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沙的重量:中加对比下的真实感受

strongned

新手上路
注册
2018-06-17
消息
11
荣誉分数
7
声望点数
13
在中国,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一粒沙。大时代的风一吹,命运就可能彻底改写。政策、运动、突发事件,都能轻而易举地改变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效率是有了,可普通人的声音往往微弱到听不见。

来到加拿大后,我才真切感受到什么叫“人本身的重量”。这里强调个体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疫情后期,在全球疫情管控放开的大背景下,我岳父确诊癌症,妻子想回国陪伴照料。她刚买了机票准备请假,加拿大政府立刻启动EI(就业保险),补助工资的55%。哪怕资料不全,也会先发后补,因为政府担心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等得起。。

可落地中国的那一刻,迎接她的却是冷冰冰的对待。
她是中国公民,却被当成“潜在风险”:走过的地方都被消杀,隔离一个月,辗转两个地方,中途还要被救护车转运。更无奈的是,这些酒店隔离和救护车费用全部自费。酒店的餐食粗糙,她本就胃口不好,常常吃不饱。那一刻,她带着对父亲的担心回国,却被当作“对象”而不是“人”。

这种反差刺痛了我们。
在加拿大,她是被保护的个体;在中国,她却成了被管控的对象。正是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感受,让她下定决心走向另一种身份,申请加拿大公民。

效率当然重要,但当效率的代价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普通家庭的尊严与安全感时,这样的牺牲真的值得吗?

一粒沙,在不同的制度下,有时毫无重量,有时却能被捧在手心。
 
你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
中国那么干,就是为了遏制病毒的传播,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那是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
 
哈哈,忘了22年年底开始发生了什么?
 
你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
中国那么干,就是为了遏制病毒的传播,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那是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
你说的没错。中国当时强调‘清零’,的确是希望遏制病毒传播,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但问题是,当全球疫情逐渐放开的大背景下,中国其实不可能独善其身。病毒跨境流动,封得了一时,却封不住永远。最后清零政策走到极限,反而造成了长期的管控和高昂的个体代价。所以不同角度下,我们能看到两面:一面是对生命的保护意图,另一面是对个体自由和尊严的牺牲。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努力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你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
中国那么干,就是为了遏制病毒的传播,挽救更多人的生命,那是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
要一点点脸吧。贵党以人为本后因你们发明的“武汉病毒”杀了多少人,你们的疫苗又杀了多少人,你们先是号称全面清零,又无预警,无准备突然撒手不管忘全开放又杀了多少人,你们的疫苗公司主管又被抓了多少?
 
要一点点脸吧。贵党以人为本后因你们发明的“武汉病毒”杀了多少人,你们的疫苗又杀了多少人,你们先是号称全面清零,又无预警,无准备突然撒手不管忘全开放又杀了多少人,你们的疫苗公司主管又被抓了多少?
老向是职业叼盘,你要理解
 
你说的没错。中国当时强调‘清零’,的确是希望遏制病毒传播,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但问题是,当全球疫情逐渐放开的大背景下,中国其实不可能独善其身。病毒跨境流动,封得了一时,却封不住永远。最后清零政策走到极限,反而造成了长期的管控和高昂的个体代价。所以不同角度下,我们能看到两面:一面是对生命的保护意图,另一面是对个体自由和尊严的牺牲。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努力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谢谢理解。

事实证明, 把病毒的毒性最强的那段时间扛过去是非常重要的。之后病毒毒性减弱,就直接放开了,也没出现像美国每天因病毒感染死亡3000人的状况。要知道,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5倍,美国每天死3000, 中国每天就得死13500。这是不可想象的。
 
谢谢理解。

事实证明, 把病毒的毒性最强的那段时间扛过去是非常重要的。之后病毒毒性减弱,就直接放开了,也没出现像美国每天因病毒感染死亡3000人的状况。要知道,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5倍,美国每天死3000, 中国每天就得死13500。这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确实把最毒的那段扛过去了,但最后还是要放开。区别只是:别人是一边流血一边建立免疫,中国是捂到最后一起放血
结果该经历的还是经历了,唯一不同的是,过程里普通人的代价更大,还没啥话语权。
所以有时候奇迹般的效率’,换个角度看,其实就是把代价转嫁给沉默的大多数。
 
