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政治与意识形态偏见,评价一下李在经济与政府治理得失

superlover

青春已经谢幕,可我迟迟不愿退场
VIP
注册
2007-08-08
消息
8,872
荣誉分数
1,405
声望点数
373
先贴一段维基百科评价:
1698712737404.png
 
再转一段:


浅驳很多人对于李克强权力的错误认知​

https://www.reddit.com/r/China_irl/?f=flair_name:":trophy: 精华"
简单来说,是个有能力的人,但终究不适应中共这样的政治体制。
他本身是作为储君被培养的,作为接棒胡锦涛的团派新一代领导人,当年也是冲击大位的有力人选,可惜最终旗差一招屈居二号人物。
虽然一直以来作为和总书记并列的重要职位,但国务院总理的权力其实一直不如看上去那么显赫,纵观李克强尚在世的两位前任,朱镕基和温家宝。一个出身上海和江泽民关系相对融洽,另一个自八九学潮以来长袖善舞,在中央人脉颇广。在总理不掌握人事权的前提下,他们能够大展拳脚,靠的更多的是他们在平衡派系上表现出的能力,这一能力和一般储君的培养方向是大相径庭的。
李克强恰恰就缺乏的是这种能力,从共青团系统离开后,他长期在地方担任领导职务,是非常典型的一号位培养模式。直到十七大落败以后才成为副总理,开始接触中央政府。这导致他对于国务院缺少真正的掌控力,也让他在开局就天然落入了下风。
举例来说,在李克强的第一个任期,他就已经难以掌握金融决策了,比如有小国务院称号的发改委他就完全无法控制。第一个任期时,主任是温家宝时期的老臣徐绍史,副主任则包括了习近平的部下,何立峰和刘鹤。徐绍史已经年龄达线,没有更进一步可能,而刘鹤和何立峰又是习近平的近臣,断不会在乎李克强的发言,因此总的来说,他自成为总理之后权力就小的可怜,他更多的是利用总理身份,从国务院的层面下达一些导向性的政策,同时影响一些技术官僚组成的部门),至于各个部门如何执行,地方政府是否会阳奉阴违,公检法能否监管他的权力都很小。比如一带一路,比如放管服,比如互联网金融,比如大众创业,都是非常类似的宏观性政策。 其中有成功的,比如放管服,有习近平接手之后烂尾的,比如一带一路,也有毁誉参半的,比如互联网金融。
就拿互联网金融来说,他的很多金融政策其实并不是政策本身有问题,而是监管和实施完全无法掌握。比如互联网金融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P2P。这种提振民间融资热情的行为并无问题,但是一定要有成熟的监管,当时民面上负责此事的银监会只是一个直属事业单位,并无执法权,在性质上和中科院一样。所以监管上必须要由中共最高的公检法负责机构中央政法委来处理,但是政法委就属于谁的势力范围了呢?——习近平。在十八大之前,政法委书记位列政治局常委,靠着常委头衔,是和总书记平级的存在。但十八大政法委书记未进入常委加之周永康落马,政法委书记仅仅由政治局委员兼任,成为了总书记的下属,所以P2P初期监管上政法委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的放纵才是其迅速暴雷的原因之一。
因此,现在很多人把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归咎于李克强是没有道理的。李克强的所谓克强经济学,强调的就是缩小政府规模,缩小刺激,降低杠杆,但是这和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逻辑背道而驰。所以这种改革无疾而终也就是理所应当了。实际上,真正的问题其实出在由习近平授意,刘鹤主导的涨价去库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名义上是降杠杆化解产能过剩,但实际上是默许地方政府通过拉抬房价获得充足的资金进行基建,然后拉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也直接造成了整个中国地方债的大雷,低生育率和发展失速。
当然,我并不认为李克强是个完人。他的棚改货币化是刘鹤最爱的政策之一,成为了他在失势后为数不多的“遗产”,而且他在明知自己没有监管权的情况下推出大量政策也是难辞其咎。在中共这样的政治体制下,一切的政治理想都要基于政治斗争能力。李克强在政治斗争上的无能和软弱难以否认,所以总的来说,他更适合作为一个西式技术官僚,而不是成为一名中共高官。 哪怕是他当年成为总书记,恐怕也是和他的老上司胡锦涛一样,继续维持九龙治水的格局。他可能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但是这个能力并不适合这个制度。


