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发达时代的失衡现象
失衡在哪里呢?人们追求物质的节奏太快了,也太过了!
如果普遍来看,可以看看人们的脚步。据英国的一个报告说:现在人的步速,比10年前加快了10%。现在比以前快10%,那10年以后呢?肯定更快。人们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做更多的事,就只有加快脚步了。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但这种认识,和哲学家所谓的“时间就是生命”,其实是有不同意味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跟50前年比起来,现在人在物质上有了飞速的发展,可以说有天壤之别,但与此同时,人们的道德是否也快速提升了呢?人们的心灵是否依然安宁、快乐呢?绝对不是!这一点,所有智者是公认的。那这是什么?这就是失衡!
当人们只看重物质,而缺乏宗教善的规劝,任由良心泯灭的时候,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就频频发生了,比如“毒奶粉”事件,比如“苏丹红”事件,比如“孔雀石绿”事件……这就是科技被野心大而又毫无人性的人掌握的结果。
二、佛法教育是当今所需
而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希望人人知道的是:在当今世界,要调整这种失衡状态,人们需要佛法的教育。
尤其是今天的社会,当人心都转向外面,德行日趋向下的时候,科技的发达与道德的衰落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这时候,综合素养相对较高的一些老师或同学,便警惕到了这个问题,甚至开始寻求解决之道。
《爱因斯坦谈人生》里有一段重要内容,或许会有启迪作用。1950年12月初,爱因斯坦收到一位19岁大学生的来信,信中说:“先生,我的问题是‘人活在世界上到底为什么?’”之后他说出自己的种种疑惑,诸如“我不知道是谁把我降生于世,也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我对万物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把我放在这里而不是那里”……和现在的大学生一样,他有许多奇奇怪怪的问题。
收到来信后,没过几天,爱因斯坦便毫不敷衍地亲自回了一封信。他首先肯定了那位大学生的思考,但他认为,那个提问“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活着,如果问自己“怎样度过一生”,应该是合情合理且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在他看来,答案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这就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不容否认,在这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里,开明的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东方贤哲们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大学。”
现在很多年轻人想改变世界,就像乔布斯一样,以一种事业利益整个世界,可是,如果不是有一些前世因缘的话,再怎么想,也不一定能实现。即使你一本一本地看那些成功人士的传记,一次一次地去那样实践,但从我一个佛教徒的角度来看,也许你有智慧、有毅力,但没有前世的福报,纵使你发明了什么,最终也不一定得到社会的认可。
因此,人活在世间,就像爱因斯坦所说,应当尽量满足他人的愿望,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在最根本的问题上,比如今生来世的问题等等,眼下的一般思想是解决不了的,应当向古希腊的哲人们——公元前400年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理论中寻找,这些即使在今天、在中国,也被认为是西方思想的精华。
不过,虽然那些理论中也提及灵魂,而且说人死以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但在更神秘的层面,并不像佛教那样深入细致地去开显。所以我认为,爱因斯坦所说的“古代东方贤哲”,尤其应该指释迦牟尼佛,佛陀出世距今2555年,而佛教的教义及文化可谓包罗万象,很值得今天的人学习。
三、佛教的慈悲观永不过时
佛教的慈悲观,是教人关爱人、动物乃至一切生命。在西方的认识中有一个盲点:认为动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杀动物与杀植物的过失一模一样。其实,这种说法不正确:一是动物与植物的差别很大;二是在“杀”的层面,认为二者过失等同,也太过了。然而,人和动物的生命是一样的,所以,佛教的慈悲一向遍及动物。
