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国家文物局确认青藏高原发现中国海拔最高秦代刻石

metropolis

本站元老
注册
2010-12-10
消息
12,126
荣誉分数
2,732
声望点数
373
2025 09/15 23:08:26
来源:新华网

青藏高原确认发现中国海拔最高秦代刻石​


2025091507fcf7404f384d9ca46c349bb4d4b4e2_ebd37bc21f9c4abdb76215c0a56cc2fc.JPG


  7月25日拍摄的“尕日塘秦刻石”所在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北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笑微 摄

新华社西宁9月15日电(记者史卫燕、白玛央措)中国国家文物局15日发布消息称,在青海省发现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这块被命名为“尕日塘秦刻石”的秦代石刻,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地处青藏高原腹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超表示,除“尕日塘秦刻石”外,秦代石刻现存于世的只有泰山刻石、近年发现的秦始皇陵建筑用石刻铭等几种,均不在原址。“尕日塘秦刻石”是中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的秦代刻石,也是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2020年,青海师范大学科学考察首次发现这块刻石。2025年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发表《实证古代“昆仑”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认为这一石刻为秦代刻石,引发广泛关注,一些专家对刻石年代等提出不同看法。

国家文物局迅速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工作专班,调集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两次赴现场调查,获取了石刻本体与赋存环境等科学数据,组织多学科专家两次召开论证会,多角度论证形成专家意见。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2025091507fcf7404f384d9ca46c349bb4d4b4e2_78b5eb3d0b324bfda65de36d6a5ceea6.JPG


  文物考古工作者于2023年7月在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畔对尕日塘秦刻石进行现场考察时拍摄的该刻石遗迹照片。新华社发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介绍,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经矿物和金属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经6月13日、7月15日两次实地勘察,刻石与湖滨坡地共同形成了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地质条件。

“必须有确切的科学实证才能定谳。”赵超表示,“此次使用系统性的科技手段,为单块古代石刻‘断代验真’,开创了国内石刻文物鉴定的新范式。”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是第一位发现“尕日塘秦刻石”的学者,他认为,扎陵湖位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腹地,从陕西咸阳出发至刻石所在地,现代公路里程都有1400公里之遥,在古代抵达此环境严酷、人迹罕至之地更是艰难。“尕日塘秦刻石”反映了早在秦代,秦人就勇敢探索青藏高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历史见证。

【责任编辑:张欣然】

 
Wiki

尕日塘秦刻石​

尕日塘秦刻石,前称昆仑石刻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等,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的一处秦代石刻遗迹。
石刻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扎陵湖北岸山坡处。刻文为秦篆,共有37字,纪述五大夫“翳”奉命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三月己卯日前往“昆仑”采药一事。
石刻由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侯光良于2020年7月首次披露,他当时判断为元代清代官方寻找黄河源头的遗迹。[1]2023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率队对此石刻进行考察,初步判定石刻为秦始皇时期由五大夫“翳”到昆仑采药途中所留,并于2025年6月公布这一发现。[2]随后学界对其刻文释读及文物保存环境等提出质疑,从而引发了关于此石刻的真伪与释义争议。经多次考古调查、研判后,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该石刻为秦代刻石,与仝涛结论相近,惟部分刻文释读有所不同。
尕日塘秦刻石是中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因刻文不见史料所载而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它被认为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要发现成果。它目前是玛多县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视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管理。[1]


基本情况

位置

尕日塘秦刻石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地处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2号陡坎左下方,距湖岸约200米,海拔4306米。[3]

刻石

刻石为石英砂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刻石表面及刻痕内部形成了风化次生矿物。[1]

刻文

石刻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刻字区面积约0.16平方米,距地面约19厘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为秦篆。刻石文字具有显著的“因形布字”特点,文字风格统一,采用平口工具凿刻而成。[1][3]
国家文物局释读刻文如下:[1][3]


皇帝/使五/大夫臣□[注 1]/將方□[注 2]/采樂□[注 3]/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注 4]百五十/里

发现

2020年7月,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侯光良带领团队调查青藏高原古人类活动遗迹时发现该石刻。侯光良随后在他2023年出版的专著《昆仑上下:青海的史前文化》中发布了对这一石刻的初步认识,他认为该石刻的年代可能为元代或者清代[4][5]但当时这一发现并未引起学界关注。
2025年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在《光明日报》发表了 《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披露了在扎陵湖北岸发现一处37字秦代摩崖石刻:[6]


皇帝/使五/大夫臣翳/将方士/采藥昆/陯翳以/廿六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一百五十/里

仝涛释读该石刻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6年),皇帝派遣一名叫“翳”的五大夫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6]此一发现随即引发学界关于此石刻的真伪与释义争议。[7][8]
2025年9月15日,国家文物局组织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调查研判后,认定该石刻为秦代石刻,并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此次释读结果较之前有所不同,其中包括改订刻石年份为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原先释读的“昆陯”其首字实际仅存“曰”字头等。国家文物局认为该刻石是中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河源,补史之缺,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3][9]


学术辩论

2025年6月8日仝涛的文章发表后,随即引发学界对此石刻的广泛争议。自6月30日起,《光明日报》开设“学术争鸣”专版,持续刊发文章,围绕“昆仑石刻”的真伪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截至8月24日,该专版已刊出20个整版,发表文章52篇,论述多达15万字,是继1965年“兰亭论辩”之后,又一次激起全社会关注的学术辩论。
 
后退
顶部