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辜鸿铭出版的Spirit of Chinese People-春秋大义,是向西方推介中国文化的重要作品,(可能和现在的孔子学院类似)认为良民宗教-孔孟之道的精髓:温良Gentle是影响几千年的美德之一

如果这个混血小姑娘是在中国长大的,这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她从小就被中国文化包围着(她的饮食习惯本就不是老外的,她对英国食品可能很难感兴趣了)。

如果愿意去中国,甚至常驻中国,中文造诣很高,确实是对中国感兴趣的。这样的老外的比例, 比过去(比如1915年)是不是少很多了?

过去,彼此都接触得少,出版这些书很有必要。100多年过去了,还有没有这个必要? (好奇心也许还有,也许已经满足过了,无所谓了)

会不会因为中西文化本质上是互不兼容的,好奇是因为不了解,当神秘面纱被揭去,则看到了不能接受的。
这个混血小姑娘怀念中餐,和洋人忘不了西餐是一样的,可以扩展口味,暂时欣赏几样菜式,但是忘不了童年的记忆。

我的估计近代比百年前要多得多,猜测。

对于一种文化,尤其是很不同的文化,本来就只了解到皮毛,能够接受到什么程度,绝对是因人而异。不要说这些外国人,你看看CFC上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差别极大,而且几乎无可调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