而这种慈悲观,对现在的动物保护,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理论支持,否则,当这些组织遭到非难时,用其他理念很难解释。甚至在很多时候,即使是不信佛的人,当他发现一些动物被残杀的时候,也会自然地生起同情或不忍。诸如此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知道,这种广大的慈悲观非常适合人类。科学再进步,一个人——我们自己也好、别人也好,说“因为科技的发展,我从此不需要慈悲了”,这是何时何地也不成立的。
四、佛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
如果我们学了佛法,有了感恩的心,人就会理智、轻松多了。佛教认为,你学得越好,心情就越舒服,什么都想得开;因为不太执著,所以痛苦也就慢慢减少了。
因此,有了佛法,也就有了快乐。比如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他们没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平平淡淡,正因为平淡,所以内心没有很大的欲望,没有买房买车的执著,也没有还款的焦灼,没有竞争,也没有不公……总之是在一种内心的觉悟中,享受着人生的快乐。
不论你的专业是什么,趁着年轻的时候,应该学一些佛教的道理。以好奇心了解一下也可以,但最好是多花些时间,不但要了解,而且要实修。
五、纠正错误的学佛观念
1、不要等老了才学佛
其实,学佛法的紧迫性,不亚于我们对生存的追求。有人说:“现在我要成家立业,有所作为,等我老了才去学佛。”但到了那个时候,你的精力、因缘或许已经消失了,正所谓“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等你白发苍苍、满面皱纹才去学道,人已经糊里糊涂,理解也跟不上了。
2、信佛就直说
那些更深层的智慧与慈悲理念,的确是人类思想中的精华。为什么是精华呢?我不需要以佛教徒的名义劝你,只要你擦亮慧眼,看看在世界漫长的历史转变中,佛教都经历了什么样的考验,也就心中有数了。因此,希望大家能选择一种智慧的宗教,获得智慧的教育。
3、学佛不要形象化
其实,佛教最重视的就是智慧,然而遗憾的是,多数学佛的人一直停留在形象上。
佛教最根本的,应该是进行佛法的教育。尤其是知识分子,当你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学习它的精髓,这样便可以得到真实的见解。
这些见解,在智慧方面,用世间最尖端的学问,比如量子力学等微细智慧去观察时,也破不了;在慈悲方面,用人们最推崇的博爱思想来推敲时,也一样经得起观察,甚至更胜一筹。
因此,学佛就应该深入经藏,认真地学。如果只有一个形象,办个皈依证,参加个仪式,找找感觉,说说、笑笑、唱唱歌,这也可以,是佛教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想学到佛教的精髓,最好翻开传统的经典和论典,从中领略深层的佛法奥义。即使没有善知识或善道友引导,在一些基本理论方面,推荐大家去学习《入行论》、《菩提道次第论》、《大圆满前行》等论典,学了以后再实修,就一定能获得真实利益。
如果不学而修,就不明智,因为修是很困难的。藏地著名的萨迦班智达曾说:没有如理闻思的修行,多数是旁生之因。因此,为了修行成功,一定要先明理,参禅修密都是一样的。比如坐禅,你为什么要坐禅?如果想让心静下来,怎么才能静下来?静下来又有什么用……其实这些都有理论。理论上明白了以后,再坐禅就非常稳妥。
那坐禅有什么利益呢?不说深层的解脱利益,就算是科学可以验证的层面,也是相当可观的。美国纽约有一位科学家叫卓然•约西波维奇,他用一台重达5吨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对坐禅者的身体及心智进行测试。在测试过20多人以后,他发现:禅修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健全,完全有能力对抗抑郁症、老年痴呆等病症,心态愉悦舒适……可见,单就今世暂时的利益而言,坐禅也是裨益良多。不过,这种修行一定要有理论基础,否则就修不成功。
很多知识分子只会夸夸其谈,说得倒是很漂亮,但从来没有修过,甚至都没有思维过。你不思维的话,即使是最简单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即使是你讲了一辈子佛法,也不一定会有太大感受。因此,一定要实实在在地研究,真真实实地修行!
总之,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愿大家能真正领受佛法的心髓。虚云老和尚有个偈子说:“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我也由衷地希望,诸位心田中不再生长无明杂草,时时处处绽放胜义与世俗的智慧之花!
失衡在哪里呢?人们追求物质的节奏太快了,也太过了!
