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日本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AK-47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AK-47

Moderator
注册
2003-07-21
消息
161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在诸多问题上表现气势汹汹 日本终于惹恼朝鲜

  朝鲜外务省发言人上个月宣布拒绝日本参加一切有关解决朝核问题的会谈后,朝鲜方面11月29日再次强调,鉴于日本要把与核议题无关的“绑架日本人”问题硬塞进朝核谈判中,朝鲜不同意日本参与这一谈判进程。

  所谓“绑架问题”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那时,先后有十几名日本人失踪,后来有人发现他们生活在朝鲜。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去年9月访问朝鲜时,朝方承认了这一事实。小泉回国后,日官方和媒体开始大肆炒作“绑架问题”,攻击和丑化朝鲜。日社会舆论对朝鲜的态度从小泉访朝前支持改善两国关系迅速演变成了对朝鲜的反感和不信任。在8月底举行的第一次北京六方会谈中,日本执意提出了“绑架问题”,并在此后加紧利用一切国际场合,越来越频繁地争取同情与支持。

  分析家认为,朝鲜坚持要将日本逐出“六方会谈”的更深层原因在于日本的对朝政策日趋强硬。自朝核问题去年再度凸现后,日本就以此为借口,极力渲染朝鲜的军事威胁,同时加紧扩充军备。与财大气粗的日本相比,朝鲜的军事实力其实相差甚远。日本一再渲染朝方的威胁,实际上是为其尽早实现军事强国的梦想找借口。美国在处理朝核问题时还不敢将朝鲜逼急,但日本却似乎一点都不怕。在美方对朝施压和进行军事围堵的过程中,日本从来都是急先锋。防卫厅长官石破茂最近甚至表示,如果朝鲜的导弹威胁升级,日本不排除对朝方实施先发制人式的军事打击的可能。

  除了在军事上加强对朝鲜的遏制之外,日本近来还挥动了经济制裁的大棒。11月中旬,执政的自民党宣布将在明年向国会提交允许日本政府对其它国家进行单边制裁的立法草案,这显然是主要针对朝鲜的。小泉首相日前也明确表示,日本可能会考虑对朝鲜实施制裁。在经贸领域,日本对朝鲜的影响远远超过美国。一旦日本对朝进行经济制裁,比如限制12万多旅日朝鲜人向朝鲜汇款,将严重加剧朝鲜目前面临的经济困境。因此,朝方曾多次表示,日本对朝进行经济制裁就等于对朝宣战。

  朝鲜真的能将日本逐出朝核问题谈判进程,使北京六方会谈变成五方吗?一些朝核问题专家认为不太可能。首先,由于美国立场的软化,朝鲜所要求的安全保证问题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眼看第二次六方会谈举行在即,朝方恐怕不会为了排斥日本而破坏政治解决朝核问题的大局。从朝鲜对美国的表态可以看出,朝方目前的态度是相当克制的,因为毕竟朝美还没有坐在谈判桌前开始讨论安全保证问题。朝方之所以要枪打日本这只出头鸟,主要还是为了杀一杀美国阵营的锐气,以在第二次六方会谈举行前争取主动。

  其次,美国和韩国也绝不会答应把日本逐出六方会谈。在10月7日朝鲜首次宣布不接受日本参加第二轮六方会谈时,韩国总统卢武铉就表示朝鲜的声明“是不适当的举动”。他还说:“朝鲜核问题不仅影响到朝鲜半岛,还波及到整个东北亚地区,因此日本有必要参与会谈。”美国政府也很快拒绝了朝方的要求,而且强调,日本“必须继续参加六方会谈”。美国务院发言人鲍彻说,日本是朝、韩的邻国,与朝核问题的解决有“至关重要的利害关系”。 (师政)
(来源: 人民网 )
 
不惜重金打造天网 小泉政府计划引进美国NMD

  日媒体称:小泉内阁近日将就引进导弹防御系统作出正式决定。

  日本的《每日新闻》4日披露,小泉政府计划引进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使日本能够有效抵御弹道导弹的威胁。1998年,朝鲜发射了一枚“大浦洞”导弹飞越日本上空。自此,日美两国政府就开始联手研究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每日新闻》的报道称,小泉政府将在近日举行内阁会议或国家安全会议,就引进导弹防御系统作出正式决定。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否认日本政府已经就建立导弹防御系统作出正式决定,但是他指出这一问题必须尽快得到解决,因为政府必须在12月底前向国会递交下一个财政年度的预算。