==========

1、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中美贸易战,地产三道红线是习和刘鹤在推,这些事情上,你看不到李克强发声。

2、中国制造2025,自贸区,P2P,棚户区改造是李克强推的。这些事情上,你几乎看不到习和刘发声。中国制造2025。甭管这个政策符不符合习的喜好,总之中国制造2025这个提法本身是李克强主推的,习本人就没提过这茬。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管服,这个算是比较成功的政策

3、2015年人造牛市造成的股灾我有点吃不准,我个人倾向于是李克强主推的,但习也是赞同的。因为当时的市场,每次大涨都是因李的讲话而疯狂。但我吃不准的原因是,后来在泡沫的后期人民日报也参与进来吹牛市了,李对人民日报应该没影响力。

后面这几年,李基本被边缘化了。但前面几年,李对经济还是有很大的自主权力的,那些年,他的声音还是很响亮的。开始时,一个红二代,一个团派,很难说习当时比李强多少。加上改革开放后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习当时远没有现在这么强势,还处于努力掌权的阶段。所以,前期经济的主导权是在李克强手里。

纽时曾报道过自贸区是李极力推动的。那是他上任后的第一个旗舰级项目,本来成立仪式李也是准备参加的,最后却没有成行。给人感觉那时就已经开始受到限制了。

棚改是李在辽宁就操作过的传统艺能,他也把辽宁的陈政高调进了住建部。但似乎他在辽宁的棚改操作并没有货币化这个元素。
 
一般认为习在2016年才开始主导经济大权

我还记得有人提到2013年习问副总理马凯,经济工作是南苑(党中央)还是北苑(国务院)搞得更好时

那时还没有P2P和股灾,大规模棚改也未开始, 更谈不上失败,习就想夺经济发展大权了
 
再转一段:


浅驳很多人对于李克强权力的错误认知​

https://www.reddit.com/r/China_irl/?f=flair_name:":trophy: 精华"
简单来说,是个有能力的人,但终究不适应中共这样的政治体制。
他本身是作为储君被培养的,作为接棒胡锦涛的团派新一代领导人,当年也是冲击大位的有力人选,可惜最终旗差一招屈居二号人物。
虽然一直以来作为和总书记并列的重要职位,但国务院总理的权力其实一直不如看上去那么显赫,纵观李克强尚在世的两位前任,朱镕基和温家宝。一个出身上海和江泽民关系相对融洽,另一个自八九学潮以来长袖善舞,在中央人脉颇广。在总理不掌握人事权的前提下,他们能够大展拳脚,靠的更多的是他们在平衡派系上表现出的能力,这一能力和一般储君的培养方向是大相径庭的。
李克强恰恰就缺乏的是这种能力,从共青团系统离开后,他长期在地方担任领导职务,是非常典型的一号位培养模式。直到十七大落败以后才成为副总理,开始接触中央政府。这导致他对于国务院缺少真正的掌控力,也让他在开局就天然落入了下风。
举例来说,在李克强的第一个任期,他就已经难以掌握金融决策了,比如有小国务院称号的发改委他就完全无法控制。第一个任期时,主任是温家宝时期的老臣徐绍史,副主任则包括了习近平的部下,何立峰和刘鹤。徐绍史已经年龄达线,没有更进一步可能,而刘鹤和何立峰又是习近平的近臣,断不会在乎李克强的发言,因此总的来说,他自成为总理之后权力就小的可怜,他更多的是利用总理身份,从国务院的层面下达一些导向性的政策,同时影响一些技术官僚组成的部门),至于各个部门如何执行,地方政府是否会阳奉阴违,公检法能否监管他的权力都很小。比如一带一路,比如放管服,比如互联网金融,比如大众创业,都是非常类似的宏观性政策。 其中有成功的,比如放管服,有习近平接手之后烂尾的,比如一带一路,也有毁誉参半的,比如互联网金融。
就拿互联网金融来说,他的很多金融政策其实并不是政策本身有问题,而是监管和实施完全无法掌握。比如互联网金融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P2P。这种提振民间融资热情的行为并无问题,但是一定要有成熟的监管,当时民面上负责此事的银监会只是一个直属事业单位,并无执法权,在性质上和中科院一样。所以监管上必须要由中共最高的公检法负责机构中央政法委来处理,但是政法委就属于谁的势力范围了呢?——习近平。在十八大之前,政法委书记位列政治局常委,靠着常委头衔,是和总书记平级的存在。但十八大政法委书记未进入常委加之周永康落马,政法委书记仅仅由政治局委员兼任,成为了总书记的下属,所以P2P初期监管上政法委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的放纵才是其迅速暴雷的原因之一。
因此,现在很多人把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归咎于李克强是没有道理的。李克强的所谓克强经济学,强调的就是缩小政府规模,缩小刺激,降低杠杆,但是这和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逻辑背道而驰。所以这种改革无疾而终也就是理所应当了。实际上,真正的问题其实出在由习近平授意,刘鹤主导的涨价去库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名义上是降杠杆化解产能过剩,但实际上是默许地方政府通过拉抬房价获得充足的资金进行基建,然后拉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也直接造成了整个中国地方债的大雷,低生育率和发展失速。
当然,我并不认为李克强是个完人。他的棚改货币化是刘鹤最爱的政策之一,成为了他在失势后为数不多的“遗产”,而且他在明知自己没有监管权的情况下推出大量政策也是难辞其咎。在中共这样的政治体制下,一切的政治理想都要基于政治斗争能力。李克强在政治斗争上的无能和软弱难以否认,所以总的来说,他更适合作为一个西式技术官僚,而不是成为一名中共高官。 哪怕是他当年成为总书记,恐怕也是和他的老上司胡锦涛一样,继续维持九龙治水的格局。他可能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但是这个能力并不适合这个制度。