如果普遍来看,可以看看人们的脚步。据英国的一个报告说:现在人的步速,比10年前加快了10%。现在比以前快10%,那10年以后呢?肯定更快。人们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做更多的事,就只有加快脚步了。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但这种认识,和哲学家所谓的“时间就是生命”,其实是有不同意味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跟50前年比起来,现在人在物质上有了飞速的发展,可以说有天壤之别,但与此同时,人们的道德是否也快速提升了呢?人们的心灵是否依然安宁、快乐呢?绝对不是!这一点,所有智者是公认的。那这是什么?这就是失衡!
当人们只看重物质,而缺乏宗教善的规劝,任由良心泯灭的时候,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就频频发生了,比如“毒奶粉”事件,比如“苏丹红”事件,比如“孔雀石绿”事件……这就是科技被野心大而又毫无人性的人掌握的结果。
二、佛法教育是当今所需
而作为一个佛教徒,我希望人人知道的是:在当今世界,要调整这种失衡状态,人们需要佛法的教育。
尤其是今天的社会,当人心都转向外面,德行日趋向下的时候,科技的发达与道德的衰落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这时候,综合素养相对较高的一些老师或同学,便警惕到了这个问题,甚至开始寻求解决之道。
《爱因斯坦谈人生》里有一段重要内容,或许会有启迪作用。1950年12月初,爱因斯坦收到一位19岁大学生的来信,信中说:“先生,我的问题是‘人活在世界上到底为什么?’”之后他说出自己的种种疑惑,诸如“我不知道是谁把我降生于世,也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我对万物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把我放在这里而不是那里”……和现在的大学生一样,他有许多奇奇怪怪的问题。
收到来信后,没过几天,爱因斯坦便毫不敷衍地亲自回了一封信。他首先肯定了那位大学生的思考,但他认为,那个提问“不可能有合理的答案”。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活着,如果问自己“怎样度过一生”,应该是合情合理且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在他看来,答案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这就需要大量的自觉思考和自我教育。不容否认,在这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里,开明的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东方贤哲们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大学。”
现在很多年轻人想改变世界,就像乔布斯一样,以一种事业利益整个世界,可是,如果不是有一些前世因缘的话,再怎么想,也不一定能实现。即使你一本一本地看那些成功人士的传记,一次一次地去那样实践,但从我一个佛教徒的角度来看,也许你有智慧、有毅力,但没有前世的福报,纵使你发明了什么,最终也不一定得到社会的认可。
因此,人活在世间,就像爱因斯坦所说,应当尽量满足他人的愿望,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在最根本的问题上,比如今生来世的问题等等,眼下的一般思想是解决不了的,应当向古希腊的哲人们——公元前400年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理论中寻找,这些即使在今天、在中国,也被认为是西方思想的精华。
不过,虽然那些理论中也提及灵魂,而且说人死以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但在更神秘的层面,并不像佛教那样深入细致地去开显。所以我认为,爱因斯坦所说的“古代东方贤哲”,尤其应该指释迦牟尼佛,佛陀出世距今2555年,而佛教的教义及文化可谓包罗万象,很值得今天的人学习。
三、佛教的慈悲观永不过时
佛教的慈悲观,是教人关爱人、动物乃至一切生命。在西方的认识中有一个盲点:认为动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杀动物与杀植物的过失一模一样。其实,这种说法不正确:一是动物与植物的差别很大;二是在“杀”的层面,认为二者过失等同,也太过了。然而,人和动物的生命是一样的,所以,佛教的慈悲一向遍及动物。