  根据日本防卫厅制定的计划,日本将从2004―2005财政年度至2007―2008财政年度期间耗资5000亿日元(46.2亿美元)从美国分两个阶段购买导弹防御系统武器。防卫厅的一

  名官员今年8月向媒体披露,在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第一阶段,日本将从明年起购买美国研制的“标准-3”型(SM-3型)拦截导弹。

  在第二阶段,日本将引进“爱国者-3”型导弹系统(PAC-3型),该系统可在弹道导弹开始下落阶段对其实施拦截并将其击毁。目前,日本自卫队已经装备了“爱国者-2”型导弹防御系统。但由于这种系统主要适用于对付飞机等航空器,因此日本防卫厅计划在这一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将其改良成可以拦截弹道导弹的“爱国者-3”型导弹系统。

  《每日新闻》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如果日本利用导弹防御系统击落了射向第三国的导弹,这可以被解释为使用武力保卫外国盟国,从而违反了日本宪法有关“集体自卫”的禁令。

(来源: 北京青年报)
 
靖国神社 阴魂不散


  二战时期,有无数亚洲老百姓,无辜地死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屠刀下。日本有打“穷神”,打“地震神”的例子,可是,就从未见日本肯面对历史,给“军神”重重打十二大板,让它永不复生……

  有军国主义温床之称的“靖国神社”内祭拜着200多万个二战日本士兵的牌位。在亚洲二战受害者的眼里,这些日本士兵都是杀人不眨眼的战犯,可是,在靖国神社的神话里,
他们都被供奉成“为国捐躯”、“壮烈牺牲”、“维护日本和平独立”的军神。

  靖国神社原名东京招魂社,建于日本明治时代初期,目的是为死去的日本军人招魂。这里入口处的广场上,站的就是日本第一个陆军的大铜像。大战中,日本军国主义借助该神社,扩大影响力发动侵略战争,如今,在宪法规定下,它虽然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宗教团体,但是却还可在这里看到日本军国主义之心不死,推崇“皇军”思想的影子。

  “A1”和白鸽

  到靖国神社,乘坐地铁是在“九段下车站”下车,出口是“A1”。可见,这个曾在二战时灌输军国思想的神社,至今仍保有“数一”的重要地位。

  叫人最不可思议的是日本首都东京确认樱花盛开的标准树是以靖国神社中的樱花树为主。而饲养在神社园子里的600只纯白鸽,更有着与一般鸽子不同的地位,它们经过精挑细选,据说一万只鸽子中只有1只属于纯白色品种。为显示靖国神社中的鸽子与外界的鸽子有别,也让它们过着不同的生活,白鸽们每天都要在播放音乐中进食。

  在日本大喊经济不景气的现今,靖国神社的经济实力却似乎没受一丝影响。靖国神社内设有一个专门展示军器的“游就馆”,去年,神社花巨资重建该馆,扩充展厅,一大批在二战时期用于轰炸亚洲、屠杀亚洲民众的大炮、军机、军器都以超高姿态在这里展出,所有沾过鲜血的日军枪剑,在这里都被磨得发亮。在世界鼓励和平,倡议削减军费的时代,这些摆设无不让人重新感到日本好战的一面。

  《我们不会忘记》

  馆内有一个电影院,专门播映由右翼团体制作的纪录片。近期上映的是一部50分钟的纪录片,名为《我们不会忘记》,其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在歌颂和赞扬二战时的“大东亚战争”(我们称太平洋战争),是为了实现亚洲“共存共荣”的“大东亚共荣圈”,是在解放亚洲民众……影片从头到尾都强调日本是在ABCD(美国,英国,中国,荷兰)包围下,不得不抵抗西方列强而参战。影片没有任何一处提及日军在亚洲所进行的血腥屠杀,没有亚洲受害者的声音,没有南京大屠杀,更没有新加坡的大检证。

