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fromchina9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3-06-04
- 消息
- 300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http://it.sohu.com/6/1203/89/blank217268909.shtml
・方舟子・
今年九月间我曾经很偶然地去清华大学的生物系转了一圈,参观了一个实验室,从头到尾旁听了一堂课,听了一会儿学生讲习,接触了几名学生。印象还是不错的,与我在国内读书的时候相比,实验室的设备和学生的专业素质都是大大进步了,设备和学生的水平可以说已达世界一流。设备是国家几千万元砸下去买来的,学生是万里挑一录取的,要做到世界一流自然很容易。但是真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还要看教授的水平。这包括科研水平和科学道德水准,二者又是互相影响的。中国生物学领域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要赶上去很不容易,并不是光靠大笔大笔地花钱或从国外引进几个人才就能做到的,科学道德水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学术腐败盛行,既糟蹋了国家投资,又使老老实实做科研的人无出头之日,又怎么能提高科研水平。反过来,正因为科研水平低下,才有弄虚作假为自己贴金的需要。清华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常智杰没有发表过像样的论文,才会想到把会议摘要伪造成论文。像这样给自己的学术履历涂脂抹粉误导读者的现象,在国内并非罕见。最近有网友指控“清华大学生物系正、副主任都做假”,也是针对他们在清华大学的网页出示的学术履历而言,虽然不像捏造论文那么严重。
那篇指控写得不是很清楚,容易引起误解,但是在我看来,它基本成立。说他们造假,也许言重了,但说他们在打擦边球误导他人,则并无不当。这在国内极为常见,绝不限于清华,事实上清华大学可能还相对好一些。但是这毕竟也是在有意无意地拔高自己、误导他人,所以还是值得说一下。我们先看第一位:系主任、长江学者陈应华教授,在其列举的众多头衔中,有一个是“兼任……国际著名学术杂志AIDS审稿人”。陈教授可能的确为AIDS杂志审过稿,但是“审稿人”并非职务,如何能够“兼任”?按惯例,生物学领域的学术刊物都是根据某篇来稿的内容,临时找专家审稿的。在国外生物医学界,教授一般不在履历中列出自己为某刊物审稿(根据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教员履历撰写指南,“专门审稿人”(ad hoc reviewer)才值得列出),要列的话也应该说为某刊物审过稿或当过某刊物审稿人,而不能把审稿人当成是一个可以“兼任”的固定职务。这种表述法,很容易让人误以为陈教授与这家杂志有特殊的关系,甚至指的是可以兼任的、比审稿人更难当上的杂志编委。某个学术刊物的杂志编委往往是那个领域的权威人士才能当上,而审稿人则更可能只是普通的专家。
再看另一个人,主任助理(似并非副主任)、长江学者罗永章教授,在履历中在奖励一栏称自己“1994-1997连续三年获美国国立卫生院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奖 (NRSA)”。这个“奖励”的英文全称是National Research Service Award Postdoctoral Fellowship,直译过来就是“国家研究服务奖励博士后奖学金”,其实就是一种一年两万多美元的博士后资助,在美国有众多的博士后都获得过类似的资助。把获得博士后资助当成一种“奖励”写入履历,也无妨,国外许多人也都这么写,因为获得资助是有竞争的(虽然博士后资助的竞争性不强),能够得到也算是一种成就。不过英文的“award”和中文的“奖”并不完全等同,它也可以用于指资助,是供做研究用的,而中文的“奖”一般指的是对已有成果的奖赏,类似于英文的“prize”。罗教授把这种博士后资助错译成“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奖”,这很容易让中国读者误以为那是个类似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奖赏。在工作经历一栏,罗教授称自己在1999到2001年任“Medgenn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所谓“Medgenn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其实就是由烟台荣昌制药有限公司投资建成的烟台麦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中国境内,又有中文名字,为什么偏要在中文履历中用英文名字?是不是想让读者误以为那是国外的公司呢?有人说不应该因为“罗曾在一个小城市的公司工作过而产生鄙视心理”,而其实正是罗本人不愿让人知道自己“在一个小城市的公司工作过”吧?