你这种自私自利的人是不会承认自己只是一粒沙的。
好好享受你自以为是的自由世界的生活就行了,中国的一切对你这种崇尚自由的人来说都是不合时宜的。
 
中国确实把最毒的那段扛过去了,但最后还是要放开。区别只是:别人是一边流血一边建立免疫,中国是捂到最后一起放血
结果该经历的还是经历了,唯一不同的是,过程里普通人的代价更大,还没啥话语权。
所以有时候奇迹般的效率’,换个角度看,其实就是把代价转嫁给沉默的大多数。
天下乌鸦一般黑,但有人肯出钱就一定有人肯给黑乌鸦刷白漆:dx::dx::dx:
 
你这种自私自利的人是不会承认自己只是一粒沙的。
好好享受你自以为是的自由世界的生活就行了,中国的一切对你这种崇尚自由的人来说都是不合时宜的。
谢谢提醒,我在自由世界过得挺好。
只是奇怪,你既觉得自由不合时宜,却又在自由的平台上跟我讲道理,是不是有点拧巴?
 
天下乌鸦一般黑,但有人肯出钱就一定有人肯给黑乌鸦刷白漆:dx::dx::dx:
黑乌鸦也好,白乌鸦也罢,我只是说自己的看法。要刷不刷漆,还是留给有兴趣的人
 
在中国,我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一粒沙。大时代的风一吹,命运就可能彻底改写。政策、运动、突发事件,都能轻而易举地改变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效率是有了,可普通人的声音往往微弱到听不见。

来到加拿大后,我才真切感受到什么叫“人本身的重量”。这里强调个体的权利,每一个人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疫情后期,在全球疫情管控放开的大背景下,我岳父确诊癌症,妻子想回国陪伴照料。她刚买了机票准备请假,加拿大政府立刻启动EI(就业保险),补助工资的55%。哪怕资料不全,也会先发后补,因为政府担心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等得起。。

可落地中国的那一刻,迎接她的却是冷冰冰的对待。
她是中国公民,却被当成“潜在风险”:走过的地方都被消杀,隔离一个月,辗转两个地方,中途还要被救护车转运。更无奈的是,这些酒店隔离和救护车费用全部自费。酒店的餐食粗糙,她本就胃口不好,常常吃不饱。那一刻,她带着对父亲的担心回国,却被当作“对象”而不是“人”。

这种反差刺痛了我们。
在加拿大,她是被保护的个体;在中国,她却成了被管控的对象。正是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感受,让她下定决心走向另一种身份,申请加拿大公民。

效率当然重要,但当效率的代价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普通家庭的尊严与安全感时,这样的牺牲真的值得吗?

一粒沙,在不同的制度下,有时毫无重量,有时却能被捧在手心。

没有100%的乐土,各处有各处的好与不好,西方制度也有它自己的问题,只是还没有发生到我们头上而已。

前段时间刷到一篇文章,说是一个叛逆期小女孩反感自己的父母,觉得家里呆不下去,就离家出走,在路上淋了雨,兜里又没钱,在又冷又饿的时候一个面馆的老板给了她一碗热乎乎的面条,她吃得泪流满面,觉得老板是天底下最好的人,殊不知这个老板可能也有个跟她一样的女儿。

提这个倒不是说要感恩谁,只是想说,很多时候,拿一个地方的一次不幸,和在另一个地方的一次幸运做比较,这个本身就没有意义,环境不同,感受就不一样。

大学班级群里一个女生有天莫名其妙地教训我说,甘蔗没有两头甜,我特么笑死,但好像也对 😀
 
世上上有种人,很让人瞧不起,就是肤浅、忘本。就譬如:好好个自然的黑头发黄皮肤,为了要向洋人看齐,把自己的头发染成不伦不类的金色,而且发根还是黑的,这就显得太没自信、太肤浅了。
 
世上上有种人,很让人瞧不起,就是肤浅、忘本。就譬如:好好个自然的黑头发黄皮肤,为了要向洋人看齐,把自己的头发染成不伦不类的金色,而且发根还是黑的,这就显得太没自信、太肤浅了。
染成金色就是向别人看齐了?我看你是辫子还没剪干净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