  二战历史,在靖国神社中被改头换面。在这里,人们看不到“侵略”两个字眼,因为凡是与日军有关的战争,都被正义化,日军的所作所为,都成为美丽的诗篇,至于那让亚洲民众恨之入骨的日军战争恶行,却一一抛于九霄云外。

  不只是电影误人子弟,游就馆内一楼的“大东亚历史走廊”更成了日本篡改历史的舞台。日军发动的太平洋战争,在这里只有赞美,没有批判。

  我们都知道,日军占领新加坡,曾经擅自将岛国改名为“昭南岛”,在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岁月中,日军以“大检证”之名召集全民,许多新加坡老百姓都被无缘无故扣上抗日分子的罪名,死在日军的大屠杀中……可是,到了东京的游就馆,“新加坡沦陷”不是历史悲剧,而是成为日军赞扬陆战英勇的道具。展示厅的橱窗内,挂的是一张张由山下奉文签字给部下们的感谢书,这些在二战时霸占我领土,杀我族群的战犯,都成了英雄。

  最让人感到难过的是,有些日本年轻人看完馆里的展品后,还留言写道:“日本战前的英勇,值得骄傲”。

  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不清楚交代二战历史,保守派宣扬的“历史自由史观”又成为主流,许多记载日军犯罪历史的书刊都被指是“自虐史观”。

  “军”字带头

  靖国神社供奉二战军魂,展示军器,同时也保存了军国主义和侵略思想,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以“军”字带头,连纪念品、食品都刻着军字,如军人将棋、海军咖哩粉、军人巧克力、皇军咖啡……

  战后,靖国神社和游就馆成为日军遗属们悼念亲人的地方。除了立神牌,展厅内还挂上军人照片,每年举行春秋祭典时,这里都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各种战友会都在神社内举行大集会,一些老兵还穿起海军、陆军的军装,在行军曲伴奏下雄纠纠,气昂昂地走入神社。

  为了让靖国精神传宗接代,新一代日本年轻人更成为神社目前积极宣传的对象。游就馆特别优待年轻人,普通的日本景点,只有小学、中学和高中的学生受优待,可是这里也优惠大学生和研究生。此外,还在近期成立一个专供25岁以下年轻人参加的“靖国神社少壮朋友之会”,许多宣传靖国精神的册子,都在呼吁新一代要为历史而自豪。

  常言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日本若不决心将深藏在内心的屠刀放下,彻底鞭挞军国主义灵魂,日本的新一代就有可能重踏军国主义的泥沼,这么一个日本,能叫亚洲和世界人民安心吗?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符祝慧)




 
日本以朝鲜导弹为借口要建设间谍卫星网


  11月29日,在一片欢呼中,携带两颗间谍卫星的日本H2A火箭发射升空,可惜天不遂人愿,火箭出现故障,小泉政府不得不忍痛毁掉肩负重任的火箭和间谍卫星,其处心积虑要打造的东北亚军事间谍网雄心遭到重创。不过,日本从1998年找到“朝鲜威胁”的幌子,绕过美国人独力打造卫星间谍网以来,其太空谍报网野心就一天天膨胀,这次失败更加证明了其实现军事企图的迫不及待。不过由于日本刻意封锁,间谍卫星机密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最近《简氏防务周刊》公布其内幕,一系列绝密计划才开始大白于天下。


  在11月29日的发射中,日本再一次使用其惯用伎俩,宣称发射的是“多功能地球观测卫星”,其实却是不折不扣的间谍卫星。由于日本众议院在1969年通过决议,规定“送上太空的物体和火箭,只限于和平利用之目的”,日本发射间谍卫星显然是违法行为,因此小泉政府口口声声打着“多功能”、“多用途”的幌子,企图掩盖发射间谍卫星的事实。与此相映照的是,日本把“朝鲜威胁论”当作发展卫星间谍网的借口,其实是为一步步成为军事大国铺路。

  朝鲜导弹给了日本借口

  日本太空谍报网之梦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坛就有人叫嚣要自己造侦察卫星,由于当时正处“冷战”,美国不答应日本脱离自己搞小动作,加上当时日本火箭技术的确令人灰心,所以卫星间谍网计划只是“讨论多于实践”。

