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意思?风向要变了吗?@贵圈

茶马盐铁

我想看看自定义头衔到底能有多少字。继续加,看系统什么时候把这个字符串截断。呃,居然还有?那就继续吧。
注册
2015-08-14
消息
29,748
荣誉分数
7,496
声望点数
273

震惊!新冠后遗症的谎言正在被戳穿?我们究竟被“骗”了多久?​

检验医学网 2022-11-10 02:00 Posted on 山东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医学之声 Author 医学之声

医学之声.
一个180万医务人员关注的公众号,我们每天发布一个系列的医学基础知识精简总结、临床病例、最新临床进展以及各类专家的临床心得。我们一起,每天进步一点点……

640


郑州疫情相关事宜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同时,郑州卫健委站出来辟谣:新冠几乎没有后遗症。还搬出王福生院士在2020年的说法,“自限性疾病”成为了新的疫情热词。

难道,新冠后遗症是假的?我们又被“骗”了多久?

新冠后遗症的“真身”


新冠后遗症,在国内外的正规医学期刊是要加引号的。
Image

因为根本没有新冠后遗症这种东西。
是不是很惊讶?之前疯传的新冠会导致呼吸困难、大脑萎缩、阳痿......
至少很多人说的像模像样。

“痊愈后一个月吃柠檬面不改色,没有味觉......”

“四肢乏力,肌肉酸痛,呼吸时像戴了四五层口罩,不能工作......”

还有一些转载国外期刊、看起来非常吓人的后遗症数据。
Image

“美国圣路易斯医疗保健系统流行病学中心的Ziyad Al-Aly研究团队通过对比分析153760名新冠患者的数据,发现新冠感染者中风风险增加52%、心率失常风险增加69%、炎症性心脏病风险增加66%、心力衰竭风险增加72%,并且新冠感染急性期病情越重,感染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也越高。”

但其实一一溯源的话,会发现这些“后遗症”大部分是断章取义、道听途说的。



第一、新冠不存在所谓的后遗症,目前主导舆论的“长新冠”其实是“长期新冠”
“长新冠”概念最早在美国提出,部分感染者会在感染新冠三个月后依然被新冠症状所困扰。
在美国,这发展成了一种“穷人的绝症”,这种由长期存留新冠病毒而引起的慢性病成为席卷美国数百万人的健康危机,费用昂贵,治疗缓慢。
而在国外的相关学术期刊,“Long- COVID”被打上了引号,在一些医院它甚至不被作为病症治疗与研究,医学界也很难对它进行定义。

引发“长新冠”的原因有一部分是药物治疗,在非典期间人们为了治疗SARS病毒,曾经使用糖皮质激素,这种药物的长期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的后遗症,例如高血压、胃溃疡、青光眼、白内障等等。在新冠初期,同样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治疗。


在初期治疗方案与药物使用暂不明确的情况下,过度用药和不恰当的治疗方法也导致了一部分“后遗症”的发生,但这不代表新冠本身具有“后遗症”

另一部分则是新冠引起的并发症,这一类高发于重症患者和80岁以上、本身具有慢性病的老人。

在前期医疗紧张的情况下,很多重症患者只是缓解了相关症状便被迫出院,而数据统计的也大部分是这些人,新冠对于他们身体的侵蚀并没有停止。
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给出的权威数据显示,进过ICU抢救的重症病人43.1%有长新冠,住院病人27.5%,都远高于非住院病人的比例5.7%。



第二、“新冠后遗症”,症状被无限夸大,缺乏科学论据的支撑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专家金冬雁在11月3日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科学界对于新冠后遗症的定义都不一致,也没有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或诊断指标。人们所能获取的新冠后遗症的信息全部来自于感染者的自述,这使得结果缺乏客观衡量标准。”

无论是病友群交流的“症状”,还是期刊对于后遗症的调查,很多都会被掐头去尾,夸大事实。
之前主流观点新冠后遗症涵盖“大脑萎缩”,也是某些宣传号的“移花接木”。
先是《自然》杂志上发布的“关于新冠轻中症引发的大脑萎缩”引起很多人关注。
基于英国的一个生物资料库隔段时间收集受试者的大脑MRI影像,其中有401个人得过新冠,科学家们对比了这些病人感染新冠前后的MRI。
得出的结论是感染新冠会使大脑某些部位的灰质减少。
首先,文章的设计是“假设引导下的研究”,即根据“嗅觉失灵影响大脑”这个科学假设去观察特定部位,即这篇文章的研究有先入为主的嫌疑。

