就会变成100美元。据一位出口商介绍,20美元的皮靴卖到100美元,中间这一大块要被进口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层层剥去。要是皮靴被美国某个名牌厂家看中,在设计或工艺上稍稍改动一下,就可卖到200美元。这个简单的事实表明,“中国制造”的利润绝大部分都被美方赚走了。
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减轻了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使消费者得利,进口、零售和批发商赚了钱,缘何总还有人要频频对中国产品发难呢?由于美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在发生变革,一些正在变成“夕阳产业”的厂家因为竞争力下降,工人失业增多,就开始四处寻找替罪羊,把矛头指向中国制造,认为是中国商品夺走了他们的饭碗,并要求政府对中国商品施压,以求自保。
问题二:害怕中国高科技进步威胁美国本土安全
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某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圣荷西信使报》评论员斯内德在题为“向中国转让技术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的文章中指出,虽然中国已不是美国的敌人,但它仍是个没有分享美国人价值观的战略竞争者,因为美国不知道中国要朝哪个方向发展,也不知道最终会在哪里与美国的利益发生冲突。所以,在中国跳上高科技阶梯时,美国人有合理的关注理由,尤其是在军事应用领域。
长期以来,美国的所谓管制措施已成为双边贸易的一大障碍。美国有些人认为,即使开放高技术领域,也解决不了贸易平衡的问题,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称,美国做过计算,这样只能增加3%的对华出口。但实际上,这些分析仍然受一定的框框限制。
贸易原本应是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流,不能以一次性购买产品的金额来衡量,尤其是对高技术行业。它还包括服务、培训、相关产品的出口和研发等许多方面。而美国政府的规定相当模糊,执行程序颇为复杂。有些厂家抱怨说,企业不得不请专家来揣摩、分析出口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特别是一些可以转为军用的产品。今年年初,美国国务院指控波音和休斯公司向中方泄露卫星技术,要两个公司交纳高达6000万美元的罚款。实际上,泄露技术之说根本不能成立,问题只是出在这两家公司违反了美国政府的所谓“运作程序”。不少企业因此干脆放弃了一些原本可以出口的产品。
问题三:美国统计方式存在严重缺陷
从美方的统计看,美中贸易逆差很大,但中方的统计却并非如此。中方的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420亿美元,其中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长分别为31.4%和26.1%,美方数字则显示,1―8月,美国对中国的逆差达770亿美元。两个数字为何会相差这么大呢?这是因为中国的数字中不包括经停港澳的转口贸易。而美国采取的是原产地统计方式,即进口货物的国别要按其原产地,即商品的生产地、制造地或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加工地来统计。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贸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加工贸易出口增加。但美方却一直采取这种极不合理的统计方式,把转口贸易也算作原产地贸易。道理很简单,出口价格中,原产地厂家所占的比重只是一小部分。比如那双浙江产的皮靴,假如是经香港出口美国,而把20美元全都算在中国大陆的账上,这显然就会严重夸大中国大陆的出口额。
近年来,美国跨国公司加速向全球扩展,中小企业也在跟进。记者能查到的是5年前的数字,但足以说明问题。1998年,美国企业在全球拥有800万雇员,这比绝大多数国家的制造业就业总人数都要多;美国企业海外分公司生产的产品只有30%返销美国,其余大部分销往其他发达国家。
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走进中国,中国正在成为其产品的总组装地。1994年,美国在华分公司向美母公司输送的产品总额为51亿美元,2001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185亿美元。美国企业转移到中国生产,同时也对留在国内的同行业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美国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也迫使国内的企业加快外移的步伐。而在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利润就是这样被美国企业拿走了。就像那双靴子,如果挂上美国的名牌,自然是美国厂家赚到了大头。实际上,中国的出口强项―――纺织品有一半都是这样进入美国市场的。
问题四:对美国企业受益视而不见
早在20年前,美国就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高科技、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美国市场上中国产品增加的重要原因。一般人看到商场里都是中国货,感觉有点像“洪水”袭来。但中国产品的附加值少,在美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并不大。据美方统计,2002年,美国从中国购买了1250亿美元的产品,而美国的经济总量是10.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人花1美元,只有一美分多一点点是用来买了中国货。
面对日益增多的中国货,美国消费者呈现出一种矛盾心态。当他们在超级市场里买到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时,当然会十分开心。但假如消费者本人就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雇员,或是已经失业,也许就会把怨恨发泄到中国货身上。问题的关键在于,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成了世贸组织成员之后,不仅中国,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需要认补课。新近发生的一些贸易事件表明,美国人落下的“功课”不少。比如说,美国失业增加并非是中国对美出口增加造成。根据美国的统计,尽管美国经济在近年跌了个大跟头,但过去10年制造业的产量仍然增加了40%,比上世纪70年代初翻了一番,这是因为美国工厂雇人越来越少,工人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一个人可以干过去几个人的活。失业是美国的难题,更是中国的难题,中国企业面临美国对手进入带来的竞争更为严峻,要承受的失业负担远比美国重。
前景:中美双边贸易额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根据美方计算,1972年美中双边贸易额为9590万美元,去年已达1200亿美元。从贸易总量上看,增加的幅度和速度都非常快。尽管如此,中美经贸关系仍有很大的潜力。从长远来看,中美双边贸易额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同,可以想见,双方的摩擦仍会继续。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前主席柯白先生说,30多年来美中关系的变化一直不断,而未来的30年恐怕也不会停滞不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美中关系的内容形式也在变化。双方都以世界大国的角度与期待来看待对方,其观察方式也日益精细复杂。在克服当今人类面临的各种深刻问题,面对各自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挑战中,两国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