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中国外来文化启示录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圣诞平安夜的人气正直追丢失了爆竹声的除夕。2003,尽管有非典、世界战火,但毫不影响横行无忌的舶来品在华靠岸。哈利・波特、《猫》、《大河之舞》、《兄弟连》、嘉年华,它们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更留下了可回味的思考。



  当我们快乐着别人的快乐时,偶尔是否也该“咬牙切齿”一下:总有一天也要让别人这样快乐着我们的快乐。


  黑夜中,一个小男孩张大了嘴巴,惊讶地看着银幕的哈利・波特,手的甜筒化了。他的姐姐看过《大河之舞》後,着魔似地买了双踢踏鞋,尽管她已被左邻右舍警告多次,被同学们笑话成“惊了魂的小蹄子”。


  这双儿女的爸爸,从来就瞧不起让女人们眼泪横飞的肥皂剧,可11月《兄弟连》那个“记忆的降落伞”,让这个硬汉成了不折不扣的“沙发土豆”。秋天,这家人去了嘉年华,在旋转的“摩天轮”中,他们找回了失去好久的快乐,一边high,一边想:为什麽我们平时不快乐,是因为“心太穷”!


  这家人是谁?也许就是我们的邻居,也许这就是我们自己。


  2003年,尽管有不少意外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但那些舶来品对我们的“扰乱视听”依然让人感觉强烈。外来文化的涛声拍打着我们的生活,冲击着我们的思维定势,构成一幅幅没有方向的地图册。


  电影步入“後产品时代”


  今年的哈利・波特不是骑着扫帚来的,而是带着密室来的,刮起的魔法旋风却依旧强劲。


  它的魔法不光是让影院孩子们的冰激化在手心,更在於其宣传和後产品的开发。这次的哈利・波特是中国电影市场首次开发分账大片的相关产品,早在该片上映前,影院的哈利・波特专卖店已是顾客盈门,帽子、围巾、油画棒、转笔刀等200多种商品,一天的流水量比电影《武士》的票房还高。电影还没全面上市,一些型号的哈利・波特玩具已经断档。


  在美国,电影后产品开发的收入是一部电影票房收入的4到6倍。哈利・波特让中国人看到了电影外更广阔的世界,让中国电影人明白:世界电影正在步入“後产品时代”。《哈利・波特》系列作品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达2亿多册,作者罗琳赚了个盆满钵满,成为全英挣钱最多的女性,总额甚至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8倍多。盛名之下的她感觉有些招架不住,她称,她并不相信魔法,但她最希望拥有哈利・波特的隐形斗篷,到公众地方时没有人可以发现。


  罗琳的笔还在疾走,哈利・波特还在长大,这个关於友谊和勇气的故事还在继续。孩子们在感叹:真高兴能跟哈利・波特生活在一个时代;电影人也在感慨:是哈利・波特让中国明白了什麽是商业电影。


  舞台经典:创造“票房之巅”的三板斧


  今年能和大卫魔术相媲美的亮点不少:最当之无愧的是在加演两场之後,仍然一票难求的《大河之舞》,再就是音乐剧《猫》、歌剧《阿依达》。


  什麽力量造就了这些票房神话?“票房之巅”背後的“经营之道”是什麽?他们留给了中国文化产业哪些启示?


  首先是“长线宣传”。大卫在演出1年多前就展开了宣传攻势,《大河之舞》从年初就不断放出风来,长达1年的宣传周期,自然造成一种优先预期收入的经济行为。而且宣传极其规范,所有在中国宣传的记者都要用从爱尔兰邮寄过来的统一的稿纸、信封、节目册等物品,而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承办《大河之舞》演出,都要遵循这一规定。在巴黎、维也纳,很多音乐会、芭蕾舞、音乐剧等等,都采用长线宣传法,观众们提前半年去购票都未必能买得到。


  其次是舞台和出场的别具一格。6000平方米的舞台、4000馀人的演员、40米高的金字塔布景世界上最大的舞台,这就是今年9月,世界超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上演的场景。热烈的场面、神秘色彩的灯光,大象、老虎、骆驼、战马、25种珍禽异兽一一登场……人声鼎沸中,人们不再苛责《阿依达》是歌剧,还是插着魔鬼般想像翅膀的娱乐剧?巨大的火炬、缤纷的焰火、杂技、马戏,这样的狂欢节,谁会追究歌剧之题中义?


  厅内一片漆黑,突然一只黑色怪物匍匐到一位女孩的怀,观众席发出一声尖叫……追光灯一点一点变亮,包厢、栏杆上、观众席座位旁,倚着趴着躺着各形各样的“猫”《猫》上演了,观众席欢呼一片。壮观的舞台设计是一个垃圾堆,道具背景比现实生活大3倍。


  英国经典音乐剧《猫》这般别开生面地和上海观众“亲密接触”,让人们大开眼界:原来舞台可以这麽大!原来舞台本没有台,没有上和下!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把杀手本土化。《阿依达》外方总导演很热衷於在歌剧中加入一系列的“现代化”和“中国元素”。他在这出景观歌剧不仅掺入了焰火、马戏和空中飞人等,还加入了中国武术,在男女主角双双殉情的演出尾声,还加入了《梁祝》插曲。《猫》也很乖巧,为了让上海观众感觉亲切,除了出场时,钻在上海姑娘们的怀,连台上的车牌号都成了“沪”字头。


  嘉年华给中国人一个快乐出口


  我们对欢乐免疫了,我们得了一种病:欢乐缺失症。今年夏秋,几台从各大游乐场租赁来的游戏机器,却让人们找到了快乐,这就是与迪斯尼主题公园、环球影城并称为世界三大娱乐主题之一的“环球嘉年华”的魔法。“无论是谁,多大年纪,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快乐的方式”!“无论穷人富人,‘心穷’才最可怕”!“快乐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创造和表达”!这是嘉年华的理念。


  作为世界最大型的巡回移动式游乐场,这种像吉卜赛人一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建设起欢乐,又不断地告别,再创造下一个快乐的运营模式,对中国人而言是全新的:环球嘉年华已经游历了巴黎、伦敦、吉隆坡、新加坡等诸多城市,这次上海之行,从瑞典、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用200多个集装箱运输了向欧洲各大家族租借的世界顶级的游乐机,负责安装、操作和维护的外籍员工170多人,分别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场地是向当地政府租借的,活动时间在一个月到两个月之间。


  事实证明:在嘉年华,看不到不快乐的人,含蓄的中国人创造了欢乐的奇迹:每天突破5万人次,每天收入100万元以上,仅7月一个月营业额就达1.3亿元,送出价值平均每天超过100万元的玩具,这些数位创下了上海各类大型游艺活动的新纪录。


  嘉年华走了,但感觉只是告别了几台机器而已,它给我们留下的很多:笑声、娱乐新方式。更重要的是娱乐的概念和态度:没有时间和金钱不是不快乐的理由,在欢乐的提款机前只会有一句话:请输入你的智慧密码。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从玉华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