其次,根据文章放出的数据来看,“新冠的影响”对于减少大脑灰质的数量很低,主要是针对老年患者,而他们的脑部本身每年就会有一定数量的灰质减少。

最后,研究结果与事实相悖,属于是逆推得出的结论,比较牵强。由于嗅觉障碍引发该区域灰质的减少,本着大脑本来拥有的“用进废退”原则,灰质减少应该是嗅觉使用减少的退化现象,而不是新冠病毒直接影响到脑中灰质的数量。

因此,随着人们对于新冠的了解加深,“后遗症”的说法已然成为解释未知的工具,而非真正的科学现象。

新冠不能代表奥密克戎


在诸多对于新冠后遗症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标题注明的往往是对于“COVID-19”,不是现阶段主要流行的奥密克戎。

研究的时间以及涵盖的病例也主要是2020-2021年间以及新冠早期患者,因此对于奥密克戎是否具有严重的后遗症,并没有说服力。

之前网传的“新毒王”奥密克戎可致200种后遗症,也有国内专家现身辟谣。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与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这样告诉人们:
Image
图源:腾讯视频截图

现在的奥密克戎基本大部分是上呼吸道,而早期的新冠主要是下呼吸道,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肺炎”。

“只要免疫功能正常,没有免疫力非常非常差,或者肺部有非常严重的基础疾病,这种情况下后遗症是很少很少的,200多种属于谣言。”
少数80岁以上的老人,或者有免疫抑制、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化疗阶段、免疫功能相当差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感染比较重。
“会死人,但病死率很低,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是1/1000或者0.1/1000,所以对这些重点人群要进行很好的保护。”

胡必杰这样说,而之前上海大规模感染奥密克戎的统计数据也证实了他的说法。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医生在《抗疫两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是漫长冬夜还是倒春寒?》这篇文章中,提到他对于奥密克戎的解读。
奥密克戎为了自身的生存,毒性大大降低,数据显示,奥密克戎的致死率低于流感病毒。
“我们统计的上海近六个月收治的2266例病例中,大多数是海外输入性病例,94%打过疫苗。这2266个病人中,重症的只有0.1%,危重症(需要插管)和死亡的一例也没有。”
Image

目前从上海的几万例来看,奥密克戎感染者95%以上是无症状和轻型,大部分不需要用药,痊愈后也没有后遗症出现。
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和逃逸性不容忽视,这两点性质让它获得了惊人的传染速度。
但对于新冠的后遗症研究确实不能代表奥密克戎,奥密克戎也不是初期的新冠。
用新冠来假冒“奥密克戎”,抛开事实谈毒性的,都有煽动情绪的嫌疑。来源:医学之声
编辑:yeah 审校:小冉
Image

Image
Image

Read more
Reads 100k+
Modified on 2022-11-10
ShareFavorite
977815
0

检验医学网
2305篇原创内容
Follow


Top Comments
作者已设置关注7天后才可留言
  • 96

    D

    From 上海
    Reply

    Like936
    奥密克戎:我都无症状了,还要我怎样,总不能让我强身健体吧!

    4条回复
    96

    信天翁

    From 北京
    Reply

    Like455
    让它成为益生菌哈哈

  • 96

    若渔

    From 广东
    Reply

    Like406
    严格来说,奥密克戎不会导致新冠肺炎,为啥,因为奥毒不侵入肺部,只在上呼吸道作 乱,而且由于自身免疫及疫苗的作用大都无症状,更是自限性疾病,与早期的 原始的毒完全不同,是该从医学科学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了。

    1条回复

  • 96



    From 福建
    Reply

    Like345
    尊重科学,何其重要


  • 96

    心的家

    From 天津
    Reply

    Like235
    科学的认知当前的流行毒株奥密克戎,扫清人们对其的盲目恐惧,才能科学的做好防疫工作。不能再迟了,

    2条回复

  • 96

    和꯭创罗轶

    From 湖北
    Reply

    Like225
    那能否把奥密克戎重新命名,与早期的新冠病毒做个区分呢?

    1条回复

  • 96

    青竹

    From 黑龙江
    Reply

    Like167
    謠言止於智者——科學真相是謠言粉碎機!

已无更多数据
 
长新冠,长疫苗后遗症肯定有。。。

离真正研究透早着呢。
 
风向肯定要变,不然没法转弯 。网上传石家庄在试点解封,公共场所不再需要核酸证明。以后测核酸自费。引发居民恐慌,纷纷给孩子请假。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