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策划:2003年十大歧视与反歧视

精彩过客

至尊VIP
注册
2003-06-07
消息
5,902
荣誉分数
6
声望点数
0
人民网 歧视,可以是一种制度,如果你是乙肝携带者,它就是你与工作机会之间那道高高的门槛;歧视,可以是一种对权利忽视或漠视,大规模的民工欠薪现象背后,是保障制度的缺失;歧视,可以是一种声音,当精英、专家发言的时候,它掩埋了沉默的大多数的心声,甚至可以改写真相;歧视,可以是一种压力,让娇弱的女孩子们争相恐后地走进整容手术室,因为谁也承受不起“丑女”的称号;歧视,可以是一种目光,当民工偷吃了葡萄之后,纷纷投来讶异的关注……

反歧视,可以是一个诘责的注视,可以是一篇痛快淋漓的文章,可以是千万网民的呼声,可以是民间自发组成的维权行动,可以是政府进行的制度、法规改革……

歧视的背后,是无可否认、无从逃避的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而反歧视行动,正表明了社会、政府、大众已经关注到了这些现象,并且试图改变。可以说,反歧视行动在2003年里几乎是与所有歧视现象联手走来的。各种歧视现象越来越多地被关注之时,就是人们开始致力反歧视行动之日。反歧视的意识和行动的兴起,在2003里蔚为壮观。
 
被歧视人群:乙肝病毒携带者
事件链接一:周一超刺杀人事干部事件
周一超,22岁,在被判死刑之前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学生。今年1月,他报名参加了嘉兴市秀洲区政府的公务员考试,仅因被检查出有乙肝“小三阳”而遭到淘汰。周心里很难过,产生了报复心理,于是举刀行刺人事干部,造成一死一伤的血案。>>>

周一超事件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使乙肝携带者所遭受的歧视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人们在惊讶、惋惜的同时,对作为这一歧视受害者之一的周一超表达了同情。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甚至收到一份有3671人签名的请求书,请求二审法院给周一超重新生活的机会。>>>

9月初,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轰动一时的大学生刺杀招考公务员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周一超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事件链接二:张先著的“乙肝歧视”诉讼第一案
毕业于当地某学院环境系的张先著报名参考“芜湖县县委办公室经济管理人员”,经过笔试和面试,张先著取得了竞争者中的第一名。芜湖市人事局公务员管理科却以他的体检结果是乙肝“小三阳”为由,不予录取。于是,张先著提交《行政起诉书》状告芜湖市人事局,从而成为“国内乙肝歧视第一案”主角。>>>


事件链接三:更多的故事

“肝胆相照”的网站:HBVER(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维权运动>>>

1611公民诉请违宪审查 呼吁修改公务员招考禁令,“要求对全国31个省区市公务员录用限制乙肝病毒携带者规定进行违宪审查和加强对乙肝携带者立法保护的建议书”。>>>
 
被歧视人群:丑女
外貌是每个人都无法选择的,就算长得不美,原本不过是一场“天灾”,但是人们在2003年看到的,却是这种“天灾”也可以演化为“人祸”。
事件链接一:天津女孩张静的遭遇

张静,天津市南开区人,25岁,1993年初中未毕业出来谋生。因相貌丑,10年求职上千次无一成功。不仅没有人肯接纳她,更多的则是嘲讽、蔑视、漫骂和侮辱。>>>

张静的遭遇见诸报道后,得到了全国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关于如何帮助张静的讨论。有人认为张静确实有不合适就职的因素,社会或政府应该为张静提供的不是工作,而应该是生活保障。>>>有人反驳说,社会和政府应当尊重张静对工作机会的渴望,市场经济提倡的是公平竞争,这个公平就是机会的公平。>>>
但是故事的发展和舆论界的这些争论显得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一个多月后,张静不顾父母的反对,接受了天津一个美容医院提供免费的整容手术。她说:“即使手术失败,我变得比以前更丑,我也不会后悔。如果我放弃这次整容机会,才会后悔一辈子!”>>>
左图:做手术之前的张静,化着淡妆,笑容里带着憧憬,也许从此后,张静们会更多地用这样的笑容面对平等的注视,而不再是嘲讽的斜睨。