  1984年,日本防卫厅积极着手和其他部门合作,秘密选择精英,训练了一批军事卫星图片分析员。1996年5月,日本防卫厅提出独立发射间谍卫星,以加强对邻国军事情报的搜集,当时的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宣布,日本已开始准备发射第一颗间谍卫星,日本军界喝彩声四起。

  1998年,朝鲜发射的“大浦洞”导弹越过日本上空,射入了太平洋。日本朝野为之震惊,右翼势力和军事高官乘机鼓噪,为发展间谍卫星网卖力奔走。日本国家防卫研究所研究员西原称:“在我们周围有些潜在的敌意国家,而我们还缺乏了解与分析他们内情的手段,间谍卫星将极大地提高日本的情报分析能力。”国防论调最后在日本政坛占了上风,尽管少数在野党反对,但国会还是通过了侦察卫星的上马计划,有关卫星的照片、性能、轨道等资料都作为国家机密隐藏起来。

  有了“应付朝鲜导弹”这个借口,日本开始向美国人抱怨:日本只能依靠美国间谍卫星提供的数据对朝鲜试射的导弹进行跟踪,而美国提供的照片和数据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要拿到一份数据和图片要等很长时间,日本需要发展自己的间谍卫星系统。最后,美国人松口了,日本可以顺利发射自己的间谍卫星了,这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获取照片的时间?只需3~4天_,而且可以避免暴露日本的战略意图,并且日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卫星照片验证美国提供的情报可靠程度。有了美国人的撑腰,日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实施其野心勃勃的太空谍报网计划,其侦察地区早已不限于朝鲜了,已经扩大到了中国、朝鲜半岛、俄罗斯和日本本土。

  日本欲抢占美俄法地盘

  据日本《航空与宇宙》披露,日本间谍卫星计划总投资1370亿日元,其中研究费100亿日元,卫星研制费1100亿日元,卫星发射费170亿日元。各部门分工如下:在内阁办公厅设立“卫星信息搜集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整个计划的实施;科技厅负责研制卫星系统和发射;通产省负责研制合成孔径雷达;邮政省负责研制数据传输系统。该计划正式提出日本将于2002年发射四颗间谍卫星,其中两颗雷达侦察卫星,两颗光学侦察卫星,后由于零部件采购原因,又将发射计划推迟到今年。为了掩人耳目,日本一方面极力宣扬“朝鲜威胁论”,一方面曾辩称其间谍卫星是所谓的“多功能卫星”。其实,军事用途的谍报卫星与一般和平使用的地球观测卫星,不仅结构不同,运转高度也不一样。地球观测卫星轨道高,寿命也长,但分辨地面目标的分辨率最高只有1米;间谍卫星飞得低,寿命短,但能够分辨出地面上小至数厘米长的物体。从性能指标来看,日本自称的“多功能卫星“属于间谍卫星是毫无疑问的。据《简氏防务周刊》统计,全球至今发射了557颗间谍卫星,几乎全是美国、俄罗斯及法国三国所有。日本发射军事间谍卫星,对东亚各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上天间谍卫星患“近视”

  2001年4月,日本又成立了侦察卫星办公室,以推进日本的侦察卫星计划。2003年3月28日,日本首次发射两颗间谍卫星,包括一颗光学侦察卫星和一颗雷达侦察卫星,其中光学侦察卫星的分辨率为一米,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分辨直径为3米,具有全天时、全天候侦察和一定的识别伪装能力。这两颗日本间谍卫星升空后将在距地面400至592公里的高空工作,能够全天候清晰地拍摄地面上直径为一码(0.914米)的物体。不管天气如何变化,它们都可以在24小时内拍摄到地球上任何特定地点。

  不过,首次发射的两颗间谍卫星也带来了一大堆麻烦。两颗卫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分辨率,显得视力不足。原计划卫星能够识别地面上1平方米大小的物体,实际收到的照片只能显示地面上2~3平方米大小的物体。在拍摄停有车辆的停车场时,只能分清车辆的数目,却无法辨别车型。此外,芬兰和加拿大的业余天文爱好者拍到了两颗间谍卫星的照片,并逐一破译了卫星形状,运行规律和运行轨道等绝密情报,将这些资料公布在互联网上,使人能够方便地避开这两颗间谍卫星的侦察。专家指出,既然这两颗间谍卫星能被业余天文爱好者轻易地发现,因此不难推测,朝鲜也会发现一天两次飞越并对其领土进行监视的日本间谍卫星。这一事件被媒体大肆曝光,让小泉政府非常难堪。