而这种慈悲观,对现在的动物保护,应该是一个很好的理论支持,否则,当这些组织遭到非难时,用其他理念很难解释。甚至在很多时候,即使是不信佛的人,当他发现一些动物被残杀的时候,也会自然地生起同情或不忍。诸如此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知道,这种广大的慈悲观非常适合人类。科学再进步,一个人——我们自己也好、别人也好,说“因为科技的发展,我从此不需要慈悲了”,这是何时何地也不成立的。
四、佛法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改变
如果我们学了佛法,有了感恩的心,人就会理智、轻松多了。佛教认为,你学得越好,心情就越舒服,什么都想得开;因为不太执著,所以痛苦也就慢慢减少了。
因此,有了佛法,也就有了快乐。比如寂静山里的修行人,他们没有富裕的物质生活,平平淡淡,正因为平淡,所以内心没有很大的欲望,没有买房买车的执著,也没有还款的焦灼,没有竞争,也没有不公……总之是在一种内心的觉悟中,享受着人生的快乐。
不论你的专业是什么,趁着年轻的时候,应该学一些佛教的道理。以好奇心了解一下也可以,但最好是多花些时间,不但要了解,而且要实修。
五、纠正错误的学佛观念
1、不要等老了才学佛
其实,学佛法的紧迫性,不亚于我们对生存的追求。有人说:“现在我要成家立业,有所作为,等我老了才去学佛。”但到了那个时候,你的精力、因缘或许已经消失了,正所谓“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等你白发苍苍、满面皱纹才去学道,人已经糊里糊涂,理解也跟不上了。
2、信佛就直说
那些更深层的智慧与慈悲理念,的确是人类思想中的精华。为什么是精华呢?我不需要以佛教徒的名义劝你,只要你擦亮慧眼,看看在世界漫长的历史转变中,佛教都经历了什么样的考验,也就心中有数了。因此,希望大家能选择一种智慧的宗教,获得智慧的教育。
3、学佛不要形象化
其实,佛教最重视的就是智慧,然而遗憾的是,多数学佛的人一直停留在形象上。
佛教最根本的,应该是进行佛法的教育。尤其是知识分子,当你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学习它的精髓,这样便可以得到真实的见解。
这些见解,在智慧方面,用世间最尖端的学问,比如量子力学等微细智慧去观察时,也破不了;在慈悲方面,用人们最推崇的博爱思想来推敲时,也一样经得起观察,甚至更胜一筹。
因此,学佛就应该深入经藏,认真地学。如果只有一个形象,办个皈依证,参加个仪式,找找感觉,说说、笑笑、唱唱歌,这也可以,是佛教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想学到佛教的精髓,最好翻开传统的经典和论典,从中领略深层的佛法奥义。即使没有善知识或善道友引导,在一些基本理论方面,推荐大家去学习《入行论》、《菩提道次第论》、《大圆满前行》等论典,学了以后再实修,就一定能获得真实利益。
如果不学而修,就不明智,因为修是很困难的。藏地著名的萨迦班智达曾说:没有如理闻思的修行,多数是旁生之因。因此,为了修行成功,一定要先明理,参禅修密都是一样的。比如坐禅,你为什么要坐禅?如果想让心静下来,怎么才能静下来?静下来又有什么用……其实这些都有理论。理论上明白了以后,再坐禅就非常稳妥。
那坐禅有什么利益呢?不说深层的解脱利益,就算是科学可以验证的层面,也是相当可观的。美国纽约有一位科学家叫卓然•约西波维奇,他用一台重达5吨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对坐禅者的身体及心智进行测试。在测试过20多人以后,他发现:禅修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健全,完全有能力对抗抑郁症、老年痴呆等病症,心态愉悦舒适……可见,单就今世暂时的利益而言,坐禅也是裨益良多。不过,这种修行一定要有理论基础,否则就修不成功。
很多知识分子只会夸夸其谈,说得倒是很漂亮,但从来没有修过,甚至都没有思维过。你不思维的话,即使是最简单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即使是你讲了一辈子佛法,也不一定会有太大感受。因此,一定要实实在在地研究,真真实实地修行!
总之,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愿大家能真正领受佛法的心髓。虚云老和尚有个偈子说:“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我也由衷地希望,诸位心田中不再生长无明杂草,时时处处绽放胜义与世俗的智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