外貌歧视不象乙肝歧视那样生硬地存在于制度中,但却将更深远绵长地横亘在人们的心底。反外貌歧视就象在堂・吉诃德与风车之间的斗争――它的对手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社会态度。某种意义上,张静的反歧视行动是消极的,但或许对她个人有效。
事件链接二:红遍神州的“人造美女”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造美女”的亲身经历还将鼓舞更多的女孩子为了美前仆后继。我们是应该为她们高兴,还是为这种对外貌近乎偏执的追求担忧?她们是在反抗人们对丑女的歧视,还是在助长歧视?也许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被歧视人群:城市流动人口
事件链接:孙志刚事件

27岁的孙志刚,是湖北武汉市人,今年2月受聘于广州一家公司。3月17日晚10时许,孙因未携带任何证件,被误为“三无”人员,送至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20日凌晨1时13分至30分期间,孙遭同病房的8名被收治人员两度轮番殴打,当日上午10时20分,因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

反歧视行动 更多内容>>>
“孙志刚非正常死亡”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如响雷炸开,各方媒体纷纷发表评论,网上言论更是多如潮水。除了对事件真相和责任的追问,人们开始把审视的目光投向暂住证带来的歧视、恐惧与无奈。>>>

在孙志刚事件后,民意和舆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反收容这一歧视制度的主力军。公众由最初的愤慨、讨伐以及情绪的简单宣泄而渐渐变得沉静、理智,开始了更深层次、更进一步的思考――关于收容的合法性的质疑。5月15日,人民网发布《从孙志刚案看有关收容的法规违反<立法法>》一文,5月1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三博士上书人大,认为《收容遣送办法》有违宪法的消息。>>>

6月20日,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出台。8月1日,施行20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

反歧视行动汇聚了民众、舆论和政府的多方努力。2003年和孙志刚事件,都见证了我们社会的进步,注解了人权、法治这些词语,预示着一个宪政时代的到来。

在孙志刚的墓碑上,有着这样一段话:“逝者已逝,众恶徒已正法,然天下居庙堂者与处江湖者,当以此为鉴,牢记生命之重,人权之重,民主之重,法治之重,无使天下善良百姓,徒为鱼肉。”>>>
 
被歧视人群:精英人士之外的大众
事件链接:刘涌二审判决背后的《沈阳刘涌涉黑案专家论证意见书》
8月15日,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轰动全国的刘涌特大黑势力团伙案作出二审判决。犯有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非法经营罪、行贿罪、非法持有枪支罪、妨碍公务罪等多项罪名,一审被判处死刑的“黑道霸主”刘涌,被改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以8月21日《外滩画报》发表李曙明的文章《对沈阳黑帮头目刘涌改判死缓的质疑》为始, 社会各界纷纷质疑这一判决结果――究竟是什么救了刘涌的命?

事情的脉络在诸多报道和关注中逐渐清晰,一份由14名国内知名的刑法学家和刑事诉讼法专家联名出具的《沈阳刘涌涉黑案专家论证意见书》,浮出水面。据说此意见书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刘涌案的判决结果。>>>

12月22日,刘涌三审被判死刑,并于当天被执行。>>>


“沉默的大多数” VS.“法学专家”
刘涌伏法了,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刘涌案的一波三折,留给世人太多的回味。法律专家的“意见书”原本只代表了14个人的意见,从人数上说,比起在人民网上关注和讨论刘涌案的网民们,可是少多了。可“专家”的头衔就生生使他们的声音盖过了这不再沉默的大多数,就生生能对从业多年的法官的判决产生影响。权威的意见就是权威的吗?专家介入司法会是完全中立、完全正当的吗?他们强调的程序正当、强调的刘涌的人权,代表社会正义吗?长久以来就存在的对“专家”、“权威”的迷信,在刘涌案中拨开迷雾,暴露了暗藏的一种歧视:对作为“沉默的大多数”的民意的漠视。2003年由刘涌案引起的诸多讨论,算是一次风起云涌的反歧视行动,让我们记住这些声音:

人民网网友热评: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刘涌案改判是为了保障人权

刘涌案,中国法学界的耻辱还是光荣?