我在清华大学参观的时候,恰好听说清华大学正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术道德运动,起因是因为其新闻学院的讲师、“十面博士”董关鹏被揭露在履历上造假,因此该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各个教师核实放在网页上的履历,去掉其中不实之处,既往不咎,否则一个月后若被发现有假,严惩不贷云云。不过看来这种自律行动的效果不大,倒是外界的批评还能起点作用: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这些为自己涂脂抹粉误导读者的履历在清华大学的网页都被删掉了,常副教授新的履历中的七篇“论文”都改成了“增刊”“会议摘要”,陈教授新的履历中已不见“国际著名学术杂志AIDS审稿人”这个职务,罗教授新的履历中“Medgenn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也写做了“烟台麦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但是那个“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奖”还保留着。如果连写个履历都需要外界来监督,也太寒碜了点。
2003.12.20
・方舟子・
今年九月间我曾经很偶然地去清华大学的生物系转了一圈,参观了一个实验室,从头到尾旁听了一堂课,听了一会儿学生讲习,接触了几名学生。印象还是不错的,与我在国内读书的时候相比,实验室的设备和学生的专业素质都是大大进步了,设备和学生的水平可以说已达世界一流。设备是国家几千万元砸下去买来的,学生是万里挑一录取的,要做到世界一流自然很容易。但是真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还要看教授的水平。这包括科研水平和科学道德水准,二者又是互相影响的。中国生物学领域科研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要赶上去很不容易,并不是光靠大笔大笔地花钱或从国外引进几个人才就能做到的,科学道德水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学术腐败盛行,既糟蹋了国家投资,又使老老实实做科研的人无出头之日,又怎么能提高科研水平。反过来,正因为科研水平低下,才有弄虚作假为自己贴金的需要。清华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常智杰没有发表过像样的论文,才会想到把会议摘要伪造成论文。像这样给自己的学术履历涂脂抹粉误导读者的现象,在国内并非罕见。最近有网友指控“清华大学生物系正、副主任都做假”,也是针对他们在清华大学的网页出示的学术履历而言,虽然不像捏造论文那么严重。
那篇指控写得不是很清楚,容易引起误解,但是在我看来,它基本成立。说他们造假,也许言重了,但说他们在打擦边球误导他人,则并无不当。这在国内极为常见,绝不限于清华,事实上清华大学可能还相对好一些。但是这毕竟也是在有意无意地拔高自己、误导他人,所以还是值得说一下。我们先看第一位:系主任、长江学者陈应华教授,在其列举的众多头衔中,有一个是“兼任……国际著名学术杂志AIDS审稿人”。陈教授可能的确为AIDS杂志审过稿,但是“审稿人”并非职务,如何能够“兼任”?按惯例,生物学领域的学术刊物都是根据某篇来稿的内容,临时找专家审稿的。在国外生物医学界,教授一般不在履历中列出自己为某刊物审稿(根据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教员履历撰写指南,“专门审稿人”(ad hoc reviewer)才值得列出),要列的话也应该说为某刊物审过稿或当过某刊物审稿人,而不能把审稿人当成是一个可以“兼任”的固定职务。这种表述法,很容易让人误以为陈教授与这家杂志有特殊的关系,甚至指的是可以兼任的、比审稿人更难当上的杂志编委。某个学术刊物的杂志编委往往是那个领域的权威人士才能当上,而审稿人则更可能只是普通的专家。
再看另一个人,主任助理(似并非副主任)、长江学者罗永章教授,在履历中在奖励一栏称自己“1994-1997连续三年获美国国立卫生院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奖 (NRSA)”。这个“奖励”的英文全称是National Research Service Award Postdoctoral Fellowship,直译过来就是“国家研究服务奖励博士后奖学金”,其实就是一种一年两万多美元的博士后资助,在美国有众多的博士后都获得过类似的资助。把获得博士后资助当成一种“奖励”写入履历,也无妨,国外许多人也都这么写,因为获得资助是有竞争的(虽然博士后资助的竞争性不强),能够得到也算是一种成就。不过英文的“award”和中文的“奖”并不完全等同,它也可以用于指资助,是供做研究用的,而中文的“奖”一般指的是对已有成果的奖赏,类似于英文的“prize”。罗教授把这种博士后资助错译成“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奖”,这很容易让中国读者误以为那是个类似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奖赏。在工作经历一栏,罗教授称自己在1999到2001年任“Medgenn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所谓“Medgenn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其实就是由烟台荣昌制药有限公司投资建成的烟台麦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中国境内,又有中文名字,为什么偏要在中文履历中用英文名字?是不是想让读者误以为那是国外的公司呢?有人说不应该因为“罗曾在一个小城市的公司工作过而产生鄙视心理”,而其实正是罗本人不愿让人知道自己“在一个小城市的公司工作过”吧?
我在清华大学参观的时候,恰好听说清华大学正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术道德运动,起因是因为其新闻学院的讲师、“十面博士”董关鹏被揭露在履历上造假,因此该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各个教师核实放在网页上的履历,去掉其中不实之处,既往不咎,否则一个月后若被发现有假,严惩不贷云云。不过看来这种自律行动的效果不大,倒是外界的批评还能起点作用: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这些为自己涂脂抹粉误导读者的履历在清华大学的网页都被删掉了,常副教授新的履历中的七篇“论文”都改成了“增刊”“会议摘要”,陈教授新的履历中已不见“国际著名学术杂志AIDS审稿人”这个职务,罗教授新的履历中“Medgenn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也写做了“烟台麦得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但是那个“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奖”还保留着。如果连写个履历都需要外界来监督,也太寒碜了点。
200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