  尽管碰到众多棘手的难题,成功发射间谍卫星还是让小泉政府信心大增,他们决定乘胜追击,年内再次发射两颗间谍卫星,和前两颗卫星组成一个完整的情报处理系统。按原计划这4颗卫星将组成一个情报处理系统,每天对地球任何地方至少可以拍摄一次,而到2006年,间谍卫星的总数将达到8颗。不过,发射计划一拖再拖,从9月延迟到10月,10月又延迟到11月,最后还是发射失败,这证实了美国指责日本发射间谍卫星方面“过于仓促”,日本挖空心思要启动的“监视东北亚军事动态的卫星监测系统”也泡汤了,间谍卫星指挥中心也推迟成立。不过,这些计划只是一时受挫,它们终会有启动的一天,日本间谍卫星计划对亚洲局势的影响也将变得更加深远。

  日本企图--欲摆脱美国自己单干

  二战以后,日本被剥夺了独立的军事能力,其所谓的情报机构也完全依附于美国。在美法等国的帮助下,日本防卫厅“综合情报本部”建立了庞大的电子影像资料库,收入大量东亚及周边地区的精密军事地图和卫星图片。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及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越来越不满足于这种现状。特别近十几年来,日本情报部门不断派出一批批“少壮派”军官,通过各种方式亲历国际军事现场,如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等。如今,这批“少壮派”大多已成长至少将或准将级官员,在他们的推动下,日本情报机构逐渐进行大规模革新,发射军事间谍卫星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举措。

  日本发展间谍卫星反映了日美两国之间相互猜忌的复杂心理。此前,日本所需的卫星照片主要是向美法等国的商业卫星公司购买,但这种方式费时,约需1~2个月时间,不能应付突发事件,而且容易暴露日本的战略意图。其次是在情报收集手段上受制于美国。美国国防部在“9・11”恐怖事件后曾与卫星公司签约,对阿富汗及其周围地区的卫星照片进行买断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日本发射自己的间谍卫星后,可以摆脱美国在卫星照片上对日本的控制。

  鉴于间谍卫星网难免显示日本有意发展独立的情报搜集系统,为避免美国方面的猜疑,日本内阁卫星信息中心的高级官员多次前往华盛顿,面见美国国务院及国家图像测绘局等部门的官员,对卫星计划进行解释。希望美国支持其间谍卫星计划,并表示日本的监测区域将主要限定在东亚地区,“有关计划将对加强日美安保条约有贡献,对两国都有利”,“东京会坚持日美防卫安排的基础”。

  针对日本的间谍卫星计划,美国似乎存在某种矛盾心态,一方面,随着日本防卫能力及情报搜集能力的提高,美国的财政负担可以得到减轻。但美国同时又担心日本实力增强,会导致美国的对日本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目前,日本的卫星技术和美国还有着相当差距,即便日本有了自己的间谍卫星,但在需要精确情报时,还得依赖美国。日本虽然成功地发射了间谍卫星,但在有关间谍卫星研制所需的系统构成设计、光学敏感元件的支持装置、摄影用望远镜的驱动装置、图像数据压缩传输技术等方面,都必须依赖于美国。

  日本策略--偷换概念借朝鲜作幌子

  早在1969年,日本国会众议院就通过决议,要求送上太空的物体只限和平利用与目的。日本发射间谍卫星,与日本和平宪法的精神公然相背。日本政府及军方要顺利发射卫星,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日本一方面极力宣扬朝鲜威胁论,一方面辩称其间谍卫星是所谓的“多功能卫星”,企图掩人耳目。

  日本发射间谍卫星,在太空实施独立监视,本来是其扩大军事活动的一个明显举动。但日本把“朝鲜威胁论”当作挡箭牌,以此为借口加快制造间谍卫星,扩军整备,积极把触角伸向整个东亚。