民众声音与专家话语的一次博弈

刘涌死了,但本案没有结束

论刘霸主的倒掉

专题:最高人民法院判处刘涌死刑
 
被歧视人群:拆迁户
事件链接一:南京拆迁户自焚事件

8月22日中午,南京市民翁彪带着打火机和20公升汽油,来到洪武路、中山东路路口的玄武区邓府巷拆迁指挥部办公室,在路上,他边走边洒,已在自己身上洒了不少汽油。几分钟之后,翁彪打着了打火机……而就在这个时候,翁彪的妻子和父亲,买了酸菜鱼和鸭头,准备了啤酒,正在家里等他回来吃午饭。是什么使这个39岁的翁彪绝望激愤到举火自焚?翁彪后因抢救无效死亡,另有7人不同程度地受伤。>>>
事件链接二:安徽农民金水桥自焚事件

9月15日上午,在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安徽省青阳县农民朱正亮往自己身上泼洒汽油后点燃,火当场被执勤民警扑灭。青阳县委办公室一位姓何的工作人员说:朱正亮的寓所由于城区规划而要拆迁,赔偿是按政策标准办理,给了地皮,其他拆迁户对赔偿方案都没有什么意见,但朱正亮的要求过高,“主要是因为他的房子是新的。农民要建一栋房子也不容易,现在要拆迁,(朱)感情上一时接受不了”,“他心理承受能力不够”。>>> 人民网网友热评
事件链接三:江西省定南县历扣压《人民日报》事件
8月28日,定南县的人们竟然找不到一份《人民日报》看。全面封杀党报,起因是一篇关于拆迁的报道:《如此拆房为谁谋利?》。>>>

关注是一种一有声有形的力量
面对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拆迁户们势单力微,无法争取自己应得的补偿。一个个事件,无不揭示了作为弱势群体的他们的遭遇。你能说这里面不存在着歧视吗?在拆迁户们接到拆迁通知之前,当地政府和开发商是否给过他们协商谈判的机会?你能说这里面不存在着不平等吗?弱势群体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就是一种歧视。

人民网特别策划:房屋拆迁,百姓为何总落泪?

人民网特别策划:城市拆迁中的忧虑与思考

人民时评:房屋拆迁缘何导致“自焚事件”

网友说话:拆迁也应“等价交换”

可喜的是,明年1月,我国将正式实施《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这一《意见》为合理测定拆迁房屋的补偿提供了较为合理的标准及程序。目前,全国已有近20个省市修改、完善了拆迁的相关法规。
 
被歧视人群:民工
关键词一:熊德明

今年10月24日,温家宝总理走访三峡库区腹地,重庆云阳县农妇熊德明大胆地反映了家里被拖欠工程款的实话,温总理亲自为她追回了2240元的被欠款。消息传出,举国震动,引发了全社会对民工被拖欠工资问题的关注。>>>
1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12月初,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予以贯彻,要求限期清偿拖欠工程款 ,严罚欠民工工资者。最高人民法院也出台规定,对于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纠纷,要快立案、快审判、快执行。全国各地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有力政策,严打拖欠民工工资行为,形成声势浩大的“追薪”热潮,以往每到年底都令广大农民工感到头疼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推荐链接:

特别策划:年底将至,怎能让农民工空手回

特别策划:民工兄弟,我们的生活如此不同


关键词二:天价葡萄

十年的苦心研究,40万元的巨额投资,中国林业果树研究所葡萄研究园的葡萄,在成果即将问世之际被几个馋嘴的民工偷吃了。>>> 消息见报后,引来众多关注。质疑的焦点是针对媒体的炒作,用人民网网友的话说:不要动不动就民公长民工短的,难道民工就是素质低的代名词吗?更有人提出,“民工”二字是没有法律依据、早已过时的歧视性称谓,应该废除它。>>>
声音:人民网网友热评天价葡萄事件
 
被歧视人群:农民
从朱槠基到温家宝,每届政府都对三农问题忧心忡忡。越来越多的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民。大规模的追讨农民工欠薪、关注城市流动人口的生存环境等行动,都是对农民的关心一部分。农民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是他们的声音却往往最为微弱,他们的权利最容易被忽视。
关心农民的收入
三农问题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实际已经是社会问题,是一个生存环境的问题。在三农问题成堆的地方,你去问一问那里的农民,几个人愿意“当个农民挺好”?>>>

为什么农村自杀率高?就是因为贫困。不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再好的精神病药物也是无济于事的,农村的自杀率依旧会居高不下。>>>

推荐链接:

特别策划:增加农民收入出路何在?

特别策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


关心农民的生存境遇
农民承受着的亿、万亿的税费、摊派是不难统计的,但还有一笔重税是无法计算的:那就是对农民的歧视。??城市里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向农民收缴着这种精神赋税。>>>

小品、电视剧从没有忘记将农民作为调侃对象,春节晚会千挑万选,也没有忘记保留一两个嘲笑农民愚昧的段子叫大家捧腹大乐。可这种喜气洋洋的背后,有着多么深重的悲哀和酸楚呢?>>>

新闻提示:三农民连续自杀,原因是胆子小?
 
