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语言是连接彼此的桥梁,直到上周末,在一个生日派对上,我家Tom靠一句中文把人家小朋友弄哭了……我现在是真的有点迷茫,这中文到底是该学还是不该学呢?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我们这边有个华人邻居刚搬来不久,孩子和Tom年纪差不多,也在同一所小学上学。那天他们家请了一些朋友和邻居去庆生,蛋糕切好后,小朋友们都围着桌子挑喜欢的食物吃。我一边在角落里跟人聊天,一边瞄着Tom。他一开始还挺乖,后来我看到他在跟另一个男孩讲话,表情特别认真,还手舞足蹈地比划。下一秒,那小男孩就突然皱起脸,然后眼泪啪的一下就掉下来了。全场瞬间安静,家长们纷纷看过来。
我赶紧过去问Tom怎么回事,他一脸懵:“我就是叫他多吃点……我说了‘请你多吃一点’,然后他就哭了。”
我听完直接脑瓜子疼。
原来他想礼貌地请对方多吃点鸡块(可能是觉得人家太瘦了),还特地用了他刚学会的中文句式“请你多吃一点”。我猜他觉得这样说很“客气”,甚至还带着一点大人语气,但问题是:他说的是中文。对面小男孩根本听不懂中文!只听见Tom表情严肃、语气正式地讲了一长串“奇怪的话”,还特别认真地盯着他看,小朋友一下就慌了,以为Tom在说他坏话还是在命令他做什么。
更何况,这场合那么多人,气氛那么热闹,突然有人对着你低声说句你听不懂的话,小朋友本能就害怕了,我一边安慰那孩子,一边安抚Tom,说他没做错,只是“用中文说这句话有点突然”。事后Tom低着头问我:“那我以后是不是不能讲中文了?”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其实Tom的中文起步比大多数美籍孩子算晚的,我自己也不是太强,平时就是靠一点点兴趣以及一些公共网课来学的,说实话我从来没想过他哪天会在社交场合“试着用中文沟通”——但现在,他真的做了,只是结果不是我想象中的“语言自信力提升”,而是一场小型社交灾难。
我真的开始犹豫,这样下去,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当然,事后我们一起聊了很久。我试着告诉他:“语言是很棒的工具,但要看什么时候、跟谁说。就像你不能在别人睡觉时讲笑话,也不能对不会中文的人突然冒出一串汉语。” Tom点点头,但我看得出来他还是有点小失落。他问我:“那我什么时候可以讲?”
我说:“当你知道对方也懂中文的时候,或者你可以先问一句‘你听得懂中文吗’,再说。这样就不会吓到人啦。”
他似懂非懂地接受了。但我心里明白:这不是最后一次这样的情况,学语言就是这样,总要跌跌撞撞,但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一部分吧。现在回头看,我其实蛮庆幸他在学中文的,在那件事之后我们报名了LingoAce的中文课,说实话果然这种1v1的课程就是要比公共课有用,他现在也多多少少知道了语境之类的,而且也会跟老师互动,也会主动表达,会用自己学到的新语言试图“接近别人”。就算搞砸了,我也希望他不要因此退缩。
不过这次事件也让我反思:我作为家长应该多跟他练一些“实际交流场景”,该让他明白语言不是只有“考试”和“作业”的用途?
在这里也想要了解一下有没有家长可以分享一下类似经历?特别是孩子刚学第二语言时,在现实生活中“用错场合”的情况,你们是怎么处理的?无论如何,就算他之后还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依然会坚持让Tom学中文。只是我现在开始觉得,比起会写几个字、背会几个句子,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什么时候说、怎么说、对谁说。
不过我自己也很菜,所以希望能听听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建议,怎么教孩子“语言的温度感”?也想知道,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在美国这种大环境里,用中文不那么“突兀”?
感谢看到这里的大家,如果你家孩子也在学中文,或者也遇到过这种“语言乌龙”,真的希望能听听你们的故事。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我们这边有个华人邻居刚搬来不久,孩子和Tom年纪差不多,也在同一所小学上学。那天他们家请了一些朋友和邻居去庆生,蛋糕切好后,小朋友们都围着桌子挑喜欢的食物吃。我一边在角落里跟人聊天,一边瞄着Tom。他一开始还挺乖,后来我看到他在跟另一个男孩讲话,表情特别认真,还手舞足蹈地比划。下一秒,那小男孩就突然皱起脸,然后眼泪啪的一下就掉下来了。全场瞬间安静,家长们纷纷看过来。
我赶紧过去问Tom怎么回事,他一脸懵:“我就是叫他多吃点……我说了‘请你多吃一点’,然后他就哭了。”
我听完直接脑瓜子疼。
原来他想礼貌地请对方多吃点鸡块(可能是觉得人家太瘦了),还特地用了他刚学会的中文句式“请你多吃一点”。我猜他觉得这样说很“客气”,甚至还带着一点大人语气,但问题是:他说的是中文。对面小男孩根本听不懂中文!只听见Tom表情严肃、语气正式地讲了一长串“奇怪的话”,还特别认真地盯着他看,小朋友一下就慌了,以为Tom在说他坏话还是在命令他做什么。
更何况,这场合那么多人,气氛那么热闹,突然有人对着你低声说句你听不懂的话,小朋友本能就害怕了,我一边安慰那孩子,一边安抚Tom,说他没做错,只是“用中文说这句话有点突然”。事后Tom低着头问我:“那我以后是不是不能讲中文了?”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其实Tom的中文起步比大多数美籍孩子算晚的,我自己也不是太强,平时就是靠一点点兴趣以及一些公共网课来学的,说实话我从来没想过他哪天会在社交场合“试着用中文沟通”——但现在,他真的做了,只是结果不是我想象中的“语言自信力提升”,而是一场小型社交灾难。
我真的开始犹豫,这样下去,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当然,事后我们一起聊了很久。我试着告诉他:“语言是很棒的工具,但要看什么时候、跟谁说。就像你不能在别人睡觉时讲笑话,也不能对不会中文的人突然冒出一串汉语。” Tom点点头,但我看得出来他还是有点小失落。他问我:“那我什么时候可以讲?”
我说:“当你知道对方也懂中文的时候,或者你可以先问一句‘你听得懂中文吗’,再说。这样就不会吓到人啦。”
他似懂非懂地接受了。但我心里明白:这不是最后一次这样的情况,学语言就是这样,总要跌跌撞撞,但也许这就是成长的一部分吧。现在回头看,我其实蛮庆幸他在学中文的,在那件事之后我们报名了LingoAce的中文课,说实话果然这种1v1的课程就是要比公共课有用,他现在也多多少少知道了语境之类的,而且也会跟老师互动,也会主动表达,会用自己学到的新语言试图“接近别人”。就算搞砸了,我也希望他不要因此退缩。
不过这次事件也让我反思:我作为家长应该多跟他练一些“实际交流场景”,该让他明白语言不是只有“考试”和“作业”的用途?
在这里也想要了解一下有没有家长可以分享一下类似经历?特别是孩子刚学第二语言时,在现实生活中“用错场合”的情况,你们是怎么处理的?无论如何,就算他之后还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依然会坚持让Tom学中文。只是我现在开始觉得,比起会写几个字、背会几个句子,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什么时候说、怎么说、对谁说。
不过我自己也很菜,所以希望能听听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建议,怎么教孩子“语言的温度感”?也想知道,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在美国这种大环境里,用中文不那么“突兀”?
感谢看到这里的大家,如果你家孩子也在学中文,或者也遇到过这种“语言乌龙”,真的希望能听听你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