  朝鲜核问题再度紧张时,日本舆论指责政府缺乏“危机管理”能力,国会参众两院一致通过议案,大力渲染朝鲜军事威胁。日本防卫厅长官额贺福志还向朝鲜发出近似战争宣言的警告:“如果一切外交手段用尽,朝鲜仍以导弹攻击日本,日本当然可以反击朝鲜导弹基地,日本宪法并没要日本坐以待毙。”在这种有利情形下,日本内阁及军方乘机对外宣布,日本将独立研制、开发及发射军事间谍卫星,以监视朝鲜半岛等敏感地区,维护国家安全。同时,作为一种对抗办法,日本将对美国在亚洲研究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提供资金援助。

  利用国外危机以外压促内政是日本的一贯做法。国内曾有人把日本借助美国的世界战略扩张自己的军事势力称作“伴太子读书”,其实,用“闻乱窃喜”来形容日本现有的心态更为准确。因为“乱”可为日本摆脱和平宪法的束缚,放手发展日本的军事力量创造外部条件。在这一方面,日本可以说已经到了一种失态的地步。今年4月1日日本发生的有关朝鲜发射导弹的骚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时,日本防卫厅宣称获得可靠情报,朝鲜向黄海方向发射了一枚地对舰导弹,日本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在中午的国会答辩中竟煞有介事地说,朝鲜发射的是射程为60公里的地对舰导弹。随后,防卫厅海上自卫队参谋长称已就朝鲜发射导弹的事实进行确认。然而,韩国政府不久发表声明说,经同美国和韩国的情报机构核实,没有发现朝鲜发射导弹的迹象,否定了日方的说法。日本防卫厅和内阁官房长官不得不相继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原来的情报未得到证实,属于误报。

  日本战略--间谍卫星为军事扩张铺路

  在今年,日本两次发射间谍卫星,其军事企图昭然若揭。日本政界对“生活在美军保护伞”下耿耿于怀,他们认为日本二流的政治地位与自己一流的经济强国的身份不符。

  随着国力的日渐恢复,日本越来越感到在“行动”上被束缚,因此,寻求在事实上突破法律的约束,进而摆脱美国的控制的想法变得越来越迫切。日本防卫厅非常清楚,“核武器、航空母舰、军事航天”是美国在军事上控制日本的“三件法宝”。因此,日本若想成为事实上的军事大国,就必须寻求借口在这三方面寻求突破。

  在实现了自卫队踏出国门的“既定目标”后,小泉政府发射间谍卫星,真正意图是希望能够在继海外派兵后的较短时间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事间谍卫星系统,从而为其恢复军事大国地位鸣锣开道。今年6月,“有事三法案”的通过,使日本自卫队在法律上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军队,日本全球军事大国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发射间谍卫星监控全球正好配合自卫队走向世界。

  尽管日本宣称发射间谍卫星是为了加强对朝鲜导弹发射情况的监控,但日本的间谍卫星系统可以对全球事态进行监视,而且重点是中国、朝鲜半岛、俄罗斯和日本本土,侦察任务除了搜集“可能对日本造成国家安全威胁”的信息,比如朝鲜的导弹发射,还将包括周边事态信息,用于“危机处理”等现代军事斗争领域,已从传统的陆、海、空扩展到太空。

  对日本发射间谍卫星,各国反应不一。俄罗斯表示反对,称“这个举动将诱发东亚军备竞赛,并有破坏该区域军事均衡的可能性”。美国似乎存在某种矛盾心态,一方面,随着日本防卫能力及情报搜集能力的提高,美国的财政负担可以得到减轻。但美国同时又担心日本实力增强,会导致美国的对日本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在所有国家中,反应最为激烈的当数朝鲜,一再指称日本开发军事间谍卫星是“要从正面与朝鲜人民发生冲突”。

  日本间谍卫星计划备忘录

  1984年日本秘密训练间谍卫星图片分析员

  1996年日本宣布准备发射第一颗间谍卫星

  1998年朝鲜“大浦洞”导弹越过日本,日本通过间谍卫星计划

  1999年日本成立卫星信息搜集委员会

  2001年日本成立侦察卫星办公室

  2003年3月日本首次成功发射两颗间谍卫星

  2003年11月日本发射两颗间谍卫星失败

(来源:信息时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