被歧视人群:患者
医生给我们脸色看,我们敢怒不敢言;医生给我们开昂贵的药方,我们照抓;医生动辄给我们开高档抗生素,我们照吃;医生让我们脱下衣服检查,我们照脱……小命握在医生手里,你能不任人家摆布?
天书病历和处方腐败
现在,有些医院的医生为了防止患者到其它药店买药,故意将处方写得龙飞凤舞近乎天书,只有本医院药房,或者与医生有着利益关系的药店才能够辨认,迫使患者到指定的药店卖药,医生从中捞取“好处”。这种“密码处方”,实乃“处方腐败”,是医疗腐败的一个变种,不仅损害了病人的经济利益,而且变相剥夺了患者作为消费者的选择权。>>>

医院篡改病理,一个简单的医疗诉讼久拖不决,原告说:“法官,求求你,判我们败诉吧!这种打(官司)法,我们再也折腾不起了!”>>>

滥用抗生素“成瘾”
一方面人们越来越依赖抗生素治病,另一方面滥用抗生素也已经成为医院“疾病”之一。一项最新的数据表明,中国每年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儿童更是最大的受害者!笔者经采访发现,原来在抗生素滥用的背后隐藏着一条利润惊人的“利益链”。>>>


面对医生,我们还有没有隐私权?
在2003年里,有两个事件值得关注:

女患者流产手术遭观摩,医院有这个权力吗?

女病人照胸透被迫脱光上衣 医院被诉侵犯隐私权
 
被歧视人群:中国人
这一歧视是本次策划中,最特殊的一个。
事件链接一:日本人珠海买春事件
9月18日,在珠海国际会议中心大酒店发生了来华旅游的日本人集体买春事件,此事被爆光后,引起强烈反响。目前此事相关责任人已受到处理。>>>

事件链接二:西北大学学生抗议几名日本留学生下流表演
10月29日晚,西北大学外语学院举行第三届外语文化节演出。一名日本外教和三名日本留学生在表演节目时,有极为下流的舞蹈表演动作。第二天中午,西北大学上千名学生聚集到该校留学生楼门前,高呼口号,要求昨晚表演节目的日本留学生道歉。这几个外教和留学生已作出书面道歉,并受到校方校纪处理。>>>

事件链接三:韩国夫妇要求中国幼儿园老师下跪

11月5日,在南京一个幼儿园里,韩国家长对小王老师的教育方法质疑引发争吵,最后在韩国夫妇的要求下,幼儿园所有在场老师下跪表示道歉。>>>
事件链接四:丰田“霸道”广告事件
12月,两则丰田公司汽车广告在网络上引起不小的波澜:其一为两只石狮子向霸道汽车俯首敬礼,配图广告语为“霸道,你不得不尊敬”;其二为“丰田陆地巡洋舰”广告:该汽车在雪山高原上以钢索拖拉一辆绿色国产大卡车,拍摄地址在可可西里。“这是明显的辱华广告!”一位网友留下如是文字。>>>
 
被歧视人群:贫困学生
事件链接一:总理放心不下的三件小事
9月19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200多位来自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和会议代表,讲了他放心不下的三件小事。农村儿童的就学问题,让总理最放心不下。>>>

事件链接二:家境贫困交不起高额学费 女儿考上大学父亲自杀
景统仕的二女儿在今年考高中取得了号成绩,要去上大学,还有两个孩子今年又都被保送进重点高中,至少上万元的学费和家里原本就欠下的3万多元的债,这让景统仕感到了巨大的压力。7月14日,趁家人去地里干活,景统仕在家中服下了大量的农药。>>>

事件链接三:四川一中学用不同颜色的校服 区分贫富学生
四川温江区公平镇中学为“便于管理”,让交学杂费高的“封闭生”穿红色校服,而交学杂费低的“普通生”则穿蓝色校服。一位学生说,暗地里大家称穿红校服的为“红领”,穿蓝校服的为“蓝领”,大多数“红领”看不起“蓝领”,大多数“蓝领”也不愿与“红领”交往。据该校高年级一些学生透露,“封闭班”和“普通班”在享用的教学硬件设施上区别也很明显。>>>
 
无处不在...又能如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