==========

1、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中美贸易战,地产三道红线是习和刘鹤在推,这些事情上,你看不到李克强发声。

2、中国制造2025,自贸区,P2P,棚户区改造是李克强推的。这些事情上,你几乎看不到习和刘发声。中国制造2025。甭管这个政策符不符合习的喜好,总之中国制造2025这个提法本身是李克强主推的,习本人就没提过这茬。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管服,这个算是比较成功的政策

3、2015年人造牛市造成的股灾我有点吃不准,我个人倾向于是李克强主推的,但习也是赞同的。因为当时的市场,每次大涨都是因李的讲话而疯狂。但我吃不准的原因是,后来在泡沫的后期人民日报也参与进来吹牛市了,李对人民日报应该没影响力。

后面这几年,李基本被边缘化了。但前面几年,李对经济还是有很大的自主权力的,那些年,他的声音还是很响亮的。开始时,一个红二代,一个团派,很难说习当时比李强多少。加上改革开放后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习当时远没有现在这么强势,还处于努力掌权的阶段。所以,前期经济的主导权是在李克强手里。

纽时曾报道过自贸区是李极力推动的。那是他上任后的第一个旗舰级项目,本来成立仪式李也是准备参加的,最后却没有成行。给人感觉那时就已经开始受到限制了。

棚改是李在辽宁就操作过的传统艺能,他也把辽宁的陈政高调进了住建部。但似乎他在辽宁的棚改操作并没有货币化这个元素。
别的咱没发言权,但是棚改罪大恶极。也许是以偏概全,只有东北的棚改这样。
 
别的咱没发言权,但是棚改罪大恶极。也许是以偏概全,只有东北的棚改这样。
现在李强2023年下半年也在大力推棚改项目

你是说你经历辽宁棚改(2008年前或2013年前)罪大恶极?


-------
克强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报告2014年重点工作时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其中包括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

 
货币化棚改是李克强的主意,涨价去库存是刘鹤的主意”

棚改货币化安置,是指政府直接以货币的形式补偿被拆迁棚户区居民,而后居民再到商品房市场上购置住房。201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棚改补偿模式由实物货币安置并重转向货币安置优先,棚改由1.0进入2.0。棚改2.0区别于棚改1.0的最大特征,在于补偿模式由实物安置和货币安置并重转向货币化安置优先。

明显2015年以前的棚改不上纯货币化的,辽宁搞的棚改不上货币化的

2018年 李克强反而对涨价去库存做过纠正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